㈠ 聯合國對石油危機的解決方法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起源於1973年中東戰爭期間。當時,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搞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當時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後,他們又規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種形式。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達到90天以上。戰略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的進口量,而在於抑制油價的上漲。此外,戰略石油儲備還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給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特別是能源消費方式爭取時間。二、可以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使人為的供應沖擊不至於發生或頻繁發生。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交替實行「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政策時,戰略儲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不會受到人為石油供應沖擊的影響。
從1996年起,我國就已經成為石油和石油產品凈進口國。我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進口已佔全部供應量的1/3。國家信息中心2008年9月22日發表了題為《2000年以來中國能源經濟形勢分析》的報告,國內石油消費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將分別增加到4.25億噸和5.72億噸,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將達到55%和66%。
㈡ 石油斷供對中國影響
如果發生石油斷供,而我國戰略石油儲備量不足的話,則意味著我國這樣的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的生產生活會受到重大影響,停擺,甚至威脅國家安全,就像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對美國的沖擊一樣。
20世紀70年代,長達十餘年的滯漲(增長停滯+通貨膨脹)突然來襲,將美國經濟瞬時帶入黑鐵時代,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彈。
1973年,OPEC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一時間油價高漲,成為通脹神助攻。在接下來的9年裡,美國原油價格上漲9倍,交通、煉油廠、化工廠、鋼鐵廠、鋁業公司、國際貨運等能源大戶受到嚴重沖擊,波及整個經濟體。
滯漲之下,人們承受著失業與通脹的雙重打擊,美國夢消失了,引發一系列社會動盪:工人要求提高工資,以匹配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納稅人奮起反抗,因為名義收入上升推高了他們的納稅登記;儲蓄者發現積累一生的財富像雪糕一樣融化消失。
我國是原油依賴度高的國家
2022年9月我國進口原油數量為4024.2萬噸,1-9月份累計進口原油數量為3.7億噸;而原油出口方面則少的可以忽略不計,9月出口原油72.4萬噸,1-9月累計出口原油182.1萬噸。
2022年9月中國成品油出口量為564萬噸,數量上雖然明顯少於原油進口量但遠多於原油出口量。
通過這兩個數據能夠清晰地發現咱們國家的石油貿易模式為進口原油、出口成品油,所以問題中的石油依賴與出口石油並不矛盾,進口和出口的東西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商品。
我們常說中國其實是一個石油依賴性國家,指的是對原油的依賴性,這幾年原油對外依存度雖然有所下降但還是在70%以上。
㈢ 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戰略石油儲備各能夠維持多少天
實際上這個儲備是不好統計的.
有好幾種版本
西方國家有一些情報數據顯示,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夠維持100天,歐洲能夠維持一個月,中國只能維持三、到四天,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數字。日本雖然是一個石油非常缺乏的國家,但是日本1973年搞了一個「戰略石油儲備法」,日本目前政府的儲備和民間的儲備加起來一共有170天,也就是超過六個月的時間。
http://www.hispeed.com.cn/Forum/ReadPost.asp?PostID=645436
歐盟各國儲備了至少可供消費111天的戰略石油儲備,比歐盟所規定的至少90天的儲備多21天
http://www.oilnews.com.cn/gb/jingji/2001-09/24/content_17154.htm
中國目前戰略石油儲備只可以供國家正常使用40天。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71223/14569838.html
㈣ 如果中國斷油能夠支持多久美、日呢
相比美日等國戰略石油儲備天數高達200天以上,業內人士估算,目前中國石油(10.08,-0.03,-0.30%)儲備天數約在30~45天左右,與國際能源署石油儲備需要的90天標准線相距甚遠。而據官方口徑,中國需至2020年才能實現90天的儲備目標。
所謂石油儲備,即戰略石油儲備,是為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而建立的儲備制度,起源可追溯至在1973年中東戰爭期間,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搞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
當時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後,國際能源署又規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種形式。
而目前,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國,其國家的戰略石油儲備天數不僅有90天,甚至還超標完成,達到百天之上。
數據顯示,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高達7.27億桶,商業原油庫存也有3.5億桶。現在,美國各地的原油儲備倉庫已經接近存儲能力極限,據稱足夠滿足國內158天的需求。另外,每天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美國各石油公司油輪儲備8000萬桶原油,相當於全世界一天的石油產量。
日本的石油需求幾乎全部來自國外,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的國家石油儲備量已達到103天的原油進口量,與民間石油企業石油儲備量相加,相當於184天的原油進口量。
而在歐洲,多數國家都制定法律,要求儲備應能滿足90天的成品油消費。已知的德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也達到了100天以上。「如果現在伊朗打一場200天的仗,對全世界石油運輸搞制裁,美國可以堅持420天,歐盟大概是238天到250天,日本也在200天以上。」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估算道。
中國:石油儲備才幾十天相比之下,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量不僅不足百天,而且與國際能源署規定的90天儲備目標相差甚遠。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確認,從國內當前的石油儲備基地建設情況以及商用石油的儲備能力來看,我國確實只有30多天近40天進口量的石油儲備能力。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國完成的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首批四個儲油基地儲備總量約為1400萬噸,只相當於十幾天的進口量;而國內商用石油儲備能力也只有21天的進口量。
這意味著一旦伊朗危機升級,海灣地區石油出現斷供,中國單純依靠現有儲備只能支撐30餘天,而這顯然不是好消息,英國《金融時報》就指出,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雄厚的戰略石油儲備,在石油供應危機時期,中國仍然面臨著威脅。
為何中國作為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戰略石油儲備竟如此「寒酸」?息旺能源分析師廖凱舜直言,是因為中國石油儲備建設相對滯後、起步較晚。
資料顯示,早在2000年中國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石油進口國,但真正開始石油儲備,則是在2007年,而那時,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就達到了50%。
不過,好在中國石油儲備工作起步晚發展快,去年1月,國家能源局首任局長張國寶在首屆中國經濟年會上就表示,我國已經順利完成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首批四個儲油基地鎮海、舟山、黃島、大連已投入使用,儲備總量約1400萬噸。同時,二期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目前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全面完工,屆時中國總石油儲備能力可達2.74億桶(約合3753萬噸)。此外,中國計劃到2020年完成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全部工作,總共將建成約5億桶儲備,大致相當於90天的石油進口量,屆時中國的石油儲備規模將位居世界第二。
德意志銀行駐新加坡的石油分析師表示,中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行動,「很可能將成為今年乃至10年內國際石油市場的一大特徵」。
㈤ 若對中國實行石油禁運對中國會有怎樣的影響
這個影響還真挺大的,因為現在中國一半以上的石油都要靠進口,如果對中國進口石油實行禁運,對中國的國民生產會有很大的影響,最起碼,現在路上滿地跑的汽車將不會再現,因為國家將會限制使用燃油,保證燃油優先用於經濟生產和軍事.而依賴石化的行業和商業將會陷於停頓狀態,有關石化方面的產品價格將會飆升.對普通人的生活還是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的.
㈥ 石油很重要麼
眾所周知,石油關系著一國的安全與發展大局,因此,它既是一種意味著巨大財富的重要商品,又具有一般商品所沒有的政治特性,能夠造成國際斗爭中的重大政治後果。在許多情況下,油氣產品常被某些國家當作戰略武器使用,以威懾或制約他國,達到某種經濟的或政治的目的。
石油的政治後果首先表現為,石油消費量直接影響一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一般來說,在石油價格平穩的階段,經濟的增長與石油消費的增長成正比關系。這就是說,經濟要獲得一定程度的增長,必須以消費一定數量的石油作保證。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世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石油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一般保持著1:1.5的比例關系。如果石油供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供不應求,勢必成為遏制一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經濟增長對於多數國家來說都是最大的政治,所以就一個國家整體而言,石油對經濟的遏制可以說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政治後果。其次,石油還是一種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在戰時關系一國的生死存亡。因此,各國都盡可能地控制石油資源,誰掌握了石油的控制權,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攫取東南亞的石油資源,希特勒入侵蘇聯打算奪取高加索的油田,他們都企圖通過控制石油資源來主導戰爭。從這一角度看,石油的直接政治後果更是顯而易見的。
由於上述原因,石油在國際關系運作中常常被用來作為達到一定政治目的的手段,造成許多直接間接的政治後果。「石油禁運」便是其一。「石油禁運」可以是產油國對消費國採取的,也可以是某些國家或國際組織對另一些國家實行的。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為迫使以色列從阿拉伯被佔領土上撤軍,1973年10月阿拉伯產油國採取了減少石油產量和對美國、荷蘭等國的石油禁運。這次行動產生了效果。在阿拉伯產油國實行石油禁運期間,歐共體國家為保證取得石油供應,於1973年11月6日發表聲明,這些國家的外交部長要求「在中東實現公正持久的和平」,提出「以色列必須結束1967年沖突以來的領土佔領;……承認在建立公正持久的和平時,必須考慮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再如,聯合國為反對南非種族主義而對南非實行石油禁運。而且,石油還是促使某些國家結盟的主要原因。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由於美國看中了加拿大、墨西哥豐富的石油資源。據報道,美國1989年底的5.8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中,3.88億桶含硫原油絕大部分來自於墨西哥。而且,美國1992年進口原油38820萬噸,其中5190萬噸是由加拿大進口的,從中東進口的數量為8830萬噸。可見,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僅比從加拿大進口原油多3640萬噸。顯然,美國建立此自由貿易區,可以在自己的後院解決相當數量的石油供應問題,以減輕對不安全的中東地區石油的依賴。
由於石油與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及國家安全密切相關,所以西方國家都把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和保障石油供應安全放在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這是因為西方國家大都是石油進口國,特別是對危機四伏的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程度很深。據美國能源部統計,自1950年以來,由於中東地區的各種政治、經濟事件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石油供應中斷大約有15次。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經合組織成員國都紛紛開始建立大量石油儲備,確立了自己的應急能源儲備體系。這種石油儲備已超出一般商業周轉庫存的意義。它不僅具有保障供應、減少風險、穩定價格的作用,更是著眼於石油的政治後果,力圖使本國在國際政治的風雲變幻和激烈斗爭中站穩腳跟、取得主動,避免受制於人。
戰略石油儲備的作用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三方面:(1)保障供給。即保證一段時間內的石油應急供應,使國民經濟各重要部門特別是軍隊能夠正常運作。(2)穩定油價。龐大的戰略石油儲備本身對市場就起著制衡作用。在1990年,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能維持96天的消費。這么大的儲備量和庫存量隨時都可以被拋售到國際市場上抑制油價的上升。正如西方報刊所評論的那樣,盡管石油儲備是對付石油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掉的進口量,而在於遏制油價的上漲。(3)威懾作用。在緊急情況下,國家能及時利用戰略石油儲備,減輕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機的沖擊力,為解決危機和其他一系列問題贏得所需的時間。同時還可使潛在對手認識到這種儲備能在相當長時間內起到石油供應的保護作用,在作出使用「石油武器」的決策時,不得不顧及可能給自己的石油收入所帶來的無法承受的損失。
在這方面,中國目前面臨的局面卻是十分嚴峻的。中國目前當年產出的石油基本上都是當年消費,由於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很快,石油供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短缺的部分一般是通過減少石油出口和增加石油進口彌補。近幾年來,原油出口量連年遞減,而進口量逐年上升,到1993年原油的凈出口量已經只有378.24萬噸。而成品油進口量由1991年的800萬噸增加到1740萬噸,出口量則由466萬噸減至370萬噸。從這一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已成定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除了一些石油和石化企業擁有總共一兩千萬立方米容量的生產周轉性儲油罐以外,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尚屬空白。所以,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問題的籌劃與實施必須提上日程。
從西方戰略石油儲備所得到的啟示
70年代先後發生了兩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在西方引起了極大震動。危機過後,西方各石油消費大國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到1992年3月底,經合組織(OECD)共有戰略石油儲備40640萬噸,可供消費93天;其中美國儲備20170萬噸,可消費94天;日本儲備8000萬噸,可消費111天;瑞典540萬噸,可消費107天;另外法國也擁有儲備4230萬噸,可消費116天。這一龐大的石油儲備,大約相當於世界年石油消費總量的1/6,經合組織消費量的1/4或進口量的1/2。
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大國和軍事大國,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鑒於石油的安全供應事關重大,所以美國石油政策的制訂非常重視國家石油供應的充足與安全,特別是軍事用途的石油供應,給予極高的重視。美國從1912年到20年代中期就在國會中陸續通過法律,將國內4塊可能有豐富油氣儲藏和3塊有大量頁岩礦藏的廣大地區劃為「海軍用油保護區」,規定只許海軍在戰時急需時經國會批准後開采。迄今這些地區的礦藏仍在美國國家嚴格控制之下。
美國自1975年由國會授權政府開始興建龐大的應急石油儲備體系。1977年進行了第一次政府購買。大規模的采購則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1978-1980年美國的石油儲備維持在1億桶。1981年則猛增到2億桶,這主要是由於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市場供應趨於緊張,油價看漲,西方因恐慌心理瘋狂搶購庫存油,美國也不例外。盡管當時油價很高,1981年美國購進的戰略石油儲備仍高達每天33.6萬桶。1982年戰略石油儲備上升到3億桶,到1990年接近5.9億桶。美國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國,其儲備總量占經合組織國家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總量的60%。目前已達到6億桶。
海灣危機期間,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經受了真正的考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自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後,雖然在最初兩小時國際石油價格普遍上漲,如在新奧爾良和休斯敦的現貨交易中,油價由每桶32美元漲到35美元,但在這之後,油價立即全面下跌。1月18日,布倫特原油收盤價格跌到每桶18.20美元,處於1990年8月2日以來的最低水平。到海灣戰爭結束時,油價為每桶21美元上下,約比開戰前低10美元。海灣戰爭之所以並未引起油價如大多數人戰前所估計的那樣上漲,主要原因是美國動用了戰略石油儲備及其它有效的配合措施。1月16日,美國總統布希批准動用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從近6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中,每天向市場投放112萬桶,若按1990年上半年每天消費1765.5萬桶計算,美國已有的戰略石油儲備可供全國消費34天左右。而且,國際能源機構(IEA)也積極配合。截止1990年底,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石油儲備高達36億桶,可供消費96天。1月11日,國際能源機構宣布,一旦海灣爆發戰爭,該機構將每天向國際石油市場投放250萬桶石油。這些行動,對消除市場供應可能中斷的心理恐慌,起了巨大的鎮靜作用。另外,美國政府還採取了其它措施,諸如,請各大石油公司在戰爭期間將石油價格凍結在戰前水平,派能源部長沃特金斯專程去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尋求彌補石油供應的缺口。為彌補伊拉克、科威特400萬桶/日的缺額,歐佩克決議暫時中止其配額生產體制,其成員國可根據市場需要自行增加產量,實際歐佩克後來增加的原油產量超過了這個400萬桶/日的需求缺口。這些措施特別是動用戰略石油儲備起到了穩定市場供應,穩定人心和平抑市場原油價格的作用。目前,美國的石油進口仍在增加,預計到2000年進口石油將佔到美國石油供應量的67%。為應付由此而帶來的風險,1989年美國參議院決定,擬將戰略石油儲備目標提高到10億桶,於2000年完成。由此看來,戰略石油儲備的作用已得到美國政府的認可,並已成為美國政府對付石油危機的一張王牌。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其石油消費量在1994年占能源總消費量的56.3%,其中99.7%的石油依賴進口。而且,日本進口的石油中77.3%(1989年)來自政局難以穩定的中東地區,這就意味著日本的石油供應體系直接受到圍繞石油而形成的國際動盪的影響。因此,保證大量石油的穩定持續供應,以滿足國內需求,對於日本來說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為此,日本採取鼓勵私營公司進行石油的勘探與開發活動,加強與產油國的聯系,實現石油供應來源的多樣化等措施。此外,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是,建立充足的石油儲備,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危急狀態。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包括公司儲備和政府儲備,與美國不同,日本更重視公司儲備而不是政府儲備。日本的公司儲備指私營公司的儲備和液化石油天然氣進口商的儲備。從1972年,日本的石油公司開始進行石油儲備活動,截止到1995年3月底,公司石油儲備約為4540萬立方米。同時,日本的政府石油儲備也不少,1995年3月底,大約為4500萬立方米。總儲備量相當於157天的消費量。另外,與美國相比,日本除儲備石油外,還建立了液化石油氣的儲備。1981-1988年液化石油氣儲備已能保證50天的消費水平。
西方戰略石油儲備的做法充分說明,鑒於石油是這樣一種具有政治特性的特殊商品,是一種事關國家發展與安全的戰略物資,所以一個國家石油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要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但另一方面,經濟效益最大化並不是一國石油業的唯一目標。石油行業的決策和管理者以及政府官員在考慮石油問題時,必須既有經濟頭腦,又有政治頭腦。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問題的籌劃與解決,既應遵循經濟規律的要從實際出發對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問題的若干思考.
隨著進口石油的不斷增長,中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正不斷提高,石油的安全供應問題逐漸突出。據中科院能源所預測,到2000年,中國年需原油2億噸左右,而國內年生產能力預計為1.65-1.75億噸,缺口近2500-3500萬噸。這更強調了中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能源經理人訊http://energy.icxo.com/
一、最根本的保障措施是重視和增加勘探投入,擁有充足的石油資源儲備
擁有充足的石油資源儲備比儲存石油更安全、保險。首先,勘探投入減少必然導致對外來石油依賴程度的提高。1986年,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給西方石油消費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其石油進口費用大大減少,通脹率下降,經濟增長率上升。但低油價實際上打擊了西方國家的石油業,勘探投入減少。西方大石油公司1986年的石油勘探開發投資比1985年減少約30%,其中美國減少了近40%。1986年底,全世界在用鑽機數目約為2200台,比1985年底的3500台下降了37%左右。美國在用鑽機數量下降幅度最大,1987年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水平。隨著經濟增長和石油勘探投資減少,西方國家對進口石油依賴加深了,美國原油消費量40%以上依賴進口。其次,對外依賴加深,必將造成石油供應風險程度更高。世界上目前約有1000萬桶/日的剩餘原油生產能力,原油的實際供給量也大大超過需求量。若簡單地從數量上分析,2000年以前是不會發生原油供應危機的。但不容忽視的是,這1000萬桶/日的剩餘生產能力幾乎全部掌握在歐佩克手中,其中70%在中東地區,而恰恰是該地區政治風險之高可謂世界之最。1973-1974年和1978-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給西方石油進口國的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失和國際政治風雲的動盪混亂,這兩次危機的發源地就在中東及波斯灣地區。有鑒於此,為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防止該地區突然中斷石油供應給國家造成危害,美國等國家採取一系列能源保障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增加石油投資,更多地擁有資源儲量。例如,英國和挪威擴大北海石油勘探規模。日本一方面利用日元升值油價下跌的機會從別國購買石油資源儲量;另一方面與擁有資源的國家合作開發石油,企圖從中取得一定量的產品支配權。日本1988年在石油勘探開發上投資15億美元,幾乎是1980年的兩倍。美國政府為了增加石油儲量也增加了勘探開發投資,投資地區不是僅局限於國內,還將大量資本投向國外石油前景良好地區,如加拿大和北海地區及一些發展中國家。
所以說,中國石油安全供應的根本保證應是立足於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力量的發展上,鼓勵中國石油企業參與國內和國際石油資源合作,尋找並擁有更多的石油資源,這樣石油供應的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盡快建立充足的戰略石油儲備
盡管擁有充足的石油資源儲量是最可靠的根本保證,但是,將石油購買來並貯藏起來,建立應急石油儲備則不失為一種更快捷有效的安全供應石油的方式。這已為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實踐所證實。
以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的1993年為例,這一年的原油和成品油進口總量達到3305.21萬噸,而原油和成品油出口總量是2313.45萬噸,原油進口量約占年原油總產量的11%。雖然這個比例與同一年的美國(40%)和日本(99.7%)相比要低得多,但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快,對石油的需求也在大幅度增加。據日本專家預測,到200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為403.84萬桶/日,石油產量為309.4萬桶/日,則石油凈進口量約95萬桶/日,相當於每年進口原油4730萬噸(1噸=7.33桶,1年以365天計)。進口原油約占需求的24%。由此看來,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很快就將翻一番。而且,在中國的原油進口結構中,進口中東原油的比例幾年來一直保持在40%左右,預計今後對不穩定的中東地區原油進口量將會繼續增多。因此,石油供應的風險也將會進一步增大。另外,還要考慮到,美國擁有強大的海空軍力量,可以用來保護其海外石油供給途徑的暢通無阻,而中國尚無這樣的憑借;日本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表現得原則性不足,靈活有餘,苦苦謀求政治、外交大國地位而不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石油供應線極為脆弱,經常陷入有求於人惶恐不安的境地,中國決不能等到出現這樣嚴重局面時才重視戰略石油儲備問題。綜上所述,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建立,應作為一個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盡快予以籌劃和解決。有一種意見認為,鑒於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費難以籌措,所以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問題可以等到2000年以後再考慮。這顯然是一種只計較經濟利益得失,而缺乏政治眼光的片面看法。能源經理人訊http://energy.icxo.com/
三、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戰略石油儲備
中國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當然應該適應中國的具體政治經濟情況,服從國家發展與安全及對外斗爭的需要。僅就筆者考慮所及,具體的應注意如下幾點:
1,中國戰略石油儲備,應以原油為主
這首先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原油比其他任何油品及天然氣都易於運輸和儲存;另一方面是考慮到進口原油在國內加工,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中國的原油加工能力。另外,液化天然氣的儲備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會逐步建立。這是因為液化天然氣在環境保護的要求下需求量將增加,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且能源極其缺乏,它與亞洲液化天然氣出口大國印度尼西亞相距不遠,那麼,在中國煉油廠北多南少的分布特點下,進口一些液化天然氣並儲存起來的趨勢有可能形成。但是,中國天然氣資源豐富。1994年12月4日人民日報報道,中國南海西部海域發現一個天然氣資源異常豐富的大氣區,總資源量達13.44萬億立方米,約佔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1/3。其中,可開發的經濟資源量約為2.5-3萬億立方米。隨著天然氣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天然氣產量將有大幅度增長,因此,中國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只能是原油儲備的補充,天然氣儲備的量將不會太大。
2,中國戰略石油的儲存應分散布局、方式多樣化
這也是出於安全的考慮並適應中國油田分布廣泛以及便於儲存運輸並盡量節省費用的需要。戰略石油儲備主要是為了對付包括戰爭在內的突發事件,所以把儲存地點分散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襲擊、破壞和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加之中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中皆有油田和石油加工企業,戰略石油儲備的分散布局,可以因地制宜,就近使用生產或進口的石油建立儲備,方便石油的加工、運輸以及緊急情況時的調動和使用,提高安全可靠性,並節省各項費用。同樣,儲存石油的方式也應該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如在山區可以利用地形建立岩洞儲存,在沙漠地區可以建設地下或地面罐、池儲存,在海湖水面可以建立浮動式船、罐儲存,這樣可以兼顧安全可靠與經濟方便兩方面的要求。能源經理人訊http://energy.icxo.com/
3,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費用應以政府為主多渠道籌集
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費用問題上,日美兩國採取了不同的辦法。美國主要是通過政府購買。為此,美國政府至1991年已為戰略石油儲備撥款190億美元,其中購買原油用了160億,其餘30億用於設施建設。在美國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經費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日本要維持其戰略石油儲備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維修費用。特別是日本私營石油公司的儲備,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難以維持的。日本主要採取的辦法,一是日本石油公團為私營公司購買儲備用油提供低息貸款;二是日本開發銀行和沖繩開發財團為儲備設施建設項目提供低息貸款。這些措施促進了石油公司石油儲備的建設。為解決戰略石油儲備建設的經費問題,近幾年美國國會的某些議員提出了新的辦法。如1991年2月的一份議案,要求原油和油品進口者無償提供相當於他們進口總數的9%作為戰略石油儲備,或給國防部作為「石油保險費」。這9%將足以滿足國防部所需,並可以22萬桶/日的速度充填戰略石油儲備,使儲備總量在5年中由5.9億桶擴充到10億桶。但美國政府由於各種原因並未採納這個建議。
根據目前的情況,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費用來源應以政府撥款為主,政府和「民間」多方面多渠道籌集。首先,如果戰略石油儲備問題能夠被當作關系中國安全與發展大局的要務,象國防那樣居於國家重大戰略地位,那麼由中央政府撥出專款進行石油儲備,應是順理成章不成問題的。所以,政府在建立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過程中應該也能夠發揮主幹作用。其次,在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條件下,石油企業在生產和銷售上有了相當的自主權,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滿足市場對原油及油品的需求,石油企業在儲存石油方面的積極性將不斷提高。這樣,就為建立「民間」企業的石油儲備奠定了基礎,中國各石油企業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問題上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再次,為了充分發揮政府與「民間」企業兩方面的作用,借鑒美日等國的做法,國家應在建設戰略石油儲備上制訂一些優惠措施。例如,對石油企業建設儲油設施的工程項目給予低息貸款;同時,對進口石油按一定比例徵收「石油進口保險費」,將這部分石油集中起來建立政府戰略石油儲備。徵收「石油進口保險費」應注意徵收的比例不能太高。比例定得適當,不至於給進口石油的企業造成過重的負擔。另外,筆者初步考慮,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CNPC)作為一個重要的國家石油公司,在建立中國戰略石油儲備中一身二任,既是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直接承建著,又是自身商業石油儲備的積極籌建者。所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應該遵循國家的政治、經濟需要和自身的商業利益的雙重原則,積極進行戰略石油儲備的有關運作。
㈦ 「石油危機」指的是什麼
20世紀70年代以來,阿拉伯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採取了減產、禁運、提價、國有化等措施,使這些國家出現了以石油為主的能源供不應求,並由此造成了經濟混亂和社會動盪,所以被稱為「石油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