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在地下怎麼保存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石油在地下怎麼保存

發布時間: 2023-12-15 04:34:59

1. 加油站的油都是怎麼儲存與運輸的

一般儲油都是地下油庫。地下油庫我見到大多是混凝土的,安全溫度變化小不容易氧化,對油品質量變化小。市區加油站都是在加油島下面,因為節省空間。加油機一般都是用電泵抽上來的 只不過電泵是防爆的。

2. 原油,汽油應採用哪種方式儲存

原油和油品儲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裝儲存和整裝儲存,整裝儲存是指以標准桶的形式儲存,散裝儲存是指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存,儲油罐可分為金屬油罐和非金屬油罐,金屬油罐又可分為立式圓筒形和卧式圓筒形。按照油庫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裝原油或油品還可採用地上儲油、半地下儲油和地下儲油、水封石洞儲油、水下儲油等幾種方式。但不管採用哪種儲存方式,原油特別是油品的儲存都應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防變質

在油品儲存過程中,要保證油品的質量,必須注意:降低溫度、 空氣與水分、陽光、金屬對油品的影響。

(2)降損耗

目前油庫通常的做法是:選用浮頂油罐、內浮頂油罐;油罐呼吸閥下選用呼吸閥擋板;淋水降溫。

(3)提高油品儲存的安全性

由於油品火災危險性和爆炸危險性較大,故必須降低油品的爆炸敏感性,並應用阻燃性能好的材料。

3. 石油在地下是如何儲藏的

石油首先是形成分散的油滴,隨著地層不斷地下降,濕度不斷地升高,加之地心的引力,分散的油滴就會活躍起來,並向地心的方向游移,越往深入溫度就越高,油滴可能就越發活躍,由於地層的物質結構不同,而且越往深入物質的密度越大,但地層下的沉積物有時侯顆粒較粗,顆粒間空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石;有時侯顆粒較細,就形成了頁岩、泥岩。在地層的壓力的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就會不斷地順著它們可以通行的路線行進,最後被擠進多孔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空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就成了防止石油跑掉的「隔離層」。
又由於地殼是由密度較大的頁岩——玄武岩組成,而且凸凹不平,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集合的油滴就會沿著隆坡繼續前行,不斷向向斜構造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進入凹陷的地殼區域,這里如同一個大的臉盆,把油流匯集起來,越集越多,這里就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了,在地質學上管它叫做「儲油構造」。分散的油滴到匯集成的油流,最後都進入到大的儲油「倉庫」。

4. 石油儲運原理

石油儲存原理,我們以地下水封洞庫儲存油的原理進行講解一下。

地下水封洞庫儲油原理:地下水封洞庫處於穩定的地下水位線以下一定的深度(5m為宜),通過人工在地下岩石中開挖出一定容積的洞室,利用穩定地下水的水封作用密封儲存在洞室內的石油。

洞室開挖前,地下水通過節理裂隙等滲透到岩層的深部並完全充滿岩層空隙。當儲油洞庫開挖形成後,周圍岩石中的裂隙水就向被挖空的洞室流動,並充滿洞室。

在洞室中注入油品後,油品周圍會存在一定的壓力差,因而在任一油麵上,水壓力都大於油壓力,使油品不能從裂隙中漏走。同時利用油比水輕,以及油水不能混合的性質,流入洞內的水則沿洞壁匯集到洞底部形成水墊層,可由水泵抽出。

地下水封儲油洞庫作為地下儲油庫的一種,可以說是目前儲存石油的最好形式,在未來的若干年裡,我國將大力建設地下水封儲油洞庫,但是對於地下水封儲油洞庫的建設,也是有很多困難的。

5. 天然氣在地下是怎樣成藏的

世界上絕大部分油氣資源 (石油與天然氣)是深藏在地下形形色色的圈閉中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岩石層被壓縮,增大的壓力使得這些圈閉中的油氣或者上升或者下沉,或者從圈閉內的一側運移到另一側。岩石還會在風化與侵蝕作用下被分解破壞,並被搬運然後再沉積。在所有這些地質變化中,天然氣能夠被圈閉在地下的儲集層內,或者分布在一些產出天然氣或石油的分隔相帶中。具有儲集能力的岩石必須足以「像海綿」(多孔隙)一樣以儲存油氣,而且這種岩石內的孔隙之間必須相互連通 (滲透性)以保證天然氣的流通。

除了具儲集性能的岩石之外,天然氣與石油的聚集取決於有機質向烴類的轉變、允許油氣運移進入儲集層的通道以及相鄰的蓋層岩石 (以便將油氣圍住並阻止其進一步的運移)。在單一的儲集層內的天然氣具有特殊的性質,但是,在同一個天然氣田中的不同儲集層中的天然氣性質彼此之間則可能有極大的區別。

構造圈閉

構造圈閉是岩石在壓力和其他地質營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或斷裂而形成的儲集岩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含有油氣的地質構造稱為背斜,在背斜內,岩層緩緩地向上彎曲,形成了一個在頂部含有石油的拱形構造。如果岩石層向下彎曲,而不是向上隆起,這種構造稱為向斜。穹隆也是向上隆起的,與背斜相似,這兩種構造都形成了儲集岩石層的高點。這些構造是被地質家們最早認識到的油氣圈閉類型。穹隆與背斜往往是不對稱的,而且含有多套產氣層。

當岩石層被斷開且大套的岩石層發生了相對移動時,這種構造稱為斷層。斷層是根據岩石層段向上和向下的移動 (傾向滑動)或側向移動(平移斷層)來進行分類的。圖2.1給出了各種油氣圈閉的類型。

圖2.2角度不整合圈閉(引自Norman Hyne所著《石油勘探與開發》,PennWell,1995)

復合圈閉

復合圈閉含有構造與地層兩種要素。北美大陸最大的天然氣田——Hugton-Panhandle氣田就是一個復合型圈閉,該氣田延伸過得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和堪薩斯州,最終產出70×1012ft3(2×1012m3)天然氣。該氣田的面積巨大,長度可達275mi1e(443km),寬可達8~57mile(13~92km)。

鹽丘是另外一種復合型圈閉,它是由大量的鹽從下部上升,插入上覆的沉積岩層,並形成一種栓塞狀的構造。在墨西哥灣及其沿岸的濱海平原底部的沉積岩中,發育了數百個這種鹽丘構造。

在具有非常復雜的地質構造的碳酸鹽岩儲集層內,可以儲存極為豐富的天然氣。這些儲集層是遠古時期水流將岩石溶解並在地表形成的岩洞構成的。這些岩洞漸漸地被掩埋並最終塌陷,產生了大量的斷裂並形成了「古洞穴系統」。這些系統能夠形成分隔的單元或者陷坑並形成更大的、與斷層相連接的岩石帶,進而形成一套復雜的、多因素成因的、面積可達數千米的儲集層。

勘探遠景 區及詳探 區

當地質家證實一個含有商業性天然氣與石油的區域時,他們稱之為「遠景區」。遠景區包括探明儲集岩、圈閉和蓋層或者其他類型的封閉組合情況。而「詳探區」是指這些已經證實了的遠景區和那些可以發現更多的油氣田的地區(圖2.3)。

圖2.3含有深部濕氣的Tuscaloosa帶(引自Norman Hyne所著《石油勘探與開發》, PennWell, 1995)

預測就是確定何處是布置最佳地質與經濟意義的一口探井的地點。四種地質因素決定了在一塊特別預測區的成功與否:①能夠生成石油或天然氣的烴源岩;②能夠儲存天然氣的儲集岩;③能被封閉的岩層;④正確的時代確定。這種圈閉必須在天然氣從該區域運移出去之前形成。

6. 石油及天然氣是怎樣形成和保存的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把少量的水灑到海綿上時,會發現水滲入海綿的孔隙中,且不會流出。與這種現象相似,石油和天然氣是儲存在有孔隙的岩石中的,儲存油氣的地層叫油氣儲層。儲層中的油氣很不穩定,往往會藉助地下岩石孔隙相連而形成的通道,由壓力大的地方向壓力小的地方移動,只有遇到阻擋物時才會停止運移。在阻擋物處油氣由少聚多,並且越聚越多,這種阻擋油氣的地方一般稱為圈閉。當圈閉像一個倒扣的鍋時,專業人員稱它為構造圈閉。當然還有其他形式的圈閉。如果這些圈閉正好被緻密的、不透水的岩石所組成的地層蓋住,油氣從圈閉中流不走,也揮發不掉,使油氣最終定居在這里,就形成油氣田。

那麼油氣是怎樣生成的呢?對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有幾種學說,佔主導地位的有機生成學說認為,石油和天然氣是生物(包括動植物、微生物等)死亡後演變而成。一般認為,海洋或湖泊中生活的生物,死後沉入水底,與從陸地上隨河流搬運來的沙石一起,在水底形成沉積物。由於這些沉積物與空氣隔絕,不容易腐爛,這些沉積物便不斷地一層一層地向上堆積,經過幾十萬年至幾百萬年,堆積厚度可達幾百米至數千米。隨著堆積厚度的增加,壓力、溫度也隨之升高,沉積物中的動植物、微生物就發生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使有機質逐漸轉化為深埋地下的油氣,這些生成油氣的地層就是生油岩。那麼,深埋在地下、看不見又摸不著的石油和天然氣,怎樣才能找到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油氣和它周圍物質物理性質上的差異才能找到,也就是說用地球物理方法,特別是用地震勘探技術才能找到。我們今天使用的石油和天然氣是在幾十萬年至幾百萬年前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油氣真是來之不易,我們要注意節約。

油氣儲存在像倒扣的鍋中,最上面為天然氣,中間為石油,下面為水

7. 加油站的油都儲存在哪

1、加油站的油都在儲油器里;

2、儲油器一般都做在加油站的地下;

3、加油站的油管都是地下罐,地下罐安全溫度變化小不容易氧化對油品質量變化小。

(7)石油在地下怎麼保存擴展閱讀:

加油站介紹:

加油站是指為汽車和其它機動車輛服務的、零售汽油和機油的補充站,一般為添加燃料油、潤滑油等。由於加油站所銷售的石油商品具有易燃爆、易揮發、易滲漏、易集聚靜電荷的特性,故加油站以「安全」為第一準則。在加油站內嚴禁煙火,嚴禁從事可能產生火花性質的作業。

在加油站,恰好碰見油罐車在加油站卸油,這個時候建議不要去加油。油罐車在補充油量的時候,會造成沉澱物上浮,加到車箱裡面,如果沉澱物多了,則需要清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加油站

8. 石油在地下是怎樣儲存的

生油岩大都是泥質岩,在一定的壓力條件下比砂岩更容易壓縮,裡面的孔孔洞洞變小了,滲透性也變差,沒有可供油氣「安家」的條件。因此,生成的油氣在外力的作用下只好離開它們的「出生地」,運移到砂質岩中(儲集岩)集中,也可以在有裂縫的泥質岩、石灰岩甚至火山岩內集中,從而形成了工業油氣藏。人們把油氣生成以後的這種「流浪」叫做「油氣運移」。
油氣搬到自己的新「家」以後,還是以非常微小的油滴或體積很小的天然氣體狀態儲存在岩石里。所以,石油在地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或者一些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樣是「油河」、「油湖」甚至「油海」,而是藏身在大大小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孔隙和微細裂縫里(圖7)。是這些無數的微小的油滴,在地下聚集成了油藏。

圖7岩石孔隙中的油和水
油氣從生成到形成礦藏,一般需要經過兩次「運移」才可完成。第一次是從生成的岩石中運移出來,第二次是在儲集層內運移、聚集、成藏(圖8)。由於與油氣有關的沉積岩是在水域地帶中形成的,油氣從生成到形成礦藏,總是和水密切聯系在一起。油氣是在水的「托舉」下進入油氣藏的。油比水輕,天然氣又比油輕,所以,在一個油氣藏內,往往是水在最底層,往上是油,然後是天然氣。

圖8油氣的一次運移與二次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