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人去過非洲安哥拉安中石油工作,待遇如何,是不是騙人的
不是騙人,我朋友去過中國目前有接近1/3的石油從非洲進口,其中安哥拉的貢獻又格外引人注目。安哥拉目前石油日產量為110萬桶,並且照現有勢頭極有可能在兩三年內翻番。今年上半年,安哥拉向中國的日輸出量達52萬桶,已經超過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中安的能源合作也不僅限於單純的石油貿易。中石化已經和安哥拉國家石油公司簽署協議,將在該國洛比托港投資30億美元建設一座日處理20萬桶的煉油廠,這將對安哥拉石油冶煉、精加工水平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另外今年6月,由中石化控股的當地企業安中石化在眾多競爭者中,以高報價一舉拿下安哥拉15號、17號和18號3塊資質最好、儲量最豐富的石油勘探區部分股權。在這項巨額交易中,有個細節可能不太為人關注,安中石化在對17號、18號區塊的報價中,還包括投資當地「社會項目」的2億歐元,這在眾多投標者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將石油項目與基礎建設這樣具有公益性質的項目結合起來,這一模式的雛形源自中國政府,當時的受益者是中石油。2004年,中國商務部和安哥拉財政部簽訂框架協議,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向安方提供20億美元的商業貸款,主要用於鐵路、公路、供電供水以及醫院、農業灌溉等公共服務項目,安方以石油償還。雖然這一合作方式的提出是出於多方面戰略利益的綜合考慮,並且醞釀了很長時間,但選擇此時簽約,客觀上也給了正在與印度石油公司爭奪安哥拉某石油區塊開發專案的中石油以強有力的支持。畢竟這個一攬子方案比印方提出的價值2億美元的鐵路援建計劃更有吸引力
⑵ 世界油氣貿易如何
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石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石油日益成為全球性商品,對其進口依賴的國家極為廣泛。無論從交易數量還是交易金額來說,石油貿易都是世界最大宗的商品貿易。由於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地理分布上極不平衡,因而,世界石油工業從一開始就成了一種國際性極強的行業,大部分原油都需要進入國際市場,這也使石油貿易成為一種必然。
世界石油主要供應地在中東、原蘇聯、西非、中南美洲、北非、墨西哥和加拿大。而主要的石油輸入國為美國、歐洲和日本、中國等國家,其中僅美國2005年的原油進口量就達到5億多噸,而日本石油供應主要依靠進口來解決。
世界天然氣貿易主要有三個較大的市場,即歐洲、北美和亞太。2000年全球天然氣貿易總量達商品總量的20%,約4300多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分別佔15%和5%。
國家原油進口(百萬噸)原油出口(百萬噸)美國500.71.9加拿大46.581.8墨西哥—97.4中南美32.7109.6歐洲524.738.1原蘇聯地區—276.6中東10.2862.9北非8.9122.6西非2.9208.7東南非27.312.4澳大利亞24.37.2中國127.16.7日本210.4—亞太其他地區369.546.3
2005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原油貿易量(據BP能源統計,2006)
全球天然氣貿易中管道天然氣出口最多的是原蘇聯地區,佔45%;管道天然氣進口最多的是美國和德國,分別是25.6%和23.1%;液化天然氣出口最多的是印尼,佔世界貿易總量的1/3;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最大的是日本,佔世界貿易總量的56.68%。
總的來說,近年來天然氣需求量平均年增長率保持在2.5%以上,2004年增至3.3%,2005年增長率為2.3%。今後還將進一步增大,預計天然氣需求量在2010年將達到29000億~31000億立方米。
今天,世界油氣貿易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裏海的原油開始流向地中海地區,裏海的天然氣不久將開始向西輸送。俄羅斯和哈薩克都計劃建設通向日本和中國的長輸石油管道,加拿大正在擴建出口管道以擴大對美國的石油出口。隨著液化能力的擴大、運輸船運力的增加以及進口終端陸續投產,液化天然氣貿易迅速增加。石油產品的貿易也將出現重大變化,目前的主要原油出口國都將擴大煉油能力,成為國際貿易油品的新來源。
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2001—2025年歐佩克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石油日出口將增加1800萬桶以上。到2025年,僅中國就將從中東產油國日進口石油660萬桶。同期,北美洲從海灣進口的石油將翻番,而增加的石油進口將主要來自委內瑞拉、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奈及利亞、安哥拉及其他非洲產油國,油品進口的增加將主要來自加勒比海盆地的煉油商。由於北海的產量減少,西歐的石油進口將增加且主要來自歐佩克產油國和裏海地區。全球天然氣貿易正在加速增長。液化天然氣貿易量將從2003年的1690億立方米增加到2030年的6340億立方米。這意味著到2030年世界的天然氣液化能力將增加2.86億噸,需要投資430億美元。屆時,液化天然氣進口國需要4130億立方米/年的再氣化能力,估計需要170億美元的投資。
液化天然氣貿易需要247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平均容量是13.7萬立方米。美國、中國和印度迅速參與液化天然氣貿易,這將推高液化天然氣的價格。
⑶ 拓展非洲石油市場的對策建議
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正在中國的石油企業與蘊藏著豐富石油的非洲之間出現,因此,特別就拓展非洲石油市場提出對策建議。
中國從非洲進口原油2002年是1580×104 t,8年之後的2010年迅速增長到7085×104 t。利比亞戰火不久可能逐步平息,這會成為中國石油企業在非洲新的機會。擴大中非石油合作,中國能源安全和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的需要與非洲各國要求經濟發展的需求不謀而合,將會是一種雙贏的結果,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以新的思路開發非洲的石油資源。
(1) 制定開拓非洲油氣資源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加強參與
在中非石油合作一片大好的形勢下,需要制定非洲油氣資源開發的中長期計劃,明確各個階段的主要任務,用以指導非洲石油市場的開發,並對計劃的實施跟蹤調查,及時反饋,根據實際變化,調整原定計劃,確保其與實際情況相適應;設立開發非洲石油和天然氣的協調機構,增強中國油氣企業的競爭力;非洲油氣風險勘探的保障機制應盡快建立,使企業投資風險減小到最低。
(2) 加強與新興產油國的合作
非洲石油市場的中國份額要想提高,除與埃及、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安哥拉這5個產油國繼續合作外,可要在查德、赤道幾內亞等新興產油國進一步投資,由於新興產油國有可能發現一些大的油田,查德、赤道幾內亞有機會擴大油氣的儲量。可以選擇像加彭、尼日等政局穩定的國家投資來降低由於政局不穩造成的投資風險。
(3) 上下游企業一同進入非洲石油市場,中資企業共同競標
有些非洲國家實行的是捆綁式的政策,要求投資石油勘探的外國公司必須進行下游相關項目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於中國而言是有利的,中國能夠利用石油產業優勢,將相關的產業鏈一起聯合進入非洲石油市場。中國石油企業在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的油田開發、煉廠、管道建設的一體化經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國石油企業在開發區域較大的油田時,應該考慮擴大對產油國石油下游產業鏈的投資。
由於民族主義的興起,非洲一些生產石油的國家在石油上游產業鏈招標中,已經提高了本國的股份份額和分成比例,中國的3家石油企業可以合作競標,爭取分到非洲石油市場這塊蛋糕中更大的一塊。中國石油企業通過優勢互補、聯手競標,可以減少政治、資金方面的風險,可以使中國石油公司在國外並購中發揮最大化的力量。
(4) 與非洲的石油公司、國際石油公司合作開發
紐約和倫敦石油交易所顯示的油價變化的頻率和幅度都比非洲石油市場高,非洲出產的石油作為重要的石油來源,將進一步穩定世界的石油價格。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能夠通過非洲石油公司與國際石油公司間的合作,以及國際石油公司間的合作來進行。有些石油公司為了獲得資金,想讓出部分油氣資源,這是中國石油企業獲取油氣資源的絕佳機會,可以通過參股、並購等方式實現。非洲相當多的國家石油公司剛剛起步,可以結合非洲本土的石油公司開拓非洲石油市場,這些剛起步的石油公司需要技術與管理經驗、中國石油公司已經積累起來了一整套經驗,這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實現雙贏的前景。
由多家石油公司聯合形成財團進行聯合作業管理,各司其職,以更有效地避免因獨家投資過大而帶來的高風險是國際石油合作項目中經常發生的事實。通過這些年的實踐,中國石油企業已經對這種合作方式相當熟悉,並與其他國際上的大型石油公司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同時中國石油企業也擁有了良好的市場信譽,這些良好條件為拓展非洲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中國石油企業在非洲要與眾多強大對手競爭,要想取得競爭優勢,必須及時捕捉市場信息。
(5) 獲取份額油與進口原油並重
在未來的中非石油合作中,中國要遵循「互利共贏」的原則,穩定非洲「貿易油」份額,提升「份額油」比重。為穩定獲取「貿易油」,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①要不斷加深與非洲的友好往來,繼續加大對非洲醫療衛生、教育、交通和通信等領域的援助,繼續減免非洲債務,積極主動地幫助非洲發展生產、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從而獲得非洲國家、人民的理解和支持。②加強中國與非洲產油國的良好關系,對非洲產油國的經濟技術援助加大力度,幫助非洲產油國提升技術,提高石油產量,穩定對中國的石油供應。現在中國最大的國外份額油來源地是非洲,為獲取穩定的份額油,積極的石油外交是中國必須要開展的,中國與非洲國家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應繼續鞏固和發展。
中國的石油企業可針對在非洲石油上游並購獲得份額油與通過貿易進口非洲原油成本相當的特點,採取貿易與並購相結合的策略開發非洲石油市場。中方在非洲獲取份額油過程中,有必要形成獲取份額油的成本約束機制,使份額油的成本低於國際油價,爭取將更多的份額油低成本運回國內;可通過使用喀土穆煉油廠提煉提高中方在非洲的份額油,這么做既可增加利潤,又能提高中方在非洲成品油市場所佔的比例。
(6) 以貸款換石油
中國與安哥拉曾簽訂「貸款換石油」協議。「貸款換石油」保證了中國獲取穩定的原油的同時,還降低中國能源政策「走出去」中的政治風險。同時,也有利於調整中國外匯儲備結構,推動外匯儲備的多元化,抵禦金融風險。與此同時,由於「貸款換石油」對產油國發展生產、提高石油產量具有積極的作用,也易於得到產油國的接受。非洲的產油國由於缺乏資金、技術等生產條件,往往採取「貸款換石油」模式。在未來的中非能源合作中,在雙邊能源合作的前提下,中國可以有意識地增加對非洲「貸款換石油」的規模和比重,與更多的非洲產油國簽訂「貸款換石油」協議。
(7) 加大非洲海洋石油開發的力度
中國石油企業在與西方石油公司合作的同時也在提高自己的深海勘探開發技術,中海油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上工程技術服務在西非產油國有很大需求。中海油自1998年至今十幾年時間中已經自主設計並建造了11艘FPSO (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使中國躋身世界擁有FPSO最多的一線國家,還建造了第六代3000 m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這在世界上也是最先進的設備。中海油的子公司中海油服成功並購了挪威AWO公司,使海上鑽井作業和服務能力有很大提升。中國的3家石油公司聯手在赤道幾內亞和幾內亞灣聯合開發區成功中標,得到了深水勘探區塊作業的機會。由於中國石油企業掌握了深水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技術,可以參與幾內亞灣、埃及蘇伊士灣等其他非洲海洋石油開發項目,海上石油開發前景光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石油企業中,巴西國營石油公司海洋石油勘探技術水平較高,可以考慮中國與巴西的石油企業在安哥拉等非洲國家合作開發海洋石油。
⑷ 非洲國家的油氣對外開放程度較高
(1)非洲對外石油合作通常採取產量分成制和租讓制
目前,採取產量分成制的國家共有14個,包括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等;採取租讓制的有南非等5國(表6.5)。
表6.5 非洲主要產油國對外合作合同模式
(2)非洲地區是全球油氣對外招標活動最活躍的地區,石油工業對外招標活動頻繁
自2007年以來,在全球舉行的勘探開發招標中,非洲地區的招標次數、提供的區塊數量和招標面積均居全球各區前列。海上招標數量逐漸增加是勘探開發招標的重點,同時,天然氣招標數量呈逐步上升趨勢。肯亞、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坦尚尼亞等非洲新興資源國在油氣勘探開發招標中表現積極,尤其是烏干達。2006年烏干達首次獲得油氣發現。目前該國在西部9個勘探區塊中,已有7個區塊被4家西方的石油公司獲得,還有兩個總面積為1786km2的石油勘探區塊將繼續通過招標發放勘探許可證。2008年,非洲地區招標活動受金融危機影響,上下半年明顯分化。上半年26個國家先後舉行了27次勘探開發招標,招標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75%。下半年勘探開發招標中流標現象大幅增加,為此,一些國家甚至推遲了招標活動。2009年延續了2008年下半年的情況,迦納、尚比亞均延長或推遲了招標截止日期,安哥拉新一輪招標時間也一推再推,很有可能會推遲到2010年總統大選以後進行。
(3)非洲各國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合作政策存在明顯差異
北非地區油氣工業對外開放步伐較快。在北非主要油氣生產國中,阿爾及利亞於2005年和2006年對《油氣法》進行了修改,政府積極鼓勵外資參與本國勘探開發及煉油化工領域,吸引外國資本。蘇丹1999年頒布的新投資法採取了貿易自由化政策,放寬外匯管制,放寬進口限制,創造了寬松的投資環境。埃及油氣上下游業務都對外開放,對私人投資的環境相當優越,並在減免礦區使用費、油田服務費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利比亞在聯合國與美國相繼取消對其制裁後,實施了新的對外開放政策,對外資進入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西非新興產油國雖然對外開放時間較晚,但開放程度較高。奈及利亞和安哥拉20世紀90年代後才真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但是對外開放步伐邁得更快,對外開放程度更高。其中,奈及利亞為進一步吸引外資,推出免收礦區使用費、提高分成份額及稅收優惠等政策;政府還頒布了優惠政策,積極開放下游煉化業,放寬成品油進口管制,吸引外資投入其煉油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