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富可敵國的石油巨人——國際大石油公司
所謂「國際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資本創建和經營的跨國石油公司。提起國際大石油公司,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們龐大的經營規模、橫跨全球的業務范圍、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巨大影響力。在2006年度《財富》全球500強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強榜首,361億美元的高額利潤使其成為全球500強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公司(每天為它帶來近1億美元的進項),3399.3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使這個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富可敵國。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氣日產量幾乎是科威特的兩倍,公司在全球六個大洲均擁有能源儲備,油氣儲量超過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質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幾家大石油公司還包括雪佛龍德士古、康菲、殼牌和BP,這些石油巨頭同樣也贏得了舉世關注的目光。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參與。在不同歷史階段,它們的角色都是舉足輕重的。
(1)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產生與發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締造者,也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建者。當年他一手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將原油產量由1889年的佔全美總產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國加工和銷售的市場份額高達75%~80%。此外,它還帶動了石油工業國際化業務的發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設立了分公司,逐漸取得了在美國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它還開創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的業務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風險。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開發業務中虧損,則可以在下游煉油和銷售業務中找到平衡。但這個石油帝國的壽命不長,因為被指控「壟斷和暴利」,1911年美國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標准石油集團解體,將其所屬的92家公司改組成在法律上獨立的20個公司集團,「大廈」坍塌後,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石油公司得以倖存下來,這也是今天幾大石油巨頭的前身。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飛速發展以及戰事的需要極大地刺激了對石油的需求,推動了石油生產。壟斷美國石油市場的五家上下游一體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灣和雪佛龍也正是在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相當長時間里,它們與英國的BP和英荷殼牌構成了世界石油歷史上聲名顯赫的「七姊妹」,憑借在中東獲得租借地石油開發特許權而發了大財,壟斷了世界石油市場。
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造成了依賴石油資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創,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國際大石油公司開始對自身發展模式和如何增強競爭能力進行思考,並開始新的實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石油領域不斷發生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1997年之前,這些較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多數發生在下游業務(煉制和銷售)和天然氣業務(包括天然氣發電)領域,並且很多隻是公司部分業務之間的聯合。1998年後,面對低油價的沖擊,更多的石油公司捲入了兼並聯合的浪潮,希望通過從外部進行的資產重組,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禦和降低風險,石油公司的兼並與聯合演變成為以大型石油公司橫向整體合並為主要特點的兼並與聯合狂潮,並直接導致超級國際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紀之交以國際大石油公司為主導的新一輪兼並浪潮,是面對石油業激烈競爭環境所進行的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塵埃落定之後,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殼牌集團、BP、道達爾、雪佛龍德士古共同組成了石油業內的超級巨無霸方陣。這次兼並與聯合狂潮強化了國際石油公司的實力和地位,同時也重新調整了當今石油工業的主體布局。
(2)新世紀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趨勢。
起於1998年的大規模石油公司並購和結構調整,國際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擴大資產規模和強化競爭實力為目標的任務。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國際油價走高的有利形勢下,它們在繼續優化調整資產組合的同時,普遍將營造長期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的戰略重點,進入了一個為長期增長而投資的新階段。國際大石油公司在經營戰略和競爭策略方面所做的戰略調整,體現出一些全新的特點。這些戰略調整,將對國際大石油公司的中遠期業績表現乃至世界石油工業的競爭和發展態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些新動向包括:一是實施戰略轉移,立足於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二是進行資產組合的優化,一方面通過補缺性的收購,彌補在關鍵發展領域的資產組合缺陷,另一方面擇機處置邊際資產,優化老油區投資,緩解近期內的成本上升和投資回報下降的問題;三是積極介入天然氣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規石油領域,重新重視勘探,立足更長遠的發展,構建在新的關鍵領域的競爭優勢。
舉措之一:為長期增長投資,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
在主要產區的資源戰略接替上,國際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新的油氣發現項目為重點,表現出四個主要的戰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灣深水區、俄羅斯、實行開放政策的OPEC國家和LNG業務領域作為今後重要的新產量增長源。
如BP公司,已將其戰略重點轉向新的五大利潤中心,即墨西哥灣(深水區)、特立尼達(天然氣)、亞塞拜然(環裏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區)和俄羅斯(TNK-BP)。公司現有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為1.15億噸,預計將以年均3%的速度遞減;而新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是5000萬噸,預計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產量將達到1億噸。由於新利潤中心的勘探開發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別為每桶油當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於現有生產區(發現開發成本為6~7.5美元/桶油當量,操作成本約為5美元/桶油當量),因而新利潤中心產量的增長和資本支出的下降,將有助於提高BP的整體投資回報水平。
憑借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以及多年來在資源國的影響力,國際大石油公司在上述關鍵領域占據了有利的競爭地位,這將能夠支撐其全球油氣儲量的可持續接替。根據高盛公司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發現、目前正在開發中的儲量在5億桶油當量以上的50個大油氣開發項目的統計分析,國際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它們在50個大項目中占據了45%的儲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達爾、皇家荷蘭殼牌、雪佛龍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據了50個大項目預計凈現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灣、中東(卡達LNG)和裏海,預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區新增產量將達5.5億桶,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國家中的產量比重將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蘭殼牌西非(奈及利亞)、俄羅斯(薩哈林天然氣)、加拿大油砂業務,預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產量4.6億桶道達爾西非、中東、委內瑞拉和俄羅斯。預期2006年西非深水區可新增產量37萬桶油當量/日,占總產量的13%,中東產量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龍德士古墨西哥灣、西非(奈及利亞)和裏海(哈薩克),預期西非深水區2006年可新增產量30萬桶油當量/日,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13%上升到18%
世界非常規石油生產前景
近年來,受天然氣價格上升、LNG供應成本下降以及資源國推動天然氣資源商業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液化天然氣的生產和貿易日趨活躍,正在成為世界油氣工業的一個新的熱點。預計全球25%~35%的天然氣儲量最終需通過LNG來實現商業化。預計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氣儲量開發和LNG設施方面的投資將達到1500億美元。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來LNG的發展,並紛紛搶佔LNG領域的制高點。近兩年來,國際大石油公司參與的LNG現有項目擴建、在建和擬建新項目就超過了30個,預計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產能力將達到3億噸。LNG 項目開發不僅成為國際大石油公司商業化其天然氣儲量資源的關鍵,而且也將成為公司盈利的重要來源。因成本下降和項目壽命期長,目前LNG項目的投資回報水平明顯高於其他項目,甚至高於上游勘探開發項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將上游的生產加上液化、船運和再氣化資產組成獨立的LNG業務的話,預計到2010年,這一業務在國際大石油公司運用資本中的比例可達到5%~10%,成為勘探生產、煉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業務,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過化工產品業務。
GTL 是一項將天然氣轉化為極清潔的煉制產品的技術,盡管這一技術的出現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但受項目經濟性的限制,一直以來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資很少。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突破,GTL項目的經濟性顯著提高,加上資源國為開發「困氣資源」(因缺乏當地消費市場而難以經濟開發的天然氣儲量,只有通過LNG或GTL方式開發)提供優惠的財稅條款,GTL項目開始真正被資源國和國際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氣資源」量至少在2500萬億立方英尺,約占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25%。隨著全球對於煉制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預計將從目前的2500萬桶/日增長到2010年的2800萬桶/日),特別是環境排放標準的日益嚴格,GTL將因其可用作煉廠提高柴油質量的原料等特點而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殼牌已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意向書,計劃到2009年建成投產14萬桶/日的GTL生產廠,埃克森美孚也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於2011年建成產能為15.4萬桶/日的GTL項目的意向書。預計今後10年,這些公司將在GTL項目上投資330億美元,實現產量75萬桶/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經積極開發GTL技術,其專有技術AGC-21的開發耗資6億美元,持有約3500項相關的國際和美國專利。
近年來在旨在減少瀝青礦開采和加工過程中燃氣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術進步,使得油砂開發項目的經濟性得到顯著提高,項目開發進展明顯加快。據加拿大權威機構分析,預計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產量將增長到148萬桶/日。盡管目前仍存在著加拿大環境法規限制的不確定因素,但隨著原油價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項目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石油公司的關注。
委內瑞拉的超重油項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興趣。盡管委內瑞拉的財稅合同條款比較苛刻(政府所得為51%),雪佛龍德士古和皇家荷蘭殼牌公司仍十分關注60億~70億美元的新項目機會,道達爾公司也正在談判擴大其Sincor項目的產能。
舉措之四:重新重視勘探。
受1998—1999年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國際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這一趨勢持續到2003年。據行業咨詢機構伍德麥肯錫的研究,2003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國家(簡稱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龍德士古更是分別下降了25%和15%。由於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計劃共獲得72億桶儲量,與1996—1998年89億桶的儲量發現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機儲量接替率為75%。
除了受低油價影響外,國際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資下降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它們將投資重點集中在低風險的探明儲量的開發上,進而開發資本支出排擠了勘探資金。同時,技術進步也為深水區油氣資源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國際大石油公司的開發項目機會增多,需要大量投資基礎設施以實現這些儲量的商業化。
在勘探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出現多年之後,國際大石油公司目前已開始重視新前景區的勘探。2003年雪佛龍、雷普索爾、殼牌和道達爾均增加了勘探區塊面積,涉足的國家也增加了。
舉措之五:開拓新的並購熱點,俄羅斯上游權益成為主要關注點。
以公司並購、資產重組和戰略聯盟為主要內容的資本運營活動,歷來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是其實現規模擴展、優化資源配置和實現價值最大化等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1998年以來的巨型並購活動,國際大石油公司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圍內強化關鍵資產規模、實現協同效應和降低成本的任務。巨型並購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進行公司和資產並購交易的動機開始向彌補公司資產組合缺陷和實現資產最優配置轉變,並購的主要目標也開始轉向那些規模較大、資產的戰略匹配性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盡管俄羅斯的油氣行業投資環境仍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但其豐富的未開發儲量一直吸引著西方大石油公司。由於俄羅斯的產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審批過程冗長,加上俄羅斯目前的生產重點仍以現有開發項目為主,對外國石油資本的依賴程度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通過PSAs合同進入俄羅斯的難度很大。BP公司採取了放棄產量分成協議途徑的投資戰略,收購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過股權參與的方式,迅速在俄羅斯石油項目中獲得了規模優勢。
另外,因多數國際大石油公司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於資本投資密集期,為降低成本、改善投資回報,也不排除出現大型公司間合並的可能性。在本輪高油價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現金流充裕,而股價大都沒有隨國際油價同步同幅上升。因而從公司收購者的角度來看,目前目標公司現金充裕但股價便宜,未必不是進行交易的有利時機。
當今世界石油工業正在全面經歷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競爭更激烈,風險更大,更需要跨國石油公司對外界變化做出積極反應的時代。著眼於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投資項目,優化公司資產組合,加強對石油資源包括非常規石油資源的控制和開發無疑是這些國際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戰略選擇。
B. s-oil的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曾是由約翰·D·洛克菲勒和他的合夥人在1863年建立的石油提煉公司。在他的領導下,1868年Rockefeller, Andrews & Flagler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煉油公司。
1870年1月10日,他成立了俄亥俄標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 of Ohio),並開始並購其他公司。到了1878年,標准石油壟斷了全美國90%的煉油業。1882年,公司重組成為標准石油企業(Standard Oil Trust),其中三位重要人物分別是亨利·羅傑(Henry H. Rogers)、威廉·洛克菲勒(William Rockefeller)和約翰·洛克菲勒。
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反壟斷法(Sherman Antitrust Act)。1911年5月15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標准石油違法壟斷,將其支解為大約37家新公司。
後繼者
俄亥俄標准石油 - 現為英國石油-阿莫科公司的一部份。
印地安納標准石油 - 改名為阿莫科石油 (Amoco),現為英國石油-阿莫科公司的一部份。
紐約標准石油 - 改名為美孚石油 (Mobil)。
紐澤西標准石油 - 曾先後使用埃索 (Esso)、艾克森 (Exxon)等名稱。
美孚石油和艾克森石油,於1999年合並為艾克森美孚,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
標准石油公司的歷史
德雷克井鑽成後,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石油開采中去。但冷靜的洛克菲勒堅信「打先鋒的賺不到錢」,他並沒有急於進軍石油,而是做了實地考察,由於油價浮動很大,所以時機並未成熟。
南北戰爭(1861-1865年)給美國人帶來災難,卻為洛克菲勒帶來好運。1859年他同莫里斯·克拉克合夥開設土產品貿易行。他貸款囤積食鹽、火腿、西部的種子等。南北戰爭爆發後,訂貨單像雪片似地飛進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商行,他們及時地把囤積的東西拋了出去。於是約翰·洛克菲勒成了靠南北戰爭大發橫財的人。
1863年,原油一再暴跌時,洛克菲勒卻認為投資石油的時候到了。他與克拉克共同投資,與一個在煉油廠工作的英國人安德魯斯合夥開設了一家煉油廠。精明的洛克菲勒沒有直接投資去採油,而是投資煉油行業。他認為從事上游石油生產風險大,生產秩序混亂,鑽井設備落後,連接生產地與消費城市的運輸管道不良等,所以很難獲取巨額利潤。
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創建了股份制的標准石油公司,標榜他們出產的石油是顧客可以信賴的「符合標準的產品」。它給漫無節制的賓夕法尼亞石油狂熱產生的混亂帶來秩序。這種秩序將以標准石油公司的形式體現出來,這家公司正在尋求對世界石油貿易的全部支配權和主宰,正在發展成為一家復雜的全球性企業。到1879年底,標准公司作為一個合法實體成立剛滿9年時,就已控制了全美90%的煉油業。自美國有史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個企業能如此完全徹底地獨霸過市場。
1882年,洛克菲勒創建了世界第一家托拉斯-標准石油托拉斯(以高度聯合的形式組成一個綜合性企業集團),並把總管理處遷到紐約。1888年,公司開始進入上游生產,收購油田。189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標准石油公司對美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一直持續到1911 年。
從一開始,洛克菲勒就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他在紐約開設的辦事處,專門向東海岸和國外出售公司產品。19世紀80年代,標准石油公司進一步向西歐擴大海外市場,美國的工藝已使標准公司的產品優於歐洲人的產品,因而標准公司贏得了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煤油市場。在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煤油出口佔到全部美國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從價值上說煤油佔美國出口貨的第四位;在工業製品中占第一位。歐洲則是它的最大市場。到了19世紀70年代末,不僅僅是由一個州支配石油供應,而是由一個公司——標准石油公司掌握了石油的支配權。結果是,至少有90%的出口煤油是經過標准石油公司之手出去的。洛克菲勒被譽為「世界石油大王」。
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反托拉斯法。洛克菲勒對托拉斯採取明撤暗存的辦法,把重心轉移到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因為新澤西州的法律允許該州的公司持有其他州公司的股權。從而在「合法」旗幟下把「隊伍」重新集合起來,注冊資本從1000萬美元擴大到11000萬美元。
3.s-oil:韓國雙龍煉油,2007年以15246.1百萬美元排列世界500強第490位。
C. 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是哪家
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NYSE:XOM)是全世界第一大型石油企業,其總部設於德克薩斯州。該公司前身分別為埃克森和美孚,於1999年11月30日合並重組。該公司也是艾克森、美孚及埃索全球分公司的母公司。此外,艾克森美孚與殼牌、BP(英國石油)及Total同為全球四大原油公司。該企業在2007,2008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2004.2005第三;2006第一。
現任公司行政總裁為李雷蒙。
Exxon公司和Mobil公司於1998年12月1日宣布合並成立Exxon Mobil公司,上游總部設在休斯敦,下游總部設在Fairfax,公司基地在得州irving。公司中Exxon佔70%股, Mobil佔30%股。
新公司將會很好協作。在勘探開發方面,原來兩公司在南非、裏海、俄羅斯、南非和北美組織得很好,很少重疊。深水資產和深水技術相互補充。合並後的公司在天然氣方面也佔有重要地位,天然氣銷售量高達140億立方英尺/天。在下遊方面,新公司在美國經營規模達到了殼牌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和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最近形成的下游財團的水平。新公司在其他地區的煉油和銷售資產也可以互補。Exxon 是潤滑油基礎油的重要生產商,與Mobil在潤滑油市場的領先地位相得益彰。在化工領域,Exxon 與Mobil也有良好的戰略配合。
新公司在下列領域擁有自己的專有技術:深水和北極作業、重油加工、合成液體燃料、液體天然氣、高強鋼、煉油和化工催化劑(包括茂金屬催化劑)、短接觸時間催化裂化、加氫處理、催化脫蠟、二甲苯異構化、甲苯歧化、合成潤滑油、專用醚和裂解。
Exxon公司為保持其煉油和化工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平均每年在科研開發方面投入數億美元,大力支持勘探與開采、煉制與合成燃料、基礎化工產品與中間體和高分子聚合物等方面的研究,並特別注意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讓與生產支撐以及工程技術研究項目的實施。
其研究開發機構主要有以下幾個部門:
① 生產服務公司(EPR):設在休斯敦,主要負責公司油氣勘探和開采業務的研究工作。
② Exxon化工公司(ECC):下轄有基礎化工中間體技術開發部、高分子聚合物(含百潤敏)技術研究開發部及Exxon化學工程部。
③ 研究與工程公司(ER&E):設中央基礎研究部(CR)、石油煉制研究部與Exxon工程部;其主要業務是開發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技術以滿足各子公司在石油煉制、合成燃料、運輸和銷售方面的需求。
Mobil公司的技術特長
(1) 分子篩催化劑
Mobil公司在分子篩的研究開發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1994年世界合成沸石約150種,Mobil公司的ZSM系列約佔60種。Mobil公司1973年開發成功ZSM-5分子篩,可增加催化裂化汽油產率35%,辛烷值也有所提高。1994年又開發出MCM-22雙通道分子篩,這是一種具有兩種不同孔徑的晶體結構、高硅分子篩。
(2) Mobil公司可提供下列工藝技術:催化裂化、中壓加氫裂化、烯烴轉化成汽油和餾分油工藝(MOG,MOGD)、裂解汽油加氫脫硫工藝、催化脫蠟工藝(MDDW)、定向聚丙烯OPP薄膜、乙烯己烯共聚LLDPE、烯烴異構化工藝、烯烴齊聚-歧化技術(MOI)、二甲苯異構化技術、高活性甲苯歧化工藝、聚對甲基苯乙烯技術、甲醇轉化成汽油工藝(MMO)。
[編輯本段]在中國
Exxon公司非常重視在中國發展業務,專門成立的Exxon中國公司負責在中國的業務。
到1995年年末,Exxon公司在中國注冊了9個以Esso為標志的加油站,在香港地區注冊了18個Esso加油站,在中國銷售各種燃料油特種油品和潤滑油。1995年Exxon公司與中國石化錦州石化公司合資組建了錦埃克森潤滑油復合添加劑有限公司,其生產規模為5000噸/年復合添加劑和5000噸/年粘度調節劑, 1996年10月開始經營。
Mobil在香港設青衣油庫,主要用來對中國大陸貿易,在天津建設了莫比爾石油天津有限公司,生產潤滑油和潤滑脂。
在中國香港
埃克森美孚擁有全香港最龐大的加油站網路(包括集團旗下埃索、美孚及東方油站),並持有青山發電有限公司60%權益(餘下40%由中電控股有限公司持有),青山發電負責生產電力,透過中電控股全資附屬的中華電力在九龍、新界及大部份離島的輸電網,供用戶使用。
2007年1月,香港海關發現屯門一個埃克森美孚的油站的入油槍不準確,使顧客每次多付5%的油費,涉嫌違反度量衡條例。當局已在4月票控埃克森美孚。
[編輯本段]在委內瑞拉
2005年12月20日,委內瑞拉政府向在該國作業的埃克森美孚公司發出最後通牒:必須在當年年底之前同政府合組公司營業。
該企業在《巴倫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七。
企業文化:友誼,分享,感恩.all customers vic&vip
埃克森美孚公司官方網站: http://www.exxonmobil.com/
埃克森美孚公司中國網站: http://www.mobil.com.cn/
D. 埃克森美孚公司的發展歷史
埃克森和美孚兩個可溯源到十九世紀末,在1882年,他們在組織石油信賴水準。從1986年起將明顯煉油和銷售兩個組織--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紐約標准石油公司。這兩個公司是20世紀剩下的時間擴展到美國海岸,銷售分公司和辦事處的公司遍及歐亞。
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下令解散標准石油托拉斯,導致附帶34公司:包括標准和Socony澤西,同年,全國煤油產量首次被掩蓋了原先丟棄式的汽油,越來越多的汽車市場,最終產品商標Mobiloil激勵,在1920年Socony登記。標准石油解體後,澤西和標准另行Socony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它們所擁有的資源較少, 無論是公司充分整合。在未來20年中,各公司積極建立企業的每一個環節,從生產、提煉、管道研究。他們還與美國擴大在國外幫助大兼並澤西標准有了50%的石油利益固然科學完善公司、得克薩斯州的石油生產國有興趣購買的45%Socony馬格洛利亞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製糖、管道運輸、銷售,1931年並入Socony真空油公司,開辟了工業發展可追溯到1866年的水平,石油副產品本身。
在1933年標准和澤西Socony-真空將其1950年至1950年在該地區的利益為合資公司:標准真空油公司、Stanvac,在50個國家經營,由東非到紐西蘭1962年才解散。在戰後,美國再度繁榮,幫助重建歐洲的標准,使澤西Socony-真空堅決支持全球經濟增長的軌道,新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發展還帶動了一系列的衍生和石化產品。在未來幾年,埃克森美孚的前身公司煉油廠的改造經驗,許多基本化工產品和許多衍生物, 二戰結束後,這兩家公司均先進技術,擴大業務范圍,並在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市場。
美孚化工公司成立於1960年,截至1999年,主要產品包括基本olefins芳香族、乙烯、聚乙烯乙二醇,該公司生產合成潤滑油和潤滑油添加劑種群基地、丙烯及片包裝器. 在10個國家有生產設施設備。
埃克森化工公司成為全球性組織在1965年和1999年的主要生產和銷售的烯烴、芳香烴、聚乙烯、聚丙烯與特色線路等Elastomers、增塑劑、溶劑、處理液、酒精、Oxo樹脂粘合劑,該公司是一個技術產業領導人metallocene催化劑,使聚合物獨特性能改進. 製造設施設在24個國家。
1999年美孚石油和艾克森石油(標准石油公司後繼者之一的紐澤西標准石油曾先後使用埃索 (Esso)、艾克森 (Exxon)等名稱。)合並為艾克森美孚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
E. 哈默晚年經營石油業都經歷了哪些問題,最終發現了加利福尼亞州歷史上的第二大油田
哈默經營石油業,首先碰到的是油源問題。在美國本國,1960年石油產量佔美國石油總產量38%的得克薩斯州,他無法插手。因為這個州的油田,早已是美國其他「獨立」石油公司的天下。在中東,沙烏地阿拉伯一向和美國有特殊關系,但是它的石油與艾克森石油公司的關系最為密切,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休想染指。
西方石油公司該如何解決油源問題呢?充滿冒險精神的哈默,在認真分析國際市場行情之後,決定向中東國家利比亞進軍,擠進利比亞開採石油。20世紀50年代後期,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終於如願以償,在利比亞取得了石油開采權,然後在西歐國家提煉和銷售。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亞的原油日產量已達68萬桶。當時,這家公司的油源全部來自利比亞。
美國的西方石油公司是一家進入國際石油大企業行列的新公司,正是因為哈默的冒險精神和果斷決策,才使它發展迅速,成為一家業務多元化的跨國公司,業務地區遍及北美、西歐、非洲和亞洲。正當哈默到處尋找投資及機會的時候,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在舊金山以東薩克拉門托河谷一帶尋找天然氣,鑽井鑽到5600英尺(1700多米)時,仍不見天然氣,公司決策者認為耗資太多,再鑽下去很可能徒勞無功,難以自拔,便匆匆鳴鑼收兵,宣判此井「死刑」。哈默得知這一消息後,便請來地質學家進行考察。專家們認為,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那個地區過於匆忙了。得到這一結論之後,哈默便將那片地方租借下來,繼續鑽探。每鑽進1英尺(30cm),都令人覺得,像是牙鑽鑽在西方石油公司的牙根神經上,要是鑽探失敗,可以肯定,公司股票的價值就會被鑽出個大窟窿來。
哈默在焦急中等待消息。當鑽到8000英尺(2400多米)仍無滴油時,哈默便開始煩躁不安起來,但仍咬牙硬挺。深度到8600英尺(2600多米)時,油層戳破了,石油噴出來了。這竟然還是加利福尼亞州歷史上發現的第二大油田,價值2億美元。
石油業是世界上風險最大的行業。在這個行業中,富商巨賈們各施絕技,競爭異常激烈。然而哈默卻憑借其非凡的才能,戰勝了一個個競爭對手,在短短幾年時間內,使石油生意成為他多種經營實業中的一個核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