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進口沙特石油用什麼運輸方式
海上。根據查詢中國網得知,中國進口沙特石油用海上運輸方式,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是一個有多年歷史的綜合國際石油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和世界第六大石油煉制商,業務遍及沙特王國和全世界。
㈡ 菲氣田見底,菲外長稱願重啟油氣開發談判,他提出了怎樣的條件
首先是以菲律賓憲法為基礎,以菲律賓利益為首要考禪喊慮。相對而言,中菲恢復相關談判有利於南海局勢的穩定,因為這個項目看似只是一個經濟協議,其實是中菲兩國的基礎妥善處理南海爭議。在美國的慫恿下,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爆發了爭端,其實就是為了這個地方的石油和天然氣。
要知道的是在油氣勘探爭端中,日方曾敦促中國盡快建造航母。中國在東海的專屬經濟區應延伸至沖繩海槽。但日方認為,在這片海域,他們有權共同開發。此外,日方還擅自提出中線,企圖以此為界線。中方不承認這條“中線”。日方的真正目的,是在中國開發的這個成熟油田裡,省下一杯粥。
㈢ 我國從阿拉伯進口石油的有利條件
我國從阿拉伯進口石油的有利條件,煉油後石油產品海運出口方便,石油屬於技術密集型企業、資本密集型企業,對於技術要求很高,對於人員要求較低等。
我國必須全年依靠進口來確保國內工業生產。 眾所周知,位於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儲量。
這是因為中國石油可開發資源不多,即使有些儲量也比較貧瘠。再加上現在中國的發展速度對能源需求日益增多,所以不得不進口。
㈣ 石油進出口的流程
1.一般進出口石油是用油輪運輸的,這里講進口
2.和一般程序一樣 在到達中國的基本港口後,報關 清關
「卸貨」 這里卸貨就是卸油咯 一般是通過船上與下面的指定管道連接 從管道運輸
還有一種就是派專業運輸油的汽車來運
㈤ 重要礦產資源進口運輸通道基本狀況
2.3.1 石油進口運輸通道
我國石油進口風險指數居高,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目前我國的石油進口通道過於單一,主要依賴於海上油輪運輸,其中90%左右要依靠外籍油輪運輸,而且80%的石油進口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中國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非洲、亞太地區和俄羅斯及中亞地區。由此形成南、北、西3個方向的石油進口運輸通道。其中,中東原油油輪經印度洋,過馬六甲海峽,到達中國沿海各.港口;非洲原油油輪從大西洋,繞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過馬六甲海峽,到達中國沿海各港口;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原油油輪經太平洋,到達中國沿海各港口。這3條航線構成南部石油進口通道。俄羅斯原油供應中國,構成北部石油進口通道。
雖然馬六甲海峽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3國共管,但這也威脅著我國的石油供應安全。為了降低對馬六甲海峽的過度依賴,開辟更好的石油進口通道,降低石油進口風險,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能源地緣政治關系,正積極加強與周邊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其中包括形成4大石油運輸通道,即中哈和中俄陸路原油運輸通道、馬六甲海峽和中緬海上原油運輸通道。
中哈石油管道構築了中國「第一條油氣補給線」。中國與哈薩克共建的中哈石油管道在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在2006年5月開始向我國出口石油。該管道西起裏海岸邊的阿特勞,東至新疆阿拉山口,全長3088千米,設計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今後伊朗等環裏海國家的油氣資源也有可能通過該管道運輸出口到中國新疆。另外,中哈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正在論證當中,我國已成功打通了中哈陸路石油運輸通道。
中俄遠東石油管線大慶支線將架起中國「第二條油氣補給線」。俄羅斯是中國的第4大原油進口來源國,目前從俄羅斯的原油進口主要依賴於鐵路運輸。由於鐵路運輸具有成本高、運量小等缺陷,雙方都對管道運輸表現出極大的熱情。2006年1月俄羅斯政府正式公布,泰納線將在2006年7月1日開工,一期工程從西伯利亞中部的泰舍特到靠近中國東北邊境的斯科沃羅季諾,全長2400千米,預計2008年年底可交付使用,屆時年輸油能力將達3000萬噸,泰納石油管線一期工程將修建斯科沃羅季諾—大慶的支線,年輸油能力為2000萬噸,可以大大降低我國原油進口的壓力和風險。此外,中國還正籌劃多條「油氣補給線」。
2.3.2 重要礦產資源進口運輸通道
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的進口,大多數也是經海路運輸的。我國礦產品進口中,50.0%的鐵礦,20.0%的銅,50.0%~60.0%的氧化鋁,90.0%的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望加錫海峽和南中國海輸入中國。連從俄羅斯進口的煤炭,也通過海上通道運輸到廣東口岸。
近期一些陸上口岸礦產品進口量開始大幅度增長。例如,東南亞國家的礦產品經過廣西和雲南的口岸入境。廣西進口越南錳礦最大通道位於靖西。從越南重慶境內經越南坡標口岸,到岳圩口岸邊民互市錳礦進口交易點。緬甸的礦產品主要經過雲南進口。從新疆口岸目前進口的礦產品,占我國礦產品進口總量的比重還不高。蒙古大量礦產品,特別是銅礦,通過陸上通道進口到我國。
㈥ 辦理進口石油需要哪些手續
需通過中聯油、中聯化、中海油、中化集團、珠海振戎等五家企業代理進口。其他企業不能辦理進口手續。
發改委公布文件所放開的是原油進口使用權,並非原油進口權,所以地方煉廠在進口環節,仍需通過中聯油、中聯化、中海油、中化集團、珠海振戎等五家企業代理進口。
2015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將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後產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
目前國內原油進口分為國營和非國營貿易,國營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大型企業控制;取得非國營貿易原油進口資質的企業已有20餘家,但進口原油只能進入按規定程序批准建設的煉廠加工。
放開民營企業進口原油使用權,新增用油企業用油數量依據淘汰自有或兼並重組的落後裝置能力、建設儲氣設施規模的一定比例確定,但上限不超過本企業符合條件的常減壓裝置設計加工能力總和,並規定了可追溯、可檢查的落後產能淘汰確認程序。
(6)菲律賓石油怎麼進口擴展閱讀:
一些市場人士並不看好未來地煉進口原油的積極性。一方面,自2013年中化工獲得1000萬噸進口配額後,地煉原料市場出現骨牌效應,大量性價比較高的內貿原油資源流入地煉手中,如果把進口原油高昂的運輸成本考慮在內,進口原油的煉油效益不如內貿原油。
另一方面,地煉與主營煉廠不同,其計劃性較弱、趨利性較強,而進口原油從采購到加工的周期較長,一旦原油起伏劇烈,煉廠可能面臨長時間的巨額虧損,這是地煉難以承受的,所以地煉可能很難像中字頭企業那樣成規模並且持續地采購進口原油。
㈦ 世界油氣運輸通道有哪些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國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業化國家,而產油區主要集中在中東、裏海、南美和西非這幾個欠發達的地區,這種格局必然導致石油貿易的國際化。國際石油貿易涉及的地區范圍廣泛,它由數十萬千米的管道、數百個口岸、數千艘油輪和龐大的航線網構成海陸聯運系統。石油運輸可以採取海運、陸運、空運、聯運、管道運輸等多種形式。由於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間遠隔重洋,而且進口數量龐大,所以,目前石油運輸主要是海上船運。海上船運具有運量大、運費低、不受道路和鐵路限制等優點。而天然氣則由於其多以氣態的形式存在,因而天然氣的運輸比石油更復雜,它還涉及氣態天然氣液化的問題。
海上航線 目前,海上運輸線主要有: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航線,波斯灣—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日本線,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西歐、北美線等。隨著國際石油貿易的蓬勃發展,各大運輸通道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了。作為這些航線的起點或是中繼站的海峽與運河,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成為保障石油航運順暢無阻的「咽喉」。
海上運輸線(1)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非洲大陸之間,周邊國家有吉布地、厄利垂亞和葉門,該海峽呈西北—東南走向,連接紅海南端與阿拉伯海亞丁灣,被世人稱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長18千米,寬25~32千米,在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的是丕林島,面積為13平方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20萬~33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美國和亞洲。
(2)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伊朗和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64~97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30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北美、東南亞和大洋洲。
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輪通過該海峽後,分三條航道將石油源源不斷地送到消費國家和地區:一條經波斯灣—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歐洲國家;一條經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也到歐洲國家;另一條經波斯灣—馬六甲海峽—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國家。因此,霍爾木茲海峽可謂西方國家的石油「大動脈」。在波斯語中,「霍爾木茲」意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鎖或受到影響,西方世界將陷入黑暗之中。
(3)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海峽全長30.4千米,最寬處為3.4千米,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200萬桶,幾乎全部為南向運輸,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數十萬桶的成品油。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西歐和南歐。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
該海峽雖然最狹窄之處僅有708米,但卻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大約有5萬艘船隻通過,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輪,從而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難航行的「咽喉」水道。海灣石油的眾多出口線路中,有許多是向西經過黑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達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
(4)巴拿馬運河/穿越巴拿馬的石油管線。
巴拿馬運河位於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連接位於太平洋的巴拿馬城和位於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馬港),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寬150~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61.3萬桶。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載物資總量(以噸位統計)中,石油和成品油的運輸量最大,佔16%。油輪中有64%的船隻是南向行使,通過運河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且以運輸成品油為主。
(5)蘇伊士運河/薩米德石油管線。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道,溝通紅海與地中海,將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運河全長175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深度為22.5米。蘇伊士運河/薩米德(Sumed)石油管線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80萬桶,其中薩米德管線的日輸量(石油全部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為250萬桶,剩餘130萬桶通過運河運輸。石油出口目的地絕大部分運往歐洲,也有一小部分運往美國。
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水道。如果蘇伊士運河和薩米德管線因故遭封鎖而中斷石油運輸,那所有的油輪不得不繞道好望角,這將導致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增加。
(6)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及太平洋的一條狹窄水道,全長約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海運通道,號稱「東方直布羅陀」。海峽的東南出口處就是新加坡。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030萬桶。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其他環太平洋國家。
(7)俄羅斯油氣出口管線/港口。
俄羅斯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羅斯的油氣出口港主要是位於黑海的新羅西斯克港和位於波羅的海的普里莫爾斯克港(列寧格勒州北部、芬蘭灣沿岸)。油氣出口管線主要經過烏克蘭、白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東歐國家。2002年,俄羅斯石油日出口量超過450萬桶;天然氣年出口量超過67000億立方英尺(合1896億立方米)。油氣出口目的地包括東歐、荷蘭、義大利、德國、法國以及其他西歐國家。
管道運輸 採用管道運輸石油具有運量大、安全、方便和運費低等優點,因而成為各國油田與油港、煉油廠之間的紐帶,在石油進出口貿易中,也是與油輪相輔的運輸方式。世界油氣管道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形成了遠距離、大口徑的管道系統,二是管道分布廣,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那裡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並已實現了國際聯網。例如,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平方千米,在荷蘭為265米/平方千米,法國48米/平方千米。美國在天然氣管輸基礎設施的規模和復雜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截至1999年末,美國有天然氣長輸管道40825公里,100餘個州際天然氣管輸公司,管網遍及本土48個州。此外,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還分別有6條和4條國際供氣管道。
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後,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兩億。
近幾年,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歐洲對情節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原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滕管線以及歐洲—馬格裡布管線。在東歐輸氣、配氣管線的修復與新建計劃正在進行。北非輸氣管線長度的增長與歐洲天然氣擴建項目密切相關。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正在開始建設歐洲—馬格裡布管道系統在其本國的系統。在亞太地區,天然氣和管道建設發展前景巨大。由俄羅斯遠東地區向韓國和日本輸送天然氣項目正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管道項目。
就世界各國(地區)的管道建設與發展來看,有如下特點:
第一,油氣管道建設與經濟和資源的關系密切。世界油氣運輸,特別是天然氣運輸業最發達的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前兩者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後者是世界天然氣蘊藏量最大的地區。他們都有強烈的油氣消費慾望。
第二,油氣消費量是管道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北美、西歐、原蘇聯地區和中東地區是天然氣和石油管道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前三者也是世界天然氣最大的消費區。
第三,油氣產區遠離消費區是油氣管道發展的前提。從世界儲量分布分析,這種產、需區域嚴重分隔的現象將不斷推動油氣管道的發展。
液化天然氣船運 液化天然氣是將氣態的天然氣進行液化處理,以便於運輸,這種運輸主要是指海上船運。亞太地區是液化天然氣貿易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的國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卡達、汶萊等國。其中亞太地區除馬來西亞有少量液化天然氣向歐洲出口到西班牙外,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的液化天然氣全部出口到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另外,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阿曼等國的液化天然氣除少量出口到歐美地區外,很大數量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日、韓兩國。中國可以從印度尼西亞等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確保中國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從以上液化天然氣的進出口國別來看,與石油進出口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其運輸特點也基本一致。要保證國家油氣供應必須兼顧所有這些運輸渠道的安全。
㈧ 我國假如從幾內亞灣沿岸進口石油合理的運輸方式是什麼
我國從幾內亞灣沿岸進口石油的合理運輸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海運:幾內亞灣沿岸的國家和地區與中國之間有著廣泛的海上運輸網路,可以通過海上運輸方式滲顫則將石油運輸到中國的主要港口,如青島、上海等。
2. 管道運輸:根據目前國內油氣管道的布局,可以修建一條從幾內亞灣沿岸地區到中國內陸的輸油管道,將石油通過管道直接輸送到中國內陸的油田和煉油廠。
3. 鐵路運輸:相對於海運和管道運輸,鐵路運輸的成本相對較高,但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物流服務,可以將石油運輸到中國內陸各地的煉油廠和加油站。
4. 其他運輸方式:如航空運輸、公路運輸等,但這些運輸方式成本較高,適用范圍較窄,一般只適用於特殊情況下的石油運輸需求。
綜上所述,我國從洞逗幾內亞灣沿岸進口石油的合理運輸方式主要根據實際需求和情況來選擇,不同運輸方式有各自的優缺點,需要綜合考慮成叢棚本、效率和安全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