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和天然氣生成之謎
石油和天然氣是非常寶貴的礦物資源,人們對石油和天然氣生成的認識,是在勘探和開發實踐中逐步加深的。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問題是自然科學領域中爭論最激烈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是石油地質學界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為了認識石油和天然氣是怎樣生成的,首先應該了解什麼是石油和天然氣。
(一)石油和天然氣成分探秘
石油可分為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兩種。天然石油是從油氣田裡直接開采出來的,如克拉瑪依油田、塔河油田、大慶油田等開采出來的石油。人造石油是從油頁岩或煤干餾出來的,如東北撫順和廣東茂名等地利用油頁岩干餾得到的石油。石油在提煉以前稱為原油。從原油中可以提煉出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石油化工產品,如乙烯、化肥等。
石油有哪些特性呢?從外觀上看,石油的顏色多種多樣,有的油田的石油是棕黑色的,像煙袋油,如克拉瑪依油田的;有的呈黑綠色,如獨山子油田的;還有淺棕黃色,如柯克亞油田的;有些油氣田采出來的石油無色透明,像清水一樣,如巴楚地區的巴什托凝析油氣田和呼圖壁凝析油氣田的。
聞氣味也是認識石油的一種方法。石油中含有汽油和煤油,所以可以聞到特殊的煤油味。有一些石油中含有硫化氫,聞起來有一股臭雞蛋味。還有一些石油含有較多的芳香烴(一種有機化合物),聞起來又特別香。
石油比水輕,又不溶於水。石油的相對密度(在20℃時,與同體積的水相比)介於0.75~1.0之間,相對密度小於0.9的石油稱為輕質石油,相對密度大於0.9的稱為重質石油。由於石油比水輕,又不溶於水,所以當石油遇到水時,就漂浮在水面上,呈現出五顏六色的油膜。
石油不像水那樣容易流動,具有一定的黏性,黏度越大,越不容易流動。石油的黏度隨著溫度的增高而減小,有些石油在地面看起來很稠,很不容易流動,但是在地下比較高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它的流動性可能是很好的。
以上幾點突出的物理性質,可以幫助我們去認識石油。物理性質是化學組成的反映,因此,要認識石油還必須認識它的實質,即它的化學組成。
有許多有用礦產的化學組成是比較簡單的,如煤,主要是由碳(C)組成的。石油的化學組成比較復雜,它既不是由單一的元素組成的,也不是由簡單的化合物組成的,而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多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石油是由碳(C)、氫(H)和少量的氧(O)、硫(S)、氮(N)等元素構成的。其中兩種主要元素碳和氫構成碳氫化合物,化學上稱為烴,這是取碳字中的「火」字和氫字中的「」而構成的。烴類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其餘的成分是含氧的化合物、含硫的化合物和含氮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只佔1%~3%。在自然界里,大多數含碳化合物中,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鹽以外,都是有機化合物。所以說,石油是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的大家族。
石油中的碳氫化合物,按照結構的不同分為三類:
(1)烷族碳氫化合物:它是通式為CnH2n+2的飽和烴,「n」表示碳的個數。在室溫下,C1—C4為氣態,C5—C16是液態,是石油的主要成分;C16以上的為固態,懸浮在石油中(表4-3-1)。
探索新疆地質礦產資源奧秘
表4-3-1 石油中的部分碳氫化合物
(2)環烷族碳氫化合物:通式為CnH2n,屬飽和烴。碳元素呈環狀結構,以五元環和六元環最多。
探索新疆地質礦產資源奧秘
在多數情況下,環烷族烴占石油成分的主要部分。
(3)芳香族碳氫化合物:通式為CnH2n-6,屬不飽和烴,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芳香烴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在石油中的比例比較小。
還有其他不飽和的碳氫化合物混雜在石油中,如烯烴類(表4-3-1),但是數量很少,對石油的成分影響不大。
不同油田的石油,所含各類碳氫化合物的比例是不同的。新疆大多數油田的石油含烷烴較多,其次是環烷烴,芳香烴較少,屬於烷族-環烷族石油。
組成石油的碳氫化合物,在一般情況下,有一部分呈氣體狀態。在油田裡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這種氣體,稱為天然氣,或稱油田氣。
實際上,石油和天然氣是個「雙胞胎」,它們的生成物質和生成環境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當我們了解了石油的特性以後,還應該了解天然氣的特性。
天然氣的成分也不是單一的,是各種氣體的混合物,其中主要的氣體是氣態碳氫化合物,其次有少量的碳酸氣〔(即: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氮氣(N2)、氫氣(H2)、氦氣(He)和氬氣(Ar)等,有時還有少量硫化氫氣(H2S)。
天然氣中的氣態碳氫化合物主要是烷烴類,而且以甲烷最多,一般占氣體成分的80%~90%,另外還有少量的乙烷(C2H6)、丙烷(C3H8)和丁烷(C4H10)等。在氣態的烷烴中,乙烷以上的烴類稱為「重烴」。不同的油氣田的天然氣中,重烴的含量是不同的(表4-3-2),重烴含量較高的天然氣稱為「濕氣」或稱富氣。含有很少量重烴的天然氣稱為「干氣」或稱貧氣。干氣常以氣田的形式出現,如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氣田。油田中的天然氣多為濕氣。
表4-3-2 天然氣、煤田氣和沼氣中各種氣體成分含量百分比
天然氣作為燃料已廣泛用於國民經濟當中,已利用天然氣煉鋼、發電等。在人口集中的城鎮利用天然氣取代煤炭作為清潔能源供居民燃燒使用。新疆的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喀什、和田、阿克蘇、庫爾勒、石河子和呼圖壁等城鎮居民就已使用上了這種清潔能源,大大地改善了空氣質量,保護了人類的生存環境。
(二)石油和天然氣生成探秘
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分比較復雜,而且它們又能流動,現在發現的油氣礦藏往往並不是它們的出生地,這與煤、鐵等固體礦藏顯著不同。因此,長期以來,對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問題,有過許多激烈的爭論,直到現在對這個問題還在繼續實踐和認識。
從18世紀70年代到現在230多年來,人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問題,先後提出了幾十種假說。這些假說中,大多數是根據實驗室里試驗、天文觀測和勘探開發油氣田的實踐。把許多種假說歸結起來,可分為兩大學派,即:無機生成說和有機生成說。
1.無機生成的學說
無機生成說是根據實驗室內由無機物製成甲烷、乙烷、乙炔及苯等類碳氫化合物,認為石油和天然氣是由無機物變成的。在石油無機生成說中,又有碳化物說、宇宙說及岩漿說。現簡介如下:
(1)碳化物說:俄國著名化學家Д·И·門捷列夫在1876年提出。他認為在地球形成時期,溫度很高,使碳和鐵變為液態,互相作用而成碳化鐵,並保存在地球深處。後來地表水沿地殼裂縫向下滲透,與碳化鐵作用產生碳氫化合物,後來又沿著裂隙上升到地殼比較冷卻的部分,冷凝下來形成石油,並在孔隙性岩層中聚集而成油氣礦藏。
門捷列夫還指出:在「山脊」上升時期是地球成油最有利的時期,因為這時容易造成裂隙,成為地表水向下滲透和油氣向上運移的通道。他以當時大多數地表油氣苗顯示和油田都位於山脊附近的事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2)宇宙說:俄國天文學家В·Д·索可洛夫在1889年提出。當時天文學獲得了巨大成就,光譜分析證明彗星頭部氣圈中含有碳氫化合物,在其他行星(木星、土星等)大氣中也含有碳氫化合物,有的直接存在著甲烷氣體。
宇宙說主張在地球呈熔融狀態時,碳氫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氣圈中,隨著地球冷凝,碳氫化合物被冷凝岩漿吸收,最後凝結於地殼中而成石油。
由於碳化物說和宇宙說所依據的是由無機物製成簡單碳氫化合物的實驗,至今未找到任何實地證據說明在自然界中也發生過這樣的過程。所以,20世紀以來,上述的石油無機生成學說,逐漸被人們忘記。但是,到20世紀50年代,蘇聯地質界又再次興起無機生成思潮,就是岩漿說。
(3)岩漿說:1949年,蘇聯著名的地質學家Н·А·庫得梁采夫提出了石油起源岩漿說。他認為石油的生成是同基性岩漿冷卻時碳氫化合物的合成有關,這個過程是在高壓條件下完成的,因而可以促使不飽和碳氫化合物聚合而成飽和碳氫化合物。他還指出,因岩漿中形成石油的過程在不斷進行著,古老的油氣通過擴散作用早已消失。所以,所有的油藏都是年輕的油藏。並且依靠石油才在地球上產生了生物,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因此,石油不是來自有機物質,恰好相反,有機物質卻是來源於石油。
2.有機生成的學說
石油有機生成說也有早期成油說和晚期成油說兩種認識。
(1)石油有機生成早期成油說:早在1763年,俄國的化學家М·В·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石油是煤在地熱作用下干餾產生的有機生成說。今天用它來解釋歐洲北海的油氣田仍然有效。但實踐表明,很多地區的油氣田並不與煤共生。因此,人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混在沉積岩中的、在數量上比煤大得多但卻又分散的有機物質。經過多年對沉積岩中分散有機物質的野外觀察和實驗室研究,從地質、地球化學各個方面進行總結,逐漸形成了石油是由沉積岩中分散有機質生成的思想。20世紀40~50年代,石油地質工作者普遍認為:石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這就是有機生成早期成油說。
早期成油說的論據有:①世界上發現的2萬多個油氣田,99.9%都分布在沉積岩中,而且與富含有機質的細粒沉積物相伴隨。②石油普遍具有旋光性,旋光性只有生物有機質才具有。③石油中的某些化合物明顯來自動植物機體,如卟琳化合物、姥鮫烷、植烷等異戊二烯類化合物及甾烷類等。④石油的碳同位素組成與動植物或生物成因的物質相似,而與非生物成因的物質差別較大。⑤實驗證明,動植物機體的結構,在適當條件下,能生成一定數量的烴。⑥現代沉積和古代沉積中都有烴類物質存在。⑦在實驗中,用細菌作用於有機質,得到了少量比甲烷重的烴。
早期有機生成說在與無機生成說的斗爭中,逐漸建立起從生油物質、生油母岩、成油環境到轉化條件等一整套成油理論,為石油有機生成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石油有機生成晚期成油說:1963年,Р·Н·阿貝爾松提出,石油是沉積物(岩)中不溶有機質,即稱之為乾酪根(Kerogen)的一種物質,在成岩作用晚期,經過熱解生成的。這個學說認為,大量生油的時期,已經是含有大量有機質的沉積物處於成岩作用的晚期階段,同時生油原始物質主要是在岩石中。因此,人們常把這個學說簡稱為「晚期成油說」或「乾酪根成油說」。
晚期成油說認為:①根據原始有機質(乾酪根)類型,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母源分為三類:Ⅰ類,腐泥型乾酪根,它是富含類脂物和蛋白質的分解產物,生成液態石油烴的潛力高,是生成石油的主要母源物質;Ⅱ類,腐殖型乾酪根,生成液態石油烴的潛力低,是生成天然氣的主要母源物質;Ⅲ類,過渡型乾酪根,介於上述二類之間,其生油或生氣能力取決於它與腐泥型或腐殖型的接近程度。②有機質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的過程,要經過一個物理化學作用。有機體死亡之後沉入水底堆積起來或從大陸搬運到湖泊、海洋水底堆積起來,在搬運和沉積過程中,水中的游離氧和氧化劑(NO2-、SO42-等)大量地氧化有機體的殘骸,使之成為CO2和H2O。加之,水對有機質中的可溶組分的溶解,只有一部分有機質能夠到達水盆底,同礦物質一起堆積起來,只有這部分有機質才能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開始向烴的方向轉化。現已查明,向烴轉化過程中,生物化學作用、溫度、壓力和催化劑都起著重要作用。
(a)生物化學作用:與有機質轉化成油氣有關的生物化學作用有兩類,一是細菌對有機質的分解作用,二是酵素的催化作用。
細菌的種類很多,按其生存條件可分為喜氧細菌、厭氧細菌和通氣細菌三種。對油氣生成來說,有意義的是厭氧細菌。厭氧細菌在缺氧的條件下,對有機質進行分解,產生穩定的分散有機質。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有機質可進一步向石油轉化。
酵素,是動植物和微生物產生的一種高分子膠體物質,是一種有機催化劑。它在有機質改造中,可以加速有機質的分解,在有機質向油轉化過程中起著催化作用。
(b)溫度:無論是實驗室還是對含油氣盆地沉積岩剖面研究,都指出沉積岩中的有機質,在加熱溫度達400℃~500℃就能得到石油中的烷烴、環烷烴以及少量芳香烴及烯烴。因此,溫度對有機質轉化成油有決定性影響,只有當溫度增加到一定門限值(成熟溫度),有機質才能大量轉化成石油。由於這個原因,凡地溫梯度較高的盆地,一般地說,油氣就比較豐富,如塔里木盆地。
(c)壓力:究竟在多大的壓力下,有機質才能生成石油和天然氣?至今還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不過實驗證明,中溫高壓有利於石油的生成,如,大約50℃這樣的中等溫度,在30~70兆帕壓力時,有機質就可以產生出石油烴。實驗還證明,在1500~3000米深處,是有機質向石油轉化的主要階段,即主要生油期。
從一般化學反應來看,單純壓力作用,不利於低分子烴(尤其是氣態烴)生成,而有利於液態烴的保存,使之不易於甲烷化。故壓力對生成油氣作用的影響,不是表現在數量方面,而是主要表現在質量方面。
Ⅱ 天然氣是從石油中提煉的
天然氣不是從石油中提煉的。
天然氣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氣體,包括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種自然過程形成的氣體(包括油田氣、氣田氣、泥火山氣、煤層氣和生物生成氣等)。
而人們長期以來通用的「天然氣」的定義,是從能量角度出發的狹義定義,是指天然蘊藏於地層中的烴類和非烴類氣體的混合物。在石油地質學中,通常指油田氣和氣田氣。其組成以烴類為主,並含有非烴氣體。
(2)石油怎麼提取燃氣擴展閱讀:
一、天然氣來源
天然氣蘊藏在地下多孔隙岩層中,包括油田氣、氣田氣、煤層氣、泥火山氣和生物生成氣等,也有少量出於煤層。它是優質燃料和化工原料。
天然氣主要用途是作燃料,可製造炭黑、化學葯品和液化石油氣,由天然氣生產的丙烷、丁烷是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料。天然氣主要由氣態低分子烴和非烴氣體混合組成。
主要由甲烷(85%)和少量乙烷(9%)、丙烷(3%)、氮(2%)和丁烷(1%)組成。又稱「沼氣」。主要用作燃料,也用於製造乙醛、乙炔、氨、碳黑、乙醇、甲醛、烴類燃料、氫化油、甲醇、硝酸、合成氣和氯乙烯等化學物的原料。天然氣被壓縮成液體進行貯存和運輸。
煤礦工人、硝酸製造者、發電廠工人、有機化學合成工、燃氣使用者、石油精煉工等有機會接觸本品。主要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屬單純窒息性氣體。
濃度高時因置換空氣而引起缺氧,導致呼吸短促,知覺喪失;嚴重者可因血氧過低窒息死亡。高壓天然氣可致凍傷。不完全燃燒可產生一氧化碳。
二、生物成因
成岩作用(階段)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生物成因氣。其中有時混有早期低溫降解形成的氣體。生物成因氣出現在埋藏淺、時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層中,以含甲烷氣為主。生物成因氣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更加豐富的有機質和強還原環境。
最有利於生氣的有機母質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這些有機質多分布於陸源物質供應豐富的三角洲和沼澤湖濱帶,通常含陸源有機質的砂泥岩系列最有利。
硫酸岩層中難以形成大量生物成因氣的原因,是因為硫酸對產甲烷菌有明顯的抵製作用,H2優先還原硫酸根為硫離子形成金屬硫化物或硫化氫等,因此二氧化碳不能被氫氣還為甲烷。
甲烷菌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地化環境,首先是足夠強的還原條件,一般Eh<-300mV為宜(即地層水中的氧和SO42-依次全部被還原以後,才會大量繁殖)。
其次對pH值要求以靠近中性為宜,一般6.0~8.0,最佳值7.2~7.6;再者,甲烷菌生長溫度O~75℃,最佳值37~42℃。沒有這些外部條件,甲烷菌就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形成大量甲烷氣。
Ⅲ 煤氣罐中的氣是石油提煉出來的么
煤氣罐里的氣就是液化石油氣,俗稱液態煤氣。它的成分有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丁烯等。它是無色氣體或黃棕色油狀液體,有特殊臭味。經過高壓或者低溫液化的石油氣,具有易燃易爆性,化學性受熱膨脹性,致瘤性,帶電性腐蝕性、窒息性等特點。
Ⅳ 怎樣用液化石油氣變為天然氣
(1)、液化石油氣是煉油廠在進行原油催化裂解與熱裂解時所得到的副產品。催化裂解氣的主要成份如下(%):氫氣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 專用軟管
42-46、丁烯5-6,含5個碳原子以上的烴類5-12。熱裂解氣的主要成份如下(%):氫氣12、甲烷5-7、乙烷5-7、乙烯16-8、丙烷0.5、丙烯7-8、丁烷0.2、丁烯4-5,含5個碳原子以上的烴類2~3。
(2)天然氣在石油地質學中,通常指油田氣和氣田氣。其組成以烴類為主,並含有非烴氣體。廣義的天然氣是指地殼中一切天然生成的氣體,包括油田氣、氣田氣、泥火山氣、煤撐器和生物生成氣等。天然氣主要用途是作燃料,可製造炭黑、化學葯品和液化石油氣,由天然氣生產的丙烷、丁烷是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料。天然氣主要由氣態低分子烴和非烴氣體混合組成。
(3)液化石油氣是石油產品之一。是由煉廠氣或天然氣(包括油田伴生氣)加壓、降溫、液化得到的一種無色、揮發性氣體。由煉廠氣所得的液化石油氣,主要成分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同時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合物雜質。由天然氣所得的液化氣的成分基本不含烯烴。
(4)不知道我寫的這些你能不能看懂,簡單來說呢,液化石油氣本身就是可以用天然氣來製造的,而天然氣之所以稱之為天然氣是因為它是天然生成的,就是說天然氣是不可製造不可再生的一種資源,天然氣可以做液化石油氣,但液化石油氣只不過就是加壓降溫了的天然氣,而且液化石油氣還可以通過石油加工裂解來得到,所以你問的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只要是用天然氣製造的液化石油氣加熱升壓變為氣體就是天然氣了。。。
Ⅳ 天然氣是石油揮發而來的嗎
不是。
習慣上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石油稱為原油。一種黑褐色並帶有綠色熒光,具有特殊氣味的粘稠性油狀液體,是烷烴、環烷烴、 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石油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佔83~87%和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點-50~24℃。原油經煉制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 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產品。
天然氣是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一切氣體,包括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種自然過程形成的氣體(包括油田氣、氣田氣、泥火山氣、煤層氣和生物生成氣等)。
而人們長期以來通用的「天然氣」的定義,是從能量角度出發的狹義定義,是指天然蘊藏於地層中的烴類和非烴類氣體的混合物。在石油地質學中,通常指油田氣和氣田氣。其組成以烴類為主,並含有非烴氣體。
天然氣主要用途是作燃料,可製造炭黑、化學葯品和液化石油氣,由天然氣生產的丙烷、丁烷是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料。天然氣主要由氣態低分子烴和非烴氣體混合組成。
天然氣主要由甲烷(85%)和少量乙烷(9%)、丙烷(3%)、氮(2%)和丁烷(1%)組成。主要用作燃料,也用於製造乙醛、乙炔、氨、碳黑、乙醇、甲醛、烴類燃料、氫化油、甲醇、硝酸、合成氣和氯乙烯等化學物的原料。
天然氣按照存生成形式可分為伴生氣和非伴生氣兩種。
伴生氣:伴隨原油共生,與原油同時被采出的油田氣。其中伴生氣通常是原油的揮發性部分,以氣的形式存在於含油層之上,凡有原油的地層中都有,只是油、氣量比例不同。即使在同一油田中的石油和天然氣來源也不一定相同。他們由不同的途徑和經不同的過程匯集於相同的岩石儲集層中。
非伴生氣:包括純氣田天然氣和凝析氣田天然氣兩種,在地層中都以氣態存在。凝析氣田天然氣從地層流出井口後,隨著壓力的下降和溫度的升高,分離為氣液兩相,氣相是凝析氣田天然氣,液相是凝析液,叫凝析油。若為非伴生氣,則與液態集聚無關,可能產生於植物物質。世界天然氣產量中,主要是氣田氣和油田氣。對煤層氣的開采,現已日益受到重視。
Ⅵ 煤氣是由石油提煉出來的嗎
人們生活中所使用的煤氣和液化氣,有人把它們混為一談,實際上它們是根本不同的兩種氣體。
人們生活中的燃燒氣源大致分為液化石油氣(Y)、人工煤氣(R)、天然氣(T)三大類。
液化石油氣(簡稱液化氣)是石油在提煉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油品過程中剩下的一種石油尾氣,通過一定程序,對石油尾氣加以回收利用,採取加壓的措施,使其變成液體,裝在受壓容器內,液化氣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它的主要成分有乙烯、乙烷、丙烯、丙烷和丁烷等,在氣瓶內呈液態狀,一旦流出會汽化成比原體積大約二百五十倍的可燃氣體,並極易擴散,遇到明火就會燃燒或爆炸。因此,使用液化氣也要特別注意。
煤氣是用煤或焦炭等固體原料,經干餾或汽化製得的,其主要成分有一氧化碳、甲烷和氫等。因此,煤氣有毒,易於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使用時應引起高度注意。
天然氣 廣義指埋藏於地層中自然形成的氣體的總稱。但通常所稱的天然氣只指貯存於地層較深部的一種富含碳氫化合物的可燃氣體,而與石油共生的天然氣常稱為油田伴生氣。天然氣由億萬年前的有機物質轉化而來,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根據不同的地質形成條件,尚含有不同數量的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等低碳烷烴以及二氧化碳、氮氣、氫氣、硫化物等非烴類物質;有的氣田中還含有氦氣。天然氣是一種重要的能源,廣泛用作城市煤氣和工業燃料;在70年代世界能源消耗中,天然氣約占 18%~19%。天然氣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天燃氣每立方燃燒熱值為8000大卡至8500大卡。
每公斤液化氣燃燒熱值為11000大卡。氣態液化氣的比重為2.5公斤/立方米。每立方液化氣燃燒熱值為25200大卡。這樣可看出一立方液化氣燃燒熱值是天然氣的三倍,但還有報道說液化氣熱值是天然氣的7倍。
每瓶液化氣重14.5公斤,總計燃燒熱值159500大卡,相當於20立方天然氣的燃燒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