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窮小子用45美元就占據美國9成石油市場,成為世界首富,他是怎麼做到的
屈從是思想的大敵,也是自由的獄吏,然而,對於一個胸懷大志的人而言,保持必要的屈從與忍耐,恰恰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成功策略——洛克菲勒。
一個為窮人奮斗的“罪惡者”,最終敗在羅斯福手中,他的公司在1911年全部解體,洛克菲勒的致富其實很簡單,“慈善”,他有一句名言“盡力的賺錢,盡力的存錢,盡力的捐錢”。而他也是開創了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② 誰是美國的石油大亨
保羅·蓋蒂,出生在美國,美國的石油大亨,曾保持了20年的美國首富地位。
保羅·蓋蒂的一生都充滿著矛盾和神秘色彩。他家財萬貫,為子孫留下了巨額財產;他厭煩經商,卻在與美國石油七姊妹的商戰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石油王國;他腰纏萬貫,卻捨不得花錢換取被綁架的愛孫的耳朵。
保羅·蓋蒂的大學生涯頗具游戲色彩。上完高中以後,他曾在幾個大學上過學。一開始,他進入的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但他認為這所大學的環境缺少校園文化氣息,像「運動場」一樣,難以學到什麼東西。於是,他轉到了伯克利分校。他本想學習政治學和經濟學,但當時學校的經濟課程只注意美國的經濟,而且一味宣揚美國的經濟政策無比優越,政治課程也只講美國及鄰國的政治。這一切都使他失去了興趣。同年秋季開學後,他自動退學了,又轉向了牛津大學。牛津大學自由開放的學術氣氛,似乎對這位年輕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的學習比在加州認真了。但由於天性使然,他的成績仍然平平,最後勉強得到了文憑。如果這種散漫的性格一直發展下去,日後不可能成就偉業。終於,他在21歲的時候浪子回頭了,他開始了石油商業的生涯。
一開始創業,保羅就獲得了巨大成功。靠著科學的力量,在24歲時,他成了百萬富翁,但這不是偶然的。當時,保羅·蓋蒂是相信地質科學的少數人之一,他一有機會便認真地吸收新知識,並且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上。為了找到更多的油礦,他僱傭了一名瑞士的地質學家,發現了多個油田,這使得他財運亨通。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就有了100萬元的進賬,而父親辛苦多年,卻只有幾十萬元的進賬。暴富使他茫然,從小就玩樂成性的他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退休。在游盪了三年以後,這位浪子又開始了第二次回頭。
1919年,保羅重新回到父親身邊,回到油田上。東山再起的保羅這一次沒有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他的第一個私人企業以失敗告終。他從這件事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訓,他的商業哲學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那以後,他對公司的監督日益加強,並且與工人並肩作戰,已很難看出當年游盪散漫的影子。
在保羅的創業史中,不能不提到雅典計劃。「雅典」是位於洛杉磯市南郊的一個地名。1924年,保羅用1.2萬美元買下了這塊地的租用權。這次,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在高地鑽油的大膽計劃,大大減少了鑽井的成本,增大了產量並使速度大為提高。在其後幾年裡,他凈賺了40萬美元。在這項計劃中,他也遇到了空前的競爭壓力。他的石油銷售曾遭到對手的聯合抵制,那些大公司想迫使他用低得荒謬的價格賣掉油田。保羅頂住了壓力,他找到了當時規模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協爾公司的總裁喬奇爵士,並得到了大力幫助,渡過了難關。
保羅在石油戰場上連戰連捷,在華爾街上也顯露出一個商人獨有的精明。20世紀30年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股票市場崩潰。保羅覺得可以根據石油公司的產油情況,以相當於價值幾分之一的價格收購這些石油公司的股票,從而達到控制這些石油公司生產和經營的目的。在大多數投資家紛紛退卻的時候,保羅冒著巨大的風險,憑著機智、毅力,接連控制了多家大公司的股份,使其財富成倍增長。
保羅同時是一位大收藏家。他曾說:「美是千古的。藝術品是永久活下去的東西,是人類歷史唯一真正的延續。」他把自己的商業經營哲學「以最低限度的支出獲得最大的收益」也運用到藝術品收藏上,他收藏了大量希臘、羅馬人物雕像,波旁王朝的一些裝飾品,同時還有很多繪畫名作。保羅以22萬美元集聚的這些藝術收藏品的核心部分,後來增值了許多倍。
③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生告訴我們:既要努力賺錢,也要兼濟天下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句經典台詞:「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人不也一樣嗎?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都由自己創造,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的一生,就是這句話生動的詮釋。
01 起點不決定成敗
約翰·洛克菲勒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貧窮的小鎮,父親是賣假葯的江郎湖中,母親是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
洛克菲勒自幼家境貧寒,周圍的環境極其惡劣,毒品、斗毆和酗酒充斥著他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聽天由命,他與其他喜歡瘋跑、逃學的孩子不同,少年老成,小小年紀已經懂得為家裡分擔生活的負擔,想法設法賺錢。
洛克菲勒在讀小學的時候,家裡非常拮據,連吃飽都成問題,更別提買玩具。
但約翰·洛克菲勒並沒有自哀自怨,怨天尤人,而是想方設法製造玩具。
有一天看見一輛被人丟棄的玩具車,他耐心地把玩具車修好讓同學們玩,然後向每人收取0.5美分的費用,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在一周賺回一輛新的玩具車。
高中畢業的約翰·洛克菲勒,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做薄記員,並且在短短兩年時間里成為了一名主任薄記員,工資翻了好幾倍。
或許,很多人就會止步於此,慢慢等待高升,安安穩穩地拿著可觀的薪水過完這一生。
然而,洛克菲勒是個不滿足於現狀,有著強大野心之人。
過了三年後,約翰·洛克菲勒與克拉克合夥經營農產品轉售的生意,這是洛克菲勒的第一次創業。
後來,他憑借著自己敏銳的商機洞察力,開始涉及石油產業,他創建了資本額100萬美元的標准石油公司。
隨後壟斷美國百分之九十的煉油業,被人尊稱「石油大王」,成為世界首個億萬富翁。
就像《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書中寫道:「起點對結果有影響,但一定不起決定性作用。
能力、性格、經驗、運氣、抱負、態度和野心等,都會對你的人生和事業可能企及的高度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可以選擇如何過自己的人生,過去並不等於未來,起點並不能決定你的終點。
我們每個人只要不甘於命運的擺布,也能把拿到的一手爛牌,打成好牌。
02 方法永遠比困難多
約翰·洛克菲勒由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變成一位世界赫赫有名的首富,其中遇到的困難和艱辛,也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
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危機和挑戰,約翰·洛克菲勒從不輕言放棄,總是尋找解決的辦法。
有一次,有一批來自日本的絲綢布料,經過太平洋時,被風雨淋濕了,變成了五顏六色的廢布。
賣又賣不出去,就地倒掉,根據美國嚴格的環保法律,使得倒掉的垃圾處理費用還要高於這船貨物的價值。
這件事被在酒館喝酒的洛克菲勒聽到了,他找到相關的負責人對他們說:「我可以免費幫你們處理掉這批布料。」
那群人聽了很高興,於是將這批「廢料」送給了洛克菲勒。
第二天,洛克菲勒叫人將這批被沾染的布料製成迷彩服裝、領帶和帽子。
於是乎,原本已經沒用的布料的價值瞬間翻了好幾倍,洛克菲勒幾乎白撿了10萬美元。
就像他說「:我從不依賴於天賜的運氣,但我靠策劃運氣發達。」
方法總比困難多,遇到問題時,不要唉聲嘆氣,要積極對待,總會找到辦法。
當年洛克菲勒創建了標准石油公司後,遇到的一個重大難題,那就是鐵路公司要求提高運輸利潤,導致石油運輸的成本大大增加。
在這樣的情況下,約翰·洛克菲勒並不屈服鐵路公司的擺布,苦思冥想想出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用管道運輸石油。
之後,美國第一次出現經濟大蕭條,有近三分之一的鐵路公司破產,許多行業也全線崩潰,盤股票交易所也不得不停業十天。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影響到洛克菲勒,在這場大蕭條中,他反而吞並了更多石油公司和鐵路公司,帝國的大廈越發牢固。
就如俞敏洪所說:「每個人的生命都需要突破、突破再突破。擋住我們前進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再遇到困難時,請不要泄氣,也不要輕言放棄,再咬咬牙關,說不定突破口就會在不遠處。
03 勤儉節約,是發家致富的法寶
家境的貧寒,讓約翰·洛克菲勒從小就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從來不亂花一分錢。
當別的小夥伴,把得來的零花錢用於買玩具,買零食,他卻一分一分地存下來。
長大後,約翰·洛克菲勒盡管後來成為了千億富翁,他依然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慣。
有一天,他陪朋友到一家餐廳去吃飯,看到一個年輕的乞丐拉著小提琴,朝行人乞討。
洛克菲勒被那些美妙的聲音吸引住了,他就心生憐憫,打算掏給那乞丐一張紙幣。
可一不小心,他將一美元的硬幣帶了出來,那個硬幣就很快滾落到乞丐身後的排水溝里。
洛克菲勒走過去,不顧臟臭,俯身將那個硬幣撿起來,然後仔細擦去上面的泥污,再小心地放進口袋裡。
那個乞丐詫異地問:「先生,如果我像你那麼有錢的話,根本不會去在乎那一元錢的。」
洛克菲勒若有所思地說:「也許,這就是你至今仍在乞討的原因吧。」
⼀枚⼀元硬幣,看起來微不⾜道,也許許多人也不會把它放在心裡,更不會當回事。
然而,你對待一枚硬幣的態度,就反映了你對待金錢的態度,你越是珍惜錢財,越能積累財富,反之,你也存不下錢。
約翰·洛克菲勒不僅要求自己勤儉節約,對子女更是如此。
約翰·洛克菲勒有4個孩子,3個女兒,1個兒子,在4個孩子長大成人之前,他們從沒去過父親的辦公室和煉油廠,他們也不知道父親是赫赫有名的富人。
他的小兒子,也是後來家族的唯一繼承人小約翰,在8歲之前基本上都沒有穿過新衣服,穿的都是姐姐們穿剩下的裙子。
在孩子童年時代,洛克菲洛給4個孩子只買了1輛自行車,同時讓孩子們通過家務勞動來獲取錢,讓幾個孩子意識到錢來之不易。
洛克菲勒曾對兒子約翰說:「在你和你的姐姐們年幼的時候,我就不會刻意告訴你們我是個有錢人,而是幫助你們樹立節儉、個人奮斗的價值觀。」
在他的影響下,洛克菲勒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詛咒,至今已經延續了150多年的輝煌歷史。
有句話說得好:「節約是幸福之本,浪費是貧困之源。」
勤儉節約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個人發家致富之寶,值得每個人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
04 達則兼濟天下
約翰·洛克菲勒不僅僅是世界聞名的資本家,更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家。
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約翰·洛克菲勒每年的捐款都超過100萬美元。
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也是他投資建立的,他贊助的醫療教育和公共衛生是全球性的,中國也受益良多。
北京協和醫學院就是洛克菲勒慈善王國最大的海外項目,如今成為清華大學的醫學部,這所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高醫學人才。
他建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主導了遍及六大洲62個國家的鉤蟲病,瘧疾,傷寒的防治工作。
洛克菲勒基金會甚至還是青黴素的發明者弗萊明的資助人,而這個人可是在小兒麻痹、流行性腦膜炎、梅毒和黃熱病的研究上都取得過突破性的成果。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億萬富翁,約翰·洛克菲勒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獲取了大量的財富,同時,也盡自己的力量為世界做出了不俗的貢獻,努力回報社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或許也正是因為洛克菲勒家族一直延續祖輩父輩做慈善事業的習慣,整個家族並沒有走向衰敗,反而越來越發展壯大。
今日的紐約街頭,隨處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家族的輝煌:摩根大通銀行、聯合國總部大樓、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會、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在生命科學領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學。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只管善良,上天一定會給你想不到的驚喜。
05
《了凡四訓》里說:「命自我立,福自我求。」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也沒人替你堅強,你想要的,都得自己去努力,自己去爭取。
人這一生,自己就是最大的靠山,依靠自己,是唯一的出路。
願我們能像約翰·洛克菲勒一樣,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有能力的時候,也發光發熱,為美麗的世界做貢獻。
④ 美國石油大亨是誰
美國石油大亨:查爾斯·科赫。
查爾斯·科赫(Charles Koch,1935年11月1日—),美國企業家,石油巨頭和富豪,他是美國科氏工業集團董事長兼CEO。2012年個人資產達到250億美元,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列第12位,其弟大衛·科赫也是一位富豪。科氏工業是僅次於美國嘉吉公司的世界第二大私人持股公司,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其業務包括石油、能源、化工、木材等。科赫兄弟擁有的煉油廠遍布阿拉斯加、得克薩斯、明尼蘇達等地,為他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⑤ 連換六顆心臟續命的美國富豪現在怎麼樣了
美國有一位名叫「洛克菲勒」的石油大亨,他有著傳奇的一生據說為了生存,他花了六次時間改變自己的心。他成功地活到了93歲。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他要求主治醫生改變心意,改善身體各器官的功能,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因此,在後來的過程中,他改變了六顆心來生存事實上,洛克菲勒畢業於哈佛大學。畢業後,他工作很努力直到46歲,他才幸運地成為一家銀行的董事長在他的領導下,銀行也迅速發展起來。
雖然有人說有錢人有錢時可以隨意變心,但其實變心並不好生活質量會受到很大影響,只能維持生命但遺憾的是,這位美國百萬富翁終於在93歲時離開了這個世界。原因是他眼睜睜看著親朋好友一個個離去他是如此的悲傷和孤獨,他終於跟隨他們,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心臟置換手術的人。
⑥ 美國石油大王哈默是怎麼發跡的
亞蒙·哈默(1898~1990)
Hamer,Armand
美國企業家。祖籍俄國,生於美國紐約,卒於1990 年12月10日。191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士學位時,接管了父親的制葯廠。192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時,已擁有200 萬美元的資產,成為一名學生企業家。隨後,他去了蘇聯,為兩國的貿易和礦物開發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時還在蘇聯建立了鉛筆 生 產廠,把美國成功的管理經驗傳授給這家工廠 。1931年返回美國,創建了現代化酒桶廠和種牛牧場。1956年購買了西方石油公司,開創了西方世界的又一個石油王國。80年代,他大力推動西方石油公司的多樣化經營,使西方石油公司成為肉食品加工的巨頭和美國石化產品製造商中的佼佼者。哈默也由此被人們稱為經營奇才。哈默在蘇聯期間與列寧建立了友誼;與美國幾屆總統、外國首腦、王公貴族、將軍及教皇等都有過交往;他還曾多次訪問過中國,與中國進行生意上的合作,為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款。他耗費巨資和精力收藏了大量的藝術珍品,並又把它們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送到世界各地展出。因此,人們又稱他為政治外交型企業家。
紅色資本家哈默
亞蒙·哈默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長,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點石成金的萬能富豪,而在蘇聯和中國,他卻是家喻戶曉的「紅色資本家」,因為他是第一個與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合作的西方企業家,被列寧親切地稱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個乘坐私人飛機訪問中國的西方企業家,被鄧小平譽為「勇敢的人」,《哈默自傳》在中國更是成了頗受歡迎的暢銷書。
哈默是俄國移民的後裔,於1898年5月21日生於美國紐約市。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爾是俄國猶太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時以造船而成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時,一場台風引起的海嘯把家財沖刷得盪然無存。1875年,雅各布帶著妻子和兒子朱利葉斯移居美國。朱利葉斯長到15歲時,就放棄了學業,到一家鋼鐵廠當鑄造工,以補貼家用。他年輕力壯,在工人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參加了社會勞工黨,組織工會,成為積極的社會主義者、朱利葉斯19歲時,去應聘當了葯劑師。幾年後,他用積攢下的工資買下了老闆的葯店,後來又開了兩家分店,辦了一家制葯廠。就這樣,這個年輕的社會主義者成了年輕的資本家。但是,朱利葉斯並沒有放棄他的信仰,依然是美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忠實追隨者。1897年在一次社會主義者郊遊中,朱利葉斯與一個年輕的寡婦羅絲一見鍾情,不久即結婚。一年後,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朱利葉斯特地給兒子起名為亞蒙·哈默,據稱這取意於美國社會勞工黨的旗徽「手臂(Arm)與錘子(Hammer)」。
哈默出生後僅4個月,父親朱利葉斯考上了哥倫比亞醫學院。在後來的4年中,朱利葉斯既要經營葯店和制葯廠,又要攻讀他的醫學課程,但他不愧是鐵打的漢子,做到了學業和事業兩不誤,終於在1902年畢業。這一成就的取得,對後來哈默的成長影響很大。
朱利葉斯認為治病救人比做買賣賺錢更高尚,便毅然將葯店和制葯廠賣掉,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地區辦了一家診所,成了一名醫生。他行醫一生,曾拯救了5000多個嬰兒的生命。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長大了。哈默是三兄弟中最不聽話的,但也是最富有創造精神的一個。他逃過學,經過父親的教育,他變了,學習從中不溜上升到第一,課余還學會了擺弄無線電,製造飛機模型,並在高中畢業班演講競賽中獲得了金質獎章。此外,他還迷上了諸如洛克菲勒、卡內基等白手起家的美國著名企業家的傳記,開始四處尋找賺錢的門徑。16歲那年,他正在讀高中,就成功地做了第一筆「大買賣」。一天,他在百老匯大街看見一輛雙座舊敞篷車在拍賣,決心要買下來。他向在葯店售貨的同母異父哥哥哈里借款,並胸有成竹地保證不久就償還他。原來,他已從報紙的廣告中找到可做的工作了,即用汽車為一個糖果商送貨,每天可得到20美元的酬金。果然,兩周後,他不僅如數還清了哥哥的錢,獲得了這輛汽車,而且口袋裡還有錢幣在叮當作響。
3年後,即1917年,哈默在完成兩年的醫學預科課程的基礎上,躊躇滿志地來到久負盛名的哥倫比亞醫學院,遞交了入學申請。主管注冊的工作人員上下打量他後說:「你是朱利葉斯醫生的兒子吧?1898年你出生的那年我辦理了你父親入學的申請,今天我又在這里歡迎你。」就這樣,哈默自豪地成為哥倫比亞醫學院的學生,命運之舟載著他似乎正沿著子承父業的方向前進。
然而,有一天,父親來到校園找到哈默,告訴兒子一個壞消息:他傾其積蓄投資的制葯公司瀕臨破產。而且他本人因身體不好,特別是還想繼續行醫,沒有精力去顧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兒子去當公司的總經理,但不許他退學。他強調說:「兒子,我過去就是這么於的,你也可以這樣子。」
其實,父親的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哈默早就躍躍欲試。他極其興奮地迎接了這樣的挑戰。為不誤學業,哈默邀請一個家境貧困而學習優異的同學住在一起,免費供給對方食宿,條件是這位同學每天去上課,做大量的筆記,晚上帶回給他,供他應付考試和寫論文。有了這個學習的「替身」,哈默就可以專心致力於公司的經營了。他改革了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推銷方法,組織了一支強有力的推銷員隊伍,並把公司名字也改為響亮的「聯合化學制葯公司」。哈默終於把發發可危的公司從破產邊緣拯救過來,雇員從十幾人發展到1500人,產品暢銷全國,公司開始跨身於制葯工業的大企業行列。
時隔不久,哈默成了哥倫比亞醫學院,乃至全國院校中獨一無二的正在大學攻讀的百萬富翁。1919年美國的平均收入是625美元,而那一年哈默個人的凈收入超過1億美元。在學習上,他的大多數考試成績是「A」,並被評為畢業班裡「最有前途的學生」。1921年6月,他取得了童年時就夢寐以求的醫學博士學位。從此,人們始終尊稱他為博士,盡管他以後從未正式行過醫。
這時,哈默決定利用從課業結束到實習開始之間短短半年的間隔,做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即去蘇聯訪問。十月革命後,哈默的父親作為美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對蘇聯十分關注,並向被封鎖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提供過必需品。但由於一次醫療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親受審入獄。這一突然變故,使年輕氣盛的哈默決心完成父親未遂的願望,到父親出生的國家,去幫助蘇聯戰勝正在那裡蔓延的飢荒和傷寒。
於是,哈默以200萬美元的售價賣掉了制葯公司,而花了十幾萬美元買下一座野戰醫院以及與之配套的醫葯用品和醫療器材,還花了1.5萬美元買了一輛救護車,在車身側面刷上「美國赴莫斯科醫療團」字樣。他要把這些作為見面禮物送給蘇聯人。當時的蘇聯與大多數西方國家隔絕,因此在許多人看來,哈默此行無異於到月球上去探險。就這樣,23歲的哈默走上了一條將從根本上改變他的生活的道路。
這位年輕的百萬富翁一路上歷盡艱辛,終於在1921年初夏到達蘇聯。由於旅途勞累,他病倒了。但他毫無怨言,謝絕特殊優待,與蘇聯人民一起過著戰時凄苦的生活。他每天堅持背誦和學習使用100個俄語單詞,以便能很快開始工作。
1921年8月初,哈默隨一個代表團到烏拉爾地區考察。這里的情況令他大惑不解:一方面蘊藏著巨大的寶藏,物產豐富,白金、寶石、毛皮等貴重物品幾乎應有盡有;另一方面飢荒嚴重,餓殍遍野,最起碼的生活必需品奇缺。於是,他問帶隊的蘇聯人:「為什麼你們不出口這些東西換口糧食?」「那不可能,」他們回答,「歐洲剛剛解除對我們的封鎖,要賣出這些東西,進口糧食,所需時間太長。而且要使烏拉爾地區的人民免於飢餓,至少需要100萬蒲式耳的糧食。」這時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哈默頭腦中形成。他聯想到當時美國糧食大豐收,糧價已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便提出建議:「我有100萬美元的資金,可以在美國緊急收購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海運到彼得格勒,卸下糧食後,再將價值100萬美元的毛皮和其它貨物運回美國。」哈默的建議很快傳到莫斯科,列寧親自回電表示認可這筆交易,並請哈默速返莫斯科。
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被召到列寧的辦公室。為使年輕的蘇維埃得到休養生息,列寧當時正實行新經濟政策,因此對哈默的提議格外重視。列寧從辦公桌邊站起來歡迎哈默,並用英語與他親切交談。當列寧代表蘇聯政府向哈默表示誠摯的感謝時,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竟激動地流下了熱淚。從此,他們之間結下了真摯而深厚的友誼。列寧鼓勵哈默投資辦廠,允許他開采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棉礦,從而使他成為布爾什維克蘇聯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
美蘇的易貨貿易由此開始。哈默組織了美國聯合公司,溝通了30多家美國公司,他儼然成了蘇聯對美貿易的代理人。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發現,哈默在蘇聯辦起了鉛筆廠。一天,他順便走進一家文具店想買鉛筆,但店裡只有價格昂貴的德國貨。他靈機一動,發現製造鉛筆是一項新的有利可圖的事業。他本人並不懂得怎樣製造鉛筆,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他以高薪從德國和英國聘來技術人員興辦鉛筆廠,用美國的計件工資制度來管理生產,結果短短七八個月,就奇跡般地投入生產,第一年就達到了250萬美元的產值。幾年後,哈默不僅滿足了蘇聯鉛筆、鋼筆市場的需要,而且把20%的產品出口到英國等十幾個國家。這家工廠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鉛筆廠之一,給哈默也帶來了幾百萬美元的收入。
哈默在莫斯科度過了將近10年,蘇聯成了這位億萬富翁的發跡地,同時他也用自己的努力支持了年輕的蘇維埃政權。
然而,哈默一生中最活躍的時期卻是1931年從蘇聯回美國後開始的。他四面撒網,點石成金,不管從事哪種行業,都取得了成功。他就像一名萬能的魔術師,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從大禮帽里變出一隻又一隻兔子來。他的經營范圍令人眼花繚亂,除了從事藝術品買賣之外,他還涉足無線電廣播事業、黃金買賣和慈善事業;而最能顯示他的才乾的,卻是從事威土忌酒和種牛生意。
哈默回到美國時,正值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但他卻認為是賺錢的機會到了。他的眼睛雖然盯著藝術品銷售的生意,可他的耳朵卻在傾聽四面八方的信息。他捕捉到一個清晰的信息:羅斯福正在走向白宮總統的寶座,如果他一旦當選,實施他的新政,那麼,1919年頒布的禁酒令將被廢除。這將意味著全國對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數量也會呈現出空前的需求,而當時市場上卻沒有酒桶出售。哈默當機立斷,立即從蘇聯訂購了幾船優質木材,在紐約碼頭設立了一座臨時的桶板加工廠,並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酒桶廠。禁酒令廢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從生產線上源源滾下之時,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廠用高價搶購一空。哈默不滿足於當一名酒桶供應商,又插手制酒業,開始經營威士忌酒生意。他接連購買了多家釀酒廠,採取大幅度削價和大做廣告等手段,很快戰勝了所有的競爭對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躍而成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銷售量高達100萬箱。
酒桶把哈默引進了威士忌酒行業,而他愛好吃牛排的習慣又把他引入了另一個領域,即養牛業,並同樣大獲成功。
哈默闖入養牛業也純屬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場上買不到優質牛排,他的一名僱工就建議去買頭牛殺了吃。牛買回來了,卻是一頭懷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認為自己還不至於饞到殺懷孕母牛的地步,於是就把牛放養在庄園里。恰好哈默的鄰居是一位養牛專家,專門培育安格斯良種牛,他不僅替哈默買回的那頭母牛順利接產,而且時隔不久又讓這頭母牛與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種牛優良品質的小牛。哈默對養牛專家感動之餘,也對養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他的頭腦中閃現出新的商業腦電波:以釀酒的副產品飼養種牛,不失為化殘渣為黃金之舉。
說干就干,哈默迅速籌建了一家繁殖種牛的大牧場,並花上10萬美元買下了本世紀最好的一頭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隨後的3年中,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1000頭牛犢,其中包括6頭世界冠軍,為他賺了200萬美元。哈默也從此由養牛的門外漢變為種牛業公認的領袖人物。
1956年,哈默58歲。他在商戰中積累的財富,多得連他自己也數不清。他確實打算從商界隱退,攜他的第三任新婚妻子,舉家遷往加利福尼亞,准備平平靜靜地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充滿誘惑力的石油業把他征服了,他又開始過起「人生始於六十」的新生活,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石油巨子。
當時在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家瀕臨破產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實際資產只有3.4萬美元,3個雇員和幾口快要報廢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賣18美分。哈默的一個遠親,是洛杉磯遠近聞名的會計師,他向哈默建議,投資這家石油公司。因為根據美國政府對石油業的傾斜政策,用於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資金無須報稅。對於賦閑的哈默來說,他無意收購這家公司,但卻願意借給西方石油公司5萬美元,讓他們再打兩口井。如能出油,雙方各得50%利潤,如果不出油,哈默投人的這筆資金可作為虧損從應繳稅款中扣除。出乎意料的是,兩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漲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嘗到了甜頭,開始涉足石油業。不久,哈默成了這家公司的最大股東,1957年7月當選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
哈默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冒著巨大的風險,開始建立一個石油王國。他招兵買馬,物色到最優秀的鑽井工程師和最出色的地質學家,1961年終於在加利福尼亞鑽探到兩個巨大的天然氣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價格一躍上升到每股15元,公司的實力也足以與那些世界上較大的石油公司分庭抗禮了。
那時,世界上的大部分富饒的大油田,早已是號稱「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難以染指。於是,具有冒險精神的哈默,頂住公司內外的壓力,把賭注押在利比亞。在別的石油公司放棄的沒有希望出油的兩塊租借地上,哈默鍥而不舍,1966年底,終於發現了石油大礦脈,開出兩個盛產高級原油的新油田。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經營下,業務蒸蒸日上,利潤逐年上升,石油勘探范圍不斷擴大,從國內到國外,從陸上到海洋,先後在中東、北海、南美以及巴基斯坦、中國南海等地找到了豐富的油源。尤以在北海地區取得的成績最為明顯:他的公司進去最晚,卻最早出油。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為60億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為全美第12個大工業企業,成為緊挨著「七姊妹」的世界第8個最大的石油公司。
為了更好地適應風雲變幻的商界需求,哈默經營的訣竅之一就是從來不在一棵樹上弔死,實行多方位經營。這是他久盛不衰的法寶。
1966年年底,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亞發現石油後不久,哈默就以8800萬元的股票先後買下珀米安與麥克伍德公司、加勒特研究與發展公司。
1968年1月,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上漲到每股100美元以上,哈默及時將每一老股改為三個新股,後來每一新股的價格又升到55美元。哈默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以公司的股票當貨幣使用,發展煤炭和化工製品等多種經營。
1968年初,西方石油公司以1.5億美元的代價買下美國排名第三的煤炭公司——島溪煤礦公司。該公司年銷售額1.5億美元,原煤蘊藏量達35億噸。1974年,島溪煤礦公司的凈利潤已近1億美元。
1968年7月,西方石油公司又以8億美元優先股的代價買下胡克化學與塑料製品公司,這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最大一筆兼並買賣。
到了70年代,哈默的目光又轉向更廣闊的領域。
1972年,經過許多政治波折和變化後,哈默與蘇聯做成了一項長達20年的200億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蘇貿易推向高峰。
1979年5月,應鄧小平同志的邀請,81歲的哈默成為第一個乘坐私人飛機訪問中國的西方企業家。此後,西方石油公司與我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合作協議。其中,年產1533萬噸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哈默博士與我國合作的最大項目,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
1981年,西方石油公司同美國兩家主要的肉類加工企業合並,這就使西方石油公司同時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生產肉製品的企業。
就這樣,西方石油公司的業務構成已由單一的石油企業發展成為包括煤炭、化學、肥料、金屬處理等多種類的綜合企業。迄今為止,它已在世界5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銷售額近200億美元,從而躋身於美國有名的大企業的行列。
哈默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經營時常與政治聯系在一起,他視金錢如浮雲,似乎更關心人類的和平。在他的辦公室里,擺放著許多珍貴的相片,中間的一幅是有列寧親筆題詞的照片,此外還有他與幾屆美國總統、外國首腦的合影。他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和平與人權會議」的發起者和贊助人。他經常乘坐自己的飛機,從一個國家飛到另一個國家傳遞和平信息,呼籲並極力促進美蘇最高領導人舉行會談,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經常慷慨解囊支持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他創辦癌病研究中心,擔任美國總統3人癌症研究顧問小組主席。他親自率領醫療小組,去蘇聯搶救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他樂善好施,四處捐款,1988年,他向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款2萬美元。
這位年逾九旬的健康老人,生命力極其旺盛,看上去像60歲,工作起來猶如正值盛年的中年人。他一如既往,四處奔波,過著萬花筒般忙碌的生活,不斷有新的追求,不斷地攀登高峰,被世人譽為20世紀最令人不可思議的大富翁。
⑦ 美國石油大王是誰
約翰·戴·洛克菲勒。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
作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富豪之一,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的政治、經濟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美國,在世界,「洛克菲勒」這四個字就象徵著權力和金錢。
洛克菲勒家族成員中出現過副總統、參議員、董事長,但他們的鋒芒都沒能超越過一個人,就是他們的祖輩、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約翰·戴·洛克菲勒。從一個小小的經紀人到全球石油業的霸主,他成就了一個傳奇,而他的道路是美國夢的典型代表。
(7)美國什麼樣的人會搞石油擴展閱讀:
洛克菲勒財團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網,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餘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洛克菲勒財團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把勢力范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它已超過了摩根財團,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
《美國石油大王:克菲勒傳奇》騰挪時空地個性化敘述,刻畫出那個惡劣環境下一個難能可貴的「壞」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將「倔」進行到底,「尖酸刻薄」地直逼其他的競爭者,不顧情面地把他們一一撂倒在地;他天生的倔性,使得他的財富王國與時俱進、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