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時隔12年普京訪問沙特,計劃在沙特建石油工廠,普京這是有何目的
時隔12年,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沙特基襲譽,計劃在沙特建石油工廠。普京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為了促進和沙特之間的經濟關系。上個星期14號的時候,俄羅斯總統訪問的沙烏地阿拉伯和沙特的領導人一起討論他們的合作關系,這是時隔了很長一段時間,整整12年,普京再次訪問沙特和普京透露說俄羅斯計劃在沙特建一個價值10億美元的石油工廠,以此來促進和沙特之間的經濟關系。
之前九月發生了沙特石油設施被不明人員襲擊了,俄羅斯的總統普京說如果有其他的人認為做這些惡劣的事情,或者以其他的任何方式任何形式來影響俄羅斯和沙特,甚至俄羅斯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合作關系,那麼他們就大錯特錯了,他們不會輕易放棄,他們會認真地對待每一次的惡劣事件發生,追根究底,一定不會要其他的人繼續去破壞,相反的他們將會建立更加緊密更加密切的禪蠢關系,來共同促進共同發展同樣繁榮來維護全球的能源石油市場。
『貳』 俄羅斯與沙特石油大戰,俄羅斯與沙特石油大戰雙方都做了哪些事情
他們把石油的價錢都降下去了。
俄羅斯這次不擔心油價下跌,它必須有自己的計劃。俄羅斯當然理解為什麼沙烏地阿拉伯會這樣做,但是即使美國落後於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也會遭受苦難,但與俄羅斯對石油的依賴不同,美國依靠其他行業來賺錢。可以說,未來不可避免地會進行新一輪談判,石油的下降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估計新的談判將在幾個月內開始,這次宣布增加產量只是口頭上的。歐洲國家很高興可以使用廉價的石油,但是這不會花費太長時間。
『叄』 與俄羅斯都不搭界的沙特,為何它要處心積慮的跟俄羅斯這樣的大國作對呢
因為俄羅斯從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價格,從而影響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局勢,所以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一定是不和的。
很多人都知道石油輸出國主要在中東地區,但其實俄羅斯也屬於石油輸出大國,只不過俄羅斯的主要經濟來源並不主要依靠石油,所以很少被人知道,但是沙烏地阿拉伯卻很害怕俄羅斯能夠影響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價格。
但是對於俄羅斯來說卻不一樣,俄羅斯的石油其實並沒有沙烏地阿拉伯那麼充足,而且他們生產石油的成本也沒有沙烏地阿拉伯那麼低,如果他們想依靠出口石油來獲得利益他們就必須把石油的價格抬高,而在這一點上,與沙烏地阿拉伯的理念是相違背的。所以這兩個國家自然是不和的。
『肆』 沙特、俄羅斯大打石油價格戰,為何說他們真正對手實際上是美國
當然了,看似沙特此次快速下調石油價格是為了跟隨美國對付俄羅斯,但是這背後未必沒有警告美國的頁岩油也佔領了沙特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的意味。雖說沙特等中東國家的石油產量是全世界中最高的,但是近年來俄羅斯和美國的能源出口也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美國,漲幅可比俄羅斯多得多,但是畢竟沙特還要依靠美國,所以只能忍氣吞聲,或是通過此次下調石油價格警告美國。
於是這次為了在經濟方面拉回美國在戰爭中的失利,只好犧牲一下沙特的國家利益,拿全世界油價和俄羅斯比拼,畢竟現在的俄羅斯就靠著軍火和能源苟延殘喘。可沙特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中肯定少不了對美國的怨恨,畢竟拿自己的利益去做他棋盤上的籌碼是個國家都受不了,而且這個國家還一直在侵吞自己的國際石油市場份額,所以看似沙特表面對付的是俄羅斯,但是背後未必沒有打擊美國的意思。
『伍』 什麼是石油戰爭
海灣戰爭 兩伊戰爭 石油是工業的命脈 工業是戰爭的支柱
『陸』 沙特與俄羅斯互相傷害,為什麼會導致國際油價暴跌30%
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互相傷害之所以會導致國際油價暴跌,是因為物價的漲跌是一定程度上是由供需關系影響的。綜上所述,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之所以會讓石油下跌,就是因為他們兩個人的惡性競爭。
『柒』 什麼是石油危機,全球共有幾次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com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參見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石油與國際政治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著深刻的資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沖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為武裝沖突。隨著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石油市場新動態
(摘自環球時報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
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 尤科斯公司解體
2004年7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稅款按進入司法程序。迄今為止,俄稅務部門要求尤科斯公司償還的稅款已超過了275億美元,該公司目前只償還了39億美元。
由於事關國際石油市場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決尤科斯的巨額債務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是2月19日喜,鮮為人知的神秘買家貝加爾金融集團以2,607.5億盧布(約合93億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後僅3天,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被證實為尤甘斯克的真正買家。俄專家認為,由於尤科斯公司解體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俄羅斯政府重新恢復了因蘇聯解體和國有企業民營化而喪失的對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場現狀綜合分析
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由地區紛爭與戰爭引起油價波動的幅度不斷變大。歷史上曾於2004年10月22日達到油價(輕質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
參考資料:《當代經濟與政治》 華文出版社 《環球時報》2004年 若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