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拉克戰爭,是石油戰爭嗎
是其中的一部分通過石油戰爭(定義太模糊了)達到美元戰(只認識石油不認識美元)和政治戰(遏制俄羅斯)的目的
石油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像是血液,源源不斷的流淌,尤其是在戰爭中,石油就是槍支彈葯。那麼伊拉克作為世界前五的軍事強國,與石油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薩達姆政權與美國對著干,其實美伊戰陣早在上個世紀海灣戰爭中就打的難舍難分,延續至今,那麼美國大伊拉克只是為了一點石油嗎?
所以說美國沒有經過國際上的會議,私自發動戰爭,足以說明世界霸主的地位是沒人可以撼動的,對於伊拉克戰爭,美國的想法主要是通過控制伊拉克,然後鞏固世界霸主的地位,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國際地位,其次就是可以威脅到對美國不利的國家中俄。
Ⅱ 一共有幾次石油戰爭
兩次!!兩伊戰爭、海灣戰爭。
伊拉克戰爭算是反恐戰爭,不過最終的目的還是石油也算是石油戰爭。
包括空襲利比亞,根源也是由於卡扎菲要給歐洲「斷油」造成的!
Ⅲ 什麼叫石油戰略儲備
人們常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若人體中血液不夠,輕則致病,重則有生命危險。對於石油進口較多的國家,如果沒有石油戰略儲備,那麼一旦石油進口中斷,在缺乏石油供應的地區必然會對各行各業產生災難性打擊,飛機不能飛,汽車不能跑,交通癱瘓,生產停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能源的不斷供給來保證。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0%,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國某報上有幅漫畫,畫了「9.11」3個豎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陰影卻形成了「oil(石油)」三個字母,生動地揭示了美國「反恐倒薩」是為石油而戰。中東石油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3,號稱「世界油庫」,誰能控制中東石油,誰就能支配世界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改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國內原油產量增長近期明顯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家計委統計表明,20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7%,石油消費年均增長5.77%,而石油供應年均增長只有1.67%。1993年我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共進口石油7000 萬噸,2003年進口石油已超過8000萬噸,成為美國、日本之後的第3大石油進口國。據統計,1995年國內所需石油的6.6%靠進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石油進口,保障石油供給。為此就不能像過去那樣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必須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以應付突發事件。積極參與國際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進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緩解石油危機和調節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由21個原油進口國組成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建議,至少儲備90天的原油進口量。美國20世紀末的石油儲備量高達1.6億噸,日本石油消費的99.6%依靠進口,因此石油儲備更多,達到160天的原油進口量。儲備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設大型油庫。 水庫在雨季多水時儲水,在旱季缺水時放水,以調節江河水量和穩定發電。石油儲備庫的作用類似,當產油地區動亂或運輸通道不暢而無法正常供油時,可動用儲備石油滿足國內需要,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當國際油價波動較大時,可低買高賣,謀求國家經濟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我國基本上沒有石油戰略儲備,因此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庫,既是未雨綢繆,也是當務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在「十五」期間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從2003年開始,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建設陸地石油儲備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希望採納
Ⅳ 石油戰爭
本書是作者多年專注於世界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書中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斗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宴為深奧的內在聯系,解析了石油 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歷史。 作者: (德)恩道爾著,趙剛等譯
Ⅳ 伊拉克石油戰爭
美國等國家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踐踏人權的行徑。根據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說法,美國對這場戰爭最終要達成的目的包括:
鏟除薩達姆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治的政府,
搜尋並銷毀藏匿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結束制裁,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保護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大部分國家,包括美國本身有部分人士則認為原因並不單純,大部分國家認為與美國掠奪伊拉克石油有關。如根據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的看法,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所操縱,佔領伊拉克僅僅只是猶太集團龐大侵略計劃的序曲。美軍攻下伊拉克後,將以伊朗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出兵伊朗,最後則輪到敘利亞。最終目的是透過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蘭民族的經濟命脈-石油,從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個中東。 另外一個目的據說是為了讓石油供應區產生不穩定因素,以提高油價,變相貶值美元,用來掩蓋或者拖延國內的經濟問題。
戰前,美國、英國等國家指責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以此作為開戰的重要理由。然而至今,他們還沒有找到確鑿可信的證據。卻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經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銷毀的一些文件和人證。
2007年9月16日: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稱,基於政治理由,他不方便承認眾所周知的事,出兵伊拉克是為了石油。
Ⅵ 美國發動石油戰爭的原因
霸權主義
美國軍事強國
實驗武器
震懾作用 給我們國家 俄羅斯 等國家看的
還有他們國家石油需求大控制石油
戰略支點,自古中亞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伊拉克可以和阿富汗連成一片,東制中國北扼俄羅斯,又可以成為打擊伊朗的前哨戰。
戰略價值不是錢可以衡量的,而且石油不是簡單的經濟資源,簡直就是世界命脈,可以說美國已經掐住了全世界的脖子。
還有所謂「戰爭成本」。戰爭經費都流入大軍火商的手裡了,大財團並沒吃虧,美國人民吃虧了。
還有,炸彈庫存是需要巨額保養費的,而且是會過期的。嘿嘿。
Ⅶ 俄羅斯和沙俄打石油戰,美國受傷,能扛得住嗎
沙特拉著俄羅斯打石油戰,表面美國損失最大,其實可能是美國陰謀
2020年是個不太平的年份。新冠疫情讓製造業大量停工,服務業徹底歇業,非洲和西亞南亞的蝗災,恐怕會造成很大的糧食減產,如今,沙特和俄羅斯搞出來的石油戰,為世界提供更多石油的同時,也給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加上了一把柴火。
兩害相權取其輕,美國即便是用殺敵10000自損20000的自殺式襲擊,俄羅斯也是扛不起的。
只是,這場斗爭中,美國的企業最吃虧,中國的企業最佔便宜!
這樣的石油戰,多打幾次呢還是少打幾次呢?
Ⅷ 石油戰爭的介紹
《石油戰爭》是作者多年專注於世界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石油戰爭》一書中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斗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內為深奧的內在聯系,解析了石油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歷史。
Ⅸ 洛克菲勒燃起石油大戰,為何對手不知不覺就沒了
1871年,在美國的克利夫蘭市,經過幾度淘汰,這里還剩下20多家煉油廠。而在這里,32歲的約翰·洛克菲勒也是其中的一員,他與合夥人成立的標准石油公司在這里與其他同行進行著激烈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