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西部石油佔比全國多少
擴展閱讀
藍威士是哪個公司的產品 2025-02-01 20:44:50

西部石油佔比全國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4-15 01:36:47

㈠ 全國石油儲量、產量增長趨勢

(一)石油儲量

1.全國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

截至2005年底,全國石油探明程度33.72%,進入勘探中期,正處於儲量增長的高峰階段。取綜合預測的匯總結果進行分析,2006~2020年,全國石油探明儲量仍處於高峰階段,2006~2010年年均探明9.65×108t,2011~2015年年均探明9.74×108t,2016~2020年年均探明9.48×108t,均高於「十一五」的年均探明8.78×108t。2021~2030年,探明儲量年平均值仍維持在8.2×108t。2006~2030年,全國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合計為226.42×108t。

與美國對比看,1996年以來,我國的石油儲量保持平穩上升的勢頭,與美國1946~1966年的高基值增長階段相當。我國的石油儲量增長高峰期應該延續20~25年,儲量增長明顯下降的態勢應該在2020年以後出現(圖5-16、表5-22)。

圖5-16 全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增長趨勢預測圖

表5-22 全國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2.大區石油地質儲量增長趨勢

從大區匯總結果來看,東部區石油探明儲量下降趨勢比較明顯,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儲量分別為4.14×108t、3.88×108t、3.53×108t、3.0×108t、2.52×108t;從2006~2010年年均探明儲量4.14×108t降到了2026~2030年均探明儲量2.52×108t,25年中,降幅接近一半。中部區石油探明儲量呈現緩慢下降的態勢,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儲量分別為1.60×108t、1.59×108t、1.50×108t、1.46×108t、1.41×108t,降幅只有12%;西部區石油探明儲量在2020年前呈現先緩慢上升,之後逐步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儲量分別為2.29×108t、2.45×108t、2.69×108t、2.58×108t、2.32×108t,總體波動不大。南方區隨著勘探的加強,預計在2010年以後將會出現較好的儲量發現,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為0.01×108t、0.06×108t、0.10×108t、0.11×108t、0.11×108t;青藏區由於地理條件所限,2020年以後可能會有石油探明儲量,預計2021~2030年年均探明0.11×108t;海域區的石油探明程度還比較低,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1.62×108t、1.78×108t、1.66×108t、1.43×108t、1.23×108t,儲量上升的態勢還能持續10年以上,2020年之後有所下降,至2030年年探明石油儲量仍能保持在1.0×108t以上(表5-23)。

表5-23 大區石油儲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3.基本結論

(1)石油地質儲量增長保持較高水平。

2006~2030年我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總體呈平緩下降趨勢,但年探明儲量維持在8×108~10×108t之間,與過去50多年的勘探歷史比照來看,屬於穩定增長的高峰期。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是我國石油儲量發現的最高峰,但整體還屬於儲量發現的初期;1985年以來為高峰平台期,主要特點是儲量穩定增長,年均在6×108t以上,波動不如勘探初期那樣強烈。

目前,我國的石油資源探明程度為33.7%,預計「十一五」將累計探明48.25×108t,2010年探明程度達到40%以上;2020年探明程度為52.6%;2030年探明程度為63.3%,屆時將進入儲量發現的衰減期。2006~2030年可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26.42×108t左右,年均探明9.06×108t(表5-24)。

表5-24 全國石油地質儲量預測結果表

(2)大盆地對全國石油地質儲量的貢獻佔主體。

2006~2030年對全國石油探明儲量貢獻最大的盆地依次為:渤海灣(陸上)、鄂爾多斯、塔里木、渤海灣(海域)、松遼和准噶爾盆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分別為40.41×108t、35.09×108t、32.41×108t、30.78×108t、26.04×108t、19.51×108t,對全國石油探明地質儲量貢獻率為17.85%、15.50%、14.31%、13.59%、11.50%、8.62%,累計達81.37%,大盆地依然是未來全國石油儲量增長的主體。而盆地對儲量的貢獻率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其中渤海灣(陸上)、渤海灣(海域)、松遼盆地的貢獻率逐漸變小,鄂爾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貢獻率變大,准噶爾盆地基本持平。

(3)中西部與海域儲量增長可彌補東部儲量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探明儲量貢獻率為57.10%,東部為40.90%,2010年後東部的年增儲量呈下降之勢,中西部上升,海域略有下降,2026~203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探明儲量貢獻率可達64.42%,東部降為32.73%,此時,南方區和青藏區的貢獻率達到2.86%,東部老油區的儲量發現的減少可得到其他地區的補充。

(二)石油產量

1.全國石油產量增長趨勢

目前,我國的石油產量處於平穩上升階段,尚未達到高峰值。通過將各盆地石油產量預測結果匯總,得到全國的石油產量增長趨勢。從匯總結果看,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19 036×104t、20 559×104t、21 700×104t、22 182×104t、21 777×104t,我國石油產量在今後15~20年內還將進一步穩步上升,在2021~2025年之間達到高峰,高峰產量達到2.22×108t以上,2025年之後呈緩慢下降趨勢。2030年之後產量將降到2.1×108t以下(圖5-17、表5-25)。2006~2030年,全國累計產油52.88×108t。在以上儲量和產量情況下,可保持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基本穩定在22×108~25×108t,變化基本平穩,儲采比在11左右,基本合理(圖5-18)。

表5-25 全國石油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圖5-17 全國石油產量增長趨勢預測圖

圖5-18 石油地質儲量、產量和剩餘可采儲量變化趨勢

2.大區石油產量增長趨勢

從大區的預測結果來看,未來25年東部區仍將是我國最主要石油產區,但其產量逐漸下降,在全國的比重明顯減小,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10 508×104t、10 265×104t、10 224×104t、10 137×104t、9 642×104t;中部區將隨著鄂爾多斯盆地石油產量的快速上升而在全國的比重呈上升態勢,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2 348×104t、2 697×104t、2 816×104t、2 867×104t、2 903×104t;西部區石油產量上升最快,2030年還未達到高峰值,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3 067×104t、3 789×104t、4 390×104t、4 777×104t、4 926×104t;南方區的石油產量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在2020年以後將會有較明顯的增長,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4×108t、10×108t、10×108t、20×108t、24×108t;青藏區預計在2025年以後各項條件能夠成熟,會有一定的石油產量,2026~2030年年均產量24×108t;海域區的石油產量在2020年之前增速較快,之後增速放緩,並在2025年以後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產量為3 117×108t、3 799×108t、4 261×108t、4 380×108t、4 187×108t(表5-26)。

表5-26 大區石油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匯總表

3.基本結論

(1)石油產量平穩增長,2030年仍保持在2×108 t以上。

2006~2030年我國石油產量總體呈平穩上升趨勢,在2016~2025年達到最高值,年均產量2.2×108 t,在2025年後開始下降,2030年還能維持2.1×108 t的水平,之後將降到2.1×108 t以下。

目前,我國的石油產出程度為21.1%,預計「十一五」累計產量9.59×108t,2015年產出程度超過30%,2030年產出程度達到46.0%,整體進入開發的中後期。2006~2030年可累計產出52.88×108 t,超過了目前我國石油的累計產量(表5-27)。

表5-27 全國石油產量預測結果表

(2)大盆地對全國產量的貢獻佔主體。

2006~2030年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最大的盆地依次為:渤海灣(陸上)、松遼、鄂爾多斯、渤海灣(海域)、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其累計產量分別為12.87×108t、10.84×108t、6.73×108t、6.03×108t、4.968×108t、3.86×108t,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率為24.34%、20.49%、12.73%、11.39%、9.38%、7.29%,累計達85.62%,在未來全國石油產量增長中佔主導地位。而盆地對產量的貢獻率隨著時間的延伸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渤海灣(陸上)和松遼盆地的貢獻率逐漸變小,渤海灣(海域)、鄂爾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貢獻率逐步變大。

(3)中西部與海域產量的增長可彌補東部產量的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率為44.82%,東部為55.20%,佔主要地位,之後東部的產量逐漸下降,中西部與海域則快速上升,2026~2030年中西部與海域對全國石油產量貢獻率已達55.18%,東部降為44.28%,兩者的比例已發生了互換。此時,南方區和青藏區的石油產量仍然較少,東部老油區的產量遞減主要靠中西部與海域補充。

(4)石油產量至2030年保持在2.1×108t水平,有資源保證。

首先,2005年底,我國靜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4.90×108t,2005年的產量為1.82×108t,儲采比為13.7。近25×108t的剩餘可采儲量提供了產量增長的基礎。

其次,未來我國石油可采儲量將有很大程度的增長,主要來自三部分:一是通過新區勘探獲得新增石油可采儲量,二是未動用儲量的動用,三是老油田通過提高採收率技術增加石油可采儲量。

新增石油可采儲量。2006~2030年全國可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20×108t左右,年均探明8.5×108t以上,按2005年新增儲量的採收率18%計算,到2030年可累計新增加石油可采儲量39.3×108t。

未動用儲量的有效動用。目前已探明未動用儲量中還有10×108t石油地質儲量可投入開發,可增加石油可采儲量2×108t。

老油田提高採收率增加可采儲量。目前全國已開發油田的採收率平均為27.1%,除去大慶油田高達41.1%的採收率,其他已開發油田平均採收率只有22.7%,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油田採收率相比差距較大,通過技術手段提高油田採收率的潛力還比較大。按照中石油水驅採收率年均提高0.2%考慮,預計2030年前可提高5%~7%,此可增加石油可采儲量5×108~7×108t。此外,通過加大對注聚合物驅、三元復合驅以及微生物驅等三次採油技術的研究開發、技術儲備和推廣應用,可進一步提高老油田採收率,如大慶油田通過聚合物驅提高採收率12%以上。在提高採收率技術條件下,按平均採收率提高5%~10%,全國石油的平均採收率可達到32%~37%,預計可增加石油可采儲量約9×108~11×108t。

以上各部分相加,則到2030年我國將共有約75×108t石油可采儲量,在2.1×108t的水平穩產20年是有儲量保證的。

㈡ 中國石油的情況

中國石油的情況:截至2017年底,全國石油累計探明地質儲量389.65億噸,剩餘技術可采儲量35.42億噸,剩餘經濟可采儲量25.33億噸。

已證實石油儲量:1015億桶。

石油最終可采資源量:約145億桶。

每日石油消耗:498萬桶。

雖然中國一直都被稱為「進口原油大國」,但其實我們國家的石油資源其實也很豐富,雖然發現了大油田,但是由於技術和時間問題,開采量可能不是很大,加上要維持穩定,所以一直都進口大量的原油。按照我國當前的日消耗水平498萬桶計算,大約還可以使用56年。

(2)西部石油佔比全國多少擴展閱讀:

我國石油資源分布: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從地理環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76%,低滲透資源佔2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石油

㈢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一、中國石油工業的特點

1.油氣儲產量不斷增長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儲產量穩中有升,誕生了一批大型油氣生產基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油氣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連續3年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先後在鄂爾多斯等盆地發現4個重大油氣儲量目標區,落實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等7個億噸級以上石油儲量區和蘇里格周邊等3個數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區。經獨立儲量評估,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實現石油儲量接替率1.097,天然氣儲量接替率4.37,均超過了預期目標,為油氣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基礎與此同時,中石油一批較大油氣田相繼投入開發,油氣業務實現持續增長。長慶油田原油產量一舉突破1000萬噸,標志著中國石油又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誕生。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國儲量最大、規模最大的低滲透蘇里格氣田投入開發,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資源保障能力增強。西南油氣田的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氣為主的千萬噸級油氣田,也是國內第6個跨入千萬噸級的大油氣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產能力1222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91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圍、勝利深層、東北深層等油氣勘探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2.3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600億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儲量約45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約739億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對外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經國土資源部審定,普光氣田到2005年末的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根據審定結果,該氣田已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規劃到2008年實現商業氣量40億立方米以上,2010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國海域共獲得10個油氣發現,其中包括中國海域的第一個深水發現———荔灣3-1,並有6個含油氣構造的評價獲得成功。該公司2006年實現儲量替代率199%,年內新增凈探明儲量4676萬噸油當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擁有凈探明儲量約3.56億噸油當量。

2006年,全國共生產原油1.84億噸,同比增長1.7%;生產天然氣58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2%其中,中石油生產原油1.0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生產天然氣442億立方米,連續兩年增幅超過20%;中石油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58%和76%。連同海外權益油在內,當年中石油的油氣總產量達到1.49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9%。中石化原油生產量超過4000萬噸,同比增長2.28%;生產天然氣超過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6%。中石化「走出去」戰略獲得重要進展。預計海外權益油產量達到450萬噸,增長了1.2倍。隨著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潿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東、惠州21-1等油氣田的先後投產,全年該公司共生產油氣4033萬噸油當量,較上年增長3.4%,比3年前增長了21%。

2.經濟效益指標取得進展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高漲,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價的拉動下,中國石油工業的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較好,收獲頗豐。2006年,中國石油行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0132億元,工業增加值637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9982億元,利潤3227億元,利稅471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突出主營業務的發展,在全力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受油價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公司的利潤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該公司2005年的利潤增長了38%,但2006年僅增長4.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利潤增長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煉油和乙烯產能快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油品需求增長較上年加快。面對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煉油行業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國內成品油價格和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掛、檢修任務繁重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主要裝置實現滿負荷生產。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億噸,比上年增長6.3%,但增幅回落了0.2個百分點。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億噸,增長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億噸,增長4.6%。

全年全國共生產成品油1.82億噸,比上年增長4.5%,增幅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為5591.4萬噸,比上年增長3.7%;柴油產量為1.4萬噸,比上年增長5.5%;煤油產量為960萬噸,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產成品油7349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汽油產量為2408.3萬噸,增長4.81%;柴油產量為4605.17萬噸,增長2.53%;煤油產量為333.45萬噸,增長4.8%。中石化約生產成品油1.6億噸。其中汽油產量為2546.0萬噸,增長1.37%;柴油產量為6161.58萬噸,增長5.83%;煤油產量為635.40萬噸,下降4.15%(表1-1)。

由於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加快了乙烯產能建設的步伐。2006年我國乙烯總產量達到941.2萬噸,增長22.2%。其中,中石油的產量為207萬噸,增長9.5%;中石化為633萬噸,增長15.3%,排名世界第4位。長期以來,我國的乙烯領域為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所主導,但隨著中海油上下游一體化戰略的推進,尤其是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項目於2006年年初建成投產後,其在2006年的乙烯產量就達到了64.62萬噸。我國乙烯生產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現雛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國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產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三大石油集團及股份公司網站。

2005年國家發布了《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使我國煉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勢頭更加迅猛。我國一大批煉化項目建成投產或啟動。吉林石化70萬噸/年、蘭州石化70萬噸/年、南海石化80萬噸/年、茂名石化100萬噸/年乙烯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產;撫順石化100萬噸/年、四川80萬噸/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項目開工建設。2009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投產後,鎮海煉化具有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和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的標志性企業。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為43.5億美元、國內最大的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結束了中海油沒有下游石化產業的歷史。

2006年是多年來中國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一年。大連石化新1000萬噸/年、海南石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以及廣州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大連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可以看出,我國的煉化工業正在向著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不斷推進。

2006年,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產運銷銜接,優化資源流向,繼續推進營銷網路建設,努力增加市場資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銷售成品油7765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零售量達4702萬噸,同比增長23.3%。中石化銷售成品油1.12億噸,增長6.7%。中石油加油站總數達到18207座,平均單站日銷量7.8噸,同比增長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在2006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通過新建、收購和改造加油站、油庫,進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網路,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營加油站數量已經達到2.8萬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國際合作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氣業務取得了進展,尤其是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有了很大發展,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

中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深化蘇丹、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等主力探區的滾動勘探,穩步開展查德等地區的風險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儲量6540萬噸。同時加強現有項目的穩產,加快新項目上產,形成了蘇丹1/2/4區、3/7區及哈薩克PK三個千萬噸級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業量和權益產量分別為5460萬噸和28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877萬噸和804萬噸;天然氣作業產量為57億立方米,權益產量為38億立方米,同比約分別增長17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在蘇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鈣、高酸原油延遲焦化裝置,3/7區長輸管道工程也投入運營;該公司還新簽訂查德、赤道幾內亞和烏茲別克等9個項目合同,中標奈及利亞4個區塊;海外工程技術服務新簽合同額31.9億美元,業務拓展到48個國家,形成了7個規模市場。在國內,中石油與殼牌共同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正式投入商業生產,並向外輸送天然氣。

中石化「走出去」獲得重要進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資約500億元,獲得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的股權,正在執行的海外油氣項目達到32個,初步形成發展較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開發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權益石油可采儲量5700萬噸,權益產量達到450萬噸。該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場,成功中標巴西天然氣管道、伊朗煉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在國內,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領域的主導地位,與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資企業「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的總投資額約為51億美元,成為中國煉油、化工及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將把福建煉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萬噸/年,主要加工來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時建設80萬噸/年的乙烯裂解裝置,並在福建省管理和經營大約750個加油站和若干個油庫。此前,中石化與BP合資的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資的揚巴6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找油」的戰略已初見成效。但隨著資源國對石油資源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控制,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油的旅途上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

5.管道網路建設順利進行

我國油氣管道網路建設繼續順利推進,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覆蓋全國的油氣骨幹管網基本形成,部分地區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網系統。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獨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產,使中國首條跨國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線貫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總長度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線已敷設完成。

成品油管道: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產,管道全長1842千米,年設計量為1000萬噸;干支線全長670千米、年輸量300萬噸的大港—棗庄成品油管道開工建設;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貫通輸油,管道全長1143千米,設計年輸量為1200萬噸,將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區所屬的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東興煉廠和海南石化等煉油基地連接在一起,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於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2006年是中國液化天然氣(LN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第一個LNG試點項目———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投產並正式進入商業運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為260萬噸的福建液化天然氣項目與印度尼西亞簽署了液化天然氣的購銷協議,資源得到落實;一期工程年進口量為300萬噸的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並與馬來西亞簽訂了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在我國,經國家核準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有10餘個。在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氣源問題將成為制約中國LNG項目發展的最大瓶頸。

6.科技創新投入加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石油企業努力實現穩定、有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裝備技術產品研發獲得重大突破,EI-Log測井裝備和CGDS-I近鑽頭地質導向系統研製成功。這兩項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中石油全年共申請專利800餘項,獲授權專利700項,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登記重要科技成果600項。2006年,中石油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令人矚目。按照「一個整體、兩個層次」的架構,相繼組建了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層面的研究院已達到8家,覆蓋公司10大主體專業、支撐7大業務發展的20個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精幹高效、協同互補」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產歐Ⅳ標准清潔成品油的技術研究,為油品質量升級儲備了技術;油藏綜合地質物理技術、150萬噸/年單段全循環加氫裂化技術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完成;空氣鑽井、高效柴油脫硫催化劑等一批技術得到應用;一批自主開發的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建或改造項目,特別是海南煉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石化自主技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中石化及合作單位的「海相深層碳酸鹽岩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氣田的發現」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帶動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層天然氣儲量增長高峰,推動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理論的重大突破,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中石化共申請專利1007項,獲得中國專利授權948項,其中發明專利佔74%;申請國外專利97項,獲得授權61項。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過20億元,約占銷售收入的1.3%,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復雜油氣藏勘探」、「高濃縮倍率工業冷卻水處理及智能化在線(遠程)監控技術」榮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研究取得突破,發現、盤活了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復合油氣藏和特稠油油群,該公司的海上稠油開發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

我國國有石油公司明顯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開發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彰顯了從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的決心和勇氣。

中石油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實施『四川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把四川建設成『綠色能源』大省、清潔汽車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萬噸甘薯燃料乙醇、年產10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規模」;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雲南、四川第一批面積約為4萬多公頃的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建成後可實現每年約6萬噸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計劃建成非糧乙醇生產能力超過200萬噸/年,達到全國產能的40%以上;形成林業生物柴油20萬噸/年商業化規模;支持建設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達40萬公頃以上,努力成為國家生物質能源行業的領頭軍。

中石化年產2000噸生物柴油的試驗裝置已在其位於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發基地建成,成為迄今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標志性試驗裝置,為我國生物柴油產業開展基礎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強有力技術平台與支撐。中國海洋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攀枝花市簽訂了「攀西地區麻風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備忘錄,計劃投資23.47億元,建設年產能為10萬噸的生物柴油廠。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國有大企業介入生物柴油領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國石油工業存在的問題

1.油氣資源探明程度低,人均佔有量低

我國油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較低,人均佔有量也較低。根據全國6大區115個含油盆地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結果,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085.57億噸,其中陸地934.07億噸,近海151.50億噸;地質資源量765.01億噸,其中陸地657.65億噸,近海107.36億噸;可采資源量212.03億噸,其中陸地182.76億噸,近海29.27億噸。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1/6;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5~1/7。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l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3.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6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5億噸,比2000年凈增1.24億噸。

到2020年前,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4.原油採收率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羅斯的原油平均採收率達40%,美國為33%~35%,最高達70%,北海油田達50%,國外注水大油田的採收率為50%左右。我國的平均採收率大大低於這一水平。原油包括發現成本、開發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在內的完全成本,目前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國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之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一直作為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為保證產量任務的完成,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將有限資金投向油氣田開發和生產;而在新增可動用儲量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對老油田實行強化開采,造成油田加速進入中後開發期,綜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費用的上升。重組後的中石油,職工總數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這就導致人工成本太高,企業組織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內部各單位管理機構臃腫,管理層次很多。預算的約束軟,亂攤亂進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沒有認真實行目標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夠嚴格和科學,有時還出現成本不實的現象。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公里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6.石油科技水平發展較低

我國石油科技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更差。基礎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只是把國外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加以具體運用。如地震地層學、油藏描述、水平井技術和地層損害等。另外,國外還有許多先進理論尚未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如自動化鑽井、小井眼鑽井、模糊理論在油藏工程中的應用等。基礎研究的這種局面表現為我國科研工作的創新能力差,缺乏後勁,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

㈣ 森林,煤,水,石油和天然氣全國儲藏量是多少居世界第幾位人均佔有量和居世界第幾位,說明

中國森林覆蓋率超過18% 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我國煤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儲藏量約462噸。

我國石油資源最終可采儲量約為130億―150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3%左右。到2000年底,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4.6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1.8%。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的豐度值(單位國土面積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值的57%,剩餘可采儲量豐度值僅為世界平均值的37%。

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量列第7位。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相當於世界森林覆蓋率的61.3%,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
全國森林資源的現狀是: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全國人工林面積(不含台灣省)4666.7萬公頃,蓄積量10.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石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我國煤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儲藏量約462噸,遠遠小於世界平均水平,界第三位,石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美國能源部情報局甚至估計,伊拉克的原油儲量可能高達300億噸。由於受聯合國制裁,伊拉克近年的原油日產量只有150萬到200萬桶(國際市場上原油一般以「桶」為計量單位,每桶合0.138噸),專家估計,如果伊拉克政權更迭後恢復原油生產,世界的石油供應可以每天增加300萬至500萬桶。
我國煤炭的資源量為1點5億萬噸。石油儲藏量是16000萬噸。我國石油儲藏量僅佔世界總量的2.3%,可開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於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我國常規天然氣的總資源量為38.4萬億立方米,最終可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約13.2萬億立方米。我國有著比較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預測地質總儲量在38萬億立方米,資源總量排名世界第10位,佔世界天然氣總資源的2%。從分布上講,存在著西多東少的特點,僅中西部地區就蘊藏著25萬億立方米,佔全國天然氣總量的67%。總探明儲量8.4萬億立方米,中西部地區佔69%。而東南沿海地區不足3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資源的7%。當前,我國天然氣產量僅居世界第19位,佔世界總產量的1%,消費量排名在世界第20位以後;消費量是世界總量的0.9%。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佔2.1%,遠遠低於23.8%的世界平均水平。

㈤ 東部多石油,還是西部多石油為啥

我國的資源分布非常不均勻,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東部相對較少。

㈥ 我國西部地區在歷史上佔全國的經濟比重最高曾達到多少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得到了優先發展,在即將來臨的新世紀,發展中西部
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現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具有的優勢、劣勢、差距何在
與幾何?應該有一個系統的數量界定。為了給發展起步一個清楚的基點和科學的依據,我
們依據1999年《中國統計年鑒》等有關數據資料,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分類統計分析
,包括幾個大類、若干方面、幾十個觀察點。在此提供給專家學者、決策者、經營者、
實際工作者參考。
比較分析之一:人口、面積、自然資源
一、人口與面積
1.人口密度:我國總人口為124810萬人,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全國平均人口
密度為130人/平方公里。東部為389人/平方公里,中部為168人/平方公里,西部為5
3人/平方公里。可見東部人煙稠密,西部地廣人稀,中部接近於全國的人口密度。東部
的人口密度約為西部的7.34倍,中部的人口密度約為西部的3.17倍。
2.各地區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東部為11.98,中部為31.77,西部為56.2
5。可見,東部地域相對狹小,只佔國土面積的12%;中部適中,約占國土面積的1/3;
西部地域寬廣,約占國土面積的一半還多。
3.少數民族人口占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的比重(%):全國1998年少數民族人口為
7577.45萬,占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16607.91萬的45.63%。其中:東部地區5個省
區為 0。29—49.97%;中部地區6個省區為20.56—70.56%;西部地區9個省區為3
4.63—96.99%。
4.全國大中小城市地區結構與規模:1998年我國大中小城市668個,人口向城市聚
集趨勢迅速,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國2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多半在東部,中小城市多半
在中部,而西部的中小城市僅佔全國的1/4左右。詳見下表:
5.全國鄉村人口和鄉鎮地區結構:1998年我國鄉村人口為91960.1萬人,占總人口
的 73.7%,地區分布,東部佔有1/3,中部佔四成,而西部只佔有1/4左右。但是
,西部鄉村人口占其本地區總人口的78%,說明其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水平不及東
部與中部。農村基礎組織鄉鎮為45462個,其中:鎮為19060個,占鄉鎮總數的42%,而
且,鎮的40%分布在東部,東部的鎮數占本地區鄉鎮總數的近60%,中部占近40%,西
部只佔30%強。
二、自然資源
6.大陸架和島嶼海岸線:全國共有大陸架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
里,還有島嶼5400個(計為3.87萬平方公里),還有大陸架漁場面積28萬千公頃,除屬於
中部的河北省有500公裏海岸線外,絕大部分為東部所有。可見海洋在東部地區發展牛的
地位,地少人多,科技發達的東部地區應繼續向海洋進軍,開展近海養殖、大陸架石油
開采、遠洋近海捕撈等,以改變地少人多的劣勢。
7.海域面積(平方公里):全國海域面積達473萬,唯東部獨有,多分布在東部各沿
海省市:渤海7.7萬,黃海38萬,東海77萬,南海350萬。以上兩項的面積大大補償了東
部地區地少人多的劣勢,大於本土四倍多的廣闊海域和豐富的海洋動植物、礦物資源增
加了東部的發展空間與潛力。
8.宜農宜林及可利用草地的資源:全國宜農荒地為3535萬公頃,宜林山地和荒地為
6303萬公頃,可利用草地為31333萬公頃,多分布在中西部。這些資源如果充分利用,可
為貧困的西部帶來生機和活力。
9.林木資源:全國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17.85億立方米,森林總蓄積量為101.37億
立方米,也多分布在東北、西南的中西部地區。我們對於這些寶貴的資源如果加以養護
,防止濫砍濫伐,它們將會源源不斷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優質的建築材料和生
活資料,並能改善生態環境,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10.水利資源:我國大陸地表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可供開發水資源蘊藏量
為 3.79億千瓦,內陸水域可養殖面積為1747萬公頃。水利資源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尤其可供開發的水利資源均在大江大河上游的中西部地區。
11.礦產資源(保有儲量):全國煤為10070.7億噸,鐵礦石458.9億噸,磷礦石為
132.7億噸,鉀鹽為4.6億噸,鹽為4048.2億噸,還有天然氣、石油等能源資源。除了
鹽以外,也是大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優勢就在於是我國礦產資源的寶庫

12.邊境線:西部邊境線長達幾萬公里,與東北亞、中亞、西亞、東南亞十幾個國
家接壤,邊境貿易口岸多、聯系廣,歷史上有「絲綢之路」,有利於對外開放。尤其是
中西部擁有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眾多,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比較分析之二:經濟結構與收入分配
三、經濟實力
13.GDP總量:1998年全國為79395.7億元,其中:東部佔53%,中部佔33%,西部
只佔14%。
14.GDP人均量:1998年全國平均6392元,東部為9364元,中部為5139元,西部為3
838元。東部是中部的1.82倍,是西部的2.44倍,西部僅為全國平均量的60%左右,中
部也僅為80%左右。
15.第一、二、三產業在GDP構成中的比重(%):1998年全國第一、二、三產業在GDP構
成中比重分別為18.4、48.7和32.9。
16.第一、二、三產業地區分布(%):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第三產業所佔比
重越來越大,我國東部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中西部10—20個百分點,大有占據國民經濟半
邊江山之勢。詳見下表:

四、投資與消費
17.1998年GDP中資本形成投資率(%)和最終消費率(%):1998年全國投資率為38,
而消費率為58,凈出口為4。GDP中形成投資率的比重,中西部超過東部8—10個百分點,
最終消費率的比重,倒過來是東部超過中西部,西部則以凈出口負值為維持其最終消費
率62%的水平。詳見下表:

18.居民消費人均量(元):1998年我國人均居民消費為2972元,相當於GDP的46.5
%,其中農村為1859元,城鎮則為6182元。東部人均居民消費為4160元,佔GDP的44%,
上海人均消費高達萬元以上,中部人均居民消費為2472元,佔GDP的48%,最低的是山西
農村只有1120元,西部人均居民消費為1958元,佔GDP的51%,最低的甘肅農村人均消費
只有962元。
19.1998年各地區農村、城鎮居民人均全年家庭收入懸殊,少者不足千元,多者近
萬元,東、中、西部有相當差距,並且,農村與城鎮的差距更大。詳見下表:
五、從業人員結構
20.1998年在總人口中有從業人員69957萬人,我國從業人員比重最高的是東部達到
68%,而中西部僅為總人口的一半左右,而從業於第一產業的東部為最少,西部高
達65%,從事第三產業的以東部為最多,佔29%左右。但是,這個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
,還是較低的,從未來發展觀察,必將是第一、二產業縮小,第三產業擴大的趨勢。
21.從業人員在城鎮與鄉村的比重:1998年全國從業人員中城鎮與鄉村的比重是30
:70,其中,東部地區的比重為38:62;中部地區為26:74;西部地區為20:80。
22.從業人員對老年與少兒的負擔系數:1998年全國15—64歲人口對少兒負擔系數
為 35.61%,對老年負擔系數為10.89%,合計總負擔系數為46.5%。其中:東部
地區15—64歲人口對少兒負擔系數為35%,對老年負擔系數為12%;合計負擔系數為47
%。中部地區負擔系數分別為35%、9.8%和44.8%。西部地區負擔系數分別為37.5
%、10.5%和48%。
23.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1998年全國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教育程
度占 3.5%(男性佔4.1%,女性佔2.7%),我國從業人員接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程
度的比重的多少,是關系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大事,也是科教興國的基礎,從地區分析,
東部佔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應該指出:經濟發展較快的福建等東南省區高級人才比重
是偏低的,而西部的新疆比重位居前列,並且,女性從業人員的文化教育程度不亞於男
性,這是新疆的特殊之處。
六、職工人數與工資
24.職工人數按經濟類型分布構成:全國職工總數為12336.6萬人,其中:東、中
、西部分別佔42%、39%和19%。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單位佔72%,城鎮集體單位佔15
%,其它單位佔13%。各個地區職工人數佔全國職工人數的比重詳見下表:
25.職工人均年工資金額(元):全國1998年職工人均年工資金額為7479,其中:國有
、城鎮集體和其它單位分別為7668、5331和8792;職工人均工資東部高於西部,西部高
於中部;基本上是其它單位高於國有單位,國有單位高於城鎮集體單位。詳見下表:
比較分析之三:財政收支與固定資產和更新改造投資
七、財政收支
26.地方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1998年財政收入為9875.95億元,占當年GDP的12.
4%,而地方財政收人為4983.95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的50.46%,從東、中、西部各
佔比重(%)分析,分別為58.29和12。關於地方財政收入九項來源的結構,詳見下表:

27.地方財政支出覿模與結構:1998年全國財政支出為10798.18億元,占當年GDP
的13.6%;其中地方財政支出為7672.58億元,佔全國財政支出的71.05%,從東、中
、西部分析,各佔比重(%)分別為49.31和20。關於地方財政支出的結構組合,詳見下
表:

28.實行財政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按照我國實行的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全國
各地區人均公共服務水平應該大體上是相同的原則,我國從1994年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
革以後,實施分級預算分稅制度。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財政尤其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
付力度。但是,目前東、中、西部地區在財政人均公共服務水平上仍存在著較大差距,
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還有較大活動空間,需要今後加深改革與操作。詳見
下表:

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
29.固定資產投資的地區分布和經濟類型構成:199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8406
.17億元,占當年GDP的36%。從地區來分析,東部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上佔一半以上的
比重,中西部合起來只佔四成多點。從經濟類型比較,國有經濟西部佔到2/3以上,中
部下降10個百分點,東部更低於西部20個百分點。相對來說,非國有經濟的比重西部明
顯處於劣勢地位。
30.基本建設投資資金來源及項目隸屬關系:1998年我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為1191
6.42億元,按地區分析;這項投資東部佔50%以上,中西部只佔四成左右;投資資金來
源,自籌佔40%,貸款佔25%,利用外資佔10%,國家預算內不足10%。因此,項目地
方佔大頭,中央佔小頭。不分地區項目則是90%以上隸屬中央。詳見下表:
31.更新改造投資資金來源與項目隸屬關系比重:1998年全國更新改造資金為4516
.75億元,從地區性分析,東部佔1/2以上,中部佔1/3左右,西部只佔17%;資金來
源於自籌佔2/3以上,貸款佔1/5左右,外資和其他投資共佔10%,國家預算內只有1%
強點。中央地方項目基本上是四、六開,西部則是對半開。詳見下表:
九、房地產開發經營
32.房屋竣工面積和價值:1998年全國房屋竣工面積17566.6萬平方米,竣工房屋
價值為21391927萬元,全國房屋竣工面積大部分集中在東部,中西部只佔1/3強,而且
,房屋峻工價值全國只有每平方米1218元,東部高200元,中西部少200元左右。這一數
據比目前樓房被炒得大幾千元一平方米,實在費解。詳見下表:

33.房地產經營:1998年全國房地產經營總收入為30583079萬元,我國房地產總收
入達3000多億元,構成我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是非常有發展前途的基礎產業。但是,
總收入的80%集中在東部,中西部只佔20%,在房地產總收人中商品房屋銷售收入佔80
%以上,國家稅金佔4.5%,比較起來是不高的,全國房地產經營利潤僅佔3.2%,但
是,中西部地區全是虧損,只有東部取得盈利。詳見下表:
比較分析之四:產業布局與產業結構和經濟效益
十、工業產業
34.全社會工業企業戶數與總產值地區結構(%);1998年我國全社會共有工業企業
7974565戶,其中:東、中、西部分別佔39、45和16,總產值(當年價格,下同)為11904
8.15億元,其中:東、中和西部各佔61、30和9。
35.國有與非國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類型結構:1998年我國國有與國有控股工
業企業加上集體企業的戶數佔68%,總產值佔67%,也就是說公有工業經濟佔了主體地
位,從地區分析,我國的非國有和非公有工業經濟在東部佔全國的70%、80%、90%以
上,在西部只佔20%或10%以下。因此,東部在吸引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辦企業,發展
經濟,參與國際大市場等方面,佔有絕對的優勢;詳見下表:
36.我國各地區輕、重工業的比例:1998年東部的輕、重工業總產值在全國均佔60
--70%的高水平,中部只佔30%左右,而西部僅有10%左右。
36-A.各地區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
(1)我國1998年工業總資產貢獻率為7.12%,按地區分析,西部(雲南除外)低於中
部,中部低於東部,相差1—3個百分點左右。詳見下表:

(2)我國1998年工業資產負債率為63.74%,按地區分析,東部低於中西部(雲南除
外),相差10個百分點左右。詳見下表:

(3)我國1998年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2.35%,各地區成本費用利潤率普遍偏低,
比我國銀行當年一年期存款利率4.77—5.22%和貸款利率6.93—7.29%都低許多。
從地區分析,全國有10個省區為負利潤率運行,其中:中西部有6個省區。全國除雲南省
工業利潤率高於同期銀行存貸款一年期利率外,其它多不及。相對來說,工業企業利潤
率仍然是東部高於中西部。
(4)我國1998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52%,全國以上海為最多,東部高於中西部,
但是,除了西藏外差距並不算太大。詳見下表:

(5)我國工業企業1998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年)為31346.86元,全國以上海
為最高,江西為最低,總的說還是東部高於中西部。詳見下表:
36—B.各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主要經濟效益指標:
(1)1998年國有工業總資產貢獻率為6.51%,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總資產貢
獻率低於規模以上的全部國有和非國有工業企業。各地區情況,詳見下表:
(2)1998年國有工業資產負債率為64.26%,負債率以上海和西藏為最低,其他省區
均在60—70%左右。詳見下表:

(3)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61%,利潤率偏低,比其他經濟類型也
低。詳見下表:
(4)國有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41%,按地區分析,東部最高,上海為全國第一
,中西部略差一些,詳見下表:
(5)國有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年)為29053.87元,全國以天津為最低
,只有2582.54元,以上海、雲南為最高,達到6萬多元,按地區分析,也是東部高於中
西部。詳見下表:

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王石生 余天心 來源:《城市經濟、區域經濟》

㈦ 中國目前有多少個油田

㈧ 關於中國資源問題的論述

從我國自身的能源礦產資源來看,煤炭資源基本上能自給自足,石油資源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而起步相對較晚的天然氣資源則給我國能源問題帶來了新的希望。
能源問題:煤炭、石油與天然氣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消費總量約佔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1%。200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19.7億噸標准煤,較之上年大幅度增長,增幅為15.2%,其中煤炭消費量18.7億噸,增長14.4%;原油2.9億噸,增長16.8%;天然氣415億立方米,增長18.5%。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尚不及美國的10%。但如果按照如此快速的經濟發展速度持續下去,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將會愈發清晰:能源問題將會嚴重遏制我國的經濟發展。
煤炭資源:能源老大地位不容置疑
煤炭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的第一大能源,不論是在能源的生產還是消費領域,煤炭始終占據70%以上的比重。根據有關權威部門論證,最近幾年煤炭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比重為65%左右,即使是到了本世紀中葉,這一比例仍舊會達到50%以上。可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煤炭都是我們經濟發展所依靠的基礎能源,煤炭工業會越來越顯現出無以替代的戰略地位。
我國煤炭產量受總體經濟形勢和國家宏觀調控影響頗大。在上世紀末的幾年裡,我國煤炭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經營秩序混亂,企業經濟效益下降,行業整體虧損,這使得1999年底,全國累積關閉礦井3.1萬多處,壓產2.53億噸,當年我國煤炭產量降至10.5億噸,煤炭工業一度陷入困境。而自2003年以來,我國煤炭經濟出現了產銷兩旺的可喜局面,2003年至2004年,我國煤炭產量分別達到16.7億噸和19.56億噸。
煤炭的重要性也是由我國能源礦產資源的天然儲量所決定的。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是煤炭資源豐富,而石油、天然氣相對貧乏。最新資料表明,我國煤炭探明儲量為1145億噸,儲采比(現在發現的儲量與目前年產量相比)為93,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按同等發熱量計算,相當於目前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總和的17倍,足可見煤炭資源在我國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煤炭還具有煤類齊全,品質優良的特點。煤炭種類從褐煤到無煙煤均有分布,其中褐煤占保有儲量的12.69%;低變質煙煤占保有儲量的42.46%,是燃料、動力用煤和生產煤氣的優質原料。煤質總體上講較為優良,特低硫煤和低硫煤占總量的半數以上,且煤炭儲量中以中高熱值和高熱值煤為主,低熱值和中低熱值煤則很少。
但是,我國煤炭資源的地域分布卻極其不均衡。在昆侖-秦嶺-大別山以北地區,探明保有煤炭儲量佔全國煤炭儲量的90%以上,其中山西、內蒙古、陝西、貴州、雲南、安徽六省(區)儲量占儲量總數的77.6%,而京、津、冀、遼、魯、蘇、滬、浙、閩、粵等14個東南沿海城市的儲量,僅佔全國煤炭保有資源量的5%左右。從而我國煤炭資源在地理分布上的總格局是西多東少、北富南貧。這恰與我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呈逆向分布,煤炭基地遠離煤炭消費市場,促使我國形成了西煤東調、北煤南運的煤炭消費格局。
長期以來,我國較低的煤炭價格水平,使煤炭行業一直處於微利和虧損的邊緣,其中自建國以來有25年全行業虧損。據統計,1985年-2003年,僅補貼煤礦虧損一項中央財政就動用了512億元資金,使得國家負擔沉重。較低的煤炭價格,也導致煤炭行業競爭力下降,煤炭企業很難積累起建設及開采資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家的財政補貼,企業缺少了應有的活力。
國家曾實行的低煤價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用煤企業節約了成本,使企業在能源成本上降到最低,卻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企業不節約使用煤炭資源的態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煤炭利用率很低,浪費情況十分驚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尤其是電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主要耗煤工業對煤炭的旺盛需求(2004年四大工業耗煤量分別占我國煤炭產量的32.2%、10.1%、9.2%和4.6%),有力拉動了我國國內煤炭價格的上漲。2001年,我國原中央財政煤炭企業商品煤綜合售價為150.59元/噸,以後幾年持續上漲,到去年為止,售價已經達到206.54元/噸,上漲37%以上。
煤炭價格的上漲無疑給我國經濟帶來很多好處。煤炭價格回歸於煤炭資源的本身價值,對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激活煤炭企業經營活力使企業走入良性發展軌道、改善煤礦安全條件以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都十分有利。
由於煤炭資源內需的增加和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加劇,我國煤炭凈出口量今年會有所減少,但價格隨著國際煤炭價格的上漲而有所上揚。我國煤炭出口量占煤炭生產總量的5%左右,主要出口市場有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印度、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雖然我國煤炭行業這幾年總體形勢看好,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煤炭開發過程中存在的某些條件的制約。首先,我國煤礦高沼氣井和瓦斯突出礦井很多,而且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這類礦井的比例還可能進一步加大。還有礦井高水壓、高地溫、高地壓的問題也日漸增多,這些都會給我國礦井帶來安全隱患。此外,煤炭的開采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但我國水資源的分布卻也與煤炭資源的西多東少、北豐南貧形成反向分布的格局,所以中西部地區煤炭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的將面臨水資源缺乏的嚴峻問題,且隨著工農業的發展,中西部礦區的缺水問題將日趨嚴重。
石油資源:國內產量遠不能滿足需求
2002年,我國原油消費量達到2.457億噸,排名一躍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消費量更是接近3億噸。建國以來,我們的石油工業曾有著讓人自豪的光榮歷史,經過石油工人的不懈努力,我們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如今,經濟的發展又使我們遇到了十分迫切的問題,對石油進口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以及對國際石油供應的擔心日益加大的情況下,如何能夠保證石油的供給則需要我們加以特別的關注。
我國自己的石油生產這幾年增長緩慢。資料顯示,自95年以來,我國國內石油生產年均增長僅為1.7%左右,而與此同時,石油的需求年均增長則達6%。可見,我國石油產量的增長遠遠不能滿足石油需求的增長要求,石油供給的缺口很大。
目前,我國的石油生產呈現東部油田減產、西部油田發展緩慢、海洋石油產量不高的總體狀況。以2004年上半年為例,我國第一大油田大慶油田原油產量下降了3.5個百分點,作為第三大油田的遼河油田也減產2.5%,而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雖在增產,但也僅僅增產了0.2%,東部油田的穩產越來越難。同時,海洋和西部的部分油田產量也有所下滑,致使去年上半年我國原油產量增幅下降。近年來,我國石油新建的生產能力難以彌補老油田的產量遞減,「挖潛增效」早已成為老油田的生產口號。
據《中國油氣礦源勘查前景展望》報告顯示,截至2004年下半年,我國石油可采資源總量為150億噸左右,僅佔世界最終可採石油資源的4.8%,人均擁有石油可采資源總量和人均產量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5。
而且我國石油資源的賦存條件較差。陸上約有36%的石油資源分布在高原、黃土塬、沙漠、山地、沼澤和灘海等非常惡劣的環境中,還有56%的石油資源量埋藏在2000~3500米之間,此外西部石油資源埋深則以大於3500米 的為主。就油質來說,我國陸上石油資源的16%以上都是非常規的重稠油,海上石油中的重稠油比例也很大。而待探明的可采資源量中大都是埋深更大且質量更差的難以動用的石油資源。所以石油的賦存特點就決定了我國大部分石油的勘探開采成本普遍較高,優勢並不明顯。
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從2003年的36%上升到了2004年的44%。這個數字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別是25%和28%,增長速度很快。2004年進口石油已達到1億噸以上,而在1999年僅為4000萬噸。所以國際上石油價格的上漲給我國帶來的沖擊很大,目前我國日需石油約630萬桶,其中有200多萬桶依賴於國際市場。也就是說,如果石油價格維持在50美元/桶左右的高位,那麼相比於兩年前的35美元/桶價格來說,我國每天要多付出大概3000萬美元。
較多的依賴進口使我國石油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人。因為我國進口的石油有一半左右來自中東,而美國通過控股或參股的方式對這些地區加以控制,有時甚至不惜動用武力以達到控制中國油氣供應的中亞源頭的目的。此外,我國進口石油的海上運輸同樣受制於人,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的油運業務大部分是由外國航運公司所承運,因此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風險,我國石油能源的供給將會變得非常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