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開採的爭議是什麼引起的
擴展閱讀
資金盤成本多少 2025-02-01 20:17:55

石油開採的爭議是什麼引起的

發布時間: 2022-04-15 02:02:17

Ⅰ 開採石油真的會引發地震嗎如果是,原理是怎樣的

地殼始終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同時又在不斷的運動。岩體在天然狀態下處於三向受力狀態,一旦出現臨空面,就會造成嚴重的受力不平衡,導致岩石出現劇烈的變化。像城市的抽水,油田的開采,以及煤礦的開發,都會出現這種結果,甚至往地下注水,也會導致地震。像美國日本的地質局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不過通常來說,地震的震級比較小,一般在六級以下。而水庫誘發的地震,因為現在水庫越修越大,所以說現在水庫誘發的地震,都會更大,像三峽修建的時候,就有很大的爭議,就是因為它會導致特別大的地震災害。事實上有地質學家在討論,三峽大壩在汶川地震中所作出的貢獻。
不過所有人類工程活動,所造成的影響,都不是,地震災害所發生的根本原因,人類工程活動,只是發生災害的導火索,其本質仍然是構造運動導致的地震,地質構造已經處於了一種極限平衡狀態,人類乾的只是放上去最後一根稻草。應該說是人類活動加速了災害的造成,就像是全球變暖一樣,人類的活動讓地球變得更加溫暖,通常來說,這些影響是不可逆的,人類相對於地球來說實在是太渺小了,至於最後地球能否自我調節?我想人類不應該把所有的賭注都壓在這里,而是應該,主動地去做出一些改變幫助地球,去緩解人類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Ⅱ 為什麼石油越開采越多地球上的石油會被耗盡嗎


石油被譽為工業的血液、黑色的黃金,它不僅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也是現代工業生產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材料。舉個例子,我們常用的塑料製品就是用石油提煉物加工製造出來的。然而就是這么重要的資源,卻一度被認為即將枯竭。





現在我們正在全力發展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對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賴,同時也在積極開發新材料,減少石油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這些措施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石油枯竭,更是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


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或許在石油枯竭之前,我們人類已經放棄了石油,用上了更清潔的能源。

Ⅲ 石油被抽干對地球有什麼影響會導致土層坍塌以及火山爆發嗎

石油會被人類抽干嗎?

著名的科學家馬里恩·金·哈伯特提出過一個理論,他認為石油開采量將會在1966年到1972年達到頂峰,之後人類將會面臨石油枯竭的問題。

過高的溫度,將會影響地球的洋流、季風等,給農業帶來致命的打擊。再加上過高的溫度更容易導致森林火災的發生,然後釋放出更多的溫室氣體,到那時人類將會無可挽回地走向滅絕。

對於地球而言,無論溫度有多高,環境有多惡劣,地球都會存在。但是對於人類而言,如果地球溫度升高,地球環境變化太大,人類恐怕將無法在地球上生存。

所以,盡管石油的儲備量較多,但目前各國科學家們仍在努力研究更加清潔、對環境破壞力更小的能源。

總結

根據目前的信息來看,石油是碳基生命的循環,可以說只要地球上存在著以植物為鏈條的碳循環,那麼石油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因此人類無法抽干石油。

即使人類抽幹了石油,其實對地球的影響也不大,影響較大的是人類對石油的使用會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地球溫度失控,屆時或將引發滅絕危機。

Ⅳ 為何有科學家提出石油並不會枯竭,他們有什麼依據

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確的來說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很多人已經開始傳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謊言,是利益集團在操縱,我覺得這樣的說法還為時過早。如果目前真有那麼確定石油可再生的話,不管哪個國家都會偷偷加大生產力度好好撈一把,省的以後掉價了。

你可能會認為,說不定是各個國家已經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達成了統一並且緩慢的生產,以防止石油掉價?但是縱觀當今的世界,在各種利益沖突面前,很難保持這樣的一致性。難免會有一些國家出來攪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並沒有達成共識。

下面就說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現在的爭議在哪?


但是在有機形成說中,也存在一些疑點,包括上文中說的一個疑點,隨著開采深度和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了在地球深處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氣的補給源,但是並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滲入是來自地球深處還是周圍的含油層。所以這個疑點也被經常用來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說法。還有就是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確實還在無生命的其他星球上發現類似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物質,但是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確實。不然早就推翻有機說了。

所以兩個學說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來的瑕疵。但是現在就急著說石油可再生簡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後證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處通過復雜的化學和物理過程形成,並緩慢地往上滲透,但是這個碳循環也是相當緩慢的,不是說我們人類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馬往上滲多少,畢竟這是一個自發的碳循環過程,並不是機器在地球內部合成。

Ⅳ 每年開采這么多石油,石油為什麼一直沒有枯竭

能源危機,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等問題是如今人類繞不開的問題。在這么多的環境問題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備受爭議,這個問題就是:石油枯竭。在坊間,一種流傳著一些說法,大意就是石油大概會在未來的多少年內用完,或者多少年後石油會枯竭。隨著時間的流逝,還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時間版本。那石油真的會枯竭嗎?

“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偽命題?

這要從我們上世紀50年代說起。“石油枯竭”的說法就是在那個時候興起的。在當時有個地球物理學領域的專家,他的名字叫做: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他長年研究相關領域,提出了一個石油峰值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他繪制出了一張圖,這張圖橫坐標是年份,縱坐標是全球石油的年產量。通過他的研究,他得出這應該是一個“鍾形曲線”。


基於上述的這些原因,我們就會發現,人類是不可能開采完石油,石油在人類滅絕之前也不可能會枯竭。

Ⅵ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6)石油開採的爭議是什麼引起的擴展閱讀:

石油的物質成份:

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石油對環境不僅環境影響這么簡單,如今應該用危害來形容。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

1、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它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理化反應污染;或燃燒生成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2、污染土壤,這里我們不必多說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們現在生活的水資源被污染,以至於地方性癌症村屢屢皆是,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惡果是日日嚴峻。

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

石油進入土壤後,會破壞土壤結構,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應基能與無機氮、磷結合並限制硝化作用和脫磷酸作用,從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減少。特別是其中的多環芳烴,因有致癌、致變、致畸等活性和能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體內逐級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積更具危害。

Ⅶ 裏海石油開採的不利地理因素

1、運輸問題:這個是目前最難解決的,裏海由於其處於內陸,目前未能解決直接海上出口的問題。裏海石油運輸當前主要開通的是陸上管道,由陸上管道運往亞歐國家或者運到港口碼頭再出口到其他國家,但管道運輸量有限,且跨區域運輸成本高。

2、海域劃分和民族問題,裏海周邊國家尚未能對裏海的海域和資源劃分達成實質性的協議,開發沒有辦法順利進行;一些國家的壟斷以及歐美國家的爭奪,在政策方面並不穩定。
3、中亞各國的石油市場消費能力有限,經濟和技術落後,資金投入和技術開發受限制。
以上信息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石油與疆土帶來了怎樣的爭端

一個國家的領土包括領水、領陸和領水的底土以及領空四個部分。領陸是一個國家疆界以內的陸地,包括大陸和島嶼,是國家領土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領水是國家疆界以內的水域,包括內水和領海;領空是國家領陸和領水以上一定高度的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領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由於一些歷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遺留下來的領土及邊界問題常常會引起十分激烈的爭端,尤其是與石油資源有關的領土爭端,更不易調和、解決。
遠的不說,就在1995年12月15日,位於紅海上的小國厄里特里亞,以其僅有10架米格戰斗機和幾艘巡邏艇的薄弱兵力,向駐扎在大哈尼什島上的葉門軍隊發起了突然進攻,很快控制了該島及周圍水域。
大哈尼什島的海空爭奪戰,除因該島具有控制紅海航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戰略地位之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交戰雙方都盯住了島嶼附近海區的石油資源。葉門在當時探明了該海域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而陸地石油少得可憐的厄里特里亞地理位置瀕臨紅海,到海域尋找石油的慾望極為強烈,所以就傾其軍力一搏,引發了沖突。
同處於地中海周邊的希臘和土耳其早在1987年3月就圍繞愛琴海的大陸架劃分和石油開采權爆發過嚴重的危機。20世紀70年代,希臘首先在愛琴海的薩斯島周圍發現了大量具有工業價值的石油資源,但到了1973年,土耳其政府把愛琴海石油勘探權授予土耳其國有石油公司,因為土耳其人認為這塊大陸架是他們的領土范圍,所以有權開採石油。1987年3月,希臘與土耳其兩國圍繞著愛琴海的大陸架劃分和石油開采權問題爆發了一場嚴重的危機。1996年1月25日,希臘與土耳其為了位於土耳其海岸和希臘旅遊大島卡列利姆諾斯島之間的面積不足一平方千米的伊米亞島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拔旗戰,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其根本原因也是為爭奪該島附近的石油資源開采權。歷經聯合國和北約多方出面調停及土耳其的軍事壓力,危機才以希臘一方的「撤軍、拔旗」而暫告平息。至今兩國對愛琴海中的石油爭端仍未解決。
在伊朗與伊拉克兩國邊境之間流淌著一條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以及幾條來自伊朗的河流匯合形成的阿拉伯河,兩國長期是以這條長約200千米的河流為界,但沒有劃定具體的邊界線。沿這條河的附近,地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兩個國家在這條河流的周圍都存在大量的油井、輸油管線、儲油罐等石油基礎設施,因此對這一地區主權的爭奪就日趨白熱化,進而構成了爆發兩伊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
南極大陸附近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西方國家也稱福克蘭群島)一帶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1982年阿根廷軍隊去佔領該島時,英國人不遠萬里派遣軍隊血戰數日奪回該島的控制權。因為那裡的石油儲量超過英國北海油田儲量的50%。至今英國與阿根廷兩國就誰擁有這一地區的主權問題而爭吵不休。
我國的海域也存在上述問題。位於我國台灣東北部的釣魚島是我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它的四周海域下面蘊藏著豐富的石油(據國外油氣專家估計,釣魚島四周海域的石油資源儲量為30億~70億噸)。1972年美國太平洋海灣石油公司不顧我國領土主權,在當地進行石油勘探作業。在我國政府嚴重抗議下才撤走。此外,日本認為該島是琉球群島的一部分,並多次到該島進行油氣資源勘查,均遭到我國政府的嚴重抗議。
南海也是一個具有豐富油氣資源的海區。在這一海域,位於我國南海傳統海疆線以內的含油氣沉積盆地就有16個,油氣資源儲量可達450億噸以上,預計可采量為40億~50億噸左右。南海,既是我國戰略重地,也是我國未來重要的油氣資源後備基地。但是,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也對這一地區虎視眈眈,多次聲稱那裡是它的大陸架的自然延伸(地質學研究證實,南海是一個大型沖積盆地而並非大陸架延伸),並於近年來頻頻在該海域勘探、開採石油與天然氣,引起我國政府和人民的極大憤慨,並多次重申對該海域擁有主權。
在我國東海北部,有一個我國大陸延伸出去的大陸架,面積達6萬平方千米,韓國、日本都對這一海域提出主權要求,從1974年開始,這兩個國家背著我國,達成了「共同開發」的協議,受到我國政府的嚴重抗議。
因石油資源引發的疆土之爭屢見不鮮,我國也被捲入其中,只有國家強大,國力加強,我們才能真正地捍衛我們的疆土,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的石油資源。

Ⅸ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