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機有什麼共同點
三次石油危機的共同特點都是因事關中東戰略地位的各種問題而引起戰爭,導致油價飆升,沖擊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發展,使他們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或者呈現下降趨勢。三次世界危機的引爆點都在中東,都是中東擁有石油的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爭奪石油這一戰略資源而引爆。
第3次石油危機時發生在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的獨裁者薩達姆居然要吞並自己隔壁的石油產量大國科威特。伊拉克本來就是石油大國,如果再讓薩達姆控制了科威特,薩達姆便可以利用石油這一武器對西方國家發動攻擊,這是美國萬萬不願意看到的,所以1999年悍然發動了海灣戰爭。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憑借高精尖的武器優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消滅了伊拉克部隊,迫使薩達姆不得不被迫求和,撤出了科威特。
『貳』 什麼是石油危機,全球共有幾次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com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參見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石油與國際政治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著深刻的資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沖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為武裝沖突。隨著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石油市場新動態
(摘自環球時報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
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 尤科斯公司解體
2004年7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稅款按進入司法程序。迄今為止,俄稅務部門要求尤科斯公司償還的稅款已超過了275億美元,該公司目前只償還了39億美元。
由於事關國際石油市場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決尤科斯的巨額債務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是2月19日喜,鮮為人知的神秘買家貝加爾金融集團以2,607.5億盧布(約合93億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後僅3天,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被證實為尤甘斯克的真正買家。俄專家認為,由於尤科斯公司解體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俄羅斯政府重新恢復了因蘇聯解體和國有企業民營化而喪失的對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場現狀綜合分析
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由地區紛爭與戰爭引起油價波動的幅度不斷變大。歷史上曾於2004年10月22日達到油價(輕質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
參考資料:《當代經濟與政治》 華文出版社 《環球時報》2004年 若干期
『叄』 史上石油危機有哪些
歷史上的「石油危機」,是因為原油供應銳減或原油在短時間內大幅漲價對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而導致的經濟危機。這樣的石油危機有3次。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起因是發生於1973年的第四次阿以戰爭。為了報復在這次戰爭中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收回了石油定價權,實行石油減產並對西方國家採取石油禁運,這使得原油價格在短期內上漲4倍,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造成了石油恐慌以及經濟兩位百分數的下滑。 第二次石油危機開始於1978年底,當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的伊朗發生了反西方伊斯蘭革命,伊朗的石油出口銳減直至最後停止,加之1980年開始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使原油價格增長近兩倍,使世界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停滯甚至衰退。 第三次石油危機開始於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隨著國際社會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生效以及日後的波斯灣戰爭,伊拉克石油出口嚴重受阻,對依賴石油進口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 這3次石油危機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目前世界市場上出現的石油漲價原因較復雜,主要表現在:第一,此次的石油漲價不是因為原油供應下降而起;第二,近幾年世界能源需求大幅增長;第三,存在國際石油期貨商的炒作。▲
『肆』 「石油危機」指的是什麼
20世紀70年代以來,阿拉伯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採取了減產、禁運、提價、國有化等措施,使這些國家出現了以石油為主的能源供不應求,並由此造成了經濟混亂和社會動盪,所以被稱為「石油危機」。
『伍』 為什麼國際上有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的贖罪日,阿拉伯人利用這個時機發動了打擊以色列、收復失地的新的中東戰爭。與此同時,阿拉伯產油國同外國石油公司集團進行提高石油標價的談判。10月14日談判破裂。10月16日,海灣五個阿拉伯產油國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開會,決定單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標價提高70%。幾十年來國際石油資本寡頭壟斷集團控制石油市場價格的局面宣告終結。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部長決定逐步削減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石油供應量。美國沒有重視這一舉措,10月19日宣布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緊急軍事援助,這一舉動激怒了主要產油國。當天,利比亞首先宣布對美國禁運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停止向美國供應石油。到12月,世界市場每天的石油供應量減少了500萬桶。12月下旬,歐佩克德黑蘭會議決定再次提高石油價格。
提價、減產和禁運同時發生,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二次危機(1979—1980年):1978年底,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伊斯蘭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500萬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上搶購石油,造成石油供應短缺,石油價格飛漲,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緊接著,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襲伊朗。兩伊戰爭的爆發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度暴漲到每桶42美元。但由於1979年以來持續一年多的搶購,使西方國家有了較充足的石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國石油產量,所以到1981年油價終於穩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歐佩克標價范圍內。
這兩次油價暴漲給發達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推動了發達國家在非歐佩克地區的石油勘探開發。因此,1982年以後,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石油供大於求。
『陸』 七十年代的國際石油危機時期是怎麼回事
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為反對發達國家低價掠奪能源,聯合減產提高原油價格,由於歐美石油消耗大國石油儲備不夠,導致油荒,甚至出現人拉汽車的情景.此事表明第三世界聯合斗爭的成果,與美蘇爭霸沒什麼關系.
『柒』 什麼是石油危機,石油危機對國家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
什麼是石油危機:
20世紀50年代起,石油成為美國的主要能源,進口石油日增。從中東進口大量石油價格長期在每桶2元以下,廉價的石油成為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中東產油國早就對低廉的油價不滿。1973年,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實行禁運,同時大幅度提高油價。沉重打擊了美國的經濟,也影響到美國人民的生活。
影響:
沉重打擊了大量依賴進口石油的美國經濟,也影響到美國人民的生活。此後,美國政府不得不採取節能措施,並開始研究太陽能等新能源。
『捌』 石油危機
隨著目前油價的持續上漲我們很多老百姓也已經感到了一絲的壓力,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中國作為世界石油消費大國,有將近40%左右的石油資源呢是依靠海外資源的進口,
一九九三年,中國就已經是石油純進口國,而且以後每年都以百分之三點七的速度遞增石油進口量。去年,中國進口原油達到了1.2億噸,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據有關機構預計,中國2010年石油進口規模將達到1.8億-2億噸,進口依存度也將隨之突破50%。
我國進口石油的比重越來越大呢,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們的資源供給不行,就說石油生產產量增長緩慢,而需求增長非常的快,這樣呢所以我們對國外的進口石油依賴越來越大,那它的影響是兩個方面的,正的方面就是說彌補了我國的資源不足的問題,解決了需求短缺,保證了供給,這是它正的方面,另一方面實際上就是石油大量進口的外部性的問題,就是引起了石油安全的問題,另外,目前中國進口的原油主要來源於中東地區,占進口的50%以上,而來自中東的原油進口又主要依靠油輪輸送,並通過馬六甲海峽。
這么一個集中於中東地區的話,對我們國家的能源的這么一個供應是不利的,因為中東地區的話屬於一個多事的地方,政局的不穩定,所以我們國家從這點來說的話,必須改變它的這種能源來源的結構
從這個短片中我們看到中國目前對海外石油市場的依賴程度是越來越深,而且還主要是集中在中東地區,那麼對它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會不會從另外一個方面,它蘊藏著一些我們的供給風險問題。
我覺得這個就是所謂我們談到能源安全的問題了,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種突發事件,我們是不是能夠按照一個合理的價格,能夠從石油市場上,國際市場上能夠買到,我們所需要的石油,這是第一個概念啊;第二個就是說,對中國來說確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是不是能夠有一個比較安全的,一個運輸的系統能夠保證這份供給,這是第二個概念;第三個概念就是我們的應變能力,就涉及到我們的儲備啊,我們有沒有突然增產的能力,國內啊,包括突然來控制這個需求,我能夠馬上讓你停止一些不是非常必要的那些需求。我覺得我們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石油戰略要定義在維護我們的石油安全的這樣一些定義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的石油,戰略的設置,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石油的這個產品是滲透到人們生活當中每一個行業都有,比如說你家裡用的電冰箱,洗衣機啊那些塑料啊,這都是石油裡面出來的產品,再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比如我買的飛機票、火車票啊也隨著石油的漲價(而漲價),也再有些燃油附加稅也加上去了,我們的農民呢,所用的你比如柴油啊,他用的農膜啊,化肥啊,隨著石油漲價這些價格呢它也在調整,如果說我們這個油價能夠平抑這個油價,能夠這個油價低一些,那麼我們就少開支點錢,我們的收入更高一些,我們的生活會更好一些。
所有的這個石油化工的產品啊,用它做石油原料的,全部都會受到它的成本價格的(影響)往上推,那麼它會傳導的,這個東西變成一個中間產品,然後變成了一個實際使用的產品的時候,馬上就傳導到那個消費裡面去了,所以這個價格指數就會上升,這個通貨膨脹一產生影響以後呢,這個影響就比較多了,那宏觀政策上,它可能進行調整,比方說利率的上升,利率的調整還有等等一些問題,這樣呢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那就是個全方位的。
最重要影響還是對我們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才能夠滲透到千家萬戶的生活當中去。我們用固定資產的投資來拉動這個GDP增長的,佔到多少,去年是47%。固定資產的投資,占這個GDP的比重超過40%就是很危險的了,所以宏觀模式的這個改變,是對我們是不是會產生這個安全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你應該站在國家的立場,石油危機給國家帶來不少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