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大慶的油是什麼石油
擴展閱讀
商城怎麼用鑽石買粽子 2025-02-02 04:28:51
構建什麼水資源系統 2025-02-02 04:03:02

大慶的油是什麼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4-15 18:38:45

『壹』 大慶油田已為國出油50多年,給祖國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在舊中國,由於石油工業落後,缺少石油,人們的生產生活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發現了大慶油田。這一重大發現,翻開了中國石油開發史上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一頁,開始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跨越式發展。

一、大慶油田的發現。。1959年9月26號中國石油勘探隊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時值國慶10周年,所以說叫大慶油田。我國松遼盆地沉睡千萬年的黃金“驚天一噴。”大慶油田從此誕生。中國。是發現石油和使用石油比較早的國家,然而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石油的勘探技術上非常落後。直到大慶油田的發現,在讓共和國石油工業挺起了脊樑,讓新中國一舉甩掉了“貧油”的帽子。

『貳』 大慶油田為什麼叫大慶油田

為了紀念建國十周年的喜慶。

1959年9月26日,建國十周年大慶前夕,位於原肇州縣大同鎮附近三號探井噴出了有工業價值的油流。為了紀念喜慶,當時的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同志提議將該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



科技創新

截至2021年6月,大慶油田自主創新復合驅大幅度提高採收率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大規模工業化應用復合驅技術的國家。

大慶油田實現了中國國內復合體系評價技術的飛躍,首次利用國產原料研發出高效界面位阻表面活性劑,攻克了界面張力和溶解性相互矛盾的瓶頸,引領國內外表面活性劑研製技術快速發展。

2021年8月25日,中國石油大慶油田依靠自主創新發現預測地質儲量12.68億噸頁岩油,標志著中國頁岩油勘探開發取得重大突破。

『叄』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

黑龍江大慶油田位於松遼盆地中部,是我國最大的中生代油田(圖2-7),含油麵積約2500km2,埋藏深度為900~1200m。

松遼盆地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為第四系覆蓋的平原區,四周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等山脈環繞。前震旦紀及古生代地層主要出露在盆地四周,在盆地內部構成基底。該盆地海西褶皺基底之上的沉積蓋層可劃分為6個構造單元,即中央坳陷區、東北隆起區、東南隆起區、西南隆起區、西部斜坡區和北部傾沒區,各構造單元內又可劃分出長垣、背斜帶、隆起、構造階地、凹陷等次級構造單元(童崇光,1990)。

圖2-7 松遼盆地構造分區與油氣田分布圖

(據大慶油田,1979;轉引自童崇光,1990,修改)

1—盆地邊界;2—構造區界線;3—油田;4—油氣流區

油田編號及名稱:1—大慶油田;2—朝陽溝油田;3—扶余油田;4—新木油田;5—新北油田;6—紅崗油田;7—宋芳屯油田;8—龍虎泡和昇平油田

中生代是松遼盆地發展的主要時期,經歷晚侏羅世斷陷階段、早白堊世早期斷坳階段、早白堊世中晚期坳陷階段和晚白堊世隆升階段的發展演化,形成侏羅-白堊系以湖相及三角洲相為主、以砂質岩和泥質岩互層為特徵的含油沉積岩系(表2-1)。其中,下白堊統泉頭組、青山口組、姚家組和嫩江組砂岩、泥岩、泥質頁岩及油頁岩是主要生油層和儲集層。

表2-1 松遼盆地中生界地層簡表

(據童崇光,1990,修改)

大慶油田是指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中部的大型背斜(長垣)構造油藏,呈近南北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高檯子、太平屯、葡萄花、敖寶塔等7個高點,之間以鞍部相連。石油儲集層主要為青山口組中上部的高檯子油層、姚家組下部的葡萄花油層、姚家組上部及嫩江組下部的薩爾圖油層,它們多為河流-三角洲砂岩體儲油。薩爾圖油層為主要產油層,多數為中、細砂岩,屬濱湖河流相-三角洲前緣相沉積,一般厚5~10m;葡萄花油層是大慶油田南部的重要含油層,在敖包塔南端尖滅,以細砂為主,一般厚9~18m;高檯子油層分布於大慶油田北部,單層厚度僅1m左右,向油田南部尖滅。

中央坳陷區是白堊紀沉降中心與沉積中心疊合區,下白堊統青山口組-嫩江組發育三套由厚層湖相暗色泥頁岩構成的生油體。有機質含量豐富,干絡根類型為腐泥型和混合型。大量生油的溫度界限為50~180℃,深度界限為1200~3000m。

大慶油田屬陸相原生油藏,具多套生、儲、蓋組合。油層孔隙度為24%~26%,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三高兩低」的特點,即含蠟量高(17.8%~30%)、凝固點高(25~30℃)、黏度高(地面黏度10~20cP)、原油密度低(0.83~0.86kg/cm3)、含硫量低(<0.1%)。油田具統一壓力系統,油水界面在-1000~-2000m處,油氣界面在-920~-950m處,油、氣、水重力分異清楚。石油地質儲量超過30億噸。

『肆』 黑龍江省大慶市又發現了礦石石油『l這是真的嗎

是的,是頁岩油。大慶油田古龍頁岩油勘探區的重大性突破,新增石油預測地質儲量12.68億噸,將成為百年油田建設的重要資源。
頁岩油是指以頁岩為主的頁岩層系中所含的石油資源,包括頁岩孔隙和裂縫中的石油,也包括頁岩層系中的砂岩或碳酸鹽鄰層中的石油資源。
我國頁岩油主要為陸相頁岩油,證照處及特徵劃分為夾層型,混積型和頁岩型。古龍頁岩油是第三類,也是開發難度最大的一類,國內外均無成功先例。古龍頁岩油是典型的陸相泥級頁岩油,石油富集在頁理縫和基質孔溪內,岩性細膩,黏土礦物含量高達35%以上,以前被認為是孔隙度極低和滲透性極差的岩石,基本不可能儲油。

『伍』 五大油田分別指什麼

1、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滲透率。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2、勝利油田

勝利油田是一個資源豐富、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中國第二大石油生產基地,同時又是正在建設中的山東石油化工基地和農牧漁業基地,在實施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戰略方針和山東省兩個跨世紀工程(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和建設「海上山東」)中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遼河油田

遼河油田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油氣深加工等多元開發為輔的大型聯合企業,曾是中國第三大油田,在全國500家最大企業中位居前列。遼河油田總部位於遼河下游、渤海灣畔,被沈陽、遼陽、鞍山、營口、大連環抱,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氣候宜人,人文和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4、中原油田

中原油田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屬的第二大油氣田,總部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主要勘探開發區域包括東濮凹陷、普光氣田和內蒙探區。

中原油田發現於1975年,經過30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油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天然氣化工等綜合優勢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成為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

5、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是中國大陸地區的一個大型石油天然氣田,主要分布於河北省,其下轄附屬的准行政管理地區為華北油田地區。注冊油氣勘探區域:主要集中在冀中地區、內蒙古中部地區和冀南—南華北地區等三大探區、山西沁水盆地。

(5)大慶的油是什麼石油擴展閱讀:

按控制產油氣面積內的地質因素,將油氣田分為3類:

1、構造型油氣田:指產油氣面積受單一的構造因素控制,如褶皺和斷層。

2、地層型油氣田:區域背斜或單斜構造背景上由地層因素控制(如地層的不整合、尖滅和岩性變化等)的含油麵積。

3、復合型油氣田:產油氣面積內不受單一的構造或地層因素控制,而受多種地質因素控制的油氣田。

『陸』 誰知道關於大慶油田的資料

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80年代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點。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檯子油田鑽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慶油田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營業務的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1999年底,大慶油田重組改制、分開分立。2000年1月1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並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和香港上市。注冊資本475億元,現資產總額1089億元,員工總數90427人。公司成立六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94億噸,天然氣130億立方米,年均油氣當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5840億元,利稅總額4795億元,連年榮登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

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三井 」的油井裡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

「大慶」,這個源於石油、取之國慶的名字,從此叫響全國,傳揚世界。

說起「大慶」,我們整理出若干個「鏈接」———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從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進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國原油年總產量突破1億噸,從此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產5000萬噸的紀錄,大慶人奇跡般地保持了27年。

大慶油田實現持續穩產高產的驕人業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開發西部」戰略目標的實施。與大慶的穩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建設的穩固;與大慶高產相對應的,是國家發展的高速度。

大慶開發46年間,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相當於為全國人民每人生產原油近1.4噸,累計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包括承擔原油差價)總計超過1萬億元。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新聞背景有些繁雜和遙遠,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資料———「9月10日,中國納稅500強揭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278.90億元的納稅額第五次榮登榜首。」

我特別注意了與此相關的報道,幾乎都是這般寥寥數語。而大慶人早已習慣了默默的鑽探、默默的採油,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無怨無悔。

問題是,大慶人可以默默奉獻,但默默奉獻絕不等同於默默無聞。無論對於誰,對這一段不該遺忘不能遺忘的歷史的「大面積」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認真反思的事。就這一點探索下去,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價值觀、方向感等等,這是不容小視的一個大課題。

二十世紀是石油世紀,二十世紀的戰爭中大多數人的血都是為石油流淌的。這些話早已不新鮮了。當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近幾年,世界各國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為了幫助思考,不妨再引用兩組數字:自1993年起,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進口量為930萬噸,對外依存度僅為6%;12年以後的2004年,國內生產原油1.7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5.7%。在這12年間,國內石油年產量增長不足250萬噸,而石油消費年增長卻在1000萬噸以上。

根據有關研究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4.5億噸以上,國內可能產出1.8到2億噸原油,預計缺口2.52.7億噸。

盡管我國是資源大國,但人均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4.3億噸,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噸,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5噸)的7.6%。

這些枯燥的數字意味著,早已被我們甩進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國」的帽子,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大慶:精神的經典

寫大慶,怎麼能不提到「鐵人」王進喜?

1964年年底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的時候,王進喜代表全國工人發言。他的講話以大慶會戰為背景,以1205隊和鑽井二大隊工作為主線,重點匯報了大慶工人階級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斗,與各種困難斗,終於取得了會戰的偉大勝利。當他在大會堂朗誦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整個大會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另外一個很經典的場面:躍入泥漿池裡,奮力揮動著雙臂。

這是一些很經典的話語:「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不幹,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使王進喜成為那個時代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手扶剎把的英姿,至今看來依然很「酷」。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逐漸地凝聚升華成了一種「鐵人精神」。

「愛國、敬業、求實、奉獻」,就是這個「精神能源」的全部成分,它先是溶進了大慶人紅色的血液里,繼而溶進了石油這個黑色的「工業血液」中,接著就源源不斷地輸入共和國強健的軀體———民族精神的意義,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心靈中,並見諸於人民群眾的行動上。大慶精神的意義尤為如此。

有人這樣比喻:在共和國建設的天平上,大慶是只舉足輕重的砝碼。在大慶開發建設史中截取三個時段就可以一目瞭然。

———十年動亂期間,大慶人統一的「革命思想」是:這亂、那亂,唯有大慶不能亂。與其對應的「革命行動」是:始終堅持生產一天都不停,產量逐年遞增並且幾乎就是在動亂結束那一年,原油年產量躍上了5000萬噸大關。

———改革開放20年,也是大慶油田穩產高產的20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在5000萬噸以上的穩產高產,無疑是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新紀錄。高產穩產的大慶———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和「中國精神能源」合成的強大驅動力,助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3年,大慶油田提出了「創建百年油田」的戰略目標。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展開的第一項戰略行動就是對原油產量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年產量首次下調到5000萬噸以下。

經測算,如果在高含水後期繼續維持大慶油田年產5000萬噸以上,不僅地面設施將無法適應,還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入,原油操作成本也將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效益下滑。更重要和更嚴峻的局面則是:無法保持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無法保證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

對大慶來說,科學的發展觀首先就體現在科學的大局觀。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減下去的是當前,加上去的是長遠;減下去的是高成本產量,加上來的是低成本效益,這是大慶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破解這個重大課題?大慶人早已胸有成竹———打一場「技術換資源」的大戰役。

准確的表述該是,大慶人的技術換資源的行動與理論齊頭並進,更有一支2萬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龐大的隊伍結伴而行,從而迅速創建了一個新的科技創新體系,從而迅速形成了「買不來、帶不走、拆不開、偷不去、溜不掉」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這樣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企業不僅僅滿足於做大、做強,還要考慮「做久、做長」。

今天,當你在互聯網上檢索一下,當把中東、伊拉克、裏海、馬六甲、歐佩克、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中石油收購斯拉夫、泰納線等等這些關鍵詞輸入進去,顯示在你眼前的一切可能就是一個國際能源安全嚴峻形勢的新坐標。這時,不知你會不會這樣想:擁有大慶,是中國人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幸福的事。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有刪節,標題為本報所加)

大慶:鑽探的深度

其實,大慶真正的傳奇恰恰就儲存在我們外人幾乎看不懂的一切「單調」和「單純」中,然而,這一切的「單調」和「單純」又都無一不體現著大慶人愛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學觀。

我贊同這樣一個說法:在百年中國科學史上,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有兩大事件,一是研製成功了「兩彈一星」,一是發現了大慶油田。

據介紹,在《日本現代史》里,經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為沒能在戰前找到大慶油田始終感到「遺憾」。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700-800米,鑽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對此,最有啟發性和權威性的還是我國地質大師黃汲清的說法,他和李四光一起是「陸相地層生油」理論的提出者,他還是大慶油田的主要發現者。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30年沒有找到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也認為,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的問題」。

科學,發現了大慶;科學,同樣迅速地發展了大慶。

早在1964年,大慶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這個口號,當時曾是那樣地激勵著各行各業的建設者。

據介紹,一口井打到底,在8001200米之間,通常有100多個含油的砂岩層,最厚的達20米,最薄的僅0.2米。大慶人的工作對象就在這千米之下的岩層中———那被他們形象地稱為「地宮」的地方。在那裡,整個石油開采系統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黑箱」,開采工作如同一項「隱蔽工程」。

如何保證油井准確打入有開采價值的油層?怎樣確定不同性質的油層層性以採取相應的配套技術?在開采過程中,以怎樣隨時掌握油層的變化以改進完善工藝保持穩產?所有這一切,唯有通過可靠的數據,通過一系列反復試驗才能找到答案。這便構成了大慶科學的求實精神的客觀基礎。

而更為重要的是,大慶人自覺地通過實踐能動地認識油層,又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油層,在不斷地探索地下奧秘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油田開採的客觀規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石油工業特色的發展道路。

科學的力度在於求實。科學的力度也在於創新。而創新的過程,就是思想上解放的過程。

回顧大慶油田在實現高產穩產近30年的歷史,三大「科學戰役」標志著大慶人經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

———大慶油田進入開發後期高含水階段後,油田綜合含水已高達90%,儲采結構嚴重失調,成本攀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開發難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對於油田二次創業的艱難,有人形象的比喻:「油田綜合含水達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95%相當於淹到了嘴,含水達到98%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從歷史上看,一般油田的開采高峰只能維持三五年,以後產量就會遞減。但憑什麼大慶油田的產量長期保持在5000萬噸的水平線上?一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高含水長期穩產注水開采技術》,硬是使大慶油田地質儲量由原來的26億噸增加到48億噸,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大慶油田。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進一步提高已開發油田的採收率非常重要。大慶油田自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目前聚合物驅油技術已經在大慶等油田開始成功應用,大慶的科技工作者還在世界首創出一種更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的方法———泡沫復合驅油技術。僅大慶油田適用該技術的地質儲量就達近20億噸。專家認為,這是我國石油開采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原始創新技術,這不僅是現今中國石油工業技術創新的亮點,對於世界石油開采也將是一場革命性的技術進步。

第三大戰役就是對「表外儲層」的攻關了。讓主持這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新時期鐵人」王啟民來講述可能更生動精彩:

大慶油田這種河湖三角洲的沉積,像一棵大樹,有干、有枝、有葉,干枝葉都互相連通,如果說主力油層是桿,薄油層是枝,「表外儲層」就是葉。它們都是空間上的延續,屬於同一儲油系統。王啟民認為,大慶油田樹大、根深、葉茂,「表外儲層」每口井都有,每個層都有。單獨看,「表外儲層」很瘦,但大慶油田面積油幾千平方公里,所有這類油層加起來又很「肥」。

盡管開采這樣的油層國內外都沒有先例可循,但如同當年會戰初期一樣,大慶人這次依然是靠「兩論」起家: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幾個寒暑過後,「表外儲層」開采這道世界性難題終於被破解。

這項成果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呢———相當於為大慶增加了一個地質儲量7.4億噸的大油田,按2億噸可采儲量計算,價值高達2000多億元,而國家要探明同等儲量的石油資源,光勘探費就需投入100多億元。不僅技術上取得突破,經濟上創造巨大效益,更重要在於還創造性地發展了石油地質理論。

其實,大慶真正的傳奇恰恰就儲存在我們外人幾乎看不懂的一切「單調」和「單純」中,然而,這一切的「單調」和「單純」又都無一不體現著大慶人愛石油、懂石油、尊重石油的科學觀

『柒』 大慶石油最原始的儲量是多少是1959年發現的嗎

1959年3月22日,人們已經確定之前圈定的松基1井沒有石油流出。,「7月初至7月20日,松基三井取芯,見到含砂油層,含油飽滿,氣味濃烈」,「9月26日,松基3井噴
出工業油流,發現大慶油田」。
195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而發現油田的日期也臨近國慶,於是,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提議,將油田所在地大同鎮改名為大慶鎮,以出油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
10周年。接下來,石油工業部將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
正是因為大慶等特大油田的發現,新華社在1963年12月4日播發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中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
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80年代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大慶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 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連續25年5000萬噸以上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大慶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出口原油3.55億噸,創匯494.8億美元,上繳各種資金3242.08億元,承擔原油價差4190億元。

『捌』 我國十大油田是哪些呢

中國的十大油田每年的排位都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下面我們就以2019年國內油氣田產量來做一次排名,帶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最新的十大油田都有哪些。

  • 1. 中石油長慶油田

2019年油氣當量年產量:5700萬噸

長慶油田算近些年新崛起的一塊油田,也是目前為止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目前長慶油田探明的儲量佔到全國年度新增儲量的1/3以上,未來的發展潛力依舊十分巨大。

  • 2. 中石油大慶油田

2019年油氣當量年產量:4363萬噸

大慶油田可能是中國最有名的油田之一,2019年是它發現的第六十周年,累積產出原油24億噸,並且創造了最高27年穩定高產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