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有多少噸動物死能變成石油
擴展閱讀
產品研發公司哪個好 2025-02-02 06:42:28
人力資源如何突出重圍 2025-02-02 06:38:43
鑽石抽獎要多少幸運值 2025-02-02 06:24:24

有多少噸動物死能變成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4-15 22:01:50

A. 動植物死後的遺體經過數百萬年後真的會變成石油嗎

在我們傳統的印象當中,我們一直認為石油和煤炭都是動植物的遺體變成的,甚至是經過幾千幾萬年的演變,那麼這是真的嗎?為什麼從上個世紀就宣揚的石油枯竭論現在還沒有枯竭,要有多少動植物遺體才能形成石油,石油到底是什麼?

假如動植物屍體在一定的條件下能變成石油,最大的轉化率也就是一斤屍體轉變成一斤石油,那可想而知當時的動植物該有多密集?不真是名副其實的人山人海了嗎?這種情況可能嗎?

B. 一隻成年霸王龍死後能變成多少桶原油

霸王龍無法變成原油,霸王龍生活在恐龍時代末期,不足一億年,地質埋藏深度和壓力時間都不足。石油大部分是遠古海洋生物遺骸被地質變動埋藏擠壓腐化而來,一般六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到兩億年前侏羅紀時代之間的海洋和近海生物遺骸居多。換一個熟悉的畫面:當一頭鯨死去,它的屍體會落入洋底最深處,滋養一大批的腐食者和分解者。一代代的腐食動物和分解者生長和死去,最後轉變為洋底軟泥里的分散有機質,成為未來的生烴母質。霸王龍又稱雷克斯暴龍,體長最長能達到15米,身高最高能達到6米,重量最多能達到15噸。相比之下,如今的大象最高也不過4.5米,體重至多也只有10噸。因為霸王龍高大的身形和殘暴的外貌,所以其名字在古希臘語中譯為「殘暴的蜥蜴王」。

C. 地球上的石油會是由動物的屍體變成的嗎

首先,根據過去教科書上的說法,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屍體,在一定的特殊條件下,經歷上萬年的時間形成的,期間還經歷了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因其形成過程十分漫長,故將其視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


為了證實這一假說,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研究。他們發現,以前曾經開采完的廢氣油田,有一些能有「自充式」的修復功能,過一段時間又再次發現石油,這個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石油源自地球本身而非由生物形成的這一論斷。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石油總量與生物的屍體無關系,而與地殼深處的碳氫化合物的總量有關,它和天然氣一樣,是由於地幔燃燒而產生的一種化合物,可以供人類長期使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地殼淺層存在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到底真相如何,還有待於科學家們尋找更多的證據,做進一步研究。

D. 真的是生物轉化形成的石油嗎以前有那麼多的生物嗎

甲烷+二氧化碳,還有水,在高溫高壓的地下發生的反應,已經超越了我們目前的理解范疇,這種極端反應條件,我相信是除了原子核沒有熔在一起外,電子是自由移動的,因此組合也是我們沒法理解的,如果加上周圍土中有吸收氧的礦物,這樣甲烷+二氧化碳+水,或者其中的兩種,就有生成烷烴的可能了。

工業用的氦氣主要來自於天然氣,通過比對氦3和氦4的比例不就可以知道這些氦氣到底是來自原始大氣還是來自放射性衰變嗎?進而推測出石油的成因。就像通過水的含量推測氧氣的積累過程一樣?

不腐爛?而且死的相當有規則?一層一層的死?而且聚集到一起死?現在石油生成根本沒有權威的解釋,越是分析的頭頭是到的越經不住推敲,按古生物成油說,應該全世界隨便哪個地方都能挖到石油,但實際情況是石油分布及其不均衡,不要拿大陸漂移敷衍,大陸漂移也是緩慢的漂移,每年只移動幾厘米,每移動一毫米,就已經死了無數生物了,換句話說就是生物死的比大陸飄的快。

E. 一頭成年的雷克斯暴龍死後能變成多少桶原油呢

霸王龍無法變成原油,霸王龍生活在恐龍時代末期,不足一億年,地質埋藏深度和壓力時間都不足。石油大部分是遠古海洋生物遺骸被地質變動埋藏擠壓腐化而來,一般六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到兩億年前侏羅紀時代之間的海洋和近海生物遺骸居多。換一個熟悉的畫面:當一頭鯨死去,它的屍體會落入洋底最深處,滋養一大批的腐食者和分解者。一代代的腐食動物和分解者生長和死去,最後轉變為洋底軟泥里的分散有機質,成為未來的生烴母質。霸王龍又稱雷克斯暴龍,體長最長能達到15米,身高最高能達到6米,重量最多能達到15噸。相比之下,如今的大象最高也不過4.5米,體重至多也只有10噸。因為霸王龍高大的身形和殘暴的外貌,所以其名字在古希臘語中譯為「殘暴的蜥蜴王」。

不過,假如可以,這么一個龐然大物,在歷史上留下的石油也許只是寥寥幾桶。

1.烴源岩的總生烴潛力

油氣從富含乾酪根的烴源岩中形成。某地區單位質量的某型烴源岩理論上能夠形成多少噸的油氣、現今保存下來的烴源岩已經在理論上形成了多少噸油氣,這是石油科學界在勘探早期必須解答的問題。

2.總有機碳含量,與乾酪根生烴效率

烴源岩中的生烴成分是乾酪根。衡量乾酪根含量的指標是TOC。TOC的含量直接與烴源岩的生烴潛力掛鉤。而對於乾酪根來說,並不是所有的碳氫元素都會轉化為烴類,轉化效率是一個關鍵影響指標。

3.沉積物中的分散有機質向乾酪根的轉化效率

乾酪根來源於水底沉積的分散有機質,這些有機質與細粒沉積物一起埋葬以後,經過水底微生物的改造和熱化學變化,最終形成乾酪根。那麼,從有機質向乾酪根轉化的效率有多少?不同環境的轉化效率有何差異?這是很有意義的問題。

然而事實上動物屍體形成的石油占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F. 石油真的是動物屍體轉化來的嗎

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能源,生活離不開石油。例如,石油是製造汽油和燃料的原料,汽車沒有石油就沒有辦法啟動。人類將石油視為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因是基於人類對石油形成原因的理解。許多人猜測石油是由地球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埋在地下的動物屍體形成的。其實這種說法最不可靠。因為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動物屍體只能變成化石,肌肉組織只能變成土壤,而不是油。

簡而言之,這兩種說法與死去的動物沒有直接關系,這表明這是一種一直存在的錯誤觀點。然而,不管怎麼說,不管油是否用完,它引起的廢氣排放是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因此,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將來肯定會發現這種能源的替代品。

G. 石油真的是由動物屍體形成的嗎

這個世界很奇妙,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歷史變遷,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大自然待人類不薄,給人類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礦產資源,比如說石油。想必大家都知道,石油是個好東西,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國家在開發本國的石油資源。

還有另一部分科學家說,地球上存在大量的碳元素,碳元素經常會和其他元素結合起來,而在地球環境中碳元素和氫元素結合起來的物質非常多,這些物質的重量比較輕,所以在地表岩石中,這些碳氫元素結合的物質直接漂浮於岩石表層,而經過時間的沖刷,慢慢形成了石油。

H. 幾億年前動植物死亡後,為什麼會演變出煤和石油

煤主要是遠古時期的植物死亡後轉變而來,這點在學術界沒太大爭議;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有生物成油說和非生物成油說,並且涉及到陰謀論什麼的,一時半會也沒有定論。

煤和石油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化學成分都很復雜,但主要還是以碳氫化合物為主,都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能源,人類能夠開采和使用的煤和石油將會越來越少。

煤的形成

地球上的煤基本都源於遠古植物死亡後,由於當時的微生物無法分解木質素,導致大量植物碎屑積累,最後在地質作用下又埋入地下,經過高溫高壓碳化,從而形成了密實的固態煤。



據估計,全世界的石油還能使用大約100年,煤還能開采200年,未來人類必須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才行,比如核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等。




I. 那請問一下 古生物到底是死了多少才能形成石油供支持現代人類開采利用了了這么久還沒有枯竭

科學家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該學說認為在遠古時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了溫度和壓力不斷上升,沉積層變為沉積岩並形成沉積盆地,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正是由古代動物和藻類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它們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J. 動物死後怎麼會變成石油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油原料性質,以及由熱能引起的變化過程等的詳細資料。由此種資料即能進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遺骸逐漸堆積時的環境狀況。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