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原油是什麼
習慣上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石油稱為原油。一種黑褐色並帶有綠色熒光,具有特殊氣味的粘稠性油狀液體。是烷烴、環烷烴、 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佔83~87%和 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點-50~24℃。
原油經煉制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 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產品。
(1)伊拉克石油是什麼油擴展閱讀
一、原油成分,平均而言,原油由以下幾種元素或化合物組成:
碳——84%
氫——14%
硫——1~3%(硫化氫、硫化物、二硫化物和單質硫)
氮——低於1%(帶胺基的鹼性化合物)
氧——低於1%(存在於二氧化碳、苯酚、酮和羧酸等有機化合物中)
金屬——低於1%(鎳、鐵、釩、銅、砷)
二、原油分類
按組成分類:石蠟基原油、環烷基原油和中間基原油三類。
按硫含量分類: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類。
按比重分類: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以三類。
原油和油品儲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裝儲存和整裝儲存,整裝儲存是指以標准桶的形式儲存,散裝儲存是指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存。
儲油罐可分為金屬油罐和非金屬油罐,金屬油罐又可分為立式圓筒形和卧式圓筒形。按照油庫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裝原油或油品還可採用地上儲油、半地下儲油和地下儲油、水封石洞儲油、水下儲油等幾種方式。
但不管採用哪種儲存方式,原油特別是油品的儲存都應滿足的基本要求:防變質、降損耗、提高油品儲存的安全性。
⑵ 中石油中石化在伊拉克有沒有油田據說伊拉克的油品質比較好
中國收購的已經有三個油田了吧,中海油是米桑油田、中石油是哈法亞油田(2010年1月開始中石油為首聯合開發20年)、艾哈代布油田(中石油和中國北方工業公司聯合公司只進行技術服務)、哈勒法耶油田(中石油與伊拉克合作開采)、魯邁拉油田(全球第四大油田,由中石油、BP和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聯合開采),目前中石油正在准備收購伊拉克的西古爾奈-1號油田項目;
中石化好像暫時沒有項目,據說自中石化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以來,業界就傳言伊政府將禁止中石化參與新一輪的競標,因為Addax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地區有合資的Taq Taq公司,每天生產原油30萬桶,所產原油直接在當地煉廠消化,此外它還在伊拉克的Sangaw區域佔有26.67%的油田利益。
至於油的品質,中東的石油品質本來就很有優勢!消費者使用的油,主要還看煉油品質!
⑶ 伊拉克有多少石油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王龍琴)伊拉克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150億桶,在歐佩克和世界已探明總儲量中分別佔15.5%和14%。天然氣儲量預計為3.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2·4%。
伊拉克石油主要分布在境內的73個地區,目前僅開采了15個地區。伊拉克70%的天然氣屬於石油伴生氣,主要產於北部基爾庫克油田和南部魯邁拉油田。目前,現有9個集氣站的日處理天然氣能力為0.42億立方米。
從伊拉克發現石油開始,石油工業一直是伊拉克的主要經濟支柱,石油的生產和出口成為伊拉克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海灣戰爭前,伊拉克日產原油350萬桶,最高時達450萬桶,佔世界原油日產量的6%。伊石油出口所得占其外匯收入的95%。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聯合國開始對伊拉克實行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全面制裁。制裁使伊經濟基本陷於癱瘓狀態,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在不能解除對伊制裁的情況下,為緩解伊拉克的人道主義危機,1995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986號決議即「石油換食品」計劃,允許伊拉克每6個月可出口價值20億美元的石油。1996年12月,這一協議得到實施。1998年2月,安理會通過第1153號決議,將伊拉克出口石油份額提高到每半年52億美元。1999年12月17日,安理會通過的第1284號決議中規定取消伊拉克石油出口上限。
隨著「石油換食品」計劃不斷延長,伊拉克石油出口不斷增加。迄今,「石油換食品」計劃已執行了12期。到2002年底,伊拉克石油日產量恢復到近300萬桶,其中220萬桶用於出口。根據安理會有關決議,伊拉克在「石油換食品」計劃內取得的石油出口收入,72%用於人道主義救援項目,25%用於海灣戰爭的賠償,其餘部分用於支付聯合國在伊各項活動經費。
自「石油換食品」計劃實施以來,由於美英阻撓,計劃並未得到徹底執行。據伊拉克方面統計,到2002年11月,「石油換食品」計劃下價值75.83億美元的合同沒有到位。
⑷ 伊拉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據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約為115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5%,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除加拿大外)。伊拉克石油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是伊拉克支柱產業,也是伊拉克戰爭後重整經濟的重要條件。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收入主要來源,占其GDP的60%和出口收入的90%。國際市場高起的油價推動了伊拉克經濟的持續增長,2007年伊拉克GDP增長10.2%,比2006年高出3.7%。
一、伊拉克石油工業近況
伊拉克現有73個油田,其中超特大型油田6個、特大型油田17個、大油田20個。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魯邁拉油田和北部的基爾庫克油田,目前約45%的石油產量來自魯邁拉,20%多來自基爾庫克。受伊拉克戰爭和國內局勢影響,伊拉克國內油氣勘探成果不豐。2006年6月,伊拉克在扎格羅斯(Zagros)山脈獲得1個石油發現,其Tawkel井的測試日產量為5000桶油當量,探明儲量約為1億桶,是自1993年以來最大的石油發現。2007年7月又獲得1個陸上天然氣發現,也位於扎格羅斯。
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260萬桶,日出口原油210萬桶。由於戰爭及戰後破壞,伊拉克原油生產急劇下滑,平均日產原油僅134.4萬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萬桶。2004年伊原油產量回升至1億噸,平均日產200.0萬桶,日出口量也相應回升至145.0萬桶。受安全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2005年伊拉克原油產量有所下滑,平均日產183.3萬桶。原油出口受其影響,其中第四季度跌至戰後新低,平均日出口110萬桶。之後幾年,尤其自2007年始,伊拉克國內投資約3400萬美元保護石油生產設施的安全體系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並推動原油產量及出口量持續回升(表32-1)。2008年第一季度,伊拉克日均原油產量達240萬桶,出口量達192萬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產量更增至243萬桶,為伊拉克戰爭以來最高水平。
圖32-2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區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伊拉克現有煉廠8座,共有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3195萬噸,催化重整能力450萬噸,加氫裂化能力371萬噸,加氫精製能力1330萬噸/年,潤滑油年生產能力50萬噸。其中,最大的3家煉廠為拜伊吉(Baiji)煉廠(30萬桶/日)、巴士拉(Basra)煉廠(15萬桶/日)和道拉(Daura)煉廠(11萬桶/日),3家合計能力占伊拉克總煉油能力的近90%。所幸煉廠在伊拉克戰爭中破壞不大,平均日煉油能力維持在64萬桶以上水平,主要石油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石油產品日產量2003年為46.4萬桶,2007年平均為48.1萬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南部的巴士拉、道拉等煉廠曾遭到海灣戰爭破壞,且大部分煉廠存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問題,急需升級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著手上述煉廠的改擴建工程,尤其是納傑夫煉廠二期工程,以達到日煉油3萬桶的設計能力。
伊拉克的下游石油產業存在著輕質產品緊缺、汽油質量差等諸多問題,最突出的還是成品油供不應求的矛盾。煉油能力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尤其自2005年始,50%以上的成品油依靠進口。由於需求缺口較大,許多生產企業被迫待油停工,加油站無油可加。為解決油品供應問題,伊拉克石油部計劃未來幾年在國內新建幾座煉廠,提高現有煉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部長宣布,准備出資10億美元,在南部卡爾巴拉及納傑夫兩省交界處建一座日煉油14萬桶的大型煉廠。伊拉克石油部還計劃在其南部納西里耶市新建一煉油能力為30萬桶/日的煉廠及北部阿爾比勒省7萬桶/日的庫亞煉廠。伊拉克石油部已向美、韓、日等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發出邀請,參與伊拉克煉廠的項目競標。同時為保證運輸和進出口暢通,需要大筆資金對遭受破壞的輸油管道和石油終端進行大范圍的修復工作,以恢復並提高運輸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資環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在美國推動下,伊拉克歷經臨時管理委員會、臨時政府時期、過渡政府時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的戰後首屆民族團結政府。5年以來,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接連上演,宗派沖突愈演愈烈,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國內局勢日漸混亂,而新政府未能對動盪不安的局面取得有效控制。
2008年,伊拉克在經歷了3個月的相對平靜之後,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傷亡,首都巴格達的3起連環爆炸造成數十人死傷,伊拉克再次成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暴力事件的回潮再次說明伊拉克局勢動盪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戰爭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國家機器。戰後美國扶植的幾屆政府雖經選舉產生,但政府內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對重大問題難以達成一致,大大削弱了執政能力。伊拉克民眾反美情緒高漲,反美活動持續不斷,是伊拉克暴力事件的根源之一。
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2月就通過了《石油天然氣法》草案。草案規定:成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管理國內石油相關事務;石油收入上繳國庫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國各省平均分配;油氣資源向外國石油公司開放,合作方式依據產品分成協定,即外方在合同初期獲75%的利潤,待收回開采成本後按20%提取利潤。草案旨在以公平方式使伊拉克人人享有石油資源帶來的利益,同時吸引外國投資振興伊拉克經濟。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致使石油法草案至今未獲議會通過。
伊拉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95%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中遜尼派穆斯林佔40.5%,什葉派穆斯林佔54.5%,北部庫爾德人大多屬遜尼派。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是影響伊拉克政壇的3個主要族群。占人口少數的遜尼派生活在油氣資源貧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長期處於主導地位。什葉派分布在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達西部。庫爾德人居住在富含石油資源的北部地區,雖屬遜尼派,但因強烈的民族獨立願望多次與中央政府對峙沖突。石油利益分配問題是派別間沖突迭起的重要誘因之一。
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一直是外國公司垂涎而又不敢涉足的地區。庫爾德自治區無視中央政府,自行通過法律與一些國際石油公司簽訂了15份石油勘探及輸出合同,激怒了巴格達政府,多次強調合同違法,並把這些公司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單。
為獲取更多利益,英美介入伊拉克政府石油天然氣立法,草案取消了原先伊拉克政府對石油的控制權,對外國石油公司開放油氣資源,其中條款明顯有利於美國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舉國上下一片反對聲。草案法規定,65個油田交由外國公司開發,採用產品分成模式,協議期長達20~35年,兩階段的分成比例高達75%和20%。伊拉克專家認為產品分成協議一般適用於開采前景不樂觀、生產成本高的高風險油田,不符合伊拉克的油田情況。縱觀中東其他石油生產國,大多採用技術服務或有限產品分成模式。多數伊拉克人擔憂若草案通過,伊拉克石油資源將落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中,因此伊拉克國內不滿和反對的聲音很大。
伊拉克政府9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蘊藏在伊拉克地下的豐富石油資源被看做是重新振興這個戰亂國家的最大資本。因此石油工業重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最迫切想要解決的難題。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緩慢。
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穩定問題。盡管戰爭已經結束,但武裝分子對輸油管道、電力設備等設施的不斷襲擊,使國內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石油生產與出口未能按預期速度恢復。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於維護不斷遭到襲擊破壞的油田設施,加強石油設施及人員的保安工作。2007年7月以來,投資約3400萬美元建設的安全體系對於防止伊拉克境內石油生產和加工設施遭襲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原油產量的持續回升,這對持觀望態度的外國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條好消息。因此只要伊拉克國內局勢穩定,安全生產有保障,外資引進易如反掌。
石油天然氣法的遲遲不出台也是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步履維艱的主要因素。在開放油氣資源吸引外資、與外國公司合作模式上,因無法律依據可依,工作難有進展。伊拉克許多在產老油田超強度開采,又歷經戰亂,設備年久失修,管理技術水平低,急需大量資金進行大規模維修和更新改造。伊拉克現有煉廠均建於20世紀70年代,同樣存在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煉油能力低等問題,且大部分曾遭到戰爭破壞,需要注入大筆資金。總之,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面臨巨大資金壓力。
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儲量被勘探確認,而確認的資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開發。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估計可能遠超過此數。伊拉克石油開發條件優越,具備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產量高、開采成本低、運輸便利等一些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2008年3月,伊拉克內閣經過會議討論,批准石油部與外國公司簽訂為期兩年的「技術支持協議」,藉助外國公司的專業技術和人力支持,提高5個在產油田的原油產量,實現2008年300萬桶/日的目標產量。約有150家公司申請參加招標,而伊拉克與英美的幾個石油大公司則舉行單獨談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了首批通過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名單,拉開了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轉向部分對外開放的序幕。名單顯示有4家中國公司入圍,分別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中國中化。此次入圍將成為中國進入伊拉克乃至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布局的切入口。早在1997年中國石油就與伊拉克簽訂了阿赫達布油田開發協議。而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中化一直在伊拉克尋找油氣資源的合作機會。在入圍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中,英美等西方石油企業占據了23家。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部長沙赫里斯塔尼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和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中得頭彩,獲得短期服務合同。
與此同時,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國內6座油田和2座氣田面向全球招標,以提高全國石油產量。這6個油田分別是:巴士拉省魯邁拉油田、基爾庫克省基爾庫克油田、基爾庫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爾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佔爾納油田。此外西部的阿卡茲氣田和東部的阿卡茲氣田也在開放名單上。伊拉克政府在原有35家公司名單中又追加了剛通過資格預審的6家公司,共計41家公司獲准競標。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發布在魯邁拉油田和盧海斯油田兩口深勘探油井鑽井作業的招標通知;8月,石油部又重新發出招標邀請。
2009年中國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正式和伊拉克簽署合資開發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
這一系列的招標活動標志著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向對外開放走出了一步,盡管開放程度有限,合同也僅局限於短期技術服務。伊拉克政府要發展石油工業,外資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時也基於國內安全局勢的改善。不能指望各派別在短期內消除分歧,對石油法草案達成一致,但石油收入畢竟是伊拉克重振經濟的最大資本,最終各方會達成協議,允許外資進入石油領域。
由於伊拉克海岸線很少,在波斯灣海域的油氣基本沒有發展。
⑸ 石油是什麼
石油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石油,產於岩石中以碳氫化合物為主的油狀粘稠液體。未經提煉的天然石油稱為原油。其中含碳84-87%。氫12-14%,1-2%為硫、氧、氮、磷、釩等元素。 當代社會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不可再生能源之一。在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有豐富的儲藏,在俄羅斯、美國、中國、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儲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單位「桶」為一個容量單位,具體為159升。 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一噸石油大約有8桶。
目錄
[隱藏]
* 1 石油的成因
o 1.1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 2 成分
* 3 相關條目
* 4 參看
o 4.1 References
* 5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6 Films about petroleum
* 7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編輯]
石油的成因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編輯]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過,少數科學家,包括著名的Thomas Gold,認為石油的起源與生物無關。這種看法認為,行星(地球)內部天然就存在著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為碳氫化合物比岩石輕,逐漸浮向地表。由地底深處存在的微生物將各種碳氫化合物轉換排出。曾經一度枯竭的油井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還有可能再次產出原油,這也是現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證。
最近,在2003年《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發表的新看法,認為碳氫化合物是由於地球內部的放射線的作用而產生的。
[編輯]
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脂肪烴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CH4 (甲烷, methane) - 沸點 -107℃
* C2H6 (乙烷, ethane) - 沸點 -67℃
* C3H8 (丙烷, propane) - 沸點 -43℃
* C4H10 (丁烷, butane) - 沸點 -0.5℃
炭素數5~7の范囲の鎖狀炭化水素は、完全に軽質で、蒸発しやすい透明な性質のナフサになる。
ナフサの留分は溶媒、ドライクリーニングの溶剤あるいはその他の速乾性の製品に用いる。
C6H14からC12H26までの鎖狀炭化水素は配合調整されガソリン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數10~15の范囲の炭化水素からケロシンが作られジェット燃料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數10~20の范囲からディーゼル燃料(軽油)と燈油が、そして船舶のエンジンに用いられる重油と続く。これらの石油製品は常溫で液體である。
潤滑油和半固體的凡士林、炭素數16から炭素數20の范囲である。
炭素數20以上の鎖狀炭化水素は個體であり、パラフィンワックスを皮切りに、タール、アスファルトの順である。
用常壓蒸餾餾分的名稱和沸點(℃)來表示,就是:
石油エーテル(petrol ether):40 - 70℃ (溶媒用)
輕汽油(light petrol):60 - 100℃ (汽車燃料)
重汽油(heavy petrol):100 - 150℃ (汽車燃料)
輕煤油(light kerosene):120 - 150℃ (家用溶媒・燃料)
煤油(kerosene):150 - 300℃ (飛機油)
柴油(gas oil):250 - 350℃ (狄塞爾燃料/輕油/燈油)
潤滑油:> 300℃ (發動機油)
殘渣:焦油,柏油,瀝青,殘余燃料
[編輯]
相關條目
* 克拉馬依油田
* 大慶油田
* 中原油田
* 勝利油田
* 中東
* 沙烏地阿拉伯
* 伊拉克
* 阿拉伯國家
* 阿盟
* 石油大學
* 石油輸出國組織
[編輯]
參看
* 工業化
* 哈伯特頂點
[編輯]
References
1. 注 Kenney, J., Kutcherov, V., Bendeliani, N. and Alekseev, V. (2002). "The evolution of multicomponent systems at high pressures: VI. Th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hydrogen–carbon system: The genesis of hydrocarbons and the origin of petroleu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99: 10976-10981. Article link
2. 注 Kenney, J., Shnyukov, A., Krayushkin, V., Karpov, I., Kutcherov, V. and Plotnikova, I. (2001). "Dismissal of the claims of a biological connection for natural petroleum". Energia 22: 26-34.
[編輯]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James Howard Kunstler (2005).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tlantic Monthly Press. 0871138883.
* C.J. Campbell (2004). The Coming Oil Crisis. . .
* (2004). Out of Gas: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 . .
* Amory B. Lovins (2004). Winning the Oil Endgame.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1881071103.
* (2003). Hubbert's Peak : The Impending World Oil Shortage. . .
* Vaclav Smil (2003). Energy at the Crossroads :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Uncertainties. The MIT Press. 0262194929.
* Daniel Yergin (1991).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Simon & Schuster. 0671502484.
* Harold F. Williamson and Arnold R. Daum (1959).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 The Age of Illumin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 Harold F. Williamson, Ralph L. Andreano, Arnold R. Daum, and Gilbert C. Klose (1963).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I, The Age of Ener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編輯]
Films about petroleum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Burning of the Standard Oil Co.'s Tanks, Bayonne, N.J.》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California Oil Wells in Operation》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Canada Strikes Oil: Lec, Alberta 1947》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The End of Suburbia: Oil Deple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American Dream》的資料 (外部鏈接)
o http://www.endofsuburbia.com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Hellfighters》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Incendio del pozo petrolero de Dos Bocas, Veracruz》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La Instria del Petróleo》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Instria petrolului》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 From Fossil to Flame》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Fires, Their Prevention and Extinguishment》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Storm》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Roughnecks: The Story of Oil Drillers》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Wildcatter: The Story of Texas Oil》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Lektionen in Finsternis》的資料 (外部鏈接)
[編輯]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 Colin J. Campbell
* Jay Hanson
* Kenneth S. Deffeyes
* David Goodstein
* Daniel Yergin
* Thomas Gold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9F%B3%E6%B2%B9"
頁面分類: Lubricants | Petroleum | Oils | 石油工業 | 燃料
⑹ 伊拉克為什麼有那麼多石油
因為伊拉克地處中東地區,而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57%;石油產量11.3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31%。多少年來,中東以其極其豐富的石油資源促進了人類的繁榮和進步,但也成了無數戰亂的根源。
而中東石油多,主要是是因為古時候那裡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而中東地區在世界內,地形教其他地區低矮,形成盆地狀態。中東猶如「盆底」也容易使石油累計其中
⑺ 為什麼伊拉克,科威特等地方盛產石油
因為幾百萬年以前,那一帶有茂密的森林。後來這些樹木被埋於地下,經幾百萬年的演變,變成了石油。
⑻ 中國在伊拉克的石油項目情況究竟如何 中國真的是伊拉克石油最大受益國嗎
1、中國石油目前在伊拉克的石油開發項目:艾哈代布、哈法亞、魯邁拉、綠洲石油;主要是和歐美石油公司合資投標,從伊拉克政府所屬石油公司取得區塊進行開發。開發模式:服務費模式。指的是,伊拉克政府給出指標,例如日產200萬桶。在開發初期直至200萬桶之間,只有投入沒有任何收益;達到200萬桶每天後,每桶伊拉克給開發公司服務費若干(參考艾哈代布油田,是每桶約6美金)。2、石油工程項目:艾哈代布、馬季奴恩、魯邁拉、哈法亞、巴德拉、格拉夫等。主要是進行石油長輸管道建設或者地面儲罐區建設。業主為中石油、殼牌、俄羅斯天然氣、馬來西亞石油等。模式為業主發標,承包方(中石油管道局)為EPC承建方,賺取勞務費。3、中國石化:抱歉,沒接觸過中國石化。據說中石化在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區有油田開發項目。但是也因為中石化和庫爾德自治政府私自簽訂石油開發項目,中石化被伊拉克政府排除在中央政府控制區石油開發項目之外。4、是否是最大受益國:至少從表面來看,中石油在伊拉克區塊不少,面積很大,乾的熱火朝天。實際上,由於上述收益模式(服務費),個人認為中石油不過是在變相賺取勞務費而已,且前期投入巨大,收益時間不確定,到目前止中石油進入伊拉克10年,實際收益不確定正負。5、請不要談什麼石油安全之類的話。沙特石油最大的進口國是中國。沙特是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