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什麼生物吃石油最好
擴展閱讀
整卷母卷的價格怎麼算 2024-11-29 09:46:26
木質手串什麼價格 2024-11-29 09:35:32

什麼生物吃石油最好

發布時間: 2024-04-08 19:29:06

A.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吃石油產甲烷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有什麼特點

在我國發現的能夠通過吃掉石油而排出甲烷的微生物年齡較大,超過35億歲,它能夠通過自身的代謝過程,將吃進去的石油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兩種氣體,是一種成本低、效益高的甲烷生產途徑。

三、吃石油的微生物的價值

眾所周知,沼氣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沼氣是一種清潔能源,但是目前在農村使用的沼氣,主要是通過建設發酵池,然後將生產原料放入發酵池中,經過化學反應,產生甲烷類氣體,用於照明等需要。但是這種方法佔地面積比較大,在清理甲烷的時候也容易導致工作者中毒,因此影響了其推廣應用。利用能吃石油的甲烷生產沼氣以後,就可以消除這種弊端。將石油轉化為甲烷,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能量,還能夠避免出現直接使用石油所產生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另外,在一些資源已經接近枯竭的油田中,使用這種微生物,可以對資源進行最大化的利用。

B. 真有喜歡吃石油的微生物或細菌嗎

有的。有許多種微生物能夠以石油等烴類物質為碳源生長繁殖,把石油等物質分解掉,從而可用於海上和陸地的石油等物質污染治理。
據目前的研究, 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有70個屬, 其中28個屬細菌, 30個屬絲狀真菌, 12個屬酵母, 共200多種微生物。海洋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菌有:無色桿菌屬(Achromobacter)、不動桿菌屬 (Acinetobacter)、產鹼桿菌屬(Alcaligenes)等; 真菌中有金色擔子菌屬(Aureobasidium)、假絲酵母屬(Candida)等。
石油降解菌通常生長在油水界面上, 而不是油液中。有實驗證明, 膠州灣的石油降解菌在表層水體中的最高值可達 4.6× 10^2個/mL。 石油降解菌數量僅與海水的石油污染情況有關。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對海洋中石油的降解有明顯的影響。一般情況下, 混合培養的微生物對石油的降解比純培養的微生物快。

C. 油田區環境微生態效應及優勢菌種的選擇

一、油田區的地質環境微生態效應

(一)石油開采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由於石油的開采和落地原油改變了原有地質環境中的生態系統,造成了非天然條件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演化與演替的較大波動。這些微生物的演替過程,即是石油污染產生各種微生物作用與地球化學作用的過程。特別是在水的參與下,微生物一方面可以對某些石油中有毒有害的物質進行分解和降解,但另一方面由於其分解得不徹底,易解析出或化合成對人類有害的甚至是有毒的物質,它們一旦逸出或隨水滲入地下或流入地表水體,均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對人類產生危害。

在石油的分解過程中,某些物質呈分子狀態被分離出來,或又產生了新的化合物,特別是在微生物地球化學作用下,使石油污染物周邊的介質環境和地質環境發生變化,如pH值和Eh值、土壤性質,隨污染物質的變化而改變,溫度也隨分解和化合中能量形式的轉換而上升。這些地質環境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著各種作用的方向和進程,尤其是微生物的演替。因此,在落地原油及其周圍地質環境中,物質成分和微生物地球化學作用是非常復雜而又不斷地變化著,直至在該環境所限定的條件下,經過長期作用,而達到新的平衡。水是石油分解演化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也是一切生命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影響油田區的主要水體是大氣降水和淺層地下水,它們一同作為環境中的物質循環載體,一方面對石油污染物在微生物細菌作用下進行降解;另一方面又對地質環境造成污染並使其遷移擴散。由於微生物細菌的微小並可隨水的運移而遷移,在其遷移過程中通過其生命的代謝活動參與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在一定條件下,微生物代謝活動可以催化石油有機物的分解,從而能促進污染質形成小分子絡合物而遷移進入地下水。另一方面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使許多有機物得到轉化和降解。

土壤包氣帶土體是微生物細菌生活的大本營,也是污染物質進入環境的一個重要媒介和載體。許多污染物質在進入土壤包氣帶土體後被其以物理機械吸附、膠體物理化學吸附、化學沉澱等方式作用截留,使其在土體中含量不斷積累。雖然土體中的大量微生物可以轉化和降解許多的污染物質,但受自然地理條件和營養物質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以及石油開采仍有不斷的落地原油等污染物質,進入包氣帶及地下水中,使其石油污染物的量在不斷增加,這就造成污染范圍的不斷擴大,因此,石油開采區落地石油對環境的污染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對調查區的地質環境和水環境要素的調查與現場測試表明,石油類污染物一般為褐黑色,大多為黑色。

調查區中地表水體:pH值為7.43~9.1,90%以上的取樣點大於8。Eh值在-338~101mV之間,一般較低。TDS含量為336~3990mg/L。溶解氧(DO)大多含量較低,為0.8~8.2mg/L(表6-1)。

表6-1 研究區地表水中pH值,Eh,DO,TDS及溫度現場測試結果

地下水體中pH值為7.3~8.4,多為8以下近於中性。Eh值在23~134mV之間,為弱氧化環境。TDS含量為236~4980mg/L,大部分小於1000mg/L。溶解氧(DO)含量為1.6~8.2mg/L,大多含量為5mg/L左右(表6-2)。

油層水:pH值為7.0~7.5;Eh值在-109~-132mV之間;TDS含量為159000~292000mg/L,溶解氧(DO)含量較低,為1.6~4.1mg/L(表6-3)。

根據上述情況,地表水主要受採油和煉油污水的影響而定,如污水大量排入水質則差,否則水質好一些。地下水的情況較為復雜,受其各種條件的控制,有些地段污染較重,水質變化較大,有些地段較好尚未受到污染,但從pH值、Eh值和溶解氧(DO)來看,均是微生物細菌生長的良好環境,適宜多種微生物細菌的生長和繁衍。油層水含鹽量大於鹽鹵水,不適宜一般細菌的生長,僅有一些古細菌和極端細菌生長。

表6-2 研究區地下水中pH值,Eh,DO,TDS及溫度現場測試結果

表6-3 安塞油區油層水中pH值,Eh,DO,TDS及溫度現場測試結果

(二)油田區地質環境中嗜油微生物細菌(以油為碳源培養的細菌)的分布狀況分析

2006年4月我們對油田區周邊的不同類型的不同位置不同地點採集了27組各類水樣和37組土樣進行了微生物細菌可利用石油類為營養碳源的培養測試,具體選擇了能夠反映石油影響環境的以石油、液體石蠟為營養碳源培養的微生物細菌。

1.石油對水體環境污染影響中的嗜油微生物細菌分布狀況

從表6-4中可以看出,地下水中,以石油為營養碳源的細菌數,含量較低,一般細菌數在n~n×10個/mL,反映了大部地區地下水受石油污染影響較小,但在石油污染影響大的局部地區如琵琶寨、谷家灘則略高一些。

地下水也同樣隨石油污染程度、包氣帶厚度和岩性的不同,嗜油微生物細菌的含量也不同,一般距離石油污染越重包氣帶岩性較粗滲透性好,則受污染較重嗜油菌應較多。如果按飲用水標准看,採油場周圍許多淺層地下水中的石油含量均已超標不能飲用,僅從細菌指標來分析,結合其他水質分析,可能污染的程度會更大一些,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表6-4 地下水中嗜油菌(以油為營養碳源培養的細菌)培養與計數結果

地表水河流主要受石油開采排污和地段以及降水的影響,河水一般視其排污混合的比例不同含量有所變化,大部分樣品是在河水的稀釋作用下石油營養細菌的含量也不是很高,但總的來說河流中下游比地下水高些,細菌群在n×10個/L。從地表水採集樣品來看,隨著距離不同而污染程度不同,河流的上游如無石油開采則水質相對較好,或在雨季降水量較大也都能對地表水污染起到稀釋的作用(表6-5)。

表6-5 地表水中嗜油菌(以油為營養碳源培養的細菌)培養與計數結果

地下油層水石油營養菌數很少,一般在n個/mL,原因是油層水中含有高濃度的鹽,鹽含量高達數十g/L,抑制了一般性微生物細菌的生長(表6-6)。

比較表6-4~6-6培養的石油營養細菌來看,基本反映了石油污染對水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地表水系石油污染影響較大。

表6-6 油層水中嗜油菌(以油為營養碳源培養的細菌)培養與計數結果

2.石油對土壤環境影響中的嗜油微生物細菌分布狀況

從表6-7不同地區的不同位置深度採集土壤樣的石油營養微生物細菌培養測定結果看出,表層土的細菌群數量較大,隨深度的加大則減少,但由於總的取樣深度不大,有些細菌變化不大,這與土體中石油含量、土壤顆粒大小、氧化還原環境、pH值、溫度等有關。石油營養細菌數,在0.25m以淺數量較大,從0.25~1.0m隨深度加大數量在減小。

表6-7 土壤中嗜油菌(以油為營養碳源培養的細菌)培養與計數結果

土壤的石油污染程度不同也影響微生物細菌的種類和數量,高濃度石油污染物破壞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及通透性,改變了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毒害作用,因此,微生物種類數少。而石油污染程度較輕的土樣,由於土壤中低濃度的石油污染物為微生物生長提供了碳源,促進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然而,從這些微生物細菌在土壤包氣帶中的菌類數量變化,也可得出環境條件的改變對微生物分布及活動的影響,當然不僅是隨深度或距離的變化而變,而是隨某些特定的地層環境而變化,這些變化也有助於包氣帶土體對污染物質的阻控與凈化。我們也可以利用包氣帶土體的某些特徵層位對石油污染物質加以阻控和修復。這就為我們修復污染土壤提供了一個信息,利用土著微生物修復油污土壤。

對比表6-4~6-7可以看出,土壤中石油營養菌數較地下水、地表水含量大得多,要高出幾個數量級,其數量在n×103~n×107個/g之間。石油污染源的邊緣地帶土壤包氣帶中,細菌數量隨距離和深度變化而發生變化。這也反映了土壤包氣帶土體對石油污染的阻滯凈化作用較明顯。

總之,從石油開采地區環境中的微生物細菌的調查研究,可以得出,石油的開采已經對其周邊的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但污染程度和范圍尚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開采區近幾年開始的清潔生產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加大投入主動治理環境,使開采區環境有較大的改變;二是包氣帶和土體均有一定的環境容量,對石油污染物質有一定物理和地球化學的吸附、過濾、氧化分解及化合、螯合等作用;三是在微生物細菌的作用下,使部分石油污染物質降解轉化,等等。

二、石油降解菌的篩選和鑒定

本試驗從調查區石油污染土壤中篩選出一系列石油降解菌群,通過初步石油降解實驗驗證後,將優勢混合菌群投加到原污染土壤中,進行不同條件下微生物強化降解石油污染土壤的試驗,其效果以土壤中石油去除率來驗證。

(一)石油降解菌的篩選

將從調查區取得各類石油污染樣品,用選擇性培養基進行微生物培養並進行計數,確定不同環境中石油降解菌的種類和數量,一方面了解石油對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另一方面從中篩選優勢石油降解菌用於放大培養修復試驗用菌群。

從調查區石油污染土壤中分離到的各類優勢微生物均具有嗜油性,也就是其具有降解石油烴的能力,添加這些優勢菌群,就可以提高微生物處理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

石油污染菌種菌群的分離與優化是用細菌的選擇性培養基和富集培養基,對試驗場石油污染土壤的樣品進行菌種、菌群的培養分離,選擇優化出試驗用降解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菌種、菌群。本次試驗選擇優化出的細菌初步鑒定主要為假單胞菌屬、微球菌屬、放線菌屬、真菌類(毛霉、青黴、麴黴)等菌群。

(1)菌種篩選及優勢菌群的構建

取石油開采區污染地下水10mL或土壤10g,加入100mL蒸餾水和1mL原油,30℃搖床培養5~7d,搖床轉速100r/min。5d後接種到以石油或液體石蠟為唯一碳源的選擇培養基平板,挑選生長良好的菌株在培養基平板上分離、純化,獲得石油降解菌。細菌、放線菌和真菌分別用不同的選擇性培養基進行培養,並用石油為碳源進行篩選。將篩選得到的細菌、放線菌、真菌進行初步石油降解實驗,即在無機鹽培養基中加入1%的原油,再接種1%的培養24h後的菌懸液,搖床培養。5d後取出,用三氯甲烷萃取進行分析,從分析結果判斷菌群對石油的降解情況,從而構建出優勢降解菌群。

(2)降解石油細菌、放線菌、真菌的培養基成分

·1號石油碳源的培養基

固體培養基:K2HPO4(1.0g),KH2PO4(1.0g),MgSO4·7H2O(0.5g),NH4NO3(1.0g),CaCl2(0.02g),FeCl3(微量),瓊脂(12~20g),石油(1%~5%),水(1000mL),pH(7.0)。121℃滅菌30min備用。

液體培養基:K2HPO4(1.0g),KH2PO4(1.0g),MgSO4·7H2O(0.5g),NH4NO3(1.0g),CaCl2(0.02g),FeCl3(微量),石油(1%~5%),水(1000mL),pH(7.0)。121℃滅菌30min備用。

·2號液體石蠟碳源的培養基

固體培養基:K2HPO4(1.0g),KH2PO4(1.0g),MgSO4·7H2O(0.5g),NH4NO3(1.0g),CaCl2(0.02g),FeCl3(微量),瓊脂(12~20g),液體石蠟(1%~5%),水(1000mL),pH(7.0)。121℃滅菌30min備用。

液體培養基:K2HPO4(1.0g),KH2PO4(1.0g),MgSO4·7H2O(0.5g),NH4NO3(1.0g),CaCl2(0.02g),FeCl3(微量),液體石蠟(1%~5%),水(1000mL),pH(7.0)。121℃滅菌30min備用。

·3號土壤放線菌培養基

(NH4)2SO4(2.0g),CaCO3(3.0g),K2HPO4(1.0g),MgSO4·7H2O(1.0g),NaCl(1.0g),可溶性澱粉(10.0g),瓊脂(18g)(液體培養不加),水(1000mL),pH(7.0)。121℃滅菌30min備用。

·4號土壤真菌培養基

取去皮的馬鈴薯塊200g,加水1000mL,煮沸20min左右,用砂布棉花過濾,濾液加水至1000mL,加0.2%的蔗糖,1.5%的瓊脂,pH自然。121℃滅菌30min備用。臨用時在培養皿中加入無菌的25%的乳酸2滴。

本項實驗選擇了調查區大部分水樣、土樣所培養的嗜油微生物細菌和培養的放線菌、真菌類進行了強化、馴化、組合優化實驗多達60餘組次,進行了大量的實驗。

(二)菌群的鑒定

選擇的是被石油污染的研究區原位的土壤樣品,而後從這些樣品中分離、優化、組合,強化這些土著微生物細菌的降解石油污染的能力。根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東秀珠等編著的《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對選擇的降解石油污染的優勢菌群進行了初步鑒定主要是:假單胞桿菌屬(Pseudomonas)、微球菌屬(Micrococcus)、放線菌屬(Actino-mycetes)、真菌(fungus)類的黴菌(mold)青黴屬(Penicillium)、毛黴菌屬(Mucor)、麴黴屬(Aspergillus)等菌群。

D. 研究發現了神秘微生物吃石油產甲烷,這是種什麼樣的微生物

在中國發現的可以通過吃油排出甲烷的微生物,已經有35億年以上的歷史了。它可以通過自身的代謝過程將食用的油脂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甲烷生產方式。因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但是肉眼是看不到的!微生物有很多種。微生物分為以下八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和螺旋體。

這是一種生產甲烷的實用方法。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目前地球大氣中的甲烷大部分是由這種微生物排放的。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這種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機物產生甲烷。不管微生物有多神秘,它也屬於大自然。當然,因為它在這個世界上起源較早,所以也是多變的,所以種類也很多,而且每一種也大不相同。有些可以在極低的溫度下生存,有些可以在極高的溫度下生存,有些可以在數千個大氣壓下生存,有些可以在缺氧的情況下生存。很多細菌被人們利用,比如甲烷,是甲烷細菌代謝有機物產生的,生物煉銅,還有冬蟲夏草中的草。

E. 石油蛋白是什麼

如今,世界人口已突破60億,每年消耗的糧食總量達12億噸。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總有一天會因缺糧而難以生存。為此,科學家提出開發人工食品,其中很有發展前途的新的食物來源,是從石油中提取蛋白質。

石油之所以能夠變成食品,全在於微生物的功勞。在自然界,生存著許許多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中有一些靠「吃」石油為生,它們選定正構烷烴和甲烷作為自己的食物,從而可「生產」出人類大量需要的蛋白質。

在實驗中,科研人員首先對這些微生物進行篩選、培育和繁殖,然後將它們接種到正構烷烴的液狀石蠟上,由於具備氧氣、水、溫度和適當的酸鹼度等微生物生長繁殖需要的條件,它們在對石油消化和分解後,可繁殖出新的一代,隨著微生物的不斷繁殖增多,使用先進的工藝技術,科學家可對這些微生物進行處理,從而生產出營養價值很高的石油蛋白質粉末。這種如同奶粉一樣的「石油蛋白」,每100克中含有42克蛋白質、3克核酸和一些維生素,而人們今天經常食用的雞蛋或瘦肉,每100克中僅含有蛋白質14~20克。

F. 真有喜歡吃石油的微生物或細菌嗎

當然啦,例如:7月20 日,大連石油管道爆炸第四天,超過23萬噸「吃油菌」被投入黃海。吃油菌」的優勢則在於,它可以原地分解石油,而且效果更加環保,不會產生其他有害的副作用。用「吃油菌」對受污染環境進行「生物處理」,其原理其實很簡單。原油之所以會污染環境,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多環芳烴」( PAHs)。多環芳烴是一種有害的、致癌的、誘發有機體發生突變的化合物,毒性很大,分子結構卻很穩定,很難被分解掉——這也是石油泄漏中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之一。「吃油菌」卻恰恰要依靠這種多環芳烴生長。它們從這些多環芳烴中吸收碳類物質,為其生長和繁殖提供營養。通過這樣的「進食」方式,「吃油菌」分解掉石油中的多環芳烴,產生出一種叫做「鼠李糖脂」的物質。相對而言,「鼠李糖脂」在自然界中要容易降解許多,對環境也無害,其存在和一般真菌或酵母對自然界中的影響幾乎沒什麼差別。

G. 發電又吃油的藻類是什麼

人們常常在潮濕的地表上看到泛起的藍綠色、滑膩膩的「地皮」,這些東西的學名就叫「藍藻」,有人也叫它「藍細菌」、「藍綠藻」、「粘藻」。這種藻類是地球最古老的生物,遠在30億年前的遠古時代,地球剛剛誕生17億年左右時,它就誕生了,據說生物界那時只有這類藍藻。它在極為險惡的環境下,潛伏在水層里,依靠它所含有的葉綠素和藻藍素成功地利用透射和散射的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成功地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碳水化物〔(CH2O)n〕。光合作用是太陽能的生物轉換過程。這一過程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便是太陽能的化身。藍藻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能收集器、貯存器。它的出現意味著地球上以太陽能為動力的生命形式由低級走向高級,從簡單走向復雜的開始。藍藻是一個龐大的生物家庭。目前,已發現的藍藻有2000多種,分隸於140屬20科。

藍藻與其他光合細菌最大的區別是,其他光合細菌在光合過程中不會放出氧氣,而藍藻卻能源源不斷地往空中輸送氧氣。經過長期不斷地施放氧氣,終於改變了大氣的組成,進而在高空形成臭氧層,擋住了紫外線,為以後的需氧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環境,並為海洋生物登陸提供了條件。因此,人們把藍藻看成是植物界的先驅,進化長河的源流,地球上最早的拓荒者。

藍藻還能把大氣中的游離氮(N2)同氫(H)合成氨(NH3),這就是藍藻所進行的固氮作用。能進行固氮的藍藻大多分化為兩種細胞:營養細胞和異形胞。在光合過程中,營養細胞能製糖和發電,而異形胞在特定條件下,能催化放出理想的燃料——氫來。

這樣說來,藍藻是一種既能光合(發電、放氧、製糖),又能固氮(合成氨),還能放氫的「綜合工廠」,這不僅是植物界絕無僅有的,就是人類社會上也無法與之比擬。可見,藍藻是一種貢獻獨特的微生物了。

人類認識和利用藍藻的歷史並不長。1889年首先由弗蘭克發現藍藻能固氮,但當時未能確證,直到1928年才為德雷韋斯所證實。20世紀40年代藍藻開始在稻田裡使用,它生長過程中分泌出的氮化合物和激素物質能大大幫助水稻生長,稻田養藻,水稻一般能增產10%。

更令人感到驚異的是藍藻竟能發電!揭開藍藻光合、固氮、放氫的秘密,將使人們可以用太陽能為動力,以水、二氧化碳和氮氣為原料,定向地進行發電,合成食物,生產氮肥,製造氫氣。近年來,國外已經開始用藍藻進行發電試驗取得成功。科學家們對利用藍藻制氫也極感興趣。

作為生物質能源,水生植物的使用,除藍藻外,其他許多藻類也具有很大潛力。專家們在進行海藻種植研究中發現,藻類生物質可厭氧發酵成甲醇,其轉化率可達50%~70%,因此證明,通過藻類可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甲醇)。還有人在將海藻研碎後進行發酵過程中發現,這些藻類能釋放出大量近似甲烷的可燃性氣體。據估算,一公頃海藻,一年內可排出4萬立方米的可燃性氣體。還有一種海藻,它能在高鹽鹼的水中產生大量有價值的烴類(其中也含有甘油)。小球藻也能提供大量熱能,每克可提供22千焦耳的能量。水風信子是沼氣發酵的極好原料,它繁殖速度極快,一株水風信子經過3個月後可產生248181個後代。

令人更為驚異的是藻類還能回收石油。「紅巨藻」(紫球藻屬)能以相當其生物量生產速度的50%的速率合成分泌出一種磺化多糖。這種多糖的粘度和催化作用與角叉藻聚糖類似,可用於從地下的沙質形成物中回收石油。用其回收石油的數量等於或高於用商品聚合物得到的數量。

無獨有偶。同屬微生物的一種細菌也能分解原油。據報道,1991年由日本大阪大學的今中忠行教授首次發現了在無氧環境中可以分解原油的細菌。據說,在日本靜岡縣中部山區,有一股自戰前就一直向外涌流的原油,使周圍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經對油流周圍的土質勘察分析後找到一種以原油為食的新菌種。它與目前所掌握的分解原油的細菌同屬假單胞菌,其棒狀體形直徑0.5微米,長1.2~1.5微米。科學家認為,迄今一直難以處理的沉積海底的原油,因這一新菌種的發現將可得到解決。更重要的是,如果用二氧化碳和氫就可以培養這一新的細菌,那麼合成接近原油成分的碳氫化合物就將成為可能。人們是否可以指望由此而提供一條人造原油的途徑呢?

H. 能幫助清除海洋污染的細菌是什麼

近年來,由於工業、交通的發展,大量石油產品污染物流入海洋,導致了海洋環境的污染。有人估計,每年約有1000萬噸石油流入海洋,漂浮於海面,破壞了海洋生態平衡,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有什麼辦法能夠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人們又想到了生物。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能以石油為食的海洋細菌。這種海洋細菌吃了石油,怎麼不會中毒死亡呢?原來在它們體內有一種能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劑——酶。於是,人們讓能吃石油的細菌去清除海洋中的石油。現在,生物學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種以石油為「食」的完全新型的細菌。這種「超級細菌」只要幾小時就可以除去海上的浮油。如果油船在海上遇難,所造成的石油污染將會很快被這種超級細菌清除。

科學工作者還進一步設想:把能吞吃石油的細菌製成菌粉,撒在被石油污染的海域,以清除海中石油;或者模仿吞吃石油的海洋微生物及海洋細菌的機理,製造出高效化學吸附劑或凈化劑,以清除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