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行業特點是什麼
擴展閱讀
石油城屬於什麼城市 2025-01-23 15:07:06
如何調整sai的工具欄大小 2025-01-23 14:33:18

石油行業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4-12 05:19:15

Ⅰ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一、中國石油工業的特點

1.油氣儲產量不斷增長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儲產量穩中有升,誕生了一批大型油氣生產基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油氣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連續3年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先後在鄂爾多斯等盆地發現4個重大油氣儲量目標區,落實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等7個億噸級以上石油儲量區和蘇里格周邊等3個數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區。經獨立儲量評估,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實現石油儲量接替率1.097,天然氣儲量接替率4.37,均超過了預期目標,為油氣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基礎與此同時,中石油一批較大油氣田相繼投入開發,油氣業務實現持續增長。長慶油田原油產量一舉突破1000萬噸,標志著中國石油又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誕生。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國儲量最大、規模最大的低滲透蘇里格氣田投入開發,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資源保障能力增強。西南油氣田的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氣為主的千萬噸級油氣田,也是國內第6個跨入千萬噸級的大油氣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產能力1222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91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圍、勝利深層、東北深層等油氣勘探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2.3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600億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儲量約45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約739億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對外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經國土資源部審定,普光氣田到2005年末的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根據審定結果,該氣田已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規劃到2008年實現商業氣量40億立方米以上,2010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國海域共獲得10個油氣發現,其中包括中國海域的第一個深水發現———荔灣3-1,並有6個含油氣構造的評價獲得成功。該公司2006年實現儲量替代率199%,年內新增凈探明儲量4676萬噸油當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擁有凈探明儲量約3.56億噸油當量。

2006年,全國共生產原油1.84億噸,同比增長1.7%;生產天然氣58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2%其中,中石油生產原油1.0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生產天然氣442億立方米,連續兩年增幅超過20%;中石油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58%和76%。連同海外權益油在內,當年中石油的油氣總產量達到1.49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9%。中石化原油生產量超過4000萬噸,同比增長2.28%;生產天然氣超過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6%。中石化「走出去」戰略獲得重要進展。預計海外權益油產量達到450萬噸,增長了1.2倍。隨著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潿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東、惠州21-1等油氣田的先後投產,全年該公司共生產油氣4033萬噸油當量,較上年增長3.4%,比3年前增長了21%。

2.經濟效益指標取得進展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高漲,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價的拉動下,中國石油工業的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較好,收獲頗豐。2006年,中國石油行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0132億元,工業增加值637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9982億元,利潤3227億元,利稅471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突出主營業務的發展,在全力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受油價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公司的利潤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該公司2005年的利潤增長了38%,但2006年僅增長4.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利潤增長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煉油和乙烯產能快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油品需求增長較上年加快。面對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煉油行業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國內成品油價格和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掛、檢修任務繁重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主要裝置實現滿負荷生產。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億噸,比上年增長6.3%,但增幅回落了0.2個百分點。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億噸,增長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億噸,增長4.6%。

全年全國共生產成品油1.82億噸,比上年增長4.5%,增幅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為5591.4萬噸,比上年增長3.7%;柴油產量為1.4萬噸,比上年增長5.5%;煤油產量為960萬噸,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產成品油7349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汽油產量為2408.3萬噸,增長4.81%;柴油產量為4605.17萬噸,增長2.53%;煤油產量為333.45萬噸,增長4.8%。中石化約生產成品油1.6億噸。其中汽油產量為2546.0萬噸,增長1.37%;柴油產量為6161.58萬噸,增長5.83%;煤油產量為635.40萬噸,下降4.15%(表1-1)。

由於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加快了乙烯產能建設的步伐。2006年我國乙烯總產量達到941.2萬噸,增長22.2%。其中,中石油的產量為207萬噸,增長9.5%;中石化為633萬噸,增長15.3%,排名世界第4位。長期以來,我國的乙烯領域為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所主導,但隨著中海油上下游一體化戰略的推進,尤其是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項目於2006年年初建成投產後,其在2006年的乙烯產量就達到了64.62萬噸。我國乙烯生產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現雛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國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產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三大石油集團及股份公司網站。

2005年國家發布了《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使我國煉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勢頭更加迅猛。我國一大批煉化項目建成投產或啟動。吉林石化70萬噸/年、蘭州石化70萬噸/年、南海石化80萬噸/年、茂名石化100萬噸/年乙烯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產;撫順石化100萬噸/年、四川80萬噸/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項目開工建設。2009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投產後,鎮海煉化具有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和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的標志性企業。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為43.5億美元、國內最大的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結束了中海油沒有下游石化產業的歷史。

2006年是多年來中國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一年。大連石化新1000萬噸/年、海南石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以及廣州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大連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可以看出,我國的煉化工業正在向著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不斷推進。

2006年,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產運銷銜接,優化資源流向,繼續推進營銷網路建設,努力增加市場資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銷售成品油7765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零售量達4702萬噸,同比增長23.3%。中石化銷售成品油1.12億噸,增長6.7%。中石油加油站總數達到18207座,平均單站日銷量7.8噸,同比增長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在2006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通過新建、收購和改造加油站、油庫,進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網路,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營加油站數量已經達到2.8萬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國際合作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氣業務取得了進展,尤其是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有了很大發展,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

中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深化蘇丹、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等主力探區的滾動勘探,穩步開展查德等地區的風險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儲量6540萬噸。同時加強現有項目的穩產,加快新項目上產,形成了蘇丹1/2/4區、3/7區及哈薩克PK三個千萬噸級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業量和權益產量分別為5460萬噸和28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877萬噸和804萬噸;天然氣作業產量為57億立方米,權益產量為38億立方米,同比約分別增長17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在蘇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鈣、高酸原油延遲焦化裝置,3/7區長輸管道工程也投入運營;該公司還新簽訂查德、赤道幾內亞和烏茲別克等9個項目合同,中標奈及利亞4個區塊;海外工程技術服務新簽合同額31.9億美元,業務拓展到48個國家,形成了7個規模市場。在國內,中石油與殼牌共同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正式投入商業生產,並向外輸送天然氣。

中石化「走出去」獲得重要進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資約500億元,獲得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的股權,正在執行的海外油氣項目達到32個,初步形成發展較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開發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權益石油可采儲量5700萬噸,權益產量達到450萬噸。該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場,成功中標巴西天然氣管道、伊朗煉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在國內,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領域的主導地位,與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資企業「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的總投資額約為51億美元,成為中國煉油、化工及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將把福建煉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萬噸/年,主要加工來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時建設80萬噸/年的乙烯裂解裝置,並在福建省管理和經營大約750個加油站和若干個油庫。此前,中石化與BP合資的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資的揚巴6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找油」的戰略已初見成效。但隨著資源國對石油資源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控制,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油的旅途上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

5.管道網路建設順利進行

我國油氣管道網路建設繼續順利推進,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覆蓋全國的油氣骨幹管網基本形成,部分地區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網系統。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獨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產,使中國首條跨國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線貫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總長度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線已敷設完成。

成品油管道: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產,管道全長1842千米,年設計量為1000萬噸;干支線全長670千米、年輸量300萬噸的大港—棗庄成品油管道開工建設;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貫通輸油,管道全長1143千米,設計年輸量為1200萬噸,將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區所屬的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東興煉廠和海南石化等煉油基地連接在一起,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於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2006年是中國液化天然氣(LN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第一個LNG試點項目———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投產並正式進入商業運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為260萬噸的福建液化天然氣項目與印度尼西亞簽署了液化天然氣的購銷協議,資源得到落實;一期工程年進口量為300萬噸的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並與馬來西亞簽訂了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在我國,經國家核準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有10餘個。在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氣源問題將成為制約中國LNG項目發展的最大瓶頸。

6.科技創新投入加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石油企業努力實現穩定、有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裝備技術產品研發獲得重大突破,EI-Log測井裝備和CGDS-I近鑽頭地質導向系統研製成功。這兩項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中石油全年共申請專利800餘項,獲授權專利700項,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登記重要科技成果600項。2006年,中石油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令人矚目。按照「一個整體、兩個層次」的架構,相繼組建了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層面的研究院已達到8家,覆蓋公司10大主體專業、支撐7大業務發展的20個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精幹高效、協同互補」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產歐Ⅳ標准清潔成品油的技術研究,為油品質量升級儲備了技術;油藏綜合地質物理技術、150萬噸/年單段全循環加氫裂化技術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完成;空氣鑽井、高效柴油脫硫催化劑等一批技術得到應用;一批自主開發的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建或改造項目,特別是海南煉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石化自主技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中石化及合作單位的「海相深層碳酸鹽岩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氣田的發現」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帶動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層天然氣儲量增長高峰,推動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理論的重大突破,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中石化共申請專利1007項,獲得中國專利授權948項,其中發明專利佔74%;申請國外專利97項,獲得授權61項。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過20億元,約占銷售收入的1.3%,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復雜油氣藏勘探」、「高濃縮倍率工業冷卻水處理及智能化在線(遠程)監控技術」榮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研究取得突破,發現、盤活了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復合油氣藏和特稠油油群,該公司的海上稠油開發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

我國國有石油公司明顯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開發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彰顯了從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的決心和勇氣。

中石油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實施『四川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把四川建設成『綠色能源』大省、清潔汽車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萬噸甘薯燃料乙醇、年產10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規模」;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雲南、四川第一批面積約為4萬多公頃的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建成後可實現每年約6萬噸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計劃建成非糧乙醇生產能力超過200萬噸/年,達到全國產能的40%以上;形成林業生物柴油20萬噸/年商業化規模;支持建設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達40萬公頃以上,努力成為國家生物質能源行業的領頭軍。

中石化年產2000噸生物柴油的試驗裝置已在其位於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發基地建成,成為迄今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標志性試驗裝置,為我國生物柴油產業開展基礎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強有力技術平台與支撐。中國海洋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攀枝花市簽訂了「攀西地區麻風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備忘錄,計劃投資23.47億元,建設年產能為10萬噸的生物柴油廠。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國有大企業介入生物柴油領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國石油工業存在的問題

1.油氣資源探明程度低,人均佔有量低

我國油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較低,人均佔有量也較低。根據全國6大區115個含油盆地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結果,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085.57億噸,其中陸地934.07億噸,近海151.50億噸;地質資源量765.01億噸,其中陸地657.65億噸,近海107.36億噸;可采資源量212.03億噸,其中陸地182.76億噸,近海29.27億噸。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1/6;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5~1/7。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l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3.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6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5億噸,比2000年凈增1.24億噸。

到2020年前,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4.原油採收率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羅斯的原油平均採收率達40%,美國為33%~35%,最高達70%,北海油田達50%,國外注水大油田的採收率為50%左右。我國的平均採收率大大低於這一水平。原油包括發現成本、開發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在內的完全成本,目前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國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之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一直作為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為保證產量任務的完成,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將有限資金投向油氣田開發和生產;而在新增可動用儲量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對老油田實行強化開采,造成油田加速進入中後開發期,綜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費用的上升。重組後的中石油,職工總數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這就導致人工成本太高,企業組織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內部各單位管理機構臃腫,管理層次很多。預算的約束軟,亂攤亂進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沒有認真實行目標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夠嚴格和科學,有時還出現成本不實的現象。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公里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6.石油科技水平發展較低

我國石油科技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更差。基礎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只是把國外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加以具體運用。如地震地層學、油藏描述、水平井技術和地層損害等。另外,國外還有許多先進理論尚未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如自動化鑽井、小井眼鑽井、模糊理論在油藏工程中的應用等。基礎研究的這種局面表現為我國科研工作的創新能力差,缺乏後勁,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

Ⅱ 中石油 中石化等大型國企所經營的行業有何特點

1、不計成本完成資源調配,保證百姓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

2、促進科技進步。

3、在經濟不發達的過去,可以整合極其貧乏的優秀社會資源。

4、引領風向和突破技術。

5、管控民企,民企做大了,容易壟斷,壟斷後就會參政,影響政權穩定,需要國企與之抗衡。

(2)石油行業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是指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

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商業類和公益類的特點,其商業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起著調和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

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許可權劃分,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 對於個別中央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較為特殊,歸屬於國務院直屬管理,這些中央企業屬於正部級。

Ⅲ 用西方經濟學分析石油市場的特點

在20世紀的前幾十年裡,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一直被美孚、埃克森、殼牌等人稱「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所壟斷。從1945年起,中東各國逐漸掌握了本國的石油資源,各國經濟也依靠石油逐漸發展起來。與此同時,中東國家也開始利用西方對石油的依賴,將石油作為武器使用。20世紀70年代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
1、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於1973~1974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2、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於1979~1980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受石油價格上升影響,美國經濟受到劇烈的供給沖擊,造成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並存的滯脹局面。此次危機成為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全面經濟衰退的一個主要誘因。

Ⅳ 現代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特點

特點具體表現在:

1.易燃易爆

石油化工生產,從原料到產品,包括工藝過程中的半成品、中間體、溶劑、添加劑、催化劑、試劑等,絕大多數屬於易燃易爆物質,還有爆炸性物質。它們又多以氣體和液體狀態存在,極易泄漏和揮發。

尤其在生產過程中,工藝操作條件苛刻,有高溫、深冷、高壓、真空,許多加熱溫度都達到和超過了物質的自燃點,一旦操作失誤或因設備失修,便極易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另外,就目前的工藝技術水平看,在許多生產過程中,物料還必須用明火加熱;加之日常的設備檢修又要經常動火。

這樣就構成一個突出的矛盾,即怕火,又要用火,再加之各企業及裝置的易燃易爆物質儲量很大,一旦處理不好,就會發生事故,其後果不堪設想,以往所發生的事故,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2.毒害性

石油化工生產,有毒物質普遍地大量地存在於生產過程之中,其種類之多,數量之大,范圍之廣,超過其它任何行業。其中,有許多原料和產品本身即為毒物,在生產過程中添加的一些化學性物質也多屬有毒的,在生產過程中因化學反應又生成一些新的有毒性物質,如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氮氧化物及烴類毒物等。這些毒物有的屬一般性毒物,也有許多高毒和劇毒物質。

它們以氣體、液體和固體三種狀態存在,並隨生產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原來的狀態。此外,在生產操作環境和施工作業場所,還有一些有害的因素,如工業雜訊、高溫、粉塵、射線等。

對這些有毒有害因素,要有足夠的認識,採取相應措施,否則不但會造成急性中毒事故,還會隨著時間的增長,即便是在低濃度(劑量)條件下,也會因多種有害因素對人體的聯合作用,影響職工的身體健康,導致發生各種職業性疾病。

3.腐蝕性強

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的腐蝕性主要來源於:其一,在生產工藝過程中使用一些強腐蝕性物質,如硫酸、硝酸、鹽酸和燒鹼等,它們不但對人有很強的化學性灼傷作用,而且對金屬設備也有很強的腐蝕作用。其二,在生產過程中有些原料和產品本身具有較強的腐蝕作用,如原油中含有硫化物,常將設備管道腐蝕壞。

其三,由於生產過程中的化學反應,生成許多新的具有不同腐蝕性的物質,如硫化氫、氮氧化物等。根據腐蝕的作用機理不同,腐蝕分為化學性腐蝕、物理性腐蝕和電腐蝕三種。腐蝕的危害不但大大降低設備使用壽命,縮短開工周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可使設備減薄、變脆,承受不了原設計壓力而發生泄漏或爆炸著火事故。

4.生產的連續性

製取石油化工產品,生產的工序多,過程復雜,隨著社會對產品的品種和數量需求日益增大,迫使石油化工企業向著大型的現代化聯合企業方向發展,以提高加工深度,綜合利用資源,進一步擴大經濟效益。

其生產具有高度的連續性,不分晝夜,不分節假日,長周期的連續倒班作業。在一個聯合企業內部,廠際之間,車間之間,管道互通,原料產品互相利用,是一個組織嚴密,相互依存,高度統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廠或一個車間,乃至一道工序發生事故,都會影響到全局。

Ⅳ 鐭蟲補鍖栧伐浼佷笟鏈夊摢浜涚壒鐐

鐭蟲補鍖栧伐浼佷笟鏈鏄庢樉鐨勭壒鐐規槸鏄撶噧鏄撶垎銆

Ⅵ 石油貿易與加工板塊特徵

石油工業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板塊三個部分,油氣是從上游流向下游。由於天然氣和原油的物理性質不同,油氣進入中游階段就發生了分支,原油流向下游的煉油廠或石油化工廠,天然氣經過處理加工之後,就直接流向消費市場。自從石油危機之後,天然氣做為一種能源資源,逐漸地被重視起來,大量的開發利用,也讓天然氣工業形成了特有的經營。尤其是本世紀以來,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導致大量的天然氣出產,需要開發更大的天然氣市場,經營上出現了特有的價值產業鏈,把石油經營的上中下游一體化。通過液化天然氣LNG的形式,把上游生產的天然氣從井口處理加工,冷卻運輸之後再氣化,直接把天然氣做為消費商品,銷售給工業用戶或城市消費者居民。

LNG的經營是石油行業里的一種特殊經營,由於整個價值鏈的打造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長時間的穩定運營,因此,LNG的商業模式往往是依靠簽訂商業合同來保障上游和下游的供需關系,通常是一個長期合同簽訂之後,一個氣田才會投入開發建設。天然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的遠東地區,像中國、日本、韓國等,那裡的天然氣價格很高,可以吸引天然氣生產商。不過,天然氣生產商往往是先通過與消費市場商家協商一個長期價格和數量,再根據這個數據去評估經濟開發方案,也就是說,是由下游來主導上游的開發生產,這是近二十年石油行業發展出的新經營模式。

這里要介紹的下游板塊是傳統的石油下游板塊的經營,主要是原油的煉制加工及市場銷售的環節。從四個方面介紹下游板塊:經營特點、煉制產品及廠商、終極用戶的消費,以及市場的銷售經營。

下游板塊的業務范圍:

  • 石油工業的下游業務是把原油加工處理成為石油成品,再把石油成品運輸和銷售給用戶及消費者;可以細分為四個環節,原油煉制、供給和貿易、產品市場營銷,及批發和零售。

  • 下游板塊每天為人們提供數以千計的產品給各種用戶,比如:大家熟悉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瀝青等,還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化工產品,像油漆、潤滑劑、橡膠塑料、化肥、殺蟲劑等,總之,我們吃的、用的,以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離不開石油為原料生產出來的商品。

  • 下游板塊的經營特徵表現在四個方面:差額經營;非常復雜和跨領域;具有全球市場觀;終極用戶消費。下游的經營是一種直接的差額盈利,可以用一個簡單公式來表示:煉油差額利潤= 成品的銷售價格–原油的購入成本;下游經營包括許多的復雜及分散業務,比如:煉油、石油化工、運輸分銷、批發和零售市場經營;具有全球市場觀和終極用戶消費,下游板塊的經營受到國際油價的影響,無論是石油原料的供需平衡,還是石油煉制產品的價格起伏變化都會對下游板塊經營產生影響,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影響,必須要有全球市場觀。

    下游板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石油的煉制,由於原油組分里含有多種碳氫分子,是一種碳氫混合的產物。每批出產的原油都有不同的組分,但是,所有類型的原油都可以通過溫度不同,把原油中各種組分給分離,煉油就是利用溫度和壓力將原油里的不同碳氫組分分離成為各種成品油,行業里通常分為輕質、中質和重質產品。

  • 輕質產品有:液化石油氣(LPG), 汽油、溶劑的石腦油等

  • 中質產品有:中組分的分離油、柴油、煤油和航空煤油等

  • 重質產品有:燃油、潤滑油、石蠟、瀝青、石油焦炭等

  • 在美國的石油行業里主要有兩種下游板塊的經營公司,一種是一體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比如: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BP和道達爾等;另一種是獨立下游石油公司,這些公司有自己的煉油廠、加油站等設施,但沒有上游的勘探生產的部門,他們的代表公司有VALERO, TESORO,SUNOCO等。

    下游板塊的終極用戶市場營銷通常分為批發和零售兩種形式,石油煉製成品用於燃油產品的比重最大,像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船舶燃油等是主要的運輸燃料,目前世界上65%的原油轉化成為了這些主要的運輸燃料油品。石油公司通過批發或零售把這些油料從煉油廠運輸到用戶的油庫或加油罐,最為常見的是車輛使用的加油站,其他不常見的是批發產品給大宗產品用戶,像石油化工廠和工業製造廠、城市電力公司、卡車運輸公司、機場的航空公司等。下游的市場銷售就是開拓石油產品的批發及零售用戶,並為他們提供石油產品的供給,這是石油工業的流程終端。成本控制和有效經營始終是下游板塊的追求目標,只有石油產品不斷地銷售給用戶消費,石油工業才能完成一個良性的商業循環。

    總結一下石油工業的下游板塊。下游板塊包含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新型的液化天然氣LNG產業鏈的經營,另一種是傳統的石油煉制加工和市場銷售。LNG的價值產業鏈是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經營,但通常是以用戶市場公司來主導,上游的生產商需要有一個長期的供銷合同來做為投資生產的保障。傳統的石油下游板塊是通過把原油煉制加工成多種的石油產品,來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其中最為重要的石油商品是運輸燃油,像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這些商品是通過批發和零售輸送到消費者手中。美國的下游經營基本上是國際大石油公司和美國的獨立煉油銷售公司所組成,他們是靠差額利潤來維持經營,因此,成本控制和有效運營成為了下游板塊的經營核心目標。

Ⅶ 國家石油公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是什麼

國家石油公司不同於一般的國有或國營石油公司,不僅是國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國家、維護國家權益、為國家總體利益服務的基本特徵。各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發展中的石油出口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資石油公司,對其資產加以經營管理,並進而發展本國的石油工業,為振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第二類,石油依靠進口的國家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打破外國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供應的控制和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從戰略上保障本國的石油供應。
第三類,油氣資源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代表政府同外國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託經營管理石油資產,收回曾經被西方石油公司廉價佔有的油氣資源。
國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趨向於發展並服從於當時政府具體政策的要求。比如,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其經營活動常常是從石油工業的低技術領域,即銷售部分開始;然後,延伸到相近的技術較復雜的領域中,如煉油;最後,進入最高技術領域的勘探與生產。這成為國家石油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模式。
從全球范圍來看,近幾十年來,國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規模和實力都得到了加強。這期間,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出於提高石油生產效率、保障國家的石油利益和解決自身投資不足等種種原因,國家石油公司出現了私有化和加強國家控制兩種不同趨勢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起,石油領域的私有化從歐洲興起,波及了整個石油領域。英國帶頭領導了向私有化的轉變,廢除了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轉向私營。私有化的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擴展,並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爾公司、道達爾公司、埃爾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和秘魯國家石油公司及義大利埃尼集團。
在石油工業私有化運動中存在兩種趨勢。一種是類似英國、阿根廷石油工業的私有化,是政府放棄對本國石油工業的控制,國家資本退出石油工業,取消國家石油公司。另一種是石油資源國對本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對石油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石油工業的開放,旨在搞活國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加快本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使國家石油公司為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其石油工業改革開放的基本內容為政企分離,對國家石油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對國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權。上游歡迎外資參與勘探和開發,由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維護石油資源的權益;下游開放油品市場,允許外國公司參與競爭,但國家通過國家石油公司對石油進口和市場價格實行一定的控制,對一部分「包袱」性資產予以出售。種種跡象表明,世界范圍的石油工業私有化仍將持續,但是,國家石油公司不但不會消亡,而且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拉美地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如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魯、厄瓜多等,為了振興本國石油工業,恢復和發展經濟,都逐步放寬或解除了對本國能源部門的壟斷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業開發措施,積極鼓勵引進外資與對外合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哈薩克等獨聯體國家的石油工業開始對外開放,為外國石油公司和資金、技術介入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甚至像沙烏地阿拉伯這樣自20世紀70年代實現石油工業國有化以來就一直不允許外國石油公司進入本國勘探開發市場的中東產油大國也開始出現政策松動的跡象。上述國家放寬對本國石油工業的管制、開放本國石油市場的做法為國際大石油公司跨國經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
然而,近幾年來,伴隨著世界油價的不斷攀升,尤其是從2003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的石油國有化呼聲日益高漲。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無疑是20世紀石油資源國為保護自身石油權益進行斗爭的延續和升級。查韋斯領導下的委內瑞拉政府,不斷調整石油投資政策,並通過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實現國家對其石油產權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資源國有化。玻利維亞、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國也積極響應,不同程度的通過國有化加強了對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
綜合分析國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數都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都有本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後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稅收、金融等方面對國家石油公司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對本國的油氣資源進行管理和經營,維護國家權益,利稅上繳國家。
其次,都依託上游逐步建立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實力大增。通常石油儲產量是國家石油公司的最大優勢。世界上擁有石油儲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國家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初創之時,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國際大石油公司都是在發展中國家開採石油,然後把原油運送到發達國家去煉制和銷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雖然失去了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油氣田,卻依然控制著世界石油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賣給它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氣發展下游業務。它們不僅在本國大力發展煉油和銷售,而且還打入歐、美發達國家開拓業務。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不僅在國內擁有6座煉油廠,而且在國外擁有11座合營煉油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國、瑞典各有一家從事下游的合資公司。下游業務能力甚至超過了一些國際大石油公司。經過20多年的奮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煉油能力最大的企業中分別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員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煉油能力總計達5.2億噸,油品銷售量達6億噸,徹底打破了跨國大石油公司把持煉油和銷售的局面。
其三,以國際化經營帶動公司快速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國范圍內「守攤」的局限,先後走出國門,到國際大舞台上去參與競爭。在上游參與全世界油氣資源的再配置,在下游爭奪、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並以國際化促進上下游一體化。在這方面,科威特國家石油總公司(KPC)、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較突出的。例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國際化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0—2000年,國際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並以此帶動公司的各項業務和整體實力的根本性改變與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強中排名第86位。
歷經幾十年的摸索發展,各國國家石油公司憑借其資源稟賦優勢,憑借其多年來在石油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和儲備,憑借其在開展國際合作和跨國經營中的豐富經驗,已具備相當雄厚的實力,成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頗具影響力的「國家隊」。
面對未來,國家石油公司除了發揮其上游優勢外,都在努力加快一體化進程和跨國經營步伐,調整和改革石油工業結構,增強自身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