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打仗對石油的影響
戰爭影響原油是非常明顯的。因為現代戰爭,坦克,飛機,輪船,汽車,幾乎樣樣都是燒油的,打仗就意味著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去讓這些機械化的東西跑起來,直接拉動了原油的需求大增。
拓展資料
油價受什麼影響
理論上講,影響油價的主要因素有七個方面:OPEC國家的石油產量、非OPEC國家隊產量、生產成本、世界經濟發展和世界石油消費水平、石油庫存、節能、替代能源,但在實際操作中,影響油價的因素絕不止這七個,石油價格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各因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
從歷史來看,石油價格經歷過多次變動,劇烈波動的原因包括三方面:經濟形勢變化引發全球需求變化,如金融危機或者中國經濟騰飛;供應端變化比如以沙特為主的OPEC國家決定增產或者減產;以及政治危機造成的石油市場恐慌,如海灣戰爭、伊朗核危機等。
本輪國際石油熊市始於2014年中,當時布倫特原油價格在2014年的6月份115.19美元/桶,進入2016年1月,價格已經下跌到不足30美元。那麼這次油價大跌主要是哪方面原因引起的呢?各種數據顯示,當前的石油市場確實進入了一個供大於求的時期,供求失衡是油價下跌的關鍵因素。
美元加息火上澆油
美聯儲按照計劃加息的舉動推動美元走強,客觀上導致油價繼續下跌。一直以來,強勢美元都被視為原油和其他許多大宗商品價格疲軟背後的重要因素,因為這些商品都是以美元定價,美元升值會使得它們在使用其他貨幣的人面前顯得更加昂貴。
此外,商品並不能創造任何收益,這就意味著,在利率上漲的環境當中,商品作為投資選擇的吸引力也會大打折扣。
20世紀70年代,美國與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達成一項「不可動搖」的協議,雙方確定把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並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其他成員國的同意。
從此,美元的強弱始終影響著國際油價的走勢。作為石油的定價貨幣,美元升值意味著石油更加便宜;美元貶值意味著石油越來越昂貴。
❷ 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石油的價格
大家都明白,首先石油價格是受到國際石油的供求關系影響的,當然其中還有一些不斷變化的因素也共同影響著油價的漲跌,比如政治政策以及一些基本面。西遊本身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物質,所以石油本身就是非常稀有的,而供方也就會影響石油的價格,最開始的原油供給方主要是中東地區和俄羅斯,但是隨著技術的突破,美國也從消費者變成了供給者,這也讓石油的供需關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最後石油的價格也由美國,俄羅斯,OPEC共同決定來控制石油的價格和供給關系,目前因為疫情的原因也讓石油價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國際關系也對石油價格造成了一些影響。除此之外自然因素也會影響著原油價格,比如如果遭遇颶風的話,油價就會被迫上漲。
最後石油的價格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會達到一種相對比較穩定平衡的狀態,基本上是會很少出現暴漲暴跌的情況,即使出現了這種情況,也會因為各種因素的制約,讓石油價格快速的穩定下來。
❸ 如果美國攻打伊朗,會對世界石油帶來哪些影響
首先如果美國攻打伊朗,石油價格將會飛速上漲。石油產量也會急劇下滑,世界各國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石油供應商。就會造成國內的油價飛速上漲,而且也會影響國內的經濟穩定。更重要的是由於石油價格的飛速上漲也會使得產品的價格急劇上漲,這樣會使得各個國家出口量的急劇減少。
所以說現在美國和伊朗這兩個國家還是非常克制的,因為誰也負擔不起發生戰爭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因為由於現在全球化非常緊密的今天。這兩個國家發生戰爭影響的不僅僅是這兩個國家的人民,更重要的是全世界。所以說現在這兩個國家更多的是通過談判方式來解決,並不會採用軍事手段。
❹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石油工業發展怎麼樣
冷戰結束以後,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公司通過國際化經營,追求最大利潤,使世界范圍內投資、生產和銷售的無序競爭狀態加劇。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將更加明顯,人們會看到真正的全球企業、全球產品、全球營銷和全球市場。經濟全球化將進一步帶動市場國際化,其結果必然使競爭白熱化。
經濟全球化對於能源行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1)新的世界石油工業格局已現雛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企業兼並浪潮高漲,世界石油巨頭為應對國際油價的跌宕起伏,進一步壟斷國際石油市場,進行了大規模重組。西方石油巨頭重新組合後,資本規模大幅膨脹,其融資能力、技術實力、談判實力和市場壟斷能力進一步增強,極大地動搖了OPEC組織的石油生產霸主地位。隨著OPEC組織的影響力相對減弱,新的世界石油工業格局漸顯雛形,世界石油工業呈現出西方石油巨頭和發展中國家的產油國共同操縱的寡頭壟斷局面。由於勢均力敵,任何一方的行為都容易引起世界石油市場的劇烈波動,壟斷競爭日益加劇。
(2)國際石油市場競爭加劇,各國抓緊調整本國石油產業結構。
20世紀80年代後期,世界石化工業逐步形成了美、歐、亞三足鼎立的新格局。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競爭加劇。1995年後,由於全球各地一大批新建擴建的石化裝置在三年中集中投產,加上亞洲金融危機,使全球石化產品從總體上出現了供過於求的局面。然而,世界石油工業發展很不平衡,發達國家的石油工業已進入產業成熟期,正向上中下游協調發展、全球化經營、技術知識集約型產業的更高目標邁進,而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工業則初具規模,正處在由粗放走向集約、進入資本集約化經營的升級換代時期。目前,世界石油工業在世界性經濟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發展的推動下,進行的以資本集約向技術集約發展為特徵的新一輪石油產業結構調整,正向更深層次發展。發達國家及歐美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調整中走在前面,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經過亞洲金融危機打擊的國家也正在根據各自的國情加緊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石油產業升級換代的步伐。這些調整將使世界石油石化業在新世紀出現新變化。
(3)大型石油公司以優勢業務為主推進戰略結構調整。
世界石油石化工業的結構調整帶來的業務變化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是以埃克森美孚、殼牌、BP阿莫科為代表的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綜合性大石油公司,它們以巨大的跨國油氣資源儲量、高的油氣產量、強大的煉油能力和全球性的油品市場以及與煉油相配套的各具特色的石化產品生產能力一起成為全球或區域性石油石化業的中堅力量;另一類是以發展中國家、產油國為主的國家石油石化公司,它們以本國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石油石化業為主,積極向國際化經營發展,憑借其資源優勢和國家的支持成為國際石油石化工業的重要力量,其典型代表是委內瑞拉、沙特、中國等的石油石化公司;第三類是為提高競爭力放棄非核心業務的同時加強優勢業務領域,向大型專用和高附加值專業化學品公司的方向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專用化學品、精細化學品公司,諸如汽巴精化公司、ICI公司、羅姆哈斯公司、韋伯公司等;第四類是淡出傳統的以石油化工為基礎的化學工業,在保留少部分或大部分核心優勢石化品業務的同時,主體或部分向包括制葯、保健和營養品、農業和植物保護等業務在內、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以生物技術為基礎的生命科學領域轉移,諸如杜邦、道化學、巴斯夫、拜耳、羅納普朗克、赫斯特、孟山都等公司。
(4)聯合開發石油資源蔚然成風。
從世界范圍內看,各國都在實施資源的全球化配置,逐步形成國內國外兩個資源市場、長期安全穩定供應、合理利用的體系。不少國家在堅持對本國資源有效控制和主權、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引進外資,把合資經營、國外投資等方式作為石油工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印度、巴西、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等國家積極開發石油資源,吸引國內外投資。挪威、日本、英國、印度、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越來越廣泛地與國外石油公司進行合作開發。中東國家和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家為了使石油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也在頻頻向歐美大石油石化公司招手,以結成合資或合作夥伴關系。跨國大石油公司在這些聯合開發活動中,由於具備資金、技術實力,在世界石油市場中處於有利地位。它們正在把勘探開發的視角擴向深海地區,陸上領域除了繼續穩固中東、非洲、南美和亞太地區外,正在裏海擴大版圖。在抓石油資源的同時,各國更加重視石油儲備的建設,以降低國際石油市場油價動盪的風險。
(5)技術創新將推動石油石化業進一步升級換代。
當前石油石化業界在尋求新世紀進一步升級換代、再上新台階、求得迅速發展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已成為各石油石化公司主要推行的戰略之一。新世紀的技術創新已不僅僅是開發新產品和降低製造成本,而是向依靠新思路新技術、探索新途徑,不斷滿足未來挑戰需求的方向發展。它是一個從新思路新技術的產生,到產品設計、試制、生產、營銷和市場化的過程,也就是知識的創造、流通和應用的過程。展望21世紀,不同類型學科間的界限將趨於縮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將實現有機的交融。高新技術將加快向石化工業的滲透和結合,這一發展趨勢對石油石化工業技術的發展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改變著整個世界,全球化也改變著世界石油工業格局,改變著國際油價、石油市場的供需關系及國際石油合作等,並且這種變化將是長期的、深遠的。
❺ 世界油氣資源供給現狀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迫於美國的壓力,歐佩克國家增加了石油產量,使得世界石油供應基本保持穩中有升。中東地區、東歐和獨聯體地區是世界上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另外美洲地區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亞太地區的澳大利亞和非洲地區的利比亞的石油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在非歐佩克國家石油供應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增產狀況不會持續太久,未來決定世界油氣供應的還是歐佩克國家。隨著人類日益重視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因此世界各國天然氣的產量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需求量也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天然氣的產地主要在中東、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在未來的油氣供應地中,中東、俄羅斯、北非、中亞和美洲地區處於首要地位。
一、世界油氣資源供給現狀
1.石油產量
據統計(圖4-3),2002年全球石油產量為330213.5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產量333733.5萬噸減少了1.05%,其中歐佩克2002年的產量為126175.0萬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135170.0萬噸下降了6.65%,其中中東地區2002年產量估計值為97643.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04285.5萬噸下降了6.37%。西半球2000年產量估計值為85572.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85313.5萬噸增長了0.30%。東歐和前蘇聯2002年產量估計值為45692.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42109.5萬噸增長了8.51%。亞太地區2002年的產量估計值為36884.0萬噸,比2001年的實際產量36563.5萬噸增長了0.88%。非洲地區2002年的估計產量為34087.5萬噸,比2001年的實際產量34506.5萬噸減少了1.21%。西歐地區2002年的產量為30335.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30954.5萬噸減少了1.99%(梁剛,2003)。
圖4-32002年世界各地區石油產量(單位:萬噸)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02年東歐和獨聯體地區是世界上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其中俄羅斯產量已由2001年的第二位變為居世界第一位,沙烏地阿拉伯由2001年的第一位變為居世界石油產量的第二位(見表4-4)。2001年俄羅斯石油產量約為3.4億噸,出口2億噸。俄羅斯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西歐、美國及地中海沿岸國家。在歐佩克考慮是否減產、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時,俄羅斯總是開足馬力生產。俄羅斯增加石油出口,彌補了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不足,穩定了油價。但是俄羅斯躋身於世界產油國行列之首,企圖在世界石油市場攫取更多的份額的態勢,使歐佩克處於兩難處境:繼續實行減產保價政策,會失去世界石油市場份額,不減產則難以維持其理想油價。因此,歐佩克想獨自左右油價的狀況已經成為歷史。
表4-42002年底世界前25位主要國家石油產量和剩餘探明可采儲量
續表
(據梁剛,2003)
2.天然氣產量
據統計,2002年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為24981.15億立方米,比2001年的總產量增長了0.72%。就各大區而言,美洲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產區,2002年底產量達9265.45億立方米,比2001年底下降了0.15%;其次是東歐和前蘇聯,2002年底的產量為7160.07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了1.49%。除非洲和美洲外(非洲的產量比上年同期減少4.78%,美洲的產量僅比上年減少0.15%),世界各地區的天然氣產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反映出世界各國加快天然氣開發。從國家的角度來看,2002年底居世界天然氣產量前六位的國家是俄羅斯、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和挪威。2002年世界各大區天然氣產量見圖4-4,世界前25位天然氣生產國的產量見表4-4。由於天然氣是比石油和其他能源更為清潔的能源,而且其燃燒後產生的熱量也非常高,所以其消費量和應用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大。除發電、工業燃料、化工和民用外,也正在向交通動力方面發展,並將部分替代石油。而且天然氣是增長最快的能源,需求量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圖4-42002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產量(單位:億立方米)
二、世界油氣資源供需發展趨勢
1.世界石油資源供需狀況和發展趨勢
(1)世界石油供應狀況
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增加了十幾倍。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1年這段時間,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儲量變化不大,凈增量非常小,遠遠低於每年的開采量(圖4-5)。
圖4-5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近年來,通過採用更有效的勘探開發技術,應用提高採收率方法,越來越多的產油國的石油部門對外國投資開放,石油行業大多對其長期滿足世界需求的能力表示相當樂觀。但是隨著油氣的消費增加和石油勘探成本的增加,近年來石油的新增探明儲量的速度已不能滿足石油開采速度,石油的儲采比在逐年降低,其接替率越來越小,這說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長繼續超過其供應的增長,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如果世界對石油的消費量繼續持續增長,其價格在不遠的將來可能越來越高。據HIS能源集團估算,2000年「新油氣田出探井」(NFW)的數量增加了31%,達到了826口,而新發現的石油儲量卻減少了10%,為143億桶。HIS能源集團的報告指出,1991~2000年世界年平均產油量從6850萬桶/日增加到了7360萬桶/日,而同期剩餘石油儲量卻減少了9%(從1991年的12070億桶下降到2000年的11000億桶),世界石油儲采比從48(年)降至42年。其中中東地區的石油可采儲量可以繼續開采約86年。
但是,2002年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比2001年增加254.44億噸,主要是因為採用新工藝將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競爭力,因此加拿大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由於安哥拉在深海及超深海區眾多的石油發現,預計該國石油產量到2007年時將躍升至200萬桶/日。隨著深海石油項目的不斷開發,預計安哥拉石油產量將由目前的90萬桶/日翻番至2007~2008年的200萬桶/日,加上最近在超深海域又獲得石油發現,到2010年安哥拉石油生產能力可超過250萬桶/日。據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研究表明,由於國際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道達爾公司紛紛投資安哥拉海域深水項目,2003年安哥拉海域鑽井作業異常繁榮,也不斷有新的油氣發現。2002年底安哥拉已成為奈及利亞和利比亞之後的非洲第三大產油國,產量已超過埃及和阿爾及利亞,預計到2006年其石油產量將超過利比亞。
(2)世界石油需求狀況
BP《2003年世界能源統計評論》指出,2002年全球能源消費比上年增加2.6%,快於近10年平均1.4%的增長速度;世界石油生產能力超過需求;世界石油供應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趨勢。雖然有伊拉克戰爭以及委內瑞拉和奈及利亞的供應中斷,但是石油生產國依然能夠滿足消費國的需求,消費國無需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伊拉克戰爭期間,歐佩克利用它的近400萬桶/日的剩餘生產能力來保證市場供應。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僅比上年增加29萬桶/日,為7570萬桶/日。需求的增加主要來自中國,2002年中國的石油消費增加了5.8%(33.2萬桶/日)。全球石油供應為7390萬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0.7%(41.5萬桶/日)。其中,歐佩克石油產量為2820萬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6.4%(187萬桶/日)。非歐佩克石油產量比2001年增加了145萬桶/日,增加產量的國家主要有俄羅斯(增加64萬桶/日)、哈薩克(15萬桶/日)、加拿大(17萬桶/日)、安哥拉(16萬桶/日)和巴西(16萬桶/日)。在過去的3年裡,來自俄羅斯、裏海、大西洋深水盆地以及加拿大的石油產量合計已增加了330萬桶/日(增長了26.5%),到2007年還可能再增加500萬桶/日。
(3)發展趨勢
國際能源機構(IEA)在近日發布的最新的油品市場報告中,預測了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情況。據估計,2004年全球市場對油品的需求將增加100萬桶/天,而來自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供應及歐佩克國家天然氣液體產品(NGL)的增長為174萬桶/天。IEA預測,在一些經濟增長較為顯著的地區2004年油品需求增長將比較強勁。2004年美國經濟將出現較大程度的恢復,同時將帶動油品需求的快速增長,2004年美國新增油品需求將達到34萬桶/天,占據全球油品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2001年美國石油凈進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占石油總需求量的55%,預計2025年將達到68%。成品油進口量占石油進口量的比例將從2001年的15%增加到2025年的34%。在非經合組織國家中,中國對石油需求量較大,預計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國需進口的原油分別為1億噸、1.3億噸和1.6億噸。
雖然IEA預測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的增長率將與今年相同,但這兩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長受到了一些日常因素的影響,如日本核電站的停運使得日本的石油需求出現快速上升,美國天然氣價格的高漲使部分使用天然氣的用戶改而用石油,伊拉克戰爭使得非經合組織國家提前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等,這些異常的因素都促使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出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IEA對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增長的預測建立在以下基礎之上:全球氣候恢復正常、全球經濟出現階段性恢復、較低的原油和天然氣平均價格、日本核電反應器投入運行等。因此,在剔除了2003年的幾個異常因素影響外,2004年全球油品市場需求增長從油品市場內在的運行機制來說顯得更為強勁。2004年來自非歐佩克國家石油出口的增長要比全球油品市場需求的增長多出70萬桶/天,這就要求歐佩克國家在2004年繼續削減石油產量,這將是歐佩克連續第五年對石油產量進行削減。據預測,2004年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將在今年增加111萬桶/天的基礎上繼續增加132萬桶/天,其中一些成熟的石油開采區,如北海、俄羅斯和北美將繼續通過增加鑽井數和運用新技術小幅增加石油產量,而美國的墨西哥海灣、北海、拉美和西非的深水油氣產量在2004年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2.世界天然氣供需狀況和發展趨勢
(1)天然氣供應狀況
2000年世界天然氣出口量比1999年增長了8.6%,達5262.7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出口量為3893.1億立方米,液化氣(以下簡稱LNG)出口量為369.6億立方米。2000年世界管道天然氣的5大出口國是俄羅斯、加拿大、挪威、荷蘭和阿爾及利亞,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90.7%。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出口國,佔世界管道氣出口量的33.5%。5大進口國是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和荷蘭,2000年其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70.9%。2000年LNG出口量比1999年增長10.3%。世界5大LNG出口國是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卡達和澳大利亞,其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78.3%。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LNG出口國,佔世界LNG總出口量的78.3%。LNG的主要進口國是日本、韓國和法國。2002年世界天然氣總出口量為5813.4億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氣出口量達4313.5億立方米,LNG出口量達1499.9億立方米(劉增潔,2002)。
另據上海天然氣項目籌備組提供的世界LNG供需狀況表明:截至1999年,世界LNG出口國主要有11個,天然氣的液化能力為1490億立方米/年,約11040萬噸。亞太地區4個LNG出口國分別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汶萊;非洲和中東地區5個LNG出口國分別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阿布扎比和卡達,其餘2個LNG出口國是美國和特立尼達-多巴哥。特立尼達-多巴哥和奈及利亞於1999年加入LNG出口國行列。1999年,特立尼達-多巴哥的大西洋LNG公司向美國和西班牙共出口了20.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奈及利亞的LNG公司向歐洲供應了7.4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同年6月,卡達的第二個天然氣液化廠(拉斯拉凡LNG工廠)投入生產,1999年卡達共出口了81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佔世界LNG貿易量的6.5%,其他主要的LNG出口國所佔的份額分別是印尼佔31.2%,阿爾及利亞佔20.7%,馬來西亞佔16.5%。
天然氣的產地主要在中東、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在未來的油氣供應地中,中東、俄羅斯、北非、中亞和美洲地區處於首要地位,具有非常重大的地緣戰略意義。
(2)天然氣需求狀況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進口國。隨著經濟大發展,美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會不斷擴大。世界上LNG進口國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等地區的少數幾個國家。亞洲地區LNG進口國主要是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歐洲LNG的進口國主要是法國、土耳其、比利時、西班牙和義大利,另加上美國,共九個LNG進口國。世界上列在前三位的LNG進口大國分別是日本、韓國和法國。1999年的進口份額分別佔世界LNG出口總量的55.8%、14.1%和8.3%。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和中國台灣省LNG進口所佔的比例有所增加,1999年中國台灣省LNG進口比例增加到4.3%。(劉增潔,2002)
1999年,亞洲的LNG進口量比去年增加了62億立方米,達922億立方米,從而顯示出日本尤其是韓國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這兩國的LNG進口量分別比去年上升4.4%和22.4%,美國的LNG進口量也幾乎比去年翻一倍,達46億立方米。盡管美國LNG的進口量有所增加,但國內總的天然氣消費中LNG所佔比例不大,預計以後十年美國LNG進口量不會有大的增加。
亞洲地區部分國家正在籌劃LNG項目。新加坡正考慮進口LNG,計劃投資5億美元建設LNG接收終端,使能源來源多樣化;泰國與阿曼簽訂了LNG購買合同,要求2003年開始供應天然氣;印度正計劃在沿海地區建設十二個LNG接收終端,把天然氣作為發電廠長期使用的燃料。盡管印度目前的化肥用氣是天然氣主要需求之一,但天然氣發電將成為天然氣消費的主要領域;中國也已決定在東南沿海地區適量引進LNG,並明確先在廣東省進行試點,LNG接收終端計劃建於珠江口海岸深圳市大鵬灣內的秤頭角鎮,分兩期建設,一期LNG進口量為300萬噸/年,兩期增加200萬噸/年,總進口規模達到500萬噸/年。
2002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增加了2.8%,美國增加了3.9%,亞太非經合組織國家增加了7%。天然氣消費的增長超過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增長,天然氣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24%,與煤炭相當。
(3)發展趨勢
出於環境保護的需要,各國都積極鼓勵天然氣生產和消費,為天然氣市場的擴大提供了機會。同時為應付國際油價波動頻繁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增大。據EIA等分析,世界各地區在2010年對天然氣的需求有較大增長(圖4-6)。未來天然氣主要消費國為美國、中國。
圖4-62010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需求情況(單位:億立方英尺)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管理中心(EIA)、阿瑟德里特公司(ADL)CIS:獨聯體
1)美國:根據美國能源部信息局預測,到2025年美國的天然氣需求量將增長54%,美國國內的天然氣供應將日益依靠國內新的大型天然氣建設項目。美國國內天然氣增加供應將主要依靠兩種資源:一種是非傳統儲備(緻密砂層、煤層甲烷和頁岩等),另一種是阿拉斯加管輸天然氣(供應其它48個州)。非傳統天然氣總產量將從2001年的5.4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9.5萬億立方英尺,同時阿拉斯加天然氣產量將從0.4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6萬億立方英尺。美國天然氣進口量將從2001年的3.6萬億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7.8萬億立方英尺。
2)亞太地區:到2010年,預計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為3110億立方英尺。因中國和印度顯示出較大的天然氣市場,2010年亞太地區天然氣需求量將是1999年的兩倍以上。2000年到2010年間,預計亞太地區的天然氣需求量分別是:2000年為310億立方英尺,2005年為450億立方英尺,2010年為580億立方英尺。今後10年,在上海等地區能源需求的推動下,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量將會很大。預計2010年,中國天然氣需求量為1.25億噸油當量左右。據此預測的天然氣需求量與本國今後潛在的、可生產的天然氣產量相比還有缺口(圖4-7)。這部分的缺口,需要進口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彌補。
圖4-7中國的天然氣供需狀況和潛力
據產業預測、阿瑟德里特公司(ADL)等
❻ 影響石油的有哪些因素啊
影響石油的八大因素:
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
舉例;總統大選、高層領導人突然去世或者辭職、戰爭。石油庫存變化
庫存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一個緩沖,對穩定油價有積極作用。OECD的庫存水平已經成為國際油價的指示器,並且商業庫存對石油價格的影響要明顯強於常規庫存。當期貨價格遠高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增加商業庫存,刺激現貨價格上漲,期貨現貨價差減小;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減少商業庫存,現貨價格下降,與期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
舉例;每周三美元是有庫存變。OPEC和國際能源署(IEA)的市場干預
OPEC控制著全球剩餘石油產能的絕大部分,IEA則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他們能在短時期內改變市場供求格局,從而改變人們對石油價格走勢的預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產保價和降價保產。IEA的26個成員國共同控制著大量石油庫存以應付緊急情況。
舉例、兩個組織的講話、政策、增加或者減少產量。國際資本市場資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特徵是期貨市場的影響顯著增強,目前已經形成了由期貨市場向現貨市場傳導的價格形成機制。盡管國際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不是油價上漲的誘發因素,但由於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機會缺乏,大量資金進入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原油市場,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國際油價,並使其嚴重偏離基本面。
舉例;地區國家的投資趨勢、跟政治跟利率有直接關系匯率變動
相關研究表明,石油價格變動和美元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存在弱相關,由於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標價的石油產品的實際收入下降,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維持原油高價作為應對措施。
舉例;石油交易多數還是以美元結算、美元跟非美貨幣匯率會影響石油價格。異常氣候
歐美許多國家用石油作為取暖的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的價格變化。另外,異常的天氣可能會對石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油價。
舉例;供求關系利率變動
在標准不可再生資源模型中,利率的上升會導致未來開采價值相對現在開采價值減少,因此會使得開采路徑凸向現在而遠離未來。高利率會減少資本投資,導致較小的初始開采規模;高利率也會提高替代技術的資本成本,導致開采速度下降。
舉例;世界主要經濟體國家利率變動 美國 中國 歐洲央行稅收政策
政府幹預會使得市場消耗曲線凸向現在或未來。跨時期石油開采模式的稅收效應依賴於稅收隨時間變化的現值。例如,稅收現值隨時間減少會改變開采順序的決策。和不征稅相比,稅收最終還是會減少任意時點上的凈收益,也就減少了相應時期開採的積極性。而且稅收會降低新發現儲量的投資回報。
舉例;石油出口進口稅率、石油組織對出口原油的稅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