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油價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是雙向的。油價下降,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很小;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很大,油價下降同樣會影響到其他行業。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原油價格與我國經濟的關系。
油價下降會利好石油開採行業。
石油是國民經濟重要組成。全球油氣市場規模近7萬億美元。我國是世界第一油氣大國。而我國的石油生產主要以石油開采為主,原油占我國原油產量的60%左右。隨著我國石油消費結構由原來的油氣消費為主逐步向常規油氣和非常規油氣發展。而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稀缺性等特點,其勘探開發碼者難度較大、技術要求較高、成本相對較高、見效較慢、見效慢,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油氣開采企業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基本處於壟斷地位,因此價格調整對其影響較小。油價下降後對石油開採行業具有較大沖擊作用,利好石油開採行業發展。
Ⅱ 石油行業發展前景
全球的石油化工工業產品銷售額可達每年2.9萬億美元,遠高於全球市場上的石油銷售額,而且雖然需求量高度集中在成熟的市場,但在新興經濟體中也得到了強勁的增長,石油化工市場已真正實現了全球化(非洲的情況可能是個例外,那裡的需求量僅僅佔全球需求量的3%)。石油化工產品已成為工業與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無法替代的組成部分,直接產品有塑料包裝袋、農用化學品、塗料,這些產品占化工產品總量的80%以上。一些尚未被人們熟悉的產品有飛機製造(10%)、房屋用品(20%)、制葯設備(30%)。化工產品的用途日益廣泛是新興經濟體的關鍵因素,從基礎建設到工業包裝、消費者產品領域都得到了發展。乙烯本身的直接應用並不多(如在西班牙,人們將乙烯用於西紅柿的催熟,但應用得並不廣泛)。同樣,乙烯也有許多衍生物,如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和纖維(聚對苯二酸鹽和聚醋)。在美國,約70%的終端利用是非耐用產品,包括管材、汽車部件和電器部件。許多廣泛的用途都集中在基本經濟活動上,如包裝業與建築業。石油化工工業與GDP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不同的產品與區域之間的GDP變化主要取決於它們的成熟程度。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在中國與東南亞所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已經導致亞洲(日本除外)乙烯的需求量增長率高達75%,世界其他地區的增長率則僅為3.2%。隨著GDP構成的多重性,這種增加可以擴大在整體經濟增長中這些變化的影響程度,進而導致庫存物資的大規模流通,對於可儲存的下游產品來說,這種特徵更加突出。暫時的短缺對價格的影響更大,涉及消費者與儲備供應兩個方面,由於較高的利潤會刺激較高的工業發展,對此,生產與供應就會表現出某些靈活性。然而,更難保證的就是那些潛在的需求中任何額外的增加而不是暫時的供給中斷,原因在於國際制裁與消費主流中的長期交付期,以及新增的產能。
過多的利潤會促使過度投資,幾乎與此同時發生的是生產能力過剩與利潤的大幅度下跌。即使在過去的10年中出現了一些合並,乙烯工業依然保持著相對的分散性,對任何天然氣市場機遇的限制都會導致由減產引起的投資減少。由於高密度資本的投入與大量石油化工產品與市場的高度融合,獲利的生產者感到有必要繼續生產,即使他們已經受到損失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們要穩定價格,或者在出現一個循環的低迷時期,生產者也會努力保住自己的領先地位。石油化工工業的極速增長,曾經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工業化國家中。對於當代的石油化工工業來說,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需求的增長與現有的生產能力之間的失衡,這與需求增長或生產的價格優勢嚴重脫節有關。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生產能力再次增加,開始開采大量便宜的天然氣,而歐洲人則致力於將石腦油作為滿足當地需求的最便宜資源。這兩種方式現已無人採納,新興的市場既可滿足需求也可供給充足的生產原料,這可以體現競爭優勢。這種失衡的解決可能會使這些生產者感到痛苦,但卻可為那些善於把握的人們提供重要機遇。
影響需求、供給、利潤和價格的原因是什麼?石油化工生產能力的新浪潮還有空間嗎?如果沒有,會有贏家嗎?或者僅剩輸家?正是它的重要性,使得乙烯工業顯得極其有效------它是整個石油化工工業關鍵的驅動力的標志。
Ⅲ 沙特重新成為中國最大石油供應國,這將對相關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能夠保證中國石油來源的穩定,同時物禪也能讓沙特有著穩敏螞喊定的利潤收入,除此之外,也能夠讓沙特和中國之間加強穩定的貿易關系。
由於中國和沙特之間關系一直非常的緊密,這使得沙特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的發展,因為如果能夠拿下中國這個石油大客戶,那麼沙特的利益必然會實現最大化。
一、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能夠保證中國石油來源穩定。
我國的石油資源主要依賴進口,而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之後,必然能夠給中國的石油供應提供非常多的保障。因為一旦失去橋野中國這樣一個石油大用戶,那麼必然會給沙特帶來極大的損害,甚至有可能會為了保住中國這個石油用戶,沙特會選擇給中國一個很實惠的價錢。
Ⅳ 石油上漲對股市的影響是什麼
石油上漲對股市最大影響是給航空、交通運輸和物流行業帶來利空,而這些行業往往是整個股市佔據指數權重比較大的一批。對此,石油的上漲往往對股市的影響是利空。事物都有兩面性,對於石油出口國而言,石油的上漲往往對他們的股市來說是利好,股市有望實現持續性地上漲。
石油上漲影響股市往往都是間接的,它給石油消費者帶來的就是購買石油的成本提高。當前全球現有的石油需求大約為每天一億桶左右,如果每桶石油價格上漲10美元,那麼就意味著全球的石油進口國就要在石油的花費上每天增加10億美元。對此,這就影響到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而股市往往就是經濟的晴雨表,經濟發展受限了,那麼相對應的股市也就缺乏了繼續向上的動力,經濟上出現了明顯的滯漲格局。不可否認的是,石油的上漲往往還會帶動社會通脹水平的增加,所以央行在制定相關政策的時候會選擇加息,這進一步影響到了股市的上漲。
(4)放開石油市場有什麼後果擴展閱讀:
原油價上漲對石油股影響:
原油價格上漲利好石油股,因此石油股可能會被炒作,股價會被拉高。原因是:
1、原油屬於不可再生能源,因原油需求大,因此原油短期供給少,而原油漲價那麼意味著石油類的上市公司成本增加,利潤也會跟隨增加。
2、原油是世界經濟的血液,經濟發展離不開原油,這幾年美國一直攻打中東地區主要也是因為石油戰爭,比如說拜登上台後下令空襲敘利亞,因此在2021年2月份時,石油股上漲過一段時間。
原油價格上漲,對股價雖然利好,但由於我國大多數石油股屬於大盤股,大盤股由於盤子太大,所以拉升一隻股票需要很大的資金成本,即便利好也很難出現漲停的情形。因此當原油價格上漲時,投資者購買一些小盤的石油股,這樣盈利機會更大。
原油交易時間:
原油在不同市場上,其交易時間不同,在國內市場上,原油交易時間被分為白盤和夜盤。白盤交易時間為每周周一至周五的09:00到10:15、10:30到11:30和13:30到15:00;夜盤交易時間為每周一到周五21:00-次日02:30,法定節假日除外。
在美國紐約期貨交易所的交易時間段如下:
交易所交易時間段,周一至周五,美國東部時間10:00到14:30,而北京時間顯示為周一至周五的23:00到3:30,節假日除外。
電子盤交易時間段,周一至周四,美國東部時間15:15到次日9:00,而北京時間顯示為周二至周五的4:15到22:00;周日,美國東部時間19:00到周一9:00,而北京時間為周一8:00到22:00。
除此之外,原油交易規則與A股交易規則存在一些不同,原油採取雙向交易、實行T+0交易方式,其杠桿性較高。
Ⅳ 石油緊缺給社會帶來的後果有哪些
1、石油緊缺導致了生活必須的液化石油氣、天然氣價格飛漲,對人民生活造成影響,特別是對貧困家庭,低收入者更是雪上加霜。
2,導致交通運輸成本加大,物價上漲,成本加大將會轉嫁給消費者。
3,石油是政府的壟斷行業,政府應當使用宏觀調控政策,減少石油緊缺所帶來的影響。
Ⅵ 如果石油管理不再是國有化,而是私有化將會怎樣
如果石油私有化,最可能的就是國內富豪們大量資金湧入石油行業,資本家的的本性是利益最大化!國內貧富差距會更大!
Ⅶ 誰能告訴我中國政府堅持扶持油價的原因
中國國內油價的調整不僅嚴重滯後於國際市場的變化,而且政府出於經濟與社會等目標的考慮,往往將國內成品油價格確定在國際市場價格水平之下。
因此,盡管現在國際石油價格持續飆升,但國內成品油基準價仍是發改委2007年底確定的,並沒有跟隨國際市場的油價走勢。所以,油價放開或接軌在相當意義上意味著油價的大幅度提高。
但是,政府的價格管制並沒有贏來掌聲一片,反而導致油企、下游的消費者等各方利益受損,相關各方怨聲載道。對石油企業來說,國內市場油價倒掛致使煉油板塊業務出現較大虧損,煉的越多,虧的越大。
當此時刻,煉油企業將採取少煉或者不煉等可能的措施來避免財務上的損失。而嚴格的價格管制在客觀上助長了石油壟斷企業以增加出口油品、減少市場供應的辦法,來抵消價格管制導致的虧損或者逼迫政府調高成品油定價。
為彌補國有油企的虧損,中央政府分別在2006、2007年和2008年一季度,為中石化提供補貼50億元、49億元、74億元。政府對油企的補貼被後者視為對其履行社會責任是必要的,但卻不足以彌補其損失,而在社會大眾看來,因為他們享有壟斷地位,這種補貼是不公的。
短期內,終端的石油消費者可以享受到因價格管制而生產的低價石油,但長期來看,政府管制帶給其他企業和個體消費者就不一定是福音。當價差拉大,油企擴大石油出口,煉油企業減少煉油或者選擇休煉,加油站選擇惜售,市場上油品供應不足,導致2003年以來頻頻發生油慌,終端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生產和生活因而大受影響。
從區域的角度看,長期以來,中國大部分油氣資源需從中西部的生產區域流向油氣消費中心的東部地區,中西部的能源支撐了東部的經濟起飛,但政府管制下的低油氣價格等於是變相地補貼了東部,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從企業的角度看,因為高耗能產業消耗更多的油氣資源,政府財政給予石化企業的補貼,實際上更多地流向了高耗能產業。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由於實際生活中富人往往要比窮人消耗更多的油氣資源,政府的價格管制和財政補貼等於是公共財政分配向富人的傾斜,客觀上更不利於弱勢群體。分配和受益的不均加劇了不同區域、行業、企業和個人的不平等感。
除上述弊端外,在國際油價節節攀升,國內外成品油價差不斷拉大的背景下,政府對成品油的價格管制也導致越來越大的外部性或者弊端。
嚴格的價格管制使得國內的需求和油價的飈漲陷入惡性循環。一方面,中國的石油需求並非世界油價上漲的決定性因素,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成為國際油價上漲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因為政府的價格管制以及石油補貼,油價的上漲無法順利傳遞到終端消費者,價格並未對中國過快增長的石油消費有效發揮遏製作用。
2000年至2006年期間,中國國內石油消費年均增長60%。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進而為石油價格的上升推波助瀾。
此外,嚴格的價格管制也產生了巨大的環境方面的外部性。如下所述,政府的財政補貼實際上更多地最終流向高耗能企業。不受節制的能源消費導致提高能效的努力大打折扣,二氧化碳等廢氣物的排放有增無減,減排溫室氣體及遏制環境污染惡化的難度加大。
由此造成的後果是:價格管制的越嚴,補貼的越多,環境污染更加嚴重,節能減排越發困難重重。
對中國政府來說,盡管短期內價格管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抑制通貨膨脹的目標,但政府遠非價格管制的贏家。除了須付出上述的環境和低能效的高成本外,政府對油氣資源的補貼隨著油價的飈漲而不堪負荷。
政府為有效實施價格管制和補貼,也須付出龐大的行政執行和監督成本。因為價格管制而導致遲滯的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市場機制難以有效地發揮其內在的調節杠桿機制,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難以建立。
因價格失真,宏觀經濟背景下的投資項目調控難以擺脫「投資壓制-反彈」的循環局面。價格管制下的低價能源要素,也不利於企業為提高競爭力的技術創新。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既然政府的價格管製造成諸多方面的巨大的外部性,是否意味著政府的有形之手將迅速撤出,石油價格的接軌指日可待呢?實際上,中國政府在此一問題上正面臨著諸多的兩難選擇。
中國政府的兩難一在於接軌時機選擇上的矛盾。政府顯然在這方面應該汲取深刻教訓。在國際油價走低的時候,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方面臨的經濟壓力小,缺乏動力去推動油價接軌。
在國際油價低迷而導致發改委制定的國內油價高於國際油價時,因為危及自身利益,石油壟斷企業甚至反對此種改革。但是,何為低油價?當2005年油價在30至40美元徘徊之時,同樣有人認為油價太高了,不適宜油價接軌。或許政府應該吸取的教訓是:政策的推行很難甚至不可能找到一個最好的時機,只能選擇一個相對適當的時間點。
顯然,今天中國面臨的實際與上述情形正好相反,那就是:油價接軌與持續上升的通脹壓力之間的內在矛盾。在國際油價不斷高企的同時,中國的物價指數也在攀升。
盡管政府管制下的國內成品油價格暫時成了一道保護閥,但隨著國際油價節節攀高,國內外油價落差加大,承受這種價差的政府和石油公司的負擔也越來越難以為繼,其所產生的外部性也隨之放大。
但另一方面,石油價格接軌意味著價格的大幅度上揚,此種上漲必然增加當前的通脹壓力,這與當前國家宏觀調控的「雙防」目標明顯相悖,社會各方面的承受力也將經受嚴峻考驗。
這樣的矛盾是考慮當前價格是否接軌的最重要考量,諸多的論述都談及這一點。但這一因素並未解答油價接軌為什麼長期沒有實現,特別是在經濟形勢較健康的時期。
長期以來,油價管制未得以放鬆的重要原因在於矛盾之二,即油價接軌與產業競爭力,尤其是與汽車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低廉的煤、油、水、電等資源類產品是吸引大量外資和構成中國產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油價的上漲不僅將增加交通運輸行業和計程車運營行業的成本壓力,引起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揚,而且將影響諸多以石油衍生品為材料的工農業如化肥、乙烯、塑料等行業的生產成本。
在當前世界經濟放緩的情勢下,產品成本的上升無疑將加劇吃緊的出口形勢,也損害農民的利益,傷害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油價的接軌有可能沉重打擊正在發展中的中國的汽車夢(特別是像廣州市做著東方底特律汽車夢的城市),中國以「汽車產業興國」的夢想就可能延遲甚至破滅。
其三在於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矛盾。中國現有的石油市場是一種寡頭壟斷格局,經由這種格局,政府對油價的管製成為可能。但國有油企的寡頭壟斷地位一直受到中國社會的批詬,在這一市場下,民營資本的力量因為政策限制而難以成長。
油價放開後,既有的壟斷格局將更加強化,政府因為喪失油價這一利器而更加難以通過國企實現其政策目標。然而,打破壟斷,又與政府扶植中國式跨國企業的工業政策目標以及國家對戰略性資源的控制需要相抵觸。
中國政府的兩難源自政策目標的多元化,如何在這些多元的目標間進行取捨,既考驗政府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又需要做恰當的准備,因為油價接軌並不意味著政府簡單地撒手不管。但在當前情況下,油價接軌的時機顯然很不成熟,政府也遠未准備好。
簡單地說,此時接軌除了勢必加劇當前「超八」的通脹壓力,而且因為石油市場的建設遠未到位。就當前的主要矛盾來說,僅佔GDP0.2%的燃油補貼上尚不足於對政府財政造成多大的困難;而且政府在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矛盾在當前並不是最突出的。不過中長期來看,油價接軌卻是必然,中國政府應該及早准備。 (陳紹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