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恐龍為什麼變石油
擴展閱讀
雲南的電子產品哪裡買 2025-01-23 09:02:18

恐龍為什麼變石油

發布時間: 2024-04-21 11:07:00

① 為什麼有的恐龍變成了石油有的變成了化石

這個是涉及到地理學的知識了,還關於一些科學解說五行陰陽,純陰純陽之說。這些在盜墓小說里都有過表述,具體還要看陰陽五行知識。

② 石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為何地球上有那麼多的石油

引言:人們都知道石油是一個很重要的能源,而且石油的用途是非常廣泛的,但是石油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石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為何地球上會有那麼多石油呢?

③ 石油真的是恐龍變的嗎

石油的確是史前生物的遺骸形成的,科學家已經考證,但是應該不會是空了的,他應該是比恐龍更早更原始的一些為小生物形成的。時間分布不符合。。

④ 據說石油是跟恐龍有關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非常寶貴的礦產。石油是由碳(c)、氫(H)和少量的氧(O)、硫(S)、氮(N)等元素構成的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

人類對於石油生成的認識,是在勘探和開採石油礦藏的實踐中逐步加深的。從18世紀70年代到現在,人們對石油生成問題,先後提出了幾十種假說。按照生成石油的物質的不同,可以把許多種假說歸納為兩大學派,即無機生成學派和有機生成學派。無機學派認為石油是無機物變成的。有機學派則認為石油是有機物變成的,即由動物和植物的屍體在適當的環境下變成的。長期以來;兩大學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無機學派曾盛行一時,到了20世紀以來,有機學派則佔了優勢。目前,大體上可以說生成石油的物質既有動物也有植物;而以低等微體動、植物為主。生成石油的環境既可以是海相沉積,即石油是在海洋環境下的沉積物中生成的,也可以是陸相沉積,就是在陸地上湖泊環境下的沉積物中生成石油。

石油的生成過程大體是:生成石油的原始材料是有機物質,這種有機物質既有陸生的,也有水生的。既包括動物,也包括植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低等生物為主。有機物質同泥砂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或湖泊中沉積下來,形成了淤泥,稱為有機淤泥。這種有機淤泥被新的沉積物覆蓋,造成了氧氣不能自由進入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的不斷沉降,沉積物的不斷加厚,有機淤泥的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地增大。同時在細菌、壓力、溫度和其他因素不斷的作用下,處在還原環境中的有機物逐漸地變成石油。這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變化過程,一直持續到有機淤泥經過壓實和固結作用而變成沉積岩石,形成石油岩層。在時間上往往是經過了數百萬年。

⑤ 恐龍是形成石油的主要來源嗎

目前科學界沒有定論!但肯定不是恐龍!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石油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⑥ 一隻成年霸王龍死後能變成多少桶原油

霸王龍無法變成原油,霸王龍生活在恐龍時代末期,不足一億年,地質埋藏深度和壓力時間都不足。石油大部分是遠古海洋生物遺骸被地質變動埋藏擠壓腐化而來,一般六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到兩億年前侏羅紀時代之間的海洋和近海生物遺骸居多。換一個熟悉的畫面:當一頭鯨死去,它的屍體會落入洋底最深處,滋養一大批的腐食者和分解者。一代代的腐食動物和分解者生長和死去,最後轉變為洋底軟泥里的分散有機質,成為未來的生烴母質。霸王龍又稱雷克斯暴龍,體長最長能達到15米,身高最高能達到6米,重量最多能達到15噸。相比之下,如今的大象最高也不過4.5米,體重至多也只有10噸。因為霸王龍高大的身形和殘暴的外貌,所以其名字在古希臘語中譯為「殘暴的蜥蜴王」。

⑦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來源卻一直眾說紛紜。最流行的是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兩種學說。

其實仔細想一下,石油是化石變得,有點離奇,中東那邊那麼大的油田,往往都幾十公里長寬高,那要多少恐龍和森林才能堆在一起,才能變成啊,難道恐龍會自己聚在一起,等著小新星來撞擊地球,就為了若干年後,為人類的幾次工業革命提供燃料?? 恐龍覺悟有這么高嘛?

我們先看一下石油成因的假說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腳著自己腎要補對自己長度、蒔間不太滿意的朋友,看faa後跟數086的湓,有圈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油田開采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油田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石油峰值論」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用來估算美國石油儲量的方法與科學沒有半點關系。他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總量是有限的。

他還承認在他發表石油峰值論之前,事先把論文送給某位英美石油巨頭的董事長過目,這位董事長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美國當時最具權威的石油儲量專家,他當時預計美國石油儲量就有4000億桶,而且不斷調高預期) 「高估」石油儲量的觀點分庭抗禮。

石油

如果威克斯理論成為主流,石油巨頭們如何維持甚至拉高油價呢?

哈伯特心領神會,隨即提出美國儲量只有1500-2000億桶,而全球石油終極儲量只有1.25萬億桶,在1970年將達到開采峰值。而石油在廣泛使用半個多世紀後,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全球原油儲量仍有1.8-2.2萬億桶。

蘇聯人對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

早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他們的結論是,美國人所稱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儲量也不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非常有限,事實是世界上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多。1956年,宣布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系,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

如果蘇聯人是對的,那麼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地球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蘇聯在西方科學家認為是晶基地質不毛之地的第聶伯-頓涅茨盆地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那裡一共鑽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業開采價值,成功率高達60%(美國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裡發現的油田面積可以與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戰時期,蘇聯科學家將自己的理論和經驗作為國家高級機密。美國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國大肆搶占石油資源的同時,蘇聯人卻在埋頭苦幹,在號稱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勘探出11個大油田和1個超級油田,使蘇聯在198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