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印度侵佔部分西藏領土,那地方有沒石油,也沒有戰略價值。
怎麼可能沒有戰略價值?西藏的物產真的是極其豐饒啊,而且作為西南的門戶西藏直接關系著中國腹地的安危。況且西藏農業有悠久的歷史,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 ,利用當地復雜 多樣的氣候條件培育了種類繁多的作物品種。在西藏除高原寒帶季風乾旱氣候類型地區不能 種植作物外,其餘地區的河谷地帶均有作物種植,且喜溫、喜涼、喜濕和耐旱等不同生態型 作物種類齊全。據統計,西藏作物有30多個品種。在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內,種植有 水稻、玉米、雞爪谷、甘薯、大豆、綠豆、高粱、油菜、花生、甘蔗、煙草、芝麻等多種喜 溫作物和茶樹、柑桔、油桐、油茶等亞熱帶經濟林木,以及各種喜溫的瓜類(南 瓜、冬瓜、西瓜)和蔬菜(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等。在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半干 旱氣候區,適宜種植冬青稞、冬小麥、春小麥、春青稞、豌豆、蠶豆、馬鈴薯、油菜、甜菜 等喜涼作物和蘋果、梨、桃、杏、葡萄、石榴、核桃等果樹,以及甘藍(蓮花白、包心菜) 、大白菜、油菜、菠菜、蘿卜、胡蘿卜、芹菜、萵筍、大蔥、大蒜、韭菜 等喜涼的蔬菜。在高原季風亞寒帶氣候區,選擇優良的小氣候環境,種植有早熟的青稞、油菜、圓根、蘿卜等作物。
喜涼作物單產高、個體大、品質優:
西藏大部分地區光照強,白晝溫度 相對高、降水最集 中的季節又多為植物旺盛生長的季節,不像地中海氣候那樣,冬春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光 、溫、水極不協調,氣候資源難於發揮生產潛力。西藏地區光、溫、水同季,配合協調,作 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西藏夏季氣溫較低,作物各發育階段無 抑制性高溫影響,光合作用日進程無"午睡"現象,光合作用 強,有機物累積多,有利於種子植物形成大穗、增加千粒重和塊根、塊莖植物貯藏器官的發 育,為高產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西藏一般作物貯藏器官(種子、塊根、塊莖)特別發達,單株生產力高。如小麥、青稞 通常每穗達40粒~50粒以上,千粒重40克~55克,單穗重13克~25克以上;油菜籽千粒重4 克~6克,每株 產量10克~20克;蠶豆千粒重1000克~1500克等等,這些紀錄都比我國農業比較發達的東部 地區高。
就西藏戰略價值而言,西藏位於印度和尼泊爾北部的世界最高的高原上,因此被稱作「世界屋脊」,面積為123萬平方公里。巨大的國土面積、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使得它天然兼具進攻與防禦的雙重軍事價值:它是中國西部的天然屏障、是阻止同印度發生沖突的巨大「緩沖地帶」;中國在青藏高原上的軍事部署猶如一把懸於新德里頭上的利劍——中國只需在這一帶部署廉價的短程導彈即可將印度夢寐以求的、昂貴的戰略導彈的軍事部署化為無形。
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這幾條江是國際河流,不歸中國一國所有.世界上國際河流很多(如流經7國的亞馬遜河,流經9國的尼羅河) ,大的國際河流就有214條,涉及50多個國家,涉及全世界47%的土地和40%的人口。國際河流的用水分水矛盾,往往是國際沖突的導火線。雅魯藏布江發源於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麓,進入印度後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再經孟加拉國與恆河會合,注入印度洋。瀾滄江發源青海唐古拉山北麓,經雲南流入緬甸,稱湄公河,然後經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流入南海。怒江發源於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南麓,經雲南進入緬甸,然後流入印度洋。經濟發展對水資源日益迫切的需求,將使青藏高原成為我國和周邊國家外交的一個重要籌碼;如果能在雅魯藏布江興建水利設施,那麼在未來一旦我們和周邊相關國家發生戰爭,我們就可以輕易切斷他們的生命線,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② 山區、高原等地質條件 是否存在有石油的可能啊
都可以存在石油......至於山區不存在石油就是
扯淡
了.....
③ 青藏高原有沒有石油
根據地質理論對青藏高原的地質條件進行分析,青藏高原具有產生大油田的條件,青藏高原是中國內地目前最好的、最具有前景的石油開發新區。目前的工作也只是進行到『地質預查、普查、詳查、勘探、開發』等幾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所以青藏高原到底有沒有石油、有多少石油現在還不能確定。」
④ 黃土高原是海洋那下面應該是石油怎麼是煤炭呢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占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濕。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范圍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里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台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里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里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里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黃土高原形成時間較短,煤炭是在黃土高原形成之後形成的。
也並不一定在海相地層中就一定能找到石油,石油的形成機制也很復雜。目前並無定論。
⑤ 我想知道中國的西藏到底有什麼戰略價值沒有石油,礦產貌似也沒聽說過,海拔又高不適合居住。而且天氣也
西藏地域遼闊,自然資源也很豐富,比如鋰的遠景儲量居世界前列,銅為第二,已探明硼,重晶石,呻等儲量居全國第三,白雲母,泥炭儲量居第四,石膏,陶瓷土儲量分別居第二和第五。其位置特殊,地理環境復雜,是我國的一道天然屏障。再者,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對於軍事也是有重大意義的,簡單說,站得高尿得遠,站在這個高地上,相當於站在世界的制高點上,在這發射導彈比地勢低的地方發射更節省燃料,而且打得更遠。這個只是淺談,應該能解決您的困惑
⑥ 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不出產石油有哪些
青藏高原
中國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主要是天然氣),鄂爾多斯盆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鶯歌海盆地,瓊東南盆地,南海的眾多盆地。。。
⑦ 國家為什麼不開發黃土高原
投入產出比太低,黃土高原又沒礦產,又沒石油等等自然資源。這些錢拿去開發沿海片區收益更高。查一查每年投入到西北植樹造林的成本有多高,效率有多低就知道為啥不開發黃土高原了。
⑧ 請問大家目前西藏有多少油田
(1)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地處松遼拗陷帶中心部位,油氣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在油田外圍又發現新的油氣資源。1959年9月26日當地第3號鑽井噴油,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前夕,因此命名為大慶油田。油田面積達1000多平方千米,探明可采儲量10.8億噸,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大油田之一。1976年以來,原油年產量均在5000萬噸以上,約佔全國原油產量的一半,居全國之首。1995年產原油5600萬噸,天然氣22.9億立方米。十多年裡連續穩產高產,這在世界石油史上是罕見的。所產原油除就地加工外,通過大慶—鐵嶺—秦皇島—北京、大慶—鐵嶺—大連兩條輸油管和鐵路網,運往東北、華北及全國許多大煉油廠、石化企業加工利用,並有部分通過秦皇島和大連港出口。
(2)勝利油田。在山東省黃河入海口東營市。是僅次於大慶油田的我國第二大油田,探明可采儲量7億噸。1995年生產原油3000萬噸,天然氣12.85億立方米。原油一部分在淄博市加工,大部分通過魯寧輸油管運往南京及長江沿岸城市加工。部分通過輸油管直達青島市黃島油港外運出口。
(3)華北油田。在河北省中部,又稱任丘油田,是首次在元古代震旦系地層發現的大油田。1995年原油產量達466萬噸,有輸油管通往北京、滄州。
(4)大港油田。勘察范圍包括天津和河北滄州、唐山地區瀕臨渤海地帶的陸地、海灘和極淺海(0~0.5米)。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85億噸,1995年年產原油430萬噸。
(5)中原油田。在河南省濮陽和山東省東明等12個縣市間,又名東濮油田。面積約5000平方千米,油氣富集,儲量大,1979年投產,1995年年產石油410萬噸。
(6)遼河油田。在遼寧省遼河下游的大型油氣田。面積174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三大油田,1995年年產原油1552萬噸,天然氣17.51億立方米。供應以沈陽為中心的遼中工業區。
(7)吉林油田。原名扶余油田,在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原名扶余市)。1995年年產340萬噸,是東北地區重要原油生產基地。
(8)克拉瑪依油田。在北疆准噶爾盆地西緣的戈壁荒原上。「克拉」意為黑,「瑪依」意為油,因產石油而得名。1955年發現,1956年開始油田建設。沉積層厚達13000米,含油麵積大、儲油構造多、油質好,為我國內陸大油田之一。新疆油田1995年年產原油790萬噸左右,建有煉油廠,輸油管已通烏魯木齊,大量原油通過蘭新鐵路東運蘭州加工利用。
(9)冷湖油田。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西北緣,又稱青海油田。地質上屬新生代凹陷,多儲油構造,面積大、油層多、埋藏淺。1959年發現,1995年年產原油121萬噸,石油產品供應青海及西藏地區需要。
(10)玉門油田。在河西走廊西部的石油河畔,位處祁連山北麓的老君廟油田,又名玉門油礦,1939年始建玉門油礦局,是我國最早的石油工業基地。1995年年產原油40萬噸,所產原油大量東運至蘭州等地加工。
(11)南陽油田。在河南省南陽盆地,又稱河南油田,1977年開發,1995年年產191萬噸。
(12)塔里木油田。1995年年產原油253萬噸。
(13)吐哈油田。1995年年產原油220萬噸。
(14)長慶油田。1995年年產原油220萬噸。
(15)江蘇油田。1995年年產原油101萬噸。
(16)江漢油田。1995年年產原油85萬噸。
(17)延長油田。 1995年年產原油73萬噸。
⑨ 長江三角形和青藏高原有石油嗎
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還沒有發現石油.
青藏高原有石油,目前發現的是頁岩油:
藏北羌塘盆地是西藏地區目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海相沉積盆地,也是中國大陸目前勘探程度最低的海相含油氣區,隨著研究程度的深入,其油氣資源潛力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2004年以來,由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實施的《青藏高原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項目,隨著一系列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的展開和勘探工程的實施,已經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其中於2006年5月筆者一行在勝利河西、瑪爾果茶卡東南發現一套優質的油頁岩,該套油頁岩有2層,延伸穩定,經初步踏勘確定東西延伸大於2.5 km。
⑩ 又窮,而且還沒有石油的阿富汗,為何老被世界強國盯上
因為阿富汗的位置很好,所以打它主意的國家很多。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家,但是他的資源卻一點都不豐富,只是位置好,大家才搶。
阿富汗雖然一直挨打,但是他們一直不屈服。所謂落後弱小就會挨打,阿富汗就是最好的佐證。阿富汗就是因為太弱了,一直被其它國家侵略,比如英國的三次戰爭,蘇聯的十年戰爭,美國的戰爭。但是阿富汗人民非常的有骨氣,他們挺了過來,把英國和蘇聯趕跑,和強大的美國僵持,讓美國現在都還陷在泥潭裡面,至今無法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