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國石油安全的三要素指是什麼
擴展閱讀
保險產品多少錢一個月 2025-01-22 17:41:04

中國石油安全的三要素指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5-08 23:51:44

① 中國的石油安全意義

中國的石油安全與民營經濟的戰略作用

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國擁有主權、或實際可控制、或實際可獲得的石油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能夠保障該國經濟當前的需要、參與國際競爭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石油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石油安全的本質是供求矛盾,合理的石油價格和穩定的石油供應是石油安全的核心問題。對中國而言,構成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國油氣資源狀況以及國內產量、進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狀況以及價格變動;建立在國內、國外供需基礎上的石油安全對策。

世界石油市場的變化,對中國石油安全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一是存在著國際石油供應暫時短缺的可能。石油進口依存度不斷增大,加大了石油供應的風險。二是國際上石油價格有可能出現短期的較大波動,石油價格過高可降低GDP的增長速度,而價格過低將使國內石油行業虧損。

1978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以及持續的經濟發展導致中國能源需求,特別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國民經濟對於石油的依賴性在不斷增加,石油在中國能源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而與此同時,國內石油的生產和供應增速卻相對緩慢,致使國內石油供求矛盾日漸增大且已形成定勢。

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石油安全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一是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石油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二是石油石化產品的消費量將大幅度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品種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三是天然氣工業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屆時,一次性能源結構中天然氣的比重將由3%上升到10%左右,成為中國僅次於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四是中國綜合能源利用效率仍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節能潛力巨大。五是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圍繞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

權威研究部門分析認為,在乙烯50%依靠進口、國內汽車保有量不超過1億輛和現有能源消耗系數降低50%三個前提條件下,到2020年中國石油年消費總量仍將達到4.5億噸。供需缺口將達到2.5億噸。供需的不平衡導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加大。

雖然中國石油的自給率在50%以上的安全界限以內,能源供應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完全依賴於國外而受制於人。但是,中國由一個石油凈出口國變成一個石油凈進口國,進口石油不斷增加,巨大需求與自給不足使外部風險因素逐漸增多,中國石油安全問題也由此凸現。

中國未來石油進口需求的不斷增長,對外石油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的國內石油市場與國際石油市場的聯系必將日益密切,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特別是國際油價的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石油安全產生重大,甚至是深遠的影響。石油供應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可能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國家對外戰略利益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解決石油供需矛盾的方法一是降低需求;二是增加供給。就降低需求而言,存在兩種可能,一是石油需求降低將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二是不影響國民經濟發展。前者屬於非石油安全狀態,不在石油安全戰略選擇范疇之內;後者的實現有賴於科學技術發展(包括尋找替代品與提高使用效率)和提高石油及其產品的使用效益,在科學技術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出現之前,難以大幅減少對石油需求的增長。尤其是在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石油消費增速迅猛的情況下,降低石油需求只能是一個假想。

就增加供給來講,也存在兩種選擇,一是提高國內產量;二是增加石油進口。前者受到國內石油儲量和石油企業生產能力及效率的制約;後者受到世界形勢和對境外石油資源控制的影響。從長遠角度審視,提高國內石油產量主要受制於國內石油儲量,而企業生產能力與效率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目前,中國石油的資源儲量嚴重不足。從靜態角度預測,在沒有重大探明儲量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目前的石油探明儲量在20年內將開采耗盡。此外,中國部分石油(氣)田已經進入開採的後期,開發難度越來越大。這一切表明,中國缺乏石油快速和長期增產的堅實的資源基礎。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增加石油進口的可行性確實存在,石油進口是解決石油供需矛盾的一條有效路徑,關鍵取決於對境外石油資源的控制。

石油對外依賴程度的增大無疑對石油安全是一個潛在的負面因素,但是石油對外依賴程度大並不等同於石油安全的脆弱性。事實上,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症結並非完全在於石油進口依賴程度的大小,多元化的石油來源可以有效地化解石油對外依賴程度增加所產生的潛在石油安全危機。

其一,中國石油進口來源趨於集中化是中國石油安全的一大隱患。1995年以來,中國石油進口來源的集中趨勢卻越來越明顯,來自中東的石油越來越多。對於中東石油日益增加的依賴成為中國石油安全的重大挑戰。

其二,世界石油分布的不均衡決定了依賴石油進口並非只是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個案。

其三,某些石油來源地的長期戰亂增加了石油進口風險。中東石油在全球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中東地區的戰亂增加了石油來源地的風險。石油來源地風險增大,需要石油進口來源多元化加以平衡。

其四,雖然從保證國家經濟的獨立性來講,應該減少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但是,通過分析表明中國尚無法擺脫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在此前提下,若能夠確保石油進口的來源暢通同樣可以解決石油安全問題。

其五,需求方固然受到供給方的制約,尤其對於石油一類的稀缺資源,但是隨著可選供給方數目的增加,需求方所受到的制約會越來越小,甚至雙方的角色存在對換的可能。因此,通過增多石油進口來源,有可能確保合理價格範圍內的石油足量供應,這才是中國石油安全戰略抉擇的關鍵所在。

石油安全戰略抉擇的基本分析決定了中國石油安全戰略可以歸納為「應急的石油儲備」和「多元化的石油來源」兩個核心。石油安全從時間維度考察可分為短期安全和長期安全,兩個核心正好與此相對應。如果把經受得起暫時的供應中斷作為石油安全的目標的話,則建立和維持應急石油儲備應該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案;如果石油安全的目標是要捍衛國家經濟免受石油資源枯竭和油價上漲的影響,則應該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充足的供應來源,其解決之道是使石油安全戰略建立在鼓勵尋求充足資源的安全有效地開發利用的基礎之上。應急石油儲備可以解決短期石油安全問題,平抑石油價格波動,減少石油供給突變對國民經濟的沖擊;而多元化的石油來源則可以有效解決長期石油安全問題,保證石油供給,支持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從國際經驗看,石油戰略儲備從來都不是以平抑油價波動為主要目的,而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因為戰略儲備油的成本是昂貴的,其收益是國家經濟安全。因此,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其目的就是為了原油的不間斷供給,而不是平抑價格波動。石油戰略儲備的建立應以國家為主,企業共同參與。在我國石油儲備基地建立之初,發揮公司優勢相當重要。由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儲備石油會影響相關企業的效益,因此在運用法律手段明確企業義務的同時,應給予一定補償。

為了擴大供給,中國企業除了不斷在境內開採石油外,還應通過各種方式從國際市場尋找穩定的供貨渠道,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要加強在國外投資,以中國特有的勞動力和一些技術優勢來參與國外的一些油田開發。要進一步確保實現石油貿易渠道安全化。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與產油國更加積極地開展商業貿易,以產品輸出來換取石油的進口;另一個是讓產油國來中國參與石油市場的加工與銷售,並與他們共享市場,以保證原油供應的穩定。應該利用現有技術和資金到非洲、南美洲等地區去開發石油,實現石油供應的多元化,規避當前石油進口集中帶來的風險,避免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只要有充足的海外石油產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抵緩原油高價位對經濟發展的沖擊,穩定國內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

迄今為止,我國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圍已擴展到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亞印尼、緬甸,中東利比亞、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內瑞拉,非洲蘇丹等地。我國和國外很多合作項目都採取「份額油」的方式,即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樣一來,我國拿到手的是實物,石油進口量不至於受價格波動太大。因此,「走出去」買油不如「走出去」採油。

中國石油安全戰略固然應該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戰略,包括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戰略的協調配合,但是,在石油安全戰略中,必須抓住關鍵環節或關鍵點,而這一關鍵點就是——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反映了企業生產能力與效率,因此不僅對於提高國內石油產量至關重要,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決定了其跨國投資控制境外石油資源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面對這一現實,在石油安全戰略制訂和實施中,更加重視和支持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強化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加強石油企業體制的改革與完善,在國內形成有效的石油企業競爭環境,以及對於石油企業海外投資予以強有力支持。

中國石油安全問題涉及多個方面,其中有技術問題、投入問題、資源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缺乏一種高效、靈活的機制,制約了石油工業的發展。中國石油行業市場化進程遠遠落後於市場經濟的形勢發展,由於壟斷,石油、天然氣等價格長期受到管制,產業准入受到嚴格限制。中國的石油問題包總體上是一個體制改革的問題。

目前,中國石油產業的市場結構仍然存在缺陷,制約了石油產業組織效率的提高。石油消費方市場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應方的過度壟斷成為當前中國石油市場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水平,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經放開,用油企業的經營銷售也已實現市場化。另一方面,中國原油、成品油供應仍然處於壟斷之中,原油、成品油定價機制仍然處於「與國際接軌階段」,不能充分反映國內市場供求關系。

因此,我們應加快放鬆石油市場准入管制,加快放開石油終端銷售市場,建立科學的現代石油市場。在國際石油市場資源豐富的大背景下,開放的市場是中國獲得穩定、廉價石油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否則,就無法保證對國際資源的利用,也無法形成吸引國際資源的市場,不利於提高石油供應安全。

中國石油市場在對外開放之前首先應對內開放。一方面,政府在放開石油價格的同時,應建立起宏觀調控機制,真正掌握住市場管理和調控權;另一方面,打破國內石油市場的地域壟斷,積極培養市場主體,從開放市場、完善和規范市場入手,制定市場規則,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競爭格局。

在確保中國石油安全的大戰略中,民營石油企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在國際石油石化行業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的同時,國內一些民營企業也開始進入石油石化市場。國內石油石化市場已開始形成以國有石油公司為主導、國外大石油公司和國內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的市場主體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

我國承諾加入WTO後5年內開放原油、成品油、化肥批發領域;加入WTO後3年內開放成品油零售領域。對國外都如此,對內當然也要放開。當前,民營企業進入石油領域主要集中在中、下遊行業,即成品油的加工和批發。近年來,民營企業進軍石化行業的步伐明顯加快,在產業鏈中也不斷地向上游延伸,但上游領域受國家政策限制,還沒有民營企業真正進入。而2004年底出台的《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36條」),無疑是給民營油企吹響了新的沖鋒號。「非公36條」明確規定:「允許非公經濟進入壟斷行業」,其中除國家法律法規等另有規定外,允許具備資質的非公有制企業依法平等取得礦產資源的探礦權、采礦權,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商業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石油行業恰恰位列其中。就是說,非公有制資本可以合法地參與原油鑽探了,這對民企發展有著里程碑的意義,表明政府真正為民營企業提供了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的平台。可以預見,在「非公經濟36條」激勵下,中國石油民營企業的發展天地廣闊。

由於石油項目,特別是開發上游的項目所需資金量極大,要有強有力的資金、技術做後盾才能去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競爭,對此,民營企業單打獨斗是不行的,不僅民營石油企業自己要聯合起來,也要注重和國外的石油界合作,特別是與國內的國有公司聯合,尋找合作點、切入點,優勢互補,在合作中發展壯大自己,共同出擊海外石油市場,增加國內石油供給,維護我國石油安全。

民營石油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具備適應市場的能力,具有強烈的市場意識和市場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和開拓能力,所以必將會成為中國石油石化行業的重要力量。

(作者單位:珠海振戎公司)

② 浠涔堟槸瀹夊叏涓夎佺礌錛

瀹夊叏鐢熶駭涓夎佺礌鎸囩殑鏄錛氫漢鐨勪笉瀹夊叏琛屼負銆佺墿鐨勪笉瀹夊叏鐘舵佸拰綆$悊涓婄殑婕忔礊銆

浜虹殑涓嶅畨鍏ㄨ屼負鏄璇村憳宸ュ湪鎿嶄綔鏈熼棿娌℃湁鎸夌収瀹夊叏鐢熶駭鎿嶄綔瑙勫畾瀹炴柦錛屽瓨鍦ㄥ畨鍏ㄩ殣鎮c傛瘮濡傛病鏈夐厤甯﹀畨鍏ㄥ附涓綾葷殑琛屼負銆

鐗╃殑涓嶅畨鍏ㄧ姸鎬佹槸鎸囦竴浜涘ぇ鍨嬭懼囨病鏈夎繘琛屽畾鏈熸淇錛屾病鏈夊仛濂介槻鎶ゆ帾鏂姐傛瘮濡傜敓浜ф満鍣ㄥ瓨鍦ㄦ紡鐢墊儏鍐墊垨鑰呮槸瓚呰繃浜嗕嬌鐢ㄥ勾闄愮殑鏈哄櫒銆

綆$悊涓婄殑婕忔礊榪欎釜寰堝ソ鐞嗚В錛屽氨鏄鎸囧湪綆$悊灞傚瑰叕鍙稿畨鍏ㄧ$悊娌℃湁杈懼埌瑕佹眰銆傛瘮濡傛病鏈夎繘琛屾秷闃叉紨涔狅紝娌℃湁鍩硅娑堥槻鐭ヨ瘑錛屾病鏈夎繘琛屽畨鍏ㄧ敓浜ф暀鑲茬瓑絳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