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在理論上不成熟,還有其他觀點,以下說法參考一下
傳統的石油地質理論認為:石油的生成是幾百萬年前沉積在海底的生物殘骸,經泥沙覆蓋,在微生物作用下腐爛,又經過長期的加壓加熱,形成油、氣。
現代石油理論則認為:石油是由含有機質的動植物殘骸被埋入地下後和泥沙組成了有機淤泥,由於地層的原因不斷地被一層一層地掩埋,愈埋愈深,最後於外面的空氣隔絕,造成了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的升高,壓力的增強,厭氣性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形成了分散的油滴,這就是石油。
由於地層不斷地下降,濕度不斷地升高,加之地心的引力,被分解的油滴就會活躍起來,並向地心的方向游移,越往深入溫度就越高,油滴可能就越發活躍,由於地層的物質結構不同,而且越往深入物質的密度越大,但地層下的沉積物有時侯顆粒較粗,顆粒間空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石;有時侯顆粒較細,就形成了頁岩、泥岩。在地層的壓力的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就會不斷地順著它們可以通行的路線行進,最後被擠進多孔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空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就成了防止石油跑掉的「隔離層」。
又由於地殼是由密度較大的頁岩——玄武岩組成,而且凸凹不平,向上突起的叫被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集合的油滴就會沿著隆坡繼續前行,不斷向向斜構造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進入凹陷的地殼區域,這里如同一個大的臉盆,把油流匯集起來,越集越多,這里就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了,在地質學上管它叫做「儲油構造」。
由分散的油滴到匯集成的油流,最後進入到大的儲油「倉庫」,也可以說是地球對含有有機質的動植物殘骸進行分解、加溫、加壓、提煉、匯集、儲藏的一系列加工過程,是地球製造、儲藏高熱值能量物質的加工體系.
2. 石油和天然氣怎麼生成的
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證據表明,石油和天然氣是由分散在沉積岩中的沉積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期間經微生物分解或熱解作用而形成。
一、油氣生成的原始物質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質。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生物,隨著地史的發展,生物廣泛地發育起來。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化學成分也異常復雜,但就生成油氣的主要原始物質而言,仍然是以沉積岩中分散的有機質為主。那麼有機物質的哪些組分可以生成油氣呢?
(1)類脂化合物。常見的類脂化合物是脂肪,脂肪水解後生成脂肪酸,在還原條件下,脂肪酸發生去羧基和加氫作用,生成類似石油的液態烴類,是生油最主要的物質。類脂化合物主要來自於低等的生物和微生物體,如低等的藻類、細菌、低等水生物。
(2)蛋白質。蛋白質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物質之一,其性質不穩定,與酸、鹼共熱或遇酶水解可生成氨基酸的混合物。氨基酸去羧基和氨基可生成不同的低分子碳氫化合物。蛋白質主要來自於低等的生物(細菌、藻類等)。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即糖類,是高等植物的主要組分,易被水解、氧化及生物化學分解。碳水化合物在鹼性條件下,發生糖化作用生成脂肪酸,再向烴類轉化。碳水化合物較穩定的部分,如幾丁質、纖維素等,可以被降解形成腐殖類物質向煤轉化,同時,纖維素經微生物分解也可生成天然氣。
(4)木質素。木質素來自於高等植物,它是由對甲基烯丙基苯為基本結構單元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形成腐殖質的原始物質,故人們認為它可能是石油中芳香烴的母質之一,也是成煤生氣的主要物質。
可見,低等生物(如藻類和低等水生動物)和微生物是生成油氣的主要物質。
二、油氣生成的外界條件
有機質為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提供了物質基礎,但要使有機質保存下來,並向油氣轉化,必須有適當的外界條件。
(一)古地理環境和大地構造條件
根據對現代沉積相和古代沉積岩的調查研究,淺海區、海灣、潟湖以及內陸湖泊的深湖—半深湖、前三角洲地區,是有利的生油氣地理環境。這些地方適宜於生物生活和繁殖,有豐富的有機質,且水體寧靜,含氧量少,具有生成油氣的還原環境;沉積物來源充足,沉積速度快,有機物能迅速被掩埋起來,利於有機質的保存。
從大地構造角度來說,沉積盆地中各類坳陷具有長時期的沉降作用,且沉降的幅度不斷被沉積物所補償,始終保持有利於生物繁殖的水深環境,保證沉積有機物不斷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保持還原環境,減少有機物被氧化消耗。隨著有機物埋深加大,地層溫度升高,有利於沉積有機質向油氣轉化。我國松遼盆地中、新生代沉積層厚約5500m,華北、四川、准噶爾盆地沉積岩厚達上萬米,這些盆地都找到了豐富的油氣藏。
(二)物理化學條件
有機質向油氣轉化的物理化學條件主要有細菌、溫度、壓力、催化劑。
細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繁殖最快的微生物。細菌能引起多種生物化學作用,尤其是厭氧細菌可以把沉積有機質分解成各種單體化合物和瀝青質。在成岩作用初期階段,細菌分解作用是主導作用。
溫度可以加速化學反應進行。沉積有機質在埋藏深度不斷加大,地層溫度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有機質發生熱解形成烴類。高溫下,有機質變質作用增強,裂解成氣態物質(甲烷)和石墨。在油氣形成過程中,溫度起主導作用。隨著沉積有機質埋藏深度加大,壓力升高,在中等溫度(50℃)下,增加壓力到30~70MPa時,類脂化合物室內模擬試驗時產生烴。
壓力可以促進加氫作用,使高分子烴變成低分子烴,使不飽和烴變為飽和烴,對形成石油的質量有影響。
催化劑是指能夠加速有機質向油氣轉化的物質,但它本身在反應前後並不發生變化。室內研究表明,在150~200℃時硅酸鋁能催化脂肪、氨基酸以及其他類脂化合物生成烴類化合物,膨潤土也有催化作用。
三、油氣生成階段
有機質向油氣轉化,依據其作用因素和產物的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生物化學生氣階段
有機質自沉積埋藏開始至1500m深度范圍,壓力增大,溫度小於60℃,以細菌活動為主。有機質在細菌作用下發生分解,產生大量氣態物質,如CH4、CO2、N2等。同時,階段後期有極少量的碳數較高的液態烴形成。因此,此階段只能形成氣藏,而不能形成像樣的油藏。
(二)熱催化生油階段
隨著有機質埋深加大,地層溫度、壓力不斷升高,細菌作用逐漸減弱,地熱及無機催化作用起著主導作用。此階段深度大約在1500~6000m,溫度在60~210℃之間。其中在60~120℃、深度在1500~3000m范圍內,有機質發生催化降解、加氫作用,大量的液態烴和氣態烴形成,稱之為「生油主帶」。我們把有機質開始熱解成為大量石油烴和氣態烴的溫度(約60℃)稱為「生油門限溫度」。在埋深3000~6000m、溫度120~210℃階段,溫度的作用更為顯著,有機質熱解產生少量的氣態物,先形成的液態烴部分裂解,形成濕氣或凝析氣。
(三)熱裂解生氣階段
當埋深超過6000m、溫度超過210℃時,有機質和已生成的石油發生降解,早期尚有少量的液態烴,但最終它們均裂解成為氣態烴(CH4)和石墨,稱之為「干氣階段」。
四、生油(氣)層
能夠生成工業數量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岩石,稱為生油(氣)岩,也稱為生油(氣)母岩。由生油(氣)岩組成的岩層稱為生油(氣)層,它是自然界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場所。
生油(氣)層是由顆粒較細的沉積岩層組成。常有兩類岩石:一是黏土岩,包括泥岩和頁岩;二是碳酸鹽岩,如泥晶灰岩、介殼灰岩、白雲岩、礁灰岩等。生油(氣)層的共同特徵是:顏色較深,多為灰褐、黑色;顆粒較細;含有較多的分散狀有機質(如微體古生物化石)和黃鐵礦。
生油(氣)層常形成於水體較為安靜、有機質豐富的深湖相、半深湖相、前三角洲相、淺海相、潟湖相等相帶。
生油岩的鑒別,目前已由定性的判斷向定量的方法分析轉變。定量確定生油岩是分析岩石中的各種地球化學指標,包括有機質豐度指標、有機質類型指標、有機質成熟度指標和有機質轉化指標四類。
3. 煤的干餾和石油的分餾是怎麼回事
1、將煤隔絕空氣加強熱使其分解的過程,叫做煤的干餾。
煤干餾的主要產物有三類:爐煤氣;煤焦油;焦炭。
①爐煤氣中的焦爐氣主要含有氫氣、甲烷、乙烯、一氧化碳,用作氣體燃料、化工原料;爐煤氣中的粗氨水含有氨氣、銨鹽,用作制氮肥;爐煤氣中的粗苯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用作制炸葯、染料、醫葯、農葯、合成材料。
②煤焦油中也含有粗苯;還含有酚類、萘,用作制染料、醫葯、農葯、合成材料。
③焦炭中含有炭,用作冶金、燃料、合成氨等。
2、石油分餾(The Fractional Distillation of The Petroleum)是將石油中幾種不同沸點的混合物分離的一種方法,屬於物理變化。
(3)石油由什麼分解成的擴展閱讀
工業上先將石油加熱至400℃~500℃之間,使其變成蒸氣後輸進分餾塔。在分餾塔中,位置愈高,溫度愈低。石油蒸氣在上升途中會逐步液化,冷卻及凝結成液體餾分。
分子較小、沸點較低的氣態餾份則慢慢地沿塔上升,在塔的高層凝結,例如燃料氣(Fuel Gas)、液化石油氣(LPG.)、輕油(Naphtha)、煤油(Kerosene) 等。分子較大、沸點較高的液態餾份在塔底凝結,例如柴油(Diesel)、潤滑油及蠟等。
在塔底留下的黏滯殘余物為瀝青及重油(Heavy Oil),可作為焦化和製取瀝青的原料或作為鍋爐燃料。不同餾份在各層收集起來,經過導管輸離分餾塔。這些分餾產物便是石油化學原料,可再製成許多的化學品。其屬於物理變化。
4. 石油裂解產物是什麼
石油裂解產物是汽油、煤油、柴油等輕質油。
石油的裂化是將石油中高沸點、高分子的物質斷裂為低費點、小分子的物質,這些主要是烷烴、芳香烴等。石油裂解是化學變化,石油裂解的化學過程是比較復雜的,生成的裂解氣是一種復雜的混合氣體,它除了主要含有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不飽和烴外,還含有甲烷、乙烷、氫氣、硫化氫等。裂解氣里烯烴含量比較高。
石油裂解的目的
石油裂解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碳原子數更少的烯烴,主要為了生產乙烯。石油的裂解和裂化的形式很像,都是1個烴分解成2個較小的烴分子,裂化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更多的10個碳原子左右的汽油。可見裂解的程度比裂化更大,也成為裂解是深度裂化。由於都分解生成了新物質,所以都是化學變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石油裂解
5. 石油怎樣分解出汽油柴油的
加熱達到沸點分離。
混合物中的各種烴,一般是含碳原子數越少的分子,沸點越低;含碳原子較多的分子,其沸點越高。當給石油混合物加熱時,低溫,低沸點的烴先氣化,經過冷凝分離出來;隨溫度的升高,較高沸點的烴再氣化,經過冷凝分離出來,不斷繼續加熱、氣化、冷凝,就可以把石油分成不同沸點范圍的蒸餾產物,這種方法叫石油的分餾。石油分餾出來的各種成分為石油的餾分(仍然是混合物),為了不使高溫下高沸點的烴受熱變化和炭化結焦,常採用低於常壓的條件下進行分餾,叫做減壓分餾。
石油分餾的產品:溶劑油(C5~C6 30~150℃)、汽油(C5~C11 220℃C以下)、煤油(C11~C16 180~310℃)、柴油(C15~C18 200~360℃)、凡士林(C16~C20 360℃以上)、石蠟(C20~C30360℃以上)、瀝青(C30~C40360℃以上)。
6. 油田是怎麼形成的是些什麼成分
油田的形成: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並非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物或者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黏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埋藏在地下的遠古時代未被細菌分解的有機物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經過幾百萬年的演變,形成了可供開採的石油。微生物將地表以下的有機物轉化為碳氫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層地底的有機物則在溫度和壓力下經過分解及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石油。
通常具有商業價值的油田都位於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處,最深的油井在約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處則根本不會有石油或天然氣。
(6)石油由什麼分解成的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油田的驅動類型關繫到開發方式的選 擇問題,根據石油儲藏情況,從而決定靠什麼力量 (天然能量或人工保持壓 力) 開發油田。
水壓驅動油田,利用邊緣高壓水的能量,最終採收率最高,可達50—30%;;氣壓驅動油田,由氣體以氣頂形式能量作用推動原油流向井 底,最終採收率為40—50%; 溶解氣驅動油田,從油層分離出的氣體膨脹使 原油流向井底,最終採收率僅15—30%。
彈性驅動油田,受岩石壓力,石油 壓縮,利用油層壓力降低的力量,使油體膨脹流向井底;;重力驅動油田,原 油靠本身重力作用流向井底。後兩種油田採收率都較低。
最終採收率的不同,影響資源利用程度和投資效果,直接關繫到油田開發的總投資和開發速 度,當然也直接影響油田開發價值,對油田布局有很大作用。此外,還要考慮井場布置問題。
7. 石油是什麼
對於石油的具體描述,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石油大家可以理解為是乾酪根轉化來的,而乾酪根又幾乎全部來自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高等植物。
第二、目前有機成因說占據學術以及各國石油公司絕對主流。(包括無機成因說發源國俄國。1.1876年門捷列夫大佬提出碳化物說 2.1889年3月俄國學者索克諾夫發表宇宙說 3.前蘇聯學者庫得梁采夫提出岩漿說 4.1971年切克留卡提出高溫生成說 5.1966,1971年葉蘭斯基提出蛇紋石化生說)
第三、有機成因說之所以被各國學術界廣泛接受和認可並用於指導實踐,有以下幾大事實:
1.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油氣田99.9%都分布於沉積岩中,無論是海相還是陸相盆地中都發現了油氣田;而與沉積岩無關的地盾和巨大結晶基岩凸起發育區尚無油氣發現。(想了想,還是有岩漿岩中發現石油的例子,就在准噶ga爾盆地裡面,可是,可是,岩漿岩形成的儲層確是被高度風化後的產物,嚴格來講他已經大半步邁進了沉積岩的懷抱)
2.從前寒武紀到第四紀更新世地層都有石油發現(這意味著什麼呢,不懂就去翻翻地質年代表哈,算了聽說多圖吸引人我給你們找個好圖,算了我不賣關子了 這意味著地球上開始出現沉積岩的同時就生成了石油呀~)
3.光譜分析證明,中、新生代石油灰分以氧化鐵為主(<70% 那個說O都消失了的你出來)古生代石油的灰分主要為氧化鎳和氧化鈷(<60%-80%)。將此數據與岩石圈元素含量對比,會發現釩鎳銅鈷這些元素的含量大約是岩石圈平均含量的2000,1000,50,30倍(想起來沒?對!生物富集作用!真棒)。將石油灰分與煤灰分對比,各元素含量基本吻合,而煤是有機成因的已經被世界公認無可辯駁,石油與煤行業相關術語也是通用的,豈不是就證明了有機成因理論?
8. 石油是怎麼產生的石油會不會枯竭呢
關於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百分百的可靠消息,可能是由於科技的問題導致,很多人認為可以用完,很多人認為不能用完,所以雙方立場目前保持著百分百50,但是我認為,如果我們人類按照目前的開采速度,石油儲備將首先達到一定的峰值,然後下降。然而,由於地下原油採收本身的技術限制,每個油田下仍有大量剩餘石油,不足50%,越多達到80-90%。
此外,我國還在不斷購買新的街區,因為在國外開發煤層氣和頁岩氣,因此我們人類目前的話,在未來的數十年來是無需擔心這個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末,根據對石油工業的粗略估計,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2000年,我們人類消耗了大約5000億至8000億桶石油,他已經占同期已探明儲量的85%左右了。
關於石油是怎麼產生的石油會不會枯竭呢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