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煤和石油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擴展閱讀
小學要收取什麼費用 2024-11-28 02:35:56
如何看待施工成本 2024-11-28 02:35:55
為什麼非洲石油少了 2024-11-28 02:33:37

煤和石油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4-05-29 21:43:06

㈠ 煤和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和太陽有什麼關系

煤和石油是遠古植物由於地殼變遷被埋入地層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遠古植物生長也是靠太陽的,所以也是太陽釋放能量的一種循環。太陽光照--遠古植物--埋入地下--形成石油煤炭--今天的人類開采利用,歸根到底煤和石油的能量還是來源於太陽。

㈡ 煤和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煤: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 ,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
石油: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㈢ 煤和石油是如何形成

煤炭形成主要是以森林植被為主,是在冰川期時,雪崩埋在地下的森林炭化得來的!(所以一般在山區地區容易形成煤。)

石油主要是海洋和大面積低窪地區(如大面積的湖泊)為主,主要是大量的藻類和含油植物和動物屍體為主!

煤是一種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積岩,這樣的沉積岩通常是發生在被稱為煤床或煤層的岩石地層中或礦脈中。

因為後來暴露於升高的溫度和壓力下,較硬的形式的煤可以被認為是變質岩,例如無煙煤。煤主要是由碳構成,連同由不同數量的其它元素構成,主要是氫,硫,氧和氮。


(3)煤和石油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擴展閱讀:

煤氣化可用於產生合成氣,這是一種一氧化碳(CO)和氫氣(H₂)氣體的混合物。通常合成氣被用於燃燒於燃氣輪機產生電力,但是,通過費托合成工藝,合成氣的通用性也允許它被轉換成運輸燃料如汽油和柴油。煤氣化聯合費托技術被南非的薩索爾化學公司使用,從煤和天然氣生產汽車用的燃料。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㈣ 地球上煤炭、石油、天然氣是怎樣形成的

進入工業革命以來,煤炭、石油、天然氣開始大顯身手,並且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這些資源越來越舉足輕重。

那麼煤炭、石油、天然氣怎樣形成的?

按照比較流行的說法,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地球生物遭受到滅絕性災難後,逐漸形成的,最主要的證據就是煤炭上有植物紋理。

目前,又有一個新的理論挑戰上述的生物生成論,這就是所謂和地球與生俱來的地質構成論。這個理論的依據就是太陽系是富碳的星系,比如金星上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以及越往外,甲烷等碳水化合物越充足。

其實,以上兩種理論都有嚴重的缺陷,比如生物生成論,無論什麼方式的生物滅絕,生物都不會自動聚集滅絕,即使漫山遍野的植被,真的被掩埋地下,也很難形成遺骸層,黃河沖積平原之下,多年來開挖幾十米,除了偶爾有個比較大的樹干遺骸外,很難找到層式生物遺骸層。

再說地質構成論,也是似是而非的荒誕無稽之談,如果和地球與生俱來,那麼地球誕生之初,根據地核溫度,當時地球也算的上熾熱的可以讓這些能源產物可以燃燒殆盡。何況那時地殼運動頻繁,只會把地球上的物質搞的均勻分布,不會讓哪一種物質集中一塊去。

真實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形成,筆者認為,是在地球穩定以後,生物誕生之前,是地球向生物星球演化過程中產物。

首先,地球和太陽系其它行星一樣,也是富碳星球,只是地球的位置最幸運,再靠近太陽,就是金星的命運,大量碳元素將以二氧化碳大氣層的形式存在。

如果地球離太陽再遠些,大量的碳元素就只能形成甲烷等碳水化合物在地表上循環,如果那樣的地球也就停留在金星和木星、土星的衛星等那樣星球樣式上。

正是地球的位置適當,地表上碳水化合物受太陽光照反復的蒸發和降落的循環,逐漸形成了富碳聚集區,這就如同今天看到像青海湖那樣的富鹽聚集區。

當然這些地表上的大大小小的富碳聚集區,有的被太陽炙烤的乾裂,這樣的地方受地殼運動地下後,就形成了煤炭區,由於水的反復沁入和脫水,就形成了紋理,以及多次疊加,也就形成了煤炭的頁層。

當然還有液體狀的富碳聚集區被地殼運動到地下,這樣的就逐漸形成了石油。煤炭和石油中富碳氣體聚集後,就形成了天然氣。

有的人說,其它星球上的碳水化合物結構簡單,對,哪裡沒有地球特殊的環境,當然碳水化合物沒有達到成分復雜,當富碳水化合物聚集區被掩埋地下,地球上的其它礦物質就慢慢的進入其中,並形成了更復雜的結構。

正是地球將碳水化合物逐漸復雜化,才給地球生物的一線生機。

地球上煤炭、石油等富碳水化合物怎樣進一步復雜化,讓地球演化成太陽系裡的生物星球,且聽下文分解。

㈤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常用的燃料,那麼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我在此整理了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煤的形成原因

煤炭,簡稱煤,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層下,經過地殼隔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由碳、氫、氧、氮等元素組成的黑色固體礦物,主要被人類開採用作燃料。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煤被廣泛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是從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開始的,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煤被廣泛地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堆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

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遺體在沼澤中堆積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泥炭的過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遺體在沼澤中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是一種富含水和瀝青質的淤泥狀物質。冰川過程可能有助於成煤植物遺體匯集和保存。

據國人自創理論《地球熱核演變說》中記載,當碳元素由一些較輕的元素聚變形成後的一定時期里,它與原始大氣里的氫元素反應生成甲烷,隨著溫度下降,氧氣變得越來越活潑,它氧化、聚合了甲烷形成了石油分子,由於長時間的氧化、聚合,石油分子越來越大,形成了大量的近似瀝青的物質,當早期地球頻繁的火山熔岩噴發在瀝青上時,由於熔岩密度大,沉入石油底部對其隔絕空氣加強熱,導致碳氫鍵斷裂,釋放氫氣,形成煤炭。(一部分石油分子不是甲烷經氧化、聚合而形成的,它們是在地球溫度較高時,由碳、氫直接形成不飽和烴聚合而成的)。

石油的形成原因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天然氣的形成原因

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岩、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

生物成因

成岩作用(階段)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生物成因氣。其中有時混有早期低溫降解形成的氣體。生物成因氣出現在埋藏淺、時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層中,以含甲烷氣為主。生物成因氣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更加豐富的有機質和強還原環境。

最有利於生氣的有機母質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這些有機質多分布於陸源物質供應豐富的三角洲和沼澤湖濱帶,通常含陸源有機質的砂泥岩系列最有利。硫酸岩層中難以形成大量生物成因氣的原因,是因為硫酸對產甲烷菌有明顯的抵製作用,H2優先還原SO42-→S2-形成金屬硫化物或H2S等,因此CO2不能被H2還原為CH4。

甲烷菌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地化環境,首先是足夠強的還原條件,一般Eh<-300mV為宜(即地層水中的氧和SO42-依次全部被還原以後,才會大量繁殖);其次對pH值要求以靠近中性為宜,一般6.0~8.0,最佳值7.2~7.6;再者,甲烷菌生長溫度O~75℃,最佳值37~42℃。沒有這些外部條件,甲烷菌就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形成大量甲烷氣。

㈥ 煤和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煤和石油都是十分重要的能源,也是冶金、化學工業的原料,那麼煤和石油是怎樣形成的?我在此整理了煤和石油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煤的形成原因

煤為不可再生的資源。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產,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俗稱煤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遼寧省新樂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煤制工藝品 ,河南鞏義市也發現有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

《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希臘和古羅馬也是用煤較早的國家,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約300年著有 《石史》 ,其中記載有煤的性質和產地;古羅馬大約在2000年前已開始用煤加熱。煤炭是一種可以用作燃料或工業原料的礦物。它是古代植物經過生物化學作用和地質作用而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質,由碳、氫、氧、氮等元素組成的黑色固體礦物。煤也是獲得有機化合物的源泉。通過煤焦油的分餾可以獲得各種芳香烴;通過煤的直接或間接液化,可以獲得燃料油及多種化工原料。

煤作為一種燃料,早在800年前就已經開始。煤被廣泛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是從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開始的。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煤被廣泛地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推動了工業的向前發展,隨之發展起煤炭、鋼鐵、化工、采礦、冶金等工業。煤炭熱量高,標准煤的發熱量為 7000大卡/千克。而且煤炭在地球上的儲量豐富,分布廣泛,一般也比較容易開采,因而被廣泛用作各種工業生產中的燃料。煤炭除了作為燃料以取得熱量和動能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從中製取冶金用的焦炭和製取人造石油,即煤的低溫干餾的液體產品——煤焦油。經過化學加工,從煤炭中能製造出成千上萬種化學產品,所以它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我國相當多的中、小氮肥廠都以煤炭作原料生產化肥。我國的煤炭廣泛用來作為多種工業的原料。大型煤炭工業基地的建設,對我國綜合工業基地和經濟區域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

此外,煤炭中還往往含有許多放射性和稀有元素如鈾、鍺、鎵等,這些放射性和稀有元素是半導體和原子能工業的重要原料。煤炭對於現代化工業來說,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無論是能源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還是輕紡工業、食品工業、交通運輸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種工業部門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消耗一定量的煤炭,因此有人稱煤炭是工業的“真正的糧食”。我國是世界上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不僅儲量大,分布廣,而且種類齊全,煤質優良,為我國工業現代化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石油的形成原因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