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73-1974年世界石油危機怎麼解決的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突破了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對國際石油產銷的控制,沉重打擊了美國在世界石油領域的霸權地位。美國每天的石油進口減少了兩百萬桶,許多工廠因而關閉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機困擾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並採取了一系列節省石油和電力的緊急措施,其中包括:減少班機航次,限制車速,對取暖用油實行配給,星期天關閉全國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戶外燈光廣告等。甚至連白宮頂上和聯合國大廈周圍的電燈也限時關掉;
尼克松還下令減低他的座機飛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護航飛機。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對所有石油產品實行全國配給。美國國防部正常石油供應幾乎有一半中斷,美國在歐洲的駐軍和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不得不動用它們的戰時石油儲備。
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擊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國家對石油進口國採取分別對待的策略,根據其對這場戰爭的不同態度,將它們分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類。凡是對以色列實行某種經濟制裁或斷絕外交關系或為阿拉伯各國提供某種軍事援助的國家,劃為友好一類,可以獲得減產前的供應數量。
凡是積極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反對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事業的國家,則被劃為不友好一類,停止對它們的石油供應,對中立國家,適當限制對它們的石油供應。
(1)石油戰爭怎麼結束和開始的擴展閱讀
石油危機影響
二戰後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首推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這次石油危機給全球經濟,特別是高度依賴廉價石油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沖擊。這次危機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依託互聯網、計算機及軟體技術、數字技術等科技創新;
展開了一場以信息化為中心的科技革命,進而引發了由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化經濟向以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信息化經濟的轉型。這一全球化的經濟轉型,重塑了二戰後的國際關系格局,在這場科技創新、經濟轉型中落伍或失利的國家,國家綜合實力及國際地位明顯下降。
『貳』 為什麼說中東為石油而戰
20世紀中東曾為石油而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 現代石油工業誕生後的約一個世紀里,美國始終壟斷著國際石油市場。二戰後,中東石油產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漸從北美轉向中東。這一時期原油價格低且平穩,1945年原油標價為每桶1.05美元,1960年為1.90美元。
上世紀70年代初,中東產油國通過與西方石油公司簽訂協定,將石油所得稅率提高,終止了西方石油壟斷資本單獨定價的特權,原油標價從每桶約2美元提高到約3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產油國採取了減產、對美國等國進行石油禁運及抬價等舉措,使油價在不到3個月內從每桶約3美元猛升至約11美元,從而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這場危機導致全球出現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1974年,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協調石油進口政策,建立了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1978年底,伊朗政局巨變使其石油日產量從580萬桶猛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市場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加上西方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搶購石油,油價從每桶13美元飆升至34美元。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間爆發戰爭,油價漲至每桶38美元,從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西方國家再次陷入經濟衰退。
高油價促使石油消費國實施能源多樣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並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產量也在高價格的刺激下高速增長。所有這一切使國際石油市場開始供過於求。1982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開始實施生產配額制,力求「限產保價」。但這種做法導致歐佩克成員國為爭奪市場份額展開價格戰,油價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瀉至每桶6、7美元。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牽頭組成多國部隊發動海灣戰爭,其間國際油價升至每桶40美元。但到1991年1月油價又開始直線下跌。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這次油價飆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突發,歐佩克由於錯誤地判斷形勢決定增產,導致油價暴跌。1998年初,歐佩克油價跌破每桶12美元,當年年底國際油價再次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
1999年3月,歐佩克達成新的減產保價協議,國際油價開始回升。2000年3月,油價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地緣因素再次左右能源市場,油價進一步攀升。2004年以後,受需求旺盛、投機活躍、美元貶值以及地緣政治動盪等因素影響,油價漲勢一發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價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航空公司暫未受沖擊
上海證券報從航空業內獲悉,國內航油一季度的銷售價格剛剛於1月1日公布,較去年10月31日上調後並未調整。分析師指出,這至少意味著3月之前國內航空公司都不必擔心國際油價的高企,不過如果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中航油可能會在下一季度上調國內航油銷售價格。
目前我國航油價格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航油出廠價、進銷差價和2006年7月起增加的綜合採購成本差價。從去年起,每個季度航油價格都將根據綜合採購成本差價的調整而進行一次調整,調整的依據是以上個季度國際航油市場的變化情況。去年10月31日晚發改委宣布調高每噸航油出廠價500元,由此也帶來銷售價格上調,這也是截至目前國內航空油價的最後一次變動。據上海證券報了解,今年1月1日中航油公布的第一季度航油價格沒有作出調整。
國信證券分析師李樹榮昨日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航空公司絕大部分的航油還是向中航油采購,因此國際油價的變動不會對航空公司航油成本產生太多直接影響。從目前來看,國內航油價格可以保持到3月底,這也意味著,除了國際航線需要在海外加油,國內航空公司的大部分航油成本短期內將維持不變。不過她也指出,如果國際油價一直上漲,中航油可能會在4月初上調國內航油銷售價格。
根據民航總局的數據,去年9月份國內各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已經佔到了總成本的44%。中信證券分析師馬曉立表示,根據其對2006年整體情況的測算,油價每上漲100元,東航將會減少凈利潤2.2億元,南航減少2.5億元,國航減少1.8億元。不過李樹榮指出,即使國內油價上調,航空公司也可以通過提高燃油附加費來抵消部分成本。 高油價帶動煤價上漲
今年煤炭長協價格談判很順利,往年常見的「頂牛」不見了,煤企報價基本得到滿足。在這背後,有油價高企的「功勞」。
2007年12月18日是重點煤炭合同匯總會結束的日子。此前一天, 2008年重點合同電煤基本簽訂完畢,主要電煤價格每噸上漲30至40元,漲幅在10%左右。煤炭價格正式放開,是在2006年,但2006年和2007年,原「計劃煤」價格每噸都只上漲20元左右,而且談判非常艱苦。2008年,是煤企談判最順利的一年。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秘書長梁敦仕認為,除了供應偏緊之外,國際油價高漲也拉高了煤炭價格。國際上,按同等發熱量,煤價與原油價格有1:6的關系,2007年下半年,國際原油價格從每桶70美元升至90多美元。煤炭作為替代能源,在可以替代的情況下,用煤、用電的經濟性逐步顯現,從而拉動煤炭需求的增長,並拉高煤炭價格。
另外,原油價格高企,還催生了包括水能、核能、太陽能、風能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熱。按照有關規劃,我國將力爭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左右,到2020年達到15%左右。 石化行業冷暖不一
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家石油企業,國際油價變動對中石油和中石化勢將帶來直接影響。「由於兩大集團一直充當政府穩定國內油價的政策工具,因此在國際油價高漲之後,其所承受的壓力也顯著增大。」國都證券石化分析師賀煒對本報記者說。他表示,高油價給兩家公司帶來的沖擊並不一樣。對中石油來說,因其上游業務比較突出,受益將更顯著;但對中石化而言,因煉油業務龐大,高油價會加劇其煉油虧損。
由於石油是大部分化工產品的原材料,油價上漲對化工行業肯定會帶來成本上升。銀河證券分析師李國洪表示,化工行業不同產品價格向下游傳遞速度和幅度明顯不同,有機化工原料、化肥、化纖、塑料原料等向下傳遞的速度快且幅度大,故下游價格承受力較強,而塑料成品、橡膠製品、農葯等產品價格向下游傳遞的速度慢且幅度小,故下游價格承受力較弱。
「因此,油價上升對有機化工原料、化纖、塑料原料等企業較為有利,而對塑料成品、橡膠製品、農葯等企業不利,故應視具體情況區別分析。精細及日用化工由於位於石化產業鏈末端,油價的變化對其鞭長莫及。」李國洪說。
賀煒指出,對鉀肥等化肥產品來說,國際油價上漲後的一大影響就是海運費用的上升。此外,油價與天然氣價格具有聯動關系,這也造成尿素等產品成本的攀升。
不過,並非所有行業都為此次油價破百感到悲觀。作為石油的替代品,替代能源在油價高企後將打開廣闊的市場空間。賀煒表示,煤化工等替代能源將從中獲得極大的發展機遇。
「不僅替代能源本身,一些相關的設備製造企業也會受國際油價大漲的利好刺激。」賀煒說。
昨天,國內風電製造龍頭企業金風科技漲停,報收於144.1元。而在美國市場上,油價觸及100美元大大刺激了中國新能源股的表現。其中,林洋新能源結束近3個交易日的調整,急漲一成,至35.99美元;晶澳太陽能升7.53%,逼近歷史高位;中電光伏漲7.2%,收至17.71美元的上市次高位;加拿大太陽能也漲了1.85%。
『叄』 什麼是石油戰爭
海灣戰爭 兩伊戰爭 石油是工業的命脈 工業是戰爭的支柱
『肆』 20世紀石油戰爭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伍』 沙美俄石油三國大戰,其各國的石油產業到底誰能笑到最後
我覺得美國已經第一個出局了,後面就是看俄羅斯和沙特的了。
1、美國已經趁石油價格大跌開始在沙特瘋狂購買石油加強自身的石油儲備了。為什麼會說美國出局了呢?主要就是在沙特和俄羅斯石油戰爭剛開始沒幾天,美國就開始大量從沙特買入石油,加強自己的石油戰略儲備,所以美國在這場石油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是自動退出了,而且美國的石油也確實是比不過沙特和俄羅斯,這場石油戰爭中美國肯定是最弱的一個,並且也是最早被出局的那一個。
綜上,沙美俄三國的石油大戰,美國率先出局,而剩下的俄羅斯和沙特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陸』 為什麼1973年石油禁運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軍事上進攻以色列外,又試圖用石油作武器,發起了石油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兩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0國召開會議,決定對軍事經濟援助以色列的國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和日本等依賴中東石油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檢討自己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高達100%,所以日本趕緊撤回以往曖昧不清的中東立場,表明支持阿拉伯國家。日本政府宣布關於中東問題的三點原則:「一、以色列應該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全面撤軍;二、國際社會要本著公正的原則解決中東問題;三、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利。」1973年12月,阿拉伯產油國正式承認日本為友好國家,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石油戰爭雖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於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產業單一,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業,所以石油禁運對阿拉伯各國自己的經濟打擊也很大,難以長久維持。石油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不得不重新開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暴漲,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打擊,遠遠大於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打擊,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購買昂貴的石油,這後來發展成為一些貧困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債務問題。
『柒』 沙俄石油博弈引發油價暴跌,這場石油價格戰最終可能會以怎樣的方式收場
我覺得最後會雙方協商後會各退一步,然後解決了這次石油戰爭。
1、雙方都不願意輕易鬆口。這次石油戰爭雙方都不願意輕易鬆口,因為一旦自己鬆口了,那就是把先手權力讓給對方了,對方占據主動的情況下自己肯定是會吃虧的,沒有一個國家希望自己的國家利益被損害,再加上雙方各自採取針對措施,我覺得現在兩個國家已經弄出火氣了,就是想硬剛下去,看誰先受不了低頭。
綜上,現在石油戰爭仍然會持續下去,但是未來等疫情結束,我覺得雙方會各退一步來解決這次的石油站長,不然一直持續下去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
『捌』 有沒有關於73年石油鬥爭的資料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 1973年中東十月戰爭中,阿拉伯產油國以
石油為武器,採取提價、減產、禁運、增加股份及國有化等措施聯合行動,
配合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斗爭,有力地打擊了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10月6
日,戰爭爆發的當天,敘利亞首先卡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關閉了輸送
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頓。翌日,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
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全部收歸國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
塔爾6個海灣產油國決定不顧西方石油公司的反對,單方面把海灣原油
標價提高70%。17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
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逐月減
少石油供應5%。緊接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
特等阿拉伯主要產油國相繼宣布對美國和支持以色列的荷蘭實行全面的
石油禁運。十月戰爭結束後,阿拉伯產油國採取了進一步減產、提價和禁
運等措施。11月4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再次決定成員國立即減產
25%。12月22日,石油國輸出國組織決定再次大幅度提價,從1974年1
月起阿拉伯標准輕油的標價從5.11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與此同時,
為了感謝非洲人民同以色列斷交,支持阿拉伯人民斗爭的正義行動和聲
援非洲人民的反帝、反殖及反種族主義的斗爭,阿拉伯產油國決定對葡萄
牙、羅得西亞和南非實行石油禁運。此外,阿拉伯產油國還採取了增加股
份和國有化行動。阿拉伯產油國把提價、減產和禁運等措旅結合在一起開
展的石油鬥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和影響,極大地支持了阿拉伯人民
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斗爭,打擊了超極大國的強權政治和以色列的侵略擴
張政策。在阿拉伯人民的堅決、有效的斗爭和世界輿論的強大壓力下,以
色列被迫於1974年2月和5月在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作了一定程度的
後撤。接著,在1974年的聯合國第29屆大會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獲准
以常駐觀察員的身份參加聯大的會議和工作,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些均
是阿拉伯人民長期堅持武裝斗爭和運用石油武器的成果。同時,通過石油
斗爭,阿拉伯及第三世界產油國從國際石油壟斷資本手中奪回了控制石
油生產和供應,以及決定石油標價的權利,結束了帝國主義肆意掠奪和剝
削第三世界產油國的歷史,沖破了帝國主義長期壟斷國際經濟的局面,沖
擊了超級大國對第三世界資源、國際市場及金融體系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