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墨西哥為什麼反對減產石油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墨西哥為什麼反對減產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4-17 19:09:56

❶ 墨西哥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墨西哥與美國共有一個墨西哥灣,又與美國關系緊密,其油氣開發的進展一定程度上有點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

一、資源與儲量

墨西哥2007年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油氣資源的80%來自於墨西哥灣,目前日產量約為290萬桶,其中向美國出口約150萬桶。

墨西哥灣的坎塔雷爾油田被視為墨西哥的「掌上明珠」,該油田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時一名漁民抱怨油污毀損了漁網,隨即墨西哥政府發現了這個儲量位列世界第二的「超級油田」。坎塔雷爾油田產量超過墨西哥石油總產量的2/3,坎塔雷爾幾乎等同於「超級便宜」「超級容易開採石油」的代名詞:一口普通的近岸油井,其日產量也就數百桶,而坎塔雷爾的一些油井,其噴涌的原油每日可高達5萬桶,開發這些原油的成本僅為每桶4.2美元。

這個「物美價廉」的時代已成歷史,坎塔雷爾油田目前已進入了枯竭期,其產量在過去數年裡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墨西哥石油公司勘探與生產業務負責人卡洛斯·莫拉萊斯·希爾表示,目前典型的坎塔雷爾油井產量已經降至日產約8000桶的水平,坎塔雷爾油田的產量僅占墨西哥全國石油總產量的45%。

產量的下滑,加上墨西哥石油公司擁有的原油儲量日漸縮小,對墨西哥整個國家的石油行業可謂是前所未有的沖擊,墨西哥正面臨著嚴峻的石油改革問題。

二、勘探和生產

2005年,墨西哥原油產量1.87億噸,同比下降1.6%,佔全球產量的4.8%;天然氣產量39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佔全球產量的1.4%。原油和天然氣出口量分別為9740萬噸和101億立方米。墨西哥原油生產中輕質和重質原油分別約佔30%和70%,出口原油中輕、重質分別約佔20%和80%。主要出口美國、歐洲和南美等,分別佔78%和10%左右;天然氣通過管道全部輸往美國。墨西哥中東部陸上生產的輕質原油,坎佩切海上油田生產的重質原油,都集中到米納蒂特蘭附近的中心站,經4225千米的輸油管道輸送到國內6座煉廠,以及墨西哥灣的太平洋出口基地。

如圖22-2和圖22-3所示,墨西哥原油產量雖然近幾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5億噸的產量,而且,天然氣的產量增長勢頭很快,2009年達到600億立方米,穩定了墨西哥的油氣資源大國形勢。

圖22-2墨西哥原油產量變化圖

圖22-3墨西哥的天然氣產量變化圖

墨西哥現有的6座煉油廠,2005年總加工能力為146.3萬桶/日,隨著重質油裂化能力的提高,現加工重質油能力佔40%。目前,西半球墨西哥的海上油田規模最大,美國進口的重質油主要來自墨西哥。坎佩切海上油田已達到生產頂峰,後期產量可能急速下降。為此,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努力勘探新區,以維持產量,但其前景未卜。在坎佩切灣深海和陸上廢棄油田的下層深度達2700米的儲層雖有希望,但面臨資金、技術困難,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難保勘探投資。專家指出,墨西哥有必要與深海資源開發經驗豐富的跨國石油公司合資或合作,分散深海勘探風險。目前重油日產量200萬桶以上,10年後日產量有可能減少至50萬桶,為了彌補產量下降,必須努力增加儲量和產量。墨西哥國家石油股份公司的煉油部門期望增加投資,實現加工技術與裝備的現代化。到2012年,實現煉廠現代化,提高油品質量,達到環保要求。最小目標為確保維持運營投資,至少實現一座大型煉廠現代化;除此之外,計劃改造一座小煉廠,引進主要煉制設備、裂化裝置等;更為積極的目標是計劃投資新建兩座較大的煉廠。

❷ 墨西哥石油

1.5億

❸ 為什麼說石油有政治色彩

(1)石油的政治說。
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現代工業社會的「血液」,其安全供應關系著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石油不僅具有商品屬性,實際上也具有政治屬性,是「戰略政治商品」。近代以來,在西方世界的全球資源掠奪戰中,石油雖是後來者,但對其爭奪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了對其他資源的爭奪。一些戰略家甚至宣稱:誰佔有了石油,誰就擁有了世界。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石油實際上一直是和金錢、政治、戰爭纏繞在一起的,與國際政治緊密相關。石油和政治是一對雙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幾乎是不存在的。近現代歷史中,石油更是直接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相連。正因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問題就開始跨越了經濟問題的范疇,對國際政治和安全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爭奪勢力范圍的斗爭,甚至國家之間的戰爭都與石油問題有著密切聯系。正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這種特殊屬性,使得在國際舞台上,還沒有哪種商品能夠像石油和天然氣這樣牽動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關系的調整。有專家甚至稱,在某種意義上說,石油和天然氣就是政治。
(2)石油武器銳不可當。
石油被政治化的最高體現是石油作為政治武器的廣泛使用。在冷戰期間,石油作為政治武器被頻繁使用。最初石油武器是被西方用來對付第三世界國家的。20世紀50年代,由於西方實行石油禁運,禁止伊朗石油進入世界市場,因此導致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夭折,民族主義的摩薩台政府垮台。這一歷史事件日後也成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與美國長期結怨的主要原因之一。後來,石油則被資源國廣泛用來作為反霸、反殖和反帝的武器。埃及前總統納賽爾將石油視為「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阿拉伯國家在阿以沖突中廣泛使用石油武器:如果你敵視我們,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中立,就可以得到石油,但不能像以前那樣多;如果你持友好態度,就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樣多的石油。1948年,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切斷了通向以色列海法港的輸油管線。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蘇伊士運河石油運輸被切斷,沙烏地阿拉伯對英、法實行禁運,導致歐洲出現油荒。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宣布停止石油生產,並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禁運。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敘利亞、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OPEC成員國如伊朗以減產、禁運為手段,給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以痛擊,由此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這是阿拉伯國家成功地第一次大規模集體使用石油武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石油武器的使用在經濟上給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沉重打擊,在政治上有力配合了埃及、敘利亞等國的軍事斗爭。
在石油危機的打擊之下,西方被迫調整中東政策。歐盟不再一味追隨美國,歐共體9國外長會議通過《布魯塞爾宣言》,要求以色列結束1967年戰爭以來佔領的阿拉伯領土,要求保證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不允許通過武力獲得領土。極度依賴中東石油的日本也脫離了美國的中東政策軌道。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以色列必須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全部領土上撤走」,並主張「承認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1973年11月22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二階堂進宣布的「新中東政策」表明了日本從親美、親以轉為親阿拉伯國家的重大政策轉變。這是戰後「惟美是從」的日本外交第一次在重大地區政策上的「自主決斷」。此後,日本開始在中東實行親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政策。美國在戰後也開始被迫調整中東政策,1975年首次承認巴勒斯坦問題是阿以沖突的核心問題。石油武器的使用是阿拉伯國家反以斗爭的一個創舉,不僅重創了西方,促使其內部出現分化和分裂,而且大大促進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極大推動了第三世界國家反對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斗爭,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標志著傳統的兩極格局開始出現瓦解。在此之後,石油武器被更加頻繁地使用,石油武器的威力一次次地展現出來,並一再引發石油危機和世界經濟危機。冷戰後,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亞等國也頻繁使用石油武器來應對美國的制裁和封鎖。
(3)石油與國際政治形勢緊密互動。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的戰略物資地位得到空前的肯定。戰後,石油作為特殊商品,更成為國際政治爭奪的焦點之一,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而國際政治中的石油色彩日益濃厚。正如我國一位研究中東問題的專家所言:「國際石油經濟總是與國際政治,特別是世界霸權主義政治和地區霸權主義政治及反霸權主義政治緊密地糾纏在一起。」
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在中東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激烈的爭奪,蘇聯入侵臨近波斯灣的阿富汗就是其中一例。美國前總統卡特針對蘇聯企圖控制海灣發出警告:「外部力量企圖控制波斯灣地區的任何嘗試,都將被視為對美國利益的進攻。美國將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軍事力量在內——打退這種進攻。」1991年的海灣危機則由伊拉克企圖建立海灣和中東霸權,薩達姆夢想成為「當代阿拉伯世界的撒拉丁」有關。如果伊拉克並吞了科威特,那麼伊拉克將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儲量的20%,如再進一步入侵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將控制全世界1/3以上的石油供應。因而1991年美國發動第一次海灣戰爭,名義上是為了將伊拉克驅逐出科威特,實際上是為了實現進軍海灣,謀取控制海灣石油,建立中東新秩序,進而謀求建立美國領導的世界新秩序的夢想。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為發動海灣戰爭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裡,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
縱觀世界石油發展歷史,國際石油市場與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呈現明顯的互動關系。一方面,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會帶來國際能源外交活動,而國際能源外交活動通常又會引起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進一步變化;另一方面,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動也會引起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引發新一輪的國際能源外交活動。
(4)地緣政治凸現石油色彩。
進入21世紀以來,石油與國際政治的關系更加密切,對石油的爭奪與控製成為國際沖突與矛盾的一個重要根源,並成為國際關系變動的新因素。
石油與地緣政治的關系表現被稱為「石油地緣政治」。石油地緣政治的形成具體又表現在石油儲量與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和石油貿易的「地緣政治」等若干方面。
石油儲量或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資源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到2005年止,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1380億噸,天然氣140萬億立方米。其中,中東和中亞及俄羅斯地區是世界油氣資源最為豐富而集中的地區,佔全球石油已探明儲量的71%。因此,這兩大地區的石油資源不僅有重要的國際意義,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這兩大地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在國際地緣政治中仍將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兩大地區內部是否穩定,國家之間是否友好、團結,協作狀況如何,不僅制約著本地區的安全和經濟發展,而且也會影響整個世界的安全和經濟發展。
具體地說,從世界范圍來看,少數國家和地區集中了該地區的主要石油資源。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伊朗等五國,佔中東地區石油儲量的96%,天然氣儲量的80%;中亞、俄羅斯及沿裏海國家占歐洲石油儲量的76%,天然氣的91%;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三國占非洲石油儲量的81%,天然氣的85%;委內瑞拉、墨西哥、美國三國佔美洲石油儲量的88%,天然氣儲量的74%;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四國占亞洲石油儲量的89%,天然氣儲量的67%。石油資源的這種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了這些地區或國家的「地緣政治」特色,使這種地緣政治帶有明顯的「石油地緣政治」色彩。加上這些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和優勢,更加深了它們的地緣政治作用和意義。
這里不能不著重提一下中亞地區這一新的地緣政治問題。中亞地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相當特殊和重要,也是歷史、民族、宗教等遺留問題較多的地區。這是因為,一是中亞國家多是從原蘇聯分離出來的民族國家,同時又是世界上新的石油資源豐富的地區。這些國家的經濟比較落後,政府都寄望於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資源來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中亞地區成為新的「石油地緣政治」地區,主要是指裏海周圍國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根據美國能源部和國務院的樂觀估計,該地區最終可供開採的石油儲藏量高達2000億桶(約等於273億噸),僅次於中東地區,可開采100年;這里的天然氣儲量達8萬億立方米,排在俄羅斯和中東之後,位居世界第三位,比美國和墨西哥兩國儲量加起來還要多。如果按照美國官方的這種估計,裏海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價值超過4萬億美元。裏海地區在19世紀曾經是世界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角斗場,但那時的爭奪偏重於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和各加盟共和國轉變為獨立的民族國家,特別是隨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采,它的「地緣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濃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羅斯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在這個地區的爭奪,就帶來了濃厚的「石油地緣政治」的因素。
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產的地區分布和天然氣生產的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同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基本上相對應。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又主要表現為石油生產和天然氣開採的「地緣政治」,不包括煉油工業的「地緣政治」問題。目前,原油生產仍以中東地區為核心,天然氣生產以北美和中亞及俄羅斯為核心。中東地區原油產量佔世界原油總產量的31%,北美和中亞及俄羅斯天然氣產量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33%。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的這種地區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緣政治」的分量。同時,如前所指,中亞裏海地區石油生產正在加快發展,這樣也將會加重中亞地區「石油地緣政治」的分量。
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費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歐和亞太地區是世界石油消費的三大中心。2005年,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北美、亞太和西歐地區分別佔29%、25%和20%。自20世紀末以來,世界石油消費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其中亞太地區尤為突出,年均增長率為8.8%,北美為3.9%,西歐為2.4%。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世界石油消費的三大中心地位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石油消費增長速度仍將是亞太地區增長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石油資源的絕大部分。
石油貿易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貿易的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與世界石油三大消費市場相對應,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進口市場——美國、西歐和東亞。這三大石油進口市場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區內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石油消費的增加。目前,這三大地區石油進口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80%以上。與目前世界石油生產格局相關,形成了中東、非洲和中亞及俄羅斯三大主要的國際石油出口市場。世界三大出口市場都是以本國資源的高「稟賦」和石油的低消費為基礎的。目前,這三大出口市場約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70%左右,其中又以中東地區所佔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貿易中佔有40%的市場份額。世界石油的三大進口市場和三大出口市場,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緣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資源、石油生產、石油消費和石油貿易共同構成的全球「石油地緣政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石油糾紛」,具有更為豐富、復雜的內涵,也把「石油地緣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擴展了,它不僅包括經濟問題,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問題。
在國際關系中,不同國家或國家聯盟都在利用地緣政治因素來開展「石油外交」。在發達國家,「石油地緣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投資、開發、加工、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地區,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中東地區的「石油地緣政治」外交建立在兩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生產和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抵消發達國家對它們的石油控制,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石油地緣政治」建立在三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開采、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保持它們的獨立性,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
依照阿拉伯學者的看法,美國的能源需求是形成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主要因素。而美國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為美國政府地緣政治戰略的核心。美國新戰略的新視點是把戰略重點從歐亞大陸的東部地區轉移到包括擁有世界石油2/3儲量的海灣地區和石油儲量豐富的裏海地區在內的歐亞大陸中南部地區。美國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直接控制這一地區,為加強其在整個歐亞大陸的霸權鋪平道路。鑒於海灣地區和裏海地區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儲量,以及中國、歐洲、日本和韓國未來都需要依賴這兩個地區,因此,海灣和裏海是美、俄這些世界大國利益發生沖突的重點地區。
而中亞各國也乘機開展能源外交,謀取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中亞位於亞洲大陸的「心臟」地位,「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因此,各國對裏海能源競爭的背後更多隱藏的是戰略上的地緣政治角逐。美、歐、俄、日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國政府及能源企業大舉進軍中亞,在勘探開發、生產、運輸等各個領域全線競爭。
**問題》:什麼是石油外交?
隨著石油作為戰略物資重要性的日益顯現,許多國家都將石油問題列入國家經濟安全以及國家安全戰略當中,並將石油外交作為確保本國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的一項重要手段。國際上石油問題通常需要藉助外交途徑來解決。石油外交成為各石油需求國實現石油安全和各石油生產國保證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同時,石油外交也對國際經濟、政治產生深遠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上就出現了「石油外交」的提法,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認。有專家將「石油外交」定義為一國圍繞石油戰略目標,為解決重大石油問題而展開的外交謀略和行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石油外交有兩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及其後;第二次是「9·11」事件後,世界石油重要生產國與消費國為控制石油、保障石油供應而進行的石油外交活動。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石油外交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隨著天然氣地位的不斷提高,石油外交的范圍擴展為油氣並舉;第二,第一次石油爭奪的焦點集中在海灣地區,而第二次波及全球,包括海灣、裏海、非洲、俄羅斯和南美;第三,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外交限於石油生產國和進口國兩大陣營間的交鋒,即集中在阿拉伯國家及OPEC與西方世界之間,而這次參與的國家進一步擴展,中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國成為新的參與者,並且作用日增;第四,70年代的石油外交性質上相對比較單純,主要是為保證石油供應,反映的是禁運與反禁運、壟斷與反壟斷的關系,而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1年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後的石油外交則帶有濃郁的政治色彩,更多反映了各國的對外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第五,20世紀70年代石油外交主要由於爆發石油危機,出現供應緊張而導致,而第二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力圖建立21世紀世界霸權,控制全球能源而引發。同時,反恐戰爭以及世界石油消費不斷增加也成為重要推動因素。
「9·11」事件後,在國際政治領域主要有兩大因素推動著國際關系的重組:一是反恐,布希以反恐劃線,決定誰是美國的盟友或敵人;二是能源外交,一些能源生產國或消費國積極利用反恐戰爭來增進自己的國家利益,在推動國際能源格局嬗變的同時也帶來了國際關系的重組。其中能源外交比較活躍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日本和中國等。
石油外交的目標因各國國情不同而表現各異。具體而言,主要有四種:一是石油生產與供應國的石油外交目標,主要是實現對本國石油的自主權,保證生產開發得以順利進行,確保有一個穩定的買方市場和一個於己有利的合理價格,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二是石油進口和消費國的石油外交目標,主要是確保本國從外部獲得安全穩定的石油供應,保證石油價格的合理與平穩,以確保本國石油安全、經濟安全以及國家安全。三是地區或全球性大國的石油外交目標。對於大國特別是霸權國家,其石油外交主要目標除了要確保本國的石油安全外,還包含企圖控制某一地區或全球石油的生產或供應,並對其敵人或競爭對手的石油供應構成制約。比如美國企圖控制海灣石油,進而實現對該地區的長久控制。四是特殊國家的石油外交目標。受美國制裁,被美列為「無賴國家」或「邪惡軸心」的一些產油國,如前薩達姆政權、伊朗、利比亞和蘇丹等,都將石油外交作為抵制美製裁,打破圍堵,擺脫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石油外交的實現手段與種類主要有兩種:一是沖突與斗爭型。包括直接動用武力佔領油氣資源或資源所屬國,實現對生產國進行政治、軍事與經濟的控制,建立生產或銷售的壟斷性同盟以控制市場(如最早石油工業卡特爾「七姊妹」)、佔有或控制戰略通道(包括重要運輸路線、管道)。二是合作與參與型。這是為當今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的石油外交方式。包括與進(出)口國家建立良好雙邊關系、簽署雙邊或多邊石油合作協議、聯合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共同維護交通運輸安全(包括管道外交)等等。
石油外交是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際政治關系的重要內容。石油外交在許多國家外交以及國家安全戰略中佔有重要位置。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霸對立失衡,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盡管大國的外交戰略根本上沒有改變,但各國在開展外交關系中都更加務實,更加重視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一些國家之間的關系正在由原來的戰略夥伴關系轉向以發展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主的務實外交關系。近幾年來,通過外交手段積極推動本國在世界范圍內優化油氣資源配置,加速本國經濟發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已成為大國(如美國、俄羅斯)和一些中小國家(如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的通用做法。
近10年來,各國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外交實施機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國際石油經貿合作與石油政治角逐中,石油外交策略與技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運用和發揮。「9·11」事件後,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全球能源外交異常活躍,在改變世界能源格局的同時也在催生新的地緣政治生態和國際關系格局。

❹ 為什麼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

石油開采是一個夕陽產業,這是大家對石油行業的認知,因為一直以來各種媒體都在宣傳,未來石油還可以使用50年,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石油似乎仍然沒有任何枯竭的跡象!

理論上無機成因中的火星和金星的石油基礎和地球是一致的,假如某天在火星上發現了石油,那麼我們到底是相信火星史前曾經宜居呢?還是相信石油的無機成因?

相信金星也會碰到同樣的問題!

❺ 為了石油,美國才打伊拉克的,但為什麼美國不打又窮又近的墨西哥呢

把墨西哥打了,沒有人收拾殘局。最重要是沒有人出錢。

❻ 墨西哥為什麼這么亂

1、一半的國土被美國吞並:1846~1848年,美國為了領土擴張挑起了與墨西哥的戰爭,史稱美墨戰爭。墨西哥人進行了殊死抵抗,無奈軍事實力相差太大。美國只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墨西哥城。隨後,美墨談判,墨西哥被迫割讓了2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占墨西哥領土面積的一半。美墨戰爭讓墨西哥元氣大傷,還錯過了第一工業革命的大潮。

2、控制墨西哥經濟支柱:1910~1917年,墨西哥爆發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國家陷入內戰旋渦。1914年,美國軍隊以保護本國利益為名介入墨西哥內戰,在軍隊的脅迫下,美國獲得了墨西哥75%的采礦業,50%的石油開采產業和幾乎全部的金融資本市場。從此,墨西哥變成了美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實際淪為半殖民地。

3、美國農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成本非常低,政府還經常補貼,墨西哥農業被瞬間摧毀。農民種植農作物不賺錢,只能去種植美國人不種的東西毒品作物。於是,墨西哥毒品開始泛濫。美國軍火商還向墨西哥毒販賣武器,毒販勢力越來越強大。

(6)墨西哥為什麼反對減產石油擴展閱讀:

墨西哥毒販猖獗的原因:

如果美國人沒有毒品需求,那墨西哥也不會毒販猖獗。但實施情況是,美國以佔世界5%的人口,卻消費了世界六成以上的毒品,是世界第一大毒品市場。每12個美國人里就有一個人吸過毒,每年毒品消費額達到1600億美元。

墨西哥很亂,正是美國百年來以鄰為壑的結果。鄰居家亂成一鍋粥,自家也不會好。兔子不吃窩邊草的道理,希望美國有一天會明白。

❼ 「勞拉」颶風為何會導致墨西哥灣的原油減產

颶風勞拉已經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的一個地區登陸。目前已經造成當地數10人死亡或者是失蹤,還有受傷。根據有關媒體表示鞠躬老啦,是一個世紀以來登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最強的風暴之一。目前已經造成了當地大面積的停電和嚴重的洪澇災害。

因為颶風老大的影響,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減產了至80%左右。美國相關的公司再去工作後,相繼外恢復海上了相關的油氣生產設施。有關的數據表示截止到當地時間8月30日的中午已經有122個設施重新投入使用,但是墨西哥灣的原油產量還是減少達到了82%左右。

颶風來臨時,我們一定要做好相關的防護措施,在家中的人們應該及時的照顧自己的房屋門窗。同時將自己屋外的一些花盆等重型的物品全部收進屋內,避免颶風將他們吹落,傷害到過往的人員。颶風來臨的時候,我們要准備好相關的一些物品幫助我們度過此次颶風。

❽ 墨西哥近年來面臨什麼挑戰

近年來墨西哥的新聞頻頻上熱搜,而且墨西哥的發展也越來越差,那麼這些年墨西哥都面臨怎樣的挑戰呢?筆者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

其中一些將是:

競爭力:即使墨西哥通過改善勞工和財政法律解決了競爭力問題,在與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爭奪經濟機會,市場時,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例如,就競爭力(2013年)而言,墨西哥在144個國家中排名第53位。出於比較目的,其排名優於印度和俄羅斯(分別排名第59和67),但比中國和巴西(分別排名第29和48)差。

安全:作為「墨西哥毒品戰爭」的一部分(2006年至今),毒品卡特爾與警察部隊之間不斷發生的暴力沖突。這場沖突給墨西哥的資源造成了嚴重壓力,因為必須將對安全的需求與貧困或教育等其他優先問題進行權衡。迄今為止,自沖突開始以來,已有12萬多人死亡。

腐敗:公職人員貪污腐敗。而且,由於反毒品戰爭,警察和武裝部隊之間的腐敗程度很高,特別是在打擊毒品卡特爾時。這個過程被稱為「鉑金或鉛」(意思是銀或鉛),這意味著毒品卡特爾威脅安全官員收受賄賂或被卡特爾的特工殺死。

環境: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是全球性問題,但墨西哥受到的打擊很大,其中包括300多種受威脅物種,還有幾種已經滅絕,主要是由於棲息地喪失。森林砍伐,侵蝕和荒漠化也是目前的危險。最後,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被認為是「封閉的」,但仍然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

希望能帶大家了解真實的墨西哥。

❾ 墨西哥灣原油減產,和之前相比下降了多少

颶風薩利登錄墨西哥之後,已經導致了當地已經有很多的原油生產不得不停工停產。所以也比之前下降了很多很多,但是這件事情仍然得到了世世界上各個國家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現在他們國家的這一些方面的產能已經下降到了每天只生產20萬桶的時候,要知道以前他們每天都是能夠生產200萬桶左右。

因為疫情不斷沖擊,本來就給各個國家的經濟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他們國家的這一些災害也不斷的發生,更加突出了他們國家比疫情之前還要下降很多很多。這次颶風的影響給他們國家疫情期間造成的減產還要多的多。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已經導致了他們這個地區的一些原油減產,並且資產價值也相應的減少,減少到了之前的30%左右。不僅僅是他們國家的原油減產,他們國家的一些天然氣產量也相繼減少,現在他們國家的原油減產已經超過了80%左右,但是他們國家的天然氣減產也已經達到了44.5%。

颶風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在這期間各種產能的降低也是有情可原的,所以也需要他們能夠更加努力的去工作,並且將之前的一種狀態找回來。

❿ 墨西哥灣原油減產超80%,是什麼引起的

受颶風勞拉影響,美國墨西哥灣的鑽井作業被迫關停,導致美國墨西哥灣原油產量減少82%,同時也導致天然氣產量減少59%,這使得美國天然氣供應也受到影響,美國天然氣現貨價格趁勢走高。

並且現在大部分在這次颶風來襲中沒有重大損失的煉油廠已採取措施重啟運營,只有一家路易斯安那州查爾斯湖的煉油廠由於遭受大風影響被破壞,需要進行大范圍的修復,並不會馬上重啟。

美國現狀可謂是多災多難、內外交困,一邊是國內不斷在蔓延的新冠狀病毒疫情,還有愈演愈烈的抗議活動,另一邊則是颶風來襲以及洛杉磯大火,可謂是天災人禍聚集到了一起。不過相對於其他的禍事來說,颶風勞拉帶來的影響並不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