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在利用石油方面有什麼建議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在利用石油方面有什麼建議

發布時間: 2022-04-18 01:35:09

❶  對中國油氣安全戰略的建議

由上節分析可看出,當前我國油氣形勢使外部環境趨於寬松,內部供求狀況偏緊,總體上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利。但需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必須對我國油氣安全予以高度重視。

一、世界各主要國家油氣安全戰略概述

從四到八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上各主要工業國家都高度重視能源戰略,尤其是制定了本國油氣安全戰略,歸納如下:

1.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發

保障油氣安全的最佳選擇是本國的油氣消費完全由本國提供,所以美國、俄羅斯等國在油氣比較成本允許的范圍內,強化國內的油氣勘探開發,確保從國內最大限度供應油氣。

2.加強國際貿易,實行進口來源多元化

美國、日本、韓國、法國等均採取分散石油進口國的辦法,以降低從一國或一地區進口石油的潛在危險。

3.大力開發境外石油天然氣資源

為確保油氣供應安全,美、日、韓、英等國實施優惠政策或提供經濟支持,鼓勵本國油氣企業購買外國石油公司股份,參與開發,以獲得股份油,或直接投資勘探開發境外油氣田等。

4.抑制消費,鼓勵節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美、日、韓、法、英等國均從本國實際出發,優化能源供應和消費結構,堅持開源和節流並重,把節約放在優先地位,抑制不合理消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5.積極尋找開發新的替代能源

為了減少對油氣的消費,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各國紛紛開展對核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燃料電池等新能源的研究開發。

6.加強區域和國際能源合作,建立世界石油安全體系

美、日、韓、法、英等國積極開展能源外交,穩定並強化與產油國的關系。各國還在一定程度上尋求地區油氣需求國的合作,共同防範石油風險,聯合起來一致對付能源危機。

7.實施並增加政府戰略石油儲備

美、日、韓、法、英、加拿大等國際能源組織機構(IEA)成員國,紛紛增加石油戰略儲備,實施或國家或企業或二者共同儲備的方式,並保持相當於90天石油進口的應急儲備量。

二、對我國油氣安全戰略的建議

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專家們的研究意見,現對我國油氣安全戰略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保障國家安全

石油既是一種蘊含著巨大財富的商品,更是一種戰略物資,它常被某些國家當作武器使用,以威脅或制約他國以達到某種經濟的或政治的目的,所以石油關系一個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大局。

人們還記得,一戰結束時,石油每桶的價格僅2美元,而且一直保持到1970年。但是到了1973年,因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產油國家同仇敵愾,以石油為武器,削減石油產量,實行石油禁運,使石油價格從每桶5美元漲到40美元,主要石油消費國經濟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不少工廠倒閉,經濟陷入衰退之中。此後,西方工業國為應對石油危機帶來的影響紛紛做出了能源政策調整,決定建立石油戰略儲備。

據報道,到1992年的3月底,經合組織(OECD)共有戰略石油儲備40640萬噸,可供消費93天。這一龐大的石油儲備大約相當於世界石油消費量的1/6,經合組織消費量的1/4,或進口量的1/2。其中美國儲備20170萬噸,可消費107天;日本儲備8000萬噸,可消費111天;瑞典540萬噸,可消費107天;法國儲備4230萬噸,可消費116天。另據報道,上述國家還在增加戰略石油儲備量,以增加可供使用天數。足見發達國家對石油儲備十分重視。

石油戰略儲備的功能主要有:①應對石油和其他能源供應突然出現中斷的風險,保障供給,使國民經濟重要部門特別是軍隊能夠正常運作;②應對石油國際市場暴漲的風險,穩定油價,一旦出現石油危機或油價暴漲,政府便將儲備石油,向市場拋售,以遏制石油價格的上漲;③應對地區沖突戰爭及各種政治風險等,在緊急時刻起威脅作用,以減輕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機的沖擊力。

顯然借鑒國際經驗,我們應當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石油戰略儲備制度,以保證國家安全,宜採用如下措施:

1)必須按照「要儲備,先立法」的原則,加快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因為石油儲備關系國家安全問題,是政府的職責,是企業和公民的義務;儲備油品的種類及數量,戰略儲備的主體及經費來源,戰略儲備油品動用機制等,都應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確。

2)以政府為主,多渠道籌集石油戰略儲備資金。石油戰略儲備關系國計民生,政府必須承擔起責任。比如美國政府至1999年已為戰略石油儲備撥款190億美元,其中160億美元用於購買原油,其餘30億美元用於設施建設。我國十五規劃已明確提出,中國要建立600萬~700萬噸的石油儲備,並爭取到2010年全國的石油儲備量達到1500萬噸。據有關部門披露,實施順利的話,到2005年,我國石油儲備能力將達到800萬噸,相當於目前我國全年進口量的1/10,在特殊情況進口石油中斷可保障供給36天。盡管離IEA規定的90天保障量有不少差距,但畢竟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其實在國家儲備方式中,建議國家通過發行國債等方式籌集資金,以建設國家儲備糧和儲備糧庫的方式來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這樣從經濟承載力上可行性較大。我國石油消費目前的對外依存度為30%,到2005年將達42%。石油消費總量約為2.6億~2.7億噸,需進口石油9600萬~1億噸。按90天儲備量計,則需儲備2500萬噸左右。若按20美元一桶的油價計算,總共需要資金350億元人民幣。配套工程約需262.5億元人民幣,總共約需612.5億元。按政府為主佔70%,企業為輔佔30%,用三年時間實現儲備90天的目標,每年國家則需約143億元,是有可能的。三大石油公司三年共籌約184億元也是能夠實現的。國家亦可向其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的方式來解決。

3)戰略石油儲備應以原油為主。戰略石油儲備,主要目的是為了國家安全。而原油比其他任何油品及天然氣都易於儲存和運輸。另外我國原油加工能力較強,且大部分在北方,多進口並儲備一些原油在國內加工,發揮石油加工企業的加工能力,亦有較好經濟效益。

4)戰略石油儲存方式應多樣化,布局應分散。出於安全和經濟上的考慮,戰略石油儲存不易集中而應分散布局,方式多樣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引發的破壞和損失。在儲備方式上實行實物儲備和產地儲備相結合。在布局上,可以利用現有油田和石油加工企業的有利區位進行儲備。這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既有產業依託,又有城鎮聚集效應,方便安全管理,也可大幅降低成本。同時便於石油加工企業必要時有原油加工來源,便於調用和使用。儲存方式上,可根據不同情況而定。在山區可建岩洞儲存,沙漠可建地下或地面罐池儲存,沿海可建浮動式船罐儲存。顯然分散布局,多樣化儲存既有利於安全,具有可靠性,同時經濟性也好。

2.建立穩定的國內油氣供應體系

中國油氣供應安全的根本立足點是建立穩定的國內油氣供應體系。為此應解決好四個問題,一是加強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增加可采資源擁有量;二是優化能源消費與供應結構;三是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實行全國油氣配套供應;四是開源與節流並重。

首先,加大勘探開發投入,增加探明可采資源量。前已述及,當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增加石油勘探開發投資,使本國擁有更多的資源儲量。如英國和挪威擴大北海石油勘探規模。美國極力鼓勵其石油企業增加石油勘探開發投資,其投資地區不僅僅局限於國內,還將大量資本投向諸如加拿大和北海等一些石油前景良好的地區和國家。顯然,我國要建立穩定的國內油氣供應體系,必須立足於加大自身的石油勘探開發,增加資源擁有量。據國土資源部領導披露,我國石油地質資源總量為1068億噸,可採石油資源量為135億~160億噸,探明可採石油儲量為63.95億立方米。可采天然氣資源為10萬億~20萬億立方米,探明可采天然氣儲量為2.56萬億立方米。目前我國陸上石油探明程度為28%,天然氣探明程度為6%,均低於世界石油探明程度的45.6%和天然氣探明程度的22.45%。可見,我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潛力很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家只要制定正確的政策,實行東部挖潛,發展西部,開發海域,海陸並進的方針;堅持綜合勘察,綜合評價,綜合利用的原則;國家投資主要用於開展新一輪全國能源資源大調查和油氣資源戰略選區的深入調查上。在此基礎上,國家主要改善投資環境,設立石油和天然氣投資基金和風險勘查基金等,多渠道吸引國內外資金勘探開發我國的油氣資源。在美國「9·11」事件後,其經濟和投資環境逐漸惡化,中東等國家投資逐漸從美國市場撤出,中國可以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這些國家的「石油美元」,為中國的油氣勘探開發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

其次,優化能源消費與供應結構,大力節約使用石油天然氣。我國煤炭資源和水能資源十分豐富。今後相當長時間內,我國能源結構仍是以煤炭為主。問題是應該盡可能減輕煤對大氣和環境造成的污染,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將利用燃煤動力盡可能集中,盡可能將其變成電力,並使周圍企業可利用其餘熱廢渣,使資源被循環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以達節能目的。還應大力度推廣潔凈煤技術,以使能夠用煤的企業或設備盡量減少對用油的壓力。在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上,由於天然氣屬潔凈能源,可開采年限長於石油,所以凡能用天然氣作替代能源的盡可能使用天然氣。目前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不足3%,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10%。此外,我國水電資源十分豐富,國家正大力興建水電站,並制定了西電東送戰略,這對增加水電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減輕對石油的壓力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實行全國油氣配套供應。與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一樣,我國油氣資源分布也不均衡。而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沒有能力也沒有機制約束他們承擔石油短缺引起的風險。這就要發揮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政府應建立規范的市場操作,以產業政策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促進石油市場發展,發揮市場對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協調油氣的配套供應,以確保國內油氣供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第四,開發與節約並重。我國石油資源不足,解決石油供需之間的矛盾已不能單純依靠發展石油生產,而應特別強調節約。多年來我國石油供應緊張,資金短缺,資源有限,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我國在石油的加工和使用上又存在著極大的浪費,石油消費是粗放型的,經濟效益低。近年來,我國石油消費彈性系數已接近1.0,高於以石油為主要能源的發達國家的數值。1992年我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石油消耗盡管已由80年代初的一噸多下降到0.6噸,但仍未擺脫高投入,低產出的狀況,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0%。而一般世界先進國家的能源利用率均在30%~60%以上,差距很大。所以,不能只重視生產發展戰略,忽視節約發展戰略。要把節約發展戰略提高到與生產發展戰略並重的高度,來解決我國石油問題。今後10年到20年內,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石油消費彈性系數必須控制在0.5~0.6,石油投入系數應在2000年的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消耗石油0.4639噸的基礎上,下降到2010年的0.3559噸,年均節油率20世紀90年代為3.08%,21世紀應為2.67%。

其措施包括:通過立法完善有關節油的法令和規定。抑制油氣消費增長;放開石油價格,確立以市場定價為基礎的油價申報制;對用油機具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石油利用效率,降低油耗。加強石油開采,運輸及加工的管理,減少損耗;限制不合理燒油;淘汰小煉油廠,實行規模效益經營,提高原油加工利用深度和石油利用經濟效益。

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節油的重點應放在終端消費上。我國的石油終端消費可分為:公路交通、鐵路交通、航空運輸、遠程運輸、漁業、農墾、農機、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十幾種,還有三大石油公司自用油消費。這些終端消費應大力提倡節約,更新技術,降低油耗。國家應盡快頒布新的油耗標准和燃油稅政策,健全監督檢查機制,防止超標新車新設備進入市場。鐵路應加快電氣化建設,淘汰燃油機車。冶金建材等耗油行業都應盡量採用新技術,使單位產值耗油標准向世界先進水平看齊。

3.石油進口應該「多源化」和「多樣化」

我國現有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相對不足,不宜大規模開采,每年穩定在1.6億~1.8億噸之間為宜。因此國內石油供給量與消費量之間的缺口越來越大,從國外大量進口油氣資源已成定局。目前我國原油主要來自伊朗、沙特、伊拉克、卡達、安哥拉、阿曼、印尼等國家,其中一半來自中東地區且多依靠海運。中東各國雖與我關系較好,但該地區歷來為多事之地。為了使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保證石油供給安全,油氣資源進口應「多源化」和「多樣化」。

石油進口「多源化」即在穩定中東地區進口原油的同時,盡量擴大其他可能的石油供應來源。當前應特別重視與俄羅斯在石油進口方面的合作,要成立專門班子,加強攻關,盡快促成俄羅斯—中國石油管線的鋪設和運營,使俄羅斯的石油成為與中東石油互為補充的,穩定的石油供應來源。即使在中東地區,也要實行「多源化」,在積極發展與沙特、科威特等國的石油合作關系時,要不失時機地開展與伊朗、伊拉克的石油外交,建立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關系。

石油進口「多樣化」即在進口原油的同時,也要多進口成品油。原油進口價格低,可以發揮我國煉油潛能,但也有環境污染問題。應充分利用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大量剩餘煉油能力,進口相當的成品油,形成石油安全共享的利益格局。還可以通過購並、參股的方式直接利用周邊國家的煉油能力,分享利益,共擔風險。(周大地等,2002)

4.優化能源結構,發揮煤炭基礎能源作用,開發可再生能源

農業經濟時代的能源是地上的柴薪,工業經濟時代的能源是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氣等。這些傳統的能源大多是不可再生資源,除越開越少外,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的破壞,危及人類的生存。因此,應優化能源結構,發揮煤炭基礎性能源作用,大力研製開發可再生的替代能源。

首先,應發揮煤炭的主導型能源作用。我國煤炭資源量達5.3萬億噸,探明儲量為9800億噸,目前年產量約11億~13億噸,佔一次性能源消費的65%以上。所以,煤炭作為基本能源,將長期在我國能源結構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但是,煤炭在燃燒中產生的二氧化硫及其粉塵對環境的污染不容忽視。所以我們必須解決煤炭的「綠色燃燒」問題,這與「建立世界級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的目標相輔相成。應積極開發「煤變油」技術,「煤變油」就是通過化學加工,改變煤的性狀,把固體的煤變成液態石油或化工產品的潔凈利用煤炭的技術。國際上已達到工業化生產規模。我國神華集團公司已成立煤煉油公司,預計2005年可實現產品油100萬噸,發展下去,可以大大緩解我國石油供應不足的矛盾,同時滿足保護環境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末研究出的以煤、煤層甲烷、天然氣、締合氣、重油殘渣為原料的二甲醚,是一種清潔的柴油發動機燃料(無黑煙),經試驗證明燃用二甲醚後可使原柴油發動功率提高10%~15%,熱效率提高2%~3%,燃燒噪音降低5~10分貝,其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量比一般柴油機低60%~70%,是一種極好的柴油替代液體燃料。目前二甲醚技術在我國已受到高度重視,一個投資40億元、年產量達100萬噸的世界規模的最大的二甲醚生產線正在籌劃中。推廣使用二甲醚技術及其他潔凈煤技術對優化我國能源結構,緩解石油供應壓力,改善環境起重大作用。

其次,大力開發利用水能。我國水利資源十分豐富,而且是可再生資源。我國水資源理論量為6.79億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為3.95億千瓦。目前全國平均開發程度僅為19%,而西部開發程度更低,為8%,大大低於世界22%的水平。目前水電在能源總結構中僅為8%。所以我國政府決定並開始實施的「西電東送」工程。其中相當比重為水電。經過「十五」及以後的建設,可望水電在能源總結構中達10%以上。這對緩解油氣資源的不足,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加大勘探開發天然氣和煤層氣資源。天然氣和煤層氣是清潔能源。我國天然氣資源和煤層氣資源與石油相比相對豐富。1995年產氣180億立方米,至2002年產氣313億立方米。預計2005年和2015產量將分別達到500億立方米和1000億立方米,在能源結構中將上升到10%以上。目前實施的「西氣東輸」、俄羅斯東輸管線的建設,我國東部天然氣的開發,印尼液化天然氣的進口等,都將是很好的石油替代品,大大緩解石油供應的壓力。

第四,開發和利用生物能源也是緩解石油供應壓力,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生物能源開發,首先要重視沼氣,國外已利用沼氣發電,實現廢物利用;其次是發酵,如用玉米發酵制酒精,生產配合油等;三是生物柴油。由於生物能源利用的是某些含油分的植物或肥料,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又是廢物的再利用,符合循環經濟概念和原則,極有利於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五,利用太陽能。目前,太陽能利用的主要障礙是成本偏高。日本的「陽光計劃」指出,當太陽能電力價格降到10日元/千瓦小時的時候,就可以與火電或水電競爭了,以目前發展速度,專家們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可達世界總發電量的20%~30%。我國應加快對太陽能的開發研究,爭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到時對緩解我國石油供應壓力,優化能源結構該是何等美好的前景。

第六,大力發展利用風能(目前難度也是成本偏高)、潮汐能、地熱能等。特別是應加大受控熱核聚變研究,使之盡快投入商用,實現真正的「水變油」的夢想。還應發展宇宙空間技術,到其他星球上去尋找新的能源。

5.實行大集團戰略,應對突發石油價格波動

我國石油資源剩餘可采儲量十分有限。從全球資源狀況看,現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基本上被世界上少數跨國石油公司所控制,全球前20家石油公司擁有石油剩餘可采儲量1138億噸左右,年產量21億噸左右,分別佔全球的80%和60%。跨國公司也控制著世界1/3的石油和化工總值、2/3的石油化工貿易、70%以上的投資、80%以上的技術開發與轉讓。在這種格局下,中國的石油企業應該實行大集團戰略,積極「走出去」,盡快將自己打造成跨國公司,使我國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擁有越來越多的份額和權益,對石油價格波動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強,使國家石油供應安全保障力也越來越強。

6.注重資源接替,迅速增加產量

目前我國擁有的邊際油井8000多口,難以動用的邊緣儲量幾十億噸。總體來說,邊緣儲量的石油資源品位低,滲透率低,豐度低。為了對其進行開發利用,一方面要依靠科技進步,降低生產成本,努力提高探明儲量的採收率,提高對低滲透率和低品位原油的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建議國家能採取稅收優惠政策或風險基金的辦法,減輕企業因開發邊緣儲量石油高成本的壓力,調動石油企業的勘探開發積極性。據專家估計,開采邊緣儲量資源,平均每年可增加300萬噸的產量,相當於開發了一個中型油田。這對延長一些油田的開發壽命,增加原油產量,保障石油供應安全不失為可行之捷徑。

可見,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必須有足夠的油氣資源保障。因此,應該加快實施石油戰略儲備;建立穩定的油氣供應體系;「走出去」開發利用國外油氣資源;節約使用有限能源,開發可再生替代資源;國家油氣企業走出去,融進大的跨國油氣公司;開發邊緣油氣,尋找接替資源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❷ 對全國油頁岩開發利用的建議

(一)問題

目前,全國油頁岩產業規模小,2008年全國頁岩油產量僅40×104t,對解決我國石油緊缺問題作用不大。

我國頁岩煉油產業整體裝備水平、管理水平低,對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方面做得不夠;頁岩煉油產業多停留在初級產品,沒有深加工;安全、環保水平低。

圖7-1 全國油頁岩地質勘查優選目標區

我國油頁岩產業發展既存在重大機遇,也存在重大挑戰。我國節能減排任務相當艱巨,政府對節能減排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政府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目標作為制訂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的重要依據,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這對油頁岩產業發展是重大挑戰。

(二)建議

1.統一全國油頁岩產業行業規范和標准

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組織有關單位和企業,研究並制定出全國統一的油頁岩資源開發利用行業規范,包括工藝指標、技術經濟指標、環保指標,尤其要明晰油頁岩產業三廢排放規范,規范油頁岩產業向循環經濟發展,走可持續清潔發展道路,促進頁岩油產業有序健康地快速發展。在制定規范和標准時,要針對油頁岩資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如頁岩煉油、發電、綜合利用)、不同工藝要求(如地面干餾、地下原位干餾),研究並制定出全國統一的油頁岩資源開發利用(包括副產品)的行業規范和標准,包括資源合理開采、加工工藝的選擇和環境保護等規定。

收取一定的礦山環境恢復和污染治理保證金;鼓勵企業利用清潔發展機制(CDM),考慮二氧化碳氣體的收集和埋藏。

2.規模性綜合利用礦產資源

提高油頁岩開發的經濟、技術、環保門檻,規模性綜合開發利用油頁岩資源(生產頁岩油、發電、建材副產品),實現油頁岩資源最大利用化、油頁岩生產最大效益化和清潔化,提高油頁岩開發利用生產效率。此外,我國油頁岩及其灰渣中還伴生有多種金屬元素,如吉林農安和樺甸的油頁岩中富集Na、K、Ca、Mn、Zn、Sr、Ba和Th等8種元素,可以進行稀有、稀土、稀散金屬的回收。

3.建立若干示範基地

建立若干個循環經濟型清潔化生產的油頁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範基地,引導全國油頁岩資源開發利用。

4.適當降低油頁岩發電的技術標准

油頁岩發電比煤矸石發電好,應該鼓勵油頁岩發電,尤其是在油頁岩作為煤炭資源副產的資源利用的情況下。發改委規定煤炭發熱量低於1200千卡/kg就不準發電,該標准對油頁岩來說太高,不能把油頁岩發電歸於煤炭行業。

❸ 為保證國家石油安全,應該從哪些方面採取措施

保證國家石油安全,應該:拓展石油供應渠道;保障石油運輸安全〔運輸方式多樣化〕加強石油勘探開發;建立石油儲備基地;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使用多種能源,有效開發替代能源;盡快建立石油安全儲備戰略體系,增加安全系數;充分利用國際石油市場,建立多元化海外石油供應體系。

(3)在利用石油方面有什麼建議擴展閱讀:

隨著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逐步擴大了對能源的使用范圍。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也是人類認識和征服自然、實現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在歷史上,人類社會經歷了三個能源時期;以草木燃料、水力、畜力為主的能源時期;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時期;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能源時期。目前世界正處於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能源時期。石油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問題,涉及的面很廣。

❹ 石油越用越少,假如有一天枯竭了該怎麼辦

大家都知道,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不能夠在短時間內繼續生出來,石油越用越少,假如有一天枯竭了該怎麼辦呢?事實上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新能源,比如說太陽能能源和風能能源等等,通過這樣的能源能夠代替石油資源,而且在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可能會有更多的能源來代替石油,當然我們更是應該節約能源,接下來跟大傢具體說明。3.我們應該節約能源。
現在我們的大部分能源都是石油能源和煤炭資源,這些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遲早有一天會枯竭,所以我們也應該節約能源的利用,在沒有必要的時候盡量採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這樣既保護環境。又能夠節約能源。


總而言之,現在我們處在一個石油資源利用非常高的時代,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石油資源遲早會枯竭,但是我們也有很多可以替代的能源,比如說太陽能能源等等,在科技的發展之下,未來我們應該會有新能源來代替石油資源。

❺ 石油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地理題

實現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和扶持第三產業、新興工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元化。

❻ 對石油的合理利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將石油煉製成不同等級、不同類型的石油,從石油中提取一些特殊物質,一些可以用作葯物,一些可以用作特殊化工原料等,其餘可以用作汽油和柴油,最後的瀝青可以鋪路,等,充分利用石油資源,而不是單獨使用石油作為能源材料。
2.建立節約機制,提倡低碳生活等等
3.發展綠色能源,減少能源對石油的依賴,充分發揮石油(醫葯、橡膠等)的礦物價值
拓展資料:石油的煉制特點
1.煉油生產是該裝置的工藝生產。油沿工藝順序流經每個裝置,並在不同溫度、壓力、流量和時間條件下分解為不同的餾分,以完成產品生產的每個階段。一套設備可以同時生產多個不同的產品,同一產品可以由不同的設備生產,產品種類繁多。因此,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必須採用先進的組織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合理安排不同設備的生產。
2.煉油裝置一般為聯動裝置。處理對象為液體或氣體,需要在封閉管道中運輸。生產過程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和過程之間的緊密聯系。在管理上,要按要求保持穩定連續運行和均衡生產。
3.煉油生產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腐蝕等特點,安全要求特別嚴格。在管理上,要防止油氣泄漏,保持良好的通風,嚴格控制火源,確保安全生產
4. 煉油生產過程基本封閉,直觀性差,不同原料的加工要求和工藝條件也不同。在管理上,要正確確定產品加工方案,優化工藝條件和工藝。
5.煉油過程通過高溫加熱分離油,冷卻後可混合成不同的油品或進一步加工成其他產品。在管理上,要保持整個生產過程的物料平衡,按工藝規定的比例生產配料,組織企業熱平衡,不斷降低能耗。
6.煉油產品深加工可能性大,效益高,原料替代范圍廣。在管理上,要採用現代管理方法,加強綜合規劃和科學管理,不斷提高煉油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
7.不同煉油廠生產的產品品種可能不同,但其生產工藝特點相同或相似,經濟關系流程相同。因此,可以採用統一的方法和模型來分析煉油廠的整體生產經營情況,制定企業的綜合發展規劃,指導企業的生產。

❼ 對單一依靠石油出口發展經濟的西亞國家提出一些建議

西亞波斯灣沿岸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但是這里的很多國家發展單一的石油經濟,經濟效益比較低。而且石油是非可再生資源。這些國家可以考慮發展多樣化的經濟部門,例如旅遊業,石油加工業,石油化學工業等。
西亞波斯灣沿岸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但是這里的很多國家發展單一的石油經濟,經濟效益比較低。而且石油是非可再生資源。這些國家可以考慮發展多樣化的經濟部門,例如旅遊業,石油加工業,石油化學工業等。
對石油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財政收入,充分利用西亞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自然風景,大力開發旅遊業,適時適地發展節水農業,充分開發其優越的交通樞紐優勢!
石油裝備製造業,他可以從單純地採油轉向掌握整個石油工業上下游產業鏈。
目前,其採油、輸油、煉油設備幾乎完全從國外進口,坐擁豐富石油資源,卻花巨額資金購買國外採油設備,是一種損失。發展石油裝備製造業,可以帶動其鋼鐵業、製造業、工業設計業的發展,從業擺脫國外的裝備限制。
同時,西亞國家應該發展集約高效、科技含量高沙漠灌溉農業(信息化、自動化、精確化灌溉農業),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以色列只有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卻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沙漠農業生產技術。其糧食自給自足的同時,還是世界排名前茅的農產品出口大國。
①利用石油財富發展本國經濟。廣大產油國與石油壟斷資本集團斗爭(如1960年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沖破控制,提高油價,增加收益。

②努力改革單一的經濟結構,發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業。逐步建立起以採油為主、石油化工為主導的工業生產體系。

③積極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糧食自給率。
追問: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西亞地區曾爆發過兩次局部戰爭,情簡要概括這兩次局部戰爭爆發的原因。
追答:
①兩伊戰爭,原因:邊界爭端、教派紛爭和經濟利益沖突。
②海灣戰爭,原因:a.美國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b.兩極格局解體,一些地區和國家長期以來抑而不發的深層矛盾如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爆發。

❽ 石油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石油是由多種碳氫化合物組成的,直接利用的途徑很少,只能用作燃料來燒鍋爐。這樣使用石油,是很大的浪費。將石油加工成不同的產品,則能物盡其用,可以充分發揮其效能。把預處理後的原油送到煤油廠進行加工,生產出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及瀝青等。各煤油廠的總流程不盡相同,有的簡單些,有的復雜些,生產燃料用油的石油煉制流程中有三個裝置,即蒸餾、裂化、焦化的裝置。生產潤滑油的裝置主要有四個,即丙烷脫瀝青、溶劑脫蠟、溶劑精製和白土精製。 石油沒有固定的沸點。一般石油的沸點范圍在攝氏30度到攝氏600度左右。它是不同沸點的、大大小小的烴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物,烴的沸點隨碳數增加而增高。例如,含有5個碳的烴(叫戌烷),只要加熱到攝氏36度就沸騰;而含有十二個碳的烴(叫十二烷),則要加熱到攝氏216度才能沸騰。這樣,把石油加熱後,就能按各類烴沸點高低不同依次蒸發出來。加工石油的煉油廠,就是利用石油的這個特點,而使大量石油去經歷不同溫度的過程,便就能得到不同的產品了。 在煉油廠中,都有一個高瘦和一個矮胖,這樣的兩個直立著的設備,這就叫蒸餾塔。高瘦者叫常壓分餾塔(簡稱常壓塔);矮胖者叫減壓分餾塔(簡稱減壓塔)。石油經過加熱爐加熱後,先送到常壓塔,再將常壓塔塔底的產物,經加熱爐再加熱後送入減壓 塔。這個過程在煉油廠就叫蒸餾過程。 在通常情況下,石油被加熱到攝氏350度送入常壓塔,其中沸點較低的烴,即被汽化上升,經過一層一層的塔盤直達塔頂。由於塔體的溫度由下而上是逐漸降低的,所以,當石油蒸汽自下而上經過塔盤時,不同的烴就按各自沸點的高低分別在不同溫度的塔盤里凝結成液體。這樣,就使得石油"大家庭"中的烴成員實現了第一次"分家"。人們即在其中獲得了不同的產品。留在塔底的是沒有被汽化、沸點在攝氏300度以上的重油。 對於常壓塔底的重油,因為它們都是一些沸點很高的烴類,如果在常玉下進一步提高溫度,也可以把它們分解開來,但不能變成蒸氣蒸發出來。大家都知道,在高山上可以降低水的沸點。也就是說,大氣壓力愈低,水的沸點就愈低。同樣的道理,人們就沒法降低加熱爐和分餾塔里的壓力,使重油的沸點降低,進二步給重油中烴"成員"分家。進而就獲得了潤滑油產物。由於這部分產物蠟較高,所以又叫蠟油。 從蒸餾過程得到的產物,通常稱做直餾產品,這是人們促使石油"大家庭"在第一次"分家"中所獲得的第一代產品。這些產品的數量有限。從我國的石油組分來說,一般可獲得25~40%的直餾輕質油品和20%~30%的蠟油。也就是說煉制一百噸石油,只能拿到二十五到四十噸的輕質油品和二、三十噸的蠟油。蒸餾剩下的渣油,雖然可供鍋爐、電站等當燃料;但顯然沒有合理充分地利用寶貴的石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