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北京中海盈石油怎麼樣
擴展閱讀
進口鑽石多少錢一克 2024-07-01 02:27:55

北京中海盈石油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4-06-28 01:23:54

1. 中海油屬於什麼企業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簡稱中國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負責在中國海域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中國海油注冊資本949億元人民幣,各類合同制員工5.1萬人,總部設在北京。
中國海油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純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專業技術服務、化工化肥煉化、天然氣及發電、金融服務、綜合服務與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動的產業板塊。近年來,通過改革重組、資本運營、海外並購、上下游一體化等戰略的成功實施,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綜合競爭實力不斷增強,逐漸樹立起精幹高效的國際石油公司形象。2007年全年,公司實現合並銷售收入約1,600億元,合並利潤總額約565億元,上繳國家各種稅費:包括所得稅、留成油、特別收益金、國有股份分紅等350多億元,占利潤總額的60%以上;合並總資產超過3,000億元,凈資產約1,700億元。
2007年總公司及下屬兩家公司標准普爾和穆迪評級均有提高,分別被授予A和A1級資信評級。在克服了強台風造成巨大產量損失並保證安全生產的情況下,2007年公司生產油氣4,046萬噸油當量,同比增長0.2%,圓滿完成了各項生產經營任務。
除上游傳統業務外,中國海油近年來大力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不斷完善公司產業鏈、價值鏈。伴隨著特色中下游產業的成長壯大,中國海油綜合型能源公司的產業架構基本 LNG 項目已於2006年5月順利投產,福建、浙江和上海項目正在緊張建設階段。公司在中國 LNG領域的領先地位已牢固確立,並將為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做出重要貢獻。中海殼牌南海石化聯合工廠、惠州煉油廠兩大世界級項目以其技術含量高、規模經濟效益好、管理成本低的優勢和特點,提升了國內同行業發展水平。在差異化發展戰略指導下,尿素、重交瀝青和燃料油等下游產品所佔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市場主導能力不斷增強。
中國海油在海內外資本市場上市的四家企業——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始終保持良好表現,其完善透明的公司治理、較強的盈利能力及良好的成長性獲得國內外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總公司控股的油公司連續三年入選《亞洲金融》雜志評選的「中國最佳管理公司」,中海油服連續三年被標准普爾推薦為全球精選30支最具投資價值股,海油工程連續三年榮獲「CCTV中國最具價值上市公司」獎項,在2006年被標准普爾評為「全球挑戰者」之一(國內僅有六家企業入選)。2006年底,四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達3,792億元人民幣,比年初增長68%,國有資產實現了大幅度增值。
同時,中海油努力追求政治責任、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同步履行與落實。公司積極倡導「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理念,充分關注員工及社會公眾的安全、健康及福利。通過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水準健康安全環保體系,及強化落實執行,中國海油始終保持了良好的健康安全環保紀錄,塑造出安全、綠色的能源企業形象。同時,公司積極投入社會公益事業,僅2006年用於援藏、扶貧、助學、國內外自然災害救助等公益項目上的資金總計5500餘萬元,彰顯了良好的企業公民形象。
中國海油將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地實施協調發展、人才興企、科技領先和低成本戰略,堅持特色發展道路,以全面創新推動公司的高速高效發展,向著「國際一流能源公司」的目標扎實邁進。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海油已由原先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純上游公司演變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專業技術服務、基地服務、化工化肥煉化、天然氣及發電、金融服務等六大板塊,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

2. 中海油屬於什麼企業

  1. 中海油公司類型:上市公司。

  2.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國海油」)是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的特大型國有企業(中央企業),總部設在北京,現有98750名員工,有天津,湛江,上海,深圳四個上游分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美國《財富》雜志發布2014年度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排名第79位。[1]自
    1982年成立以來,中國海油通過成功實施改革重組、資本運營、海外並購、上下游一體化等重大舉措,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綜合競爭實力不斷增強,保持了
    良好的發展態勢,由一家單純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產業鏈完整的國際能源公司,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專業技術服務、煉化銷售及化肥、天然氣及發電、金融服務、新能源等六大業務板塊。

3. 三桶油指的是哪三桶油

三桶油」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3個石油企業的簡稱。
「三桶油」加快海外並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股份、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加能源公司英國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尼克森石油公司。
中國石油: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英文縮寫,中文簡稱「中國石油」或「中石油」)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中石油攜手三大國際能源公司開發加拿大液化天然氣項目「三桶油」布局加拿大2012年5月16日,中國石油、殼牌加拿大有限公司、韓國天然氣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宣布,將聯合開發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凱提馬特建廠出口液化天然氣的項目計劃,其中殼牌擁有項目40%權益,韓國天然氣、日本三菱以及中國石油各擁有20%權益。中石油以22億美元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股份2012年12月13日,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消息,加拿大能源公司(EncanaCorp)和中石油集團(PetroChina)的一家子公司達成合資協議,共同勘探和開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頁岩氣礦。根據協議,中石油子公司PhoenixDuvemayGas將以22億美元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在阿爾伯塔省的一處頁岩氣礦的49.9%股份。今後四年,雙方將共同投資40.6億美元用於鑽探和加工設施。
中國海油: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簡稱「中國海油」或「中海油」)是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屬的特大型國有企業(中央企業),總部設在北京,現有98750名員工,有天津,湛江,上海,深圳四個上游分公司。中石化15億美元收購加能源公司英國子公司49%股份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獲加工業部批准
中國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收到加拿大工業部長的通知稱,關於建議收購尼克森公司的申請,根據加拿大投資法,已獲得部長批准。該批準是該建議收購完成的先決條件之一,意味著這項引起海內外關注的大型收購案向最終成功邁出了關鍵一步。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准備以151億美元現金總對價,收購尼克森100%流通的普通股和優先股,其中普通股每股收購價為27.5美元,比7月20日收盤價溢價61%,優先股的對價為每股26加元。此外,中海油還將承擔尼克森的43億美元債務。自中海油提出收購以來,尼克森的股價不斷上漲。
戰略部署:
中海油並購尼克森擴充上游資源儲量中石油集團公司總經理周吉平表示,中石油海外油氣勘探連續4年新增可采儲量超過1億噸,將繼續加大海外油氣勘探力度,進一步鞏固「海外大慶」建設。相比之下,上游資源明顯失衡的中石化也重申將資源作為第一戰略的決心,而旗下勝利油田、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非常規油氣增儲則是其來年的重拳出擊目標。中海油在確定成熟區仍為勘探主戰場的同時,還將加強煤層氣、頁岩氣等非常規油氣的勘探力度。天然氣就可能成為中石油未來的重點發展的對象。此次收購首次開拓了中石化在英國北海地區油氣業務,也標志著中國能源企業首次進入北海油氣資源投資開發行列。實際上,中石化覬覦海上油氣資源開發之心由來已久。中石化摩拳擦掌試圖進軍海洋石油開發領域,並成立了自己的海洋石油公司。而隨著中石化和中石油逐漸進入海洋石油開發領域,也將慢慢打破中海油一家獨大的局面。
困境難題:
企業並購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最終的成功,只有當並購後整合的成功才能真正將企業帶入發展的正軌。因為文化、法律等背景的不同,雙方企業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順利的完成公司的交接,如何在日後運營中創造協同效應,應該是企業並購前深度考慮的問題。企業還要積極與被並購公司進行接觸,妥善處理被並購公司員工,福利等問題,防止因員工的集體抵制情緒而將事件上升至政治層面。
企業盈利:
伴隨著中國海外並購投資金額的逐步擴大,企業面臨的風險也在日益擴大。匯率風險、資源價格變動的風險,以及並購企業國有化等風險都有可能對企業並購項目的經營產生一定影響。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大額投資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企業一定要進行非常專業化的運作,要進行市場經濟可行性、技術可行性,以及當地的發展前景的預判。
技術引進:
如何利用並購企業的技術實現跨越式的技術溢出效應,對三桶油海外並購來說才剛開始。中海油收購尼克森案值得關注的亮點就是頁岩氣儲量及其尼克森所擁有的強大開發技術。美國沃頓商學院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僅靠購買少數國外公司股權,很難真正得到頁岩氣開發的核心技術。換句話說,擁有豐富頁岩氣資源但缺乏開發技術的中國油企,全資收購國外成熟油企是不二選擇。
注重法律:
對於法律體系的忽視,是並購失敗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在海外並購過程中,國內企業往往重視商務條款、輕視法律條款。一般來說,資產價值、付款方式和債務是通常國內企業並購談判的重點,但一些實現協議的附加條件和細節,以及並購失敗的退出方式等內容則很難受到重視。例如一些汽車、鋼鐵企業在海外並購中有著許多深刻的教訓,因業主反悔、員工抵制等原因撤回投資之後,通常難以得到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