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擴展閱讀
同類產品哪個好用 2025-02-02 09:34:05

石油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18 05:01:41

❶ 兩河流域石油圖片

(1)沙漠化 次生鹽鹼化(2分) (2)最高月氣溫不同,最低月氣溫不同。(氣溫的年較差變化幅度不同);最高月氣溫出現的時間(1分)。降水總量不同;季節分配不均(1分)。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1分)。 (3)管道運輸的優點:線路短,可節省時間和運輸費用;加大石油進口的安全性(2分) (4) 開源: 優化能源結構;努力加大本國能源的勘探與開發。 節流: 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石油儲備體系(任答3點給3分)

❷ 原油是什麼樣子圖片

是什麼樣子的?想看圖片嗎?你不用看圖片,今天到克拉瑪依來看馬一,說真話,張美也在打出來的,一號機那裡面都是原油,你可以看下原因,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真正的好奇的我沒見過你,應該到克拉瑪依來看嘛,對,滿意這個名字,就是石油的意思,因為誰而起的名字,所以想知道的話,請的客來,順便旅遊下課,現在建設的非常的不錯誤,到處遍哪個地方都可以那啥?是個旅遊的地方,現在包括了那個魔鬼城樣,你們應該都聽說過,所以這些都是旅遊地,你可以過來,剛好一並欣賞一下,還有最美麗的海納斯風景,不過冬天你來了,用夏天的可以

❸ 石油流入大海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希望能幫到你。

❹ 黑色金子——石油的形成之謎

石油是當今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能源之一,石油的開采和加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們用的汽油、石蠟、瀝青、塑料、衣服等等都是石油製品。提起石油,腦海中不禁閃現出這樣一幅幅圖片:夕陽余暉下,整齊碼列著的抽油機,不緊不慢地工作著;烈日炎炎中,機器旁,頭戴安全帽的石油工人奮力地操縱著;一望無際的大海上,零星的鑽井平台挺立著......一切都在為一個目的而有條不紊地進行——為國採油。

勘察—解密石油

素有「黑色金子」之稱的石油是當今世界極其重要的工業能源,這種黑棕色的,粘稠的液體,早已滲透在運輸、供暖、合成材料等與我們相關的眾多領域。這份自然的饋贈歷時良久,卻歷久彌珍。關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這個話題,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古生物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們紛紛上陣,為你解答在幾百萬年前,人類不曾參與的地球演化長河中,那些埋藏在地表數千米以下的岩石里究竟發生過什麼。

看到這么受重視,石油分子們不禁開懷:「其實我們年齡可大著嘞,在地下生活了幾千萬年,更有甚者幾億萬年。地球的某些時間段,包括人類所謂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動植物死亡後遺體進入海洋,由於海水中存在著大量鹽分就沒有立刻被細菌分解,而是降到海底和泥沙等混合形成有機淤泥得以保存下來,這就是我們的起源。後來,在重力作用下低窪地區不斷地下沉;而不斷重復的過程又導致沉積物層層加厚,我們的祖先——有機淤泥隨這些外在條件的改變而不得不承受逐漸增大的壓力和溫度,最終,經過生物化學、高催化、高壓等種種漫長的磨難,最終我們和天然氣兄弟誕生了。因為在轉化時氧元素被分離出去,碳、氫元素則組成碳氫化合物,所以我們就是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即使在我們出生之後,壓力仍沒有停止,我們被擠出來,無處停留,因為和四周那些大傢伙——岩石相比,我們這些小液滴密度偏輕,就開始了我們的上移之旅。就這樣雖然慢但是走的還算順暢,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些怪傢伙,這些岩石本身緻密,不肯讓我們通過,我們無論怎麼穿行都無法透過,只好停留下來,安家扎營,慢慢地數量增多就聚集起來形成了油田。終於在經歷『生、儲、蓋、運、聚、保』這六字真經後,修成正果,其難度不亞於西天取經中的九九八十一難!對了,謹記,除了特殊的地質環境,我們還需要特定的溫度范圍,專業人士稱之為『油窗』。若低於這一溫度,我們無法形成,太高則會形成我們的兄弟——天然氣。」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❺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內容: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❻ 煤與石油的資料和圖片

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俗稱煤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遼寧省新樂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煤制工藝品 ,河南鞏義市也發現有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希臘和古羅馬也是用煤較早的國家,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約300年著有 《石史》 ,其中記載有煤的性質和產地;古羅馬大約在2000年前已開始用煤加熱。

煤的生成 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 , 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遺體在沼澤中堆積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泥炭的過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遺體在沼澤中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是一種富含水和瀝青質的淤泥狀物質。

煤的分類 由於研究內容和使用的不同,煤有各種分類法,如按元素組成、成因、變質程度、工業用途、工藝性質等的分類 。早期多根據 煤的元素組成分類 ,稱科學分類法。在地質上常採用成因分類法,即將煤分為腐殖煤、腐泥煤和腐殖腐泥煤。按煤化程度可分為褐煤、煙煤和無煙煤。1989年10月 ,國家標准局發布《 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准 》(GB5751-86),依據乾燥無灰基揮發分Vdaf、粘結指數G、膠質層最大厚度Y、奧亞膨脹度 b、煤樣透光性 P、煤的恆濕無灰基高位發熱量Qgr,maf等6項分類指標,將煤分為14類。即褐煤、長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氣煤、氣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瘦煤、貧煤和無煙煤。

化學組成 煤中有機質是復雜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主要由碳、氫、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組成,而碳、氫、氧三者總和約佔有機質的95%以上;煤中的無機質也含有少量的碳、氫、氧、硫等元素。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組分,其含量隨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泥炭中碳含量為50%~60%,褐煤為60%~70%,煙煤為74%~92%,無煙煤為 90%~98%。煤中硫是最有害的化學成分。煤燃燒時,其中硫生成SO2,腐蝕金屬設備,污染環境。煤中硫的含量可分為 5 級:高硫煤,大於4%;富硫煤,為2.5%~4%;中硫煤,為1.5%~2.5%;低硫煤,為1.0%~1.5%;特低硫煤 ,小於或等於1%。煤中硫又可分為有機硫和無機硫兩大類。

工業分析 通過工業分析可大致了解煤的性質。又稱技術分析。是指煤的水分、揮發分、灰分的測定以及固定碳的計算。水分可分為外在水分、內在水分以及與煤中礦物質結合的結晶水、化合水。外在水分為煤炭在開采、運輸、儲存及洗選過程中,附著在煤顆粒表面和大毛細孔中的水分。內在水分為吸附或凝聚在煤顆粒內部的毛細孔中的水分,溫度超過100℃時可將煤中內在水分完全蒸發出來 。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燒後殘留的殘渣量。灰分來自煤的礦物質。揮發分是指煤中有機質可揮發的熱分解產物。揮發分隨煤化程度增高而降低,可用於初步估測煤種。固定碳是指煤中有機質經隔絕空氣加熱分解的殘余物。固定碳隨變質程度的加深而增高,可作為鑒定煤變質程度的指標。

工藝性質 煤的工藝性質是工業評價合 理 用 煤的依據,主要包括粘結性、結焦性、發熱量、化學反應性、熱穩定性、焦油產率和可選性等。粘結性是指煤在高溫干餾中產生膠質體,使煤粒相互粘結成塊的性能。粘結性是評價煉焦用煤的主要指標。結焦性是指在煉焦爐中能煉出適合高爐用的有足夠強度的冶金焦炭的性質。發熱量是指單位質量的煤在完全燃燒時所產生的熱量。煤的發熱量是煤質的重要指標,是計算熱平衡、耗煤量、熱效率等的依據。

煤中伴生元素 指以有機或無機形態富集於煤層及其圍岩中的元素。有些元素在煤中富集程度很高,可以形成工業性礦床,如富鍺煤、富鈾煤、富釩石煤等,其價值遠高於煤本身。

根據煤中伴生元素的性質和用途,可分為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和指相元素3類。有益元素主要 有鍺、鎵、鈾、釩等,可被利用。有害元素 主要有硫 、磷、氟、氯、砷、鈹、鉛、硼、鎘、汞、硒、鉻等。硫是煤中常見的有害成分,其他有害元素在煤中含量一般不高,但危害極大,如砷是一種有毒元素。煤在燃燒中,硫是造成城鎮環境污染的主要物質源。當然,對有害元素如果收集、處理得當也可變成對人有用的財富。煤中伴生元素,有各自的地球化學性質,形成於不同的沉積環境中。因此,可根據元素的相對含量、元素的共生組合關系及元素的比值,來判斷相和沉積環境。

用途 煤是重要能源,也是冶金、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主要用於燃燒、煉焦、氣化、低溫干餾、加氫液化等。①燃燒。煤炭是人類的重要能源資源,任何煤都可作為工業和民用燃料。②煉焦。把煤置於干餾爐中,隔絕空氣加熱,煤中有機質隨溫度升高逐漸被分解,其中揮發性物質以氣態或蒸氣狀態逸出,成為焦爐煤氣和煤焦油,而非揮發性固體剩留物即為焦炭。焦爐煤氣是一種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焦油可用於生產化肥、農葯、合成纖維、合成橡膠、油漆、染料、醫葯、炸葯等。焦炭主要用於高爐煉鐵和鑄造,也可用來製造氮肥、電石。電石是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合成化工產品。③氣化。氣化是指轉變為可作為工業或民用燃料以及化工合成原料的煤氣。④低溫干餾。把煤或油頁岩置於 550℃左右的溫度下低溫干餾可製取低溫焦油和低溫焦爐煤氣,低溫焦油可用於製取高級液體燃料和作為化工原料。⑤加氫液化。將煤、催化劑和重油混合在一起,在高溫高壓下使煤中有機質破壞,與氫作用轉化為低分子液態和氣態產物,進一步加工可得汽油、柴油等液體燃料。加氫液化的原料煤以褐煤、長焰煤、氣煤為主。

綜合、合理、有效開發利用煤炭資源,並著重把煤轉變為潔凈燃料,是人們努力的方向。

產地 在各大陸、大洋島嶼都有煤分布,但煤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衡,各個國家煤的儲量也很不相同。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是煤炭儲量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主要產煤國,其中中國是世界上煤產量最高的國家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具有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物為主要成份的一種褐色。暗綠色或黑色液體
伊拉克共和國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位
圖片可以到網路里的圖片搜索去尋找

❼ 汞、氧氣、石油分別都是以什麼形態存在的呢

汞、氧氣、石油分別都是以什麼形態存在的呢?
石油是十分復雜的烴類及非烴類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的組成元素是碳和氫,還有少量的硫、氧等雜原子,以及五十種微量元素如鎳、釩、鐵、鈉等。組成石油的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從幾十到幾千,其分子結構也是多種多樣。合理、完整地描述石油混合物中各分子結構與含量,對於煉廠在分子層次管理石油加工過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01.石油分子模型構建背景

要想在數萬種分子的混合物中定量各分子組成,仍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目前,對於沸點高於汽油的組分,主流的分析方法無法給出所有分子細節上的定性與定量信息。為了在缺乏完整實驗數據的情況下,仍能得到油品的分子組成信息,對石油混合物進行相平衡和物性計算,學術界先是發展了不同的石油組分特徵化方法,後又逐漸摸索出了一條石油分子組成模型的技術路線,即基於模型化合物的虛擬分子集的方法。

本文先對石油組分特徵化方法進行介紹,隨後對虛擬分子集法作闡述。

02.石油組分特徵化方法

為了對復雜的石油體系進行表徵,揭示其結構特性,研究者提出了多種簡化的表徵方法,這些簡化方法可以看作早期的石油分子特徵化工作內容,有些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2.1 虛擬組分法

虛擬組分法是把石油或石油餾分按沸程分為一系列窄餾分,每個窄餾分都被看作一個組分,稱為虛擬組分,同時以窄餾分的平均沸點、密度、平均相對分子量等表徵各虛擬組分的性質。

如此,石油餾分這一復雜混合物就可以看成是由一定數量虛擬組分構成的混合物,然後按多元氣液平衡的處理方法進行計算。可以說,傳統石油加工的流程模擬方法學基本上是建立在已超過80年歷史的虛擬組分理論之上。



圖1:虛擬組分示例

虛擬組分方法是現在的流程模擬軟體廣泛採用的方法,該方法處理石油混合物的優點在於虛擬組分數目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任意劃分,臨界性質關聯式的選擇可根據體系不同而進行選擇。可以說,傳統石油加工的流程模擬方法學基本上是建立在已超過80年歷史的「虛擬組分」理論之上。

2.2 真分子法

真分子法使用某個真實分子來代表一個石油餾分。該方法使用真實分子代表餾分組成,計算結果的精度較高,但是對於復雜餾分則需要選擇數量龐大的真實分子,且代表重質餾分的真實分子性質仍需要估算,增加了模型運算量和復雜程度。

2.3 連續熱力學法

連續熱力學法是將石油當作含有無限多組分的混合物,通過適當的分布函數來描述其分子組成。

連續熱力學法計算過程嚴格,理論基礎較為完善,不需要臨界性質關聯式進行估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平衡計算過程的效率。但是該方法不足之處是簡化了進料分布函數,認為該函數與氣、液相分布函數同類型,因此只能近似計算,精度並沒有十分明顯的提升。

03.基於模型化合物的虛擬分子集

傳統的石油組分特徵化方法對於不同餾分的適應性較差,且劃分方法過於粗糙,導致包含的分子組成細節信息過少。隨著石油分子檢測分析方法的發展,全二維氣相色譜(GC×GC)、高效液相色譜(HPLC)、核磁共振譜(NMR)以及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FT-ICR-MS)等測量方法也用來描述油品性質及雜原子分布情況,人們對石油分子的理解變的更為深刻。雖然目前並沒有單一的儀器分析手段能夠實現對所有分子的定性和定量表徵,但已在石油中鑒定出數種分子芳香環系核心,顯示出石油分子核心具有較明顯的連續性,根據這些性質,研究者開發了多種基於計算機輔助表示分子的方法。



圖2:125種常見於石油餾分中的多環核心,圖片來自文獻①

3.1 結構導向集總法

1992年,Mobil公司的Quann和Jaffe提出了結構導向集總法(Structure-Oriented Lumping, SOL),使用22個結構向量來清晰地描述石油分子的結構。結構導向集總的核心概念是結構向量,即認為石油中的分子都可以用向量表示。下表展示了各個結構向量及其對不同元素的貢獻值。

❽ 石油的圖片

黑色的液體 濃度很大 接近淤泥的形態

❾ 世界石油地圖分布

(1)據圖可知圖A所示範圍是西半球,該石油產區是波斯灣沿岸地區,其石油主要輸往美國;
(2)據圖可知圖B是波斯灣地區,其石油主要輸往日本、北美和西歐,其中石油輸出量大的航運線是波斯灣沿岸經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西歐和北美;
(3)圖C中的油田分布的國家是委內瑞拉,圖D中的油田是秋明油田,該油田位於俄羅斯.
故答案為:
(1)墨西哥灣沿岸;美國;
(2)波斯灣沿岸;日本、北美、西歐;波斯灣沿岸經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西歐和北美;
(3)委內瑞拉;俄羅斯.

❿ 為石油加工後的產物或用途製作一張樹狀圖

  • 這個圖其實也有很多寫法。一般來講:石油為一級;第二級為:分餾產物、裂解產物、重整產物;第三級為:(分餾產物)汽油、柴油、瀝青;(裂解產物)乙烯、丙烯、丁二烯、異丁烯等;(重整產物)苯乙烯、苯、甲苯、二甲苯等;第四級為;(乙烯)聚乙烯、環氧乙烷、乙二醇;(丙烯)聚丙烯、環氧丙烷、環氧氯丙烷等;(丁二烯)丁苯橡膠、順丁橡膠等;(異丁烯)丁基橡膠、MTBE、甲基丙烯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