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石油里提煉柴油、汽油、煤油的過程叫什麼
分流 化學變化
『貳』 油氣地質學就業
為什麼非要走非常規油氣呢,現在常規油氣處境很難,非常規油氣處境更難,非常規院現在常規非常規的項目都做,而且在某些學校由於和常規的爭項目被打壓的很慘,非常規比較適合在油價高的時候投入更多的財力和人力研究,但是現在油價高不起來,我學非常規的師姐去賣銀行卡了你敢信。
你如果真的要考石油類專業的話,不妨試試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當然非要走非常規的話北京的宋岩老師和姜振學老師都是好老師,要報就報這倆老師吧石油地質學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氣在地殼中生成、運移和聚集規律的學科,是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學的簡稱。
石油是流體,與固體礦產相比,有其獨特的生成和聚集規律。石油聚集的地方並不是生成的地方,石油在生成後,必須通過運移才能聚集在有利的圈閉中。大量的勘探和開采實踐,積累了很多有關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規律的知識,逐漸形成這門學科。
在美國和日本等國,石油地質學的內涵更廣,除研究石油和天然氣成因、油氣藏的形成和油氣在地殼中的分布規律,以及從生成、運移到富集成為油氣藏的基本原理外,還包括油氣田地質學、調查和勘探油氣的各種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油氣田開發的地質學原理和工藝技術等內容。
18世紀中期,人們就曾經在油氣苗位置上或其附近鑿井,發現在一些背斜脊部有油滲出。背斜理論是加拿大地質學家亨特於1861年提出的。背斜理論一直為地質學家所遵循,指導著勘探的決策。特別是1920年地震反射法成功地應用於地下構造的制圖,更加強了應用背斜理論尋找石油的信心。
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發現了巨大的東得克薩斯地層油藏之後,地質學家認識到不能簡單地只靠背斜理論找油。為尋找新油田,除了應用構造制圖外,還必須廣泛地採用地層學方法。因此,在石油地質理論中引入了礁、不整合、逆傾斜的尖滅、岩相制圖、樞紐線、三角、洲沉積等與地層圈閉有關的概念。
在19世紀初期,地質學家根據野外觀察認為,石油起源於瀝青質頁岩,並被運移到砂岩中。在無機成因說;與有機成因說的長期激烈爭論中,有機說者提供了很多重要證據,並且不斷地對一些論點加以修正、補充和完善。1943年,懷特莫爾等根據從海藻中分離出含有19~34碳原子的一系列烴類的事實,指出海洋有機體一年所提供的6000萬桶烴類,就足夠形成在沉積岩中發現的總烴量。
1952年,史密斯通過對現代海洋沉積物中烴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這種生油理論。他指出近代海洋沉積物中存在游離烴類,並在成岩早期階段隨著深度加大,烴含量急劇增加,非烴化合物含量顯著減少。1963年,埃布爾森提出,石油是沉積物的乾酪根在成岩過程的晚期經過熱解生成的。乾酪根成油說已成為石油生成的現代最重要的理論。
馬格拉除了強調壓實作用為初次運移的主要動力外,還提供了粘上脫水異常壓力和石油運移等方面的資料。此外,斯納爾斯基指出,微裂縫對石油從不滲透油源岩中排出有重要的作用。蒂索、佩列特和赫德伯格等還認為,由於液態或氣態烴類數量不斷增加,生油層內壓力增加,直到壓力增至大於岩石強度時,則岩石產生微裂縫,烴類氣體排出,隨著地層內壓力逐漸降低,使微裂縫閉合。隨著烴類的不斷增加,地層內壓力加大,岩石又產生微裂縫,又有烴類排出,如此循環往復,就使烴類斷斷續續地排出。
1975年,蒂索等企圖根據石油生成和運移的新理論採用盆地分析方法,確定盆地的石油遠景和最有利的石油聚集帶。70年代以來,許多石油地質學家和地球化學家,根據盆地類型、沉降史、沉積史、乾酪根類型及其成熟度,建立石油生成模型,以便在空間和時間上定量地確定每一層油源岩的生烴潛力。
1975年蒂索等首次介紹了石油生成與地質時間呈函數關系的模型,即石油生成模型。1983年,迪朗還基於達西定律和相對滲透率概念,描述了二維二相單元數學運移模型。該模型提供了埋藏過程中沉積物孔隙的石油飽和度史和流體壓力史,指出了石油運移的時間及油藏形成的可能部位。盡管這些研究工作還不成熟,但石油地質學家們的努力,使得石油地質理論已開始定量化和模式化。
石油地質學主要研究石油及其伴生物天然氣、固體瀝青的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和分類;石油成因與生油岩標志;儲集層、蓋層及生儲蓋組合;油氣運移,包括油氣初次運移和油氣二次運移;圈閉和油氣藏類型;油氣藏的形成和保存條件。
油氣藏的形成過程就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油氣從分散到集中的轉化過程。能否有豐富的油氣聚集,並且被保存下來,主要取決於是否具備生油層、儲集層、蓋層、運移、圈閉和保存6項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條件是充足的油氣來源和有效的圈閉。
石油地質學與流體力學、有機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岩石學和岩相古地理學等有密切的關系。例如,這些學科的發展,以及色譜、色譜-質譜、紅外光譜、電子顯微鏡和同位素分析等技術的廣泛採用,為解決石油成因問題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一些重要的油氣藏與河道砂、三角洲砂、沉積砂和礁密切相關。而這些類型的砂體和礁的分布受沉積體系的控制,因此,只有通過研究沉積岩石學和岩相古地理才能確定儲集岩分布的有利地帶。
石油地質學與構造地質學關系十分密切。油氣的運移和聚集受盆地區域構造和局部構造條件的控制,要想成功地找到與背斜構造、斷裂構造,以及不整合面有關的油氣田和油氣聚集帶,就必須深入掌握有關構造地質學的知識。 石油地質學新進展石油地質學是隨著人類的油氣勘探活動而誕生的一門應用科學,它既是人類對於勘探中對油氣形成與分布規律認識的總結,又是指導人類油氣勘探活動的理論武器。在全世界范圍內,經過近100年的勘探活動,未經勘探的處女地所剩無幾,容易尋找的油氣田大多被發現。對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勘探難度的越來越大,是擺在全世界石油勘探者面前的一大矛盾。世界石油勘探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向新的深度(深層勘探)、新的領域(天然氣、非常規氣、非構造油氣藏)進軍是當今油氣勘探的總趨勢。這種形勢下,都迫使我們發展新的石油地質及油氣勘探理論、油氣勘探技術,廣泛吸收相關學科的新成果,以適應現代油氣勘探形勢的需要與發展。縱觀近20餘年來,石油地質學及油氣勘探取得的進展,相關邊緣學科(從大的概念上講亦屬於石油地質的范疇)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石油地質學的發展,提高油氣勘探的效率。
『叄』 從石油里提煉汽油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
提煉汽油的過程相對復雜,並不是單純的物理變化或是單純的化學變化。
汽油由原油分餾及重質餾分裂化製得。原油加工過程中,蒸餾、催化裂化、熱裂化、加氫裂化、催化重整、烷基化等單元都產出汽油組分。
如果說是蒸餾環節,那麼是物理變化。
如果涉及到裂解、裂化,那麼就是化學變化了。
『肆』 石油的分餾和蒸餾哪個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
在從事化學操作實驗時,經常需要進行蒸餾和分餾操作。但是對於這兩種操作步驟,很多人還傻傻分不清,究竟什麼時候需要用到蒸餾?什麼時候需要進行分餾。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兩種操作。
蒸餾和分餾的概念
蒸餾是提純或分離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餾原理進行多種混合液體的分離,叫分餾。如用分餾的方法進行石油的分餾。在蒸餾沸點比較接近的混合物時,各種物質的蒸汽將同時蒸出,只不過低沸點的多一些,故難於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只好藉助於分餾。
分餾可看作特殊的蒸餾。
石油分餾產物多屬脂肪烴,有天然氣、石油醚、汽油、煤油、柴油、石蠟、瀝青,主要用在燃料和有機溶劑方面,C24以上的餾分還可用於機械潤滑。
煤干餾的產物主要為芳烴和酬環芳烴,產物復雜,用途比較廣,溶劑、染料、油漆、膠粘劑、制葯等很多方面。
『伍』 鎻愮偧鐭蟲補,鐢熶駭鍚勭嶇噧鏂,鏄灞炰簬鍖栧︾爺絀跺悧
鏄鐨勩傚睘浜庡寲宸ラ嗗煙銆傛瘮濡傜忓緩鑱斿悎鐭沖寲銆傘
『陸』 原油提煉後的產品中什麼東西最貴是汽油嗎
最貴的是潤滑油、石蠟、苯、丙烯等,比汽油效益好
『柒』 提煉石油,生產各種燃料。屬於什麼變化化學變化or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石油主要是有機物,將多碳高分子轉變為簡單的有機物如:甲烷、乙烷等。
『捌』 汽油也是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嗎,怎麼煉出來的
是。
使用原油蒸餾方法,可以根據其組分沸點的差異,從原油中提煉出直餾汽油、煤油、輕重柴油及各種潤滑油餾分等,這就是原油的一次加工過程。然後將這些半成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作為原料,進行原油二次加工。
石油中的不同成分會在不同的溫度下沸騰和汽化,汽油是最先沸騰 ,於是汽油蒸汽最先被抽走 汽油蒸汽冷卻後 ,就變成了液態的純汽油。
原油是一種多種烴的混合物,是粘稠的、深褐色的液體。直接使用原油非常浪費,所以就需要把原油中各組分分離出來,通常是使用精餾的方法,即精確控制溫度,使特定沸點的組分揮發出來。
減壓蒸餾:使常壓榨油在8kPa左右的絕對壓力下蒸餾出重質餾分油作為潤滑油料、裂化原料或裂解原料,塔底殘余為減壓渣油。如果原油輕質油含量較多或市場需求燃料油多,原油蒸餾也可以只包括原油預處理和常壓蒸餾兩個工序,俗稱原油拔頭。原油蒸餾所得各餾分有的是一些石油產品的原料;有的是二次加工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