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原油價格與中石油股價的關系
原油價格與中石油股價的關系如下:
將中石油重新帶回大眾視野的是國際油價的暴跌。截至目前,「下行通道」打開整整6個月,國際油價跌去了一半有餘。
一般人的邏輯是,油價暴跌必定影響「兩桶油」業績,而當前近乎「腰斬」的油價應該差不多到底了,低位買入或許可以期待長期拉漲。不乏投資者有上述觀點。
盡管當前「中石油中短期看到20元」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持觀望態度的保守投資者絕對不在少數,看空的理由也應有盡有。
當前中石油股價12.07元(1月9日收盤價),市盈率17倍。由於長期從事港股和美股交易,比較之下,交易員認為這一價格比美孚、雪佛龍、殼牌、BP等西方同類股票都貴了近一倍,比俄羅斯的石油公司貴了近4倍。
此外,該交易員認為石油行業長期而言(30~50年)是走下坡路的,新能源將不斷創新。
② 中國石油進口量與國際油價變化關系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9月,中國原油凈進口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中國原油日均消費量為1076×104桶,日均產量為446×104桶,凈進口量為日均630×104桶;美國原油日均消費量為1852×104桶,日均產量為1228×104桶,凈進口量為日均624×104桶。並且預測,從2013年9月份以後,直到2014年年底,未來中國原油凈進口量超過美國將成為常態。而世界石油交易價格的大起大落對中國產生影響最直接的,就是中國進口石油資源成本不定,風險增加。
中國的石油生產與消費需求的關系從1993年開始出現不平衡以來,就不得不依靠石油的進口來彌補其差額。因此從1994年至2011年間,表2-10數據顯示,隨著中國年需求量的迅速提高則從國外進口石油的量逐年攀升。1996年比1994年增加了近7倍,而2004年比1994年增長了60多倍。從2000年以來,中國年進口量比20世紀90年代增長速度加快,尤其是2008年以後(圖2-3)。
表2-10 中國石油進口量與油價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0—2008,中國海關統計年鑒,中石油網,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2000年進口量由5.1294×108桶提高到2007年的11.9109×108桶,8年時間增長了1.32倍。中國石油進口量變化有3個較為明顯的增長台階,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中國有如此強勁的石油進口需求,那麼國際油價與其關系非常值得研究。
表2-11 中國石油進口平均價格與油價變化趨勢單位:美元/桶
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年鑒、中國海關統計年鑒,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註:平均進價由進口量與金額計算而得。
從中國石油進口平均價格與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走勢比較來看,2000年至2003年間,中國進口石油的平均價格基本與國際油價的最高值持平,以後該問題有所緩和(表2-11)。但是這個平均價格是由不同品質的原油進口金額平均而得,若低質低價的原油進口的多,那麼平均價格就會下來。所以這還不能說明中國原油的進口完全抓住了國際原油市場最低價格的機會,只是已有這種傾向。
世界石油交易價格相對較高地區代表為西德克薩斯和布倫特價格(圖2-4)。以此為代表,與中國石油進口量的變化規律總體趨勢比較(圖2-3)。由此顯示,總體趨勢是世界石油價格不斷上升,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不斷提高的規律。但是又有一些特殊點:2000至2002年間隨著布倫特石油價格降低,中國石油進口量有所減少;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世界石油價格下跌,但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一直快速增加。這是因為2009年中國進入了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陸續完工的注油期,因此石油進口量只會升不會降。中國石油進口量變化趨勢與世界油價相對較低的地區代表價格迪拜和福卡斯的變化規律與前基本相同(圖2-4)。
圖2-4 中國進口原油平均價格與國際油價比較(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年鑒,中國海關統計年鑒,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中國石油進口量增加時國際油價就上升,當然這本身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這個現象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只要中國石油進口需求加大,國際市場就會提價;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中國的石油需求對國際油價已經有了影響的力量。前者對於中國發展經濟,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地位等都為威脅因素,後者則說明已有了影響市場的機會。所以,應該想辦法採取措施抓住該機會以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國際名聲的提高。
總之,從全球范圍來看,常規石油產量在下降,而能源消費需求在上升,油價將會不斷地上漲。有人認為「未來10年,全球需要增加相當於4個沙烏地阿拉伯或10個北海的產量才能維持目前的供給水平」[41]。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其2013年度長期能源預測報告中預測,天然氣消費在2025年前後成為僅次於石油的全球第二大常用燃料,到2040年將增長65%[50]。這對於石油能源產品市場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③ 中國石油跟國際石油是一種什麼關系
有一點關系但不是很密切:國際石油是完全市場化的定價,而中國石油是在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目前國內油價比國際油價好要高,完全倒掛,但國內下調油價呼聲一片,但中國石油充耳不聞、就是不調。依然做他的「官商」。
④ 美原油(WTI)和布倫特原油有何區別聯系
美國原油是基於美國市場的期貨定價基準油,而布倫特原油則是基於歐洲市場的現貨市場基準油,布倫特原油和美原油區別甚大且價格差也均在5%左右。但從數據上來看,布倫特原油和美原油基本漲跌同步,但是行情都是根據國際走勢的.
⑤ 請問下紐約石油交易所的原油期貨價格與平時我們買的汽油價格有什麼聯系
1.紐約石油交易所的原油期貨的價格,一般我們所指的是WTI期貨價格,即西德克薩斯低硫輕質原油價格,這個是國際原油的基準油價。
2.中石油、中石化在國內均有自己的油田,每個月都會有一定數量的原油被開采出來,但是中石油的原油開采量要遠多於中石化。因此,中石化每月都要進口大量原油。
國內的中石油、中石化每月都要從國外進口原油,均是購自國際市場,可以從貿易商、產油國處購買現貨,也可以從紐約石油交易所或者倫敦石油交易所購買期貨。
進口原油的結算價格就是以WTI的基準價為基礎,再加上一部分貼水之類的費用。國際油價一旦上漲,中石化進口原油的成本就會增多。
3、最後說說我國的汽柴油價格,目前汽柴油價格還是處在國家控制下,價格沒有放開,國家規定了汽柴油的中准價格,中准價上下浮動8%即為最高限價、最低限價。
本來,我國的油價若是正常按機制執行的話,國際原油達到一定漲幅,就要上調國內汽柴油價格。但是,畢竟是有中國特色的,油價漲的太快,涉及到太多的方面,國家在上調價格的時候都是謹慎又謹慎。甚至在國際原油漲幅很大的時候,都沒有上調,這就導致了矛盾越積越深,就像俗話說的,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因此我國現在的汽油價格相對國際市場肯定是要低,但是政策決定了價格。對於象中石化這樣依賴進口原油的生產企業,原油進口成本提高了一大塊,產品價格卻還是定價在低位,這就導致了煉油企業的虧損,最近幾年,國家都給予了中石化一定的虧損補貼。
⑥ 中石油股價和國際油價的關系是什麼
中國石油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因此中石油股價會受國際油價的影響,一般來說它們呈正相關的關系,即國際油價上漲,中石油進口成本增加,從而導致其股股價上漲,國際油價下跌,中石油進口成本減少,從而導致其股股價下跌。
但是,也會受一些特殊的情況,導致中石油股價走出獨立的行情,比如,國際油價下跌,但是國內出台一些汽車優惠政策,促使汽車需求量增加,從而帶動國內石油需求量增加,刺激股價上漲,或者,國際油價上漲,但是國內石油開采量增加,減少對國外的原油進口,從而可能會導致中國油價上漲幅度不是很大,甚至有可能會出現下跌的可能性,中石油股價也跟著出現下跌的可能性。
拓展資料:
股價是指股票的交易價格,與股票的價值是相對的概念。股票價格的真實含義是企業資產的價值。而股價的價值就等於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
就股市而言,概括地講,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可分為:個別因素和一般因素。個別因素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其所處行業地位、收益、資產價值、收益變動、分紅變化、增資、減資、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供求關系、股東構成變化、主力機構(如基金公司、券商參股、QFⅡ等等)持股比例、未來三年業績預測、市盈率、合並與收購等等。一般因素分:市場外因素和市場內因素。市場外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社會形勢;社會大事件;突發性大事件;宏觀經濟景氣動向以及國際的經濟景氣動向;金融、財政政策;匯率、物價以及預期「消息」甚或是無中生有的「消息」等等。市場內因素主要包括:市場供求關系;機構法人、個人投資者的動向;券商、外國投資者的動向;證券行政權的行使;股價政策;稅金等等。
就影響股價變動的個別因素而言,通過該上市公司的季報、半年報和年報大抵可以判斷是否值得投資該股以及獲利預期。對於缺乏一般財務知識的投資者來說,有幾個數據有必要了解,它們是:該上市公司的總股本和流通股本、前三年的收益率和未來三年的預測、歷年的分紅和增資擴股情況、大股東情況等等。這些是選股時應該考慮的要素。
就影響股價變動的一般因素而言,除對個股股價變動有影響,主要可以用作對市場方向的判斷,而且市場對場外的一般因素的反應更為積極和敏感,這是因為場外的任何因素要麼利好市場,要麼利空市場,這就意味著股價的漲跌除上市公司本身因素外,空頭市場還是多頭市場的判斷來自於影響整個市場的諸多因素。
⑦ 國際原油價格跟國內油價有什麼關系
國際油價影響因素很多:如:匯率的變化,供需的變化,政策因素,各種突發事件,人為操縱等等很多,價格天天都在變,不過加油站所用的成品油價格會相對穩定,變化不會像原油那樣平凡和復雜,特別是中國市場。
國內的油價會隨著國際油價的變動而變動,不過它有一個特性是:滯後性,一般會滯後一個月的時間。
油價的漲跌會對需求造成影響,影響加油站銷售量,從而影響利潤。民營加油站只要保證自己合適的利潤和油品的質量,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的。
問題很多,得你的分真不容易!
⑧ 原油金融與中國石油經濟的關系
摘要:目前,石油金融化對我國石油經濟的安全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導致我國石油麵臨著進口依賴度高、石油金融話語權缺乏、無法撼動美元標價權以及石油市場金融化有待提高等挑戰。本文對國際石油的變化趨勢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並提出了石油金融化和中國石油經濟的安全對策,以期促進我國石油市場的有序發展。
一、國際石油經濟的變化趨勢
(一)石油金融化不斷提高
石油作為金融衍生的重要工具之一,隨著期貨交易的發展與擴大,石油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與石油商品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脫離的現象,從而表現出自己獨有的價格運動規律。根據相關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納斯達克指數的下跌與石油價格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主要是因為由股市撤出的資金已經向商品期貨交易市場流動。例如,在前幾年的石油市場中,當時每天的需求量是7500多萬桶,實際供應量是7800多萬桶,從而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但是此時的石油價格卻漲到每桶63美元左右,由此可知石油的價格並不是由供需關系所完全決定的。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的紐約市場的生產力為每日85萬桶,其交易額大概在10億美元左右,但是國際套頭基金在紐約市場的投入卻多達4600億美元左右,從中不難發現石油價格是由期貨市場的炒作所決定的。國際套頭基金選擇石油為炒作對象的原因是石油的生產和價格變化范圍的幅度比較小,一方面是石油的生產量受到資源和生產條件的限制,不能輕易的隨著石油價格的變動而隨意調整生產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石油是其他資源無法代替的,從而使得消費者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找到替代品,只能被動的接受石油價格的變化。正是由於石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對於石油價格的變化反映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這就給了國際套頭基金將石油作為炒作對象的機會。
我國應該對各種方式獲得石油需要付出的成本和風險進行仔細的考慮,從中選擇最優的方式和時機獲得石油資源。同時我國還應該組織綜合實力比較強的金融貿易公司進入期貨市場,利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實現風險采購,並有效預測石油價格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的波動幅度。石油用戶可以與風險采購公司和企業簽訂合同對石油價格進行鎖定,從而規避石油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除此之外,風險采購的公司和企業應該積極的參與產權交易,利用收購石油公司股份的手段,快速獲得石油的市場、資源、人才以及技術等,並在期貨市場和產權市場的比較進行合理的組合和選擇,從而取得最大的經濟收益。風險采購企業在獲得石油資源後,可以交給綜合實力比較強的石油公司進行開發和生產,例如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從而獲得份額油。多元化風險采購不僅可以利用國際市場中的價格比較低的石油資源,保留我國的優質儲量區塊,而且還可以利用采購機制鎖定石油成本,從而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的良好發展。
三、結束語
我國不僅需要有策略,有步驟的促進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聯系與融合,從而促進石油行業可持續的發展,而且還需要通過金融工具對石油市場的體系進行健全和完善,避免風險在金融和石油這兩者之間不斷傳遞,從而保障我國的石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