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灣戰爭石油漲了多少
擴展閱讀
加盟紙包魚費用多少 2025-01-18 16:45:05
怎麼下載動漫花園資源 2025-01-18 16:06:47
1000克黃金能買多少鑽石 2025-01-18 15:51:05

海灣戰爭石油漲了多少

發布時間: 2024-08-03 07:27:50

⑴ 每桶石油歷史最高價

1.1 1973年以前的低油價階段

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產和需求受西方國家控制,油價處於1.5~1.8美元/桶的壟斷低水平。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成立後圍繞著石油的生產權和定價權不斷與西方跨國公司進行斗爭。從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價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見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OPEC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控制油價的能力微不足道。1970—1973年,隨著OPEC在一系列談判中的勝利,原油價格的決定權主體開始發生變化,原油標價出現上升跡象,到1973年10月油價接近3美元/桶。

1.2 1973年10月—1978年,油價上升與第一次石油危機期

這一時期,OPEC國家在實現石油資源國有化的基礎上,進而聯合起來,奪取了國際石油定價權,並以石油為武器打擊歐美發達國家,維護民族利益。1973年10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油價急劇上漲,從10月的接近3美元/桶漲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國家第一次能源危機。1974年2月尼克松建議召開了第一次石油消費國會議,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IEA),能源問題成為國際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議題,OPEC的國際地位迅速上升。1974—1978年原油價格穩定維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1.3 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及其消化階段

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機時,布倫特油價狂漲到36.83美元/桶。藉助兩次石油危機,OPEC從國際石油壟斷資本手中完全奪回了石油定價權。1981—1986年為OPEC實行原油產量配額制的較高油價時期,布倫特油價從36.83美元/桶緩慢降到27.51美元/桶。隨著非OPEC產油國原油產量的增長以及節能和替代能源的發展,OPEC對油價的控制能力不斷下降,原油價格也開始不斷回落。1986年,油價急劇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1.4 1986—1997年,實現市場定價的較低油價時期

此時期,由於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進步,石油成本不斷下降,產量增加,國際油價的決定主體從OPEC單方面決定,轉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國際石油資本共同決定的局面,國際油價基本實現市場定價。布倫特原油均價在
14.3~20美元/桶的水平上徘徊波動,(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時油價出現短期大的漲落除外)。

1.5 1997年以來,國際油價短暫下跌後的大幅度上升,直至2008年急劇跌落的階段

受亞洲金融危機、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適時宜的增產,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價。然後從1999年3月開始反彈並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時達到37.81美元/桶,短短18個月漲幅達3倍之多,創「海灣戰爭」 以來的油價新高。2003年之後,油價更是一路持續上漲,終於在2008年7月創下接近150美元/桶的歷史最高紀錄,並在5個月之後的2008年底戲劇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2009年至今快速回升高位震盪階段
油價在2008觸底之後,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回升,油價也相應進入了回升階段。並於2011年達到115美元之後在高位寬幅度震盪。

⑵ 1991年海灣戰爭前夕,石油的價格狂漲,誰能給我說說最高是漲到多少美金每桶

海灣戰爭期間,油價最高是90年10月份,大概是每桶41美元,到了91年1月份的時候油價已經下跌很多了,91年1月17爆發戰爭前大概是每桶32美元,只是在戰爭最初兩小時漲到每桶35美元,之後一直是下跌的!
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多,下面這個網址對你有用
http://www.cnki.com.cn/Journal/J-J3-GJJJ.htm

⑶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⑷ 有誰知道1980年到2000年的國際石油價格

國際石油價格漲落變化非常之大,從1945-1973年僅1~2.5美元/桶,到1979年的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了1981年的2月的每桶39美元,1986年又降至13美元,90年海灣戰爭是油價上漲到30美元/桶左右,90年代後期有在十幾美元左右的水平上下徘徊,從1999年1月的每桶10美元左右上漲到了2000年11月的每桶近31美元,12月份價格有所回落。

⑸ 分析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趨勢

20世紀70年代影響影響世界經濟的大事記,三次石油危機。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1980年),又稱作1979年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原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因海灣戰爭而爆發,原油價格增加了近一倍,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被稱作是一場石油戰爭。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落入薩達姆的控制中,那麼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海灣石油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當時3個月內原油從每桶14美元,漲到突破40美元。但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歐美旅遊生意相應減少。值的一題的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中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或者說頻臨崩潰的經濟體)咱們那是都是騎著自行車,吃著窩頭,喝著稀粥,整天捍衛某某思想,這些p事不是個事。所以在天朝的歷史書上對這段歷史的描述有些幸災樂禍的味道。對比現在cctv的新聞聯播國際新聞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美國,歐盟,海灣這點事兒,說明中國進步了不少,但最煩的是老用什麼意識形態的東西去結讀去分析某些東西,令人厭惡。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一直在風雨中前進,一直在西方列強的後面苦苦追趕,要改變的還有很多,要保留的還有更多,身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這個國家像是一棵歷經滄桑世事的大樹,未來更多風雨,回頭觀望,一切皆是浮雲。
這三次石油危機中尤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的經濟影響力大,這讓人們見識一個組織歐佩克的強大,歐佩克由12個國家組成,包括7個阿拉伯國家,也包括石油其他主要的產油國如伊朗和委內瑞拉。歐佩克成立於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成立時有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五國。油國組織總部自一九六五年九月起,由瑞士日內瓦遷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石油輸出國組織是第三世界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原料生產國和輸出組織。石油是戰後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戰後初期,世界石油的勘探、開采和銷售幾乎全部控制在西方石油壟斷財團手中。這個壟斷控制的後果是西方發達國家獲得超額利潤,第三世界主要產油國的經濟利益卻受到損害。為了抗衡主要油公司(大多為美資、英資和德資),藉以降低油價和生產者的負擔。最初組織只是一個非官方的議價小組藉以減價銷售至第三世界國家。這樣的規模限制其於西方油公司中爭取更大的利益佔有率和更高層面的生產控制。然而於1970年代初期它開始展露其效用。
以巴沖突的出現終於引致歐佩克由一個僅僅的企業聯合轉形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歐佩克的阿拉伯成員國成立另一個重疊的組織,名為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APEC),來集中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施壓。就算不是主要石油輸出國的埃及和敘利亞亦加入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以協助達成其目標。其後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爆發更堅固了阿拉伯國家的這個選擇。由於美國對以色列的緊急補給,使以軍能抵擋住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忿怒的阿拉伯世界於1973年對美國、西歐和日本實施石油禁運,使1970年代初期,西方大型的石油企業集團突然面對一批聯合的產油國。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共控制約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貯備,約共佔世界石油蘊藏78%以上的石油儲量並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費量。它們佔全球產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藉歐佩克,成員國得以從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於上一年,歐佩克的11個成員國. . .根據聯邦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數字,從石油出口中收取3380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42%[2]。相對於1972年的數字,成員國石油出口的收益為230億美元;經歷1973年石油危機後1977年,該數字為1400億美元。[3]。
由於石油銷售被美元所主導,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會直接影響歐佩克對石油的定價。舉例說,當美元對其他貨幣下跌,歐佩克成員國會收取較少的其他貨幣。因為它們持續以美元出售石油, 這將導致購買力直接的下降。當歐元引入後,伊拉克決定以歐元代替美元作為出售石油的交通貨幣。
歐佩克的決定相當影響國際油價。例如,於1973年石油危機,歐佩克拒絕運送石油至於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支持以列對抗埃及和敘利亞的西方國家。這使油價上升4倍,從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續5個月之久。於1975年1月7日,歐佩克成員國同意將原油價格提高10%。與此同時,歐佩克成員國(包括一些剛把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國家)響應國際新經濟秩序的呼籲,加入開始聯合初級生產者。總結於阿爾及爾舉行的歐佩克第一次高峰會,它呼籲定下穩定而合理的物價、國際食物和農業計劃、由南至北的技術轉移,及經濟系統的民主。
與其他的企業協議不同,歐佩克成功將油價持續上升。歐佩克的成功大部分都歸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彈性。該國容許其他參與協議國家的欺詐,更減少自己的產量來彌補其他成員超出配額的生產。因為其他的成員均全力生產,而沙烏地阿拉伯是唯一的成員擁有充裕的貯存空間,亦有在需要時增產的能力,這給予它們可靠的杠桿效應。
這個政策十分成功,導致原油價格一度上升至僅次於提煉油產品的水平。然而歐佩克提高價格的能力亦受一些限制。油價上升會使消費下跌及收益的凈下跌。而且價格持續上升會鼓勵根本性的行為轉變,比如替代能源的利用,或者節約能源的推廣。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提倡歐佩克提高油價,以協助伊拉克及其他成員國支付債務的利息,引致1990-91年海灣戰爭的爆發。但因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惹起歐佩克成員國的分歧,使這段時期成為歐佩克成員間內聚力達至低點。一旦中斷供應的擔心,伴隨這些沖突消散, 油價就開始下滑。
當油價跌至約10美元一桶後,經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弗里亞斯的外交斡旋後,成功協調於1998年開始恢復按比例產油。2000年,查韋斯主持歐佩克成立25周年的成員國元首高峰會。2004年8月,歐佩克開始傳出其成員國只有少量的增產能力,顯示出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逐漸消失。印尼的成員身份正被復核因為印尼已非石油凈輸出國亦沒有足夠的能力達致其產量配額。

過去和現在和外來是相連接的,明白這一點,才能知道中東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世界目光的原因,才能明白為什麼世界列強是如此熱衷積極插手中東事務,近幾年隨著東亞經濟的崛起,世界地緣政治正向東亞靠攏的趨勢。以上數據轉自維亞

⑹ 歷史上因為能源而爆發的戰爭有哪些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主要產油國對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實行石油禁運。1973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它的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提高到12美元以上,油價猛然上漲兩倍多。這次石油危機在西方世界造成極大恐慌,美國隨後陷入了嚴重的經濟衰退。那次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使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9-1980年 :伊朗爆發革命而後兩伊開戰,使石油日產量銳減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升,每桶石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 :爆發了海灣戰爭。專家形容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當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對美國而言,海灣石油是其「國家利益」。當時油價一路飛漲。三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