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日本東北石油怎麼處理
擴展閱讀
石油原油一桶是多少美金 2024-11-26 00:21:07
山東鑽石之都是哪個城市 2024-11-26 00:12:45

日本東北石油怎麼處理

發布時間: 2024-08-24 12:59:06

『壹』 二戰時期,日本在東北開採石油了沒

東北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大慶油田和遼河油田。

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進喜的1205鑽井隊的第一口井的深度為1100米)。有人後來為這件事解脫說,以日本當時的煉油技術,很難用這種石油提煉90號以上的航空汽油,陸軍煉油廠生產的汽油最高不過是78號,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產航空汽油,就必須從美國導入新的技術和設備,僅這一點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載,所以就放棄了繼續在大慶地區找油的計劃。實際上,新中國時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實錄滿鐵調查部》一書中認為:「石油探礦是由滿鐵和日本石油公司進行的。從興安北省的海拉爾到熱河省這樣的范圍內做了廣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設了常駐住宅,進行了深度達一千米的鑽探。滿鐵的鑽探技術達到1800米是可能的。這樣先進的鑽探技術,卻將它擱置起來,實在是遺憾。」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鑽探技術達不到,而是沒有深入鑽探罷了。

而日本曾經集中勘探的阜新地區,就是後來屬於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遼河油田1995年的生產量是1500萬噸,也是日本當時需要量的5倍。但遼河油田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中國地質大師黃汲清則提出了「陸相地層生油」理論,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卻沒有找到油田,他們找油技術比我們先進,為什麼沒有發現,而我們只用了五年就發現了大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這是日本人沒能找到大慶油田的另一種解釋。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小松直干也認為,除了勘探的范圍、密度不夠外,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和探礦技術的問題」。

當時的日本專家非常迷信當時非常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論」,即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去,其屍體與植物和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成為沉積物,這些動植物腐爛,沉積物就會生出油氣。

世界上90%的石油都符合「海相生油理論」,中東地區全部符合。

日本人在東北找了14年花費數百萬美元,依然一無所獲,又沒有堅實可靠的理論支撐,終於堅持不下去了。最終,日本將其大部分設備和技術人員全部派往了「南方」,即蘇門答臘等地。

但並不是說日本在東北沒有得到石油。

日本對東北石油工業的掠奪主要體現在人造油的兩個方面:即煤炭液化石油和撫順頁岩油。

合成石油哪家強?答案是德國。1933年納粹上台以後,在解決戰爭機器的動力問題時採取開發液化煤炭生產「合成石油」。希特勒對化學家們說過:「現在離開石油的經濟是不能想像的,對於要求獨立的德意志來說,付出什麼代價也要把液化煤炭計劃進行下去。」1939年9月,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的時候,合成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日產7.2萬桶,佔到了全德國石油供給量的46%。
看到德國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帶來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堅定了開發人造石油的決心。但是,德國把這項技術視為國防工業機密,不肯外泄給日本。一無所獲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鑽研。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業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過只裝滿了3個玻璃瓶,其中一瓶獻給了皇宮,另一瓶送給伊勢神宮,第三瓶贈給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輕臼小學校。
由於對石油的渴求,日本不惜耗費巨資進行該項目,將煤炭液化人造石油作為第一次產業開發的一項重點。在1936年,建設撫順煤炭液化工廠,1939年開始試行生產,1941年實現了一次液化輕油和二次加氫液化石油生產。1943年,撫順液化廠移交給「滿洲人造石油株式會社」,並由日軍軍需部門直接指導,主要生產加氫油,即航空和汽車用油。但由於條件的限制,產量不高,「1944年生產航空汽油1289噸,普通汽油1487噸」。1937年,偽滿成立了「滿洲合成燃料株式會社」,主要用阜新煤製造人造石油,計劃用以強化國防,後因設備問題未能成功。還有四平的油化工業會社、吉林的吉林人造石油會社等其他人造油工廠機構都因後期的資金、設備不足等問題,均未成功。

日本人雄心勃勃地致力於生產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產量為100萬桶,僅為原定當年生產1400萬桶的8%。由於一半以上的產量來自中國東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鎖而無法將那些人造石油運回本土。

而頁岩油是指以頁岩為主的頁岩層系中所含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泥頁岩孔隙和裂縫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頁岩層系中的緻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鄰層和夾層中的石油資源。這種開采方式後來被美國吹上了天。

日本人掠奪撫順頁岩油最為嚴重。「撫順煤礦的油頁岩厚約120多米,藏量達55億噸,按平均含油量5.5%計算,可得原油3億噸」。關東軍與日本海軍均參與到對頁岩油的爭奪中,開始對頁岩油工業化進行試驗。1928年建立煉油廠,1930年開始實際運營,到「九一八」事變前,1930年產原油達5.7萬噸。撫順煉油事業能夠大量生產,且作為當時唯一的石油資源,為滿足日本與偽「滿洲國」需求,開始著手進行擴建。1934年到1936年,撫順煤礦西制油廠實行第一期改建計劃,改造干餾裝置並新建精煉油裝置,原油年產量達到了14.5萬噸。「七七」事變後,日本加緊對頁岩油的掠奪,在1936年到1939年,又實行二期擴建,使原油年產量增加到19.1萬噸。1939年著手建設撫順東制油廠,1944年投產,到1945年共產原油9078噸。撫順煉油廠所生產的原油基本上全部運往日本,供以軍用。1942年,撫順煤礦兩制油廠的設備能力是年產粗油30萬噸。而在1944年實際粗油產量是20.4萬噸。

最後說句,日本陸軍的裝甲化、機械化程度比德國差遠了,其石油消耗量不過佔到日本龐大海軍的一個零頭,所以「只要石油這東西能滿足,日本的飛機坦克裝甲車汽車就能動起來啊,中國完全抵擋不住日的輪番轟炸啊,中國必亡啊」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貳』 日本冒險偷襲珍珠港是為了石油,但是日本已經佔領的中國地區尤其是東北三省不是也有豐富的石油的嗎

這個為了石油,並不是為了奪取石油,而是要在自己石油資源枯竭之前發動戰爭取得優勢
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時,恰好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和美國國會宣布對日本進行貿易限制尤其是石油等,對於資源相對匱乏的日本來說,斷絕了來自美國的石油無異於一場災難
就和當時墨索里尼入侵埃塞爾比亞時,國際聯盟迫於壓力宣布義大利為侵略國並實施制裁,但並沒有制裁義大利石油貿易,以至於義大利最終利用科技優勢擊敗埃塞爾比亞
同樣,隨著日本侵略的擴大以及北上失敗後停止對蘇用兵,美國深深感受到日本做大的威脅,於是開始強化援助中國,限制對日貿易
此時的日本,斷絕了美國的貿易後,資源已經開始出現問題:當時中國東三省很多資源並未被開采,尤其是石油在當時雖然有產量但非常之低(當時日軍將領水川伊夫曾經被稱為「不是軍人的軍人」,但事實上,他是一名地質專家,專門勘探中國的地質資源),而當時日本主要是高科技軍事裝備大多依賴石油作為燃料,尤其是日本帝國艦隊。
斷絕美國石油供應後,日本深知美國已經開始著手對付日本,但美國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把自己陷入戰爭,因此美國主動向日本宣戰的可能性較小。但即便如此,一旦美國人准備充分,自己已經陷入中國戰場,近800萬陸軍難以抽調,繼續擴張只能依賴海軍和空軍,而對抗美國,雙方實力大致可以對比為:美國艦隊》日本艦隊》美國太平洋艦隊
也就是說,日本艦隊對單一的美國太平洋艦隊還是有優勢的,但是對抗整個美國艦隊日本力不從心。要攻擊美國,第一要素就是必須先殲滅太平洋艦隊,這樣日本可以獲得前沿陣地,同時避免美國從後面偷襲日本。如果面對面交戰,日本肯定占不到便宜,況且日本本土距珍珠港很遠,補給不利,只有利用奇襲才能占據優勢。
所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起因是石油,但目標不是石油,而是一種戰略壓制,通過偷襲迅速打垮太平洋艦隊,使美國短期內無力對抗日本,斷絕了美國向中國等地的援助,對日本的侵略很有幫助

『叄』 為啥日本在佔領東三省後,沒有發現大慶油田

日本當年侵佔東北,之所以沒有發現大慶油田,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不信;二是運氣不好;三是其探測技術不過關。

大慶油田的面積約為6000平方公里,石油儲量達到56.7億噸,年產量為0.5億噸,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如果日本人當年發現了大慶油田,二戰的歷史很有可能會被改表。細思極恐。

  • 結語

總的來說,多虧當年日本人沒找到這處油田,不然對於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一場大災難。關於“日本在佔領東三省後,沒有發現大慶油田“”這個問題也曾經在網路上得到了大量網友的討論,網友說出4個字讓人驕傲——“天佑中華!”真的是天佑中華,願祖國繁榮昌盛!

『肆』 日本錯過大慶油田,冥冥中自有天定

#有哪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真實故事#

在中國,最著名的油田就是大慶油田,不僅僅因為大慶精神,還因為其摘掉了中國「貧油國」的帽子。

當日本人聽聞這個消息,他們先是深深的震驚,而後是羨慕嫉妒恨,甚至欲哭無淚。日本的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就曾說過: 「離開石油,我們的戰艦、飛機、大炮只不過是稻草人。」 可見石油對於日本是有多重要。

上世紀20年代,中國東北傳出了發現石油的傳聞,這讓鄰近的日本非常激動。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開始侵佔東北,於是日本政府迅速派遣了石油專家和地理學家對東北進行石油勘探。勘探隊地點也非常廣泛,從遼東半島到松嫩平原。

從1926年開始確認勘探范圍,1928年正式勘測,一直到1945年戰敗後撤退,日本人始終沒有在東北發現大規模油田,因此他們下結論,中國東北壓根就沒有石油資源。當然這一結論並不是無的放矢,因為當時國際上對於石油資源的判斷基本採用的「海相生油」學說。

什麼是「海相生油」?科學家認為只有在遠古時期海洋的海相沉積發層之後,經過數千萬年的沉澱,才能夠生成儲量巨大的油田。而中國的華北、東北和西北,在數千萬年前都屬於內陸地區,因此西方專家很早就給中國戴上了「貧油國」的帽子。

二戰全面爆發之後,日本80%的石油供應來自美國,隨著美國對於日本採取了武器、石油等限制,一下就卡住了日本人的要害,日本為此不得不偷襲珍珠港,然後南下進攻東南亞地區,以獲得東南亞的油田,尤其是號稱年產量740萬噸的巨港油田,更是日本早已惦記的油田。

要知道大慶油田被發現之後,產油量就穩步上升,曾連續27年穩產5000萬噸原油,可以說為新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大慶油田如果真的被日本發現,雖然改變不了日本戰敗的命運,但是對於日本來說,更不會因為石油的缺乏,而在戰場上捉襟見肘,會給反法西斯國家來講帶來更多的傷害。實際上,當初日本離發現大慶油田僅僅只差了300米。

確實在1917年,美國就有專家在我國的華北和西北地區進行了石油勘探,結果自然是無功而返。而後來日本在東北也進行了勘探後,更加確定中國沒有大油田。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新中國建立後,一支不信邪不服輸地勘探隊伍來到了東北,這支隊伍的領頭人就是李四光。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專家,他認為石油的誕生,不全靠「海相生油」,生物死亡,陸相生油也有可能造成巨大儲量的油田。因此他堅信,中國也有大油田。就這樣李四光帶著勘探隊在松嫩平原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勘探作業。終於在1959年4月10日,發現了大慶油田,中國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大油田。


那麼為什麼當初日本人沒有發現大慶油田?其說法有三:

第一種: 最得到認可,就是日本鑽探技術的原因,導致沒有發現大慶油田,在當時日本鑽探技術最大深度在700-800米的深度,而大慶油田深度基本都在1000米,彷彿冥冥之中,就是不讓日本探測到東北的石油。

其實,當時東北境內的日本鑽探技術已經可達1800米,甚至還有人說超過2000米,由此可見,日本並不是鑽探技術不行,其實是日本人的勘探技術不行,導致鑽探選點出現問題,全部選在了八竿子打不著石油的地方,這都是當時日本國內的石油勘探理論的誤導,使得日本在東北境內並沒有鑽探到石油。

第二種: 美國人的心眼,說到這可能有人會疑惑,與美國人有什麼關系,其實日本在石油領域,比起美俄兩國來講,確實差點,所以他們才會選擇與美俄兩國合作,在與美國的合作時,曾傳出,美國已經發現東北存有石油,但並沒有真心的幫助日本,因為日本的石油進口國是美國,如果日本真的在東北發現石油,那勢必會影響美國向日本銷售石油。

就是因為美國的「小算盤」,致使本不擅長勘察的日本人,最終沒能在東北找到石油,只能從美國進口,而美國人從日本人手中掙夠了錢,又開始扼制日本的時候,日本只能對美國發動戰爭。

第三種: 東北抗日聯軍展開的游擊作戰,從1931年到1945年的戰爭期間,幾乎東北抗聯一直活躍在東北地區,對當地的日軍展開騷擾作戰,這讓日本人無法安心的勘測,經常剛剛架好工具第二天就被破壞了。

大慶油田沒有被日本人發現,是萬幸的,在1959年9月26日,東北松遼盆地的松基3井噴出原油之後,石油工人們歡呼雀躍,正臨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日子,此油田被命名為大慶,為中國貢獻60多年的大慶油田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