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為什麼雅丹地貌蘊涵石油
擴展閱讀
工資怎麼分攤在產品價格 2025-02-03 23:29:50
完美產品哪個治便秘 2025-02-03 23:25:40

為什麼雅丹地貌蘊涵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4-18 23:49:52

1. 克拉瑪依的旅遊

克拉瑪依市主要旅遊參觀景點大致分為四大部分:一是自然遺址(景觀)。主要有世界魔鬼城、黑油山、艾里克湖、白楊河大峽谷、野生胡楊林、彩石灘、油砂山、恐龍化石丘、紅山丘、未名湖、瑪河古道、西部戈壁地質公園吐孜溝、中拐荒漠自然植被保護區、清代居民村落遺址、烏爾禾天然瀝青脈、獨山子泥火山;二是石油工業遺址(景觀)。主要有獨山子油井遺址、獨山子蒸餾釜遺址、獨山子石油工人俱樂部、克1號井、英雄193井、克拉瑪依展覽館、克拉瑪依地質陳列館、中國石油西部井控中心、克拉瑪依石化公司、獨山子石化公司以及石西、陸梁、彩南、准東沙漠油田和野生動物逍遙油區;三是城市景觀。主要有世紀公園、新行政區、文化一條街、人民廣場、克拉瑪依河、九龍潭、黑油山公園、朝陽公園、東湖公園、陽光水世界、風城高位水庫、大漠國際高爾夫球俱樂部、侏羅紀冰雪世界、西月潭(水庫)、白鹼灘游樂園、魔鬼城恐龍奇石館、龍吟山莊、獨山子滑雪場以及朱德視察獨山子下榻處。四是荒漠生態農業景觀。主要有大農業觀光園區、林業基地、普林生態科技園、庭院經濟區和永升度假村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世界魔鬼城、黑油山、艾里克湖、白楊河大峽谷和野生胡楊林。
世界魔鬼城
又名烏爾禾風城。位於准噶爾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市東北部烏爾禾區境內,距克拉瑪依市約100千米,呈北西--南東走向,整體面積約120平方千米。其中景區長約5000米,寬約3000米,面積約15平方千米,地面海拔350米左右。景區內地表溝壑縱橫,岩層千姿百態,屬於典型雅丹地貌,是世界著名的兩大雅丹地貌之一。因該地處於風口,四季多風,每當大風到來,黃沙漫天,故稱「風城」。又因大風在群岩間激盪迴旋、凄厲呼嘯,如同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驚恐萬狀,繼而成為奇觀美談,故又得名「魔鬼城」。多年來,魔鬼城吸引了世界及全國各地眾多遊客旅遊觀光。2008年11月,魔鬼城景區被命名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旅遊景區。
白楊河大峽谷
也稱白楊河谷地。是白楊河水庫至烏爾禾區之間的一段河道谷地,為東西走向,由白楊河水沖積而成。峽谷全長24千米,兩側河岸陡峭,徒壁險峻,岸高20至30米不等。河谷水面5至10米不等。河水曲曲折折沿谷地蜿蜒而下,歷經億萬年的風雨剝蝕,早就了千奇百怪的形狀。水流兩側是茂盛的胡楊林以及灰楊、毛柳、尖果沙棗、鈴鐺刺、薔薇、白刺、甘草、芨芨草等灌木雜草。野雞、野鴨、黃羊、野兔、狐狸、狼、鼠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谷內綠地覆蓋面積達60%以上,整個峽谷猶如一條翠綠長廊,是旅遊休閑的理想之地。
黑油山
位於克拉瑪依市中心城區東北2000米處,其外觀是一個不高的山丘,相對高度只有13米左右,面積約0.2平方千米。是地下原油經過長年自然噴發外溢,凝結和風化而成的瀝青沙丘,由被石油浸染的砂岩或被石油凝結的砂礫岩構成。整個山丘呈黑褐色,地表凹凸不平。迄今為止,山丘上仍有多處油泉和油泡不斷湧出,形成眾多小油沼。油質色澤黝黑,呈粘稠狀,為珍貴的低凝原油。1982年,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在山丘頂設立了一座花崗岩石碑,呈棱錐裝,碑高2.5米,正面書寫「黑油山」3個大字。
艾里克湖
位於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境內,距烏爾禾東南約20千米處,是克拉瑪依境內唯一的天然淡水湖泊,也是白楊河的終點,由白楊河水儲集而成。盛水期湖泊面積約7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1米。1972年修建白楊河水庫後,湖水日趨萎縮,水質逐漸變差。1991年修建黃羊泉水庫後,河水不在進入艾里克湖,1992年後瀕臨乾枯。2000年克拉瑪依引水工程竣工後,白楊河水重新注入艾里克湖,湖面得到逐漸恢復。艾里克湖入口處生長著大片蘆葦,湖內有魚類騰躍,湖面有野鴨嬉戲。有「沙漠美人」之稱。
克拉瑪依河
克拉瑪依河又名穿城河,起自城區東北的九龍潭,在城中曲折橫穿進入城區西南的西月潭(又名阿依庫勒)水庫,全長8.51千米,河寬15米,水深1.8米至2.3米。克拉瑪依河是克拉瑪依引水工程中風城高位水庫至克拉瑪依乾渠上景緻最精彩的段落,是一條給予缺水的油城帶來綠色和生機的神靈之川。河岸兩側平坦的柏油路和人行道曲折延伸,道路兩旁綠樹成蔭。2000年8月8日克拉瑪依河正式通水,此日也是克拉瑪依的水節。克拉瑪依河兩岸景觀帶自東向西大體分為5個景區:九龍潭景區、准噶爾景區、昆侖景區、中心景區和西城景區。此外還有世紀公園緊靠克拉瑪依河。景區有20座跨河橋,其中15座為人行橋和非機動車橋,5座為機動車交通橋。20座橋中有石拱橋、混凝土橋、鋼結構橋,橋橋造型各異,夜晚彩燈點綴,夜幕下的克拉瑪依河猶如一條五顏六色的綵帶。友誼橋是克拉瑪依河上20橋之首,為斜拉索橋主橋長249.05米,引橋長563米,是進入克拉瑪依中心城區的門戶。世紀公園是克拉瑪依最大的人造山水公園,園內有河流、假山、噴泉、草坪、多種樹木和彩色瀝青道路,各種娛樂設施配套齊全。2009年12月,克拉瑪依河景區被命名為國家4A級旅遊。
沙漠公園
准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是一片原始、粗獷、一望無垠的沙漠世界,又是一座天然的荒漠植物園,蔥綠的梭梭、茂密的胡楊、沁人心脾的沙棗、飄逸羽葉的三芒草,以丑為美的豬毛菜、富有葯用價值的大黃、大芸黃芪、「叮鐺」作聲的鈴鐺刺、形似鹿角的蒼勁梧桐,還有血紅的紅柳,組成了一幅色、味、聲、相並茂的大自然景觀。沙漠公園還是一座天然動物園,這里有著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野驢及野豬、黃羊、狼、狐狸、跳鼠、娃娃頭蛇,沙棗鳥等百餘種動物。
一號井
一號井位於克拉瑪依市區東南方向。新中國誕生後,鑽機的隆隆聲喚醒了沉睡千萬年的黑油山,揭開了黑油山神秘的面紗,使埋藏在地下深處的石油源源流出為人民造福。1951年到1955年國家曾多次派出地質調查隊到黑油山進行地質考查。專家們決定在黑油山附近一號井這個位置打一口探井查明地下石油蘊含的儲量。1955年6月16日由獨山子1219青年鑽井隊來到黑油山,同年7月6日開鑽,10月29日完鑽投產噴出工業性油流,是克拉瑪依油田發現的標志,現仍在生產。因它是克拉瑪依油田第一口井,故定名為「克一號井」,並於1982年10月在此立碑紀念。

2. 柴達木戈壁上的一片廢墟,為何卻能被稱為「榮耀之地」

因為那裡是中國的聚寶盆,從地形地貌特徵來說他像邊疆又像內地,天空上沒有鳥飛過去,地上也不長什麼草,風特別大。雖然這是一個茫茫戈壁,但是他卻是有名的聚寶盆。除了有大量的鹽之外,它還有最值錢的石油資源。所以在新中國剛開始建立的時候需要發展經濟,所以就派出了大批人去那裡尋找寶藏就有了榮耀之地之稱。

但是後來資源被用完的時候,柴達木盆地另一個地方代替了它。其實當年柴達木盆地最早的城市不是冷湖,而是一個叫老茫崖的地方。那裡被稱為帳篷城,因為沒有條件修房子,大家都是用帳篷來居住。所以那是一個只有帳篷的城市。最多的時候有3000多個帳篷,兩萬人在那裡居住。所以後來人們走的時候,那裡什麼也沒有留下,連廢墟也沒有。後來大家都撤走之後,那裡就變成了死城。

3. 雅丹地貌,為什麼會蘊藏豐富的深層地下石油

石油的形成於地貌有一定關系,但是歸根到底,石油是由於遠古的動植物遺體在地下形成的。

4. 何謂「雅丹地貌」

「雅丹」是「雅丹爾」的轉音,意為險峻陡峭的沙丘。雅丹地貌,是一種風蝕地貌,也叫沙蝕丘或風蝕丘,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風化土堆群」。在地理學上是乾旱地區風蝕地域地貌的統稱。乾旱荒漠,岩石結構疏鬆,當地風力較大是形成雅丹地貌的基本因素。

雅丹地貌土質堅硬,岩石呈淺紅色,大漠狂風雕刻成的千奇百怪、錯落有致的岩沙形態各異,與青色的戈壁灘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格外引人注目。

在冷湖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雅丹林的面積佔到94%以上。柴達木的雅丹,是75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的湖泊沉積物,由於地質運動抬高而脫離水體,期間的鹽和沙凝結地殼被西風侵蝕雕塑而成。它們廣布於柴達木西北部,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觀之一,尤其是南八仙,一里坪一帶,分布面積達千餘平方公里。因其奇特怪誕的地貌,飄忽不定的狂風,由於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詭秘瑟人的風聲,再加上當地岩石富含鐵質,地磁強大,常使羅盤失靈,導致無法辨別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視為魔鬼城,迷魂陣,別具一格。這里的雅丹林總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國內發現最大的風蝕土林群。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約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長寬由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其整體,有的酷似古城堡、廟宇、帝王墳、千軍帳;有的類似「鯨群戲沙海」,「百萬海獅朝陽」、「萬龍布陣」......,千姿百態,十分壯觀。從近處看來它們也是氣象萬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滿風帆的戰船即將遠航;有的像雄糾糾的大公雞,正伸脖打鳴;有的像小橋流水裡的亭台樓閣,有的象駿馬、駱駝、大象、獅、虎、鯨、龍、鳥等可愛的動物。一切都給人神秘莫測、奇幻萬千之感。

50年代有8位南方來的女地質隊員,為尋找石油資源進入這里,因迷失方向而犧牲,所以這里有個地名叫「南八仙」。風蝕地貌是青海天然一大奇觀。

地理位置:

位於海西州柴達木冷湖以南的南八仙、大風山、黃瓜溝、俄博梁、牛鼻子梁、開特米里克、冷湖4號至7號構造、一里坪、茶冷口、尕斯庫勒湖一帶。

相關資料:
雅丹是地理學上的名詞,專指乾燥地區古河湖相土狀堆積物被風吹蝕、形態多姿的土丘。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在新疆羅布泊考察時,便看到古湖周圍有許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狀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當地維吾爾的稱呼寫成Yardangs,從此Yardang一詞便流傳於國外地學界。

中國的雅丹地貌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羅布泊周圍。新疆的雅丹地貌僅3000—4000平方公里,規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稱為mesa(麥薩),即方台地。非洲查德盆地的特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圍最大,約26萬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風蝕谷寬500米,雅丹呈壠脊狀延伸,長數公里至十幾公里。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屬於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風蝕谷狹窄,雅丹造型豐富多彩,高密集型為世界所少見。它距離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優良的區位優勢,是旅遊、科研的寶地。

5. 中國西北部是什麼地貌

西部地區地形包括天山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陰山山脈、昆侖山脈、阿爾泰山脈、河西走廊、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吐魯番盆地等山地、盆地、沙漠、戈壁地貌。

西北地區分布在黃土高原一黃河中上游以西,昆侖山一阿爾金山一祁連山一秦嶺以北,國境線以東,國境線一蒙古高原以南,西北地區國境線漫長,與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佔全國的7.3%。

(5)為什麼雅丹地貌蘊涵石油擴展閱讀:

西北地區的自然資源

西北地區富含石油、煤炭、天然氣、鎳、鉑、鉀鹽等礦產資源,著名的有克拉瑪依油田、榆林煤礦等。西北地區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為33.7萬億元。其中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佔全國總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陝西省。

石油儲量為5.1億噸,佔全中國陸上總儲油量的近2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21世紀的後備石油基地。天然氣儲量為4354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總儲氣量的58%,其中陝北的天然氣儲量居全國前列。甘肅省的鎳儲量佔到全國總鎳儲量的62%。鉑儲量佔全國總量的57%。中國鉀鹽儲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西北地區

6. 雅丹地貌是指什麼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又稱風蝕壟槽,在極乾旱地區的一些乾涸的湖底,常因乾涸裂開,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裂隙愈來愈大,使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鯽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這種支離破碎的地面成為雅丹地貌。

7. 地理問題:什麼是雅丹地貌

您好!

【雅丹的由來】
雅丹,這個名詞,自本世紀被作為一種地貌形態的專有名詞載入各種教科書和地理讀物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熟悉了,盡管絕大多數人並不曾親眼目睹過它。而這種地貌形態為什麼叫做「雅丹」,人們卻很少去探尋,以為不過與「喀斯特地貌」一樣,是個舶來語。
其實,「雅丹」這個詞,是地地道道的新疆「鄉土貨」。
本世紀初,一些赴羅布泊地區考察的中外學者,在羅布荒原中發現大面積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向導的當地人詢問地名,向導卻誤以為詢問這種地貌形態的當地稱呼,便答之曰「雅爾當」,即維吾爾語中「陡峻的土丘」之意。發現者將這一稱呼介紹了出去,以後再由英文翻譯過來,「雅爾當」變成了「雅丹」。從此,「雅丹」成為這一類地貌的代名詞。
繼羅布荒原發現雅丹地貌之後,在世界乾旱區許多地方,又發現了許多類似地貌,均統稱為雅丹地貌。即使在中國,雅丹的最大分布區也不是在它最早的發現地羅布泊地區,而是在青海省的柴達木盆地的西北部。在新疆,雅丹的分布也比比皆是,其中有名者如克拉瑪依市東北烏爾禾的魔鬼城、吉木薩爾縣北沙窩的五彩灣、奇台縣西南沙漠中的風城等等。
乾旱荒漠環境造就了雅丹的特殊景觀,而乾旱荒漠環境將雅丹封閉保護於其中,使人們難以窺探其面貌,平添了雅丹的許多神秘。

【雅丹的形成】
地球的外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因與外因。地貌的內營力是地球內部結構變化在外表的反應,而外營力則類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風力。
許多年來,在地理讀物和教科書中,雅丹一直被解釋為一種風蝕地貌,認為雅丹的形成是風力吹蝕的結果,與另一類風蝕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風,絕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營力。
在羅布荒原的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面積廣達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是中國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區。
在羅布窪地中有這樣大面積的雅丹分布,是因為在這里具有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所謂內營力。古羅布泊時期,為這里留下大面積、深厚的湖相沉積。這種以土為主的沉積結構復雜,其中含有大量粉沙、細沙,同時夾有堅硬的泥岩層和石膏膠結的沙層。
大自然中的風、水,雖來勢洶洶,卻也欺軟怕硬,風刮、水蝕,不過逐層搬運走第四紀沉積物中疏鬆的沙層,對堅硬的泥岩或石膏膠結層,在一定程度上也無可奈何。於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種凹凸相間的奇特外貌,即我們所稱的雅丹。
雅丹有各種各樣類型,形狀不同,但形成過程卻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風化破壞。羅布窪地,曾經是一個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積,是在地質歲月中形成的,曾經發生的反復的水進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層泥、一層沙,又一層泥、又一層沙交錯成層結構。其中的泥岩層結構緊密堅硬,一般不易遭受風水的侵蝕,但是,它卻抵禦不住溫差的作用。在羅布荒原旅行,常會聽見突發的「辟拍」聲,有時似鞭炮,有時似狼嚎,難怪當年行經此地的法顯和尚毛骨悚然,稱「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酈道元也在《水經注》中稱此處「少禽多鬼怪」了。其實,這種「惡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在作怪。羅布泊地區處於極端乾旱區,晝夜溫差變化劇烈,常達30°C~40°C以上。熱脹冷縮的效應,使外露的岩石崩裂發出聲響。連被稱為「頑固不化」的花崗岩,在這種氣候環境中也只能頑而不固,逐漸崩裂成碎塊,又何況泥岩哩!不過,泥岩不會像花崗岩那樣成塊狀崩裂,因它的結構是層片狀,崩裂也是一層層剝離脫落,形成許多水平狀或垂直狀的外觀,使夾在泥岩層之間的沙層逐漸暴露在地表,為雅丹形成的第二階段創造了條件。
地表風化破壞後,風、水即有了肆虐的對象。在風的吹蝕或水流沖刷下,堆積在地表的泥岩層間的疏鬆沙層,被逐漸搬運到了遠處,原來平坦的地表變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間,雅丹地貌的雛形即宣告誕生。
雛形的雅丹更有利於風化剝蝕作用。在沙層暴露後,風、水等外力繼續施加作用,使低窪部分進一步加深和擴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於有泥岩層的保護,相對比較穩固,只是外露的疏鬆沙層受到侵蝕,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至此,雅丹地貌最後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後,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保持原來的面貌,因為包括風和水在內的外營力的作用永不會終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現常變常新。隨侵蝕作用的繼續,凹地會越來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則會日漸縮小,並逐漸孤立,最終必然崩塌消失。這種情況,在羅布泊東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說明雅丹地貌在這里已度過了它的最盛時期,開始走上消亡之路。
我國學者陳宗器等在30年代考察羅布泊時,將雅丹地貌分為兩種大類型,並分別予以命名:一種高不過1米,形成年代較淺的,稱為「雅丹」;另一種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稱為「邁賽」。實際上,這兩種類型不過是雅丹的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
經對羅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證明形成雅丹的外營力不僅僅是風,還有水,並且存在三種類型:一類是以風力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一類是以水流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還有一類則是風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這樣,就基本否定了原來的「雅丹是一種風蝕地貌」的結論。
以風蝕作用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區較遠的平原,山區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無法到達,只有風力在這里施威。這一類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樓蘭遺址一帶。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間的窪地走向為東北—西南,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雅丹與風的關系。據調查,這里每年平均風蝕深度在2.4~4.7毫米間,按這一風蝕速度,這一片雅丹形成時間不過千年,是在樓蘭廢棄以後,當年這里應是一片平坦沃野。
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鄰近山地的地區,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是這一類型雅丹的典型代表。羅布泊地區雖然極端乾燥,年降雨量不過10毫米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卻相對較多,有時一次降水可達50毫米。而且在乾旱地區,降水特點是對流型陣雨,陣發性強、時間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潑,地表又無植被攔截,極易形成洪水流,對疏鬆的地表會產生強大的沖刷作用。在羅布泊北面的興地溝,昔日洪水痕跡深達1.5米,可見洪水之大和沖刷力量之強。三隴沙雅丹走向是南偏40°東,與當地盛行風向恰好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向一致,說明這里的雅丹傲對大風,卻向水流俯首,表明了洪水在這一片雅丹形成中的主導作用。在突起的土丘陡崖表面,還清晰留下了洪水沖刷的痕跡,與風力侵蝕形成的明顯層次有根本區別。特別有趣的是,這里的雅丹都整齊排列成行,既展示了當年洪水滔滔的威勢,又如一支停泊大海舉火待發的巨大艦隊威武雄壯。有的成行的雅丹,外形呈饅頭狀,可以想見是水流的長期盪滌,才塑造出如今的外貌。
由風、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則處於上述兩類雅丹之間,以著名的白龍堆雅丹、龍城雅丹為典型代表。盡管這些雅丹如今從外形看,已與水蝕作用脫離了關系,但在它們的最初階段卻留下明顯的流水作用的痕跡。流水的作用,首先將平坦的地表,沖刷成無數的溝谷,將疏鬆沙層暴露於地表,再經風的侵蝕,形成如今的外貌。風、水作用,實際上是先水後風。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與洪水溝走向一致,又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二者對它的影響。這一類雅丹的形成原因,早為我國北魏學者酈道元所注意,並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中做了科學的解釋,他認為,「龍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後又經受風的吹蝕,形成如龍的形狀,所以稱之為「龍城」。
千姿百態的雅丹,具有極高的觀賞性,是吸引遊人趨向羅布泊的一種特殊景觀。然而,你要親臨雅丹,卻極不容易。如龍城雅丹,由於當年地表經水侵蝕,溝谷遍野,成為阻擋人們前往樓蘭的天然障礙。當年《漢書》就曾記載,由於白龍堆一帶地形險阻,輜重車輛無法通過,為「避白龍之厄」,後來新開北道,經伊吾、車師西行,繞過白龍堆,遂使絲路由二道變為三道。即使在有寬闊平坦走廊的三隴沙雅丹地區,由於一排排雅丹的阻隔,車輛也只能迂迴繞行。據觀察,現代交通工具的汽車,在兩個小時行程中,里程錶只顯示了11公里的距離,與人步行速度差不了多少,而這11公里路程,卻轉了186個急彎,平均下來,每兩分鍾要轉3個彎,地形之復雜,由此可見一斑。

【相關資料】
雅丹是地理學上的名詞,專指乾燥地區古河湖相土狀堆積物被風吹蝕、形態多姿的土丘。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在新疆羅布泊考察時,便看到古湖周圍有許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狀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當地維吾爾的稱呼寫成Yardangs,從此Yardang一詞便流傳於國外地學界。
中國的雅丹地貌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羅布泊周圍。新疆的雅丹地貌僅3000—4000平方公里,規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稱為mesa(麥薩),即方台地。非洲查德盆地的特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圍最大,約26萬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風蝕谷寬500米,雅丹呈壠脊狀延伸,長數公里至十幾公里。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屬於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風蝕谷狹窄,雅丹造型豐富多彩,高密集型為世界所少見。它距離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優良的區位優勢,是旅遊、科研的寶地。
從安西縣城東北行265公里即到嘉峪關市,沿途戈壁風光獨特。其中,縣城東45公里處的布隆基鄉,公路兩側到處是造型各異、犬牙交錯的風蝕灘地,為典型的雅丹地貌奇觀。雅丹地貌以羅布泊附近雅丹地區的風蝕地貌最為典型而得名。布隆吉一帶由於千萬年的風吹日曬,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層形成風蝕壁翕、風蝕蘑菇、風蝕柱、風蝕壟槽和風蝕窪地、殘丘、城堡等各種地貌形態,風景壯觀,令人無不稱奇。安西縣素有「世界風庫」之稱,這里地處兩山之間類似狹管的走廊地帶,海拔僅1170米,地勢低平。當空氣流入後,狹管起到了加速氣流運動的作用,故常形成大風。風沙長期以來危及安西居民生活和3000畝耕地。全縣有6個沙漠據點,佔地30多萬畝。這種巨風天氣往往使雅丹地貌的姿態發生巨大變化,形態各異。

【「雅丹地貌」的來歷與分布】
在中國內陸荒漠里,有一種奇特的地理景觀,它是一列列斷斷續續延伸的長條形土墩與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被稱為雅丹地貌。上世紀初中外學者進行羅布泊聯合考察時,在羅布泊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發現這種奇特的地貌,並根據維族人對此的稱呼來命名,再譯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許多的乾旱區都可以找到,在中國也並不僅限於新疆。從青海的魚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涼,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間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 」,是西北內陸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區;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羅布泊和古樓蘭一帶的雅丹地貌 外,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風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是維吾爾語言,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後泛指風蝕壟脊,土墩,風蝕溝槽及窪地的地貌組合。乾旱地區的湖積平原和沖積平原常因干縮而龜裂,在定向風的長期吹蝕下,裂縫逐漸擴大而成為溝槽,溝槽之間常出現高達5-10米的壟脊。這種地貌在我國的塔里木盆地的羅布泊地區最為典型。

【雅丹地貌的形成機理】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相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乾旱區的湖泊,在形成歷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復復的水進水退,因而發育了上下疊加的泥岩層和沙土層。風和流水可以帶走疏鬆的沙土層,對堅硬的泥岩層和石膏膠結層卻作用有限。不過緻密的泥岩層也並非堅不可摧,荒漠區變化劇烈的溫差產生的脹縮效應將導致泥岩層最終發生崩裂,暴露出來的沙土層被風和流水帶走,演變為凹槽狀;依然有泥岩層覆蓋的部分相對穩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長條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態逐漸凸現出來。
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因素,一般認為是強大的盛行風在起主導作用,但這並不是單一的主導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東,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這就說明在這一片雅丹地貌中,洪水起了主導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風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龍城雅丹。
在冷湖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雅丹地貌的面積佔到94%以上。柴達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的湖泊沉積物,由於地質運動抬高而脫離水體,期間的鹽和沙凝結地殼被西風侵蝕雕塑而成。它們廣布於柴達木西北部,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觀之一,尤其是南八仙,一里坪一帶,分布面積達千餘平方公里。因其奇特怪誕的地貌,飄忽不定的狂風,由於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詭秘瑟人的風聲,再加上當地岩石富含鐵質,地磁強大,常使羅盤失靈,導致無法辨別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視為魔鬼城,迷魂陣,別具一格。這里的雅丹林總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國內發現最大的風蝕土林群。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約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長寬由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其整體,有的酷似古城堡、廟宇、帝王墳、千軍帳;有的類似「鯨群戲沙海」,「百萬海獅朝陽」、「萬龍布陣」......,千姿百態,十分壯觀。從近處看來它們也是氣象萬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滿風帆的戰船即將遠航;有的像雄赳赳的大公雞,正伸脖打鳴;有的像小橋流水裡的亭台樓閣,有的象駿馬、駱駝、大象、獅、虎、鯨、龍、鳥等可愛的動物。一切都給人神秘莫測、奇幻萬千之感。

50年代有8位南方來的女地質隊員,為尋找石油資源進入這里,因迷失方向而犧牲,所以這里有個地名叫「南八仙」。風蝕地貌是青海一大天然奇觀。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99636c0efe67eed97bcbe18d.jpg

http://ke..com/view/34548.html?wtp=tt

8. 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成

雅丹專指乾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一開始在沙漠里有一座基岩構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內有節理或裂隙發育,沙漠河流的雅丹地貌。
沖刷使得節理或裂隙加寬擴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機,風的吹蝕就開始起作用了,由於大風不斷剝蝕,風蝕溝谷和窪地逐漸分開了孤島狀的平台小山,後者演變為石柱或石墩。旅遊者到了這樣一個地方,就像是到了一個頹廢了的古城;縱橫交錯的風蝕溝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樓群,地面形成似條條龍脊,座座城堡的景狀。這樣的「城」稱魔鬼城,古書中又稱為「龍城」。在柴達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部有魔鬼城,有的規模還不小,令人驚嘆不已。
石柱(如前所述,有的石柱就是風成的)繼續遭受風的吹蝕而變成各種形狀。如果岩層近於水平且硬、軟岩層相間,軟岩層容易被剝蝕掉,硬岩層相對突出,象屋檐那樣,稱石檐。如果軟、硬層相間的岩層是陡傾斜的,那麼就形成鋸齒狀的雅爾當地形。
如果組成石柱的岩石下軟上硬,兼之低處的風攜帶的沙多且沙粒粗大,高處的風攜帶的沙少且沙粒細小,風的吹蝕和磨蝕作用在石柱的上部和下部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結果:下部變得很細,象磨菇把,上段則成了蘑菇傘,形成蘑菇石。最後的結果,蘑菇把也被剝蝕掉了,蘑菇傘只靠著很小的一點接觸面積坐落在基岩上,看上去搖搖晃晃的,稱搖擺石。在球狀風化的配合下,兩塊圓古隆冬的大石頭只靠一個切點互相接觸,上面的圓石似乎風都吹得動,叫風動石,如福建東山島的花崗岩風動石。
雅丹地貌被認為是世界一大奇觀。
地球的外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因與外因。地貌的內營力是地球內部結構變化在外表的反應,而外營力則類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風力。
許多年來,在地理讀物和教科書中,雅丹一直被解釋為一種風蝕地貌,認為雅丹的形成是風力吹蝕的結果,與另一類風蝕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風,絕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營力。
在羅布荒原的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面積廣達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是中國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區。
在羅布窪地中有這樣大面積的雅丹分布,是因為在這里具有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所謂內營力。古羅布泊時期,為這里留下大面積、深厚的湖相沉積。這種以土為主的沉積結構復雜,其中含有大量粉沙、細沙,同時夾有堅硬的泥岩層和石膏膠結的沙層。 雅丹地貌的形成
大自然中的風、水,雖來勢洶洶,卻也欺軟怕硬,風刮、水蝕,不過逐層搬運走第四紀沉積物中疏鬆的沙層,對堅硬的泥岩或石膏膠結層,在一定程度上也無可奈何。於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種凹凸相間的奇特外貌,即我們所稱的雅丹。
雅丹地貌有各種各樣類型,形狀不同,但形成過程卻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風化破壞。羅布窪地,曾經是一個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積,是在地質歲月中形成的,曾經發生的反復的水進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層泥、一層沙,又一層泥、又一層沙交錯成層結構。其中的泥岩層結構緊密堅硬,一般不易遭受風水的侵蝕,但是,它卻抵禦不住溫差的作用。在羅布荒原旅行,常會聽見突發的「辟拍」聲,有時似鞭炮,有時似狼嚎,難怪當年行經此地的法顯和尚毛骨悚然,稱「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酈道元也在《水經注》中稱此處「少禽多鬼怪」了。其實,這種「惡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地貌在作怪。羅布泊地區處於極端乾旱區,晝夜溫差變化劇烈,常達30°C~40°C以上。熱脹冷縮的效應,使外露的岩石崩裂發出聲響。連被稱為「頑固不化」的花崗岩,在這種氣候環境中也只能頑而不固,逐漸崩裂成碎塊,又何況泥岩哩!不過,泥岩不會像花崗岩那樣成塊狀崩裂,因它的結構是層片狀,崩裂也是一層層剝離脫落,形成許多水平狀或垂直狀的外觀,使夾在泥岩層之間的沙層逐漸暴露在地表,為雅丹形成的第二階段創造了條件。
地表風化破壞後,風、水即有了肆虐的對象。在風的吹蝕或水流沖刷下,堆積在地表的泥岩層間的疏鬆沙層,被逐漸搬運到了遠處,原來平坦的地表變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間,雅丹地貌的雛形即宣告誕生。
雛形的雅丹地貌更有利於風化剝蝕作用。在沙層暴露後,風、水等外力繼續施加作用,使低窪部分進一步加深和擴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於有泥岩層的保護,相對比較穩固,只是外露的疏鬆沙層受到侵蝕,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至此,雅丹地貌最後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後,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保持原來的面貌,因為包括風和水在內的外營力的作用永不會終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現常變常新。隨侵蝕作用的繼續,凹地會越來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則會日漸縮小,並逐漸孤立,最終必然崩塌消失。這種情況,在羅布泊東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說明雅丹地貌在這里已度過了它的最盛時期,開始走上消亡之路。
我國學者陳宗器等在30年代考察羅布泊時,將雅丹地貌分為兩種大類型,並分別予以命名:一種高不過1米,形成年代較淺的,稱為「雅丹」;另一種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稱為「邁賽」。實際上,這兩種類型不過是雅丹的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相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乾旱區的湖泊,在形成歷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復復的水進水退,因而發育了上下疊加的泥岩層和沙土層。風和流水可以帶走疏鬆的沙土層,對堅硬的泥岩層和石膏膠結層卻作用有限。不過緻密的泥岩層也並非堅不可摧,荒漠區變化劇烈的溫差產生的脹縮效應將導致泥岩層最終發生崩裂,暴露出來的沙土層被風和流水帶走,演變為凹槽狀;依然有泥岩層覆蓋的部分相對穩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長條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態逐漸凸現出來。
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因素,一般認為是強大的盛行風在起主導作用,但這並不是單一的主導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東,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這就說明在這一片雅丹地貌中,洪水起了主導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風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龍城雅丹。
在冷湖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雅丹地貌的面積佔到94%以上。柴達木的雅丹地貌,是75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的湖泊沉積物,由於地質運動抬高而脫離水體,期間的鹽和沙凝結地殼被西風侵蝕雕塑而成。它們廣布於柴達木西北部,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觀之一,尤其是南八仙,一里坪一帶,分布面積達千餘平方公里。因其奇特怪誕的地貌,飄忽不定的狂風,由於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詭秘瑟人的風聲,再加上當地岩石富含鐵質,地磁強大,常使羅盤失靈,導致無法辨別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視為魔鬼城,迷魂陣,別具一格。這里的雅丹林總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國內發現最大的風蝕土林群。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約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長寬由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其整體,有的酷似古城堡、廟宇、帝王墳、千軍帳;有的類似「鯨群戲沙海」,「百萬海獅朝陽」、「萬龍布陣」......,千姿百態,十分壯觀。從近處看來它們也是氣象萬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滿風帆的戰船即將遠航;有的像雄赳赳的大公雞,正伸脖打鳴;有的像小橋流水裡的亭台樓閣,有的象駿馬、駱駝、大象、獅、虎、鯨、龍、鳥等可愛的動物。一切都給人神秘莫測、奇幻萬千之感。
50年代有8位南方來的女地質隊員,為尋找石油資源進入這里,因迷失方向而犧牲,所以這里有個地名叫「南八仙」。風蝕地貌是青海一大天然奇觀。

9. 我想問的是三個地貌的成因,特點及分布.

【雅丹的形成】

地球的外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因與外因。地貌的內營力是地球內部結構變化在外表的反應,而外營力則類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風力。

許多年來,在地理讀物和教科書中,雅丹一直被解釋為一種風蝕地貌,認為雅丹的形成是風力吹蝕的結果,與另一類風蝕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風,絕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營力。

在羅布荒原的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面積廣達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是中國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區。

在羅布窪地中有這樣大面積的雅丹分布,是因為在這里具有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所謂內營力。古羅布泊時期,為這里留下大面積、深厚的湖相沉積。這種以土為主的沉積結構復雜,其中含有大量粉沙、細沙,同時夾有堅硬的泥岩層和石膏膠結的沙層。

大自然中的風、水,雖來勢洶洶,卻也欺軟怕硬,風刮、水蝕,不過逐層搬運走第四紀沉積物中疏鬆的沙層,對堅硬的泥岩或石膏膠結層,在一定程度上也無可奈何。於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種凹凸相間的奇特外貌,即我們所稱的雅丹。

雅丹有各種各樣類型,形狀不同,但形成過程卻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風化破壞。羅布窪地,曾經是一個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積,是在地質歲月中形成的,曾經發生的反復的水進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層泥、一層沙,又一層泥、又一層沙交錯成層結構。其中的泥岩層結構緊密堅硬,一般不易遭受風水的侵蝕,但是,它卻抵禦不住溫差的作用。在羅布荒原旅行,常會聽見突發的「辟拍」聲,有時似鞭炮,有時似狼嚎,難怪當年行經此地的法顯和尚毛骨聳然,稱「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酈道元也在《水經注》中稱此處「少禽多鬼怪」了。其實,這種「惡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在作怪。羅布泊地區處於極端乾旱區,晝夜溫差變化劇烈,常達30°C~40°C以上。熱脹冷縮的效應,使外露的岩石崩裂發出聲響。連被稱為「頑固不化」的花崗岩,在這種氣候環境中也只能頑而不固,逐漸崩裂成碎塊,又何況泥岩哩!不過,泥岩不會像花崗岩那樣成塊狀崩裂,因它的結構是層片狀,崩裂也是一層層剝離脫落,形成許多水平狀或垂直狀的外觀,使夾在泥岩層之間的沙層逐漸暴露在地表,為雅丹形成的第二階段創造了條件。

地表風化破壞後,風、水即有了肆虐的對象。在風的吹蝕或水流沖刷下,堆積在地表的泥岩層間的疏鬆沙層,被逐漸搬運到了遠處,原來平坦的地表變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間,雅丹地貌的雛形即宣告誕生。

雛形的雅丹更有利於風化剝蝕作用。在沙層暴露後,風、水等外力繼續施加作用,使低窪部分進一步加深和擴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於有泥岩層的保護,相對比較穩固,只是外露的疏鬆沙層受到侵蝕,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至此,雅丹地貌最後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後,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保持原來的面貌,因為包括風和水在內的外營力的作用永不會終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現常變常新。隨侵蝕作用的繼續,凹地會越來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則會日漸縮小,並逐漸孤立,最終必然崩塌消失。這種情況,在羅布泊東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說明雅丹地貌在這里已度過了它的最盛時期,開始走上消亡之路。

我國學者陳宗器等在30年代考察羅布泊時,將雅丹地貌分為兩種大類型,並分別予以命名:一種高不過1米,形成年代較淺的,稱為「雅丹」;另一種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稱為「邁賽」。實際上,這兩種類型不過是雅丹的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

經對羅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證明形成雅丹的外營力不僅僅是風,還有水,並且存在三種類型:一類是以風力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一類是以水流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還有一類則是風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這樣,就基本否定了原來的「雅丹是一種風蝕地貌」的結論。

以風蝕作用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區較遠的平原,山區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無法到達,只有風力在這里施威。這一類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樓蘭遺址一帶。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間的窪地走向為東北—西南,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雅丹與風的關系。據調查,這里每年平均風蝕深度在2.4~4.7毫米間,按這一風蝕速度,這一片雅丹形成時間不過千年,是在樓蘭廢棄以後,當年這里應是一片平坦沃野。

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鄰近山地的地區,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是這一類型雅丹的典型代表。羅布泊地區雖然極端乾燥,年降雨量不過10毫米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卻相對較多,有時一次降水可達50毫米。而且在乾旱地區,降水特點是對流型陣雨,陣發性強、時間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潑,地表又無植被攔截,極易形成洪水流,對疏鬆的地表會產生強大的沖刷作用。在羅布泊北面的興地溝,昔日洪水痕跡深達1.5米,可見洪水之大和沖刷力量之強。三隴沙雅丹走向是南偏40°東,與當地盛行風向恰好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向一致,說明這里的雅丹傲對大風,卻向水流俯首,表明了洪水在這一片雅丹形成中的主導作用。在突起的土丘陡崖表面,還清晰留下了洪水沖刷的痕跡,與風力侵蝕形成的明顯層次有根本區別。特別有趣的是,這里的雅丹都整齊排列成行,既展示了當年洪水滔滔的威勢,又如一支停泊大海舉火待發的巨大艦隊威武雄壯。有的成行的雅丹,外形呈饅頭狀,可以想見是水流的長期盪滌,才塑造出如今的外貌。

由風、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則處於上述兩類雅丹之間,以著名的白龍堆雅丹、龍城雅丹為典型代表。盡管這些雅丹如今從外形看,已與水蝕作用脫離了關系,但在它們的最初階段卻留下明顯的流水作用的痕跡。流水的作用,首先將平坦的地表,沖刷成無數的溝谷,將疏鬆沙層暴露於地表,再經風的侵蝕,形成如今的外貌。風、水作用,實際上是先水後風。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與洪水溝走向一致,又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二者對它的影響。這一類雅丹的形成原因,早為我國北魏學者酈道元所注意,並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中做了科學的解釋,他認為,「龍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後又經受風的吹蝕,形成如龍的形狀,所以稱之為「龍城」。

千姿百態的雅丹,具有極高的觀賞性,是吸引遊人趨向羅布泊的一種特殊景觀。然而,你要親臨雅丹,卻極不容易。如龍城雅丹,由於當年地表經水侵蝕,溝谷遍野,成為阻擋人們前往樓蘭的天然障礙。當年《漢書》就曾記載,由於白龍堆一帶地形險阻,輜重車輛無法通過,為「避白龍之厄」,後來新開北道,經伊吾、車師西行,繞過白龍堆,遂使絲路由二道變為三道。即使在有寬闊平坦走廊的三隴沙雅丹地區,由於一排排雅丹的阻隔,車輛也只能迂迴繞行。據觀察,現代交通工具的汽車,在兩個小時行程中,里程錶只顯示了11公里的距離,與人步行速度差不了多少,而這11公里路程,卻轉了186個急彎,平均下來,每兩分鍾要轉3個彎,地形之復雜,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