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石油天然氣安全面臨嚴峻形勢的特點
一、石油供需矛盾加劇
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石油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石油石化產品消費量將大幅度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品種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目前,成品油市場需求旺盛,煉廠開工率已達到90%,但供應仍然趨緊。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煤油、柴油需求量將達到2.6億噸,乙烯需求量將達到2300萬噸,三大合成材料需求量將達到9200萬噸,均比2003年增長一倍以上。屆時,乙烯等化工產品將有40%左右需從國外進口。
二、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增高
據美國能源部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分別高達50%和60%;而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的數字更高,分別為65%和76%。根據國內有關分析和預測,21世紀前半葉,中國油氣特別是天然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下屬的國際能源小組委員會則預測,2010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將超過日本居亞洲第一位。曾以《石油風雲》力作聞名於世、現為美國劍橋能源研究會主席、美國戰略能源研究與開發特別研究組主席的丹尼爾·耶金也十分關注亞洲新的能源消費大國特別是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態勢。他說:「世界總體石油生產能力的增長,必須滿足來自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中國和印度主導的需求增長。」盡管國內外有關的預測數據有一定的出入,但對中國石油安全變化趨勢的估計卻是一致的:國內原油自給率不斷下降,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
石油對外依賴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應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說,中國未來石油安全問題的出路在「海外」。從發展的眼光看,這種觀點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它卻道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國際石油市場和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石油對外戰略或石油國際戰略。
三、受國際能源市場變化影響大,石油進口渠道存在風險和隱患
中國對海外能源運輸安全保障的能力嚴重不足。能源安全,說到底是國家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與國家對國際事務的政治、軍事參與和控制能力之間的比例關系。一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越大,而對外軍事外交參與能力越小,則該國石油安全系數就越低,不安全的風險就越大。對於現代國家而言,國家參與和控制世界事務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海軍在世界范圍自由行動的能力。目前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海上政治軍事參與控制能力相應也較弱。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如圖2-4所示。
圖2-4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資料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圖2-5 我國原油主要進口來源地(資源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我國石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非洲(圖2-5),2004年從中東和非洲的石油進口量分別占總進口量的46%和29%。除此之外,從俄羅斯和中亞及東南亞地區也分別有10%左右的進口量。其中,中東、非洲是目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盪的主要地區,局部沖突持續不斷,恐怖事件頻頻發生。兩次伊拉克戰爭之後,隨著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更易受制於人。2004年,中國進口的原油有超過七成是途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運抵國內,有90%的進口原油經海上運輸,一旦出現國際關系緊張的局面,我國的海上石油運輸通道將受到嚴峻威脅。
四、缺乏良好的石油戰略儲備保障
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包括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和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儲備。美國、日本等能源消費大國,石油基地儲備量約是本國3個月的消費量。按照這樣的標准,作為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目前應儲備3750萬噸,10年後應儲備7500萬噸。而目前我國才剛剛著手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五、由於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人為原因而造成的浪費,是威脅我國石油安全的首要因素
以單位產值能耗來衡量,中國能源利用效率不但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遠遠低於同等發展程度國家。2000年,以當時的名義匯率計算,中國是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1274噸標煤,是美國(364噸標煤)的3.5倍、歐盟(214噸標煤)的6倍、日本(131噸標煤)的9.7倍。我們的能耗指標甚至高於印度(889噸標煤)。除了由於技術水平低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而造成浪費之外,人為原因造成的浪費尤為讓人痛心。
六、國際政治、軍事因素威脅石油安全
我國的台灣問題、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可能使所處的國際政治、軍事環境在一定時期惡化,會直接影響我國的石油安全。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戰略來看,美國供養著龐大的進攻性軍事力量,控制著全球16條最主要的海上航線,其主要目標就是控制石油資源。對超級大國利用石油資源遏制中國的企圖不能掉以輕心。今後世界石油供需的矛盾錯綜復雜,引發政治、軍事、外交矛盾和沖突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直接對世界或區域石油市場造成重要影響。國際環境雖然有利於我國利用兩種資源、兩種資金加快發展,但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明確石油安全的戰略方針,並加以全面實施。
七、海外投資難度大
中國石油海外投資難度大,主要體現在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資金不足,投資成本過高,海外投資管理體制限制等幾個方面。
1.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
由於我國很多石油項目投資於一些政治風險較高的國家,石油海外投資面臨戰爭、動亂、財產沒收、國有化、外匯管制等造成的風險,如中東戰爭。然而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有關海外投資保險的政策。為了防範這些政治風險,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海外投資政策性風險政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也開展了擔保業務。
2.資金不足制約海外投資發展
中國企業在海外開發的油田規模一般都不太大。即使像蘇丹這樣比較成規模的油田,也是由多方共同投資,因而獲得的份額油和收益也比較少。同時,由於缺少資金,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在承包海外石油工程貸款及開具保函等方面存在困難,有時不得不放棄一些很好的項目。
3.投資成本過高
近年來,中國企業為了中標海外石油項目,普遍報價偏低,個別企業甚至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投標,似乎一旦中標就意味著一切都成功了。但當他們履行完若干合同後,才發現經過激烈價格競爭到手的項目利潤實在太少,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石油收購哈薩克油田的案例。1997年中石油出資35億美元,購買哈薩克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儲量,並計劃建設一條長3000千米的輸油管線,直通中國西部。公司中標以後,才發現項目投入資金太大,而依靠開采當地原油的收入,根本無法彌補巨額的支出,最後終因成本過高而被迫擱淺,使企業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4.海外投資管理體制制約海外石油投資事業的發展
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是對海外投資項目實行審批制度。在審批限額上,其主要內容是中方投資在100萬美元及以上的海外投資項目,以及3000萬美元以上的海外再投資項目,需經過國家審批。在審批程序上,規定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兩道程序。上述審批制度是20世紀90年代初制定的。目前,已經不適應海外投資項目時效性強和投資強度高的特點。從投資限額看,100萬美元的項目多採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招標的突出特點是時效性強,如果因為審批來不及參與招投標,可能會貽誤時機。
另外,在外匯管理方面,由於中國尚未實行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海外投資企業的用匯額度仍受到一定限制。
八、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
國際油價高漲,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使得我國石油安全在國際油價的變化中遭受極大風險。
1.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國際油價上漲會抑制經濟增速,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高油價將會增加外匯支出,加大企業成本,增加居民消費支出,抑制經濟活力,加劇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因而將會增大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
國際油價上漲,會增加居民消費支出。個人消費者將直接成為高油價的承受者。2009年,由於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我國5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明顯增加了部分消費者在這方面的支出,並導致部分消費緊縮或消費轉移行為的產生。隨著住宅、轎車以及高檔家電等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生活消費石油的增長幅度加大。因此,未來石油與生活消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
國際油價上漲會加大相關企業生產成本。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擴張期,近兩年石油消費增長速度超過10%以上,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明顯上升,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43.3,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必將給國民經濟各行業帶來很大沖擊。石油是交通運輸業的主要成本,近年來交通運輸業耗油快速上升,因而交通運輸業首當其沖受到高油價的影響;同時,化肥、農葯、農用薄膜,以及農用機械等,也因石油價格上漲使生產成本上升。
2.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給石油安全帶來風險
我國當前的油價雖然採用國際油價,但接軌的時機仍由政府有關部門調控,尤其是成品油是否與國際油價接軌,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這說明價格的決定權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於國際油價波動有時並不能反映國內的供求關系,因而政府沒有明確規定原油與成品油的價差和調整標准,只是含糊地說油價波動到「一定幅度」「適當調整」。這是我國目前油價機制不夠靈活的表現。由於我國石油定價機制不夠靈活,導致我國在國際油價出現大的波動時極為被動,不能很好地規避風險,給我國石油安全帶來很大風險。
九、天然氣工業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國外能源研究機構預測,未來20~30年內,世界天然氣消費總量有可能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將由目前的340億立方米增長到1200億立方米,天然氣需求量將由300多億立方米增長到2000億立方米左右,供給缺口大約為800億立方米。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的比重將由3%上升到10%左右,成為我國僅次於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
十、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探明率分別為60%和40%,待探明的油氣儲存量分別為1700億噸和225萬億立方米,資源潛力仍然很大,世界油氣勘探仍然處於比較活躍的時期。世界剩餘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東亞、俄羅斯等少數地區和國家。目前,這些地區積極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國外大型公司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調整和重組,為我國利用國外資源,利用地緣政治優勢和外交政策優勢進行國外資源開發提供了機遇。此外,石油與國際金融市場、國際政治外交和軍事形勢相關度越來越高。盡管世界石油生產總體將保持持續增長,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的態勢,但在多種因素影響下,不可預見性更加明顯,國際油價仍將起伏跌宕。
十一、我國石油運輸的能力與需求有較大差距
中國船東協會僅承運了10%的海上石油進口,特別是在中東東行和西非東行航線上,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份額更少。究其原因,首先是與中國船東協會的承載能力不足相關。相對於集裝箱和散貨船航運,中國的油輪運輸規模不大。目前,由中國船東控制的大型油輪VLCC20萬~30萬載重噸和AFRAMAX8萬~12萬載重噸分別只有10條左右。即使全部服務於中國的原油進口,充其量每年的承運能力也只有3000萬~4000萬噸。
其次,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進口石油份額偏低,也是與石油公司和油輪公司缺乏合作,沒有建立起長期的策略夥伴關系相關的。以招商局為例,自從1990年開始經營油輪船隊,其一直以服務國際油輪運輸市場為主。2002年招商局油輪船隊共為世界各國客戶承運了3106.8萬噸石油,其中承運中國進口石油僅為227.3萬噸,占船隊總運量的7.32%。換言之,招商局油輪船隊總運力的92.68%是服務於國際市場的。
目前,中國從事進口原油海運業務的,主要有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和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等國有企業,以及河北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和大連海昌集團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隨著我國原油進口量的增加,海運企業呈現快速發展之勢。截至2006年,我國海運企業油運能力已超過1200萬載重噸,但我國進口原油大部分由國際油輪運輸企業承運,國內企業的承運比例只有10%~20%。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油輪數量有限,難以與我國進口原油的航期匹配。而且中國油輪總體裝備水平較低,船隊結構不合理,管理相對落後,在國際市場上認知度較低。此外,我國尚未加入《73/78MARPOL公約1997年議定書》,因而無權給入中國籍的船舶簽發有關證書,同時中國籍的船舶進入97締約國港口時要受到嚴格的檢查,甚至有被拒絕入港或者被滯留的可能。上述情況表明,中國的石油公司與中國的油輪船東之間,缺乏長期的策略合作,在能力和需求上出現嚴重的「錯配」:一方面,中國90%的石油進口是由外國船東承運的;另一方面,中國船東以招商局為例,90%的運力卻是為國際市場提供服務的。這種狀況使得我國原油運輸受制於人,一旦國際社會政治動盪,資源國(地區)政局不穩或突發事件,我國的石油運輸安全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② 石油期貨價格分析方法和特點有哪些
石油期貨價格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長期價格分析:是指使用數理數理統計模型對基本供求進行分析,主要側重點在政府、石油公司、銀行、投資基金。這種分析方法的因果邏輯非常強,對價格的分析也比較精確、客觀,它的不足則在於預測時間較為模糊,靈活性比較差,而且使用成本較高。
短期價格分析:這種分析方法主要輸針對基本面和圖標進行分析。相對於長期價格分析方法,其優點在於靈活、使用成本小,主觀性強,缺點是可能不太精確,准確率較低。
基本供求分析:這是區別於長期價格分析和短期價格分析的另一種分析方法,主要是針對OPEC產量、美國庫存報告、煉廠數量、煉制能力、運輸、相關市場(利率、匯率、期權)、地緣政治、季節和氣候等各方面的綜合分析。
這幾種分析方法是石油期貨價格分析中常用到並且已經得到各大機構認可的。當前石油期貨交易因其自身的投資特點,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重視。
石油期貨交易的投資特點:
1、投資者做差價的較多,做單向買賣的較少;
2、在石油期貨交易中,短線交易較多,長期投資較少;
3、針對市場進行分析,投資者針對基本面分析較多,而做技術圖形的較少;
4、在石油期貨市場中,不同的投資者會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5、石油期貨市場對資訊的質量及數量要求較高。
③ 高一地理
1.B 地震:斷層和板塊交界處(看地震帶圖) 龍卷風:美國 乾旱:我國的華北有出名的春旱。我國許多地方都會出現旱情,旱情根據季節轉變
2.C 其他幾個都是經濟的,用排除法
3.B
4.D 石油管道是連續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投資非常大。但是當一個地方沒有石油後管道就沒有用了,實用性差。同時,管道是固定的,無法搬運或轉向,靈活性差。管道可以24小時供油,連續性好。
C 中哈時候管道經過的地方為亞歐大陸內部,降水少,水土流失少。土壤次生鹽鹼化是指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土壤,因灌溉不合理,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可溶性鹽類在土壤表層或土壤中逐漸積累的過程。其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氣候乾旱,排水不暢和地下水位過高,是引起土壤積鹽的重要原因,一般是地下水埋深(埋藏深度)比地下水臨界深度淺,則將發生鹽化;②地下水礦化度高。其積鹽過程同土壤鹽鹼化。管道建設並不灌溉,排除B。肯定不是D~
由於管道途經地區為亞歐大陸內部,降水少,氣候乾旱,植被稀少,植被一旦被破壞極難恢復,會形成荒漠。這種情況與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情況相類似。
5。發展第三產業,如生態旅遊業,生態農業,開發新能源等。開發成綜合生態島、海洋裝備島、生態休閑島,依託科技創新,推行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產業,建設成和諧、綠色的生態島嶼。可以參看崇明島的開發利用。
④ 都是石油大國的沙特和伊朗,為何經濟上差那麼多
伊朗更像是中東地區的強國、大國,而沙特的強大隻不過是一種表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沙特的綜合實力可能強於伊朗,因為沙特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國際原油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一個典型的石油富國。很多方面都需要財富來改善。資料顯示,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2689億桶,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沙烏地阿拉伯也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日產量為1100萬桶。相比之下,伊朗的石油儲量和產量居世界第四位,具體數量與沙烏地阿拉伯相去甚遠。由於經濟發展對石油的依賴性很大,兩國經濟的好壞直接取決於石油工業的“規模”。數據顯示,2017年,沙特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838億美元,伊朗國內生產總值為4395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規模高於伊朗。此外,沙烏地阿拉伯還利用從石油中賺來的錢來補充軍事力量,並擁有世界一流的裝備。
⑤ 石油運輸方式
石油運輸方式:
1、陸上運輸:主要採取管道運輸。因為管道運輸時效性好、可以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氣的限制。但是靈活性差。
2、海上運輸:通過海運,採用大型油輪等等的運輸方式,海運運費低、但是運量大、時間較長。
(5)為什麼石油靈活性差擴展閱讀:
管道運輸主要優點可大概概括為:
(1)運量大。
一條輸油管線可以源源不斷地完成輸送任務。根據其管徑的大小不同,其每年的運輸量可達數百萬噸到幾千萬噸,甚至超過億噸。
(2)佔地少。
運輸管道通常埋於地下,其佔用的土地很少;運輸系統的建設實踐證明,運輸管道埋藏於地下的部分佔管道總長度的95%以上,因而對於土地的永久性佔用很少,分別僅為公路的3%,鐵路的10%左右,在交通運輸規劃系統中,優先考慮管道運輸方案,對於節約土地資源,意義重大。
(3)管道運輸建設周期短、費用低。
國內外交通運輸系統建設的大量實踐證明,管道運輸系統的建設周期與相同運量的鐵路建設周期相比,一般來說要短1/3以上。
⑥ 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哪個實力更強
側重點不同。
雖然中石油與中石化的業務基本重合,都是整條產業鏈通吃。但是相較而言,中石油更加側重產業上游的油田開采及相關工程,中石化則更加側重產業中下游的原油精煉、化工和成品油銷售。
此外,中石油會承擔更多的政治任務,很多時候都會扮演國家石油公司的角色,所以它的政治色彩和機關色彩比較濃,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比較官僚。而中石化相較而言則更加企業化一些,在企業行為上更加靈活,比較有活力,在產業末端面向消費者的市場競爭力也自然比中石油強一些。
目前來說中石油的規模還是要大於中石化的。中石油一年的營業額超過4000億美元,而中石化則是3000億美元左右。
雙方的差距之所以這么大,主要是歷史遺留原因造成的。過去一直是中石油扮演國家石油公司的角色,代表國家在國際上沖鋒陷陣拿油田。而石油勘探和開采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前期需要大量密集的資金投入,回本和盈利期則長達數十年,細水長流。
那麼作為重視石油勘探和開採的公司,中石油必然需要比中石化更大規模的資金支持。這也就導致了中石油本身的規模要大於中石化。而另一方面,這也使得中石油在國際化程度上遠超過中石化。
近幾年,中石化也越發重視國際化發展了,也和中石油一道在海外攻城掠地,不過想要在規模上趕超前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中石化相較中石油的一大優勢就是靈活性。中石化這些年在企業市場化改革方面一直遙遙領先於機關色彩更濃厚的中石油,它對新市場的適應能力也更強,所以發展前景並不比占據先發優勢的中石油差。
目前中石油與中石化二者屬於合作與競爭並存的局面。在海外原油勘探和開采領域,由於非常依賴國家力量的支持,所以二者很難各行其是,都是在國家的統籌規劃下攜手並進共同作戰;不過在國內的成品油銷售市場,二者就是競爭關系了。近幾年在成品油銷售領域,中石化是占據上風的,中石油在這一方面的反應有些遲鈍。
⑦ 未來的石油將會怎樣發展
進入21 世紀,世界范圍內石油資源的重質化、劣質化程度的加深,對清潔、超清潔車用燃料及化工原料需 求的日益增加,正使世界煉油技術經歷著重大的調整與變革. 本工作在分析世界煉油工業和技術發展現狀的基礎上, 指出世界煉油技術的未來發展將集中在重質/劣質原油的加工、清潔燃料的生產和煉油化工一體化等幾個方面. 在重 質/劣質原油的加工方面,加氫裂化和加氫處理工藝將是 21 世紀煉油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新型催化裂化(FCC)工藝 和焦化工藝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清潔燃料生產技術的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汽柴油的脫硫上,以加氫脫硫為主的各 種脫硫技術將得到極大的發展;在煉油化工一體化發展方面,基於傳統 FCC 工藝改進的最大限度生產低碳烯烴的技 術將得到廣泛關注,加氫裂化由於其較高的靈活性,既能生產優質中間餾分油(航空燃料和柴油),又能為乙烯廠和芳 烴廠提供優質原料,是 21 世紀煉油化工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技術. 關鍵詞:石油煉制;重質/劣質原油的加工;清潔燃料生產;煉油化工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TE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06X(2007)01017610 1 前 言 1.1 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地位 1859 年, Drake 油井鑽探成功標志著石油工業的誕 生. 自此,石油便逐漸取代木柴和煤成為世界最為重要 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 20 世紀極大地推動了西方發達 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到目前為止,石油依然是世界經濟 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最為重要的能源 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石油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費 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煉油工業發展現狀 原油必須經過各種物理及化學加工過程轉變為石 油產品後才能被有效利用, 這些轉化過程的組合就構成 石油煉制過程. 經過 150 年的發展,石油煉制工業已經 成為世界石油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種煉油技術相 繼被開發出來,並被成功地應用於工業生產,極大地增 加了石油產品的數量和提高了石油產品的質量.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 各國對石油產品的需求 也不斷增加. 世界原油加工能力總體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 全球煉廠的結構和規模也處於不斷調整之中, 一些 能耗高、 規模小的煉廠被迫關閉, 新建煉廠的規模增大, 原有煉廠也在不斷地進行擴能改造.自石油取代煤成為主要的一次能源 之後, 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始終保持在 40%左右. 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未來 30 年,世界 能源需求量將增加 2/3,且化石燃料在能源結構中仍將 世界石油需求 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2010 和 2030 年, 量將分別達到 42 和 57 億噸,石油在整個一次能源消費 結構中的比例仍然占 35.3%和 35.4% 世界煉油能力最大的國家是美國, 其原油蒸餾能力 約佔世界的 1/5;其次為俄羅斯和日本,分別占 6.6%和 5.8%;中國排名第四,占 5.5%. 世界前十大煉油國家的 原油蒸餾能力就達到了世界原油蒸餾能力的 54.2%. 世界排名前 3 位的煉油公司仍然是 ExxonMobil, Shell 和 BPAmoco, 其原油蒸餾能力分別佔世界的 6.5%, 5.9%和 4.0%. 我國的中國石化(SINOPEC)和中國石油 (CNPC)分別排在第 5 位和第 12 位,原油蒸餾能力分別 為 2.67 和 1.79 Mb/d. 2003 年,世界上最大的煉油廠是位於委內瑞拉的 帕拉瓜納煉制中心, 其原油蒸餾能力為 940 kb/d(合 4700 萬 t/a). 除此之外,世界排名前 16 位的大型煉油廠中有 6 座位於亞太地區,3 座位於美國,3 座位於中東地區, 其他 3 座分別位於俄羅斯、荷蘭和維爾京群島. 隨著世界煉油廠的規模越來越大, 煉油裝置的規模 也向大型化方向發展,其中單套常減壓蒸餾的能力達到 了 1 275 萬 t/a,單套催化裂化(FCC)能力達到了 600 萬 t/a,渣油催化裂化(RFCC)能力也達到了 425 萬 t/a 從 1991 年到 2003 年,全球二次加工 能力中轉化能力(FCC 和加氫裂化)增加較快,從 1991 年的 13.8 Mb/d 增大到 2003 年底的 18.9 Mb/d,約增加 了 37%;燃料生產能力(催化重整和烷基化)的增長速度 稍慢,從 1991 年的 11.2 Mb/d 增大到 2003 年底的 13.4 Mb/d,約增加了 20%. 上述 4 種二次加工能力的增長速 度都遠遠超過同期原油蒸餾能力的增長速度,表明世界 煉廠的規模和復雜度在不斷增加, 世界各國煉油企業一 直在努力提高輕質油品收率,增加運輸燃料的產量和提 高其質量 在過去的 10 年中,美國煉廠的 FCC 和加氫裂化能力略有增長,而燃料生產(催化重整和烷 基化)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美國, 4 種主要二次 這 加工過程的能力占原油蒸餾能力的比例達到了 70%以 上, 這說明美國的煉油業已是比較成熟的工業 1991 至 2003 年世界各種石油加工能力的變 化情況. 在此期間,世界原油蒸餾能力增加了 9.6%,表 明世界各國對油品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在主要的二次 加工過程中,加氫裂化和加氫精製的能力增加較快,分 別增加了 5.3%和 4.6%,而 FCC 和重整能力增加較慢. 加氫能力的增加主要緣於世界各國對低硫和超低硫車 用燃料需求的不斷增加,這使煉油廠普遍採用各種加氫 手段降低燃料中的硫含量,以生產清潔燃料 美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煉油能力,而且煉廠規模一 般較大,煉廠的復雜度也較高. 在歐盟國家,近 10 年來,FCC 和加氫裂化能力增 加較明顯,催化重整和烷基化能力略有下降;而在亞太 地區,FCC 和加氫裂化的能力有極大的提高,催化重整 和烷基化的能力在 1995-1998 年間增加較快, 1998 年以 後又慢慢減少. 在歐盟地區,4 種主要加工過程的總能 力占原油蒸餾能力的 38%左右,而亞太地區則更少,不 到 30%. 與美國相比,歐盟和亞太地區的二次加工能力 明顯不足. 世界煉油技術的發展歷程 全球石油石化工業的大規模形成和發展是在 20 世 紀. 1910 年以前,石油加工工藝僅是常壓蒸餾,產品也 只是照明用的煤油.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1910--1920 年的 10 年間,汽油成了主要的石油產品,促進了裂化 工藝的發展. 後來,石油加工工藝從熱加工拓展到催化 加工,進而發展到深度加工,形成了一個結構復雜、規 模龐大的石油加工工藝技術體系
⑧ 五種運輸方式的優點和缺點
現代運輸方式中主要的運輸方式有海洋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公路運輸、管道運輸。
1、海洋運輸
優點:成本低,能進行低成本、大批量、遠距離的運輸。
缺點:運輸速度慢,受港口、水位、季節、氣候影響較大,因而一年中中斷運輸的時間較長。
2、鐵路運輸
優點:速度快,運輸不大受自然條件限制,載運量大,運輸成本較低。
缺點:靈活性差,只能在固定線路上實現運輸,需要以其它運輸手段配合和銜接。
3、航空運輸
優點:速度快,不受地形的限制,在火車、汽車都達不到的地區也可依靠航空運輸;
缺點:成本太高,普通貨物運輸不適用。
4、公路運輸
優點:靈活性強,公路建設期短,投資較低,易於因地制宜,對收到站設施要求不高;
缺點:僅限於距離短途運輸。
5、管道運輸
優點:由於採用密封設備,在運輸過程中可避免散失、丟失等損失,可用於運輸量大,連續不斷運送的物資。
缺點:靈活性差,運輸貨物較單一。
(8)為什麼石油靈活性差擴展閱讀
在各種運輸方式中,如何選擇適當的運輸方式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問題。一般來講,應從物流系統要求的服務水平和允許的物流成本來決定。可以使用一種運輸方式,也可以使用聯合運輸方式。決定運輸方式時,可在具體條件的基礎上,著重考慮下述五個具體項目。
1、貨物品種
關於貨物品種及性質、形狀,應在包裝項目中加以說明,選擇適合這些貨物特性和形狀的運輸方式,貨物對運費的負擔能力也要認真考慮。
2、運輸期限
運輸期限必須與交貨日期相聯系,應保證運輸時限。必須調查各種運輸工具所需要的運輸時間,根據運輸時間來選擇運輸工具。各運輸工具可按照其速度編組來安排日程,加上它的兩端及中轉的作業時間,就可以算出所需的運輸時間。在商品流通中,要研究這些運輸方式的現狀,進行有計劃的運輸,達到一個准確的交貨日期是基本的要求。
3、運輸成本
運輸成本因貨物的種類、蕈量、容積、運輸距離不同而不同。而且,運輸工具不同,運輸成本也會發生變化。廣州到德州物流專線在考慮運輸成本時,必須注意運費與其他物流子系統之間存在著互為利弊的關系,不能只考慮運輸費用來決定運輸方式,要由全部總成本來決定。
4、運輸距離
從運輸距離看,一般情況下可以依照以下原則:200公里以內,用汽車運輸;200~500公里的區間,用鐵路運輸;500公里以上,用船舶或航空運輸。一般採取這樣的選擇是比較經濟合理的。
5、運輸批量
對於運輸批量的影響,因為大批量運輸成本低,應盡可能使商品集中到最終消費者附近,選擇合適的運輸工具進行運輸是降低成本的良策。一般來說,15噸以下的商品用汽車運輸;15~20噸的商晶用鐵路運輸;數百噸以上的原材料之類的商品,應選擇船舶運輸。
選擇何種運輸方式對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決定運輸方式時,必須權衡運輸系統要求的運輸服務和運輸成本,可以從運輸方式具有的服務特性做判斷的基準:運輸費用、運輸時間、周轉頻率、運輸能力、貨物安全性、時間的准確性、適用性、伸縮性、相關信息等。
⑨ 管道運輸的優缺點是什麼
靈活性差
管道運輸不如其他運輸方式(如汽車運輸)靈活,除承運的貨物比較單一外,它也不容隨便擴展管線。實現「門到門」的運輸服務,對一般用戶來說,管道運輸常常要與鐵路運輸或汽車運輸、水路運輸配合才能完成全程輸送。
專用型強
運輸對象受到限制,承運的貨物比較單一。只適合運輸諸如石油、天然氣、化學品、碎煤漿等氣體和液體貨物。
專營性強
管道運輸屬於專用運輸,其成產與運銷混為一體,不提供給其他發貨人使用。
固定投資大
為了進行連續輸送,還需要在各中間站建立儲存庫和加壓站,以促進管道運輸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