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怎麼運到海南的
擴展閱讀
地球末日沒資源怎麼辦 2025-01-15 12:09:29
石油辛烷值怎麼計算的 2025-01-15 12:08:43

石油怎麼運到海南的

發布時間: 2024-09-19 06:16:59

Ⅰ 石油存儲量近200億噸,我國這座城市為啥有如此多石油

位於我國最南端的三沙市,由於這片海域底下蘊含十分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一直沒有大量開采而備受其他國家的關注。其實默默無聞的三沙市在很多國人眼裡面是很窮很冷清的城市,基本不發展旅遊業和推廣,可誰也想不到這個新興的小城市卻有著國內數一數二多的自然資源,畢竟這片海域裡面存放著大量未開發的資料,例如接近200億噸的石油。

三沙市本身海底資源豐富,加上當地嚴格控制石油數量,導致資源合理使用數量得到了控制。

Ⅱ 中國五大沿海港口群物流運輸業務的特點,切記是物流運輸業務的特點,不是其本身的特點

【來源:海口晚報】
海口晚報網9月24日訊

中國交通部副部長翁孟勇,16日在北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出台,這是中國沿海港口空間分布規劃,也是最高層面的港口規劃。該規劃確定了中國沿海將形成五大區域港口群,並在主要貨類運輸上形成八大運輸系統。

這五大區域港口群,自北向南依次是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東南沿海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西南沿海地區。

環渤海地區港口群主要由遼寧、津冀和山東沿海港口群組成,服務於中國北方沿海和內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其中遼寧沿海港口群以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營口港為主,津冀沿海港口群以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秦皇島港為主,山東沿海港口群以青島、煙台、日照港為主。

長江三角洲地區港口群依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上海、寧波、連雲港為主,服務於長江三角洲以及長江沿線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東南沿海地區港口群以廈門、福州港為主,服務於福建省和江西等內陸省份部分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台「三通」的需要。

珠江三角洲地區港口群由粵東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港口組成,依託香港經濟、貿易、金融、信息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優勢,在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同時,以廣州、深圳、珠海、汕頭港為主,服務於華南、西南部分地區,加強廣東省和內陸地區與港澳地區的交流。

西南沿海地區港口群由粵西、廣西沿海和海南省的港口組成,以湛江、防城、海口港為主,服務於西部地區開發,為海南省擴大與島外的物資交流提供運輸保障。

新《規劃》還確定了涉及國計民生的八個主要運輸貨種合理運輸系統的布局方案,分別是煤炭、石油、鐵礦石、集裝箱、糧食、商品汽車、陸島滾裝和旅客運輸。

翁孟勇強調,中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實施後,中國將形成一個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明確、節約資源、安全環保、便捷高效、銜接協調、市場有序的沿海港口運輸體系。

八大主要運輸系統分別為:

煤炭運輸系統:根據中國「北煤南運」總體格局,裝船港由北方沿海的秦皇島港、唐山港、天津港、黃驊港、青島港、日照港、連雲港等組成,卸船港由華東、華南等沿海煤炭消費地區的電力企業專用碼頭和公用港區煤炭轉運設施組成。

石油運輸系統:依託石化企業布點,以二十至三十萬噸級專業化的進口原油卸船碼頭和二程中轉儲運設施以及成品油、天然氣中轉儲運設施組成,並滿足國家石油儲備要求。

鐵礦石運輸系統:臨近鋼鐵企業或與鋼鐵企業的調整布局相適應,由二十至三十萬噸級高效、專業化的進口鐵礦石卸船碼頭和二程接卸中轉設施組成。

集裝箱運輸系統:以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蘇州、廈門、深圳、廣州等九大幹線港為主,相應發展沿海支線港和餵給港。

糧食運輸系統:與國家糧食流通、儲備、物流通道相配套,專業化運營。

商品汽車運輸及物流系統:依託汽車產業布局和內外貿汽車進出口口岸,向專業化發展。

陸島滾裝運輸系統:以大陸、島嶼間滾裝運輸為重點,適應沿海島嶼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

Ⅲ 海南省石油問題

如果全部開發了,富得流油還是不現實的,因為還要照顧全中國.

之所以現在不開發或者沒有怎麼開發是因為

1)海南的石油多在南海區域,南海為很多國家爭議的地方,開采必然會引起多方的阻止.這點也是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因.
2)南海的石油在海底,而阿聯酋的石油在陸地的很多,這對於開采技術來說,我們還沒有達到那麼高的層次.

Ⅳ 海南的天然氣是從海底下過來的嗎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多棲身在海洋中的「大陸架」和「大陸坡」底下。 在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以前,有的時期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在海灣和河口地區,海水中氧氣和陽光充足,加之江河帶入大量的營養物和有機質,為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食糧」,使許多海洋生物(如魚類以及其它浮游生物、軟體動物)迅速大量地繁殖。據計算,全世界海洋海平面以下100米厚的水層中的浮游生物,其遺體一年便可產生600億噸的有機碳,這些有機碳就是生成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原料」。 但是,僅有這些生物遺體還不能形成石油和天然氣,還需要一定的條件和過程。海洋每年接受160 4乙噸沉積物,特別是在河口區,每年帶入海洋的泥沙比其他地區更多。這樣,年復一年地把大量生物遺體一層一層掩埋起來。如果這個地區處在不斷下沉之中,堆積的沉積物和掩埋的生物遺體便越來越厚。被埋藏的生物遺體與空氣隔絕,處在缺氧的環境中,再加上厚厚岩層的壓力、溫度的升高和細菌的作用,便開始慢慢分解,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這些生物遺體就逐漸變成了分散的石油和天然氣。 生成的油氣還需要有儲集它們的地層和防止它們跑掉的蓋層。由於上面地層的壓力,分散的油滴被擠到四周多孔隙的岩層中。這些藏有油的岩層就成為儲油地層。有的岩層孔隙很小,石油「擠」不進去,不能儲積石油。但是,正因為它們孔隙很小,卻是不讓石油逃逸的「保護殼」。如果這樣的岩層處在儲油層的頂部和底部,它們就會把石油封閉在裡面,成為保護石油的蓋層。 分散在砂岩中的石油並沒有開採的價值,那些油氣富集的地方才具有開采價值。淺海的地層常常是砂層、頁岩、石灰岩等構成的,這些都叫沉積岩。沉積岩本來應當成層地平鋪在海底,但由於地殼變動,使它們彎曲、變斜或斷開了。向上彎的叫背斜,向下彎的叫向斜。有的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背斜。有些含有油氣的沉積岩層,由於受到巨大壓力而發生變形,石油都跑到背斜里去了,形成富集區。所以背斜構造往往是儲藏石油的「倉庫」,在石油地質學上叫「儲油構造」。通常,由於天然氣密度最小,處在背斜構造的頂部,石油處在中間,下部則是水。尋找油氣資源就是要先找這種地方。 斜里去了,形成富集區。所以背斜構造往往是儲藏石油的「倉庫」,在石油地質學上叫「儲油構造」。通常,由於天然氣密度最小,處在背斜構造的頂部,石油處在中間,下部則是水。尋找油氣資源就是要先找這種地方。

Ⅳ 海南的石油從哪裡來的是內陸還是自產

現在是自產的

主要來自中海油

Ⅵ 中國南海西部有石油嗎

南海西部,石油開發任務主要由中國海油南海西部公司承擔。該公司目前作業集中在南海北部大陸架西區北部灣、鶯歌海、瓊東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西部,勘探區總面積16萬平方千米。公司在西部海域已發現油氣田31個、含油氣構造37個,已探明石油可采儲量2.45億桶,天然氣可采儲量2.1萬億立方米,在產油田12個,在產氣田3個。已投產的崖城13-1氣田是中國海上最大的合作氣田,東方1-1氣田是中國海上最大的自營氣田。建成油氣年生產600多萬噸油當量。
南海西部海域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具有良好的勘探開發前景。在海南近海海域,分布著3個新生代沉積盆地——北部灣、鶯歌海和瓊東南盆地,面積共12萬平方千米,是油氣資源勘探遠景區。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南海西部大氣區的勘探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形成了臨高、東方、樂東、崖城、文昌五大主攻區。
1957年,對鶯歌海一帶狀油氣苗進行調查,下海探油的第一站。
鶯歌海含油氣盆地位於北部灣南部,以及海南島東南部海域的「U」字形盆地上。西部的西鶯歌海盆地為特提斯體系的拉張斷陷盆地,東部的瓊東南盆地則為環太平洋體系的一個孤後盆地。瓊東南盆地,面積約為4萬平方千米,石油資源量約為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為6.4萬億立方米。這里有世界級海上大氣田——崖13-1大氣田,同時也是我國海上第一大氣田(產量為34億立方米,高於春曉油氣的25億立方米,但探明儲量要低於春曉油氣田)。
一、潿西南油田群
(1)1973年,發現潿洲11-1油田。
潿洲11-1油田位於南海北部灣潿洲島西南方向,與在生產油田潿洲11-4和潿洲12-1油田相鄰,油田所處海域水深在30~40米;潿洲11-1油田僅有一座生產平台,其開發生產主要依託潿洲12-1油田的生產設施和海底管線來實現;2007年潿洲11-1油田成功投產,現有1口生產井在產,日產原油2100餘桶。
(2)1982年發現潿洲11-4油田和潿洲10-3油田。
潿洲11-4油田仍是潿西南油田群主力油田之一,1982年11月發現,1993年9月19日自營建成,設計產能60萬噸,經改造達80萬噸。與1999年8月2日自營建成的潿洲11-4東油田連片生產,形成年產能90萬噸以上。
潿洲10-3油田1986年8月7日投產,1992年5月16日轉為自營,與1991年8月20日自營建成的潿洲10-3北油田連片生產,形成年產能30萬噸。
(3)1989年發現潿洲12-1油田。
潿洲12-1油田,是潿西南油田群的最大油田,1999年6月12日自營建成,設計產能100萬噸。與潿洲10-3油田、潿洲10-3北油田、潿洲11-4油田和潿洲11-4東油田連片生產,形成了南海北部灣潿西南油田群。
主要從事海上採油技術服務、浮式儲油輪總包服務、海陸工程建造、海上設備維修、石油專用產品的製造、原油外輸協調、油氣及副產品運輸銷售和加工利用、油田化工、通信氣象、網路工程、管道工程、數據處理、海上配餐、物資儲運、碼頭倉儲、工程勘察設計、物業管理、賓館旅遊業、海陸運輸、技能培訓等專業技術服務工作。
二、南海崖城13-1氣田
1983年,成立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
1983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美國阿科中國有限公司(現為英國BP阿科中國有限公司)及科威特科佩克中國有限公司發現崖13-1氣田,其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海上氣田,號稱「東方氣龍」。
崖城13-1氣田使用了數種先進的地質數據技術來估算儲量和生產能力。這些技術將來自多方面的信息集合在一起,包括地理模型、地質資料、石油物理分析以及工程分析。採用了一個三維圖像來表現氣田內部結構的地理狀況。
崖城13-1氣田被圈閉在漸新世陵水砂岩層的一個大而狹長、西北-東南走向的斷塊中。砂岩層被一巨大的向西南傾覆的正斷層沿上傾方向截斷,上覆不整合。氣水界面構成下傾界限。在A平台,油藏約在海平面下3600米深處。6口生產井、5口探邊井以及三維地震測線數據證明了氣藏面積為44平方千米,最大厚度為217米(總厚度)(凈厚度178米)。大量小斷層切割了儲層,其中一條斷層的斷距為40米。主儲層之上的透鏡狀砂岩仍具有儲藏潛力。
崖城13-1氣田是我國海上第一大氣田。它位於三亞以南100千米的海域。總投資為11.3億美元,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美國阿科中國有限公司及科威特科佩克中國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崖城13-1油田年產天然氣34億立方米,其中29億立方米通過778千米的海底輸氣管道輸往香港爛角嘴售氣終端,5億立方米通過97千米的海底管道輸往在三亞的南山基地。
崖城13-1氣田,是1983年8月在水深約100米的地方發現的,阿科為作業者並擁有該氣田34%的權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擁有51%的權益,科威特石油勘探公司擁有15%的權益。崖城13-1油田自1996年10月開始投入生產,成為中國第一個海上氣田。
崖城13-1氣田的開發是伴隨著亞太地區能源需求的增長和商業用氣市場的發展而來的。阿科氣田生產的天然氣通過500英里的運輸到達香港的Castle Peak電力公司。
崖城氣田的開發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這是一個價值10多億美元的項目,需要建設陸上和海上處理設施以及去往海南島和香港的輸送管線。將氣體通過管線運輸到香港需要建設480英里的海底管線,這在世界上是第二長的。
除了向香港青山發電廠供應天然氣以外,崖城13-1氣田也向海南島輸送氣體,用於發電和作為化肥廠的原料。
崖城13-1氣田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547億立方米,天然氣凝析油探明儲量約為1030萬桶,1995年10月投產,1999年上半年天然氣平均日產量約為426萬立方米。
三、文昌油田群
1984年和1985年,發現文昌19-1、文昌8-3油田。
文昌13-1/2油田位於海南省文昌市以東136千米的海域上,距離湛江約260千米,油田所處海區水深117米。該油田主要由兩座無人駐守的固定式井口採油平台「文昌13-1」「文昌13-2」及一艘15萬噸無動力的浮式儲油輪(FPSO)「南海奮進」號組成。採油平台採集的原油,通過海底輸油管道輸送到「南海奮進」號上進行處理、儲存和外輸。原油外輸方式主要通過油輪系泊「南海奮進」號進行海上過駁運輸。油田設計年產原油250萬噸,於2002年7月7日投產。
2008年7月位於中國南海的文昌油田群已成功試產。這一油田群共有7口井在產,可日產原油14000餘桶。文昌油田群位於南海西部海域的珠江口盆地,由文昌19-1、文昌15-1、文昌14-3、文昌8-3四個油田構成。開發生產設施包括5座井口平台、一艘浮式生產儲油輪和26口生產井。
文昌19-1油田是文昌油田群中第一個投產的油田,其高峰日產量預計可達18800餘桶。其餘三個油田文昌15-1、文昌14-3和文昌8-3將於2008年陸續投產。
文昌油田群位於南海北部海域珠江口盆地西部,包括文昌19-1、文昌15-1、文昌14-3、文昌8-3四個油田,是20世紀80年代勘探發現的。
2008年6月中旬,文昌19-1油田開始試生產。
四、東方1-1氣田
1995年,基本探明東方1-1氣田,2002年6月21日正式開鑽。
東方1-1氣田項目是海南省重點建設項目,是中國第一個自營開發的氣田,總投資額為32.7億元。它位於南海北部灣鶯歌海海域,距東方市約113千米。該氣田天然氣儲量達966.8億立方米,年產天然氣24億立方米,純烴儲量612億立方米。
根據東方1-1氣田總體開發方案的安排,一期工程建立D、E兩座生產平台,共鑽井12口;二期工程建A、B兩座井口平台,分別鑽井10口。兩條海底管道、一條海底電纜、一座陸上終端。氣田所產天然氣在海上中心平台初步處理後,通過海底管道輸送到東方陸上終端處理,再輸送給用戶。
東方1-1氣田開發井作業海區水深68米,一期工程的12口開發井中,除了1口是大斜度井外,其餘11口井全部是水平井,作業難度大,技術要求高。
2003年8月2日建成我國第一個自主開發的海上天然氣氣田——東方1-1氣田全長256千米的輸氣管線,把天然氣分別送往海南省的八所、洋浦、海口等重要工業基地。
五、天然氣水合物
1999年,在西沙海槽發現了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總資源量達643億~772億噸油當量,約相當於我國近海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的一半。南海資源的開發正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潛力。2011年報道,我國對海域可燃冰的專題調查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現已在南海圈定了25個成礦區塊,控制資源量達到41億噸油當量。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是承擔我國海域可燃冰資源專項調查的主要單位,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從2002年正式啟動的海域可燃冰資源調查與評價專項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成果,2007年首次在神狐海域鑽獲可燃冰實物樣品,證明南海可燃冰資源遠景良好。目前,專題調查團隊已圈出南海北部7個遠景區、19個成礦區帶,僅神狐鑽探區內11個可燃冰礦體,面積就達到約23平方千米,氣體資源量約為194億立方米,控制資源量達到41億噸油當量。

Ⅶ 世界油氣運輸通道有哪些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國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業化國家,而產油區主要集中在中東、裏海、南美和西非這幾個欠發達的地區,這種格局必然導致石油貿易的國際化。國際石油貿易涉及的地區范圍廣泛,它由數十萬千米的管道、數百個口岸、數千艘油輪和龐大的航線網構成海陸聯運系統。石油運輸可以採取海運、陸運、空運、聯運、管道運輸等多種形式。由於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間遠隔重洋,而且進口數量龐大,所以,目前石油運輸主要是海上船運。海上船運具有運量大、運費低、不受道路和鐵路限制等優點。而天然氣則由於其多以氣態的形式存在,因而天然氣的運輸比石油更復雜,它還涉及氣態天然氣液化的問題。
海上航線 目前,海上運輸線主要有: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航線,波斯灣—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日本線,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西歐、北美線等。隨著國際石油貿易的蓬勃發展,各大運輸通道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了。作為這些航線的起點或是中繼站的海峽與運河,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成為保障石油航運順暢無阻的「咽喉」。

海上運輸線(1)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非洲大陸之間,周邊國家有吉布地、厄利垂亞和葉門,該海峽呈西北—東南走向,連接紅海南端與阿拉伯海亞丁灣,被世人稱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長18千米,寬25~32千米,在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的是丕林島,面積為13平方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20萬~33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美國和亞洲。
(2)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伊朗和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64~97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30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北美、東南亞和大洋洲。
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輪通過該海峽後,分三條航道將石油源源不斷地送到消費國家和地區:一條經波斯灣—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歐洲國家;一條經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也到歐洲國家;另一條經波斯灣—馬六甲海峽—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國家。因此,霍爾木茲海峽可謂西方國家的石油「大動脈」。在波斯語中,「霍爾木茲」意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鎖或受到影響,西方世界將陷入黑暗之中。
(3)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海峽全長30.4千米,最寬處為3.4千米,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200萬桶,幾乎全部為南向運輸,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數十萬桶的成品油。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西歐和南歐。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
該海峽雖然最狹窄之處僅有708米,但卻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大約有5萬艘船隻通過,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輪,從而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難航行的「咽喉」水道。海灣石油的眾多出口線路中,有許多是向西經過黑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達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
(4)巴拿馬運河/穿越巴拿馬的石油管線。
巴拿馬運河位於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連接位於太平洋的巴拿馬城和位於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馬港),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寬150~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61.3萬桶。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載物資總量(以噸位統計)中,石油和成品油的運輸量最大,佔16%。油輪中有64%的船隻是南向行使,通過運河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且以運輸成品油為主。
(5)蘇伊士運河/薩米德石油管線。
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道,溝通紅海與地中海,將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運河全長175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深度為22.5米。蘇伊士運河/薩米德(Sumed)石油管線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80萬桶,其中薩米德管線的日輸量(石油全部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為250萬桶,剩餘130萬桶通過運河運輸。石油出口目的地絕大部分運往歐洲,也有一小部分運往美國。
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水道。如果蘇伊士運河和薩米德管線因故遭封鎖而中斷石油運輸,那所有的油輪不得不繞道好望角,這將導致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增加。
(6)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及太平洋的一條狹窄水道,全長約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海運通道,號稱「東方直布羅陀」。海峽的東南出口處就是新加坡。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030萬桶。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其他環太平洋國家。
(7)俄羅斯油氣出口管線/港口。
俄羅斯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羅斯的油氣出口港主要是位於黑海的新羅西斯克港和位於波羅的海的普里莫爾斯克港(列寧格勒州北部、芬蘭灣沿岸)。油氣出口管線主要經過烏克蘭、白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東歐國家。2002年,俄羅斯石油日出口量超過450萬桶;天然氣年出口量超過67000億立方英尺(合1896億立方米)。油氣出口目的地包括東歐、荷蘭、義大利、德國、法國以及其他西歐國家。
管道運輸 採用管道運輸石油具有運量大、安全、方便和運費低等優點,因而成為各國油田與油港、煉油廠之間的紐帶,在石油進出口貿易中,也是與油輪相輔的運輸方式。世界油氣管道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形成了遠距離、大口徑的管道系統,二是管道分布廣,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那裡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並已實現了國際聯網。例如,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平方千米,在荷蘭為265米/平方千米,法國48米/平方千米。美國在天然氣管輸基礎設施的規模和復雜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截至1999年末,美國有天然氣長輸管道40825公里,100餘個州際天然氣管輸公司,管網遍及本土48個州。此外,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還分別有6條和4條國際供氣管道。
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後,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兩億。
近幾年,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歐洲對情節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原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滕管線以及歐洲—馬格裡布管線。在東歐輸氣、配氣管線的修復與新建計劃正在進行。北非輸氣管線長度的增長與歐洲天然氣擴建項目密切相關。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正在開始建設歐洲—馬格裡布管道系統在其本國的系統。在亞太地區,天然氣和管道建設發展前景巨大。由俄羅斯遠東地區向韓國和日本輸送天然氣項目正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管道項目。
就世界各國(地區)的管道建設與發展來看,有如下特點:
第一,油氣管道建設與經濟和資源的關系密切。世界油氣運輸,特別是天然氣運輸業最發達的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前兩者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後者是世界天然氣蘊藏量最大的地區。他們都有強烈的油氣消費慾望。
第二,油氣消費量是管道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北美、西歐、原蘇聯地區和中東地區是天然氣和石油管道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前三者也是世界天然氣最大的消費區。
第三,油氣產區遠離消費區是油氣管道發展的前提。從世界儲量分布分析,這種產、需區域嚴重分隔的現象將不斷推動油氣管道的發展。
液化天然氣船運 液化天然氣是將氣態的天然氣進行液化處理,以便於運輸,這種運輸主要是指海上船運。亞太地區是液化天然氣貿易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的國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卡達、汶萊等國。其中亞太地區除馬來西亞有少量液化天然氣向歐洲出口到西班牙外,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的液化天然氣全部出口到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另外,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阿曼等國的液化天然氣除少量出口到歐美地區外,很大數量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日、韓兩國。中國可以從印度尼西亞等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確保中國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從以上液化天然氣的進出口國別來看,與石油進出口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其運輸特點也基本一致。要保證國家油氣供應必須兼顧所有這些運輸渠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