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曾經是全球最富有的家族,如今怎麼樣了呢
現在的洛克菲勒家族,依然是世界頂級的財團,不過他們更加積極的參與各地的文化、慈善交流。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著名的財團家族之一。家族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當時家族的創始人,以煉油廠為基礎,迅速的擴張公司規模。在幾年之後就組建了現在的美孚石油集團,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在壟斷了石油產業之後,洛克菲勒家族並沒有停止對財富探尋的渴望。他們把利潤投入到金融業和製造業,因為資金雄厚,所以發展非常的迅速。
洛克菲勒家族發展至今他們的產業遍布美國各處,但是家族成員依然延續了他們對財富勤奮節約的態度。同時他們會經常參與公益活動,而且洛克菲勒的後代,沒有整天琢磨怎樣守住自己的財富。他們積極的參加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慈善事業,並將大量的財富用於基礎建設當中。
2. 富可敵國的石油巨人——國際大石油公司
所謂「國際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資本創建和經營的跨國石油公司。提起國際大石油公司,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們龐大的經營規模、橫跨全球的業務范圍、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巨大影響力。在2006年度《財富》全球500強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強榜首,361億美元的高額利潤使其成為全球500強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公司(每天為它帶來近1億美元的進項),3399.3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使這個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富可敵國。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氣日產量幾乎是科威特的兩倍,公司在全球六個大洲均擁有能源儲備,油氣儲量超過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質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幾家大石油公司還包括雪佛龍德士古、康菲、殼牌和BP,這些石油巨頭同樣也贏得了舉世關注的目光。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參與。在不同歷史階段,它們的角色都是舉足輕重的。
(1)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產生與發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締造者,也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建者。當年他一手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將原油產量由1889年的佔全美總產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國加工和銷售的市場份額高達75%~80%。此外,它還帶動了石油工業國際化業務的發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設立了分公司,逐漸取得了在美國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它還開創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的業務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風險。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開發業務中虧損,則可以在下游煉油和銷售業務中找到平衡。但這個石油帝國的壽命不長,因為被指控「壟斷和暴利」,1911年美國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標准石油集團解體,將其所屬的92家公司改組成在法律上獨立的20個公司集團,「大廈」坍塌後,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石油公司得以倖存下來,這也是今天幾大石油巨頭的前身。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飛速發展以及戰事的需要極大地刺激了對石油的需求,推動了石油生產。壟斷美國石油市場的五家上下游一體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灣和雪佛龍也正是在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相當長時間里,它們與英國的BP和英荷殼牌構成了世界石油歷史上聲名顯赫的「七姊妹」,憑借在中東獲得租借地石油開發特許權而發了大財,壟斷了世界石油市場。
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造成了依賴石油資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創,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國際大石油公司開始對自身發展模式和如何增強競爭能力進行思考,並開始新的實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石油領域不斷發生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1997年之前,這些較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多數發生在下游業務(煉制和銷售)和天然氣業務(包括天然氣發電)領域,並且很多隻是公司部分業務之間的聯合。1998年後,面對低油價的沖擊,更多的石油公司捲入了兼並聯合的浪潮,希望通過從外部進行的資產重組,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禦和降低風險,石油公司的兼並與聯合演變成為以大型石油公司橫向整體合並為主要特點的兼並與聯合狂潮,並直接導致超級國際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紀之交以國際大石油公司為主導的新一輪兼並浪潮,是面對石油業激烈競爭環境所進行的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塵埃落定之後,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殼牌集團、BP、道達爾、雪佛龍德士古共同組成了石油業內的超級巨無霸方陣。這次兼並與聯合狂潮強化了國際石油公司的實力和地位,同時也重新調整了當今石油工業的主體布局。
(2)新世紀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趨勢。
起於1998年的大規模石油公司並購和結構調整,國際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擴大資產規模和強化競爭實力為目標的任務。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國際油價走高的有利形勢下,它們在繼續優化調整資產組合的同時,普遍將營造長期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的戰略重點,進入了一個為長期增長而投資的新階段。國際大石油公司在經營戰略和競爭策略方面所做的戰略調整,體現出一些全新的特點。這些戰略調整,將對國際大石油公司的中遠期業績表現乃至世界石油工業的競爭和發展態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些新動向包括:一是實施戰略轉移,立足於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二是進行資產組合的優化,一方面通過補缺性的收購,彌補在關鍵發展領域的資產組合缺陷,另一方面擇機處置邊際資產,優化老油區投資,緩解近期內的成本上升和投資回報下降的問題;三是積極介入天然氣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規石油領域,重新重視勘探,立足更長遠的發展,構建在新的關鍵領域的競爭優勢。
舉措之一:為長期增長投資,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
在主要產區的資源戰略接替上,國際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新的油氣發現項目為重點,表現出四個主要的戰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灣深水區、俄羅斯、實行開放政策的OPEC國家和LNG業務領域作為今後重要的新產量增長源。
如BP公司,已將其戰略重點轉向新的五大利潤中心,即墨西哥灣(深水區)、特立尼達(天然氣)、亞塞拜然(環裏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區)和俄羅斯(TNK-BP)。公司現有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為1.15億噸,預計將以年均3%的速度遞減;而新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是5000萬噸,預計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產量將達到1億噸。由於新利潤中心的勘探開發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別為每桶油當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於現有生產區(發現開發成本為6~7.5美元/桶油當量,操作成本約為5美元/桶油當量),因而新利潤中心產量的增長和資本支出的下降,將有助於提高BP的整體投資回報水平。
憑借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以及多年來在資源國的影響力,國際大石油公司在上述關鍵領域占據了有利的競爭地位,這將能夠支撐其全球油氣儲量的可持續接替。根據高盛公司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發現、目前正在開發中的儲量在5億桶油當量以上的50個大油氣開發項目的統計分析,國際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它們在50個大項目中占據了45%的儲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達爾、皇家荷蘭殼牌、雪佛龍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據了50個大項目預計凈現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灣、中東(卡達LNG)和裏海,預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區新增產量將達5.5億桶,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國家中的產量比重將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蘭殼牌西非(奈及利亞)、俄羅斯(薩哈林天然氣)、加拿大油砂業務,預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產量4.6億桶道達爾西非、中東、委內瑞拉和俄羅斯。預期2006年西非深水區可新增產量37萬桶油當量/日,占總產量的13%,中東產量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龍德士古墨西哥灣、西非(奈及利亞)和裏海(哈薩克),預期西非深水區2006年可新增產量30萬桶油當量/日,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13%上升到18%
世界非常規石油生產前景
近年來,受天然氣價格上升、LNG供應成本下降以及資源國推動天然氣資源商業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液化天然氣的生產和貿易日趨活躍,正在成為世界油氣工業的一個新的熱點。預計全球25%~35%的天然氣儲量最終需通過LNG來實現商業化。預計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氣儲量開發和LNG設施方面的投資將達到1500億美元。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來LNG的發展,並紛紛搶佔LNG領域的制高點。近兩年來,國際大石油公司參與的LNG現有項目擴建、在建和擬建新項目就超過了30個,預計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產能力將達到3億噸。LNG 項目開發不僅成為國際大石油公司商業化其天然氣儲量資源的關鍵,而且也將成為公司盈利的重要來源。因成本下降和項目壽命期長,目前LNG項目的投資回報水平明顯高於其他項目,甚至高於上游勘探開發項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將上游的生產加上液化、船運和再氣化資產組成獨立的LNG業務的話,預計到2010年,這一業務在國際大石油公司運用資本中的比例可達到5%~10%,成為勘探生產、煉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業務,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過化工產品業務。
GTL 是一項將天然氣轉化為極清潔的煉制產品的技術,盡管這一技術的出現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但受項目經濟性的限制,一直以來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資很少。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突破,GTL項目的經濟性顯著提高,加上資源國為開發「困氣資源」(因缺乏當地消費市場而難以經濟開發的天然氣儲量,只有通過LNG或GTL方式開發)提供優惠的財稅條款,GTL項目開始真正被資源國和國際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氣資源」量至少在2500萬億立方英尺,約占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25%。隨著全球對於煉制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預計將從目前的2500萬桶/日增長到2010年的2800萬桶/日),特別是環境排放標準的日益嚴格,GTL將因其可用作煉廠提高柴油質量的原料等特點而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殼牌已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意向書,計劃到2009年建成投產14萬桶/日的GTL生產廠,埃克森美孚也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於2011年建成產能為15.4萬桶/日的GTL項目的意向書。預計今後10年,這些公司將在GTL項目上投資330億美元,實現產量75萬桶/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經積極開發GTL技術,其專有技術AGC-21的開發耗資6億美元,持有約3500項相關的國際和美國專利。
近年來在旨在減少瀝青礦開采和加工過程中燃氣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術進步,使得油砂開發項目的經濟性得到顯著提高,項目開發進展明顯加快。據加拿大權威機構分析,預計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產量將增長到148萬桶/日。盡管目前仍存在著加拿大環境法規限制的不確定因素,但隨著原油價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項目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石油公司的關注。
委內瑞拉的超重油項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興趣。盡管委內瑞拉的財稅合同條款比較苛刻(政府所得為51%),雪佛龍德士古和皇家荷蘭殼牌公司仍十分關注60億~70億美元的新項目機會,道達爾公司也正在談判擴大其Sincor項目的產能。
舉措之四:重新重視勘探。
受1998—1999年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國際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這一趨勢持續到2003年。據行業咨詢機構伍德麥肯錫的研究,2003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國家(簡稱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龍德士古更是分別下降了25%和15%。由於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計劃共獲得72億桶儲量,與1996—1998年89億桶的儲量發現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機儲量接替率為75%。
除了受低油價影響外,國際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資下降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它們將投資重點集中在低風險的探明儲量的開發上,進而開發資本支出排擠了勘探資金。同時,技術進步也為深水區油氣資源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國際大石油公司的開發項目機會增多,需要大量投資基礎設施以實現這些儲量的商業化。
在勘探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出現多年之後,國際大石油公司目前已開始重視新前景區的勘探。2003年雪佛龍、雷普索爾、殼牌和道達爾均增加了勘探區塊面積,涉足的國家也增加了。
舉措之五:開拓新的並購熱點,俄羅斯上游權益成為主要關注點。
以公司並購、資產重組和戰略聯盟為主要內容的資本運營活動,歷來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是其實現規模擴展、優化資源配置和實現價值最大化等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1998年以來的巨型並購活動,國際大石油公司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圍內強化關鍵資產規模、實現協同效應和降低成本的任務。巨型並購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進行公司和資產並購交易的動機開始向彌補公司資產組合缺陷和實現資產最優配置轉變,並購的主要目標也開始轉向那些規模較大、資產的戰略匹配性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盡管俄羅斯的油氣行業投資環境仍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但其豐富的未開發儲量一直吸引著西方大石油公司。由於俄羅斯的產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審批過程冗長,加上俄羅斯目前的生產重點仍以現有開發項目為主,對外國石油資本的依賴程度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通過PSAs合同進入俄羅斯的難度很大。BP公司採取了放棄產量分成協議途徑的投資戰略,收購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過股權參與的方式,迅速在俄羅斯石油項目中獲得了規模優勢。
另外,因多數國際大石油公司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於資本投資密集期,為降低成本、改善投資回報,也不排除出現大型公司間合並的可能性。在本輪高油價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現金流充裕,而股價大都沒有隨國際油價同步同幅上升。因而從公司收購者的角度來看,目前目標公司現金充裕但股價便宜,未必不是進行交易的有利時機。
當今世界石油工業正在全面經歷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競爭更激烈,風險更大,更需要跨國石油公司對外界變化做出積極反應的時代。著眼於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投資項目,優化公司資產組合,加強對石油資源包括非常規石油資源的控制和開發無疑是這些國際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戰略選擇。
3. 約翰·洛克菲勒是怎樣成為石油大亨的
約翰·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出生,1937年5月23日,98歲的洛克菲勒在他的奧爾蒙德海灘別墅里去世。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哈得遜河畔一個名叫楊佳的小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人們對他毀譽參半,有人認為他只不過是極具野心、惟利是圖的企業家,也有人恭維他是個慷慨的慈善家。但不管怎樣,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10億富翁,作為石油巨子,他在相當一段時期控制著全美國的石油資源,並創建了托拉斯企業制度,在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洛克菲勒14歲那年,在克利夫蘭中心中學上學。放學後,他常到碼頭上閑逛,看商人做買賣。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同學,兩人邊走邊聊起來。那個同學問:「約翰,你長大後想干什麼?」年輕的洛克菲勒毫不遲疑地說:「我要成為一個有10萬美元的人,我准會成功的。」
中學畢業後,洛克菲勒便決定放棄升大學,到商界謀生。為了尋找工作,他在克利夫蘭的街上跑了幾個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個前程遠大的職業。他的眼光頗高。他後來回憶道:「我上鐵路公司、上銀行、上批發商那兒去找工作,小鋪小店我是不去的。我可是要干大事的。」
1855年9月的一天,他在一家經營穀物的商行當上了會計辦事員。從此,這個日子就成了他個人日歷中的喜慶紀念日,他把它作為第二個生日來慶祝。「就在那兒,我開始了學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資是4美元。」他追憶道。
他工作勤勤懇懇,不久就養成了對數字的好眼光。他除了記好賬外,還為商行的經營出主意。有一次,商行買入一批大理石,打開包裝後竟發現高價購進的大理石材上有瑕疵,商行老闆沮喪而又無計可施。這時,頭腦靈活的洛克菲勒建議把責任推到負責運貨的3家運輸公司頭上,向這3家公司分別提出賠償損失的要求。這個絕妙的主意使商行得到的賠款比原來高出兩倍,商行由此得到一筆「飛」來的橫財。洛克菲勒這種天生的經商才能頗得老闆賞識,很快給他提了薪,工作第一年他掙得了300美元。
第三年他的年薪提到600美元。但他知道自己對這家商行的貢獻遠不止此,因此要求加薪到800美元,結果遭到拒絕。洛克菲勒斷然決定離開這家商行,自闖天下。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石油以後,成千上萬人像當初採金熱潮中一樣擁向採油區。一時間,賓夕法尼亞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產量飛速上升。洛克菲勒也加入淘金隊伍,並成為一名經紀商。
克利夫蘭的商人們對這一新行當也怦然心動,他們推選洛克菲勒去賓州原油產地親自調查一下,以便獲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經過幾日的長途跋涉,洛克菲勒來到產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觸目驚心:到處是高聳的井架、凌亂簡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樣的挖井設備和儲油罐,一片烏煙瘴氣,混亂不堪。這種狀況令洛克菲勒多少有些沮喪,透過表面的「繁榮」景象,他看到了盲目開采背後潛在的危機。
冷靜的洛克菲勒沒有急於回去向克利夫蘭的商界匯報調查結果,而是在產油地的美利堅飯店住了下來,進一步做實地考察。他每天都看報紙上的市場行情,靜靜地傾聽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敘述,認真地做詳細的筆記。而他自己則惜字如金,絕不透露什麼想法。
經過一段時間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蘭。他建議商人不要在原油生產上投資,因為那裡的油井已有72座,日產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這是盲目開採的必然結果。他告誡說,要想創一番事業,必須學會等待,耐心等待是制勝的前提。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鋒的賺不到錢。」由於瘋狂地鑽油,導致油價一跌再跌,每桶原油從當初的20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分。那些鑽油先鋒一個個敗下陣來。
3年後,原油一再暴跌之時,洛克菲勒卻認為投資石油的時候到了,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與克拉克共同投資,與一個在煉油廠工作的英國人安德魯斯合夥開設了一家煉油廠。安德魯斯採用一種新技術提煉煤油,使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迅速發展。
這時,洛克菲勒雖然才20出頭,但做生意已頗為老練。他欣賞那些得冠軍的馬拉松選手的策略,即讓別人打頭陣,瞅准時機給他一個出其不意,後來居上才最明智。他在耐心等待,冷靜觀察一段時間後,決定放手大幹了。
1870年初,以洛克菲勒為首的標准石油公司正式成立。隨後,洛克菲勒控制了石油的價格和石油運輸價格,開始實行無情的壟斷。而這一切對眾多的中小業主來說,無疑是飛來橫禍。
面對死亡的威脅,不甘被吞並的中小業主奮起抗爭。他們在年僅24歲的亞吉波多的領導下,組織了生產者聯盟,以武力封鎖原油產地,暫時停止了石油生產和輸出。因為南方石油公司的12家大企業都是以煉油為主的公司,生產者聯盟試圖以斷絕其原油供應為武器,打破洛克菲勒和鐵路公司的壟斷。
中小業主的抗爭得到了輿論界的有力支持。洛克菲勒被輿論界罵得體無完膚。鐵路業巨頭們與石油原產地的中小業主們簽訂了公平公開的運費協定。生產者聯盟取得初步勝利,洛克菲勒的失敗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野心勃勃的洛克菲勒並沒有就此罷休。他認為,只要抓住石油原產地中小業主的弱點,進行反擊,定能分化同盟,反敗為勝。
所以,當亞吉波多領導的生產者同盟一再強調,倘若油價達不到他們所要求的「每桶4元」的生命線,他們絕不解除大封鎖時,洛克菲勒向石油原產地的中小業主拋出了誘餌,他宣布將以每桶4.75美元的價格購買原油。
4.75美元,這個大大高於生產者同盟「生命線」的價格,不費吹灰之力就擊破了亞吉波多苦心組織的武裝封鎖。
同時,洛克菲勒還派出大批采購人員,懷揣現金,深入石油產地,向中小業主收購原油,並散布「好消息」:「標准石油公司每天將以現金收購150叩桶原油,每桶價格4.75美元。」
雖然亞吉波多等人大聲疾呼,拚命勸說:「洛克菲勒是條大蟒蛇,大家千萬不要上當!」但是4.75美元的價格,對於為實行大封鎖已停工40天的各企業來說,實在是「擋不住的誘惑」。
於是,有人背著生產者同盟,悄悄開采原油;接著就有人公開與標准石油公司簽訂合約。生產者同盟名存實亡,大封鎖無法維持下去了,石油原產地的中小業主掀起了向標准石油公司出售原油的熱潮。
為獲取厚利,各公司瘋狂開采,日產量達到5000桶,已嚴重過剩。
兩星期後,洛克菲勒向各中小業主宣布:
「供過於求的狀況已打破歷史上的最高紀錄,對此你們應當承擔責任。我們沒有必要再以每桶4.75美元收購原油,現在我出的價錢是2.5美元,到下星期如果每桶高於2美元,我們就不買了。」
幾句話就打破了中小業主的美好希望,但是,生產者同盟已經解體,石油產量嚴重過剩,他們除了接受洛克菲勒的低價錢外,還有什麼別的選擇呢?
洛克菲勒就這樣奇跡般地反敗為勝了。他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在於他能洞悉對手的弱點,並誘之以利,使對方陣營內部發生分化,終於一舉獲勝。
4. 洛克菲勒與哈默誰是石油大王 都是 兩人側重點不同
洛克菲勒與哈莫都有石油大王的稱號,兩人在石油產業的成就都是他人不能企及的,因此都被稱為石油大王。兩人雖然都在石油行業有一定的成績,但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哈默雖然後期主宰了石油的世界市場,但是在早期其進行過其他領域的投資。洛克菲勒則是標准石油的創始人,並且靠著投資石油市場一舉成為全球首富。
一、哈默在許多領域都十分成功
哈默作為世界矚目的石油大亨,其一生的經歷對許多國家的經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哈默在早期嘗試過許多領域的生產發展,他甚至給鉛筆製造行業投過資,在釀酒業興起時,哈默又開始創辦釀酒廠,甚至還養過牛。即使這些行業在現代來看,是不太明智的選擇。但是哈默仍然抓住了那個時代的機會,並且在每個行業都做出了一番成績,十分令人羨慕。
早期的哈默並沒有將目光放在石油行業上,那時的他熱衷於投身一些規模較小的行業,野心沒有之後大,同時也懼怕風險太大的行業。到最後決心選擇石油行業後,哈默便開始大膽投資,聯合其他市場,最終成為主宰整個世界的石油行業的巨鱷。由此可見,哈默的商業眼光十分敏銳,並且十分果敢。
二、洛克菲勒為全球首富
洛克菲勒則很早就將眼光放在了石油行業上,同時推動了石油工業的革命。過去的慈善行業尚未經歷企業化的整頓,是洛克菲勒推動了慈善行業的企業化進程,甚至還創建了標准石油,標准石油的開辟使得洛克菲勒壟斷了大量的石油市場。據統計,在其巔峰時期,整個美國百分之九十的石油市場都由洛克菲勒所壟斷,而洛克菲勒也憑借著在石油行業的成功率先成為全球首富。由於其財富雄厚,因此有不少人認為洛克菲勒也是近代以來歷史上第一個能被稱為首富的人。早在上個世紀,洛克菲勒的財富就達到了4000億美元,如此可見其財力十分雄厚。
5. 洛克菲勒石油帝國是如何興衰的
美國人約翰·D·洛克菲勒是被世人公認的對現代石油工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他所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開創了石油工業的新時代。
在19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大規模開發石油後,洛克菲勒建立了龐大的標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大部分的美國和世界石油市場。雖然在美國反托拉斯法的打擊下,標准石油公司被迫解散,但該公司建立的模式,奠定了以後國際大石油公司的運營方式,並為後來著名的「石油七姊妹」留下了三大成員。
洛克菲勒步入石油業正是美國石油工業面臨嚴重危機的時候。自從1859年發現石油以後,美國全國出現了尋找開發石油的熱潮。到1862年,賓夕法尼亞西部的石油產量由1860年的45萬桶上升到300萬桶。由於產量的大幅度上升,美國石油價格不斷下跌,1861年油價為每桶10美元,同年6月跌至每桶0.5美元,年底更跌至每桶10美分。雖然1862年油價又開始回升,1863年9月漲至每桶7.25美元。但是,19世紀60年代末美國油價又大幅度下跌,19世紀70年代初油價曾下降到0.48美元一桶,比當時石油區的食用水還便宜3分錢。
1860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夕,洛克菲勒從克里夫蘭到泰特斯維爾,親自考察那裡的石油能否給他帶來財富。1863年,他和克拉克合資興建了一座小型煉油廠。後來,洛克菲勒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光明前景,決心獨自佔有這個企業,於是和克拉克進行了一場拍賣,結果是洛克菲勒實現了獨占的願望。在19世紀的60—70年代,美國石油工業處於大蕭條時期,為了應付危機,1870年8月10日,洛克菲勒在原公司的基礎上,與亨利·佛萊格勒等5人成立了標准石油公司,意在使消費者可以相信該公司的油品是「標准油品」。標准石油公司當時控制著美國煉油業的1/10,在這家公司中洛克菲勒擁有1/4的股份。洛克菲勒曾放言:「總有一天,所有的煉油和制桶業務都要歸標准石油公司。」
標准石油公司成立之後,洛克菲勒利用當時鐵路運輸業的不景氣,迫使鐵路公司不但給予折扣,而且還要給標准石油公司每桶一定數量的「退款」,從而使自己在與其他公司的競爭中有更大的優勢。此外,還通過削價等手段,壓垮了許多對手,兼並了大批煉油廠。洛克菲勒曾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吞並了26個競爭對手中的22個,之後大肆收購費城和匹茲堡的煉油廠。1875年巴爾的摩收購戰完成後,洛克菲勒如願以償地成為全美煉油業惟一的主人,壟斷了全球煤油市場。到1879年,它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90%,並控制了產油區的輸油管網、購銷系統,支配了石油運輸。1882年,洛克菲勒等人簽訂了「標准石油托拉斯協議」,標准石油公司完全控制了14家公司和部分控制了21家公司。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標准石油公司三處煉油廠生產了超過世界煤油供應總量1/4的煤油,並控制了美國國內80%的石油產品市場。
從1885年開始,標准石油公司的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開始涉足石油開采活動。1885年,美國利馬—印第安納油田投入開發,洛克菲勒抓住這一時機,大量購買石油生產權,到1891年,其生產的原油已佔美國原油總產量的1/3。從此以後,洛克菲勒創建了一個從原油生產、煉制到銷售的一體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到1911年,標准石油公司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盤根錯節的石油帝國。當時標准石油公司所承擔的運輸量在賓西法尼亞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石油產量的4/5以上;美國原油的3/4是它提煉的;它擁有全美國油罐車的一半;銷售的煤油占國內市場的4/5以上,占出口量的4/5以上;美國鐵路所使用的潤滑油有9/10是它提供的,還有一系列的石油副產品——包括3億支700種不同類別的蠟燭。它甚至還有自己的「海軍」——78艘蒸汽輪船和19艘帆船。
就在標准石油公司步入巔峰時,國際和國內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而嚴重沖擊了它在石油業的壟斷地位。首先是國際上出現了幾家大的石油生產和貿易公司,其中以羅斯柴爾德公司、諾貝爾兄弟公司、殼牌和皇家荷蘭公司等最為著名。它們紛紛搶占標准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份額。到19世紀90年代末,標准石油公司壟斷國際石油市場的時代過去了。而國內方面,1901年之後,在石油開發新高潮帶動下,美國出現了大批石油公司。標准石油公司在美國的地位受到巨大沖擊,其煉油量從1880年佔美國的90%下降到1911年的60%~65%。隨著壟斷資本的形成和發展,美國壟斷資本集團內部矛盾也隨之上升,洛克菲勒集團一再受到其他集團的打擊。洛克菲勒在建立石油帝國的過程中認錢不認人,手段兇狠,樹敵過多,觸犯了眾怒,美國社會上也不斷發出揭露和譴責這個石油帝國的聲音。
為了對付繼續不斷的壓力和使公司擁有穩固的法律基礎,洛克菲勒在新澤西州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該州修改了法律,允許成立控股公司。這樣一來,標准石油利益集團的所有人就在1899年創立了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作為經營全部業務的控股公司。為了收集必需的材料對付當時的法律戰,標准石油公司還支付高價聘請優秀律師為其辯護。它還設法影響政治程序,用巧妙的手法對政治活動及時地提供捐款。
1906年,羅斯福政府在聖路易斯巡迴法院對標准石油公司提出起訴,指控這家公司以陰謀罪違反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聯邦法院於1909年以有利於政府的方式判決標准石油公司解散。盡管標准石油公司不斷提出上訴,但最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仍於1911年3月宣讀了對標准石油公司托拉斯的宣判書,判決標准石油公司托拉斯立即解散。
隨之,標准石油公司被分解為幾個獨立的實體,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原先的控股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幾乎擁有凈產值的一半,後來成了埃克森石油公司。其餘的公司包括後來的美孚公司、雪佛龍公司、阿莫科公司、大陸石油公司、阿科公司等。由洛克菲勒一手締造起來的石油帝國大廈從此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