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是不是有一首歌,歌詞里有「石油
歌名:《石油人的歌》
作詞:鄭南
作曲:田歌
演唱:王宏偉
發行時間:1999-05-09
走進石油門
擁有了奉獻的心
苦在離家走四方
樂在油田井成林
伴:走進石油門
擁有了奉獻的心
苦在離家走四方
樂在油田井成林
嘿 石油人那是這樣的人
石油人勇於擔重任
石油人是這樣的人那
就是這樣的人
伴:嘿 石油人那是這樣的人
石油人勇於擔重任
石油人是這樣的人那
就是這樣的人
久當石油人
扎穩了做人的根
常以青春換成功
常把黃昏當早晨
伴:久當石油人
扎穩了做人的根
常以青春換成功
常把黃昏當早晨
嘿 石油人那是這樣的人
石油人是遠征的人
石油人是這樣的人那
就是這樣的人
伴:嘿 石油人那是這樣的人
石油人是遠征的人
石油人是這樣的人那
就是這樣的人
就是這樣的人
我為祖國獻石油
作詞:薛柱國
作曲:秦詠誠
演唱:霍勇
錦綉河山美如畫
祖國建設跨駿馬
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
頭戴鋁盔走天涯
頭頂天山鵝毛雪
面對戈壁大風沙
嘉陵江邊迎朝陽
昆侖山下送晚霞
天不怕 地不怕
風雪雷電任隨它
我為祖國獻石油
哪裡有石油
哪裡就是我的家
紅旗飄飄映彩霞
英雄揚鞭催戰馬
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
頭戴鋁盔走天涯
茫茫草原立井架
雲霧深處把井打
地下原油見青天
祖國盛開石油花
天不怕 地不怕
放眼世界雄心大
我為祖國獻石油
石油滾滾流我的心
樂開了花
B. 為什麼稱王進喜為鐵人
王進喜:油田鐵人
王進喜,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油田鐵人。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於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王進喜,1923年出生於甘肅玉門亦金村。6歲時因家貧,用棍子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8歲時給有錢人家放羊。1938年他進玉門石油公司當徒工、幹活時被砸傷了腿,被廠主趕出大門,傷好後才頂了別人的名字混了個差使。當時,玉門油礦的美國技帥壟斷了採油技術,王進喜在礦里幹了十幾年沒有上過一次鑽台,沒有摸過一次石油鑽機的剎把。他作為一個干雜活的窮工人,多少年裡連鋪蓋卷也沒混上,蓋的是破羊皮,鋪的是稻草。
新中國成立後,王進喜當上了國營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隊的石油工人,副司鑽,1956年升任1259鑽井隊隊長,同年加入了共產黨。當時中國的鑽井技術還很落後,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鑽透祁連山,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口號。在1958年,他領導鑽井隊創造了月進尺5OOO米的全國紀錄,成為中國中型鑽機最高標桿單位,榮獲「衛星井隊」紅旗,被命名為「鋼鐵井隊」。
那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以禁運方式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而我們的國產石油量又很少,中國政府每年人得不拿出極其有限的外匯從蘇聯進口油料。50年代末經濟進入困難時期,中蘇關系已開始緊張。1959年王進喜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北京街頭的公共汽車因缺油背著煤氣包,作為採油工人的他,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時因在黑龍江發現了大慶油田,中央決定抽調力量展開石油大會戰。王進喜從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到當地的馬家窯,於1960年4月14日經苦幹五夜五夜後,大慶第一口油井開鑽,不久即噴出原油。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後,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鑽桿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綳帶連夜回到井隊。第二口油井在即將發生井噴的危急時刻,沒有重晶石粉,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當時由於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在泥漿池底。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入。經過三個多小時,井噴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鑽機,工進喜身上卻被鹼性很大的泥漿燒起了大泡。房東老大娘見他連續幾天幾夜奮戰在井場沒有回來,就感慨地說「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啊!」從此「王鐵人」的名字傳遍了油田,並通過新聞媒介的宣傳響徹了全中國。
1964年,王進喜出席了第三次全國人大會議,受到毛主席的接見。1965年他任油田鑽井指揮部副總指揮,1966年領導鑽井隊創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1969年4月在黨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當選中央委員。1970年4月,王進喜在玉門參加石油現場會回到大慶之後,經醫生檢查確診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時年47歲。
背景
■除了「鐵人」,他還有一個「工人工程師」的稱號,他們總結出的「三老四嚴」等制度成為當時全國工業系統學習的榜樣
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新中國石油工人,由苦難的舊社會解放出來,在新社會里表現出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據大慶油田負責人宋振明說,王進喜率領的12O5鑽井隊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間,共完成鑽井進尺71000米,等於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
從1960年6月1日大慶運出第一批原油,到3年之後大慶油田會戰結束,中國石油結束了用「洋油」的時代,實現基本自給。毛主席非常高興,於翌年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盡管這是在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上的一種嘗試,但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人的奮斗精神仍是永遠值得學習的。
王進喜在技術上也肯於鑽研,他曾帶領夥伴用40年代的老鑽機,克服技術上的困難,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創造了用舊設備打直井的先例。他與工友們發明了鑽機整體搬家、鑽頭改進、快速鑽井等多項技術革新,對改進鑽井工藝技術做出突出貢獻,被油田黨委授予「工人工程師」的稱號。王進喜等人的經驗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規章制度。如「三老四嚴」(即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和「回訪」制度等,還在全國工業系統推廣。
故事
■缺少拖拉機、吊車,就用繩子、撬杠把60噸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沒有水罐車,他帶領工人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
石油,相當於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血液。在舊中國,外國人給中國扣上「貧油」的帽子。全國解放後,雖然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從理論上認定中國有較多的石油資源,但在物質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要進行鑽探和開采仍是難而又難。50年代前期美國石油年產量達3億噸,中國的石油年產量不過10O萬噸。身為石油工人,王進喜等英雄的中國工人,正是在這種為國爭氣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軍事斗爭一般的石油大會戰。
在玉門油田的一段時期,很多鑽機因為沒有鑽頭而停鑽。當時還沒有國產鑽頭,靠進口來不及,王進喜便組織青年突擊隊從廢料堆里找到許多舊鑽頭,架起大鍋煮去油污和泥沙,擦去銹,修修配配,拼裝成可用的鑽頭,用了半年打了5口井,給國家節省了開支,又不耽誤生產,經驗在全油田推廣。
王進喜剛到大慶時,腳下荒原一片,朔風呼嘯,滴水成冰,吃的是苞米面炒麵,住的是四壁漏風的馬棚。沒有公路,吊車、拖拉機不足,設備在火車上卸不下來。他當時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帶領全隊30多個人用繩子拉,撬杠撬,木塊墊,將60多噸重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打井需要水,可當時沒有水管線,沒有水罐車,為了搶時間他決定用臉盆端。有人說這是「瞎胡鬧」,沒見過哪個國家端水打井。他說:「有,就在中國。」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讓機器動起來。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他與工人們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就啃幾口凍窩頭,困了就躺在鑽桿上睡一覺,他率領的1205鑽井隊被譽為「硬骨頭鑽井隊」。
■工人們說,你就是把王鐵人的骨頭砸碎了,也找不出半個「我」字
「鐵人精神」是什麼?工人們總結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為錢、不為名,一心為國家,一切為革命。
1961年王進喜當了大隊長,1965年又當了鑽井指揮部副總指揮,卻仍然以普通工人自居。他家人口比較多,身體也不好,黨委決定每月補助些錢,他說什麼也不要,實在推脫不掉的,在病危期間交了黨費。他的胃不好,上級為了照顧他,送來一些豬肝和蘋果,他馬上就分給了工人病號。當了大隊長之後,管理員要給他換一把新辦公椅,他說有個板凳坐就不錯了。給他發的新勞保鞋,他說什麼也不要,自己打草鞋穿。
工人們說,王鐵人這個人,國家就是他的命,你就是把他的骨頭砸碎了,也找不出半個「我」字。他當領導之後很少坐辦公室,試驗打直井的時候親自扶剎把。鑽頭卡住了,他親自去提鑽,怕的是萬一架子倒了,把工人砸傷。他在現場累了困了,就把老羊皮襖脫下來和工人們擠一擠。工人們說:「我們身上有多少泥,咱鐵人隊長身上就有多少泥。」
王鐵人的性格率直。他工作中也犯過錯誤,出過婁子,卻勇於承認並加以改正。他的隊曾經打廢過一口井,每次隊里來了新工人,他都要帶著去看,吸取教訓。有一次開大會,台上領導批評他們的射孔錯誤,王進喜去的晚了,門口有人叫他快趴下。他坦率地說:「披紅戴花的時候,你讓我搶著往頭里走;批評了,就叫我悄悄趴下當狗熊?我不當這個狗熊!」
C. 油田在地里和村子裡面插綠色小旗子是要佔地嗎
不是,這是石油勘探隊插的旗子模薯,如果勘探到石油了那你就發了。石油勘探是指為了尋找和查明油氣資源,而利用各種勘弊模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質狀況,認識生油、儲油、油氣運移、聚集、保存等條件,綜合評價含油氣遠景,確定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找到儲油氣的圈閉,並探明油氣田面積,搞清油氣層情況租碼緩和產出能力的過程。調查階段主要任務通過地面地質調查或地球物理測量或地球化學探測調查油氣藏存在的條件。區域普查階段:主要任務是從整個盆地(新區)著眼,了解區域地質概況,大體構造輪廓,劃分構造單元,初步查明生、儲油條件,評價區域含油遠景,劃分可能的含油氣有利地帶。
D. 華北油氣勘查歷史性的大轉折
1955~1960年,以5年時間華北勝利地完成了區域普查任務。這個時期的工作方針是:「區域展開、物探先行、整體解剖、面中求點」。在全面掌握華北盆地地質-地球物理區域資料的同時,已在濟陽、黃驊坳陷的重點地區展開了「面中求點」的地震詳查工作,並發現了一批局部構造,為進一步開展油氣勘查創造了極為有利條件。
1959年9月26日,發現大慶油田後,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消息傳到華北,大大地鼓舞了華北油氣勘查工作者,形勢的發展將會使戰略決策發生重大變化。
同年,李四光根據新華夏系沉降帶理論,對中國東部石油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評估觀點:「看來松遼油區,大局已定,今後該是我們跳出門坎(指鐵嶺一帶隱伏的東西隆起帶)往南移動的時候了(指下遼河、渤海及華北平源)。」
11月,李四光在地質部召開的石油普查專業會議上,就當前石油普查和勘探方向問題提出了在遼河平原的南部,華北平原的北部,渤海和其他若干離海岸不遠的海洋區域,值得開展普查乃至鑽探工作。
12月,中央同意地質部黨組報告,收回各省石油普查隊,建立區域性、綜合性的石油普查大隊,由地質部直接領導。
1960年9月,地質部副部長曠伏兆和康世恩副部長在長春召開了兩部聯席會議,商定石油勘探以松遼為重點,由石油部統一指揮,石油普查以華北為重點,由地質部統一安排。
綜上所述,華北已從理論導向、地質成果、決策部署和組織措施等四個方面具備了從區域普查轉向區域勘探工作。准備迎接東部戰略從松遼南移華北,積極籌劃華北石油大會戰。
同年10月,地質部在天津召開華北石油普查勘探會議。何長工副部長主持會議,並作了《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在華北找到油田》的報告,關士聰總工程師作了《華北石油地質與油氣突破點的選擇》的匯報。國家計委代表和石油工業部沈晨副司長率代表參加了會議。曠伏兆副部長作會議總結,並作出決定:首先選擇含油遠景最好的濟陽、黃驊坳陷作為重點工區,圍繞渤海灣選擇東營、義和庄、羊三木、鹽山、北塘、馬頭營等6個局部構造或異常作為突擊點,要求集中優勢力量進行突破,積極努力爭取在1~2年內突破出油關。根據李四光部長的意見將條件最好的東營構造作為第一個突擊點,經兩部商定將該構造交給石油工業部華北石油勘探處率先進行鑽探。會議還決定:以山東、河北兩省石油隊伍和天津海洋地質籌備處為基礎組成由地質部直接領導的地質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隊(簡稱一普),加強華北盆地的油氣勘查工作。從此,全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的重點由松遼轉到了華北,而成為華北油氣普查勘探歷史性大轉折。
天津會議之後,華北找油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進入了連續突破的高峰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961年2月12日,河南石油隊濟源凹陷後鄧構造上沁3井於濟源群鑽遇含油砂岩,這是華北平原內第一口見油氣顯示井。從油氣地質觀點看,證明華北盆地第三系具有油氣生儲條件。聯繫到華7井所見的「沙河街組」,更證明華北盆地有其分布廣泛的勘探目的層,由此確認華北第三系為主要的油氣突破領域和勘探對象。
(2)1961年3月4日,華北石油勘探處在東營構造上布鑽華8井。該構造是光點地震詳查圈定的相當T:反射層,構造軸部有一條斷層穿過,井位是定在斷層下盤高點上(小於1950米等深線內),當鑽至1755.88米鑽時遇油砂30層總厚40米。決定提前完鑽投入試油,射開其中較好的8個含油氣層(老第三繫上部),用9毫米油嘴測試獲日產8.1噸油流,從而首次突破華北出油關成為第一口發現井。
為什麼當時地質部將東營構造交由華北石油勘探處打鑽?主要原因是該處技術力量強,包括固井、試油和運輸能力。而剛籌建的一普原蘇制五德鑽機才運抵山東張店,無法到達東宮構造上施工。
(3)1961年7月29日,山東區隊3004鑽井隊在濟陽坳陷沾化凹陷義和庄構造上布鑽沾1井,於老第三系中試獲油流日產4~5噸,這是地質部在華北第一口出油井。
(4)1961年8月22日,河北區隊3007鑽井隊在黃驊坳陷羊三木構造上布鑽黃1井,於老第三系濟陽群試獲油流日產1.7~2立方米,這是河北平原首口出油井。
(5)1962年9月23日,華北石油勘探處在東營構造上繼打營2井,於老第三系沙河街組砂岩中試獲高產工業油流,日產原油555噸,為當時全國最高日產量記錄。
(6)1963年11月29日,河北區隊在羊三木構造上繼打黃3井,於新第三系館陶組中試獲工業油氣流,次年4月獲日初噴原油84立方米,天然氣3萬立方米。
(7)1964年1月25日,石油工業部決定成立華北石油勘探會戰指揮部,組織華北石油大會戰,調集大批大慶隊伍入關參戰,地質部發出動員令動員一普和中原石油物探大隊共3500人參加華北石油會戰。
(8)1964年11月24日,京津區隊在廊固凹陷風和營構造南北高點施工的風1、風2兩口淺井先後於老第三系鑽遇油氣顯示。一普調河北一區隊3007鑽井隊上該構造打京參1井,在井深1050~1901.25米老第三系鑽遇更多的含油氣層,經選擇其中8層合試,獲間歇自噴日產1.5~1.8立方米油流,從而首次實現了對冀中坳陷的局部突破,它不屬於天津會議上選定的6個突擊點,而是一次意外收獲。京參1井距北京僅50公里是在首都大門口找到的油田,又是冀中坳陷第一口發現井,為後來發現華北油田起到了先行作用。出油後曾轟動一時,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地質部長李四光、副部長曠伏兆等都曾前往視察。我和剛從蘇聯留學歸來分到大隊的張國鼐等都曾參加該井固井和測試工作,質量是可靠的,後交石油工業部進行勘探。
(9)1964年12月20日,山東區隊在義和庄構造上繼打義2井,試獲日產原油4.2立方米。
(10)1965年2月1日,華北石油勘探指揮部在東營勝利村構造上打完坨11井,獲自噴特高產工業油流、日產量達1134噸,成為當時我國第一口日產千噸井,從而勝利油田正式誕生。
天津會議後,在短短5年時間內,先後在濟陽、黃驊、冀中三大坳陷實現了油氣連續突破,並在6個突擊點中找到了兩個油田,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宣告繼大慶油田之後,華北成為我國第二個石油工業基地,為我國油氣勘查史上又樹起一座里程碑。
在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毛主席高度贊揚了李四光運用構造體系找油理論。
理論指導除李四光外,還有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的多旋迴理論,應用於華北盆地中新生代多旋迴沉積和構造形變,對華北找油的導向同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際著名地質學家許靖華教授是這樣稱贊他的:「黃汲清是一個受人崇拜的老師和受尊敬的地學界領導,80年代期間中國構造學綜合理論都受到他科學哲理的影響。」
勝利、大港油田發現之後,主要任務便是擴大戰果了。1963年3月,國家計委指示:「向華北西部鐵路沿線進行偵察。」一普把油氣勘查重點迅速轉向惠民凹陷,解剖臨邑構造帶,在大蘆家構造上布鑽惠4井,在田家構造上布鑽惠5井,相繼取得日產油流54立方米和11.6立方米。臨邑構造帶的突破,擴大了濟陽坳陷含油范圍,為後來臨盤油田的建成起到了先行作用。
河北區隊完成羊三木構造探井同時,擴大了鑽探隊伍力量並轉向了冀中地區,配合區域大剖面,於1963年3月9日,在蠡縣藺崗打冀參1井,該井於2900米老第三系冀中群發現油砂及含氣層,證實了冀中地區具有良好的含油氣遠景,為擴大油氣勘探范圍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蠡縣,位於河北平原中部,瀦龍河流域。前漢為陸成縣,後漢至晉為博陵縣,北魏置博野縣,明置蠡州為蠡縣,為小說《紅旗譜》蠡縣十八崗故事發源地,老區百姓對打鑽熱情相助。曠伏兆副部長在天津會議期間,因他曾在抗日戰爭年代於冀中做敵後工作,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意建議將博野坳陷(高陽坳陷)改名為冀中坳陷並一直沿用至今。
一普除在華北關內參加會戰外,還派出鑽井隊開赴下遼河坳陷開展油氣勘查工作。該坳陷早於1955年,由地質部第二物探大隊進行綜合物探工作,初步劃分了凹陷與凸起,發現了油燕溝、田莊台、黃金帶、熱河台和興隆台等13個構造。1964年地質部第二普查勘探大隊又在黃金帶構造上打通1井,在老第三系鑽遇12層含油砂岩。一普就是在上述基礎上開辟下遼河找油工作,集中在田莊台和盤山凹陷開展深井鑽探,打井12口,其中10口井見含油砂岩,6口井測試結果都見到油氣流,尤以遼6井最好,該井位於熱河台構造上,在老第三系鑽遇12層含氣層,經測試獲日產天然氣65萬立方米,為國家又找到了一個大型的油氣勘探基地,後交石油工業部勘探開發,建成了現今的遼河油田。人們慶賀一普在關內、關外取得雙豐收,實踐證明渤海灣盆地在油氣地學上具有特別顯著地位。
「萬事成於謀」。天津會議決策,使華北石油會戰取得了歷史性輝煌戰績。在地跨冀、魯、遼等大半個華北盆地內找到了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油氣田,其價位已能與大慶油田平分秋色,為我國發展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確保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能源儲備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人們將永遠記住60年代華北油氣勘查創業史。
E. 王進喜的簡介
王進喜6歲靠討飯為生,10歲給地主放牛,15歲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帶領鑽井隊創造了當時月鑽井進尺的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光榮出席了全國工交群英會。群英會期間,他得知東北發現了大油田,異常興奮,找到當時的石油部領導,積極要求參加石油大會戰。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組織全隊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 同年4月11日、4月29日,會戰指揮部先後兩次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王進喜先後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鑽井二大隊大隊長、鑽井指揮部副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年僅47歲。 鐵人精神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大慶精神的典型化體現和人格化濃縮,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歷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深受社會各界的廣泛 承認和高度評價。 「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建國40周年之際,他與雷鋒、焦裕祿、史來賀、錢學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世紀之交,他同孫中山、魯迅、雷鋒、焦裕祿、李四光、毛澤東、鄧稼先、鄧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評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寫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編輯本段個人履歷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乳名「十斤娃」。 王進喜
1950年春,玉門礦招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任貝烏五隊(1205隊前身)隊長。11月,在玉門油田試驗鑽機「整拖搬家」成功。 1958年9月,王進喜帶領全隊月鑽井進尺5009.3米,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10月,榮獲石油工業部頒發的「鑽井衛星」紅旗。 1959年10月1日,王進喜參加建國十周年國慶觀禮,第一次見到毛主席。10月26日至11月8日,在北京參加全國工交「群英會」。 「鐵人」王進喜
1960年3月15日,王進喜帶領1205隊(貝烏五隊)從玉門出發,赴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3月25日,到達大慶薩爾圖火車站。4月2日,「人拉肩扛」安裝鑽機。4月9日到11日,大慶油田首次技術座談會號召向鐵人王進喜學習。4月14日,組織全隊破冰取水,薩55井開鑽。19日完鑽,用時5天零4小時,創造了新紀錄。4月29日,王進喜參加「五一」萬人誓師大會,喊出「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7月1日,在油田萬人大會上,被樹立為「五面紅旗」之一。10月,被任命為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大隊長。 1961年2月,王進喜調任鑽井指揮部生產二大隊大隊長。秋,在解放村建起大慶第一所小學。 1964年12月21日,王進喜出席全國三屆一次人代會。12月26日,參加毛主席71歲生日宴會,毛主席稱贊鐵人是「工業帶頭人」。 1965年4月,王進喜被中共大慶會戰工委任命為鑽井黨委常委、鑽井指揮部副指揮。7月24日,參加石油部政工會,首次提出「全國每人每年半噸油」的奮斗目標。 王進喜
1966年2月16日,王進喜參加全國工交工作會議和工交政工會議。同月,被國務院任命為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4月6日,被石油工業部授予「石油工業部五好標兵」。6月4日至7月25日,出訪阿爾巴尼亞。9月3日,帶領石油工業部報捷團赴京,向黨中央、國務院報捷。10月1日,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12月30日,去北京反映「文革」中大慶的情況。 1967年1月4日,王進喜在北京向周總理當面匯報大慶油田形勢。1月10日,回到大慶,積極傳達周總理指示精神,呼籲要堅持抓革命、促生產。3月初,受到批鬥。3月下旬,周總理在北京宣布王進喜在大會戰中立了大功,不準再批鬥。 1968年4月27日,王進喜被推選為鑽井革委會副主任。5月31日,被推選為大慶革委會副主任。 1969年2月,王進喜擔任大慶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4月,參加黨的「九大」,被推選為主席團成員,並被選為中央委員。 1970年3月18日,王進喜在北京向周總理匯報了大慶情況和油田生產存在的問題,周總理批示大慶要「恢復『兩論』起家基本功」。4月,到玉門參加全國石油工作會議。4月19日,在解放軍301醫院被確診為胃癌晚期。10月1日,以中共中央委員身份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檢閱。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7歲。11月18日上午,大慶油田舉行隆重追悼大會。11月18日下午,在北京八寶山公墓舉行向王進喜同志遺體告別儀式。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不屈的童年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市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母親何占信,父親王金堂。40歲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個男孩子,心裡非常高興。按照當地的習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篩子放在秤上一稱整好十斤,於是就給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聽起來非常雄壯,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長大後,按照王家的家譜往下排,起名王進喜,希望他歡歡喜喜去上學,學到本領後重整家業。在災難 吳剛版王進喜
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1929年,玉門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災荒。為了活命,6歲的王進喜用一根棍子領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 1932年,軍閥馬步芳要建羊毛廠,王金堂被強迫出勞役。9歲的王進喜讓父親坐在牛車上,趕車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10歲的王進喜和幾個窮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沒、氣候變化無常的妖魔山給地主放牛。王家有幾畝地被區長以借為名長期霸佔。12歲的王進喜不畏強權,前去討要。雖然只要回了幾丈白土布,卻是王進喜與惡勢力抗爭的一次勝利。14歲時,為了躲兵役,王進喜淘過金、挖過油。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舊玉門油礦當童工,年齡雖小,卻干著和大人一樣的重活,還經常挨工頭的打罵,但他不甘屈辱,奮起反抗。王進喜常因反抗而受懲罰。師傅知道後,給他講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要講究斗爭方法,培養「耐力」。王進喜心中充滿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正是這苦難的經歷和惡劣的生存環境,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倔強
艱苦創業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於3月25日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裡、這里的鑽井紀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把「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環境,會戰領導小組作出了學習毛主席《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決定。王進喜組織1205隊職工認真學習「兩論」。通過學習,王進喜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隊的鑽機到了,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鑽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來後,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鑽。薩55井於4月19日勝利完鑽,進尺1200米,首創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紀錄。 《王進喜》 陳玉先 繪
1960年4月29日,1205鑽井隊准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拐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余秋里得知後,連聲稱贊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1960年4月29日,「五一」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成為大會戰樹立的第一個典型,成為大會戰的一面旗幟。號召一出,群情振奮,戰區迅速掀起了「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立功」的熱潮。 1960年7月1日,會戰指揮部召開慶祝建黨39周年和大會戰第一戰役總結大會,突出表彰了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他們被樹為大會戰的「五面紅旗」。一個鐵人前面走,千百個鐵人跟上來。大會戰出現了「前浪滾滾後浪涌,一旗高舉萬旗紅」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連續創出了月「四開四完」、「五開五完」的好成績,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進尺21258米,接連創造了6項高紀錄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1960年底,大慶油田生產原油97萬噸。
科學求實
王進喜是吃苦耐勞的實幹家,也是科學求實的典範。在科技領域,他以「識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難,刻苦學習,帶領工人們以創造性的勞動,創出一個又一個優異的成績。1961年2月,王進喜被任命為鑽井指揮部生產二大隊大隊長,負責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個鑽井隊。他經常身背干糧袋,騎著摩托車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場,調查研究,檢查工作,幫助基層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當了大隊長後,他深感沒文化開展工作困難,拜機關幹部為師,抓緊一切機會學文化。他說:「我認識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經過兩年多的時間,鐵人已經可以獨立地看報、讀文件、學「毛選」,甚至可以列出簡單的發言提綱了。 王進喜學習技術知識始終堅持學以致用。他說:「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幹,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他帶領工人們不斷地從實際需要出發搞技術革新。為提高鑽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動滑車。為打好高壓易噴井,他帶領工人研究改進泥漿泵。為提高鑽井質量,他和科技人員一起研製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滿式鑽井法」。他還在多年的鑽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鑽井絕技」,能根據井下聲音判斷鑽頭磨損情況。他對待工作嚴細認真,一絲不苟,經常向工人強調:「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1961年春,部分井隊為了追求速度,產生了忽視質量的苗頭,連鐵人帶過的1205隊也打斜了一口井。為了扭轉這種情況,4月19日,油田召開千人大會,對鑽井質量問題提出嚴肅批評,這個日子被人們稱為「難忘的四一九」。事後,已擔任大隊長的王進喜帶頭背水泥,把超過規定斜度的井填掉了。他說:「我們要讓後人知道,我們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還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壞作風」。
無悔奉獻
王進喜
鐵人王進喜從普通工人成長為領導幹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對工人和家屬關懷備至,而對自己和家人卻嚴格要求,一輩子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他說:「我從小放過牛,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 1964年年底,他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大會並代表工人做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發言,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從北京回來後,他依然保持謙虛謹慎的習慣,說,我是個普通工人,沒啥本事,就是為國家打了幾口井。一切成績和榮譽,都是黨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記差距。他一邊參加勞動一邊聽取群眾意見,解決工人的實際問題,成為大家的知心朋友。他看到天冷時工服不保暖,工人挨凍,就到縫補廠建議把棉工褲後腰加高加厚,給工人做皮背心和皮護膝。鑽井生產、生活特別是住房、吃糧面臨困難時,他利用工余時間帶領職工和家屬開荒種地,燒磚、割葦,蓋「干打壘」住房,讓工人和家屬「吃飽肚子去會戰」,「回來有個窩」。大隊駐地離市鎮比較遠,工人和家屬買糧、郵信、看病都不方便,他又帶領職工家屬想方設法辦起了商店、糧店、郵局、豆腐坊、衛生所等,建起了設施比較齊全的生活基地。鑽工子女沒處上學,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帶領人們在大隊機關附近支起一頂帳篷,建起了大隊級第一所小學——帳篷小學。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王進喜,把這所小學命名為「鐵人小學」。他到阿爾巴尼亞訪問期間,還惦記著鑽工們的困難,利用補助的一點外匯特意買了兩個「熱得快」,帶回來給職工燒開水、熬中葯。鑽工陳國安病了,在大慶治不好,他利用開會機會把他送到省城醫院治療。生產骨幹張啟剛因工犧牲後,他和1205隊的職工經常給他的老母親寄錢和糧票,一直供養到老。 鐵人王進喜對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嚴格。鐵人家是個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還要上學。為了維持全家生計,王進喜叫老母親管賬,精打細算過日子。會戰工委和各級黨組織都想盡辦法對困難職工給予補助,像王進喜這樣的情況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長期補助」,但王進喜自己從來不花,他把這些錢都補助給困難職工了。大隊派人給他家送去豬肉和麵粉,他都一律拒收。工人們想把他家鋪炕用的葦草換成席子,他老母親也不讓。鐵人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上級為照顧他,給他配了一台威力斯吉普車。王進喜自己很少坐,就用它來給井隊送料、送糧、送菜,拉職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車。可老母親病了,是鐵人的大兒子用自行車推著去衛生所。與他的愛人同期來油田的家屬多數已轉成正式職工,他的愛人卻一直是家屬,在隊里燒鍋爐、喂豬。他甘當黨和人民的「老黃牛」,為我們樹立了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公僕形象。
鞠躬盡瘁
1965年4月,王進喜被任命為鑽井指揮部副指揮。1965年7月,在石油工業部
第二次政工會上,王進喜應邀作了報告,他在發言中首次提出了:「要讓我們國家省省有油田,管線連成網,全國每人每年平均半噸油」的奮斗目標。「文革」開始後,大慶油田生產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1966年12月31日,王進喜毅然到北京向周總理匯報大慶油田生產的嚴峻形勢。返回大慶後,他走遍油田,貫徹總理的指示精神,大聲疾呼「大慶生產一天也不能停」。一些人羅織罪名,對他進行殘酷迫害。他說,想讓我承認大慶紅旗是黑的,那是痴心妄想,刀架脖子我也不承認!在周總理的謀劃下,繼鞍鋼之後,大慶實行了軍管。周總理指示軍管會把王進喜送到基層連隊保護起來。 1968年5月,大慶革命委員會成立,王進喜被推選為大慶革委會副主任。1969年2月,中共大慶黨的核心小組成立,王進喜擔任副組長。1969年4月,黨的「九大」在北京召開。王進喜作為大慶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並當選中央委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文革」期間,大慶油田出現了地層壓力下降、原油產量下降,原油含水上升的「兩降一升」嚴峻形勢,王進喜焦急萬分。在油田呼籲得不到支持的情況下,就到北京向燃化部和國務院匯報。周總理在《當前大慶油田主要情況報告》上批示,「大慶要「恢復『兩論』起家基本功」。油田生產被動局面逐步得到扭轉。為了把散落在草原上的物資器材回收回來,王進喜於1969年7月,集中30多人,成立了廢舊物資回收隊,帶領工人們風里雨里,為國家回收散失的廢舊物資。形成了今天仍被我們頌揚的「回收隊精神」。 1970年春節前,王進喜受周總理委託,到江漢油田慰問,並做了大量的解放幹部、穩定隊伍的工作。1970年4月5日,全國石油工作會議在玉門召開。王進喜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大會。他在會上大聲疾呼要恢復光榮傳統,充滿信心地提出「大慶產量要上四千萬噸,全國產油一億噸」等一系列遠大的奮斗目標,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玉門會議期間,王進喜胃病發作。後經解放軍301醫院檢查確診為胃癌晚期。病中的鐵人心裡想的仍然是油田生產建設和廣大職工家屬。得知油田生產不穩定,他想還是因為主要幹部解放不出來。叫警衛員方廷振代筆寫信給大慶當權者,叫他們趕快解放宋振明。聽說家屬基地有臭蟲,他託人買來敵敵畏,讓來看望他的人帶回大慶。 1970年10月1日,王進喜抱病參加國慶觀禮,以中共中央委員身份檢閱遊行隊伍。國慶節剛過,鐵人的病情急劇惡化。臨終前,他用顫抖的手取出一個小紙包,交給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領導同志。打開紙包,裡面是他住院以來組織給他的補助款和一張記賬單,一筆一筆記得清清楚楚,一分也沒有動。王進喜說:「這筆錢,請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難。」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臨終前,弟弟王進邦守候在病榻邊,王進喜手拿300元錢交給他,強忍劇痛,斷斷續續地說:「看情況,我可能看不到咱媽了,媽這一輩子很苦,你就多替我盡孝道吧」。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同志因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18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舉行了向王進喜同志告別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組部、石油工業部、黑龍江省的領導,大慶油田、玉門油田的幹部、群眾來向鐵人告別。王進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了鐵人王進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跡。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發了長篇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高度評價了王進喜偉大的一生。大慶油田做出了「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學習的決定」。學習鐵人精神,繼承鐵人遺志,大慶人決心把他未竟的事業進行到底!
編輯本段鐵人精神
鐵人精神內涵豐富,主要包括:「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 王進喜
愛國主義精神;「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願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埋頭苦乾的奉獻精神等。鐵人精神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恆的生命力。社會學家艾君認為,「鐵人」的本質盡管是一個先進人物的代表,但他體現著一種精神,也就是我們傳誦的「鐵人精神」。他認為,「鐵人精神」是一面旗幟,凝聚著工人階級的樸素情感。「鐵人精神」是一種力量,凸顯了一種堅韌不拔創業的勇氣。「鐵人精神」是一種標志,凝縮著一個民族不畏困難的民族氣概。 鐵人精神具體表現 1)大慶精神 ; 2)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 3)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 4)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 5)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6)鐵人精神:推進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編輯本段鐵人詩話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北風是電扇,大雪當炒麵,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干!干!干!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編輯本段鐵人詩作
《世界冠軍要咱當》 大地回春練兵忙,磨好刀槍整好裝。 只待戰令一聲下,躍馬揚鞭上戰場。 莊稼喜雨花朝陽,會戰全靠共產黨。 中華民族站起來,世界冠軍要咱當。 日前,一首《世界冠軍要咱當》的詩歌,在李國昌老先生收藏的1961年2月23日的《戰報》上被發現,鐵人研究者認定:該首詩,是迄今為止在公開出版物上查到的第一首王進喜的署名詩歌,是最新發現的由王進喜本人創作的完整詩歌,它清晰再現了老一輩石油人戰天斗地的會戰豪情。 在鐵人紀念館老館書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研究會常務理事劉仁的陪同下,記者來到李國昌老先生的家中,看到了這張1961年2月23日彌足珍貴的《戰報》,由於年代過於久遠,報紙老舊泛黃,但在二版上,清晰可見署名王進喜的詩歌——《世界冠軍要咱當》。 記者看到,報紙二版的通欄標題為《賽詩會豪言壯語·大會戰再比英雄》,整版刊登了鑽井、採油、油建三大系統在1961年春節賽詩會上抒發的豪言壯語。 署名王進喜的詩歌《世界冠軍要咱當》,位於報紙左側偏上位置,是組詩《新春立下英雄志·會戰盛開英雄花》的第二首詩,該詩分上下兩闕,八句共計56個字,全文如下: 大地回春練兵忙,磨好刀槍整好裝。 只待戰令一聲下,躍馬揚鞭上戰場。 莊稼喜雨花朝陽,會戰全靠共產黨。 中華民族站起來,世界冠軍要咱當。 該
除了「鐵人」,他還有一個「工人工程師」的稱號,他們總結出的「三老四嚴」等制度成為當時全國工業系統學習的榜樣。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新中國石油工人,由苦難的舊社會解放出來,在新社會里表現出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據大慶油田負責人宋振明說,王進喜率領的12O5鑽井隊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間,共完成鑽井進尺71000米,等於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 從1960年6月1日大慶運出第一批原油,到3年之後大慶油田會戰結束,中國石油結束了用「洋油」的時代,實現基本自給。毛主席非常高興,於翌年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盡管這是在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上的一種嘗試,但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人的奮斗精神仍是永遠值得學習的。 王進喜在技術上也肯於鑽研,他曾帶領夥伴用40年代的老鑽機,克服技術上的困難,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創造了用舊設備打直井的先例。他與工友們發明了鑽機整體搬家、鑽頭改進、快速鑽井等多項技術革新,對改進鑽井工藝技術做出突出貢獻,被油田黨委授予「工人工程師」的稱號。王進喜等人的經驗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規章制度。如「三老四嚴」(即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和「回訪」制度等,還在全國工業系統推廣。 缺少拖拉機、吊車,就用繩子、撬杠把60噸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沒有水罐車,他帶領工人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 石油,相當於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血液。在舊中國,外國人給中國扣上「貧油」的帽子。全國解放後,雖然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從理論上認定中國有較多的石油資源,但在物質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要進行鑽探和開采仍是難而又難。50年代前期美國石油年產量達3億噸,中國的石油年產量不過10O萬噸。身為石油工人,王進喜等英雄的中國工人,正是在這種為國爭氣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軍事斗爭一般的石油大會戰。 在玉門油田的一段時期,很多鑽機因為沒有鑽頭而停鑽。當時還沒有國產鑽頭,靠進口來不及,王進喜便組織青年突擊隊從廢料堆里找到許多舊鑽頭,架起大鍋煮去油污和泥沙,擦去銹,修修配配,拼裝成可用的鑽頭,用了半年打了5口井,給國家節省了開支,又不耽誤生產,經驗在全油田推廣。 王進喜剛到大慶時,腳下荒原一片,朔風呼嘯,滴水成冰,吃的是苞米面炒麵,住的是四壁漏風的馬棚。沒有公路,吊車、拖拉機不足,設備在火車上卸不下來。他當時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帶領全隊30多個人用繩子拉,撬杠撬,木塊墊,將60多噸重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打井需要水,可當時沒有水管線,沒有水罐車,為了搶時間他決定用臉盆端。有人說這是「瞎胡鬧」,沒見過哪個國家端水打井。他說:「有,就在中國。」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讓機器動起來。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他與工人們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就啃幾口凍窩頭,困了就躺在鑽桿上睡一覺,他率領的1205鑽井隊被譽為「硬骨頭鑽井隊」。 「鐵人精神」是什麼?工人們總結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為錢、不為名,一心為國家,一切為革命。 1961年王進喜當了大隊長,1965年又當了鑽井指揮部副總指揮,卻仍然以普通工人自居。他家人口比較多,身體也不好,黨委決定每月補助些錢,他說什麼也不要,實在推 參考資料: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