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石油新建多少氣庫

中石油新建多少氣庫

發布時間: 2024-10-11 01:27:18

① 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建庫成本

500億。根據《中國石油報》消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召開2019-2030地下儲氣庫建設規劃部署安排會議,明確至2030年,中國石油將擴容10座儲氣庫(群),新建23座儲氣庫,平均一個儲氣庫的建設投資至少為25億元。保守預計,中國石油規劃新建儲氣庫23座,總投資在500億元。中國石油戰略石油是現代工業運行的「血液」,在世界能源消費中占很大比重,但石油資源分部嚴重不均,導致了世界石油資源格局中種種錯從復雜的矛盾。

②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一、中國石油工業的特點

1.油氣儲產量不斷增長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儲產量穩中有升,誕生了一批大型油氣生產基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油氣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連續3年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先後在鄂爾多斯等盆地發現4個重大油氣儲量目標區,落實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等7個億噸級以上石油儲量區和蘇里格周邊等3個數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區。經獨立儲量評估,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實現石油儲量接替率1.097,天然氣儲量接替率4.37,均超過了預期目標,為油氣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基礎與此同時,中石油一批較大油氣田相繼投入開發,油氣業務實現持續增長。長慶油田原油產量一舉突破1000萬噸,標志著中國石油又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誕生。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國儲量最大、規模最大的低滲透蘇里格氣田投入開發,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資源保障能力增強。西南油氣田的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氣為主的千萬噸級油氣田,也是國內第6個跨入千萬噸級的大油氣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產能力1222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91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圍、勝利深層、東北深層等油氣勘探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2.3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600億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儲量約45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約739億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對外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經國土資源部審定,普光氣田到2005年末的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根據審定結果,該氣田已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規劃到2008年實現商業氣量40億立方米以上,2010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國海域共獲得10個油氣發現,其中包括中國海域的第一個深水發現———荔灣3-1,並有6個含油氣構造的評價獲得成功。該公司2006年實現儲量替代率199%,年內新增凈探明儲量4676萬噸油當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擁有凈探明儲量約3.56億噸油當量。

2006年,全國共生產原油1.84億噸,同比增長1.7%;生產天然氣58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2%其中,中石油生產原油1.0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生產天然氣442億立方米,連續兩年增幅超過20%;中石油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58%和76%。連同海外權益油在內,當年中石油的油氣總產量達到1.49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9%。中石化原油生產量超過4000萬噸,同比增長2.28%;生產天然氣超過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6%。中石化「走出去」戰略獲得重要進展。預計海外權益油產量達到450萬噸,增長了1.2倍。隨著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潿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東、惠州21-1等油氣田的先後投產,全年該公司共生產油氣4033萬噸油當量,較上年增長3.4%,比3年前增長了21%。

2.經濟效益指標取得進展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高漲,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價的拉動下,中國石油工業的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較好,收獲頗豐。2006年,中國石油行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0132億元,工業增加值637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9982億元,利潤3227億元,利稅471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突出主營業務的發展,在全力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受油價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公司的利潤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該公司2005年的利潤增長了38%,但2006年僅增長4.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利潤增長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煉油和乙烯產能快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油品需求增長較上年加快。面對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煉油行業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國內成品油價格和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掛、檢修任務繁重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主要裝置實現滿負荷生產。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億噸,比上年增長6.3%,但增幅回落了0.2個百分點。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億噸,增長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億噸,增長4.6%。

全年全國共生產成品油1.82億噸,比上年增長4.5%,增幅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為5591.4萬噸,比上年增長3.7%;柴油產量為1.4萬噸,比上年增長5.5%;煤油產量為960萬噸,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產成品油7349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汽油產量為2408.3萬噸,增長4.81%;柴油產量為4605.17萬噸,增長2.53%;煤油產量為333.45萬噸,增長4.8%。中石化約生產成品油1.6億噸。其中汽油產量為2546.0萬噸,增長1.37%;柴油產量為6161.58萬噸,增長5.83%;煤油產量為635.40萬噸,下降4.15%(表1-1)。

由於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加快了乙烯產能建設的步伐。2006年我國乙烯總產量達到941.2萬噸,增長22.2%。其中,中石油的產量為207萬噸,增長9.5%;中石化為633萬噸,增長15.3%,排名世界第4位。長期以來,我國的乙烯領域為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所主導,但隨著中海油上下游一體化戰略的推進,尤其是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項目於2006年年初建成投產後,其在2006年的乙烯產量就達到了64.62萬噸。我國乙烯生產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現雛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國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產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三大石油集團及股份公司網站。

2005年國家發布了《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使我國煉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勢頭更加迅猛。我國一大批煉化項目建成投產或啟動。吉林石化70萬噸/年、蘭州石化70萬噸/年、南海石化80萬噸/年、茂名石化100萬噸/年乙烯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產;撫順石化100萬噸/年、四川80萬噸/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項目開工建設。2009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投產後,鎮海煉化具有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和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的標志性企業。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為43.5億美元、國內最大的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結束了中海油沒有下游石化產業的歷史。

2006年是多年來中國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一年。大連石化新1000萬噸/年、海南石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以及廣州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大連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可以看出,我國的煉化工業正在向著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不斷推進。

2006年,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產運銷銜接,優化資源流向,繼續推進營銷網路建設,努力增加市場資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銷售成品油7765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零售量達4702萬噸,同比增長23.3%。中石化銷售成品油1.12億噸,增長6.7%。中石油加油站總數達到18207座,平均單站日銷量7.8噸,同比增長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在2006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通過新建、收購和改造加油站、油庫,進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網路,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營加油站數量已經達到2.8萬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國際合作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氣業務取得了進展,尤其是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有了很大發展,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

中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深化蘇丹、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等主力探區的滾動勘探,穩步開展查德等地區的風險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儲量6540萬噸。同時加強現有項目的穩產,加快新項目上產,形成了蘇丹1/2/4區、3/7區及哈薩克PK三個千萬噸級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業量和權益產量分別為5460萬噸和28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877萬噸和804萬噸;天然氣作業產量為57億立方米,權益產量為38億立方米,同比約分別增長17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在蘇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鈣、高酸原油延遲焦化裝置,3/7區長輸管道工程也投入運營;該公司還新簽訂查德、赤道幾內亞和烏茲別克等9個項目合同,中標奈及利亞4個區塊;海外工程技術服務新簽合同額31.9億美元,業務拓展到48個國家,形成了7個規模市場。在國內,中石油與殼牌共同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正式投入商業生產,並向外輸送天然氣。

中石化「走出去」獲得重要進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資約500億元,獲得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的股權,正在執行的海外油氣項目達到32個,初步形成發展較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開發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權益石油可采儲量5700萬噸,權益產量達到450萬噸。該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場,成功中標巴西天然氣管道、伊朗煉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在國內,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領域的主導地位,與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資企業「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的總投資額約為51億美元,成為中國煉油、化工及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將把福建煉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萬噸/年,主要加工來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時建設80萬噸/年的乙烯裂解裝置,並在福建省管理和經營大約750個加油站和若干個油庫。此前,中石化與BP合資的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資的揚巴6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找油」的戰略已初見成效。但隨著資源國對石油資源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控制,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油的旅途上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

5.管道網路建設順利進行

我國油氣管道網路建設繼續順利推進,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覆蓋全國的油氣骨幹管網基本形成,部分地區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網系統。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獨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產,使中國首條跨國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線貫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總長度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線已敷設完成。

成品油管道: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產,管道全長1842千米,年設計量為1000萬噸;干支線全長670千米、年輸量300萬噸的大港—棗庄成品油管道開工建設;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貫通輸油,管道全長1143千米,設計年輸量為1200萬噸,將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區所屬的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東興煉廠和海南石化等煉油基地連接在一起,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於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2006年是中國液化天然氣(LN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第一個LNG試點項目———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投產並正式進入商業運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為260萬噸的福建液化天然氣項目與印度尼西亞簽署了液化天然氣的購銷協議,資源得到落實;一期工程年進口量為300萬噸的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並與馬來西亞簽訂了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在我國,經國家核準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有10餘個。在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氣源問題將成為制約中國LNG項目發展的最大瓶頸。

6.科技創新投入加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石油企業努力實現穩定、有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裝備技術產品研發獲得重大突破,EI-Log測井裝備和CGDS-I近鑽頭地質導向系統研製成功。這兩項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中石油全年共申請專利800餘項,獲授權專利700項,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登記重要科技成果600項。2006年,中石油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令人矚目。按照「一個整體、兩個層次」的架構,相繼組建了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層面的研究院已達到8家,覆蓋公司10大主體專業、支撐7大業務發展的20個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精幹高效、協同互補」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產歐Ⅳ標准清潔成品油的技術研究,為油品質量升級儲備了技術;油藏綜合地質物理技術、150萬噸/年單段全循環加氫裂化技術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完成;空氣鑽井、高效柴油脫硫催化劑等一批技術得到應用;一批自主開發的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建或改造項目,特別是海南煉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石化自主技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中石化及合作單位的「海相深層碳酸鹽岩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氣田的發現」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帶動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層天然氣儲量增長高峰,推動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理論的重大突破,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中石化共申請專利1007項,獲得中國專利授權948項,其中發明專利佔74%;申請國外專利97項,獲得授權61項。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過20億元,約占銷售收入的1.3%,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復雜油氣藏勘探」、「高濃縮倍率工業冷卻水處理及智能化在線(遠程)監控技術」榮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研究取得突破,發現、盤活了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復合油氣藏和特稠油油群,該公司的海上稠油開發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

我國國有石油公司明顯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開發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彰顯了從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的決心和勇氣。

中石油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實施『四川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把四川建設成『綠色能源』大省、清潔汽車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萬噸甘薯燃料乙醇、年產10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規模」;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雲南、四川第一批面積約為4萬多公頃的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建成後可實現每年約6萬噸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計劃建成非糧乙醇生產能力超過200萬噸/年,達到全國產能的40%以上;形成林業生物柴油20萬噸/年商業化規模;支持建設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達40萬公頃以上,努力成為國家生物質能源行業的領頭軍。

中石化年產2000噸生物柴油的試驗裝置已在其位於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發基地建成,成為迄今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標志性試驗裝置,為我國生物柴油產業開展基礎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強有力技術平台與支撐。中國海洋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攀枝花市簽訂了「攀西地區麻風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備忘錄,計劃投資23.47億元,建設年產能為10萬噸的生物柴油廠。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國有大企業介入生物柴油領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國石油工業存在的問題

1.油氣資源探明程度低,人均佔有量低

我國油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較低,人均佔有量也較低。根據全國6大區115個含油盆地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結果,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085.57億噸,其中陸地934.07億噸,近海151.50億噸;地質資源量765.01億噸,其中陸地657.65億噸,近海107.36億噸;可采資源量212.03億噸,其中陸地182.76億噸,近海29.27億噸。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1/6;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5~1/7。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l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3.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6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5億噸,比2000年凈增1.24億噸。

到2020年前,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4.原油採收率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羅斯的原油平均採收率達40%,美國為33%~35%,最高達70%,北海油田達50%,國外注水大油田的採收率為50%左右。我國的平均採收率大大低於這一水平。原油包括發現成本、開發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在內的完全成本,目前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國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之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一直作為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為保證產量任務的完成,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將有限資金投向油氣田開發和生產;而在新增可動用儲量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對老油田實行強化開采,造成油田加速進入中後開發期,綜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費用的上升。重組後的中石油,職工總數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這就導致人工成本太高,企業組織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內部各單位管理機構臃腫,管理層次很多。預算的約束軟,亂攤亂進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沒有認真實行目標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夠嚴格和科學,有時還出現成本不實的現象。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公里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6.石油科技水平發展較低

我國石油科技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更差。基礎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只是把國外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加以具體運用。如地震地層學、油藏描述、水平井技術和地層損害等。另外,國外還有許多先進理論尚未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如自動化鑽井、小井眼鑽井、模糊理論在油藏工程中的應用等。基礎研究的這種局面表現為我國科研工作的創新能力差,缺乏後勁,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

③ 西南首座地下儲氣庫注氣創新高!中國還有哪些地下儲氣庫

西南首座地下儲氣庫已完成第十期注氣,累計注氣21.5億立方米,庫容44.09億立方米,創注氣新紀錄,成為建庫以來最大的注氣周期。香果寺儲氣庫是保障川渝地區和京津冀地區冬季天然氣供應的重要氣源,今冬和明年春的天然氣供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儲層採用最常見的枯竭儲層技術,將天然氣儲存在已經枯竭的儲層中。從上世紀60年代到2010年底,累計生產天然氣40.24億平方米。香果寺儲氣庫具有蓋層和斷層封閉性好、儲層分布穩定、滲透性好、儲氣空間大、水體封閉、靠近目標市場等優點,一直被用作儲氣庫。

④ 「觀察」就這樣把低油價征服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文/王建君 張寧寧 王 青 吳義平 曹慶超

自1967年石油超越煤炭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之後,人類 社會 就進入了油氣時代。直到現在,全球每年仍然有近55%的能源來自油氣。在全球推進能源轉型和去碳化背景下,油氣仍將在較長時期內扮演能源重要角色。

在低油價的困局之中,面對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化,中國石油公司首先應堅定發展油氣產業的信心,通過走低成本發展道路,加強 科技 創新,優化海外資產結構,完善管理體系,提高抗風險能力,高質量地參與國際油氣市場。

推進低成本發展

由於石油市場外部環境以及資源富集地區、資源品位、開發作業難度等行業內部環境的變化,近年來全球油氣行業資本回報率已呈現下降趨勢。2010-2019年平均資本回報率已降至7.92%,而本次低油價的出現無疑使得石油公司的生存和盈利變得更為艱難。低成本發展已成為石油公司的必然選擇,堅定不移地走低成本發展道路,維持現金流穩健,守住發展底線。

低成本發展不僅是高油價期間石油公司創造利潤的重要手段,還是低油價期間石油公司維持生存的關鍵支撐,更是市場需求增量萎縮、主體競爭激烈下,提升和鞏固市場競爭力的核心舉措。

2014年以來,無論是國際石油公司,還是國家石油公司和獨立石油公司,在諸多發展戰略中都包含了提質增效、嚴控成本的戰略舉措。

如英國石油通過關注有競爭優勢的油氣資源,通過優化資產結構來降低完全成本。雪佛龍通過增加產量、回報驅動的資本分配、高質量的資產組合等,降低成本結構。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近年來也在不斷通過壓減上游生產成本來不斷鞏固和強化其低成本優勢。成本控制與優化一直是加拿大自然資源公司重要的戰略,公司持續致力於降低油砂開發生產成本。

立足當下低油價,面向長期不確定的市場需求與競爭環境,中國石油公司唯有堅定不移地走低成本發展道路,做好生產運營的投入與產出平衡,從關注數量轉向注重效益,提質增效,深挖降本潛力,構建核心競爭力,做能源轉型的積極引領者。

中國石化提出將貫徹「改革、管理、創新、發展」的工作方針,聚焦全產業鏈系統優化,著力拓市場、防風險、抓機遇,盡最大努力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和油價下跌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國海油執行更為嚴格的成本控制和更謹慎的投資決策,更注重現金流管理,削減年度資本支出預算。一季度末已將年初122億~136億美元的資本支出預算削減至107億~122億美元,削減幅度超過11%。

聚焦技術創新

當前油氣行業已經進入動能轉換的關鍵變革期。依靠技術創新,持續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等成為公司轉型的關鍵,也是公司走低成本發展之路的重點。

結構性降本是當下及更長時期降本的關鍵。以往的結構性降本舉措主要集中在供應鏈管理和項目簡易化實施等方面,而結構性降本中最具潛力的智能化、數字化等 科技 降本才剛剛拉開序幕,直到近年才得到各石油公司普遍關注。

根據伍德麥肯茲的統計,數字化對油氣上游的影響是巨大的,其中對全球油氣運營成本的直接影響大約為400億美元,對全球鑽井業務的影響約300億美元。

國際石油公司近年來都在大力推進企業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道達爾通過將數字化技術與工廠化運作方式相結合打造數字工廠,以此實現降本增效。數字化的基礎是設備、項目、企業的數字化運作,關鍵是基於數字的管理優化與智能決策。

中國石油公司要堅持沒有不能數字化的業務、領域與設備的理念,實現對所有業務、所有層級、所有設備的全數字化。在管理優化與智能決策方面,則要關注獨立並具有高決策權的管理機構、智能/數字化人才團隊以及工廠化的解決方案等方面。為了更好地支撐技術創新與公司的數字化建設,需要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創新激勵機制,發揮創造活力,增強治理效能。

優化海外資產結構

當前,低油價波動是石油市場最大特徵。回顧 歷史 油價波動趨勢可以發現,油價波動並非無規律可循。油價的周期性波動是石油行業的主要特點。

通過每一次油價波動周期市場格局演變可以發現,成功的石油公司不僅注重在低油價時期下的求生存策略,同時還擁有周期性低油價窗口期超前的戰略布局意識。

道達爾分別在2017年和2020年4月低油價窗口期積極布局非洲資產,持續做大做優非洲區域;2020年7月雪佛龍斥資50億美元收購諾貝爾能源公司,以擴大其核心優質資產規模。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年來部分國際石油公司的資產組合優化力度進一步加大,許多相對重要的資產也被剝離,體現出資產組合及地域分布進一步聚焦的趨勢。

當前低油價背景下,上游主要油氣公司均面臨嚴峻生存壓力。效益下降、資金短缺都迫使油公司具有出售資產及與其他公司開展合作的強烈意願,部分甚至不得不出售重要資產以償還債務。建議中國石油公司把握本次低油價窗口期,謀劃長遠發展,積極關註上游油氣市場,依靠資金技術優勢積極參與海外優質資產交易,優化布局海外油氣資產結構。

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

2014年以來油價的大幅振盪以及需求低迷,對油氣行業產生了漸進式的重大影響。能源轉型長期趨勢及經營壓力,使得石油公司僅通過做大業務規模或做寬業務范圍的方式來推動公司的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阻力逐漸增大。

為應對行業外部形勢的變化,國際石油公司在保持業務規模的同時,持續多措並舉應對多變的外部環境,這主要包括聚焦和強化核心業務、發揮一體化優勢、藉助金融手段對沖風險、提升管理運營水平等。

例如,2019年以來英國石油、雪佛龍、道達爾等深度聚焦經營核心,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馬來西亞國家石油持續構築一體化業務鏈,西方石油公司持續提升管理運作水平,以及採取套期保值等多種金融手段對沖市場風險,強化風險管控能力。

結合近兩年行業新形勢及其他石油公司的重要應對舉措,建議中國石油公司充分發揮一體化優勢,積極靈活應對低油價沖擊,加強一體化優勢,協同勘探開發、煉化、銷售及其他業務,實現利益互補。積極發揮內部「甲乙方」一體化優勢,依靠石油公司內部勘探開發與工程服務公司的協同優勢,實現公司整體效益最大化。同時也應該樹立全球行業業務鏈一體化優勢,充分藉助全球產業鏈服務夥伴的技術經驗優勢,構建合作共贏的夥伴關系,培育長期業務合作模式與互信,實現對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及非常規等關鍵領域的突破。

強化對風險的研判與管理,加強油價、產量與投資的周期波動性把握,統籌上游資產優化、勘探開發策略、油氣生產運輸規劃及下游銷售策略等關鍵業務,提高石油公司生存能力。同時從金融市場出發,藉助期權、期貨、互換等多種金融工具,構建套期保值組合,鎖定油價風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對油價波動風險的應對能力。

中國石化2020年全年計劃資本支出207.7億美元,二季度宣布削減全年資本支出20%~25%,支出規模相應下降到160億~170億美元,重點用於勝利、西北原油產能和涪陵、威榮頁岩氣產能建設,以及天然氣管道、儲氣庫、境外油氣項目建設等工作的推進。

構建「天然氣+新能源」

2015年《巴黎協定》的簽署倒逼世界各國加速向低碳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在於能源系統的變革,即從以煤為主的高碳能源向以風能、太陽能等為主的新能源轉變。因此,發展新能源是所有能源公司,特別是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的石油公司面向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發展新能源、構築綠色低碳能源供應也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近年來,以英國石油、殼牌等歐洲石油公司為代表,紛紛提出雄心勃勃的「零碳」或「低碳」發展目標,構建「天然氣+新能源」發展模式,並將其上升為公司未來發展戰略,在實踐中也將提供低碳清潔產品等列入公司使命,足見其重視程度。

2019年以來,馬來西亞國家石油等一些國家石油公司也在積極進行戰略調整,將新能源業務與天然氣等低碳業務單獨設立為一個新的部門,關注並推動新能源業務發展。

對於中國石油公司而言,發展新能源業務是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內在要求與重要部署。2019年中國海油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正式進軍風電業務,標志著中國海油積極 探索 海上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業務的發展,助力能源公司發展目標。

建議中國石油公司在做強主業的同時,結合礦權區內新能源資源稟賦特點與技術優勢,積極有序推動新能源業務,推動公司能源轉型。

完善管理體系

近些年來市場形勢發生顯著變化:一是油價大幅波動需求低迷,市場競爭加劇;二是在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低碳化轉型成為石油公司順應 社會 發展、彰顯 社會 責任、構築未來競爭優勢的必要要求。

為了適應市場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國際石油公司紛紛調整優化管理體系,以實現對外部變化沖擊的有效快速反應。

以低碳化轉型為例,國際石油公司通過重點調整業務布局,關注天然氣和新能源等低碳能源業務的發展推進公司轉型。

為了實現低碳化轉型目標,國際石油公司進行了大幅上層組織機構與管理機制調整,以統籌資源適應業務發展。2016年以來,殼牌、道達爾、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先後調整公司組織架構。

其中,殼牌於2016年成立天然氣一體化部門,統籌負責天然氣上中下游以及技術研發等各項業務。該部門成立是低油價下殼牌持續獲得正現金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達爾和英國石油則將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合並為一個部門,全面布局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加速低碳轉型。

基於此,建議中國石油公司一方面持續推進公司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實現公司運營的去行政化,讓公司能夠更為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

同時,建議針對海外深水、天然氣、新能源等高端業務成立專門機構,統籌優勢資源推動相關業務深入發展,為公司轉型發展提供保障。

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力度

近年來,我國能源轉型發展和產儲供銷體系建設深入推進,立足國內外兩種資源的油氣供應保障能力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2019年石油對外依存度突破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接近45%。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面臨較大的挑戰,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力度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現實選擇之一。

2019年,中國石油公司紛紛制訂「七年行動計劃」,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以中國石化為例。

中國石化2019年勘探支出增至23.6億美元,比2018年增加5.3億美元,連續三年保持增長。落實了2個億噸級石油增儲陣地和6個千億立方米級天然氣增儲陣地,形成了4個超千萬噸石油整裝探明儲量區、4個超300億立方米天然氣探明儲量區。2019年開發支出增至55.2億美元,比2018年提高了29.3%,結束了2014年以來連續五年下滑的勢頭,油氣產量0.64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1.7%。

然而,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給石油公司經營投資活動帶來嚴峻挑戰。

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積極推動國內油氣穩產增產,堅持大力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支持企業拓寬資金渠道,通過企業債券、增加授信額度以及深化改革、擴大合作等方式方法,推動勘探開發投資穩中有增,在國家層面上為落實「七年行動計劃」提供了政策保障。

作為增儲上產的責任主體,中國石油公司一方面要通過全面提質增效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利用國家政策支持,拓寬融資渠道,保障投資力度,進而全力保障國家油氣供給安全。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聯系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