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美國為什麼石油進口
擴展閱讀
光子後多久用美白產品 2025-02-04 08:38:18
stm信息資源行業是什麼 2025-02-04 08:28:18

美國為什麼石油進口

發布時間: 2022-04-19 11:45:03

㈠ 美國是石油出口國還是進口國

美國是石油進口國。美國石油是生物成因乾酪根指的是在沉積岩中不溶於非氧化性酸和鹼以及非極性有機溶劑的沉積有機質,它被公認為是在石油和沉積有機質中最為關鍵的中間環節,沉積有機物質的大部分都是乾酪根。

美國石油的形成

支持生物成因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石油餾分具有的旋光性,生物有機質與之特性一致,這也是生物成因的另一個重大支持點。石油非生物成因,超新星爆發後的殘骸中存在大量的碳氫化合物,而地球的物理化學作用則能在某些條件下促使這種化合物相更復雜的成分發展。

另在隕石中也有發現類似烴類物出現,這是支持無機成因的另一個觀點。當然現在主流仍然比較傾向於有機成因,但無機成因也有相當的市場,不過無論是有機還是無機都改變不了它可能是有限的這種說法,畢竟即使從地殼中滲出也是需要富集時間的。

因此我們在能源結構的改變上是勢在必行的,而且石油能源的污染也不容忽視,未來走向使用多種來源的電能也許是必然的選擇,但是有作為工業原料這個屬性也許將難以改變,不過只要不污染空氣就行。

㈡ 美國是石油豐富的國家,為什麼工業所需石油還要大量從中東進口

這是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政策決定的,既是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平抑油價上漲的砝碼。

石油是美國的一種重要戰略產品,其需求的一半目前靠進口。1973年巴以戰爭導致中東石油供應中斷,石油價格猛漲,引發世界性石油危機,一度造成美國石油進口中斷,給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因此,為應付緊急事態和突發事件,滿足非常時期國家對石油的需求,穩定和平抑石油市場,由美國政府出面進行石油儲備。1974年11月,在美國等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倡導下,國際能源機構(簡稱IEA)成立,其主要職能是協調成員國的石油儲備行動。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簡稱EPCA),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並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

石油儲備有兩種方式,一是戰略石油儲備,即由能源部負責購買並儲備原油,一是石油產地的儲備,在阿拉斯加北坡重要產油區,劃出大片含油土地儲備起來,只探不採,找到石油儲量後就地封存,以備急需。

一、戰略石油儲備

戰略石油儲備(儲備原油)是美國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美國能源保障政策的基石。

1、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緣由。1973-74年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使美國政府認識到對石油進行戰略儲備的必要性。1975年12月22日,福特總統正式簽發能源政策和保護法,宣布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策中擬定的儲備目標是相當於90天的進口量。

早在1944年,時任內政部長伊克斯就鼓吹建立應急石油儲備。1952年杜魯門總統的礦產政策委員會也建議考慮戰略石油供應。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艾森豪威爾總統向國會建議建立石油儲備。1970年的內閣石油進口控制委員會也提出如是建議。但在這30年間,主要是國會討論並僅在國防部的戰略物資儲備計劃中適當考慮了儲備原油,真正大規模儲備的建立仍是福特總統任職期間的事情。

從經濟上講,美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也有其必然性。美國僅擁有世界探明石油儲量的3%,但消費量卻佔全球的28%。目前美國石油50%靠進口,預計到2010年70%將靠進口。而進入世界市場的原油,2/3來自中東和非洲這些政治軍事不安定地區。所以,儲備石油也有保障供應、平抑油價的因素在裡面。

2、儲備對象與儲存場地。儲備對象是原油而非精煉油品。原因有:原油可按要求隨時製成各類產品;原油容易保存。戰略儲備原油,均存放在墨西哥灣沿岸的鹽丘中。這里有500個大鹽丘。選擇鹽丘作為儲存場地的原因是:建設和經營成本低;不滲漏,自封閉能力強;安全可靠,對環境危害小。一個典型的鹽丘呈圓柱形,直徑200英尺,深2000英尺,可存放1000萬桶原油。

3、目前儲備數量。1998年12月31日的儲備數量為5.611億桶,相當於美國60天的凈進口量,即在非常時期,外國石油供應中斷2個月對美國經濟和國防安全不會造成明顯不利影響(儲備量最多時高達118天的進口量,1985年)。

主要儲存在5個地方:得克薩斯州的Bryan mound(儲存能力2.26億桶,目前儲備2.17億桶)、Big Hill(儲存能力1.6億桶,目前儲備4100萬桶),路易斯安納州的West Hackberry(儲存能力2.19億桶,現儲備2.05億桶)、Bayou Choctaw(儲存能力7500萬桶,現存5200萬桶)、Weeks島(儲存能力7200萬桶,已滿)。總儲存能力為7.5億桶。

4、管理與預算。戰略石油儲備由能源部的一名副部長主管,副部長助理直接負責,下設的化石能源辦公室具體管理。該辦公室的首要任務是保證按總統指示迅速將儲備油拋售出去。有相對固定的承包商。能源部的工作重點之一也是在2025年前保證石油儲備的易得性,一旦有事,可迅速作出反應。能源部還負責定期審查儲備情況,並就相關問題直接向總統提出意見建議。

儲備目標、預算等,均需由總統提出,由國會批准。國會批准動用財政資金、設專門帳戶建立石油儲備。迄今為止,美國共為戰略石油儲備支出了210億美元。

5、儲備的動用情況。法律規定,只有在非常時期,緊急情況下,由總統親自簽署命令,方可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動用儲備要符合競爭性銷售原則。這里對「非常時期」、「緊急情況」,也有明確的定義,即:「事件的范圍和持久性具有危機的特徵;對國家安全或國家經濟可能有重大不利影響;事件可能會造成石油供應中斷」,符合這三個特徵之一就可動用儲備。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人的所謂「沙漠風暴」行動)中,首次動用了該儲備。1991年1月16日,布希總統簽署命令,為平抑油價,動用儲備。能源部立即作出反應,拋售3375萬桶原油(後由於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油價很快趨穩,故美國實際僅動用1730萬桶儲備),供油始於2月5日,結束於3月31日。在1994年的「美國石油供應中斷政策聲明」中明確支出,通過沙漠風暴行動中拋售的實踐說明,此石油儲備是「極具價值的,有效的」。

事實上,在1979年伊朗革命及隨後的兩伊戰爭期間,美國已想動用儲備,但當時美國人自己認為,儲備數量尚嫌不足(當時全部儲備只有9170萬桶),未必能發揮關鍵作用,且會影響與石油輸出國的關系,故最終未動用儲備。

二、阿拉斯加國家油儲

阿拉斯加國家油儲(封存含油土地,只探不採,以備急需)是美國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二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1、建立阿拉斯加國家油儲的緣由。1923年2月27日,時任總統哈丁的第3797A號行政命令宣布:「有鑒於阿拉斯加北冰洋沿岸有大油苗,具產出有價值油田的條件…有鑒於未來海軍的石油供應始終是國家關心的問題,因此,我,W.G.哈丁,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憑借法律授予我的權利,把目前尚未依法登記、承租或使用的下述地區……,從公有土地中劃分出來,作為海軍油儲」。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海軍油儲4號的地區,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在這些地區,只探不採,僅在緊急情況下采出供海軍之用。1942年第82號公共土地法,又擴大了儲備地區的面積,將整個阿拉斯加北部地區均劃出來留給海軍,「僅供戰爭之用」。

1976年4月5日通過了海軍油儲生產法(公法94-258),將海軍油儲4號更名為阿拉斯加國家油儲,並由海軍部交由內政部負責管理(內政部的土地管理局負責管理,地調所負責勘查,仍是只探不採)。

2、勘查工作。1944-53年,海軍部對油儲4號進行了10年的勘查,圈定了一批油苗。1972-77年間,受歐佩克石油禁運的刺激,又進行了一輪勘查並取得了豐碩成果。1976年由內政部接管後,內政部的地調所又對油儲區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調查評價。

國家油儲地區內的石油儲量情況,最近未予以正式公布。但僅其東北角1/4的地區(460萬英畝),據美國地調所報道,就蘊藏有21億桶石油(內政部礦產管理局則稱石油可采儲量為30億桶、天然氣10萬億立方米)。

3、儲備地區范圍。從阿拉斯加州的Brooks嶺一直到北冰洋,總面積為2350萬英畝(一個對比的數據是,整個阿拉斯加州已授予礦業權的地區的面積總共才1600萬英畝),遠大於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地區的總和。

㈢ [地理]美國為什麼大量進口石油

不想用本國的石油了,先用完外國的。等你們用完了,我再用自己的,那時候誰敢不聽話,曾經得克薩斯州發現大油田,美國政府強制埋掉。這不像中國政府老想著提高產量,把自己的用完了,去外面鬧就得看人家臉色了,這點從解放那會還可以理解,被封鎖嗎,現在就不聰明了。不能這樣了,中國曾經連個戰略石油庫也沒有了,後來發生伊拉克戰爭才看到重要性,才建立的。該醒了,中國政府,南海石油快沒了,還擱置。唉!

㈣ 美國石油儲量世界第一為什麼還有大量進口中

第一,美國並不是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的。
第二,美國人太多,消費總量高,資源再豐富也不夠用的。
第三,進口比國內開采,可能會更加便宜。
第四,為了資源安全,國內資源需要有計劃的使用,國外的則拚命進口。

㈤ 美國和澳大利亞進口石油的原因有什麼不同

石油是當今世界的主要能源。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石油大國,但它消耗石油量也是十分大的。進口石油,能緩解國內石油資源壓力,儲備石油資源。
澳大利亞盛產礦產。石油貧瘠,不得不進口石油。
兩者一個是主動進口,一個是被動進口。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㈥ 為什麼艾森豪威爾實施石油進口限制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國政府的保守主義能源戰略是以石油進口和價格管制的政策為核心的。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還是石油凈出口國,其石油的剩餘產能足以保證西歐國家應對石油供應出現的臨時性短缺。但是,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石油的進口量不斷上升,美國逐漸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進口國。美國本土的石油生產商紛紛要求政府對石油進口加以管制,以保護本國石油工業。1957年和1959年,艾森豪威爾政府先後頒布了《限制石油進口計劃》和《強迫限制石油進口計劃》,對進口石油採取進口配額制。但在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前,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已經佔到總消費量的36%。1973年,尼克松政府為了鼓勵國內石油生產,減少石油進口,提交國會通過了《石油緊急配置法案》,使得聯邦政府有權對石油價格、生產、調配和銷售進行管制。

㈦ 美國資源豐富,為什麼每年仍需進口許多資源

1、發達國家經濟高度發達,對各種各樣的資源需求量很大,國內資源開采量的不能提供經濟生產需要,所以必須大量進口資源。

2、長遠利益考慮,對限制性開采國內資源,保護環境。進行大量的戰略性自然資源儲備,應對未來資源短缺。

3、為了保護現有利益,預防因為某種資源供應瓶頸時的約束,能利用自己的資源保護經濟的發展。

(7)美國為什麼石油進口擴展閱讀: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

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是合理開發國土空間的迫切需要。

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可以清晰地認識不同區域國土空間的特點和屬性,以及開發現狀和潛力。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結論為基本依據,科學劃定城鎮、農業和生態空間,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區三線」,有利於有效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合理控制開發強度,真正把適宜開發的國土空間高效集約利用好,把需要保護的國土空間切實有效保護好。

「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里提到的這項改革要求,為化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提供了重要遵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日趨嚴峻,一些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

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科學評價特定區域資源環境超載狀況,明確問題的根源、症結和主要因素。

制定差異化、可操作的限制性措施,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逐步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有效化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

㈧ 美國自然資源很豐富,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煤:鐵;石油

因為這些事不可再生資源,他們要自己留著這些東西,然後把別的國家的都進口過來,別的國家都缺乏了,他卻有很多。一是可以進行戰爭儲備;二就是若干年後,別的過節就會從美國進口,他就有大量的收入了(雖然我估計他不會賣的==)

㈨ 美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均居世界第二,但為什麼年還要大量的依靠進口呢

這是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政策決定的,既是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平抑油價上漲的砝碼。

石油是美國的一種重要戰略產品,其需求的一半目前靠進口。1973年巴以戰爭導致中東石油供應中斷,石油價格猛漲,引發世界性石油危機,一度造成美國石油進口中斷,給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因此,為應付緊急事態和突發事件,滿足非常時期國家對石油的需求,穩定和平抑石油市場,由美國政府出面進行石油儲備。1974年11月,在美國等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倡導下,國際能源機構(簡稱IEA)成立,其主要職能是協調成員國的石油儲備行動。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簡稱EPCA),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並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

石油儲備有兩種方式,一是戰略石油儲備,即由能源部負責購買並儲備原油,一是石油產地的儲備,在阿拉斯加北坡重要產油區,劃出大片含油土地儲備起來,只探不採,找到石油儲量後就地封存,以備急需。

一、戰略石油儲備

戰略石油儲備(儲備原油)是美國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美國能源保障政策的基石。

1、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緣由。1973-74年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使美國政府認識到對石油進行戰略儲備的必要性。1975年12月22日,福特總統正式簽發能源政策和保護法,宣布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策中擬定的儲備目標是相當於90天的進口量。

早在1944年,時任內政部長伊克斯就鼓吹建立應急石油儲備。1952年杜魯門總統的礦產政策委員會也建議考慮戰略石油供應。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艾森豪威爾總統向國會建議建立石油儲備。1970年的內閣石油進口控制委員會也提出如是建議。但在這30年間,主要是國會討論並僅在國防部的戰略物資儲備計劃中適當考慮了儲備原油,真正大規模儲備的建立仍是福特總統任職期間的事情。

從經濟上講,美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也有其必然性。美國僅擁有世界探明石油儲量的3%,但消費量卻佔全球的28%。目前美國石油50%靠進口,預計到2010年70%將靠進口。而進入世界市場的原油,2/3來自中東和非洲這些政治軍事不安定地區。所以,儲備石油也有保障供應、平抑油價的因素在裡面。

2、儲備對象與儲存場地。儲備對象是原油而非精煉油品。原因有:原油可按要求隨時製成各類產品;原油容易保存。戰略儲備原油,均存放在墨西哥灣沿岸的鹽丘中。這里有500個大鹽丘。選擇鹽丘作為儲存場地的原因是:建設和經營成本低;不滲漏,自封閉能力強;安全可靠,對環境危害小。一個典型的鹽丘呈圓柱形,直徑200英尺,深2000英尺,可存放1000萬桶原油。

3、目前儲備數量。1998年12月31日的儲備數量為5.611億桶,相當於美國60天的凈進口量,即在非常時期,外國石油供應中斷2個月對美國經濟和國防安全不會造成明顯不利影響(儲備量最多時高達118天的進口量,1985年)。

主要儲存在5個地方:得克薩斯州的Bryan mound(儲存能力2.26億桶,目前儲備2.17億桶)、Big Hill(儲存能力1.6億桶,目前儲備4100萬桶),路易斯安納州的West Hackberry(儲存能力2.19億桶,現儲備2.05億桶)、Bayou Choctaw(儲存能力7500萬桶,現存5200萬桶)、Weeks島(儲存能力7200萬桶,已滿)。總儲存能力為7.5億桶。

4、管理與預算。戰略石油儲備由能源部的一名副部長主管,副部長助理直接負責,下設的化石能源辦公室具體管理。該辦公室的首要任務是保證按總統指示迅速將儲備油拋售出去。有相對固定的承包商。能源部的工作重點之一也是在2025年前保證石油儲備的易得性,一旦有事,可迅速作出反應。能源部還負責定期審查儲備情況,並就相關問題直接向總統提出意見建議。

儲備目標、預算等,均需由總統提出,由國會批准。國會批准動用財政資金、設專門帳戶建立石油儲備。迄今為止,美國共為戰略石油儲備支出了210億美元。

5、儲備的動用情況。法律規定,只有在非常時期,緊急情況下,由總統親自簽署命令,方可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動用儲備要符合競爭性銷售原則。這里對「非常時期」、「緊急情況」,也有明確的定義,即:「事件的范圍和持久性具有危機的特徵;對國家安全或國家經濟可能有重大不利影響;事件可能會造成石油供應中斷」,符合這三個特徵之一就可動用儲備。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人的所謂「沙漠風暴」行動)中,首次動用了該儲備。1991年1月16日,布希總統簽署命令,為平抑油價,動用儲備。能源部立即作出反應,拋售3375萬桶原油(後由於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油價很快趨穩,故美國實際僅動用1730萬桶儲備),供油始於2月5日,結束於3月31日。在1994年的「美國石油供應中斷政策聲明」中明確支出,通過沙漠風暴行動中拋售的實踐說明,此石油儲備是「極具價值的,有效的」。

事實上,在1979年伊朗革命及隨後的兩伊戰爭期間,美國已想動用儲備,但當時美國人自己認為,儲備數量尚嫌不足(當時全部儲備只有9170萬桶),未必能發揮關鍵作用,且會影響與石油輸出國的關系,故最終未動用儲備。

二、阿拉斯加國家油儲

阿拉斯加國家油儲(封存含油土地,只探不採,以備急需)是美國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二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1、建立阿拉斯加國家油儲的緣由。1923年2月27日,時任總統哈丁的第3797A號行政命令宣布:「有鑒於阿拉斯加北冰洋沿岸有大油苗,具產出有價值油田的條件…有鑒於未來海軍的石油供應始終是國家關心的問題,因此,我,W.G.哈丁,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憑借法律授予我的權利,把目前尚未依法登記、承租或使用的下述地區……,從公有土地中劃分出來,作為海軍油儲」。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海軍油儲4號的地區,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在這些地區,只探不採,僅在緊急情況下采出供海軍之用。1942年第82號公共土地法,又擴大了儲備地區的面積,將整個阿拉斯加北部地區均劃出來留給海軍,「僅供戰爭之用」。

1976年4月5日通過了海軍油儲生產法(公法94-258),將海軍油儲4號更名為阿拉斯加國家油儲,並由海軍部交由內政部負責管理(內政部的土地管理局負責管理,地調所負責勘查,仍是只探不採)。

2、勘查工作。1944-53年,海軍部對油儲4號進行了10年的勘查,圈定了一批油苗。1972-77年間,受歐佩克石油禁運的刺激,又進行了一輪勘查並取得了豐碩成果。1976年由內政部接管後,內政部的地調所又對油儲區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調查評價。

國家油儲地區內的石油儲量情況,最近未予以正式公布。但僅其東北角1/4的地區(460萬英畝),據美國地調所報道,就蘊藏有21億桶石油(內政部礦產管理局則稱石油可采儲量為30億桶、天然氣10萬億立方米)。

3、儲備地區范圍。從阿拉斯加州的Brooks嶺一直到北冰洋,總面積為2350萬英畝(一個對比的數據是,整個阿拉斯加州已授予礦業權的地區的面積總共才1600萬英畝),遠大於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地區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