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
早在1934年,美國國務院和外務部就抗議日本不遵守「門戶開放」政策,在中國的東北搞石油壟斷,但那時,美國政府不贊同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後來戰爭的擴大化,使美國和日本的矛盾越來越大,雙方不時地進行談判。
由於雙方爭執不下,美國開始考慮對日本貿易禁運和大范圍的經濟制裁的可能性,日本受到了壓力,尤其在石油領域。日本佔有的石油產地很少,只好用頁岩油作為補充,這些占石油需求量的7%,其餘的全靠進口,在1939年,80%的進口石油來源於美國,另外一部分來源於和屬東印度群島。荷屬東印度群島是東亞最重要的產油地,如果日本能夠控制這個地方,那麼它就能夠得到充足的石油供應。
然而,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產量完全控制在外國石油公司的手中,尤其是皇家殼牌公司。因此,如果日本想毫無阻力的獲得該地區的石油,就必須控制該地區。但是,所有與該地區有密切關系的國家都意識到了日本潛在的危險性。
1940年7月20日,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和陸軍部長史汀生試圖說服政府對日進行全面禁運,但是國務院卻發表了一份道義禁運的聲明。聲明將禁運物品僅限於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鐵礦、廢鐵。
但是,道義禁運並不是不禁運。如果日本野心勃勃的擴張慾望,沖破了美國所能忍受的底線,美國是不會讓日本滿意的。1941年6月25日到7月2日,日本做出了決定命運的選擇,暫時不動蘇聯一根毫毛,集中精力向南進攻,特別是爭取控制整個印度支那,奪取荷屬印度群島,這恰恰觸犯了美國忍受的底線。
1941年7月28日,當日本佔領戰領法屬印度支那時,美國宣布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暫停向橫濱和長崎運送石油。在日本國會中,首相宣稱這種情勢無法忍受,全國的陸海軍即將缺油。
1941年12月7日,為了入侵荷屬東印度群島都和東南亞,攝取那裡的石油。也為了保護海上通路,特別是為了保證從蘇門達臘及婆羅洲返回日本的油輪暢通無阻,日本襲擊了美國在太平洋珍珠港的海上艦隊。珍珠港戰爭的爆發,使美國人團結一致,徹底全面的切斷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金,不允許日本用這些錢購買石油,毀壞東印度群島上的石油設施,襲擊從海上開往日本的油輪。
(1)怎麼才能石油禁運擴展閱讀
日本石油進口的數量在1943年的第一個季度曾經達到頂峰,但是到1944年日本進口的石油量已經不到1943年石油進口量的一半,1945年日本已經進口不到一滴油了。某日本船長說:「到快停戰那段時間,事情發展到油輪只要離港,大家就肯定它有去無回的地步。我們誰也不懷疑油輪回不了日本"。
日益嚴重的石油短缺越發明顯地約束著日本的軍事能力,影響到日本的戰略考慮。在1944年6月的馬利亞納群島戰役中,日本戰艦因為缺少石油而未能參加戰斗。石油的短缺還限制了日本空軍的能力。1944年,日本飛行員的訓練從認為必須完成的60小時減少到30小時。
隨著時石油短缺情況的進一步惡化,航空訓練乾脆免了。航空油的原料只剩下松脂,而且煉成的燃油越來越多的摻雜酒精。劣質性的燃料,缺乏訓練的飛行員,未經核驗的飛機,使日軍飛機從一個基地轉向另一個基地就損失其中的40%。
日本石油短缺的綜合結果是,正當日軍需要海軍、空軍聯合抗擊盟軍時,卻由於嚴重缺油而又不得不分散兵力。總之,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給日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加速了日本的失敗。
2. 為什麼要對伊朗石油禁運原因是什麼
伊朗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石油,對石油禁運的目的也就是為了遏制伊朗的經濟命脈,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讓伊朗屈服,迫使他放棄研製核武器,當然了,具體伊朗是否在研製核武器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西方國家目前為止所描述的是伊朗已經正在研製出濃縮油,製造核武器,而這是西方國家所不允許的,目前來看,西方若是想對伊朗施壓就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對其實施經濟制裁,使他沒有經濟來源,使本國經濟癱瘓,不戰自潰;二就是軍事行動直接干預,但是以目前的情況看,我們且不說伊朗自身在阿拉伯國家數一數二的軍事實力,即使現在西方自身在經濟危機的泥潭當中都還沒有翻身的餘地,若開戰,這一筆軍事開支只能讓他們雪上加霜,而且本國的內部矛盾還沒有解決,在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西方聯合駐軍都還沒有真正脫身,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新的對外戰爭了。所以只能選擇前者,經濟制裁,但是,石油禁運所帶來的石油漲價也是他們要負擔的制裁禁運後果。。。
3.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
日軍進駐越南是引發美國石油禁運的導火索,不南下是美國給日本設置的紅線,南下意味著侵犯歐美國家利益,歐戰爆發時日本宣布了中立,但是隨著日德結盟的進一步加強,美國對日本加強了警惕,後來天津租借事件、鼓浪嶼事件等等沖突使得美國逐漸認識到日本與西方沖突不可避免,必須打壓日本,支持英國、荷蘭和中國,才能捍衛美國在遠東的利益,石油、鋼鐵禁運和ABCD包圍網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開始形成的。
日本方面也也得出了「英荷不可分論」和「英美不可分論」,並且要想徹底解決國共對日偽後方的破壞行動、摧毀中國經濟,必須迫使各地租界地當局屈服,要想迫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必須佔領印度支那北部,切斷中國經印度支那的國際運輸線,而佔領印度支那北部會引起美英荷三國的強烈反對,但是打敗國民政府,從對華戰爭中脫身是日本面臨的首要問題,為此只好冒險派第五師團強行從廣西進駐印支北部,截斷經廣西、雲南通往印支北部的通路。
4. 什麼是石油禁運及它的影響
70年代以後,西方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急劇增長,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卻不肯對主要生產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提價要求作出讓步,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大有劍拔弩張之勢。正在此時,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紛紛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改變對以色列的庇護態度,決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訓西方大國。10月1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提高石油價格,第二天,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因為當時,包括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西歐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美國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東。石油提價和禁運立即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提價3~4倍。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5. 為什麼1973年石油禁運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軍事上進攻以色列外,又試圖用石油作武器,發起了石油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兩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0國召開會議,決定對軍事經濟援助以色列的國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和日本等依賴中東石油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檢討自己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高達100%,所以日本趕緊撤回以往曖昧不清的中東立場,表明支持阿拉伯國家。日本政府宣布關於中東問題的三點原則:「一、以色列應該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全面撤軍;二、國際社會要本著公正的原則解決中東問題;三、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利。」1973年12月,阿拉伯產油國正式承認日本為友好國家,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石油戰爭雖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於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產業單一,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業,所以石油禁運對阿拉伯各國自己的經濟打擊也很大,難以長久維持。石油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不得不重新開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暴漲,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打擊,遠遠大於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打擊,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購買昂貴的石油,這後來發展成為一些貧困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債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