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是怎麼來的有科學證明嗎
擴展閱讀
淮安塑料產品加工哪裡有 2024-10-23 15:45:23
延長殼牌石油發票怎麼開 2024-10-23 15:29:03

石油是怎麼來的有科學證明嗎

發布時間: 2024-10-23 14:20:59

A. 石油是由動物形成的還是由植物形成的

在人們的觀念中,煤炭是由早期植物形成的,石油是由早期動物形成的。經過科學研究證實,石油也是由早期植物形成的。

由於石油具有生命有機物才具有的旋光性,並且存在某些有生物標志的化合物,如卟啉化合異戊間二烯烴、萜類和甾烷類化合物,石油、天然氣的有機成因說已經普遍被接受。

海洋或湖泊中的植物死亡後,它們的遺體被迅速埋藏免遭細菌的分解,當沉積到一定厚度後,在溫度壓力適宜的條件下,便轉變成石油、天然氣。但有人對有機成因說提出了質疑,認為在現在的環境下,可能性很少,盡管在海洋或湖泊中存在大量植物,但它們死亡後一般漂浮在水中,很少沉到洋底或湖底,即使這些植物能及時被掩埋,依然難以擺脫被細菌分解的命運。從生態平衡角度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極小,它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的重要原料,如果大量有機物沉積下來免遭細菌分解,大量的綠色植物就會因缺乏合成有機物的原料而停止生長。但是,該觀點沒有充分的證據,而且用現在的環境或生態系統規律和自然法則來解釋推測數億年前的地質變遷,是無說服力的。

人們現在普遍認為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質是油母岩,油母經分解變成的石油。它由生油層中游離到空隙度較大的砂岩或石灰岩中的,這種地層在地質學上叫儲油層。

有人認為石油是由魚類形成的,然而大多數油田並沒有發現含有很多魚類遺骸的地層。還有人認為石油是水生的原生動物或一些微小的無脊椎動物形成,由於證據不足,難以置信。在石油中有高濃度的異戊二烯烴存在,更有力的說明了石油的原料來自植物。有資料表明,油母在寒武紀(距今約6億年)就已能形成。最早的油母出現在非洲南部斯威士岩系的沉積中。經同位素測定,這個岩系距今33.75億年,此時動物尚未出現,而細菌和藍藻岩石在該岩系中也有存在。因此,油母的出現可能與細菌和藍藻有關。新近研究證明,油母可能由孢粉素轉化而來。孢粉素不僅在高等植物體中存在,在藻類植物中也有。

但也有人對有機成因說提出了質疑,認為在現在的環境下,可能性很小,盡管在海洋或湖泊中存在大量植物,但它們死亡後一般漂浮在水中,很少沉到海底或湖底,即使這些植物能及時被掩埋,依然難以擺脫被細菌分解的命運。這一點從生態平衡角度可以得到充分證明,因為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極小,它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的重要原料,如果大量有機物沉積下來免遭細菌分解,大量的綠色植物就會因缺乏合成有機物的原料而停止生長。但是,該觀點沒有充分的證據,而且用現在的環境或生態系統規律和自然法則來推測或解釋數億年前的地質變遷,是無說服力的。

B.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2)石油是怎麼來的有科學證明嗎擴展閱讀:

石油的物質成份:

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石油對環境不僅環境影響這么簡單,如今應該用危害來形容。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

1、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它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理化反應污染;或燃燒生成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2、污染土壤,這里我們不必多說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們現在生活的水資源被污染,以至於地方性癌症村屢屢皆是,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惡果是日日嚴峻。

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

石油進入土壤後,會破壞土壤結構,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應基能與無機氮、磷結合並限制硝化作用和脫磷酸作用,從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減少。特別是其中的多環芳烴,因有致癌、致變、致畸等活性和能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體內逐級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積更具危害。

C.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一、1763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表明觀點:石油起源於植物。

二、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說」。他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

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但這一假說的不足之處是: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並且地球內部的高溫也使地下水無法到達地球深處。

三、1866年,勒斯奎勞第一個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纖維狀植物沉積到地層以後慢慢轉化而成的。

四、1888年,傑菲爾指出石油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的古勃金又提出了石油的「動植物混合成因說」;四、五十年代,有人還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說」,就是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

五、十九世紀末,俄國另一位科學家索科洛夫提出了「宇宙成因」假說。他認為,在地球還處在溶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這些碳氫化合物逐漸凝結埋藏,並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六、195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創立了「岩漿說」。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岩漿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處的岩漿裡面,不僅有碳和氫,而且有氧、碳、氮等元素。

在岩漿從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這些元素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甲烷、碳氫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遷移、聚集、最終形成石油礦藏。

(3)石油是怎麼來的有科學證明嗎擴展閱讀: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甚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我國重慶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

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

D.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是怎麼來的

個人認為,石油的來源是生物屍體在高溫高壓下轉變成液體碳氫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富集形成油田。

石油的化學成分是短鏈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是現代工業應用中最重要的資源。現在許多國家都在為石油而戰。比如中東戰爭和委內瑞拉局勢的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石油的利益交織在一起,這說明石油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而形成的。生物油形成理論在教科書中被廣泛採用和傳播。人們認為,石油是在古生物死亡後沉積的,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屬於生物沉積,轉化為石油,不可再生。

在生物發生和非生物發生方面,在碳氫化合物“碳+氫”合成的基本化學反應機理面前,只有傾向性的過程描述或猜想。

地球上的石油呢?它們起源於地球形成之初。宇宙中的各種塵埃中積聚了大量的石油。這些塵埃和大塊岩石聚集在一起,相互碰撞形成了地球。根據相似溶解原理,分散的有機質自然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油田。這是地球上大量石油的來源!

E. 地球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成因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過,少數科學家,包括著名的Thomas Gold,認為石油的起源與生物無關。這種看法認為,行星(地球)內部天然就存在著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為碳氫化合物比岩石輕,逐漸浮向地表。由地底深處存在的微生物將各種碳氫化合物轉換排出。曾經一度枯竭的油井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還有可能再次產出原油,這也是現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證。

F. 石油怎麼形成的呢

關於石油形成理論有兩個,具體如下:

1、遠古生物經過長時間的沉積形成的

這種成因也叫做「生物成油理論」,該理論認為地球上的石油是由遠古的生物在死亡之後被埋入泥土,然後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形成的,一定意義上來說,石油也叫做「屍油」,因為它是由遠古動物的屍體演變而成的,科學家還通過石油形成的成因找出了煤炭和天然氣的成因。

科學家認為,遠古時期的海洋動物和藻類生物的屍體形成了石油,煤炭則是由陸地上的植被演變而來的,而天然氣則是生物屍體形成石油之後,繼續高溫蒸烤形成的,所以地球上的石油由遠古生物形成的。

2、非生物成油理論

不過有一些科學家並不認可生物成油理論,因為他們認為遠古生物的屍體去損耗,不可能形成如此豐富的石油儲量,如果要形成如今這么多石油儲量,必須擁有好幾倍生物數量才可以,所以有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即非生物成油理論,非生物成油理論顧名思義就是石油是通過岩層產生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地殼之內含有豐富的碳元素,這些碳可以自然形成碳氫化合物,而且他們還找到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

比如科學家發現在一些乾枯的油井在廢棄之後,經過長時間的等待,竟然依然可以產出石油,這說明石油不可能是生物屍體演變而來的,因為這樣需要億萬年的時間,所以石油的形成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性作用後產生出來的。

石油的作用

1、燃料

廣泛用於各種類型汽車、輪船、火車等動力機械。

2、潤滑油

它使各類滑動、滾動機械減少磨損、保證速率,起到潤滑、密封、絕緣等作用。

3、瀝青

它具有良好的抗水性和防腐性,廣泛用於鋪築路面、作防腐防水塗料等。

4、溶劑

溶劑汽油是橡膠、油布等工業所需的溶劑並可用於洗滌機器和零件。

G. 為什麼科學家都認為石油是可再生資源有什麼證據呢

石油作為「工業血液」,在我們的認知中一直都是將其當作不可再生資源在談論,所以總是在提倡節約能源,因為用一點就少一點。

然而近些年以來,在世界范圍內,逐步有了另外一種聲音,認為石油屬於是可再生資源。

當然了,目前來說,這屬於是很有爭議的話題,因為科學家也沒有完全弄清楚石油的成因,哪種說法都有其道理在裡面。

只有未來隨著科技進步,用事實來證明到底是不是可再生資源。

H.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來源卻一直眾說紛紜。最流行的是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兩種學說。

其實仔細想一下,石油是化石變得,有點離奇,中東那邊那麼大的油田,往往都幾十公里長寬高,那要多少恐龍和森林才能堆在一起,才能變成啊,難道恐龍會自己聚在一起,等著小新星來撞擊地球,就為了若干年後,為人類的幾次工業革命提供燃料?? 恐龍覺悟有這么高嘛?

我們先看一下石油成因的假說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腳著自己腎要補對自己長度、蒔間不太滿意的朋友,看faa後跟數086的湓,有圈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油田開采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油田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石油峰值論」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用來估算美國石油儲量的方法與科學沒有半點關系。他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總量是有限的。

他還承認在他發表石油峰值論之前,事先把論文送給某位英美石油巨頭的董事長過目,這位董事長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美國當時最具權威的石油儲量專家,他當時預計美國石油儲量就有4000億桶,而且不斷調高預期) 「高估」石油儲量的觀點分庭抗禮。

石油

如果威克斯理論成為主流,石油巨頭們如何維持甚至拉高油價呢?

哈伯特心領神會,隨即提出美國儲量只有1500-2000億桶,而全球石油終極儲量只有1.25萬億桶,在1970年將達到開采峰值。而石油在廣泛使用半個多世紀後,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全球原油儲量仍有1.8-2.2萬億桶。

蘇聯人對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

早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他們的結論是,美國人所稱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儲量也不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非常有限,事實是世界上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多。1956年,宣布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系,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

如果蘇聯人是對的,那麼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地球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蘇聯在西方科學家認為是晶基地質不毛之地的第聶伯-頓涅茨盆地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那裡一共鑽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業開采價值,成功率高達60%(美國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裡發現的油田面積可以與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戰時期,蘇聯科學家將自己的理論和經驗作為國家高級機密。美國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國大肆搶占石油資源的同時,蘇聯人卻在埋頭苦幹,在號稱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勘探出11個大油田和1個超級油田,使蘇聯在198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