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車輛為什麼沒有買保險他們的車出了事故怎麼辦
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車輛全部都要上保險,有專人管理,不買保險一說不知從何而來。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日常安全管理十分嚴格,車速控制,風險識別,對駕駛員的安全教育也很到位,所以將事故處理在規避狀態,希望我的解答能解釋你的疑惑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㈡ 中石油車輛發生側翻事故如何處置
油罐車發生側翻是非散激常危友局險的車輛事故,應當第一時間報警並向當地安監執法部門打電話求好掘讓援。同時保護好現場,不要造成次生災害。
㈢ 京哈高速運液化石油氣罐車側翻自燃了嗎
據河北高速交警秦皇島支隊通報,2018年2月11日8時40分發生的京哈高速北京方向292公里處一輛拉運液化石油氣的罐車側翻引起自燃的事故,在高速交警、路政、消防緊急救援下,現場無人員死亡。
㈣ 石油還能用多少年,石油用完了現在世界上這么多汽車都作廢了嗎
新能源汽車
人類何時不用石油和煤了呢?那要看開采成本以及綜合成本上升的速度與替代能源成本下降的速度何時能達到接近的水平。什麼時候繼續使用這兩種能源的成本高於替代能源的成本了,那這兩種能源退出歷史舞台的日子就不遠了。
舉個例子,人類最早是用木柴做能源的,但現在不用了,不是木柴用完了,而是煤和石油的綜合成本大大低於木柴所致,人類不是造不出用木柴驅動的汽車而是那種汽車根本不會有人買,因為太不經濟了。不知我說明白沒有。
理論上講,現在探明的可開采儲量和用量考慮,煤可以用80年左右,當然探明儲量還會增加,使用量也不斷變化。但是有很多替代能源問世,比如植物柴油和其他植物燃料,現在已經到了實用階段。還有人造小太陽,基本技術問題已經解決,以後是完善的問題,我國的人造太陽持續時間可以達到3秒,以後技術突破只是時間問題,等這個解決了,能源問題就解決了,因為全世界海水中氕氘氚的含量可以供人類使用萬億年以上,因為每公斤海水中所含的氘,可以產生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拿什麼來代替石油?
國際油價在今年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然而,隨著油價的不斷飆漲,甚至有專家預測原油價格將增至200美元一桶。這件聽起來好像遙不可及的事情已經近在眼前。
石油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開采一點就少一點。當我們將石油都開采盡了以後,我們還能燒什麼?我曾經跟業內一位前輩聊起過替代能源問題,他鄭重地告訴我:短期內,根本就沒有新能源能夠完全替代汽油。
豐田是混合動力的先行者,利用電動機來減少汽油機(或柴油機)消耗的技術固然是個好辦法,但短期內依然無法完全脫離對石油的依賴,只是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緩解石油消耗的速度。況且,混合動力車型的成本比普通車型高出很多,如果沒有國家的有力支持,僅憑消費者自願購買,數量十分有限。
燃料電池技術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替代能源技術,燃料電池車在行駛過程中是零排放,但電池的回收政策如不完善,廢電池污染將比目前的尾氣排放污染嚴重得多。
再說生物能源汽車,這種技術基本上是利用生物能源提取乙醇作為燃料給汽車提供動力,但提取乙醇需要大量糧食作物,在提取過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技術若不跟進的話,生物能源就顯得有些得不償失,到頭來還要與人類爭糧食。
至於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技術還屬於摸索時期,且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在能量生成過程中會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還不好說。
或許,當人類發明出不吃飯也能長大個的方法時,也就離無需耗能的永動機時代不遠了。不過現在,我們還需要吃飯,也還需要燒石油。石油價格飆漲只是給我們敲響了一聲警鍾,讓我們麻木的環保神經稍微受了點刺激,完全憑漲價來控制石油的消耗量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當然,僅憑我們個人的力量並不能改變什麼,但如果每個人都能形成一種環保意識,我想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追求大排量,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追求大空間。試想,當有一天有錢都沒法加到油的時候,一輛排量再大、再有面子的車,也會顯得格外可笑。
樂觀的理由
當油價漲到每桶200美金,我們怎麼辦?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話題。3年前,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的一支股市分析師團隊曾大膽預估,油價將上升至每桶 105美元,當時引起市場一陣嘩然和不以為然。隨後,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今年終於突破120美元大關。本月,這個團隊再次語出驚人,暗示未來全球原油供給出現緊縮時,每桶油價將極有可能飛升至200美元的天價。
當我把這一個問題同時提問給幾個朋友和業內人士之後,發現面對這樣一個具有恐慌性質的未來假設,大家都不約而同顯得樂觀。盡管各自樂觀的理由不同,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油價再高,依舊有很多人會買車開車。
今年「兩會」,節能減排成為中國汽車業界的第一號議案。的確,石油資源並非取之不竭,油價不斷走高給世界敲了警鍾。我們憑什麼樂觀?也許是對人類智慧的自信。一位經銷商對我說道:大家都關注油價,甚至產生擔憂,是因為現階段人類過於依賴石油。他樂觀地認為,「只要找到可以替代的,不鑽死胡同就行了。」的確,很多工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石油,尤其是汽車產業。油價的上漲,加大了消費者的用車成本,自然抑制消費者的購買欲。汽車產業有理由恐慌,但是束手待斃顯然不是人類的作風。最近幾年,但凡汽車行業的各類發布會和會議,會發現「可替代能源」已成為這些活動的共同議題,通用、大眾、豐田等汽車廠家未雨綢繆早於多年前著手研發非燃油汽車。油價上漲,刺激了更多可替代能源和技術的衍生,也許這就是我們樂觀的理由。
「當油價漲到每桶200美元。」這不只是未來的一個假設,也是現階段人類應對稀缺資源減少的重要命題。我們看到,目前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和技術有很多種,包括生物能源、氫能源,還有電池(電動)車,可以更省油的混合動力等等。雖然這些技術現階段並未成熟,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實現替代石油的重要地位。但是,無疑在不久的未來,走進千家萬戶的車子,將不再是燃油汽車,而是各種形形色色的環保車型。
馬電混合動力車
有「危」才有「機」
國際原油市場的「詭異」程度一點也不亞於風雲突變的股市,而產油國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就是個堅定的唱多者,他在去年11月的第三屆歐佩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峰會開幕式上警告:「如果伊朗受到攻擊,油價將升至200美元/桶」,當時,人們對此危言聳聽的論調還嗤之以鼻,沒想到四個月過去了,國際油價已經輕松突破110美元大關。盡管國際油價的飆升有國際炒家在背後興風作浪,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百美元油價的時代,因為國際原油就只有那麼一點,供不應求自然價格上漲,要是進行價格管制,人為壓低價格,那麼全世界都會出現「油荒」。
油價每桶200美元也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德國外匯管理公司分析師Thomas Bachheimer早在2006就預言,鑒於需求增長和有限的資源這樣的形勢,在石油需求高峰的2010年,原油價格甚至會上漲到每桶200美元。
汽車行業所耗費的石油幾乎佔到了所有石油銷量的一半,油價的上漲對汽車行業是個重大「利空」,就拿國內來說,在家用轎車的使用成本中,油費超過了一半的份額,自然會影響人們的購車慾望,從而對汽車產銷產生負面影響。在油價持續破百的這一段時間,國內汽車股的跌幅遠遠大於大盤也說明了這一點。而在本報所做的調查中,大多數讀者認為,油價上漲會推遲自己的購車計劃。
馬電混合動力車
俗話說,凡事皆有兩面,油價的持續上漲對汽車行業也不全是壞事,將反而推動汽油、柴油車的替代如氫動車、電動車等加速商業化。目前,氫動車和電動車的技術正不斷成熟,制約其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和汽油車相比的成本過高,但油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具有節能環保效益的氫動車、電動車也就顯得不再昂貴,反而可能會促進上述車型的普及,最終使汽油車永無翻身之地,從而將高昂的油價打回原形,也許在那時,汽車行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發展。
「高昂的油價對中國汽車行業而言也可能是個機會,在汽油車的時代,中國汽車失去後來居上的機會,中國應該抓住電動車的機會」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稱,「比亞迪2025年拿全球汽車第一。」他的是依據高昂的油價將促進電動車的普及,這就是商機。
fcx混合動力車
本土車企機不可失
通常來說,「凡夫俗子」們最大的特徵是事情不到逼急了不會去做,像我,很多時候文章不到臨近截稿期是不會有寫作靈感的。當然,這樣的處事態度恰恰是那些所謂的「成功學」大師最為不爽的。但是,我一直認為現代社會已經夠緊張,夠忙碌的,只要不妨礙工作、生活,為何不讓自己悠著點?
fcx混合動力車
然而,作為個人可以讓自己悠著點,但「肩負重大責任」的大企業就不同了,他們不但不能過得悠著點,反而要不斷給自己增加壓力,因為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如果沒有強烈的危機感,被淘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現在的本土汽車企業也僅僅停留在「吃飽」的階段上,雖然他們一直很努力,不乏「艱苦奮斗」的精神,甚至可以用「拚命」來形容,但很可惜,他們「付出的」遠比「該得到的」要多得多,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卡宴混合動力車
問題出在前瞻性上,本土汽車企業沒有想太多「假如」的事情。其實,「未雨綢繆」才是企業提升自身實力重要手段。舉個例子,去年以來,國際油價不斷飆升,加上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的接軌,國內用車成本全面攀升,環保意識空前高漲,這原本應該是本土汽車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的「根」本就在小排量車型,不過,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假如油價升到每桶100美元」時市場會變成怎樣,結果導致當百姓們需要好的小排量車型時,本土汽車企業卻一窩蜂地往高端發展,造更大、更貴的車型。
或許,中國的產業結構太過「寵溺」本土的汽車企業了,好多次的「油價上漲」、「鋼材上漲」都替他們承擔了、消化了,讓他們可以不用想太多「假如」的因素,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恐怕,本土汽車企業從沒想過「假如油價200美元」,該怎麼去應對。
石油越用越少,油價突破「110」還遠不是終點,不出意外,接下去會繼續突破120、130……乃至200,這不是危言聳聽,只是早晚問題。中國並非產油大國,能源利用率也遠低於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要抵消油價上漲帶來的壓力,只能用「人力成本」去彌補,而人力成本恰恰是本土汽車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如果這一優勢不復存在,本土汽車企業又該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