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哈德油田有多少石油
擴展閱讀
石油是一種什麼的化合物 2025-02-04 17:32:18

哈德油田有多少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4-19 15:48:05

Ⅰ 近期油氣勘探重大進展及油氣資源轉化現狀

5.2.1 重大進展

1)准噶爾盆地。已發現呼圖壁大氣田、石西、瑪東、卡6、霍10、安5、瑪納斯、克拉美麗(大氣田)、莫西庄、征沙村、沙窩地、董1、永進東、排子等油氣田。

2)塔里木盆地。已發現塔河、克拉2、迪那2、依南、大北、郝勒、烏什、哈德、滿東1、英南2、塔45、塔162、塔中47、塔中52、中1、玉奇、阿克1等油氣田。

3)吐-哈盆地。已發現吐魯番、神泉、雁木西、蓮木芯、魯克沁、紅台-小草湖、丘東等油氣田。

4)柴達木盆地。已發現馬海、七個泉、三湖等油氣田,伊克亞烏構造古近-新近系天然氣獲大突破,冷103井有大發現。

5)酒泉盆地。已發現青西油氣田。

6)焉耆盆地和三塘湖盆地(C—P等)也有新發現。

總之西北地區油氣勘探創造6個第一:(1)中國早期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大油田(1955年);(2)沙參二井實現了我國第一個古生代油氣重大突破(1984年);(3)探明我國第一個古生代大油田—塔河大油田(12×108t,三級儲量25×108t);(4)探明我國第一個高壓高豐度大氣田—克拉2大氣田(2800×108m3);(5)探明我國第一個第四系的大氣田—三湖氣田;(6)1992年首次建立了我國古生代成油理論等。

5.2.2 油氣資源轉化率低

5.2.2.1 油氣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爾、塔里木及吐-哈盆地,雖然經過50多年的油氣勘探歷程,但是總的油氣勘探程度還相當低。

准噶爾盆地,已打探井2600多口,二維地震15×104km,三維地震約2.4×104km2。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緣、中部及東部地區,分布不平衡,有不少地區仍屬基本空白區。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700多口,平均約811km2有1口井,二維地震32.9×104km,每平方公里內只有0.58km,三維地震1.68×104km2,說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幾個有限的地區,如塔北、塔中、庫車、葉城等。另外,新疆地區尚有20多個小盆地基本尚未投入實物工作。

5.2.2.2 油氣資源轉化程度低

據專家們統計 「九五」 末,全國探明石油占資源量21%左右,探明天然氣占天然氣總資源量的4.89%。

新疆油氣資源總量為375.3×108t,探明油氣儲量43×108t,佔全疆油氣總資源量的11.4%。其中石油探明儲量34.16×108t,占石油總資源量14.4%,天然氣探明儲量8849×108km3,占天然氣總資源量的6.0%,與全國比都低得多。特別是塔里木盆地229×108t油氣資源量,目前探明油氣儲量為20.47×108t,僅占資源量的8.9%。其他區更低。

由此可見,新疆兩個盆地油氣資源勘探潛力還相當大。

兩大盆地所處勘探階段:塔里木盆地僅處於油氣勘探初級階段;准噶爾盆地處於油氣勘探早-中期階段。均處在大油氣田發現時期。

5.2.2.3 油氣勘探領域廣泛

本區雖然發現80多個油氣田,但還有很多含油氣領域急待開拓和突破。

1)天山山前、昆侖山前等逆掩推覆帶及斷褶帶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前景廣闊;

2)岩性、地層油氣藏,勘探前景大有可為;

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石炭系及古近-新近系膏鹽層之下和廣大台盆區及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及河西走廊地區古生代油氣潛力大,會有大的發現;

4)煤層氣勘探還未開展,新疆煤炭資源亦十分豐富,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可開採的已探明煤儲量居全國之首,准噶爾埋深2000m以淺煤層氣估算為3×1012km3,塔里木、吐-哈等盆地為2×1012km3,總計約為5×1012km3,這又是一個可觀潛在的氣資源。

Ⅱ 簡述我國油氣勘探史

我國在世界上是最早開發氣田的國家,四川自流井氣田的開采約有兩千年歷史。
從漢朝末年開始,在自流井大規模開采天然氣煮鹽以來,共鑽井數萬口,采出了幾百億立方米天然氣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紀,已大規模開采自流井的淺層天然氣。1840年鑽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處鑽達今三疊系嘉陵江統石灰岩第三組深部主氣層,強烈井噴,估計日產氣量超過40萬立方米。「經二十餘年猶旺也」 。
鴉片戰爭之後,在世界石油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同其他工業一樣,油氣工業落後。建國前全國只有幾個地質調查隊,幾十個地質勘探人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積沒有進行過石油地質調查。石油產量從1904~1949年四十五年間,全國只有幾個小油田,石油累計產量不超過310萬噸 。
中國近代石油勘探從1878年台灣省鑽探第一口油井開始,已有近130年的歷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灣省苗粟打了中國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陝西延長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獨山子開鑿油井。1913年美國美某公司組成調查團到我國陝西、山東、河南、河北、甘肅、東北等地進行首次石油地質調查,並於1914年在陝北打井7口,均未獲工業油流。
1922年2月美國地質家斯坦福大學教授E.Blackwelder撰寫論文「中國和西伯利亞石油資源」指出:「中國沒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積,古生代沉積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國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區外,所有各個年代的岩層都已劇烈褶皺、斷裂,並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國決不會生產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石油來源斷絕,國民黨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緊勘探、開發石油。1938年冬孫健初等一行9人騎駱駝頂寒風,在戈壁灘上開始石油勘探,地質人員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區進行地質普查、構造細測,於1939年8月1日1號井鑽至88.18m獲工業油流日產油10t,發現了老君廟油田。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在石油勘探和開發方面基礎極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灣外,全國只有玉門老君廟、陝北延長和新疆獨山子3個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聖燈山、石油溝3個小氣田。
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石油人的艱苦奮斗,石油工業創造了輝煌業績,成為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50年代—重點西部,發現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戰略東移,發現松遼和渤海灣油區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發展,78年年產1億噸。
80年代以來,緩慢發展階段(新增儲量緩慢,老油田進入衰減期)。
建國初至大慶油田發現的10年是我國為石油勘探的初期發展時期。
重點在中西部地區的四川、陝甘寧、酒泉、准噶爾、柴達木、吐魯番等盆地,這些地區地表油氣顯示較多,已有少數油氣田,地層出露較好,構造比較明顯。除原有的老君廟、延長、聖燈山等油氣田繼續詳探開發外,又陸續發現克拉瑪依、冷湖、油砂山、鴨兒峽、蓬萊鎮、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氣田,石油工業有了顯著發展,尤其是准噶爾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大油田的發現,是新中國從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石油勘探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59年9月26日,松遼盆地松基3井獲得了工業油流,發現了大慶油田,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歷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標志著我國石油勘探進入了第二個大的階段,由此中國石油勘探開始戰略轉移,即重點由中西部地區轉向東部地區。大慶油田發現的理論意義在於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論,從實踐上證明了陸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積物不僅能夠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這極大地解放了中國油氣地質學家的思想,開創了在陸相盆地尋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還沒有根本改變進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的華8井噴油,1962年在營2井獲高產油流,發現和證實了勝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從松遼盆地轉移到渤海灣盆地,相繼發現和建成了勝利、大港、遼河、華北、中原等石油生產基地。特別是1975年華北任丘古潛山油田的發現,打開了石油勘探的新領域。在松遼、渤海灣盆地勘探和開發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全國其他地區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開。相繼在四川、江漢、陝甘寧、蘇北等盆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石油勘探,發現了一大批油氣田。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現在,我國石油勘探進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油氣並舉、大力發展海洋勘探和積極開拓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市場的新階段。
在東部深化勘探的同時,重點加強了西部地區,特別是塔里木、准噶爾、吐哈、柴達木和鄂爾多斯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經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發現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證了我國原油產量的穩定增長,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儲量較快速增長的趨勢還將繼續下去。
天然氣勘探獲得了重大進展,相繼發現了南海鶯-瓊盆地的崖13-1、鄂爾多斯盆地發現的靖邊、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氣田,探明天然氣儲量快速增長。我國海洋石油勘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產量迅速增長,1996年超過1500萬噸,2003年中國海洋石油產量3336萬噸,目前已成為保持我國石油產量增長的主要領域。積極開拓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市場,在南美、中亞、非洲、中東等地區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開端。

Ⅲ 想知道: 新疆塔里木油田哈德作業區 在哪,具體怎麼去,謝謝了,急!!!!!

哈得油田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境內,1991年被發現,1998年哈得1號和4號井相繼獲工業油流,拉開了哈得油田開發的序幕。2001年迄今,塔里木油田公司在哈得油田持續開展滾動勘探,先後進行了三次產能建設,使這個油田含油麵積從開發初期的48.7平方公里增加到243.7平方公里,儲量1000萬噸增加到1.1億噸,原油年產量也從當初的不到30萬噸增加到目前的200萬噸,並實現連續5年穩產200萬噸以上,創出了我國第一個億噸級儲量的整裝海相沙漠油田、第一個年產200萬噸的沙漠油田等國內陸上油田的十二個第一。

Ⅳ 新疆有多少個油田

1,克拉瑪依油田,是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
2,塔里木油田,是一家集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等為一體的大型石油公司。
3,還有沙漠油田——塔中油田。相砂岩油田——哈得油田。

Ⅳ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的發展

1989年4月,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陸上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方針,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在庫爾勒市成立了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在塔里木盆地進行大規模石油會戰。之後,經歷了兩次大的重組改制。1999年7月,按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油集團公司)的部署,重組成立了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和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並將原隸屬於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塔西南勘探開發公司整體劃歸塔里木油田公司;2004年8月,按照中油集團公司黨組決定,將塔里木油田公司、塔里木石油化工工程建設指揮部、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進行重組整合,實現了「四塔合一」。2007年,按照「三統一、三分開」原則,油田組建礦區服務事業部,形成了主輔業統籌規劃、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
油氣勘探持續突破,儲量保持高峰增長。始終把油氣勘探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優勢資源,優選重點領域,油氣資源落實取得豐碩成果,近年來庫車、塔北、塔中三大陣地戰儲量大幅增長,塔西南昆侖山前獲得戰略性突破,油氣三級儲量連續六年超過4億噸,2011年達到5.43億噸,再創歷史新高。截至2011年,油田共探明26個油氣田,已累計探明三級油氣儲量當量達到40億噸,形成輪南、東河、塔中、哈德4個油田群,庫車—塔北、塔中北坡、塔西南3個天然氣富集區和輪南—英買力富油區帶,加快發展的資源基礎更加靠實。
油氣開發平穩運行,開發形勢逐漸好轉。積極探索開發生產新模式新技術,投入開發21個油氣田,先後建成國內第一個超深高產高豐度海相砂岩油田——東河塘油田,第一個億噸級海相砂岩油田——哈得遜油田,國內最大的凝析氣田群——牙哈—英買力凝析氣田群,建成並高效運行西氣東輸主力氣田——克拉2氣田,圓滿完成油氣產量和西氣東輸保供任務,油田迎來快速上產的大發展時期。老油田二次開發實施效果良好,主力氣田調整收效良好, 穩定並提高單井產量「牛鼻子」工程扎實開展,油氣單井日產保持較高水平。2011年,塔里木油田生產原油577萬噸、天然氣170億立方米,油氣產量當量連續五年保持2000萬噸水平,建成我國重要油氣生產基地。截至2011年底,累計生產原油超過9000萬噸、天然氣近1100億立方米,油氣發現成本、油氣操作成本保持國際先進水平。通過西氣東輸累計向北京、上海等14個省區市、80多個大中型城市供氣近1000億立方米,使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2~3個百分點,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煉化業務規模發展,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牢固樹立「大質量」理念,著力打造精品煉化基地。2010年5月,塔石化大化肥項目建成投產,生產的大顆粒尿素填補了南疆市場空白,同時出口至印度、越南、朝鮮等國家,成功進入國際市場。2011年塔石化大化肥裝置生產尿素80萬噸,首個完整生產年度實現達標達產,成為油田新的經濟增長點。塔西南分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車用汽柴油均達到國Ⅲ標准, 「葉河牌」車用無鉛汽油榮獲新疆首個汽油名牌產品稱號。生產普通尿素、SODm增效尿素和林果復合肥,尿素產品優級品率達到98.5%,初步形成覆蓋南疆四地州的化肥營銷網路。油田已具備加工原油50萬噸和生產尿素130萬噸的產能,油田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不斷鞏固。
改革管理穩步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堅持新體制新技術、高水平高效益的「兩新兩高」工作方針,實施專業化服務、社會化依託、市場化運行、合同化管理的運行機制和黨工委統一領導,開創了我國陸上石油工業走向市場經濟的先河。深入推進機構改革,勘探開發一體化實施效果明顯;扎實推進「553」管理工程、「一流管理」建設工程和基礎管理建設工程,基本搭建形成了基本建設、定額標價、全業務流程制度和「三全」項目管理管理體系,人才成長雙通道建設和高端技術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單井產能建設、市場准入審核、工程結算效率提高30%以上,投資項目立項論證和科技項目應用效果評估進一步科學完善,鑽完井總承包、EPC總承包穩步推進,基本建設和標准化設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油田整體運行質量和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科學發展的油公司體制機制更加成熟。
科技攻關成效顯著,關鍵技術創新發展。堅持走科技興企之路,從全球范圍內廣泛引進、集成應用新工藝、新技術,重點圍繞「提產、提速、提高成功率、提高採收率」四個攻關方向,以庫車天然氣勘探開發、碳酸鹽岩油氣上產增儲、碎屑岩原油持續穩產、新區新領域風險勘探四大工程為抓手,加快建立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工程技術系列,形成塔里木盆地大型復雜油氣田勘探開發配套技術。2011年,碳酸鹽岩鑽井成功率達到84%,塔北平均鑽井周期比2010年縮短15天,平均機械鑽速同比提高26.5%,塔中直井鑽井周期和完井周期同比分別縮短6.26%和5.24%,塔中400萬噸建產區高中產井占完鑽井61%。截至2011年底,油田累計獲得1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18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2項技術或產品獲專利授權,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級難題,為實施油氣發展規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安全文化持續推進,HSE業績保持良好。始終奉行「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企業宗旨,牢固樹立「環保優先、安全第一、質量至上、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企業安全發展、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建立並持續完善具有塔里木特色的HSE管理體系,全面推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安全文化體系建設,連續10年獲得「自治區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稱號,2011年成為首批「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範企業」。切實履行「開發一個區塊、建設一片綠洲、撐起一片藍天」的承諾,大力實施污水回注、放空天然氣回收等環保工程,促進能源與環境的和諧。截至2011年,累計人工綠化面積7.1萬畝,其中沙漠公路防護林總里程470公里,林帶總面積3758公頃,2008年被國家評為「環境友好工程」。
構建和諧碩果累累,發展成果廣泛共享。油田主動承擔經濟、政治、社會「三大責任」,始終貫徹「依靠行業主力,依託社會基礎,統籌規劃,共同發展」的二十字方針,大力扶持當地相關產業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會戰23年來,油田積極向地方開放市場,注入當地資金支援地方經濟建設、開展扶貧救助等,有力地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大開發、大流通、大市場格局的形成。建設了以沙漠公路為代表的1500多千米油地共用公路和以南疆氣化為代表的一批基礎性民生工程,實施了以希望工程、天然氣入戶、扶貧幫困、賑災救災為重點的社會公益性項目,2011年油田投入大量扶貧資金援建墨玉縣闊其鄉巴合西拉村地毯廠、洛浦縣恰爾巴格鄉商鋪等一批對口扶貧開發建設項目,同時為這兩縣的農牧民解決生產生活用水打井10口,增進了民族團結,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油地關系和諧發展。據統計,油田對南疆地區工業增加值貢獻率超過70%,環塔里木盆地庫爾勒、喀什、庫車、阿克蘇、若羌、和田等6個縣市入選2011年「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縣」名單。2009年油田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11年油田被評為集團公司首批「和諧示範小區」。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新疆進入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歷史新時期。自治區規劃到201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集團公司計劃到2015年在疆油氣產量達到5000萬噸,建設新疆大慶。塔里木油田作為集團公司實施在疆戰略的主力軍和新疆地區最大的石油石化企業,將緊緊圍繞「乘勢奮進,持續創新,承擔發展責任,造福新疆人民」的總體要求,堅持油氣發展不動搖,履行保障責任不懈怠,加強基礎建設不折騰,進一步加快落實油氣發展規劃:到2015年實現油氣當量產量3000萬噸,2019年踏上4000萬噸台階,成為我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建設忠誠、放心、受尊重的中石油,為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Ⅵ 中國十大油氣田

1.長慶油田(隸屬中國石油)
——2014年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達到5544.8萬噸,比2013年的5195萬噸油氣當量超出300多萬噸,鞏固了作為中國第一大油氣田的地位,成為目前中國唯一年產5000萬噸以上的大油氣田。
2013年長慶油田突破5000萬噸油氣當量,中國石油宣布如期建成「西部大慶」。建成「西部大慶」之後,長慶油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備受關注。長慶油田已連續12年新增油氣儲量和產量領跑全國,僅2013年長慶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地質儲量、天然氣探明加基本探明地質儲量就分別達到3億多噸和6000億立方米,可持續發展底氣十足。
2.大慶油田(隸屬中國石油)
——作為曾經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大油田,大慶油田產量佔了全國原油總產量的近1/4,目前以油氣當量計算雖屈居第二,但是原油產量依然是我國第一。自2003年以來,大慶油田在年產5000萬噸穩產27年以後,將原油產量調減到5000萬噸以下,並在此後每年都進行一定幅度的下調。經過近55年的開發生產,大慶油田已經進入開發後期高含水階段,產量遞減是客觀規律。2014年底,中國石油對外公布了大慶油田減產計劃,2015年減產150萬噸,到2020年將調減至3200萬噸,年均減幅逾130萬噸。延長大慶油田壽命,打造百年油田,爭取可持續發展,這是大慶油田的未來選擇。實際上,今天的大慶油田已經不需要用產量來驗證它的地位了,作為石油工業的搖籃,它已然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記。
3.勝利油田(隸屬中國石化)
——1961年發現並投產的勝利油田,位於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是中國石化第一大油田。勝利油田通過「加快海上、加大低滲、優化稠油、提升三采、深化水驅」等5項措施,產能建設質量和生產效益逐步提高。通過加大示範工程輻射作用和規模化應用效果,新增產能155萬噸,調整單元提高採收率保持在6%以上。海上和西部兩個百萬噸級戰略接替陣地初步形成,全年新建新增產能301.5萬噸,百萬噸產能投資比預算降低13%。
4.塔里木油田(隸屬中國石油)
——塔里木油田位於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1989年建成投產,原油產量逐年增長,2008年達到歷史新高,為654.05萬噸。2009年,是塔里木會戰20周年。從西氣東輸起點輪南油田,到年產量突破200萬噸的哈德油田,再到西氣東輸的主力克拉2氣田,塔里木這艘「能源航母」 受到了各界的關注。雖然原油生產不是塔里木油田的強項,但是塔里木的天然氣生產已經讓北京、上海等80多個大中城市的3億多人成為了受益者,也帶動了新時期我國能源結構的改善。
5.渤海油田(隸屬中國海油)
——近年來,渤海海域多個油氣田的發現奠定了渤海油田的地位,其產量約佔中國海油國內油氣總產量的60%。隨著近年來產量的迅速增長,渤海油田作為國內最大海上石油基地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2009年中國建設的20多個重大產能項目中,除西部地區項目外, 其他項目就主要集中在渤海和南海海域。可以說,隨著海洋石油開發利用日益成熟,渤海油田「好戲還在後頭」。
6.新疆油田(隸屬中國石油)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中國西部第一大油田,自2002年,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原油年產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西部第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連續29年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從1955年到2013年,新疆油田公司已累計生產原油突破3億噸。
新疆油田的穩產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勘探」指導思想。由於新疆油田所處的「准噶爾盆地油氣探明率僅為23%和4%,勘探程度在全國各油田最低,資源潛力巨大」的客觀條件,新疆油田一直以來都在強化和推進風險勘探、甩開預探和滾動勘探,鍥而不舍地尋找油氣大發現。
7.延長油田
——獨立於三大石油公司之外的延長石油集團,2005年重組改制之後,潛力得到了充分釋放。延長石油是中國千萬噸級大油田之一。2007年旗下延長油田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2014年原油產量達到1277萬噸。現已形成天然氣產能20億立方米、LNG 5億立方米。
穩產的基礎來自於勘探工作的穩步進行。全年以來,延長油田省內石油勘探縱橫結合,在吳起、定邊、靖邊、富縣、安塞、志丹等區域拓展資源面積,深層勘探取得新突破;省外勘探在內蒙發現了油氣顯示並試出低產油流;馬達加斯加SKL-2井見到了油氣顯示,泰國呵叻盆地天然氣區塊成功中標,吉爾吉斯斯坦項目加快推進。
8.西南油氣田(隸屬中國石油)
——西南油氣田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西昌盆地,是我國天然氣開發較早的氣田之一,早在1950年就開始生產天然氣,現已成為我國天然氣的主力產區之一。西南油氣田建成了我國首個年產量超百億立方米的大氣區,順利實現「川氣出川」,建成了全國首個以生產天然氣為主的千萬噸級大油氣田。2000年後,特別是2004年後,天然氣產量急劇增長,從2004年的97.77億立方米,增長到2013年的137.3億立方米。
9.遼河油田(

Ⅶ 塔理木盆地發現的油田夠中國用多少年

塔里木油田位於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由於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作用不斷發展擴大,塔里木油田被經濟學者稱為中國西部的能源經濟動脈。
截至2019年3月,和田河氣田向國家深度貧困地區累計供應天然氣超過3立方千米。10月,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博孜9井試井成功,獲高產工業油氣流,日產天然氣41.82萬立方米、凝析油115.15立方米,成為塔里木油田一年內在天山南部發現的又一個百立方千米級大氣田。11月,塔里木油田全面投入開發。
2020年4月8日,塔里木油田新發現2.28億噸石油資源。

塔里木盆地最終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為160億噸油當量,其中,石油80億噸、天然氣1萬立方千米,被中外地質家稱為21世紀中國石油戰略接替地區。 1989年以來,在中國石油的領導下,塔里木油田公司借鑒國際油公司的成功經驗,採用「兩新兩高」工作方針,在塔里木盆地開展大規模石油勘探開發。十多年來,取得豐碩成果,發現了一系列優質油氣田,特別是找到了大規模的天然氣資源,促成並加快了舉世矚目的西氣東輸工程的建設,形成了現代化的油氣生產基地。發現中國最大的沙漠油田——塔中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6130萬噸,可采儲量2036萬噸。發現中國第一個億噸級海相砂岩油田——哈得油田。
截至2005年底,塔里木油田公司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2億噸、 天然氣地質儲量724立方千米,三級油氣儲量當量達到24.1億噸。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可以確保西氣東輸工程塔里木年輸20立方千米、穩定供氣20年以上。2005年,生產原油600萬噸、 天然氣5.7立方千米,油氣產量當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4億元、上交稅費35億元。近20年的奮斗使塔里木油田進入了油氣並舉、規模化加快發展的新階。展望新時期,塔里木油田正在以建設中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為目標加快發展。到2010年,原油年產量將達到800萬噸,天然氣年產量將達到20立方千米,油氣產量當量將突破2500萬噸。
截至2018年4月,塔里木油田建成了2500萬噸級大油氣田,累計生產油氣產量當量突破3億噸。29年來,塔里木油田油氣產量由最初的3.39萬噸到2017年2538萬噸,油氣產量年均增長百萬噸,成為我國陸上第三大油氣田。僅2017年塔里木油田油氣產量當量同比增長111萬噸,天然氣產量占國內生產總量的六分之一,油氣產量當量佔中石油國內總產量的近七分之一。

Ⅷ 哈德遜油田

(1)油田概況

哈德遜油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沙雅縣境內地塔里木河南岸洪泛平原上,其區域構造隸屬於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滿加爾凹陷北部的哈德遜構造帶(圖6.8)。油田現已探明卡拉沙依組中泥岩段二、三、四號砂層(分別簡稱C5-2,C5-3,C5-4)和東河砂岩段(簡稱C9)4個油藏,主要產層為泥盆系東河砂岩段。油藏具有超深(埋深超過5000m),構造幅度低(小於34m),儲層厚度薄且變化大(0~29m),含油麵積大(疊合面積達200km2左右),油水界面傾斜(高差在90m以上),原油性質分區明顯,含量豐度低(大部分含油范圍內小於30×104t/km2)的特徵。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為8202×104t,控制石油地質儲量為2820×104t,油田的基本參數見表6.5,圖6.9。

圖6.10 哈得遜油田綜合柱狀圖

晚喜馬拉雅期以來構造反轉作用,使得上古生界構造層呈南高北低的格局,為輪南低凸起及周緣的油氣藏向北運移調整提供了條件,地層不整合面和大面積分布的海相砂岩成為油氣調整運移的良好輸導層。

2)地層-構造復合型圈閉。哈得遜構造帶是在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古隆起背景上形成的石炭系低幅度背斜構造帶,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因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經歷了多次大的以翹傾作用為主的構造變動,區內以斜坡為主,斷裂和二級構造帶不發育。

哈得遜油田石炭系東河砂岩油藏為一大型的地層-構造復合型油藏。在東河砂岩段頂面構造圖上,YW2-HD2-HD1井一線發育一個南北向鼻樑,從總體上看,哈得遜東河砂岩油藏的圈閉類型為由東河砂岩頂面構造等高線與東河砂岩尖滅線共同組成的地層-構造復合型圈閉。油藏東南面受構造控制,東北面受地層控制,西北面可能還受泥岩控制。

中泥岩段構造為古鼻隆上的繼承性披覆構造。

3)優質的海相砂岩儲層。石炭系發育兩套優質海相砂岩儲層。

主力產層是東河砂岩段,它是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在西低東高的古地貌背景下沉積的海侵體系的底砂岩或底砂礫岩段,在全盆地范圍內它是一個穿時的岩石地層單位,亦是一套異時同相沉積的砂體。儲層下部屬於臨濱帶的中下臨濱沉積,中上部屬於前濱-中上臨濱沉積。岩性以細粒石英砂岩為主;儲集岩孔隙類型以粒間溶孔為主,儲層以中等孔隙度,中—高滲透率為主。孔隙度分布在12.5%~20%之間,平均為13.8%;滲透率分布為50×10-3~100×10-3μm2,平均為222×10-3μm2。平面上,東河砂岩儲層在尖滅線附近物性相對較差,遠離尖滅線地區,儲層物性明顯蠻好,總體上具有南部特性好,北部特性相對稍差的特徵。

另一套儲層是中泥岩段內部夾的薄砂岩層,該套儲層為潮坪相的潮間帶亞相沉積,因潮水浸沒過後能量迅速衰減,形成了厚度薄、面積大的席狀砂,岩性以細粒長石砂岩為主;儲層岩孔隙類型以受溶蝕作用改造的原生孔為主;儲層物性以中孔、中滲為主,總體具由南而北物性變差的趨勢:南部的HD1-2井孔隙度在13.07%~19.28%之間,平均為15.78%;滲透率為25×10-3~429×10-3μm2;平均為131×10-3μm2。向北距HD1-2井1.7km的HD1井孔隙度為5.26%~20.4%,平均為12.5%,滲透率為0.068×10-3~449×10-3μm2,平均為77.92×10-3μm2,為一套中—高孔滲性儲集層。

4)油藏具有傾斜的油水界面。哈得遜石炭系油藏由薄砂層油藏和東河砂岩油藏組成,其中薄砂層油藏為由4個砂體組成的薄層邊水層狀油藏。

東河砂岩段上部的緻密砂岩隔層將東河砂岩油藏分為上部邊水層狀油藏和下部底水塊狀油藏兩個油藏,主要受現今東河砂岩地層-構造復合型圈閉控制,油水界面與構造等高線不一致,自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最大高差達178.33m。

受東河砂岩段儲集性能的非均質性影響,在晚喜馬拉雅期以來構造反轉引起的石油向南部構造高部位調整過程中,東河砂岩段頂面因儲層物性差,原油再運移速度緩慢,而且存在一個緻密鈣質砂岩底板,在北部HD17—HD11井區還形成一個殘余油分布區。

東河砂岩油藏原油具有中高密度(0.8718~0.9373g/cm3,平均為0.898g/cm3)、中高黏度(8.972~61.5mPa·s,一般10~20mPa·s)、低凝固點(-30~-4℃)、低含硫(0.55%~1.73%)、低含蠟(1.64%~12.97%)、高含膠質及瀝青質(10.56%~20.62%)的特徵,且原油密度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原油密度由0.935g/cm3逐漸下降至0.870g/cm3

東河砂岩油藏天然氣相對密度較大(1.02~1.23),甲烷含量較低(15.46%~34.32%),氮氣含量高(一般30%~40%),為典型的濕氣。

地層水為CaCl2型,平均密度為1.1584g/cm3,氯根含量平均156000mg/L,總礦化度平均為257000mg/L,表明油藏保存條件好。

該油田的發現及配套技術存在典型性,對中國西部乃至全國海相碎屑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