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天然氣井多少年後出石油
擴展閱讀
股票價格修改有什麼作用 2024-11-24 00:25:00
倉庫入庫怎麼節約成本 2024-11-24 00:15:15

天然氣井多少年後出石油

發布時間: 2024-10-28 20:55:21

① 石油還能開采多少年

樓主您好!地下石油天然氣資源還能開采多少年,目前還不能估計出准確值。

經常會在媒體上見到這類言論:石油再過40年就枯竭,天然氣60年後就開采完了。實際上,油氣開采未必會導致資源最終枯竭,上述言論顯然是沒有理解「儲采比」的含義。

在化石燃料統計中所用的「儲采比」,是指在給定的區域內(如國家或地區),年底剩餘可采儲量與當年產量的比值。也就是說,保持產量不變時現有的剩餘可采儲量還可采多少年。這個概念常被誤認為是油氣枯竭論的佐證,但實際上儲采比的分子(剩餘可采儲量)和分母(當年產量)都在不斷變化。如2003年石油儲采比為41年,2011年反而增至54.2年。這個數據可在BP公司《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世界能源統計評論》)中可以查詢到。

地下油氣資源不是一個常數,而是隨著人們的認識和技術進步不斷變化。在生產消費過程中,油氣資源形成這樣一個鏈條:資源量→可采儲量→生產量→消費量,前者不斷為後者提供數量。油氣生成有數億年的歷史,如果把1854年波蘭葯劑師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在波蘭克羅斯諾市附近的波坡卡開發的油礦場作為現代石油工業的開始,至今開采也才160年歷史,盡管人們大量開采但還不至於短期枯竭。

當今世界,盡管油氣可采儲量和產量持續增加,但需求量增長更加強勁,油氣供應難以支持經濟增長,表現出石油供不應求,具體顯示出原油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持續降低。同時,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影響油氣供應,因此,為了確保油氣供應,不被國外油氣牽制,世界各國將能源的注意力逐漸聚焦於深層和海洋的常規油氣資源以及非常規油氣資源,這就成為開采儲量的來源。

為獲取更多的油氣資源,油氣田勘探朝向地球深層發展,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圍內21個盆地發現了75個埋深大於5000米的工業油氣藏。我國元壩氣田成為迄今為止埋藏最深的大型海相氣田,氣藏埋深6500米左右;近30年來西半球發現的最大油田——巴西盧拉油田位於水下2000米、鹽砂岩下5000米。2013年初,在海洋作業上約有500座自升式平台和250座半潛式平台在運作。

在再生能源尚不能替代化石燃料之前,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成為全球石油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定義,非常規油氣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地下開採的油氣,有非常規石油如油砂、頁岩油和緻密油,非常規天然氣如緻密氣、煤層氣、頁岩氣和天然氣水合物。一類是合成燃料,包括煤制油、天然氣制油和生物質制油。

現今在加拿大阿薩帕斯卡爾油砂礦,載重400噸的巨型卡車每天數萬車次運輸油砂到加工廠;在中國撫順地區,數百座頁岩油干餾爐聳立;巴西有世界上最大的油頁岩干餾爐,每天每座干餾油頁岩6200噸;委內瑞拉在奧里諾科地帶尋找超重原油,使得石油剩餘可采儲量超過沙烏地阿拉伯躍居世界首位;世界上煤制油最高產量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在美國豎立著數萬個井架在開采頁岩氣;生物質能技術也在不斷獲得突破,生物質制油也有望在將來進入產業化⋯⋯所有這些都說明,人們正在用非常規手段獲取石油天然氣。

因此,地下石油天然氣資源還能開采多少年,目前還不能估計出准確值。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② 簡述我國油氣勘探史

我國在世界上是最早開發氣田的國家,四川自流井氣田的開采約有兩千年歷史。
從漢朝末年開始,在自流井大規模開采天然氣煮鹽以來,共鑽井數萬口,采出了幾百億立方米天然氣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紀,已大規模開采自流井的淺層天然氣。1840年鑽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處鑽達今三疊系嘉陵江統石灰岩第三組深部主氣層,強烈井噴,估計日產氣量超過40萬立方米。「經二十餘年猶旺也」 。
鴉片戰爭之後,在世界石油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同其他工業一樣,油氣工業落後。建國前全國只有幾個地質調查隊,幾十個地質勘探人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積沒有進行過石油地質調查。石油產量從1904~1949年四十五年間,全國只有幾個小油田,石油累計產量不超過310萬噸 。
中國近代石油勘探從1878年台灣省鑽探第一口油井開始,已有近130年的歷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灣省苗粟打了中國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陝西延長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獨山子開鑿油井。1913年美國美某公司組成調查團到我國陝西、山東、河南、河北、甘肅、東北等地進行首次石油地質調查,並於1914年在陝北打井7口,均未獲工業油流。
1922年2月美國地質家斯坦福大學教授E.Blackwelder撰寫論文「中國和西伯利亞石油資源」指出:「中國沒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積,古生代沉積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國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區外,所有各個年代的岩層都已劇烈褶皺、斷裂,並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國決不會生產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石油來源斷絕,國民黨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緊勘探、開發石油。1938年冬孫健初等一行9人騎駱駝頂寒風,在戈壁灘上開始石油勘探,地質人員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區進行地質普查、構造細測,於1939年8月1日1號井鑽至88.18m獲工業油流日產油10t,發現了老君廟油田。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在石油勘探和開發方面基礎極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灣外,全國只有玉門老君廟、陝北延長和新疆獨山子3個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聖燈山、石油溝3個小氣田。
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石油人的艱苦奮斗,石油工業創造了輝煌業績,成為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50年代—重點西部,發現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戰略東移,發現松遼和渤海灣油區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發展,78年年產1億噸。
80年代以來,緩慢發展階段(新增儲量緩慢,老油田進入衰減期)。
建國初至大慶油田發現的10年是我國為石油勘探的初期發展時期。
重點在中西部地區的四川、陝甘寧、酒泉、准噶爾、柴達木、吐魯番等盆地,這些地區地表油氣顯示較多,已有少數油氣田,地層出露較好,構造比較明顯。除原有的老君廟、延長、聖燈山等油氣田繼續詳探開發外,又陸續發現克拉瑪依、冷湖、油砂山、鴨兒峽、蓬萊鎮、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氣田,石油工業有了顯著發展,尤其是准噶爾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大油田的發現,是新中國從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石油勘探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59年9月26日,松遼盆地松基3井獲得了工業油流,發現了大慶油田,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歷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標志著我國石油勘探進入了第二個大的階段,由此中國石油勘探開始戰略轉移,即重點由中西部地區轉向東部地區。大慶油田發現的理論意義在於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論,從實踐上證明了陸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積物不僅能夠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這極大地解放了中國油氣地質學家的思想,開創了在陸相盆地尋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還沒有根本改變進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的華8井噴油,1962年在營2井獲高產油流,發現和證實了勝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從松遼盆地轉移到渤海灣盆地,相繼發現和建成了勝利、大港、遼河、華北、中原等石油生產基地。特別是1975年華北任丘古潛山油田的發現,打開了石油勘探的新領域。在松遼、渤海灣盆地勘探和開發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全國其他地區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開。相繼在四川、江漢、陝甘寧、蘇北等盆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石油勘探,發現了一大批油氣田。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現在,我國石油勘探進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油氣並舉、大力發展海洋勘探和積極開拓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市場的新階段。
在東部深化勘探的同時,重點加強了西部地區,特別是塔里木、准噶爾、吐哈、柴達木和鄂爾多斯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經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發現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證了我國原油產量的穩定增長,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儲量較快速增長的趨勢還將繼續下去。
天然氣勘探獲得了重大進展,相繼發現了南海鶯-瓊盆地的崖13-1、鄂爾多斯盆地發現的靖邊、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氣田,探明天然氣儲量快速增長。我國海洋石油勘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產量迅速增長,1996年超過1500萬噸,2003年中國海洋石油產量3336萬噸,目前已成為保持我國石油產量增長的主要領域。積極開拓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市場,在南美、中亞、非洲、中東等地區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開端。

③ 地球上的石油大約經過了多少年才得以形成

至少幾百萬年
這個全: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伴隨各種地質作用,沉積盆地中的沉積物持續不斷地堆積。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沉積物中動植物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終生成石油和天然氣。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是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美國在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④ 就當今而言,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煤等資源能供我們開采多少年

世界的不知道,因為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探明。
已知的中國。煤最少200年,石油20年,天然氣50年左右。
還陸續會有新資源出現。所以這個數只是個概述

⑤ 石油井停止開采後再次開采還能出油嗎

因為已經乾枯,不可能在出油的。石油地下開采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開采初期石油井的壓力和大,既有石油還有天然氣。後期就只有石油了。但是,還需要向石油井裡面注水,置換出石油。當石油被開采枯竭後,就要封井了。因為再也不可能會有石油了。

⑥ 中國石油工業概況如何

石油和石油的衍生物,在一定條件下會出露於地表,所以很早就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古人以石油照明、葯用以及作為潤滑劑,以天然氣熬鹽,用瀝青塗船防腐和作建築材料等。

西周時期,我國就有了發現天然氣的記載。東周時,四川的勞動人民在臨邛(今四川邛州市)開鑿鹽井時發現了天然氣,並把產出天然氣的井,形象地稱為「火井」。臨邛因有「火井」而出名,在南北朝時被定名為「火井鎮」,隋朝時又改名為「火井縣」。後來在我國的陝西、甘肅、雲南、湖北、河北、浙江、江西等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天然氣。隨著對天然氣性能的逐漸認識,我國古代人民開始了有目的地開采和利用天然氣。據史書記載,從晉朝起,古代人民就開始利用天然氣熬鹽、煮飯和照明了。

西漢時期,陝北延安一帶的人們就採集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用作燃料。到了北宋年間,又把石油加工成石燭,用來照明。元代以後,用石油生產石燭的規模越來越大,並且出現了加工石燭的工場。到了明代,陝北人又用石油熬制出了點燈用的油,這說明四百多年前,我國就已經初步掌握了從石油中提煉燈油的技術。

在古代,石油還被作為葯物使用。我們的祖先對石油的葯用性能曾做過很多嘗試和研究。早在南北朝時,石油就被作為葯物治療脫發病。明代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曾詳細地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利用石油作為葯物的經驗,指出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可以與它葯合做丸散,塗瘡癬蟲癩……」。

利用石油煙制墨,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獨特發明。從漢代以來,我國多用松煙墨。北宋科學家沈括制出了黑光如漆的油煙墨。由於油煙墨比松煙墨好,一時間民間大量製造,流傳很廣。

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中。書中記有「高奴高奴在今陝西省延長一帶,洧水是今延河一條支流。有洧水可燃」。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在我國古代,對石油、天然氣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北宋科學家沈括。在九百多年前,沈括就首先提出了「石油」這個名字。沈括在11世紀末成書的《夢溪筆談》中說:「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1080年沈括曾在延長一帶對石油的產狀、性能、用途等作過實地考察。在世界古代科學著作中,他是論述石油最詳的第一人。沈括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今天這已被實踐所證實。

2.卓筒井的發明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兩個階段。北宋以前開鑿的井,一般為大口淺井,以後開鑿的井多為小口深井。大口淺井是由人直接下入井底,用鍬、鎬等簡單工具開挖出來的;小口深井是用專門的打井機械開鑿而成的,人們叫它「卓筒井」。

打卓筒井(圖1-1)需要較復雜的設備和較先進的工具。北宋中期,隨著冶鐵業的發展,勞動工具得到不斷創新和改造。滑輪、杠桿等簡單機械的發明與應用,為卓筒井技術的發明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圖1-1打卓筒井示意圖

關於卓筒井的施工方法,在蘇軾著的《東坡志林》上曾經有過記載。開鑿這種井所用的鑽頭只有碗口那麼大,而深度可以達到幾丈。古代鑽鑿一口卓筒井,至少要四五年,有的需要十餘年時間。

古代發現的石油,僅僅是少量露出地面的油苗。為了得到更多的石油,就需要打開地下的寶庫。四川省自貢市1835年鑽成了一口天然氣井,井深1001.42m。這是近代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後來,這口井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我國古代發明的打卓筒井技術,是世界鑽井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後來,該技術傳入西方各國,推動了世界石油工業、采礦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對造福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被國外譽為世界石油「鑽井之父」、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列舉中國傳入歐洲的重大發明時稱:「中國的卓筒井技術,在11世紀就傳入西方。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都是採用中國人創造的方法打成的。」

3.我國古代第一口油井和第一口氣井我國明代學者曹學佺在他的《蜀中廣記》中曾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四川樂山一帶,在開鑿鹽井的時候,偶然發現有大量「油水」冒上來。這種「油水」引燃以後,可用於夜間照明。於是便繼續挖掘了幾口井,專門採集「油水」。美國的德雷克於1859年5月在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一口21.69m深的油井;俄國的謝苗諾夫於1848年在黑海沿岸上打了一口油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最早的油井比美國、俄國開鑿的油井早了三百多年。

我國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開鑿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氣井的開鑿者。以前,西方學者大都以為世界上最早開鑿天然氣井的是英國。英國是1668年開始開采天然氣的,而我國古書上記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在四川開鑿出了著名的臨邛火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開鑿天然氣井的歷史,比英國至少早1500年。

4.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是台灣省的苗栗油田。1861年,一個叫邱苟的人,在新竹縣東南的出磺坑一帶發現了油苗。於是,他就在那裡挖了一個3m深的坑,每天可採集到6kg原油。他用這種原油點亮馬燈,還把剩餘的原油賣給當地農民,用於點燈或治病。這件事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清朝政府知道後,便於1876年收歸官辦,並從美國請來了技師,買來了鑽井機器,於1878年在苗栗鑽鑿出了第一口油井,每天產油約750kg。

中國內地最早開發的油田是陝北的延長油田。延長油田位於我國陝西省的延長縣。雖然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發現了石油,但真正投入開發卻是近百年的事。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國,大肆掠奪我國的資源。德、日、美、俄都想獲得陝北石油的開采權。有識之士為了保護祖國的石油資源,1904年提出了開辦「延長油礦」的主張。1905年清政府批准成立了延長石油官廠,聘請日本技師到延長進行調查,最終得出了延長地區石油儲藏淺、油質好的結論。1907年延長候補知縣洪寅聘日本技師佐藤彌市郎等7人,從日本購得鑽機及煉油設備。當年4月在延長縣西門外勘定井位、安裝鑽機;6月5日開鑽;9月6日鑽到井深68.89m處見油,每日可產原油150~200kg;再向下鑽進,於9月10日鑽到井深81m處完井,名曰「延一井」,初期日產量1t。此井開采10年後,最高日產油量達到1.25t,以後逐漸減少,至1934年枯竭停產,總計產油2550t。1978年,該井加深至118m,壓裂後,初日產原油3.9t;1985年8月,再加深到152m,壓裂後初日產原油3t。隨著油井的開采,「延一井」上的採油工具也由原來的櫓台機器變為現代的抽油機。1985年延長油礦建礦80周年的時候,原國務院副總理兼石油部部長康世恩為「延一井」題詞「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11月20日,「延一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5.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1935—1938年,孫健初等人曾三次深入荒無人煙的甘肅祁連山地區實地考察。經過研究分析,認為玉門石油河畔的老君廟一帶具備儲藏油氣的有利條件。根據孫健初確定的井位,1939年3月開始挖掘一號井。5月6日,從延長油礦運來鑽機開始鑽井。8月11日鑽至115.5m時,發現油層,日噴原油10t左右。由此發現了老君廟油田,拉開了玉門油田開發的序幕。從1939年到1949年,玉門油田共生產原油近50×104t,占同期全國原油總產量的90%以上。不僅能滿足西北各省工業和民用的需要,同時也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1949年9月28日,玉門油田獲得解放,時任軍事總代表的康世恩宣布接管油田。根據彭德懷「要把玉門建設成為我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的指示,康世恩發動廣大職工積極生產原油,對解放軍進軍新疆和解放全國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新中國成立後,玉門油田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極大關懷和重視,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單位。油田的建設得到了全國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到1957年,玉門油田的原油年產量從1949年的9×104t增長到75.54×104t,占當年全國原油年產量的87.78%。新華社於1957年10月8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玉門建成。1958年,玉門油田原油產量突破百萬噸大關,1959年達到140×104t的高峰,撐起了當時中國石油的半壁江山。

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石油工業開始進入大發展時期,玉門油田曾先後調出7.8萬餘人、設備2000多台套,從人力、技術、設備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全國各油田的建設。今天,無論是在茫茫的戈壁,還是在遼闊的草原,從天山之麓到渤海之濱,從江南水鄉到華北平原,「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進入20世紀90年代,玉門油田提出了「東山再起,再現青春」的響亮口號,以玉門為主體,先後開發了吐哈油田和青西油田。今天,玉門油田正在煥發新的青春。

6.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兩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km,東西最寬處73km,總面積5470km2。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國家先後對松遼盆地北部、海拉爾盆地、依蘭—舒蘭地塹、三江盆地等進行了石油勘探。1959年4月11日正式開鑽的松遼盆地的第三口基準井——松基三井,9月26日噴出了原油,成為發現大慶油田的標志。

傳來這一特大喜訊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大慶前夕,當時黑龍江省的省委書記歐陽欽到現場祝賀時,提議把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從此大慶油田這個響亮的名字就和中國石油工業輝煌發展的歷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為了摘掉「貧油國」的帽子,1960年3月,黨中央決定由余秋里親自領導,調集37個廠礦及院校的職工、剛畢業的學生以及3萬多名復轉軍人會師大慶,展開了一場氣貫長虹的石油大會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職工,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僅用了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就摸清楚了該地區的含油麵積和儲量,不到兩年就初步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1963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就達到四百多萬噸。1963年12月3日,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庄嚴宣告:「我國石油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964年初,毛澤東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從此,大慶油田成為中國工業的一面旗幟。

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油量突破5000×104t。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大慶油田走「科技興油」之路,積極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攻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地質開發理論。經過廣大石油職工的不懈努力,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連續27年穩定在5000×104t以上,達到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的先進水平。2006年,大慶油田生產原油4340.5×104t,天然氣24.5×108m3,實現油氣當量4535.9×104t。

大慶油田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為我國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培育出了「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優良工作作風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進入21世紀,大慶油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正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祖國大地,創造出石油工業新的輝煌。

7.我國現代石油工業成長歷程

1949年,我國原油產量只有12×104t,其中天然原油7×104t,人造原油5×104t;天然氣年產量為0.1×108m3;石油探明儲量為2900×104t;原油加工能力為17.5×104t均未包括台灣省。。

我國現代石油工業是與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年輕工業。20世紀50年代前期,我國積極恢復玉門、延長油礦以及東北的人造石油工業,同時在西北勘探石油。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104t。1956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石油勘探戰略東移。1959年9月26日東北松遼盆地的松基三井噴油,揭開了開發大慶油田的序幕。1958年9月蘭州煉油廠第一期工程建成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個年加工能力100×104t的大型煉油廠。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成立。1955年7月石油工業部成立。1958年10月石油科學研究院成立。1958年11月,我國第二所石油院校四川石油學院(現西南石油大學)成立。

1963年,我國原油年產量達到了648×104t,基本上滿足了國內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隨後,我國又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和華北油田,使全國原油產量迅速增長。從1973年起,中國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1978年我國原油年產量突破1×108t,從此跨入了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1985年,全國原油年產量達到1.25×108t,排名世界第六位。20世紀90年代,中西部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初步形成了油氣資源的接替區。同時,我國在渤海、東海和南海三大海域的油氣勘探開發取得了成功。1996年,我國海洋石油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104t,標志著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跨上了新台階。

到2000年,全國原油年產量達到1.62×108t,連續13年名列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227×108m3,名列世界第15位。到2006年,原油年產量達到1.84×108t,仍居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達到595×108m3。

二、中國油氣資源與生產我國幅員遼闊,擁有廣闊的近海大陸架,具有形成石油、天然氣的良好條件。可能有石油、天然氣分布的沉積盆地面積達670×104km2,在世界各國沉積岩面積位次中居第三位,其中陸上面積約佔520×104km2,近海大陸架面積約佔150×104km2,大大小小的沉積盆地有500餘個。

由於石油、天然氣形成的環境比較復雜,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很不均衡。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南部海域;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於中部地區和西北地區。根據我國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特徵和勘探程度,可劃分為6個含油、氣區,它們是:

(1)東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2)中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重慶地區;(3)西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4)南部含油氣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5)西藏含油氣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地區;(6)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和南海海域。

中國油氣資源相對豐富。根據2005年公布的中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初步結果,全國石油總資源量約1021×108t,其中陸上約775×108t;天然氣總資源量為47×1012m3,其中陸上38.9×1012m3。資源量是根據地質理論和有關技術預測的、遠景的量。資源量中經過鑽井、測試證實的那一部分油氣含量叫儲量。儲量與資源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凹陷儲量增長規律的分類研究,認為中國的最終石油可采資源量約為140×108~160×108t,最終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約為10×1012~15×1012m3。從整體上看,目前中國石油探明程度為33%,處於勘探中期階段,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天然氣探明程度不足10%,尚處於勘探早期階段,屬於快速增長期。

未來15~20年內,隨著勘探投入的增加,中國天然氣儲量將進入高基值穩定增長階段。年均增長量為1500×108~2000×108m3。儲量增長將為提高天然氣產量奠定資源基礎。石油資源勘探難度雖然不斷加大,但從石油資源總量和平均探明程度分析,中國石油資源還有較大的潛力。通過加大勘探力度、提高採收率、增加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提高技術水平等手段,可以有效彌補產能遞減,實現穩產增產目標,並有可能發現大型油田。

中國的非常規資源也很豐富。煤層氣資源量約30×1012m3,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排在第三位;油頁岩、油砂和瀝青等也有一定的儲量;中國海域還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可以作為常規油氣資源的補充。

現在,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近海海域共發現了700多個油氣田,形成了6大油氣區。陸上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新疆、長慶、四川、中原、華北、大港、吉林、江漢、青海、河南等20多個主要生產基地。截止到2005年底,我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50多億噸,累積可采儲量70×108t,剩餘可采儲量還有25×108t。2006—2010年,中國原油年產量將維持在1.8×108~2.0×108t之間。目前中國的儲采比只有14∶1,而中東國家達到80∶1,世界平均水平也是40∶1。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在近幾年能源緊缺的背景下,中國陸地和海上氣田的開發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天然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為4.1×1012m3。中國天然氣儲量的增長已由幼年期進入了青年期。2005年我國天然氣的儲采比為45∶1,遠高於我國石油的儲采比。據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可能分別達到4.9×1012m3和7.5×1012m3,這就意味著至少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的儲量增長仍保持著青年期的特點。同時,我國天然氣產量也將快速增長,2010年達到900×108~1100×108m3,2020年達到1500×108~1700×108m3。

三、發展方針和任務中國是一個油氣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油氣消費大國。2006年我國一年生產的原油是1.84×108t,但我們消耗了3.30×108t,其中的1.46×108t從國外進口,對外依存度在44%左右。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10年中國消費原油總量的50%需要從國外進口。油氣作為能源,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掌握了世界的經濟命脈。為此,必須盡快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加快改革和發展。在極力穩定東部老油田產量的同時,積極勘探開發西部新區和海上油氣資源,使之成為戰略接替油區。中國政府要求石油、石化企業努力走出去,到海外尋找資源,這也是我們必須的選擇。

我國天然氣資源豐富,但生產規模很小,遠未進行充分的勘探、開發和利用。我國在天然氣利用方面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全球天然氣占總能源消費的20%以上,而這一比重在我國只有3%,甚至低於印度的8%。

我國是石油消費大國,但石油資源使用不盡合理。能耗高、效率低、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因此,節約能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石油的利用效率上,我國每千美元GDP是0.2t,而美國是0.1t。利用效率不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石油、石化本身而言,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把最好的寶貴資源全部變成成品油;另外在使用過程中,無論是我們的電力用油、汽車用油與國外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說我們使用燃料油發電,這本身就是一種浪費。

基於上述緣由,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方針是:「立足國內、開拓國際、加強勘探、合理開發、厲行節約、建立儲備。」我國石油工業將實施市場化、國際化、低成本、科技創新和持續重組戰略。重點進行結構調整,改善石油儲采結構,提高天然氣對原油產量的比例、增加境外份額油與國內原油的比例,優化油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以較小的經濟代價換取石油的長期穩定供應,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大力加強油氣勘探,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資源。加速發展天然氣工業,積極改善儲采結構和消費結構。嚴格執行厲行節約的法規,抑制不合理消費。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戰略儲備體系,穩步發展石油替代產品。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國家石油供應的安全。

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任務和政策是: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力度。加強油氣資源調查評價,擴大勘探范圍。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開展煤層氣、油頁岩、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調查勘探,推進油氣勘探開發主體的多元化。實行油氣並舉,穩定增加原油產量,提高天然氣產量。加強老油田穩產改造,延緩老油田的產量遞減。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准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堅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擴大境外油氣資源的合作開發。在沿海地區適度建設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擴建和新建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加快油氣干線管網和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逐步完善全國油氣管線網路。建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運的成品油輸送管道。適時建設第二條西氣東輸管道及陸路進口油氣管道。

⑦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7)天然氣井多少年後出石油擴展閱讀:

石油的物質成份:

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石油對環境不僅環境影響這么簡單,如今應該用危害來形容。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

1、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它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理化反應污染;或燃燒生成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2、污染土壤,這里我們不必多說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們現在生活的水資源被污染,以至於地方性癌症村屢屢皆是,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惡果是日日嚴峻。

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

石油進入土壤後,會破壞土壤結構,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應基能與無機氮、磷結合並限制硝化作用和脫磷酸作用,從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減少。特別是其中的多環芳烴,因有致癌、致變、致畸等活性和能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體內逐級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積更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