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國石油對外通道斷了怎麼辦
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對外通道斷了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4-10-29 11:19:40

Ⅰ 中巴鐵路的建設對中國石油安全的地理意義

拓寬我國能源進口渠道,保證我國能源進口安全;作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所需燃油的三分之一依賴於進口,其中來自中東的進口量已經超過1億噸。一直以來,中國的石油來源必須先後經過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和中國南海,這給中國的外交帶來諸多麻煩。在進口運輸線路上,若馬六甲海峽被切斷,後果不堪設想。而巴基斯坦正好處於中東與中國之間,如果從石油寶庫波斯灣起,修建經過巴基斯坦通往中國的油氣管道,可大大縮短空間和時間距離,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其中,瓜達爾港成為中國的儲油倉庫,。另一方面,中國石油和天然氣方面則越來越成為世界上主要的消費大國。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中國進口石油1.2億噸,2005年進口石油1.3億噸。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上升至40%%。有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石油消費量將增至5億噸,有3億噸需要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60%%,超過美國目前50%%的水平。所以對於建設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能源通道,經濟上要能帶來利益,安全上也要全方位的考慮,但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具有積極的戰略構想。

Ⅱ 管道局哪年承擔的中緬管道獲得魯班獎

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中石油管道局)近日透露,中緬天然氣管道工程破解多項世界性工程難題,創造多項技術創新。作為中緬天然氣管道工程(緬甸段)的承建單位,中石油管道局入選「2016年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境外工程)」。這也是魯班獎自1987年創立以來,中國長輸管道建設行業第一次獲得這項榮譽。
據了解,2010年以來,中國油氣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石油規劃了東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氣戰略通道。中緬油氣管道就是規劃中的西南通道,設計管徑1016毫米,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該項工程緬甸段始於緬甸西海岸皎漂市,經若開邦、馬圭省、曼德勒省和撣邦,自南坎進入中國。沿途情況復雜,荒島施工、山區斷崖、河流海溝、灘塗水網、丘陵平原、撣邦高原、原始森林等都是考驗管道局施工組織能力的「攔路虎」。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管道建設史上環境最復雜、建設難度最大的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工程。
為解決復雜環境下施工難題,中石油管道局成功應用了綠色施工、高強度鋼材應用、抗震加固與檢測等7大類11項新技術,同時應用了海底管道三維技術、大口徑並行海底管道設計、高地 震裂度及斷裂帶管道設計等12項大口徑長輸管道施工高新技術,創造了直徑1600毫米的鋼套管夯進126米的世界紀錄,攻克了伊洛瓦底江定向鑽等「世界性穿越難題」。
大量高新和關鍵技術的應用,使該工程建設達到了國際先進技術水平,誕生了國家級工法2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0項,開發應用了3種新設備……
中石油管道局中緬天然氣管道工程(緬甸段)負責人表示,中緬管道成功建設實現了中緬兩國共贏,打通了中國西南能源大動脈,緩解了馬六甲海峽對中國能源戰略的壓力,解決了中國大西南地區近2億人口的用氣問題,為兩國經濟引擎提供了強大的能源動力。

Ⅲ 什麼叫石油外交

隨著石油作為戰略物資重要性的日益顯現,許多國家都將石油問題列入國家經濟安全以及國家安全戰略當中,並將石油外交作為確保本國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的一項重要手段。國際上石油問題通常需要藉助外交途徑來解決。石油外交成為各石油需求國實現石油安全和各石油生產國保證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同時,石油外交也對國際經濟、政治產生深遠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上就出現了「石油外交」的提法,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認。有專家將「石油外交」定義為一國圍繞石油戰略目標,為解決重大石油問題而展開的外交謀略和行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石油外交有兩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及其後;第二次是「9·11」事件後,世界石油重要生產國與消費國為控制石油、保障石油供應而進行的石油外交活動。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石油外交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隨著天然氣地位的不斷提高,石油外交的范圍擴展為油氣並舉;第二,第一次石油爭奪的焦點集中在海灣地區,而第二次波及全球,包括海灣、裏海、非洲、俄羅斯和南美;第三,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外交限於石油生產國和進口國兩大陣營間的交鋒,即集中在阿拉伯國家及OPEC與西方世界之間,而這次參與的國家進一步擴展,中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國成為新的參與者,並且作用日增;第四,70年代的石油外交性質上相對比較單純,主要是為保證石油供應,反映的是禁運與反禁運、壟斷與反壟斷的關系,而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1年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後的石油外交則帶有濃郁的政治色彩,更多反映了各國的對外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第五,20世紀70年代石油外交主要由於爆發石油危機,出現供應緊張而導致,而第二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力圖建立21世紀世界霸權,控制全球能源而引發。同時,反恐戰爭以及世界石油消費不斷增加也成為重要推動因素。
「9·11」事件後,在國際政治領域主要有兩大因素推動著國際關系的重組:一是反恐,布希以反恐劃線,決定誰是美國的盟友或敵人;二是能源外交,一些能源生產國或消費國積極利用反恐戰爭來增進自己的國家利益,在推動國際能源格局嬗變的同時也帶來了國際關系的重組。其中能源外交比較活躍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日本和中國等。
石油外交的目標因各國國情不同而表現各異。具體而言,主要有四種:一是石油生產與供應國的石油外交目標,主要是實現對本國石油的自主權,保證生產開發得以順利進行,確保有一個穩定的買方市場和一個於己有利的合理價格,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二是石油進口和消費國的石油外交目標,主要是確保本國從外部獲得安全穩定的石油供應,保證石油價格的合理與平穩,以確保本國石油安全、經濟安全以及國家安全。三是地區或全球性大國的石油外交目標。對於大國特別是霸權國家,其石油外交主要目標除了要確保本國的石油安全外,還包含企圖控制某一地區或全球石油的生產或供應,並對其敵人或競爭對手的石油供應構成制約。比如美國企圖控制海灣石油,進而實現對該地區的長久控制。四是特殊國家的石油外交目標。受美國制裁,被美列為「無賴國家」或「邪惡軸心」的一些產油國,如前薩達姆政權、伊朗、利比亞和蘇丹等,都將石油外交作為抵制美製裁,打破圍堵,擺脫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石油外交的實現手段與種類主要有兩種:一是沖突與斗爭型。包括直接動用武力佔領油氣資源或資源所屬國,實現對生產國進行政治、軍事與經濟的控制,建立生產或銷售的壟斷性同盟以控制市場(如最早石油工業卡特爾「七姊妹」)、佔有或控制戰略通道(包括重要運輸路線、管道)。二是合作與參與型。這是為當今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的石油外交方式。包括與進(出)口國家建立良好雙邊關系、簽署雙邊或多邊石油合作協議、聯合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共同維護交通運輸安全(包括管道外交)等等。
石油外交是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際政治關系的重要內容。石油外交在許多國家外交以及國家安全戰略中佔有重要位置。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霸對立失衡,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盡管大國的外交戰略根本上沒有改變,但各國在開展外交關系中都更加務實,更加重視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一些國家之間的關系正在由原來的戰略夥伴關系轉向以發展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主的務實外交關系。近幾年來,通過外交手段積極推動本國在世界范圍內優化油氣資源配置,加速本國經濟發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已成為大國(如美國、俄羅斯)和一些中小國家(如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的通用做法。
近10年來,各國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外交實施機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國際石油經貿合作與石油政治角逐中,石油外交策略與技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運用和發揮。「9·11」事件後,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全球能源外交異常活躍,在改變世界能源格局的同時也在催生新的地緣政治生態和國際關系格局。

Ⅳ 闡述我國汽油和柴油的供需現狀與對策

、目前至2020年我國的石油(成品油)供需形勢�

(一)研究方法概述�

本研究以情景分析和結構化分析方法為基礎,對成品油各用油領域發展規律及用油規律採取了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專家經驗多種分析方法預測,並對預測結果以彈性系數法、結構分析法、情景分析法、敏感分析法展開討論,同時考慮了重大政策調整等多種情景下的節能、安全、能源戰略等問題對石油(成品油)需求的影響。

首先,在細分用油行業、研究分行業用油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數學模型預測各行業用油的未來發展,得到基準情境下的需求預測。具體預測內容和步驟為:1.對各用油行業的發展進行預測(代表性指標);2.研究各用油行業的用油規律(其中:各行業用油需求=代表性指標×單耗;總用油需求=∑各行業用油需求);繼而,針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及用油效率變化分別設立三種情景,共得到九個情景組合並進行需求分析;然後,對經濟增長、用油效率提高、城市化進程、產業結構變動四方面的影響因素作了敏感性分析。

(二)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消費需求將分別達到4.07和5.63億噸,成品油消費需求將分別達到2.2億噸和3.35億噸

2006年,我國石油表觀消費量34655萬噸,同比增長9.3%。研究表明,2007~2020年期間我國石油消費仍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預計2010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消費量將達4.07億噸和5.63億噸,分別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2007~2010年石油需求年均增長率為4.5%,2010~2020年石油需求年均增長率為3.3%。�

從我國石油消費的結構變化趨勢來看,2006年我國汽、柴、煤三種成品油的表觀消費量合計為16325萬噸,同比增長6.1%。預計汽、柴、煤三種成品油的合計需求量2010年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2.2億噸和3.35億噸,分別比2006年提高34.80%和105.14%;2007~2010年成品油需求年均增長率為5.5%,2010~2020年成品油需求年均增長率為4.2%,均快於同期石油需求的增長速度,使得成品油需求占石油需求比重進一步提高,從2006年的47.1%提高到2010年的54.1%,2020年的59.5%,總體提高12個百分點。就分品種而言,汽油需求量的預計增長速度最快,從2005年的4635萬噸上升到2020年的10696萬噸,年均增長5.7%;煤油需求量的增長從2005年的1210萬噸上升到2020年的2514萬噸,年均增長5.0%;柴油需求量從2005年的10938萬噸上升到2020年的20279萬噸,年均增長4.2%。其間,預計柴油需求量相對汽油的增長速度在2008年前後開始放緩,因此柴汽比在2008年達到2.41:的最高值後開始下降,回落到2020年的1.90:1左右。�

(三)2007~2020年我國石油生產和加工的基本情況判斷�

從石油的生產來看,目前我國東部油田在減產,西部發展比預期慢,海洋油田產量仍較低,因此我國石油產量不可能大幅增長,預計2010年和2015年我國原油產量將分別達到1.77億~1.98億噸和1.82億~2.00億噸,呈緩慢上升趨勢。2020年我國原油產量預計為1.81億~2.01億噸,然後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未來一段較長時期內,從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國煉油工業將積極圍繞滿足成品油和化工用油的目標,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加快發展。未來我國煉油工業發展和調整的重點是適應資源供應格局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煉油工業布局,提高優化資源配置水平。�

(四)從目前至2020年石油(成品油)的貿易來看,未來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不斷增加,並於2020年達到64.5%

從未來發展看,2007~2020年期間我國石油需求仍保持較高增長速度,而在原油產量保持穩定緩慢增長的趨勢下,預計2010年我國原油凈進口量將達2.1億噸,2020年將達2.9億噸,分別比2006年多進口0.8億噸和1.6億噸。原油凈進口量占原油加工量的比重由2006年的45.3%上升到2020年的64.5%。總體來看,在石油消費需求快速增加和國內資源存在限制的共同影響下,我國原油貿易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2020年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4.5%。�

成品油貿易中,在給定煉廠開工率(93%)和不同油品收率(成品油61.2%、汽油16.7%、煤油5.1%、柴油39.4%)的基礎情形下,根據此前對成品油需求和產量的預測,得出不同年份汽油、煤油和柴油的凈進出口量

二、我國石油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石油供需矛盾加劇,對國外石油資源的依存度不斷提高�

從現在起到2020年之前,正是我國經濟完成工業化過程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石油消費處於迅速增長階段。根據預測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由2006年的47.0%達到2010年的51.3%,並於2020年進一步上升到64.5%,屆時我國石油供應的2/3以上的石油需求將依賴國際石油資源的供給。�

(二)我國石油儲備不足,難以應對突發性供應暫時中斷或短缺�

從目前來看,世界石油資源爭奪日益激烈,境外資源空間逐步縮小,我國石油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時會受到西方跨國公司的擠壓和地方勢力的排擠;我國對海上石油運輸通道控制薄弱,過分依賴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石油和單一的海上運輸路線,將使我國石油進口的脆弱性提高;而我國目前除了少量的商業性石油儲備外,戰略石油儲備還幾乎是空白,對原油突發性供應中斷或急劇減少的應變能力較弱,一旦遇到突發事件,處境將十分被動。�

(三)我國沒有應對國際油價異常波動的手段,給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帶來風險�

隨著我國進口石油數量的持續增加,世界石油價格的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其直接影響表現為降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和物價的上漲,間接影響表現為出口面臨著下降的危險。由於我國目前沒有影響國際油價的手段,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博弈中常常處於被動承受的境地,我國石油的進口量佔世界石油貿易總量的6%,但在影響石油定價的權重上卻不到0.1%。並且,我國除了燃料油期貨市場外,原油期貨市場剛剛籌建,國內缺乏利用期貨套期保值規避國際原油價格風險的手段,原油價格暴漲及隨後可能出現的暴跌,都有可能對我國的經濟構成直接的沖擊。

(四)我國石油行業體制和機制不完善,國家石油公司的國際市場經驗尚不足�

主要表現為:缺乏統一健全的管理和監督主體,監管職能過於分散,因此對石油工業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缺乏統籌考慮、統一規劃;石油法規體系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市場體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競爭;調控機制不夠靈敏,對市場運作和企業行為缺乏規范、有效的監督;我國的三大石油公司在公司的規模和融資能力,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特別是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運作經驗等方面與美歐的跨國石油公司還有較大的差距。

三、我國石油安全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國內外的石油供給能力建設�

1.增加國內石油工業上游領域的投入,特別是勘探開發的投入,確保我國石油儲量的穩定增長。一方面,國家要採取措施,向前期的石油地質研究領域投資,為新區域的後續勘探開發創造條件,要在稅收上鼓勵石油行業向上游的勘探開發投資;另一方面,在2010年前後建設一批重點煉油化工基地,依託現有企業進行改造和適當建設新廠,並爭取在2020年前主要建成環杭州灣、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和西北煉化工業區。�

2.鼓勵我國石油公司成為國際石油市場的積極參與者。積極參與開拓國際油氣勘探開發,承擔石油工程承包,獲得海外石油股份和勘探開發區塊,建立穩定的海外石油生產基地;積極參與原油和油品的期貨和現貨交易,根據國內需要對原油和油品進出口進行靈活調劑,努力實現原油的進口來源多元化;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多邊組織,尋求建立商業聯盟,廣泛多樣地開展國際能源合作。�

3.完善我國石油進出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輸油管線、儲油庫的建設過程中,由政府統一規劃,考慮到原油和油品進出口的長期需要。�

(二)推進能源結構的合理化,促進節能和節油�

我國的石油安全要放在能源結構合理化的背景下,走以煤炭為主、多能互補、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在促進節能和節油方面,要結構節能和技術節能並重:一方面,通過調整國民經濟結構,降低高耗能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通過調整交通部門的出行結構,盡量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控制小轎車的發展。在汽車類別上適當發展清潔燃料的汽車,降低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通過制定節能法規、徵收燃油稅等財稅政策和價格機制,加強對石油消費的引導,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促進使用環節的節能、節油。�

(三)大力發展石油替代能源�

21世紀中期特別是後期,將以新能源作為能源消費的主體。對此,我國要加強對石油替代能源的重視,大力發展氣代油、煤代油、生物質能源代油和可再生新能源等石油替代能源。政府要未雨綢繆,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建立財政稅收引導機制和加大科技投入,提前進行技術儲備,為石油替代能源的產業化、商品化打好基礎,為未來搶佔新能源的戰略制高點做好准備。�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儲備制度�

石油儲備是傳統的石油安全手段,其中既包括以國家為主的戰略儲備,也包括以企業為主的商業儲備,重點是根據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變化情況選擇合適的儲備時機,以及根據我國的生產和消費狀況,確定合理的儲備規模和儲備方式;我國要爭取在2010年完成相當於40天國內需求量的戰略石油儲備,在2015年完成相當於55天需求的儲備量,並建立油田儲備和產能儲備制度。�

(五)建立完善的石油經濟管理體制�

未來15年我國應著力解決石油資源的獲得及供給安全這一根本問題,兼顧國家石油安全和市場效率,建立既從整體上保障國家石油安全又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石油經濟管理體制。�

1.要正確處理政府、市場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淡化政府的行政審批職能,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理順大型國有石油公司的企業責任和社會責任,建立平等的市場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企業競爭機制,不斷促進行業自律,切實保障原油和油品供應的安全與平穩。�

2.加強宏觀調控與市場監管,通過石油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建立與市場化改革相適應的政府管制方式:按照「政監分離」的原則,改革石油領域的政府管理機構設置;政府管理石油行業的方式,從供應側為主向供應、需求側並重轉變;加強事中監管,准入制度應科學化、透明化;監管重點的轉變要由以往的經濟性監管為主、社會性監管為輔的舊監管模式,轉向以社會性監管為主、經濟性監管為輔的新監管模式。監管機構在政策法規框架下,對油氣資源、市場准入、價格調控、服務標准、信息數據,以及環保、質量、安全等實行統一監管。�

3.完善原油和天然氣、成品油的價格形成機制,以適度的高油價和高稅收政策為導向,為發展潔凈替代能源、建設節約型社會提供支撐;完善石油行業市場准入制度,設置較高的資本、技術、倉儲設施或儲備能力等門檻要求,鼓勵更多的大型國有企業參與煉油和油品銷售環節,這對保障國家的石油供應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六)提高我國石油工業的整體實力和國家石油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國有大型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作為原油和油品供應的主體和中堅力量,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經濟責任與政治責任的支柱企業,其為經濟社會提供動力的定位不能變:首先要在我國市場逐步放開後,對國內石油市場的穩定起到主導作用;其次是能夠「走出去」,通過政治、外交和經濟手段,促進兩大集團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競[HJ4.3mm]爭力,爭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國際市場秩序,向有利於我國石油安全的方向調整。國家要支持我國石油工業的整體實力壯大,支持國有大型石油公司擴大規模、擴大國際化經營;要在上游資源勘探開發、石油儲備政策的實施、發展替代能源、參與國際並購重組等方面,給予國家大型石油公司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允許國外公司和國內民營企業進入我國石油市場時,要在質量、環保和企業社會責任、規制方面一視同仁,嚴格市場准入;對於國家大型石油公司,在體制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藉助國家政策獲取行政性壟斷的傾向,也要通過石油行業的體制改革加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