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是石油出口國還是進口國
美國是石油進口國。美國石油是生物成因乾酪根指的是在沉積岩中不溶於非氧化性酸和鹼以及非極性有機溶劑的沉積有機質,它被公認為是在石油和沉積有機質中最為關鍵的中間環節,沉積有機物質的大部分都是乾酪根。
美國石油的形成
支持生物成因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石油餾分具有的旋光性,生物有機質與之特性一致,這也是生物成因的另一個重大支持點。石油非生物成因,超新星爆發後的殘骸中存在大量的碳氫化合物,而地球的物理化學作用則能在某些條件下促使這種化合物相更復雜的成分發展。
另在隕石中也有發現類似烴類物出現,這是支持無機成因的另一個觀點。當然現在主流仍然比較傾向於有機成因,但無機成因也有相當的市場,不過無論是有機還是無機都改變不了它可能是有限的這種說法,畢竟即使從地殼中滲出也是需要富集時間的。
因此我們在能源結構的改變上是勢在必行的,而且石油能源的污染也不容忽視,未來走向使用多種來源的電能也許是必然的選擇,但是有作為工業原料這個屬性也許將難以改變,不過只要不污染空氣就行。
Ⅱ 美國操控石油價格的方法及其影響!!
美國操縱石油市場有三種手段。第一,美國政府說服本國石油公司限制開采量。最近5年盡管油價很高,但美國石油巨頭的開采量一直保持在一個水平上。第二,美國的忠實盟友沙烏地阿拉伯願意執行美國的戰略,沒有表現出大量增加石油供給以打壓油價的願望。第三,紐約期貨市場的大量投機倒把行為是石油價格增長的推動力。毫無疑問,在那裡定調的是美國人,每天大量的期貨交易推動著油價上漲。美國政府還有其它一些方法來操縱油價。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之前說,推翻薩達姆政權1年後就可每天向市場提供300萬桶伊拉克石油,3年之後可達到500萬桶,而現在伊拉克石油的出口只有150萬桶,甚至低於薩達姆執政時期的出口量。也就是說,美國不需要過多地出口伊拉克石油。美國人不願意動用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現在已經儲存了7億桶,准備增加到10億桶。這意味著,美國每天要按高油價購買數十萬桶石油,這對油價有什麼影響,也就不言而喻了。第五美國充分運用自身影響力和主導性,以市場作用調侃市場、調侃價格、調侃技術、調侃心理。例如,在國際資本市場表現不佳、低利率和疲軟股價中,美國將有實力的投資機構和投資者招募到國際石油市場,將貨幣市場和股票市場資金轉移至石油市場。國際石油價格高企不僅吸引了國際匯市上的資金進入期貨市場而對美元貶值產生助力,而且並沒有導致美國因進口原油造成巨大損失,其中核心在於美元效應。因為美國的進口商能夠運用期貨市場對沖油價上漲的影響,相反美國還憑借金融優勢在油價上漲中大賺了一把。如美國花旗銀行在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前10天悄然進入歐洲美元市場,維持了110億美元的空頭頭寸,大量對沖在石油價格上漲中做多原油期貨做空美元。
中國石油大學劉林教授研究認為「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美元事實上承擔了全球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計價單位三大職能。」從交易來看,全球4/5以上的外匯交易以及超過一半的出口是以美元來計價的。從儲藏來看,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2/3是由美元來充當的。從計價來看,在當前的國際石油交易中,幾乎100%是以美元計價的,每年全球的石油貿易超過6000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0%。
美國為了緩解次貸危機所採取的低利率和弱勢美元政策,直接帶來了流動性泛濫,美元持續貶值,導致包括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國際原油價格在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推動下,2008年7月達到歷史最高點每桶147美元。在金融危機沖擊實體經濟的背景下,油價又迅速一路下跌至35美元。 「 (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泛濫,流動性泛濫和經濟的強勁增長導致原油價格暴漲; 而金融危機導致流動性不足,當流動性不足時,實體經濟衰退,石油市場又會受到美元計價機制的影響,導致原油價格暴跌。」 石油價格的暴漲與暴跌看似撲朔迷離,背後其實是美國根據國內經濟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需要在操控著油價。
雖然美國沒有宣布美元與石油直接掛鉤,但美國通過壟斷像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計價權,保證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這就是美元作為國際貨幣與石油美元定價機制之間最本質的關系。首先,美國財政部可以幾乎不花成本狂印美鈔,在全球市場購買石油,美國輸出美元這一虛擬符號,換取到的是真金白銀的石油資源。這是美國和美元的特權,這種特權正是通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實現的。其次,美國可以根據國內經濟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需要來影響和控制油價。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任何國家只要購買石油,就必須要美元,這樣,美國就可以通過國內的利率調整和美元匯率政策影響和操縱國際油價。
Ⅲ 美國石油工業的誕生與發展
美國的石油勘探和開發工作從19世紀50年代萌芽,由於採油行業的高額利潤和一系列新油田的發現,促使石油工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實踐,誕生了石油地質科學,它逐步地闡明了石油分布和聚集的規律,石油地質科學的成長進一步促進了石油勘探工作的進展,導致了更多類型油田的發現[15]。
19世紀早期,美國在一些鹽井中,曾經鑽到過石油,但當時石油的用途沒有得到認識和開發,經濟價值不高。1854年,耶魯大學著名的席里曼教授(B.Silliman,Jr.)對石油的用途進行了研究。1855年,他提交的報告說明,從石油中蒸餾出來的物質不僅完全可以用作燈油,而且還有其他用途,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從此,石油的價值得到了肯定,石油行業很快也風靡美國。
1859年,美國第一口油井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Titusville)村開鑽,同年8月在井深21.2米處發現了石油,下泵後,日產原油4.1噸,當時售價每桶20美圓。這被認為是美國石油工業的誕生。
1862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原油產量超過41萬噸,價格降至每桶2.25~10美圓至2.25美圓之間。美國內戰開始後,油價又上升到每桶14美圓。內戰結束後,大批美國人擁向西部,石油工業也擴展到了西部,在肯塔基州、田納西州、伊利諾伊州、堪薩斯州、得克薩斯州、科羅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均先後發現了不少油田。1901年,在得克薩斯州的Beaumout以南6.4千米處發現了紡錘頂油田(Spindletop),於井深347米處,獲得了日產1萬噸的原油,這口井的發現成為美國現代石油工業的開始。幾年以後,俄亥俄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克拉何馬州都先後成為重要的石油產地。
在美國,通常將1859~1900年稱為煤油時代,燈用煤油促進了石油工業早期的發展;1900年以後稱為汽油時代,內燃機的興起,促進了石油工業因需求急劇增長而帶來的大發展(表2.1)。
1954年以前,美國的原油年產量佔世界原油年產量的60%以上,1963年還佔一半以上,之後,美國原油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所佔的比例逐漸降低[24]。美國的原油產量高峰出現在1970年,為4.8億噸。然後開始緩慢下降,這個緩慢下降的過程持續了7年。1977~1985年期間,由於油價的上升,美國國內原油產量下降速度減緩,並有所回升,至1985年已接近4.5億噸。但1986年油價驟降,產量也隨之下滑,到1992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已經比1985年下降了20%。
多方面的情況表明,由於油氣資源情況的限制,美國石油工業的上游領域,已經渡過了它的鼎盛時期,正在逐步衰減的路途上前進。雖然油氣勘探和開發技術不斷發展,但仍不能阻止油氣儲量和產量不斷降低的趨勢。2004年,美國的原油剩餘探明儲量為29億噸,產量為2.7億噸[25];與1970年的原油剩餘探明儲量和產量高峰相比,儲量下降了45%,產量下降了44%。
表2.1 美國油氣勘探史上的重大事件[15]
Ⅳ 美國油氣政策發展歷史
美國聯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體現在制定能源戰略、確立競爭規則和維持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三個方面,為石油產業提供了經濟、技術和制度框架,從而使私營企業能夠有效地滿足國家目前和將來對石油資源、能源安全、市場公平競爭,以及保持清潔和安全的環境的需要[40]。此外,聯邦政府還根據不同的稅收政策對石油工業經營中的經濟利益進行調節。
20世紀20年代末期,隨著石油供應量越來越多地超過需求量,產生了大量的石油過剩;接著又遇上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石油市場遭到了空前的災難。幾個月之內,原油價格從每桶1美圓跌到10美分以下,美國石油工業的發展逐漸陷於困境。美國政府為了擺脫困境,對石油生產作了規定性的限制。在東得克薩斯油田發現前,俄克拉何馬州就已經實行了配產的做法,得克薩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這種做法。所謂配產實際上就是要求每個石油生產公司壓低產量,以達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對這種配產的實施,但由於當時原油價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到1934年,大多數的州和石油公司都採納了這種政策,油價逐步穩定,同時也使政府對石油工業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參與和加強。國會還通過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應制定了產量變化的允許范圍,禁止任何超額生產的原油運出美國。其後,當進口原油開始對美國石油工業形成威脅,危及美國石油限產政策的實施時,美國政府又宣布了進口管制[42]。
由於跨國公司一直控制著石油的定價權和原油生產控制權,因此當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時,跨國石油公司與石油輸出國組織之間的問題日趨政治化。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實行了石油禁運,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利用這個機會,將油價從每桶2~3美圓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圓,礦區使用費從產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稅提高到65%。石油輸出國採取的行動給美國等市場經濟國家帶來了能源危機,1973~1974年,美國特別嚴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禁運的影響。因為當時美國所需石油的35%來自進口,美國政府對國內石油生產實行了價格管制,實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低價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高價政策,但仍無法避免由於油價的突然上漲而引起的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結束了戰後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的下降趨勢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轉過來[43~46]。
由於石油危機給美國帶來的嚴重威脅,鑒於石油在美國能源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聯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關於石油的計劃和激勵政策[40,47~50]:
(1)重視石油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合理價格下,確保國內石油的安全供應。積極推進企業、大學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國石油界每年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改進投入都達到數億美圓,這些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聯邦政府。
(2)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與節能法》,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並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美國石油儲備體系分為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運和石油供應中斷,平時不輕易動用,當商業石油供應一旦發生中斷,在美國總統下令的15天之內,應急儲備油才能被迅速運至石油提煉廠。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運行機制可以概括為:①政府所有和決策;②市場化運作。從建設儲庫、采購石油到日常運行管理費用均由聯邦財政支付。聯邦財政設有專門的石油儲備基金預算和賬戶,基金的數量由國會批准。
為了避免對市場價格的沖擊,戰略石油的采購和投放基本上採取市場招標機制。通常選擇價格低迷時采購,既要避免引起市場價格波動,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儲備資金損失。戰略石油儲備的投放也採取招標機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標,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場價格銷售,回收資金交財政部的石油儲備基金專門賬戶,用來補充石油儲備;企業商業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2004年,全美的石油儲備相當於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佔1/3,其餘是企業儲備。美國的企業石油儲備完全是市場行為,既沒有法律規定企業儲備石油的義務,政府也不幹預企業的儲備和投放活動,企業根據市場供求和實力自主決定石油儲備量和投放時機。
(3)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研究開發等活動,引導企業實現國家能源目標。通過政策實踐,近年來聯邦和州的稅收政策被認為能夠較為有效地激勵私人部門實現能源政策目標,如研究開發和投資稅減免,減收礦區使用費等。但總的來看,由於各州之間油氣運營和經濟情況差別很大,多數稅收鼓勵政策是由州政府實施。
(4)政府機構分工合作,通過補貼、技術援助和融資手段支持國內能源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獲取和利用國際資源。能源部、貿易開發署和美國進出口銀行是支持能源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三大主要機構。能源部礦物能源辦公室下的礦物能源國際計劃和石油天然氣進出口辦公室承擔支持美國油氣產業界開發新的商業機會和技術的職責;美國貿易開發署通過資助可行性研究、專業培訓、商業研討會和其他技術援助,幫助國內油氣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參與能源項目的競爭。作為政府機構的補充,美國進出口銀行對美國公司的海外銷售活動提供融資支持;進出口銀行也提供信用擔保,以保護美國出口商免受因國外政治或商業原因導致的拒付風險。
美國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寬價格管制,針對石油生產經營者在高油價時期所獲得的超額利潤,於1980年2月2日起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徵收「意外利潤稅」(即暴利稅);1981年,美國政府終止了對原油的價格管制。到1984年,與在價格管制時的原油進口高峰相比,進口量下降了約50%。美國原油進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應國的出現,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開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間,世界原油價格從每桶32美圓跌到每桶10美圓。
1990年的海灣戰爭時期,前總統布希提出了新能源戰略,以緩解油價上升對經濟的沖擊。雖然近些年來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高技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但美國仍視能源為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主張提高能源效用、尋找替代能源、確保國外石油來源,更強調保持重要產油區的穩定和安全,以確保擁有得到資源的機會。
2001年,美國的《國家能源政策》報告指出了解決「能源危機」的戰略措施,其中對開發油氣資源的國內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51~53]:
(1)加強國內油氣資源開發力度,增加國內產量。根據美國目前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開發現狀,阿拉斯加石油蘊藏區成為布希政府增加國內油氣供應的首要地區,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還有三個可供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即阿拉斯加國家石油儲備區、北極邊遠大陸架和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聯邦政府把開發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增加美國國內油氣產量的重點。除阿拉斯加外,還要加強對美國西部油氣資源的開發。聯邦政府在大陸48個州擁有31%的土地(多位於美國西部)和全部大陸架。目前,這些地區提供的能源佔全國能源總產量的30%。這些地區有待開發的地下原油儲量約5.6億噸,天然氣儲量4.68萬億立方米。但這些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勘探開發成本高,必須採取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開采出來。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對石油、天然氣開發過程中新技術的運用,提高老油氣田的開采效率,降低開采成本,盡力提高老油氣田的產出水平。
(2)改善石油與天然氣輸送設施,修建新的輸送管道。美國的油氣輸送管道總長度超過320萬千米,是美國油氣產品的主要輸送工具,擔負著美國國內油氣產品66%的輸送任務。但由於使用時間較長,這些管道已出現了嚴重的老化現象,大大降低了輸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環境的可能性。因此,聯邦政府要求負責油氣輸送管道安全的運輸部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管道設計、修建、維修以及緊急事故處理的監控力度。對跨阿拉斯加輸送管道,聯邦政府尤為重視,因為這條管道自從開通以來一直擔負著美國國內石油產品近20%的輸送量,而且輸送效率極高,在其整個營運歷史上損耗只佔其輸送總量的0.00014%。
(3)修繕、擴大煉油設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煉油設施效率不斷降低,而且對環境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這既制約了煉油業滿足美國經濟對相關石油產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環保人士愈發激烈的反對。因此,聯邦政府決定在改善原有設施的基礎上,鼓勵新的煉油設施的修建,爭取同時滿足經濟與環保雙方面的需要。
(4)增加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美國聯邦政府在石油供應出現緊急情況時對石油市場進行干預的主要工具。政府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完全沒有跟上石油進口的步伐,1992年儲備量能維持83天的進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決定增加戰略石油儲備量,其意義不但在於維護美國石油安全,更在於石油還是國防燃料儲備。
Ⅳ 美國現在也成為了石油輸出大國,其頁岩油的技術已經發展成熟了嗎
目前來說,美國的岩油技術已經算很成熟了,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突破了頁岩氣開采技術,主要是用水裂法開采頁氣能夠從中提煉出油來。
所以說,美國在之前一直是從加拿大、委內瑞拉等國進口石油以及天然氣等能源,但近些年來,美國除了自己生產的石油、天然氣自給自足之外,還能夠出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跨越。
Ⅵ 美國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進步歷程
美國一百多年的石油工業史,也是一部科技發展史,每一次石油技術的革命無不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20~30年代,此時出現了大馬力的鑽機,有了新型牙輪鑽頭,有了化學處理劑來改進鑽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提高了固井的質量;油氣開采方面,不再延續初期的密集鑽井、盲目濫采,開始懂得地下油藏是個統一的水動力系統,並提出了最大有效產量的概念作為衡量生產好壞的指標。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二個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得這個時期成為石油儲量發現的黃金時期。在勘探技術方面,大量採用數字地震儀,多道多次覆蓋技術,配以大容量高速計算機作數據處理,使油氣勘探技術達到新的水平,在勘探程度高的老探區也不斷擴大了儲量;在鑽井技術方面,實行「科學化鑽井」,發展了噴射鑽井、平衡鑽井、定向鑽井和優選參數鑽井技術;在油田開采方面,廣泛使用注水提高油層壓力、大型水力壓裂技術,三次採油(EOR)技術由室內轉入現場試驗,熱力法也已經工業化推廣,海上採油也有了很大進展。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三個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這次技術革命以信息技術作為主要特徵[37]。在勘探技術方面,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方法重新興起;在鑽井技術方面,水平井、分支井技術不斷發展;在油田開采方面,三次採油技術不斷發展。
2.3.2.1 地震技術與美國油氣勘探
1923年美國開始出現實驗扭秤及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墨西哥灣地區應用獲得成功,該地區石油聚集與岩鹽有關。鹽體與圍岩之間的彈性波旅行時差造成地震波的不同傳播特徵,鹽體、蓋岩和圍岩之間的密度差則是扭秤測量的特徵。這兩種地球物理方法的應用導致許多鹽丘油田的發現。
從1925年起,上述兩種勘探方法在美國石油勘探中得到迅速推廣。E.L.DeGolyer和Karcher成立的地球物理研究公司對機械式地震儀作了改進,以電磁式取代,又以精確的無線電信號測量方法取代聲波法測定爆炸時間和距離,這提高了折射地震的勘探速度,降低了勘探成本。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海灣地區推廣應用後,四年發現了近40個鹽丘。在1924~1929年間,折射地震勘探技術在墨西哥灣勘探中起著主導作用。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地震反射法相繼在俄克拉何馬州、墨西哥灣、得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獲得成功應用。1928年,在俄克拉何馬州發現的Seminole油田,是單獨依靠地震技術發現的第一個油田。1934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墨西哥灣北岸發現了Old Ocean油田,以後用地球物理方法在此地區相繼發現了一系列油田。1937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伊利諾伊州發現了Salem特大油田;1938年在墨西哥灣發現了第一個海上油田——Creole油田。這些大發現確立了反射地震技術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價值。
1940年以後,地震技術的革新使地震儀器和解釋技術發生了許多變化,如採用自動增益控制的多道儀器,應用混波技術及連續剖面法,採用磁阻壓檢波器及大量檢波器組合,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模擬磁帶記錄系統投入使用。地震儀器以及勘探技術的發展,有助於對更深的油氣儲層和更復雜的油氣圈閉進行勘探。
地震技術的不斷改進,提高了復雜地區和深層的勘探能力,20世紀40年代以後,美國在發現大油氣田數量急劇減少的情況下,相繼發現了許多中小油氣田。1950~1953年間,中小油氣田年發現量達到近1.8億噸。
20世紀60年代初地震技術的數字化變革使勘探技術發展產生了重大突破,開始了地震數字記錄和數字處理的新時代。一些新技術(包括可控震源和共深度點覆蓋)的應用,增加了地下覆蓋的密度,提高了地震勘探精度。
地震數字記錄和處理技術的優越性和潛力是模擬磁帶技術無法比擬的,它所能完成的地震數據運算是模擬儀器難以實現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數字地震技術逐步取代了常規地震勘探方法,使地震勘探的效率和勘探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而擴大了勘探領域和勘探深度,提高了勘探成功率。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地震技術的新進展使美國油氣勘探工作進入了新時代。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勘探地球物理不斷受益,成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進步的重要基礎。多道地震採集系統和多種縱波可控震源的開發和應用,以及其他非炸葯震源的改進都大大增強了地震的勘探能力,三維地震技術改進了地下復雜構造和地層的成像,從而提高了勘探成功率。三維地震技術已應用到油氣勘探和開發的各個階段,特別是用於油田開發前提供詳細的地下構造和地層圖像,以及油田開發後的油藏評價和油藏動態監測。目前,三維地震勘探已經成為美國成熟區勘探的重要技術手段。
從地震數據處理技術來看,地震數據處理最重要的進展應屬以波動方程為基礎的成像和反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其中包括疊前與疊後偏移、多次波抑制、基準面和位移靜校正、速度估計。人機聯作解釋系統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地震資料解釋的效率和精度,改進了復雜構造和地層圈閉的解釋。
從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AAPG)1977年出版地震地層學專輯以來,將地震地質解釋從構造地震學延伸到地震地層學解釋領域中,推動了地震解釋技術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提高油田採收率成為美國地球物理活動的重要領域。三維地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高解析度地震、井間層析成像技術成為研究與開發的重點技術(表2.3)。
表2.3 20世紀60~90年代美國地震勘探技術[36]
2.3.2.2 測井技術與美國油氣勘探
美國的測井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測井技術對於美國發現新的油氣儲量,提高勘探和開發效益等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測井技術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起步至今大體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38]:
(1)模擬測井階段。該階段中由於測井手段有限,獲得的地下岩石物理參數較少,因此測井資料主要用於地層對比,劃分滲透層以及定性判斷油水層。20世紀40年代初,石油工程學家阿爾奇根據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砂岩的實驗室資料,得出了適合於純凈地層的含水飽和度公式,即著名的阿爾奇公式,標志近代測井技術開始發展形成,對岩性較為單一的儲層能定量評價出孔隙度、流體飽和度、泥質含量等參數。
(2)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測井技術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測井方法、測井系列開始配套完善,廣泛採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全面推廣計算機控制測井技術,大大提高了測井解釋精度。測井資料與其他資料結合可進行較為詳細的油藏描述。利用測井資料可以評價儲層的孔隙度、滲透率、含油氣飽和度以及油氣的可動性、烴的類型、岩性、地層傾角及構造、沉積環境、地層岩石彈性常數等。
(3)20世紀7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全面融入測井數據的採集和資料的處理技術,這是測井技術的第三個階段。多種測量儀器一次下井的組合能力、測量項目系列配套已日趨成熟,從而有助於提高鑽井效率,有效地進行地層評價。
(4)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開始應用成像測井技術提高油氣勘探和油氣田開發效益,這成為當今現代測井技術的代表,測井技術進入第四個階段。現代測井技術已向地質構造、沉積研究、油氣層快速測試、儲層壓裂改造、岩石力學、產能預測、固井質量全新評價等領域全面發展,為油氣勘探不斷向深層、隱蔽油氣藏、非均質性儲層等領域拓展,以及保持儲量持續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2.4 20世紀50~90年代美國測井技術[36]
2.3.2.3 美國鑽井技術發展歷程
1859年,德雷克(E.Drake)在賓夕法尼亞州應用沖擊鑽鑽出了美國石油工業的第一口油井。在隨後的140多年裡,鑽井技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一般將20世紀的鑽井技術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39]:
(1)概念時期(1901~1919年)。將鑽進與洗井結合在一起,並開始用牙輪鑽頭和注水泥固井技術。
(2)發展時期(1920~1948年)。牙輪鑽頭、固井工藝及鑽井液技術進一步發展,同時出現了大功率鑽井設備。
(3)科學化鑽井時期(1949~1969年)。鑽柱力學與井斜控制技術;噴射鑽井;鑲齒、滑動密封軸承鑽頭;低固相、無固相不分散體系鑽井液及固控技術;鑽井參數優選;地層壓力檢測、井控技術及平衡壓力鑽井等。
(4)自動化鑽井時期(1970年至今)。PDC鑽頭;計算機應用;特殊工藝鑽井技術;綜合錄井及井下隨鑽測量;鑽井工具與裝備的自動化發展等。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和無線隨鑽測量技術的研發,是鑽井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加快了科學化鑽井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是深井鑽井的高峰期,美國在1982年完成深井、超深井(超過4500米)1289口。到20世紀90年代,特殊工藝及高效鑽井的研究與開發備受重視,大位移井、多分支井、小井眼鑽井、欠平衡鑽井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在此階段逐漸發展成熟。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研究水平井技術,並取得了初步的進展。這項技術本身可追溯到1891年,當時的第一項專利技術是從一口直井裡打出一個水平洞;1929年,第一口真正的水平井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完鑽。20世紀70~80年代,隨著油價的低迷、降低勘探費用的需要以及鑽探設備的發展,水平鑽井技術再一次被廣泛研究應用。雖然鑽水平井比鑽直井的費用更高,但一口水平井可以起到幾口直井的作用,因而鑽水平井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在某些情況下,用常規井開采是不可行的,但水平井卻可以使開發項目變得經濟可行。20世紀90年代,水平井技術開始大規模應用,現已經作為常規鑽井技術應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油藏。到目前為止,美國是世界上鑽水平井最多的國家。
目前,水平井鑽井技術的應用正在向綜合方向發展,大位移水平井、小井眼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等鑽井完井技術近幾年在美國獲得了迅速發展並大量投入實際應用(表2.5)。
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運用大位移井,到90年代該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在美國主要用於加利福尼亞州近海。90年代以來,小井眼鑽井技術的發展也非常迅速。目前,該技術也已應用於水平井、深井鑽井中,如側鑽小井眼多分支水平井等,並開始用連續管鑽小井眼。因技術領先,小井眼鑽井數量最多。
表2.5 20世紀60~90年代美國主要鑽井技術發展[36]
欠平衡鑽井技術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近些年來,隨著鑽井新裝備的不斷涌現,欠平衡鑽井技術再次受到高度重視,而且正逐步走向成熟。欠平衡鑽井技術的主要優點是減輕地層傷害,提高單井產能、鑽井效率,降低鑽井成本,及時發現地質異常情況和識別產層。2003年,美國採用欠平衡方式鑽井達2200多口,約占當年鑽井數的20%。
Ⅶ 美國的石油從哪來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從那時起,人們就能認為美國的石油只能從波斯灣國家進口。實際上,從那時起,全球石油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美國進口石油的大部分是從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國家購買。 此外,美國從非洲購買的石油的數量與從波斯灣國家進口的數量大致相當;這一事實會讓很多美國人大吃一驚。在2010年,美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要比從波斯灣國家進口的多一些,而美國去年石油進口(2011年)的情況就與前年相反。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差不多40%的石油需求都能從美國國內石油生產企業得到滿足;其餘的美國所需的石油,則主要從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委內瑞拉和奈及利亞購買。 其他3.1% 又到美國大選年,拿「油」說事也已成為競選者們的家常便飯。油田解禁與清潔能源推行本就是水火不容,如今趕上大選年,穿上政治的外衣,二者更是針鋒相對。對手們虎視眈眈,奧巴馬總統卻意不在「油」,清潔能源真能如奧巴馬總統所說,30年後大行其道?石油里,總有政治,也許這得由選舉結果來決定。 非洲10.3%(奈及利亞:5.2%) 拉丁美洲19.6%(墨西哥:7.5%.委內瑞拉:5.9%) 波斯灣:12.9%(沙特:8.1%) 加拿大15.1% 直譯 美國自產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