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海洋油氣儲量多少
如圖2-2所示,海底可劃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海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大陸架,約佔全球海洋油氣資源的60%,其面積僅占整個海底面積的7.49%。大陸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氣資源潛力可觀,約佔30%。在全球海洋油氣探明儲量中,目前淺海仍佔主導地位,但隨著石油勘探技術的進步,將逐漸進軍深海。水深小於500米為淺海,大於500米為深海,1500米以上為超深海。2000—2005年,全球新增油氣探明儲量164億噸油當量,其中深海佔41%,淺海佔31%,陸上佔28%。
圖2-2海洋水深分類示意圖及比例圖
從區域看,海上石油勘探開發形成「三灣、兩海、兩湖」的格局。「三灣」即波斯灣、墨西哥灣和幾內亞灣;「兩海」即北海和南海;「兩湖」即裏海和馬拉開波湖。其中,波斯灣的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裏海沿岸的哈薩克、亞塞拜然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國和挪威,還有美國、墨西哥、委內瑞拉、奈及利亞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國。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海上產油區有波斯灣、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歐洲的北海和美洲的墨西哥灣,稱為四大海洋石油區;海上天然氣的儲量以波斯灣為第一,北海第二,墨西哥灣第三。
地球上海洋油氣資源總量極其豐富。海洋的石油資源量大概佔了全球石油總量的34%,但還處於勘探開發的早期階段。據統計,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為1757億噸,天然氣的探明儲量為173萬億立方米。全球海洋石油資源量約1350億噸,探明約380億噸;海洋天然氣資源約140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約40萬億立方米。
巴西近海、美國墨西哥灣、安哥拉和奈及利亞近海是備受關注的世界四大深海油區,幾乎集中了世界全部深海探井和新發現儲量。據2003年底的統計,在已發現的深海儲量中巴西有146億桶,其中的5大發現就超過100億桶;墨西哥灣有140個發現,儲量達115億桶;安哥拉近海有41個發現,儲量95億桶;奈及利亞的25個近海油田,儲量達83億桶。
2004年深水石油產量約佔全球5%,2010年佔世界的9%。在「金三角」區深水石油累計產量達6億噸,其中巴西佔57%,墨西哥灣佔39%,西非佔4%。按已發現的油氣田估計,金三角深水石油的產量可望達到3億噸左右。
2010年,全球深水油氣儲量達到40億噸左右,其中墨西哥灣約10億噸,西非海域22億噸,巴西海域8億噸。
與大西洋盆地相比,東南亞的深海油氣活動規模較小,對大型跨國公司的誘惑力不及西非、巴西和墨西哥灣,但東南亞未來的潛在利益為尋找深海區塊的石油公司提供了機遇。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未來將成為亞洲深海油氣活動的主要地區。
❷ 海底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分布於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其生成環境是否屬於海洋環境,都屬於海底石油資源的一部分。
40多年來,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含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1979年的統計顯示,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2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萬億立方米,分別占當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可采儲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在以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自從19世紀末人們在海底發現石油以後,科學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論。在中、新生代,海底板既包括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遺體(它們在特定的有利環境中大量繁殖),也包括河流從陸地帶來的有機質。這些沉積物被沉積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構造運動使盆地岩石變形,形成斷塊和背斜。伴隨著構造運動而發生岩漿活動,產生大量熱能,加速有機質轉化為石油,並在圈閉中聚集和保存,成為現今的陸架油田。
在我國沿海和各島嶼附近海域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儲藏量也非常可觀。有人估計中國近海石油儲量為100萬噸~250萬噸,我國無疑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
渤海屬於我國首個開發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陸架位於華北沉降堆積的中心,大部分已被發現的新生代沉積物厚達4000米,最厚達7000米。這是很厚的海陸交互層,周圍陸上的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其中,渤海的沉積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紀適於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溫氣候下進行的,這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由於斷陷伴隨褶皺形成了大量的背斜帶和構造帶,形成各種類型的油氣藏。東海大陸架十分寬廣,沉積厚度大於200米。外國人認為,東海是世界石油遠景最好的地區之一,東海天然氣儲量潛力可能比石油還要大。
科學家在南海大陸架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沉積盆地,新生代地層為2000米~3000米,有的達6000米~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系。生油岩層厚達1000米~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罩叢海底石油的富集區。因此,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南海的石油儲藏量或許可以與波斯灣或北海油田相媲美。
海上石油資源開發利用前途非常光明。但是,由於在海上尋找和開採石油的條件與在陸地上不同,技術手段要比察粗陸地上的復雜一些,建設物沒櫻投資比陸地上的高,風險要比陸地上的大,因此,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活動比較流行的是國際合作的方式。
❸ 海底為何會有石油呢
世界上大陸架的面積約有27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和深海(如海溝帶)之間,還有段很陡的斜坡,稱為大陸坡,已發現這里也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大陸坡的面積比大陸架還要大,有3800多萬平方千米。兩者合計,相當於陸地沉積岩盆地面積的兩倍。海洋的這些區域具有形成油、氣積聚層需要的最好的地質條件,通常這是地殼穩定拗曲區域,覆蓋著非常厚的沉積物,陸地的油礦與氣礦一般是與這樣的地帶聯系著的。大陸架是陸地的直接延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也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人們對大陸架的碳氫化合物的形成規律有了比較透徹的研究,已發現深海盆地也有大量油、氣資源。在墨西哥的深達3500多米的海淵中鑽井,探明有含油沉積岩層。因此,大陸坡將成為人們向海洋探尋油氣寶藏的場所。目前,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將近30%來自海底。海底天然氣所佔比例接近總產量的12%。2000年海洋很可能為人類提供50%的原油。現在大部分擁有出海口的國家均在從海底尋找並開採石油與天然氣。據估測,全世界可採石油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約1350億噸,迄今已發現的海洋油氣田1600多個,已有40多個國家的海域在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幾乎所有的大陸架都成為勘探、開發石油的對象和場所,都是很有希望的海洋油氣區。
❹ 南海的石油儲量究竟有多少
1、南海海底石油與天然氣蘊藏豐富,據初步估算海底石油蘊藏量達二百億噸。
2、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
3、數據顯示,南海海域有含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大約有180個,大概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相當於全球儲量的12%,約佔中國石油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我們稱之為「第二個大慶」。
4、僅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萬安盆地的石油總儲量,就將近200億噸。
5、這個區域里邊一半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布在中國所主張管轄的海域之內。
6、同樣,西沙群島、中沙群島的水下階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積物披復,這些沉積物與中國北部灣、海南島的新生代沉積物有密切的聯系。
7、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產地。
❺ 海底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大陸邊緣地區,從海岸向外延伸到深海大洋區,這里的海底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經過多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不僅大陸架淺水區油氣資源豐富,大陸坡、深水海域,甚至小型海洋盆地都存在石油。全球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其中波斯灣是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我國南海、東海、南黃海和渤海灣也發現了油田。
那麼海底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追溯到幾千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有溫暖濕潤和寒冷乾燥的時期。在溫暖濕潤時期,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穿透淺水層照到海底。江河帶來大量營養物質,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魚類、軟體動物等生物群集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與泥沙沉積形成有機淤泥。年復一年,這些有機淤泥被不斷掩埋,由於某種原因地層下降,形成缺氧環境,深層處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厭氧細菌分解有機質形成石油。這時形成的石油只是分散的油滴。
油滴尋找「藏身之地」,隨著氣候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粗細不同,形成砂岩、礫岩或頁岩、泥岩。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分散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成為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需經歷地質構造變形過程,分散的石油集中在特定構造部位,形成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中,岩層因壓力作用變形,形成背斜構造、向斜構造或穹隆構造。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在地下水浮托作用下,向向斜構造或穹隆構造頂部匯集,形成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即儲油構造,具有開采價值。
❻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從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區之問的區域,人們稱它為大陸邊緣地區。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陸架淺水區,還有大陸架到深海之間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間,稱為「大陸坡」。經過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在大陸架淺水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在大陸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證據。據調查,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灣,也都先後發現了油田。海底石油資源如此豐富,那麼它是如何來的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談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長的歷史地質時期中,地球上的氣候,有的時期比現在溫暖濕潤,有的時期比現在寒冷乾燥。在溫暖濕潤的地質時期,由於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夠透過淺淺的水層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裡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水質肥沃,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海洋中的魚類、軟體類動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這里群集,迅速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隨同江河夾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所謂的「有機淤泥」。這樣,年復一年,大量的生物遺體和泥沙組成的有機淤泥被一層一層掩埋起來。由於這些地層因某種原因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最後與外面的空氣相隔絕,造成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厭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了石油。不過,這時形成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層下,分散的油滴需尋找「藏身之地」。由於氣候的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問孔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問孔隙很小,於是形成頁岩、泥岩。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卻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
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不具備開采價值,還需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構造的一定部位,這樣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大致為:原來接近水平的岩層由於受到各種壓力的作用而發生變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狀,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經過擠壓,形成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在岩層受到巨大壓力而變形的同時,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由於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構造岩層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具有這種構造的岩層就像一個大臉盆,把匯集的石油保存起來,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在地質學上叫做「儲油構造」,這才有真正的開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