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今古義是什麼
擴展閱讀
鑽石凈度mn怎麼樣 2025-02-04 19:59:34
費用收支流水賬怎麼做 2025-02-04 19:46:06

石油今古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19 19:42:32

⑴ 什麼是古義,今義

古義是詞語在古代的意思,今義是在現代的意思。如湯,古義是熱水,今義是喝的湯

⑵ 什麼是古義,什麼是今義

古義:就是某個詞古代時候古人理解和使用的意思。
今義:就是某個詞現今的意思。
由於時代的變遷,我們生存的環境和思想都發生著不斷的變化。因此才產生了古今意義的不同。
比如:「妻子」這個詞語。古義:妻子和孩子。今義:老婆。
這就是古今義的不同。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

⑶ 石油在我國古代又被稱為什麼,至少4個名稱

1、澤中有火」,「上火下澤
《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

2、洧水
《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今延安)有洧水可燃」

3、石漆
《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延壽縣(今甘肅省玉門一帶)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

4、石脂水
唐朝《酉陽雜俎》記載:「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

5、火油
《昨夢錄》記載「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

⑷ 文言文《石油》全文翻譯

原文: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予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譯文: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產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燒麻炬,只是冒著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幕都變成了黑色。

譯文: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

推想那石油極多,在地中產生,無窮無盡,不像松木到一定時候就用完了。今天山東一帶大片的松林已經沒有了,逐漸地到太行山,河南、陝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區,生長松樹的山大半都已經禿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煙的好處。石油煤煙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戲作《延州》詩說:「陝西宜川縣的七郎山與八郎山上瑞雪飄飄,立即撐起氈帳學那邊塞人過游牧的生活。衣裳全變黑了,可是冬天還沒有過去,石油煙比洛陽車馬揚起的煙塵還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4)石油今古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來源

本文來自《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寫,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⑸ 今義和古義

陳太丘與有期行 期,約定。 今意其實很多 比如規定的時間 如期限 比如盼望,希望 如期望
太丘捨去 去,離開 今意差不多也是離開
下車引之 引,拉,牽挽 今意引導
元方入門不顧 顧,願意考慮顧慮這里應該是引申為不理友人的引 今意照顧?
------------------------------------
律詩 詠物詩 擬人聯想 借春雪之口 表達了對於春天遲遲未來的渴望,同時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

-----------------------------------
大概是這樣的
孩子 要學好語文 尤其是文言文要把那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看熟

⑹ 有一個問題,請幫忙回答,請仔細考慮,正確回答:等於=還是 不等於≠

首先肯定地回答:詞義 不等於詞的意義 。
詞義:是詞的內容,是主觀主體對客觀事物現象的反映,包含著人們對客觀事物各種特點的認識。詞義所反映的是有關客觀事物現象的一般的或本質的特點.一個詞的最初的含義稱作本義。以本義為出發點,根據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現象的各個特點,詞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又會產生若干個與本義相關但並不相同的意義,這就使詞的引申義。本義和眾多的引申義組成了整個詞義系統。詞義的性質包括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
詞的意義:詞的意義有擴大有縮小的區別。詞義的擴大:其特點是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括在今義中。詞義擴大是詞義發展的重要途徑。如「江」、 「河」,古義分別指長江、黃河,今泛指一切河流。 詞義縮小 是指古義所表示 的范圍大於今義。如古代的鳥獸都稱為禽,後來專指鳥類為禽。
詞義轉移 即詞的新義產生後,舊義一般不復存在,而新舊義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如「涕」原指眼淚, 現代漢語中,除成語「感激涕零」、 「痛哭流涕」還保留古義外,「涕」均指鼻涕。
同音詞 指語意完全不同而語音形式(聲母、韻母、聲調)完全相同的詞。如「石油」、「食油」;「原因」、「母音」從字形上看,同音詞分為兩種:一種是同形同音,如「新生」(獲得新生)--新生(新生報到);一種是異形同音,如公事--公式--工事--攻勢。
同義詞 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包括等義詞和近義詞兩種。等主義詞意義相同,在動用上一般可以互相替換, 如「大夫--醫生」、「激光--鐳射」、「土豆--馬鈴薯」近義詞意義相近,但有細微差別,在運用上不可互相替換。如 「破除」、「鏟除」、「廢除」、「清除」、「消除」、「根除」等。漢語的同義詞非常豐富,它可以准確地描寫客觀事物,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豐富的思想感情,避免用詞的單調、重復,便語言富有變化, 收到積極的修辭效果。
反義詞 意義相反或相對的一組詞。如:好-壞、 善-惡。以詞義所表達的概念的內涵來看,反義詞分為兩類:一類是滲中間概念,完全互相排斥的反義詞,如:動-靜、生-死、開-關。另一種是有中間狀態,不完全互相排斥的反義詞,如「先進」與「落後」。以詞的本義和轉義看,反義詞分為無條件的和有條件的兩類。 「無條件的反義詞」指的是單一意義或跟詞的本義相對的反義詞,如:熱情--冷漠、擁護--反對,這類反義詞不放在具體的語言不幸中也能分辨出來。 「有條件的反義詞」是指一組反義詞中有一個跟詞的轉義相對,要靠語義環境來辨別。如驕傲--謙虛是一組的反義詞,可是在「我們以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這個句子中,驕傲的詞義屬轉義,和「自卑」構成反義詞。
褒義詞 是詞性帶有贊許,肯定感情的詞。 賦予詞語什麼樣的感情色彩,跟人們的道德觀念有關, 道德觀念變了,詞的感情色彩也隨之發生變化。一個詞帶不帶感情色彩, 取決於一定的語言環境。
貶義詞 是詞義帶有貶斥、否定、憎恨、 輕蔑感情色彩的詞。貶義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帶上褒義。
中性詞 是不帶褒貶感情色彩的詞, 根據語言表達的需要可以用於好的方面,也可以用於壞的方面。
單義詞 單義詞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科學術語、外來詞和新造詞。
多義詞 漢語中大量的詞是多義詞。 凡是表示多種相互聯系的不同意義的詞叫多義詞。
詞義的轉移 一個 多主鳥中不論它的義項有多少個,其中必有一個是本義,其它的意義是從這個本義發展變化而來。 意義發展變化的途徑有兩種:引申和比喻。
引申義 由詞的本義演變發展而產生的意義, 因此引申義與本六義在意義上或多或少有一種「子與母」、「流與源」的關系。 如「 淺」的本義是表示以表面到底部距離短的意思(水很淺)。引申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淺); 引申為表示時間不久(他們相處的日子很淺); 引申為顏色淡(淺藍色)。學習過程中要記住本義,學會引申。
比喻義 用一個詞的本義比喻另一事物, 由兩者之間的相似點相溝通而產生的新義。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比喻危險境地。 詞的比喻義和修辭上蝗比喻不同。詞的比喻義雖然最初是通過比喻用法逐漸形成的, 但它已經成為詞的一個新的固定意義,為群眾所接受; 而比喻修辭是在特定的語言不幸中臨時打比方; 本體和喻體間無固定搭配關系,一個本體可以有多個喻體。

⑺ 關於《水經注》

水經注概述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目錄[隱藏]

經典片段
作者介紹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三峽——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6課原文
三峽譯文
註解
重點語句翻譯
整體把握
經典片段
作者介紹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三峽——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6課 原文
三峽譯文
註解
重點語句翻譯
整體把握

水經注
《水經注》全面而系統的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是中國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項中國之最。《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注桑欽撰的《水經》。當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晉郭璞為其作注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注》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注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家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鍾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水經注》則是以注《水經》而得名。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只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游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復雜,所以他決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著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決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注》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水經注》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唐六典》注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注》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淀、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
注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范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乾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
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網路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么豐富多彩的內容並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系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注選釋·前言》)
《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其內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記大小河流有1252條,從河流的發源到入海,舉凡幹流、支流、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經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都廣泛搜羅,詳細記載。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所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記的一些政區建置往往可以補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記的縣級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於城邑的聚落包括鎮、鄉、亭、里、聚、村、墟、戍、塢、堡等10類,共約1000處。在這些城市中包括國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巴連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國城等,林邑國的軍事要地區粟城和國都典沖城等都有詳細記載。交通地理包括水運和陸路交通,其中僅橋梁就記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處。經濟地理方面有大量農田水利資料,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名稱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門、石逗等。還記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資料。在手工業生產方面,包括采礦、冶金、機器、紡織、造幣、食品等。所記礦物有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鹽、石墨、雲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礦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兵要地理方面,全注記載的從古以來的大小戰役不下300次,許多戰役都生動說明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
除了豐富的地理內容外,還有許多學科方面的材料。諸如書中所記各類地名約在2萬處上下,其中解釋的地名就有2400多處。所記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餘處,各種陵墓260餘處,寺院26處以及不少園林等。可見該書對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水利史學以至民族學、宗教學、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參考價值。以上這些內容不僅在數量上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採用了文學藝術手法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所以它還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寫水著眼於動態」,「寫山則致力於靜態」,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跡的導游圖,風土民情的采訪錄」。《水經注》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僅就描寫的瀑布來說,它所用的詞彙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頹波、飛清等,真是變化無窮。所以我們說《水經注》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如此豐富的內容,其價值自不待言。這里僅就歷史地理方面來說,就有取之不盡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復原了北京周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研究古代水道變遷,湖泊湮廢、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等等諸多課題。
《水經注》有如此深遠影響,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為了著作此書,他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末溯源,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我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當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當時時代和條件的限制,難免存在不少錯誤。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確指出其黃河河源問題上的「紕繆」。另外由於他不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面錯誤也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書也不盡可信等等,但這些並不損害全書價值。
《水經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後人將其所餘35卷,重新編定成40卷。由於迭經傳抄翻刻,錯簡奪偽十分嚴重,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辨讀。明清時不少學者為研究《水經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訂正了經注混淆500餘處,使經注基本恢復了原來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輯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註疏工作,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用了畢生精力撰寫了《水經註疏》和編繪了古今對照、朱墨套印的《水經注圖》,最近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的《水經註疏》,為今後研究利用《水經注》提供了方便。
戴震校勘《水經注》,刪去妄增之字 一千多個 ,改正錯訛三千多處,補葺闕佚兩千多處,足見功夫之深,如段玉裁所說:「凡故訓、音聲、算數、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實。」
——《戴震全書》
《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舊傳為西漢桑欽所作。經清代學者考證,大概是三國時人所作。原書列舉大小河道137條,內容非常簡略。酈道元就力之所及,搜集了有關水道的記載和他自己游歷各地、跋涉山川的見聞為《水經》所注,對《水經》中的記載以詳細闡明並大為擴充,介紹了1252條河流。注中除記載水道變遷沿革外,還記敘了兩岸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凡北魏以上的掌故、舊聞都可以得到考證。單以兵要地理資料一項而言,全注記載的從古以來的大小戰役不下300次,許多戰例都生動地說明了熟諳地理,利用地形,爭奪橋梁、險道、倉儲的重要性。《水經注》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編輯本段]經典片段
水經注·江水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也。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東,逕流頭灘。其水並峻急奔暴,魚鱉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縣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酈道元(466或472—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范陽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內)一個官宦世家,世襲永寧侯。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准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後,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酈道元,字善長,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家,散文家,初襲爵永寧侯,例降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執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書侍御史。彪為僕射李沖所奏,道元以屬官坐免。景明中,為冀州鎮東府長史。刺史於勁,順皇後父也。西討關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於他境。後試守魯陽郡,道元表立黌序,崇勸學教。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今可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中,為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蠻人指闕訟其刻峻,請前刺史寇祖禮。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還京,二人並坐免官。
後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諸鎮並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准古城邑。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會諸鎮叛,不果而還。
孝昌初,梁遣將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於彭城反叛。詔道元持節,兼侍中、攝行台尚書,節度諸軍,依僕射李平故事。梁軍至渦陽,敗退。道元追討,多有斬獲。
後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嚴猛之稱,權豪始頗憚之。而不能有所糾正,聲望更損。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卧起。及選州官,多由於念。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後,請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時雍州刺史蕭寶反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寶慮道元圖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圍道元於陰盤驛亭。亭在岡上,常食岡下之井。既被圍,穿井十餘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逾牆而入。道元與其弟道(闕)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賊,厲聲而死。寶猶遣斂其父子,殯於長安城東。事平,喪還,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
與《三國志注》裴松之寫,《世說新語注》劉孝標寫,《文選注》李善寫。並稱「四大名注」
[編輯本段]圖書信息
書 名: 水經注
作 者:陳橋驛 譯注,王東補注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09-10-1
ISBN: 9787101070057
開本: 16開
定價: 18.00元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水經注》是南北朝時期北魏酈道元的著作。從書名來看,此書是為另一種稱為《水經》的書作《注》。事情確實如此,三國時期的一位已經不知姓名的作者寫了一本名叫《水經》的書,內容非常簡略,全書只有八千二百多字,每一條寫上此書的河流,都是公式化的:發源、簡單的
流程、入海,或在何處匯入另一條大河。舉條大河的例子,就說中國歷史上四大河流之一的淮河吧,從發源、流程到結束,《水經》只寫了一百九十多個字。再舉條小河的例子,黃河中游古代有一條叫清水的小支流,對於此河的發源,《水經》只說:「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但
酈道元為這十二個字寫了約一千八百字的《注》文。全書《注》文超過《經》文二十多倍。《水經注》是一部三十多萬字的巨構,是一部獨立的古典名著。
[編輯本段]圖書目錄
卷一 河水
卷二 河水
卷三 河水
卷四 河水
卷五 河水
卷六 汾水、澮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過水、晉水、湛水
卷七 濟水
卷八 濟水
卷九 清水、沁水、淇水、盪水、洹水
卷十 濁漳水、清漳水
卷十一 易水、濾水
卷十二 聖水、巨馬水
卷十三 *水
卷十四 濕余水、沽河、鮑邱水、濡水、大遼水、小遼水、瀕水
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澗水
卷十六 轂水、甘水、漆水、滻水、沮水
卷十七 渭水
卷十八 渭水
卷十九 渭水
卷二十 漾水、丹水
卷二十一 汝水
卷二十二 潁水、洧水、溟水、漕水、渠
卷二十三 陰溝水、飯水、獲水
罄二十四 睢水、瓠子河、汶水
卷二十五 泗水、沂水、洙水
卷二十六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濰水、膠水
卷二十七 沔水
卷二十八 沔水
卷二十九 沔水、潛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卷三十 淮水
卷三十一 *水、清水、漶水、濯水、淙水、沅水、浸水一
卷三十二 滲水、蘄水、決水、批水、泄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夏水、羌水、涪水、梓潼水、涔水一
卷二十二 江水
卷三十四 江水
卷三十五 江水
卷三十六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溫水
卷三十七 淹水、葉榆河、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浪水
卷三十八 資水、漣水、湘水、灕水、溱水..
卷三十九 涯水、深水、鍾水、耒水、洙水、漉水、瀏水、溟水、贛水、廬江水
卷四十 漸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貢山水澤地所在
[編輯本段]三峽——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6課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 ī )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sù)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山獻(yǎn )]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cháng)」

三峽譯文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里,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山岩重疊,遮掩住了天空和陽光,如果不是正午就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隻都被阻斷不能來往。要傳達統治者的命令和緊要的文件時,有的時候早晨從白帝城出發,下午日暮時分就抵達了江陵,這中間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駕馭賓士的駿馬乘著風而行,也不如這樣快。
每逢秋天和春天,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綠色的深潭倒映著影子,在極高的山峰上多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高高的懸崖上流下泉水成瀑布,急流沖盪在柏樹之間,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的情趣和雅味。
每當天剛晴下霜的早晨,樹林山澗里一片凄寒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長長的呼叫,接連不斷而凄楚異常,空盪的山谷回盪著響聲,悲傷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有漁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劃分朗讀節奏】
自 / 三 峽 七 百 里 中 , 兩 岸 / 連 山 ,/ 略 無 / 闕quē 處 /。 重chóng 岩 / 疊 嶂zhàng , 隱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見 / 曦xī 月 。
至 於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絕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時 / 朝zhāo 發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間jiān / 千 二 百 里 , 雖 / 乘 奔bēn 御 風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時 , 則 / 素 湍tuān / 綠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絕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懸 泉 / 瀑 布 , 飛 漱shù / 其 間 。 清 / 榮 / 峻 / 茂 , 良 多 / 趣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澗 肅 , 常 有 / 高 猿 長 嘯 , 屬zhǔ 引/ 凄 異 , 空 谷 /傳 響 , 哀 轉 /久 絕 。 故 / 漁 者 歌 曰 : 「 巴 東 三 峽 巫 峽 長cháng , 猿 鳴 三 聲 淚 沾 裳/。 」

註解

【三峽】: 選自《水經註疏》。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酈道元(466或472—527),范陽涿(zhuō)縣(現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址、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七百里】:約合現在二百公里。
【自】:這里有「在」的意思。
【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闕,通「缺」,空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現在重慶奉節東。
【江陵】:即現在湖北江陵。
【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迴旋的清波。
【絕巘[山獻(yǎn)]】:極高的山峰。
【飛漱(shù)】:急流沖盪。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zhǔ)引】:接連不斷。屬:連接。引,延長。
【巴東】現在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或 古義:有時 今義:常用於選擇復句的關聯詞)
2、至於夏水襄陵(至於 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於」 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雖乘奔御風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從,引申為「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泝阻絕(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消失)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下霜)
④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曠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兩岸連山:省略句,省略定語「三峽」。
2.重岩疊嶂:省略句,省略主語「兩岸」。

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譯:即使騎著賓士的駿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2、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茂,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譯:到了夏天江水暴漲,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隻都被阻隔斷絕了。
4、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空盪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
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
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文章最後引用的詩句表現了漁人漂泊不定的悲傷,襯託了秋的凄涼。體現了作品的人文關懷。

⑻ 詞的類型都有哪些

詞以語素的含量上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兩類。 語素是最 小的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從語音的形式看,語素有單音節的,其中以單音節語素占優勢。<BR> 單純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包括單音節、 雙音節和多音節的)。單純詞絕大部分是單音節。雙音節單純詞多為古代遺留下來的聯綿詞,分為雙聲詞、疊韻詞、非雙聲疊韻詞和音譯外來詞。多音節單純詞主要是音譯外來詞,如:冰淇淋奧林匹克、阿斯匹林等。<BR> 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構成。 合成詞的構成方式有八種:並列式、偏正式、支配式、補充式、陳述式、附加式、重疊式、名量式。<BR> 單純詞和合成詞是構詞知識的重點。區分雙音節和多音節單純詞和合成詞,關鍵是要把握住它們的根本區別:單純詞的每個音節不能單獨表示意義,只有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才能表示意義。而合成詞不同,它的每個語素都能表示意義。<BR> 從詞性上分,詞有兩大類:實詞六種(名、動、形、數、量、代)和虛詞六種(副、介、連、助、嘆、擬聲)。 <BR> 實詞是表示實在意義的詞。它能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還可以獨立成句。虛詞一般不表示實在意義,只是在短語和句式中表示某種語法意義或關系。<BR> 從詞義上,詞還分為單義詞、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BR> 從感詞色彩上,詞分為褒義詞、中性詞、貶義詞。<BR> 從語體色彩上,詞分為書面語詞、口頭語詞。
<HR color=#ffcc98>
</FONT>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詞有單義和多義之分。單義詞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科學術語、外來詞和新造詞。漢語中大量的詞是多義詞。 凡是表示多種相互聯系的不同意義的詞叫多義詞。一個 多主鳥中不論它的義項有多少個,其中必有一個是本義,其它的意義是從這個本義發展變化而來。 意義發展變化的途徑有兩種:引申和比喻。</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引申義是由詞的本義演變發展而產生的意義, 因此引申義與本六義在意義上或多或少有一種「子與母」、「流與源」的關系。 如「 淺」的本義是表示以表面到底部距離短的意思(水很淺)。引申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淺); 引申為表示時間不久(他們相處的日子很淺); 引申為顏色淡(淺藍色)。學習過程中要記住本義,學會引申。</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比喻義是用一個詞的本義比喻另一事物, 由兩者之間的相似點相溝通而產生的新義。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比喻危險境地。 詞的比喻義和修辭上蝗比喻不同。詞的比喻義雖然最初是通過比喻用法逐漸形成的, 但它已經成為詞的一個新的固定意義,為群眾所接受; 而比喻修辭是在特定的語言不幸中臨時打比方; 本體和喻體間無固定搭配關系,一個本體可以有多個喻體。</STRONG></FONT></P>
<BLOCKQUOTE>
<HR color=#ffcc98>
</BLOCKQUOTE>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BR>詞義的演變方式有三種:</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詞義擴大,其特點是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括在今義中。詞義擴大是詞義發展的重要途徑。如「江」、 「河」,古義分別指長江、黃河,今泛指一切河流。</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詞義縮小,是指古義所表示 的范圍大於今義。如古代的鳥獸都稱為禽,後來專指鳥類為禽。</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詞義轉移,即詞的新義產生後,舊義一般不復存在,而新舊義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如「涕」原指眼淚, 現代漢語中,除成語「感激涕零」、 「痛哭流涕」還保留古義外,「涕」均指鼻涕。</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同音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指語意完全不同而語音形式(聲母、韻母、聲調)完全相同的詞。如「石油」、「食油」;「原因」、「母音」從字形上看,同音詞分為兩種:一種是同形同音,如「新生」(獲得新生)--新生(新生報到);一種是異形同音,如公事--公式--工事--攻勢。</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同義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包括等義詞和近義詞兩種。等主義詞意義相同,在動用上一般可以互相替換, 如「大夫--醫生」、「激光--鐳射」、「土豆--馬鈴薯」近義詞意義相近,但有細微差別,在運用上不可互相替換。如 「破除」、「鏟除」、「廢除」、「清除」、「消除」、「根除」等。漢語的同義詞非常豐富,它可以准確地描寫客觀事物,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豐富的思想感情,避免用詞的單調、重復,便語言富有變化, 收到積極的修辭效果。</FONT></STRONG></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要掌握和運用同義詞,必須先學會辨析同義詞。 可以從下幾方面進行辨析:</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以詞的意義 </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詞義輕重不同;如「制止」大於「阻止」</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范圍大小不同;如「詞彙」大於「詞語」</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感情色彩不同;如「成果」(褒義),「結果」(中</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性)「惡果」(貶義)</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以詞的運用</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支配對象 如「誇獎」(別人),「誇耀」(自己)</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搭配習慣 如「沖破」(束縛、阻力、牢籠)「突破」(界限、定額)</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具體場合 如「照像」和「攝影」,「小氣」和「吝嗇」,前者為口語,通俗平易,有較濃厚的生活氣息,而後者為書面語,比較典雅、莊重。</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從詞的內部結構</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部分雙音節的同義詞,往往有一個音節相同, 另一個音節不同。對於這類詞,可以以那個不同的音節所代表的語素上去看它們的區別。如「機智」和「機警」,它們的不同之處就在那個「智」與「警」上, 「智」有「聰明」的意思,「警」有「警覺」的意思。</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反義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是意義相反或相對的一組詞。如:好-壞、 善-惡。以詞義所表達的概念的內涵來看,反義詞分為兩類:一類是滲中間概念,完全互相排斥的反義詞,如:動-靜、生-死、開-關。另一種是有中間狀態,不完全互相排斥的反義詞,如「先進」與「落後」。以詞的本義和轉義看,反義詞分為無條件的和有條件的兩類。 「無條件的反義詞」指的是單一意義或跟詞的本義相對的反義詞,如:熱情--冷漠、擁護--反對,這類反義詞不放在具體的語言不幸中也能分辨出來。 「有條件的反義詞」是指一組反義詞中有一個跟詞的轉義相對,要靠語義環境來辨別。如驕傲--謙虛是一組的反義詞,可是在「我們以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這個句子中,驕傲的詞義屬轉義,和「自卑」構成反義詞。</FONT></STRONG></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反義詞的構成,必須具有以下條件:</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組成反義的一組詞,必須屬於同一意義范疇。如:「凶惡」與「善良」都是表示人的性情行為的。</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反義詞是詞義的一種現象,是指詞與詞在意義上的聯系,因而不是所有矛盾對立的現象都可以用反義詞來表示。</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3)有些詞經常在語言中對舉,因而根據語言的社會習慣,也可以成為反義詞。如:「春」與「秋」、「紅」與「黑」。</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4)構成反義的詞的詞性、色彩、音節多少相同。如:「疾」只能與「徐」構成反義詞,不能與「慢」構成反義詞,因為「疾」與「徐」是文言色彩較濃的詞,「慢」不是。</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褒義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是詞性帶有贊許,肯定感情的詞。 賦予詞語什麼樣的感情色彩,跟人們的道德觀念有關, 道德觀念變了,詞的感情色彩也隨之發生變化。一個詞帶不帶感情色彩, 取決於一定的語言環境。</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貶義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是詞義帶有貶斥、否定、憎恨、 輕蔑感情色彩的詞。貶義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帶上褒義。</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中性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是不帶褒貶感情色彩的詞, 根據語言表達的需要可以用於好的方面,也可以用於壞的方面。</FONT></STRONG></P>
<HR color=#ffcc98>

<P><FONT face=宋體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成語的來源和結構</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成語是人們在長期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片語。它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面:一是古代的神話寓言,如拔苗助長、刻舟求劍。二是歷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三是古代詩文中語句的直接引用或節縮而成,如學而不厭。四是民間的口頭俗語,如雞犬升天、青黃不接等。</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成語以「四字格」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 如「莫須有」「挾天子以令諸候」等,但為數不多,成語的結構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謂結構,動賓結構,並列結構,連動結構,偏正結構,此外還有兼語結構 如 引狼入室</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FONT face=宋體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2.成語語素的音、形、意義辨析</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體 size=3><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成語有兩個基本特徵:即意義的整體性和結構的定型性。理解、掌握成語必須注意以下幾點:<BR>(1)要認真辨析成語的字音、字形。有些成語的字有它特定的讀音,不能按一般的讀法去讀,如「參差不齊」的「參差」讀「cen ci」,不讀「can cha」;有些字形相近而容易讀錯,如「相形見絀」的「絀」(chu)易錯讀成zhuo,「苦心弧詣」的「詣」(yi)易錯讀成「」;<BR> 許多成語的字形是確定的,不能用字形相近的字去代替它,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寫成「盲」; 「草菅人命」的「菅」不要寫成「管」。<BR>(2)要弄清成語中關鍵字詞的意義。許多成語是以古代書面語沿用下來的,如:「以儆效尤」,要弄清它的意義,首先弄清「儆」的意義為「警戒」,「尤」的意義為「過錯」,整個成語的意思就清楚了。<BR>(3)有些成語的構成運用了古漢語中特殊的語法現象,這些現象有:<BR>A.名詞作狀語 如「土崩瓦解」、「道聽途說」<BR>B.使動用法 如「獨善其身」、「自圓其說」<BR>C.意動用法 如「厚此薄彼」、「是古非今」<BR>D.賓語前置 如「時不我待」、「唯利是圖」<BR>E.名詞作動詞 如「衣錦還鄉」、「一面之交」</STRONG></FONT></P>
<HR color=#ffcc98>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 成語、格言、諺語、歇後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同屬於熟語的范疇, 都是常用而定型的片語或語句,都具有豐富的內容和精煉的形式,但它們各自又有所不同。</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 格言</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是具有教育意義的警句,一般出自名人之手, 而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格言凝煉、深刻,多以上面總結經驗,作為眾思想行為的規范,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義。</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 諺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是人民群眾口頭上流傳的通俗、簡煉、 含義深刻的現成語,如「玉不琢,不成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FONT></STRONG></P>
<P><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FONT face=宋體 color=#ff0000 size=4> 歇後語</FONT><FONT face=宋體 size=4>是在群眾中流行的一種俏皮話。 它的結構分為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隱語,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平時說話,引用歇語,可以只說出前一部分,而把後一部分省去,讓人家去體會、猜測,所以叫歇後語。歇後語分為兩類,一類為比喻型,後面部分是對前面部分的解釋,如「裁縫做嫁衣--替別人歡喜」、「踩著梯子吃星星--隔天遠」另一類是雙關型,如「紙糊的琵琶--彈不得」、 「小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在議論中使用格言和諺語,會使文章更具文采和說服力,歇後語雖不適用於莊重的場合,但在記敘、描寫中運用它,可以收到生動、活潑、詼諧風趣的效果。</FONT></STRONG></P>
<HR color=#ffcc98>

<P><FONT face=宋體 size=4><STRONG style="FONT-WEIGHT: 400">1.名詞短語:以名詞為主體的, 定語和中心詞的關系是修飾性或限制性的。名詞短語的結構有:<BR>a.定語+中心詞(名、代、動、形、作定語,指示代詞、數詞、量片語合作定語)<BR>b.的字短語<BR>c.名詞+方位詞<BR>其用途:加上語調,可構成名詞非主謂句; 可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等。<BR>2.動詞短語:以動詞為主體的短語。其結構有:<BR>a.動詞+賓語<BR>b.動詞+補語<BR>c.狀語+動詞<BR>d.能願動詞+動詞<BR>e.狀語+動詞+賓語+補語<BR>其用途:加上語調,可構成名詞非主謂句;主要作謂語,還可以作賓語、定語。<BR>3.形容詞短語:以形容詞為主體的短語。其結構有:<BR>a.形容詞+補語<BR>b.狀語+形容詞<BR>c.狀語+形容詞+補語<BR>其用途是:帶上語調,可構成形容詞非主謂句; 可作各種句子成份。<BR>4.主謂短語:由主語和謂語構成的短語, 主謂之間是陳述和被陳述的關系。其結構:<BR>a.介詞+名詞<BR>b.介詞+代詞<BR>c.名詞+名詞短語<BR>其用途:加上語調可構成主謂句;可充當多種句子成分。<BR>5.介賓短語:由一介詞和它的賓語組成的短語。 其結構是:<BR>a.介詞+名詞<BR>b.介詞+代詞<BR>c.介詞+名詞短語<BR>其用途: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可單獨成句; 作狀語、補語、定語。<BR>6.復指短語:由兩個詞或兩個短語組成, 這兩個詞或短語指一個人或同一個事物,作同一個成分。其結構是:<BR>a.名詞+名詞<BR>b.代詞+名詞<BR>c.名詞+代詞+數量詞<BR>其用途: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單獨成句, 作狀語、補語、定語。<BR>7.固定短語 其結構是:<BR>a.結構對稱的習慣語,如「高一腳,低一腳」<BR>b.四字熟語,如「千軍萬馬」、「移風易俗」<BR>其用途是:作謂語、定語、狀語

⑼ 文言文中古義和今義各是什麼意思

古義為:文言文的詞意。今義是指白話文,或者今天流行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