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庫車縣的石油是什麼時候開始開發的
1958年塔里木盆地的第一個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也是在庫車縣發現的。
1984年9月22日,西北石油地質局在庫車縣境內發現了塔里木第一個高產凝析油氣田——雅克拉氣田,掀開了塔里木石油大會戰的序幕。
② 石油和天然氣
7.2.1地質調查簡史
關於塔里木石油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在《北史·西域列傳》記載著庫車一帶的油苗。1935年謝家榮考察了阿克蘇、拜城一帶的石油地質。1942年黃汲清在庫車進行過石油地質調查。1945年關世聰在吐哈盆地進行了石油和煤炭地質調查。
1950~1960年,新疆石油公司和新疆地礦局石油地質大隊初步調查和評價了塔里木的油氣資源,發現了依奇克里克淺成油田。631隊九分隊(女子分隊)調查了吐-哈油田。
1961~1977年,開展了塔里木盆地的1∶100萬航磁測量,做了不少橫穿盆地的地震剖面,打了一些探井,為後緒工作積累了資料。
1978~1990年,迎來了塔里木石油大發展的時期,1984年9月沙參2井喜獲高產油流,這是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查的新轉折點,從而揭開了塔里木盆地找油大會戰的序幕。
1991~2000年,是找油獲得重大成果的時期。1984年西北石油地質局成立,1989年塔里木石油勘探指揮部成立,隨之在塔北、塔中、塔西南,以及博斯騰湖、柴窩堡和伊犁等盆地開展了一系列找油工作,為1991年以後的找油成果打下了堅實基礎。
根據康玉柱的資料,截至到1998年,探明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總量(191~206)×108t,其中石油(107.6~110.6)×108t,天然氣(8.4~9)×1012m3;吐魯番—哈密盆地油氣資源總量(14~17)×108t,其中石油16×108t,天然氣3700×108m3;博斯騰湖、柴窩堡和伊犁等中小盆地估算油氣資源量約10×108t(油氣當量)。
有人估計,新疆油氣資源總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塔里木占其中的絕大部分。這就是西部大開發首批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的依據,也是中央對新疆國民經濟發展方針中重點發展方向的一白(棉花),一黑(石油)指導性意見的依據。
7.2.2油氣地質
7.2.2.1沉積地層
塔里木地區自震旦紀以來沉積地層十分發育,其岩相類型亦十分復雜。塔里木運動揭開了塔里木板塊克拉通化發展的序幕,在板塊內部發育了穩定陸台型沉積層,為石油天然氣的形成准備了良好的構造和沉積環境。
震旦系在塔里木的庫魯克塔格、滿加爾、柯坪等地區發育最好,下統以雜色碎屑岩和冰磧岩為特徵,夾中酸性火山岩。上部為濱—淺海相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總厚度約910~7500m;寒武—奧陶系以海相碳酸鹽岩為主夾碎屑岩,總厚度1000~4000m;志留系為海退環境下的綠色砂頁岩夾泥灰岩,泥盆系則主要為陸相紅色碎屑岩,總厚度900~3000m,與石炭系為角度不整合接觸。自震旦繫到泥盆紀形成一個完整的沉積旋迴。
石炭系是塔里木地質發展史中一個重要的層系,標志著第二個大沉積旋迴的到來。在塔里木和南天山,地層岩性為淺海相碳酸鹽岩,局部夾煤,未發現火山岩,最厚處在鐵克力克山北緣,達2900m。上石炭系以一套淺海—濱海相碳酸鹽岩為主,厚200~1000m;下二疊統塔里木西部以淺海相碳酸鹽岩夾碎屑岩為主,東部為陸相碎屑岩,西部的柯坪和東部常夾有火山岩,厚度約1000m;上二疊系以陸相雜色碎屑岩為主,厚675~1200m。與上覆三疊系呈不整合接觸,形成了另一個完整的沉積旋迴。
三疊系在塔里木、吐-哈及伊犁盆地內分布廣泛,主要為一套陸相碎屑岩夾煤,厚度約1000~2000m;侏羅系在各盆地均有分布,為一套河流—湖沼相含煤碎屑岩建造(煤系地層),厚度1000~3000m;白堊系與侏羅系多為不整合接觸,為河流—淺湖相和淺海—潟湖相碎屑岩、碳酸鹽岩,厚度300~2800m。
古近系和新近系廣泛分布,主要為一套陸相碎屑岩。古近系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及庫車坳陷西部為淺海—潟湖相雜色砂泥岩、灰岩及膏泥岩等,厚度約800~1000m;新近系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中新統內可能存在殘留海相夾層,其他地區均為淺湖—河流相沉積岩。但上新世末期,在盆地邊緣沉積了一套沖積砂礫岩。新近系厚度很大,一般厚度1000~6000m,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可達12000m。
第四系為山麓相沖積—洪積層、河湖相沖積—湖積層,以及大盆地中的風成沉積,厚度一般為幾十米到幾百米。
7.2.2.2盆地類型和演化
區內大型和大中型盆地都屬於多類型復合疊加盆地,自震旦紀以來,經過早期的裂隙盆地、周邊盆地、克拉通盆地和中期的擠壓克拉通盆地和克拉通坳陷盆地和晚期的前陸盆地,最後形成陸內統一盆地。
7.2.2.3構造特徵
由於自震旦紀以來經過多次開合運動,造就了構造運動的多期性、遷移性和復雜性,使不整合面十分發育。塔里木主要有6大區域性不整合,即震旦系與元古宇、志留系與奧陶系、石炭系與泥盆系、三疊系與二疊系、白堊系與侏羅系、第四系與新近系之間的區域不整合。
構造樣式比較復雜,擠壓構造樣式有逆沖—褶皺、疊瓦沖斷、基底推覆、擠壓斷塊和斷滑;拉伸構造樣式有拉張斷塊和箕狀斷陷;扭動構造樣式有雁列、帚狀、旋扭和反S等;疊加構造樣式有雙重、推覆、潛山和反轉等構造樣式。
區內構造總特點是古生代北強南弱,中新生代南強北弱。就中新生代而言,塔里木盆地是西強東弱,吐—哈盆地是北強南弱。塔里木盆地沉積中心早古生代在塔東北的滿加爾地區,晚古生代遷移到了塔西南的葉城地區,中生代三疊紀遷移到天山山前和塔中地區,而侏羅紀除盆邊山前地區外又遷移到塔東北地區,新生代再遷移到塔西南地區。
吐-哈地區沉積中心晚二疊世在哈密北部,三疊紀則南遷到哈密附近,侏羅紀遷到北部凹陷。
7.2.3油氣資源評價
7.2.3.1生油岩
由於構造運動的多期性,導致沉積的多旋迴,也造就了塔里木地區多時代、多層系的生油岩。本區共發育四大套生油岩,即下古生界(Z2—S1)、上古生界(C—P)、中生界及新生界。但主要生油岩是寒武—奧陶系、石炭—二疊系和三疊—侏羅系(表7-2)。
從各主要含油盆地有機質成熟度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寒武—奧陶系生油岩屬高成熟—過成熟(R0為1.3%~3%);石炭系—下二疊統生油岩屬成熟—高成熟(R0為0.8%~2%),侏羅—三疊系生油岩屬低成熟—成熟(R0為0.5%~1%),新近系中新統生油岩為低成熟(R0為0.4%~0.6%)。
表7-2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烴源岩地球化學特徵表
(據康玉柱,2000)
吐-哈盆地的二疊系生油岩屬於成熟,三疊—侏羅系生油岩屬於低成熟—高成熟(R0為0.4%~1.3%)。7.2.3.2儲集岩
塔里木地區儲集岩十分發育,自古生代以來,各時代地層均可儲油氣。據目前資料,儲集岩類型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為主,其次為火山岩及變質岩,各時代儲集岩物性變化較大(表7-3)。
表7-3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各時代儲集層物性表
(據康玉柱,2000)
值得一提的是塔里木盆地儲集層埋深4000~6000m,砂岩仍以原生孔隙為主,顯示該盆地低地溫、欠壓實、深埋高孔滲體之特點。
本區蓋層非常發育,分布廣、分隔性好,是保存油氣的良好條件。
7.2.3.3成油組合
生、儲、蓋的存在及恰當的配置關系是形成油氣藏的關鍵條件,由於沉積旋迴的多期性、岩相岩性變化及斷裂活動等條件,導致區內成油組合具多類型的特點。
(1)旋迴式組合。在地層剖面中自下而上所形成的生、儲、蓋組合關系,它們可以是單旋迴的,也可以是多旋迴的。如柯克亞油田,是古近系以下地層生成的油氣,運移到中新統中保存,形成油氣藏,這一類型在本區十分發育。
(2)自儲式組合。生油層本身亦是儲油層及蓋層。如雅克拉油氣田、依奇克里克油田、勝金口油田、七克台油田等均屬此類。
(3)側變式組合。具備儲、蓋條件,而無生油層,油氣為側向運移到該儲、蓋空間形成的油氣藏。它們運移的途徑往往是斷裂、不整合面及岩層等。
7.2.3.4含油系統
塔里木是多含油氣系統的地區,總體看從震旦系—新近系均含油氣,而且每個系內也具多層段含油。根據成油條件的特點,劃分為4個大的含油氣系統,即:震旦系—下古生界含油氣系統、上古生界含油氣系統、中生界含油氣系統、新生界含油氣系統(圖7-2)。
圖7-2塔里木等主要盆地含油氣系統柱狀圖
Fig.7-2Columuar section of main oil-bearing formation in Tarim basin
(據康玉柱,2000)
1—礫岩;2—砂岩;3—泥岩;4—泥質砂岩;5—煤或炭質頁岩;6—灰岩;7—白雲岩;8—油顯示;9—氣顯示;10—瀝青
下古生界含油氣系統主要發育在塔里木盆地;上古生界含油氣系統也主要發育在塔里木盆地;中生界含油氣系統,除塔里木大盆地發育外,吐-哈盆地、博斯騰湖盆地亦有發現;新生界含油氣系統主要發育在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
7.2.4油氣藏(田)特徵
以構造為主線,以成藏要素為基礎,動態和靜態相結合,據此分析,新疆主要盆地油氣藏(田)有下列特徵:
(1)多油氣藏類型,計有三大類,即構造油氣藏、地層油氣藏和岩性油氣藏。還可以詳細分為8個亞類和15種油氣藏類型。
(2)有四大含油氣系統,即下古生界含油氣系統、上古生界含油氣系統、中生界含油氣系統、新生界含油氣系統。
(3)四大成藏期,即華力西早期、華力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馬拉雅期。
(4)四個並存,即海相和陸相並存,不同成藏期的油氣並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氣並存,不同相態的油氣並存。
7.2.5油氣分布規律
7.2.5.1油氣分布具有多時代多層系特點
油氣主要受四套儲蓋組合控制:①寒武—奧陶系儲蓋組合;②石炭系中上部膏鹽岩、泥岩與下伏地層砂岩、碳酸鹽岩儲蓋組合;③侏羅系中部煤系地層與下伏地層砂岩、碳酸鹽岩儲蓋組合;④古近系和新近系膏鹽岩、泥岩與砂岩儲蓋組合。
7.2.5.2空間分布主要受各時代不同原型盆地控制
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氣聚集於古隆起、古斜坡區及斷裂帶附近。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克拉通沉積為巨厚的海相碳酸鹽岩和砂岩、泥岩、膏鹽岩,構造變形特徵為巨型隆起坳陷和深斷裂控制的斷塊,地層平緩,不整合面多,古生界地台沉積具良好的生儲蓋條件。古隆起(沙雅隆起、中央隆起區、順托果勒隆起、莎車隆起)、北民豐-羅布莊斷裂等、古斜坡(麥蓋提斜坡、孔雀河斜坡)以及各古隆起與坳陷過渡的次級斜坡帶都是油氣富集的有利地區。
中新生代前陸盆地油氣主要富集於山前逆沖斷裂帶、斷褶帶(如大澇壩油氣聚集帶)及前陸斜坡,而且油氣具有成排成帶分布特點(圖7-3)。
圖7-3塔里木中新生代前陸盆地油氣圈閉類型及勘探領域模式圖
Fig.7-3Prospect model and oil-gas traps of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in Tarim
(據康玉柱,2000)
①發育在斷褶構造帶底板逆沖斷層斷坪部位的下層次隱伏斷裂—滑脫背斜圈閉;②被犁式逆沖斷層的斷坡前緣所遮擋的下盤X型節理組圈閉;③隱伏的平緩背斜圈閉;④被動頂板逆沖斷層下的隱伏逆沖斷層下的隱伏逆沖前緣的「三角帶」圈閉;⑤邊緣隆起帶斜坡上的不整合面侵蝕殘山圈閉;⑥邊緣隆起帶斜坡上不整合面下的古生界地層剝蝕尖滅帶圈閉;⑦前陸盆地斜坡帶中新生代地層超覆尖滅帶的地層與岩性圈閉;⑧古侵蝕面殘山上覆中新生代地層的推覆背斜圈閉
今後,油氣勘探部署應遵照油氣聚集的規律,選擇靶區進行勘探,定會發現多類大型油氣田。
③ 油氣形成區域地質背景
庫車盆地是天山陸內造山帶負載造成塔里木陸塊彎曲作用形成的板內撓曲盆地,其構造演化階段是早古生代塔里木被動大陸邊緣,經石炭紀末期到二疊紀天山造山帶的形成。研究表明,在塔里木盆地發現古生界的油藏(賈承造等,1992;賈潤胥,1992),其成油高峰期在二疊紀(童曉光,1992)。前已分析在庫車盆地基底存在有古生代沉積物,在庫車盆地西部柯坪—巴楚一帶沉積的古生界沉積岩中地面有油苗的出露(童曉光,1992),可以認為庫車盆地下面也可能存在古生界油藏,因而在庫車盆地尋找古生界油藏是可能的。中新生代庫車盆地沉積巨厚中新生界地層覆蓋其上,一方面增加其地溫梯度,有利於油氣的生成;另一方面庫車盆地陸源碎屑物又可作為良好的儲層和蓋層存在。地震剖面資料顯示,庫車盆地中生代地層層層上超在下伏基底之上,地層超覆圈閉油氣藏應在塔北隆起構造帶上尋找,即庫南、輪南、牙哈構造帶上尋找。在此構造帶上,由於埋藏較深,長期的熱成熟作用造成以產氣為主,其生、儲、蓋配合較好,應是庫車盆地深部找油很有前景地區。
庫車盆地是中新生代陸內撓曲盆地,有沉積達10000 m的陸相碎屑地層,地面油氣苗豐富,探井中有也油氣顯示。這些油氣苗和油氣雖然產自不同的層段,但研究結果表明侏羅系是其油源岩。例如依奇克里克油田就是自生、自儲的侏羅系油田。庫車盆地新生代地層沉積較厚,無生油層,儲油性能也差。由於天山造山帶隆升擴展導致的側向擠壓作用,使盆地中生代生油層熱演化程度提高,從而促使油氣生成與運移。研究結果表明,石油從擠壓造山區一側沿上傾方向向克拉通運移,隨著離造山帶前緣距離的增加,石油總含量呈對數下降(Oliver,1992)。
庫車陸內撓曲盆地位於天山板內造山帶南側,由於天山造山帶多次構造活動,山體剝蝕,在盆地內沉積了巨厚中新生代地層。尤其是第三紀末期,天山造山帶強烈隆升擴展,在庫車陸內撓曲盆地內發育了一系列沖斷構造,加速了庫車盆地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集,因而庫車盆地是成油構造條件良好,後期又有沖斷構造圈團,作者認為庫車盆地區域構造環境有利油氣運移儲集,而且克拉2號氣田的發現又證實了這一點。
④ 新疆庫車那個地方經濟怎麼樣
庫車的經濟還是不錯的農業有棉花,杏等。工業有煤等,庫車縣的發展主要是在石油開發後才迅速發展起來的。主要是產油後地方有了大量的資源稅,有來發展城市建設,有錢的也主要是石油上的人。當地的老百姓並不是很富有。而且少數民族比較多。治安不是太好。總的來說還是很有發展潛力的一個地區,但是做什麼行業得慎重。